《成語故事》教案

          時間:2022-11-06 17:47:55 成語故事 我要投稿

          《成語故事》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成語故事》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成語故事》教案

          《成語故事》教案1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成語故事短小、生動,富有教育意義,因而適合兒童閱讀。讓學生明白成語故事中包含著的深刻道理是教學的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復述課文。學會9個生字,綠線中的4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解課文內容,知道三個成語的意思。會用“總是”、“不是……而是……”造句

            2、過程與方法: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在理解寓意懂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1、清成語故事中精辟的語句,揭示其比喻義。

            2、強朗讀和復述訓練。

            3、明白成語故事中包含著的深刻道理。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文朗讀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達成目標:激趣揭題,講解“成語”“則”的意思。)

            1、同學們,我們頭腦里已記下不少成語,你能說幾個給大家聽嗎?

            2、今天我們一起來讀幾個成語故事。

            板書課題:6

            成語故事三則

            3、什么樣的成語稱為成語?(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語,大多由四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

            4、這里的則是什么意思?(相當于篇)

            二、初讀課文

            (達成目標:同預習要求。讀準字音,記住字型,把句子讀正確。

            啟發學生質疑。)

            1、布置課內預習要求。

            過渡:課文給我們介紹了哪三則寓言故事了?請大家自己讀課文。

            (1)、輕讀課文,邊讀邊圈出文中生字。

            (2)、拼讀生字表中的生字,想辦法記住字音、字形。

            (3)、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4)、畫出課文中不理解的詞,準備質疑。

            2、學生自學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3、檢查自學情況。

            (1)指導生字、正音。

            chuō

            yú

            sāi

            fèng

            lù

            bì

            yùn

            戳

            竽

            腮

            俸

            祿

            壁

            韻

            (2)指導詞語,注意正確書寫。

            夸口

            俸祿

            自相矛盾

            畫龍點睛

            戳穿

            圍觀

            濫竽充數

            張口結舌

            (3)請你說說哪些字音容易讀錯,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翹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濫”、“祿”是邊音;“竽”是第二聲,不能讀成第三聲。

            4、質疑不理解的詞語,小組討論。

            文中的哪些詞你不理解?讓學生通過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

            三、指導預習及寫字。

            (達成目標:學習預習及正確書寫。)

            1、再讀課文,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

            2、指導書寫習字冊。

            3、小組交流,預習下節課內容。

            作業設計

            1、課堂作業

            抄寫生字詞語

            2、熟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每則故事的意思。

            板書設計

            成語故事三則

            自相矛盾

            濫竽充數

            畫龍點睛

          《成語故事》教案2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認識本課“楚固”等10個生字,會寫“矛盾”等8個字。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3.結合生活實際領悟其中道理,明白不能說話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更不能不懂裝懂,欺世盜名,蒙混過關,要有真才實學。

            重點

            難點

            1.了解課文內容,領悟寓意,學習其中的道理。

            2.分析重點句。

            教學課時

            兩課時。

            自相矛盾

            古時候,有個楚國人賣矛①又賣盾②。[①開頭交代了什么?]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說:“我的盾堅固得很,隨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句導讀:這個楚國人在夸自己的盾。][②從這個楚國人的話中,你覺得他的盾怎么樣?]又舉起自己的矛夸口說:“我的矛銳利得很,隨你什么盾它都能戳③穿。”[句導讀:這個楚國人在夸自己的矛。][③你覺得楚國人賣的矛怎么樣?]有個圍觀的人問他:“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會怎么樣呢?”[句導讀:圍觀的人給楚國人出了個難題。][④如果真的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你覺得怎么樣?]那個楚國人張口結舌④,回答不出來了。[⑤他為什么張口結舌,回答不出來了?]

            段導讀:楚國人賣矛又賣盾,夸矛又夸盾,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致。

            知識講解:

            ①矛:長柄尖刀。古代一種用來進攻刺殺的武器。

            ②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種防護身體,擋住敵人刀劍的牌。

            ①開頭交代了楚國人賣矛又賣盾。

            ②從楚國人的話中,我們感到他的盾是全天下最堅固的。

            ③戳:用硬物尖端觸擊,刺。

            ③從他對矛的夸口中,又感到他的矛是天下最鋒利的矛。

            ④如果用他的矛戳他的盾,按說矛什么盾都能戳穿,該是能戳穿盾;但是他的盾又是“什么矛都戳不穿的”,結果就好辦了。

            ④張口結舌:張著嘴說不出話,形容害怕或吃驚而驚呆了,也表示羞愧的說不出話來。

            ⑤因為他說的話相互抵觸,前后不一致。

            濫①竽②充數③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起吹給他聽。[句導讀:寫齊宣王喜歡排場,叫人一起吹竽給他聽。][①開頭交代了什么?]有個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也混了進來。[句導讀:講南郭先生是怎么混進來的。]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④。[句導讀:講南郭先生裝模作樣,濫竽充數。][②找出描寫南郭先生吹竽動作的詞語,想一下,南郭先生這樣裝模作樣,怎么沒有人發現呢?]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王也喜歡聽吹竽。[句導讀:講齊湣王也喜歡聽吹竽。]可是他不要許多人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句導讀:講齊湣王不喜歡排場,喜歡聽人一個一個單獨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句導讀:南郭先生害怕露餡,逃跑了。][③南郭先生為什么要逃走?]

            知識講解:

            ①濫:讀“làn”,意思是“假的,失實的”。

            ②竽:讀“yú”,一種簧管樂器。

            ③濫竽充數:意為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里充數,借以比喻沒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面充數,次貨冒充好貨。

            ①開頭交代了時間:戰國時期,人物:齊宣王事情:齊宣王喜歡許多人一起吹竽給他聽。

            ④俸祿:古代皇朝政府按規定給予各級官吏的報酬。

            ②南郭先生吹竽動作的詞語:鼓著腮幫、按著竽眼、裝。南郭先生這樣裝,沒有人發現,是因為大家在一起吹的原因。

            ③因為齊湣王喜歡一個一個地聽人吹竽,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馬上就要露餡了,所以逃跑了。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成語自相矛盾的意思,明白不能說話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

            插圖,幻燈片。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中華民族有燦爛悠久的文化,成語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們要多多學習成語,積累成語,今天我們就再學幾個成語。板書課題:10成語故事。

            2.引入《自相矛盾》。

            二自學生字

            交流預習情況。

            1.著重提示字音、字形。

            (1)讀準字音

            要讀準平舌音“怎”,翹舌音“楚、銳”,前鼻音“盾”。

            (2)識記生字

            形近字比較:值一盾買一賣虧一夸

            (3)注意字形

            矛:與“予”區別開來,一撇之差。別漏掉上面的點。

            賣:注意下面是“買”,不是實。

            2.查詞典,解釋詞語。

            自相矛盾: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意為說話前后抵觸,不一致。

            銳利:多用來形容器物尖利、有鋒芒。

            堅固:結合緊密,不容易破壞,牢固,結實。

            圍觀:很多人圍著觀看。

            三、精讀《自相矛盾》

            1.課件出示《自相矛盾》課文內容。

            出示圖片。矛與盾是什么樣子的?(板書:矛盾)誰來介紹下?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種防護身體,擋住敵人刀劍的牌。矛:長柄尖刀。古代一種用來進攻刺殺的武器。

            兩種兵器是相互抵觸,相互對立的,因此,便有了自相矛盾。(板書)

            2.你想知道這個故事講了些什么嗎?那誰愿意來讀讀課文。能不能告訴大家,這個故事講了些什么?

            3.賣矛與盾的人事怎樣說的?(課件出示:“我的盾堅固的很,隨你什么矛都能戳不穿它。”“我的矛銳利的很,隨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他是用什么語氣說的?

            4.竟有如此銳利的矛,如此堅固的盾!如果你是圍觀的人,你會怎樣想?怎樣說?

            5.文中的圍觀者又是怎么說的?(課件出示:“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會怎么樣呢?”)

            6.拓展:同學們想一想:如果真用楚國人的矛去戳他的盾會發生什么?

            7.在大家的追問中,那個楚國人只能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了。他為什么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了?(課件出示)

            (因為他說的話相互抵觸,前后不一致。)

            8.下面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分角色把課文讀一讀,在讀的時候要注意說話者的語氣。(指名讀)

            9.通過學習課文,看了同學們的表演,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說話、做事不能相互抵觸,要實事求是,言行一致,前后一致)

            四、初識古文,激發興趣

            1.我們知道有些成語故事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歷史書籍。今天,我們學習的這則成語就出自古代思想家韓非子寫的一本書里。

            2.讓我們來看看原文是怎么寫的:(課件出示)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1.師范讀。

            2.自己小聲讀讀課文,說說古文的意思。

            自相矛盾

            戳不穿————盾堅固矛不鋒利相互抵觸

            前后不一致

            戳得穿————矛鋒利盾不堅固

            1.節課我為了充分尊重學生這一個學習的主體,在教與學方式的轉變上有所嘗試。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正確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是每個老師都在研究探討的問題。

            2.學習語文是為了運用語言,所以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積累好詞、好句,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圈畫出關鍵詞語,讓學生體會文中用詞的準確。

            1.看拼音,寫詞語。

            zì xiānɡ máo dùn kuā kǒu zěn me mǎi mɑi

            (自相矛盾)(夸口)(怎么)(買賣)

            2.抄寫詞語。

            夸口圍觀張口結舌自相矛盾

            3.形近字組詞。

            值(值日)賣(買賣)夸(夸口)

            盾(矛盾)買(買家)虧(吃虧)

            1.了解課文內容,領悟其中的道理。

            2.朗讀課文,學習成語故事,明白不能不懂裝懂,欺世盜名,蒙混過關,要有真才實學。

            教學課件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一定很喜歡成語吧,說說你學過哪些成語故事?

            2.今天我們在來學習一則成語。

            板書:濫竽充數。

            3.字典理解“濫”“竽”的意思及注意讀音和寫法。

            二自學生字

            交流預習情況。

            1.著重提示字音、字形。

            (1)讀準字音

            注意讀準平舌音“腮”,翹舌音“數”,前鼻音“宣、演”,后鼻音“俸”,邊音“濫、祿”。

            (2)識記生字

            形近字:夸一虧桃一逃

            組詞擴展:“宣布演出”

            (3)注意字形

            矛:與“予”區別開來,一撇之差。別漏掉上面的點。

            賣:注意下面是“買”,不是實。

            逃:注意書寫筆順,先寫“兆”,最后寫“辶”。

            2.自讀課文。

            要求:讀正確,做到不錯字、不丟字、不添字、不.重復。

            3.范讀課文。

            要求:認真聽,然后再練習讀一讀。

            4.默讀課文。

            思考:這則寓言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5.學生質疑,小組討論,教師引導篩選確定:

            (1)南郭先生是怎樣混在樂隊里吹竽的?

            (2)后來他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三、重點感悟,揭示寓意

            1.學習1——3句

            (1)輕聲讀課文,劃出重點句和重點詞。

            (2)投影片出示: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

            a指名讀句子

            b你怎么理解“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

            (3)指導朗讀,體會南郭先生是怎么“混”的。

            (4)思考討論:南郭先生這樣混,為什么沒被發現過呢?

            結合上文理解“講排場”

            (5)說說這兩個自然段主要講什么?

            2.學習4——6句

            (1)輕聲讀4——6句,劃出重點詞語并理解。

            (2)指名讀4——6句。

            a南郭先生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b小組討論交流,全班匯報。

            3.創設情境表演:南郭先生要逃走,遇到了吹竽的同行,這時兩個人會怎么說?(學生表演后評議)

            4.假設同學們碰到了南郭先生,會怎么對他說呢?(讓學生暢所欲言,說出心里話)

            四、拓展延伸,總結全文。

            1.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濫竽充數”的事或人?說一說。

            2.總結全文。

          《成語故事》教案3

            活動目標

            1.理解“狐假虎威”成語故事的內容及情節,豐富詞匯:半信半疑、得意洋洋。(重點)

            2.大膽表達自己對故事角色的理解和看法,并能運用語言、動作、表情創造性地表現故事中的角色對話及角色特點。(難點)

            3.對成語故事感興趣,初步感受中國古典文化的精妙。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活動前了解幼兒對成語的認知水平,豐富幼兒成語的認知經驗,幼兒畫出自己喜歡的成語。

            2.物質準備:故事動畫、圖片課件。

            活動過程

            以游戲“看圖畫猜成語”導入,激發幼兒學習成語的興趣,并初步感受古典文化的精妙

            1.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知道的成語,了解成語是我國特有的古典文化。

            2.玩“看圖畫猜成語”的游戲:出示幼兒自己畫的成語故事,引導幼兒根據圖畫內容,說出成語,引出成語“狐假虎威”。

            結合故事動畫完整聽賞故事,初步理解“狐假虎威”成語故事的內容與情節

            1.教師結合故事動畫完整講述故事。

            2.通過提問引導幼兒初步理解“狐假虎威”成語故事的內容。

            提問: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

            師幼共同分段講述、分析、理解故事內容,引導幼兒學說對話,理解詞語:半信半疑、得意洋洋

            1.教師結合課件講述第一段(故事開始至“天帝是不會饒恕你的”),在提問、表演中引導幼兒學說對話。

            提問:狐貍被捉住后心里是怎么想的?它是怎么說的?

            狐貍為什么要裝出傲慢、鎮靜的樣子?

            2.師幼共同邊討論邊講述第二段(“老虎聽了狐貍的話”至“跟在狐貍后面四處張望”),在提問、討論中引導幼兒分角色表演對話,表現角色的特點。

            提問:老虎聽了狐貍的話為什么一愣?豐富詞匯:半信半疑。

            狐貍一看老虎不信趕緊說了什么?

            接下來它們是怎么做的?

            3.幼兒看圖自主講述第三段(“森林中的……”至最后),在講述、表演中引導幼兒重點表現角色特點。

            提問:狐貍為什么得意洋洋?它對老虎說了什么?豐富詞匯:得意洋洋。

            4.引發幼兒討論,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不同的想法。

            提問:在你眼中,這是一只什么樣的狐貍?

            在動物們的眼中,這又是一只什么樣的狐貍?

            5.拓展幼兒的想象,進一步加深對“狐假虎威”的理解。

            提問:老虎一直會上當嗎?狐貍一直會得逞嗎?它們還會發生什么事?

            給故事動畫配音,運用語言、動作、表情創造性地表現故事中角色的對話及特點

            教師配合、支持幼兒共同完成為故事動畫配音,引導幼兒重點講述對話部分,并創造性地進行表現。

            游戲“看動作猜成語”,進一步引發幼兒對中國古典文化——成語的興趣

            活動評析

            成語是中華民族優秀的語言文化,許多成語背后蘊藏著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寓意。《狐假虎威》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描述了狐貍用自己的計謀,借老虎的威風嚇跑百獸、逃脫虎口的過程。這是一則內容經典、富有趣味、為幼兒所熟悉的成語故事,有部分幼兒對故事內容也有一定的了解,基于上述分析,結合《綱要》中指出的:“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創造性地使用了本教材:

            1.依據幼兒年齡特點,對內容進行適當的修改

            為了更好地貼近大班幼兒的語言發展水平,讓故事更加富有趣味,對故事內容進行了修改,刪減了“生性狡猾”“望而生畏”“魂飛魄散”等幼兒難以理解的成語,保留了能體現角色特點的“半信半疑”“得意洋洋”等成語,在故事情節的描述上更加兒童化、口語化,更為生動形象,易于幼兒理解,便于幼兒表現與表達。

            2.既關注經典故事的原意,又尊重幼兒的認知特點

            “狐假虎威”這一成語原意是用來比喻仗勢欺人的行為,寓意深刻,離幼兒生活較遠,幼兒不易理解。因此,本次活動在遵循故事原意的基礎上,結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對故事內涵的定位是:狐貍借著老虎的威風,嚇跑了動物們,保住了自己的性命,狐貍用狐假虎威的計謀達到自己的目的是不可取的。另外,給孩子提供多角度、開放性思維的空間,引導幼兒從多角度挖掘故事的內涵,如:狐貍遇到危險能冷靜機智,動腦筋想辦法等,尊重幼兒的思維水平以及看待問題的角度。

            本活動采取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策略:

            1.運用“潤·思·述”教學方法,幫助幼兒把握角色特點,理解故事內涵

            現代語言學認為“思維與語言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學習語言的過程其實就是幼兒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訓練的過程。此成語故事雖然情節簡單,但含義深刻,幼兒對角色特點的分析和把握較難,因此,運用“潤·思·述”教學方法,可幫助幼兒正確把握角色特點,理解故事內涵,引發幼兒積極思考、大膽表達。

            在過程中體現“潤”——通過觀看形象生動的動畫視頻,傾聽教師富有感染力的講述,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豐富的語言和有趣的情節,充分激發幼兒聽故事、理解故事、表達故事的興趣與愿望。

            在互動中突出“思”——一是通過開放性的問題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如“你認為這是一只什么樣的狐貍,在動物們的眼中,這又是一只什么樣的狐貍”,引發幼兒從不同角度思考表達對故事角色的理解,充分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二是通過啟發性的問題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如“狐貍會一直得逞嗎,它們還會發生什么事”,引發幼兒的創造性想象,給幼兒充分思考的空間。三是通過分析式的提問培養幼兒的邏輯性思維,如“老虎為什么一愣,狐貍為什么要趕緊說”等問題,引導幼兒根據故事線索進行思考,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在表達中落實“述”——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為幼兒提供充分表達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引導幼兒運用語言、表情、動作復述故事的對話,表現角色特點,從而幫助幼兒加深對故事內涵的理解。

            2.在分段講述過程中層層遞進,引發幼兒自主學習

            此成語故事深為幼兒所熟悉,部分幼兒通過多種渠道對故事內容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第二遍分段講述故事過程中,教師逐步隱退,第一段幼兒先以傾聽為主,體會角色特點,第二段以師幼共同分析討論的方式進一步學說對話,理解角色特點,第三段幼兒自主講述、大膽表現角色特點,體現幼兒學習的主體性。

            3.采用游戲激趣的方法,引導幼兒體驗學習成語的樂趣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要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在開始部分,以游戲“看圖畫猜成語”引出“狐假虎威”的故事內容,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在結束部分,以“看動作猜成語”的游戲,進一步激發幼兒對中國古典文化——成語的興趣。通過游戲讓幼兒身心愉悅地參與到活動中,同時,體驗用不同形式學習和表現成語的樂趣,感受中國古典文化的精妙。

          《成語故事》教案4

            教學目標:

            1、學習《自相矛盾》,《濫竽充數》的生字詞。

            2、詳細講解前兩則成語故事。

            3、讓學生認真領悟兩則成語故事的寓意。

            教學重點:

            1、理順故事發展的思路,把握重點字詞句。

            2、讓學生體會兩則成語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學方法:

            講授法,一抓一放(第一則以教師講為主,第二則以學生自學為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你們一定知道不少成語了,誰來說幾個給大家聽聽?

            生回答

            師:同學們積累得還真不少,那有同學知道成語的來源嗎?

            生思索回答

            師引導學生,讓學生知道成語的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民間口語,一是書本記載,本記載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師:今天啊,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八課《成語故事》。帶領學生讀課題。

            二、精讀《自相矛盾》

            1、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一則故事《自相矛盾》。老師想問問同學們你們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聽過自相矛盾這個成語嗎?

            生:聽過或沒有

            師:有人聽過。那有人能說說你對這個成語的理解嗎?

            生回答

            師:那自相矛盾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們一起來學了這個故事就知道了。

            2、師:下面請同學們自己把這則故事讀一讀,讀的時候注意畫出本課的生字詞。

            生讀課文。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本課的生字詞。

            “矛(茅)

            盾

            楚

            銳

            戳”

            請學生讀生字詞,讀準字音。請學生自己說一說在寫這些生字詞時有哪些注意點。最后讓學生組詞。

            3、師:好。本課的生字詞我們就學到這里,我們來看這里“矛”這里的“矛”是什么意思呢?(生思索)盾呢?(生思索)

            矛是古代的一種兵器,在長桿的一頭有金屬槍頭。

            盾是古代的一種兵器,用來遮擋提防兵器。

            師:我們這里還有一個字“戳”,這是一個動詞,同學們你們能做做戳的動作嗎?

            生拿出筆紙。讓他們聽指令做動作。第一次“矛”戳不穿“盾”,第二次“矛”戳得穿“盾”。同時講解并板書

            戳不穿→→矛

            不銳利

            戳得穿→→矛

            很銳利

            盾

            很堅固

            盾

            不堅固

            師:文中的楚國人是怎樣夸獎他的矛和盾的呢?請同學們找一找,用∽∽∽畫出。

            生找到后請生朗讀。

            師:你們注意到楚國人說此話時的提示語了嗎?

            突出“夸口”一詞,夸口是說大話的意思。讓生再讀一遍,注意讀出“夸口”的語氣。

            師:聽了楚國人的話你們有什么疑問嗎?

            由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

            師:我們的同學都很聰明,看出了這個楚國人的破綻。其實看穿他的不止我們同學,文中的路人他是怎么問的?請一個同學來讀一讀。

            由生讀出路人的話。

            師:那路人問完之后,那個楚國人有什么反應?請一大組的同學來讀一讀。

            師:誰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個楚國人的神態?

            生:張口結舌。

            重點講“張口結舌”——張著嘴巴說不出話來了。

            師:這里的“張口結舌”可以換成哪些詞語呢?

            生:瞠目結舌

            啞口無言

            目瞪口呆

            師:到這里,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些什么呢?

            生:說話,做事不要前后抵觸,否則吃虧的是自己;不要夸口,要老老實實,實事求是。

            師:現在你能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了嗎?

            自相矛盾比喻一個人的言語或行為前后抵觸。

            在黑板上抄下寓意。

            師:最后我們來分角色朗讀課文。A同學當楚國人,B同學做路人,其他的同學讀旁白。

            三、引讀導悟《濫竽充數》

            1、師:《自相矛盾》我們就學到這里,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則故事。板書課題(濫竽充數)讓學生齊讀。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己把課文讀一讀,你們思考一下你們在讀的時候需要做些什么?

            生:畫出本課生字詞,畫出不理解的地方。

            生讀課文。

            師:老師來檢查一下你們讀書的情況。

            竽

            腮

            俸祿

            奏

            開火車讀,講生字詞讀及寫的時候的注意點,齊讀,組詞擴詞

            2師:我們已經學過了本課的生字詞。下面老師請一位同學來朗讀這篇課文,其余的同學注意思考小黑板上的幾個問題。

            先出示問題,讓學生讀問題。

            小黑板上的問題是:

            (1)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

            (2)他為什么要充數?

            (3)他為什么能充數?

            (4)他充數的結果如何

            生讀課文,其余學生思考。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幾個問題的答案。

            (1)這則故事的主人公是南郭先生。

            (2)他想得到俸祿,但又不會吹竽,所以他要充數。

            (3)齊宣王在世時總是喜歡大家一起吹給他聽,給了南郭先生可乘之機

            重點講“居然“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

            師:這里的居然能換個詞嗎?

            生:竟然。

            師:從居然你看出了什么?

            生:南郭先生蒙混騙人,不該得到俸祿。

            (4)充數的結果是:當齊宣王在世時他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

            齊湣王在位時他只好逃走了。

            師:通過南郭先生命運的轉變,你有什么收獲呢?

            生1:人要有真才實學,否則只能混一時而不能混一世。

            生2:作為管理者要善于識別那些沒有真本領的人,他們往往冒充有真本領的人混飯吃。

            3、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裝模作樣的語氣。

            師:你能說說你對濫竽充數的理解嗎?

            生:濫竽充數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數或比喻把不好的東西放在好的東西里面充數。

            在黑板上寫出寓意。

            四、作業

            師:這節課我們就講到這里。今天的作業是:

            (1)仔細體會我們所學的兩則成語故事中包含的寓意

            (2)搜集與我們課文類似的成語故事

            (3)搜集成語包括除了四個字以外的三個字,七個字等字數不等的成語。

          《成語故事》教案5

            活動目標:

            1、在理解寓言故事《鄭人買履》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學習成語“隨機應變”、“急中生智”。

            2、通過多種形式鞏固所學過的成語,激發幼兒對中國豐富的語言文化的興趣。

            3、豐富幼兒的語言,在活動中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一至十中文、阿拉伯數字卡;圖書、成語字卡若干;

            2、表情類、動物類成語圖卡若干。

            3、油畫棒、白紙。

            活動過程:

            一、通過書的排序,鞏固一至十的成語。

            1、幼兒選擇一本圖書,提問:你選擇的是什么圖書?它的價錢是多少?

            2、請幼兒按從最便宜到最貴的價錢順序給書排序。

            3、引導幼兒復習一至十的成語。

          成語故事教案大班

          【《成語故事》教案】相關文章:

          成語故事的教案12-06

          《成語故事》教案10-10

          成語故事學習教案06-12

          成語故事三則的教案03-19

          《成語故事》優秀教案12-23

          亡羊補牢成語故事教案11-14

          成語故事教案示例10-11

          成語故事三則教案10-07

          《成語故事三則》的教案10-08

          成語故事課教案09-13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网友久久更新新视频免费 | 亚洲欧美在线网址 | 午夜福利精品短视频在线 | 亚洲色大成网\站久久久 | 久久9热re这里只有精品6 | 色依依Av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