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說課稿

          時間:2025-03-27 08:44:35 地理說課稿 我要投稿

          實用的地理說課稿模板集錦五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么優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地理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的地理說課稿模板集錦五篇

          地理說課稿 篇1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選用的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一節《中東》第一課時的部分內容,下面我將主要通過以下六個方面進行本節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作為區域地理的內容,“中東”這一節的教材并沒有著意某一個國度,而是對于整個區域進行了總體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幾點:①長期的熱點地區;②重要的地理位置;③豐富的石油資源;④匱乏的水資源;⑤宗教以及文化的差異。其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該區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培養善于發現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其中也滲透了對于讀圖、搜集歸納地理信息能力的訓練。

            二、學情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他們思維活躍,樂于探究,善于交流合作。但學生的基礎和能力存在差異,為了實現全體學生的充分發展,我組織學生采用分組合作探究學習。其次中東地區是全世界都關注的熱點地區,所涉及到的信息資源非常豐富,也是學生所渴望知道的,但由于本課教材中所涉及的內容有限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非常有必要借助同學收集的課下資源來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三、目標分析

            根據地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在教材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及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我設計了下列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讀圖說明中東地區的范圍、位置;分析本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借助收集的資料,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與人協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分析中東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呼吁世界和平,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教學重難點:中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戰爭頻發的原因

            下面我再從教法、學法上談談如何進行重難點教學:

            四、教法分析

            根據實驗中學健康學習導航的方法,以及結合本節課的特點,采用“自主合作探究” 模式展開教學,幫助、引導學生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促進學生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以提高學習積極性,強化自我意識,培養情感品質。

            五、過程分析

            下面我將介紹本節教學的五個環節,第一環節是:

            (一)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由于中東戰爭一直都是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所以我以中東戰爭為切入點通過學生所見所聞自由發言,來激發學生對中東的學習興趣,在分析探討引發中東戰爭原因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引出并進入中東地理位置的學習。

            (二)明確主題 探究新知

            這部分內容的設計主要考慮鍛煉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通過討論交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合作、探究與交流的能力。關于中東地區地理位置重要性的教學,首先讓學生快速瀏覽教材,從整體上把握中東地區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的原因;緊接著利用多媒體展示“中東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了解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再通過“中東”和“西亞”地區的對比,了解兩個地區之間的差別,明確中東的.范圍及主要國家。最后,課件展示中東的地形圖,通過問題導學的方式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中東地區的國家和主要城市等。

            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課件中閃爍等方式演示,形象直觀的對比,突破教學重難點。

            (三)小組合作 匯報總結

            接下來要求每個小組根據課下收集的資料合作探討中東地區戰爭頻發的原因,選派代表匯報講解所探究的問題,老師點撥。這一環節可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鞏固練習 形成能力

            接下來進入達標反饋板塊,采用典型題和易錯題兩種題型,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自主完成,并進行講解,教師點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檢驗學生所學知識的程度,易于學生查漏補缺。

            (五)誘導點撥 歸納總結

            練習結束后,請同學歸納本課知識點,幫學生理清本節思路,又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 為下節課學習做下鋪墊。

            六、評價分析

            總體上講,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充分體現了“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適當借鑒了其他學科的教學長處。以“戰爭給中東地區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為主線,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突破教學重難點,同時喚醒學生熱愛和平的意識。

          地理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是阿城區進修學校的地理教師趙秀波。我說課的題目是《多變的天氣》,本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一節。

            我說課的內容按以下五部分進行:

            一、說教材

            二、使用 flash 的設計思路

            三、設計特點 四、導入新課 五、新課講授

            一、 說教材

            我從以下四方面進行說明:

            (一) 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都感受著天氣的變化,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使學

            生了解了有關天氣的具體知識,又為以后學習氣候的有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教材的具體特點。

            考慮到地理對初一學生來說是一門新學科,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從感材料入手,聯系實際生產、生活,既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認識有關概念的內涵和基本原理,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又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三) 三維目標的確定。

            根據課程標準,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我設計了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要求學生 1 、會描述天氣

            2 、理解天氣的特征

            3 、會預報天氣預報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用地理頭腦來分析問題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識人類生產、生活與天氣的關系,提高學生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

            4 .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課標的要求,學習對學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我將天氣與人類息息

            和電視天氣預報確定為本節課的重點。

            根據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但尚未形成多方面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所以我

            將多方位、多層次地分析天氣與人類的關系確定為難點。

            二、 使用 flash 的設計思路。

            本節課我制作了兩個軟件,一個是教師的教學軟件,一個是學生的學習軟件。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環相扣的教學環節:一、怎樣描述天氣 二、了解天氣特征 三、分析天氣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 四、預報電視天氣預報。在課堂上,在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室和 flash 強大的語音、圖像交互功能和多種多樣教學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快樂的學習主體。

            三、 設計特點。

            1. 以理論聯系實際為指導,提供大量的相關素材,讓學生自主去學習,也利于教師選取部分內容進行授課。

            2. 極其完美的畫面與聲音,令知識深烙學生腦海。

            3. 操作方面,進退自如,尊重學生意愿,可以重復閱讀和練習。

            四、 導入新課

            根據初一學生的心理特點,我用一段他們喜歡的動畫片導入新課。在播放前提出問題:同學們在觀看的同時思考這是什么動畫片?歌中唱到了什么?學生看后,興趣盎然,氣氛活躍,爭先恐后地回答:海爾兄弟、唱到了不同的天氣。這時我趁機導入:今天我們就從談天氣開始,學習第三章第一節多變的天氣。這樣自然的就將學生帶入了新課的學習情境。

            一、 新課講授

            (一) 怎樣描述天氣

            我從日常生活入手,給同學們展示了三種常見的天氣現象,雷、風、雨。通過這些天氣情境的再現,激發學生產生無限暇想,說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同的天氣陰、晴、冷、熱、雪、冰雹、沙塵暴等,然后總結得出人們經常用陰晴風雨冷熱來描述天氣,同時通過學習對這些短暫的天氣現象的描述也為分析天氣特征作了鋪墊。

            (二) 天氣特征

            為了讓學生理解天氣特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我給學生提供了三則材料七月的天,孩子的臉東邊日出西邊雨暴雨前后,學生利用自己的學習軟件可以自主選擇,進行閱讀分析,展開激烈的討論,通過討論,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心靈感受著天氣,從而說出第一則材料反映了天氣的特點是短時間的大氣狀況,變化快,第二則材料說明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的天氣不同;第三則材料說明同一地方不同時間的的天氣差別可能很大。這樣既推動了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又體現了新課改理念中的認知與情意的統一。最后,我再利用天氣瞬息萬變的特點,過渡到天氣與人類息息相關。

            (三) 天氣與人類息息相關

            在這一環節中,我為學生準備了六條資訊,學生閱讀后選出六條資訊所反

            映的內容,這部分我設計的是普通的選擇題,但卻模擬了人機交互的功能,比如第一則材料反映的是天氣與交通的關系,如果選錯了就說:再想想選對了就說恭喜你答對了這樣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就可以根據計算機的提示正確與否來了解自己的學習程度。第二則材料反映了天氣與生活的關系;第三則反映了天氣與農業的關系;第四則材料反映了天氣與軍事的關系;第五則材料反映了天氣與商業的關系;第六則反映了天氣與工業生產的關系。在分析完資訊之后,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我進一步設問:除此以外,你們還能舉出天氣對人們其它方面的影響嗎?這時學生紛紛發言:人類的健康、旅游、體閑、娛樂、建筑等也都受到天氣正面或負面的影響,而且男女生爭論的異常激烈,使課堂進入高潮。本環節的設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用聯系的一分為二的發展觀點來分析,看待問題的能力,輕松的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這時候我趁熱打鐵,利用天氣的重要性過渡到預知近期天氣的方法,進入電視天氣預報的學習。

            (四) 電視天氣預報

            本環節學生通過自主瀏覽天氣預報的形成過程的五幅圖片來了解天氣預報的形成步驟、通過分析衛星云圖上不同顏色代表的不同地理事物來讀懂衛星云圖、通過識別不同的天氣符號來為最后預報天氣預 報做準備。其中,識別不同的天氣符號是本環節的重點和難點,針對學生記憶易混淆的特點,我設計了三屏天氣符號和景觀圖片相對應的操作練習,如果拖動正確,符號就在圖片下安家落戶,如果不正確,符號即歸位。而且學生可以反復操作練習,這是筆試答卷所達不到的,通過教學實踐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通過操作使學生感覺有趣,樂于學習,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

            最后,學生模擬央視天氣預報員用自己的語言預報天氣預報,而且是用搶答的方式進行的,當屏幕上城市閃動時,學生即可開始搶答,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和生動豐富的預報語言使課堂氣氛再次進入高潮。

            這樣整節課就在邊學邊練的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完成了,而且使學習對學生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課改理念貫穿始終。

          地理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前面教材的延續和深入。它很好地體現了地形、氣候、河流之間的密切的關系:河流的分布、發展受地形的制約,氣候影響河流的水文特征等。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同時,她又為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所以學習黃河的有關知識,了解黃河、認識黃河具有重要意義。

            2、教學目標

            ⑴ 認識目標:黃河的源地、注入海洋、長度;流經的省區及主要地形區;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龍羊峽,三門峽,小浪底等主要水利樞紐工程的名稱和分布。

            ⑵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熟練查閱地圖的能力,能把黃河上、中、下游分界點,重要支流、水利工程等落實在地圖上。

            ②閱讀黃河水系圖和“地上河”示意圖,分析黃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危害及黃河的治理與開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將多種地圖和信息對照使用,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⑶情感目標:通過黃河水利建設上取得的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3、教學重 、難點

            ⑴重點:黃河上、中、下游的概況及黃河的綜合治理。

            ⑵難點:黃河下游成為“地上河”的成因。

            二、教學方法及手段

            1、教學方法:參與式開放型教學方法。以學生參與為標志,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

            2、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三、學法指導

            1、根據教學需要、閱讀課文及相關材料,自主學習、獲取知識。

            2、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讀圖分析能力。

            3、圖文結合,培養記憶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知:

            師問:①我們喝的自來水取自于哪里?(生答:黃河)

            師問:你對黃河的了解又有哪些呢?

            (生答,教師作總結,導入新課)

            二、探究合作,獲取新知

            一、壯美黃河(板書)

            1、遠觀黃河(課件輔助)

            學生閱讀《黃河水系圖》觀察黃河干流的形狀特征

            學生活動:

            ① 在圖中找出黃河的河源,流經的省(自治區)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 長江和黃河同時流經的省(自治區)有:

            ③ 找出黃河上、中、下游的劃分地點:河口和舊孟津,看看它們分別位于哪一個省區。 ④ 找出黃河的重要支流渭河與汾河。

            ⑤ 找出黃河流經的主要地形區。

            小結: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顏喀拉山,流經青海、四川等9個省區,注入渤海,全長5464千米,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千米。

            師問:黃河為什么被稱為我國第二長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生答,教師點評,然后過渡到第二個問題)

            2、近看黃河(板書)

            (播放課件,閱讀課文,感受各河段的自然特征,并做小結)

            上游:河源段:水清、淺、穩定

            河谷段:階梯交界處,落差大,富水力

            河灘平原段:河床平,水流緩,水量少

            中游:落差大,多峽谷,多支流,多泥沙

            下游:河面寬闊,“地上河”

            投影:黃河感懷之一《黃河觀汛》 (齊讀)

            一片浩瀚呈煙霧,驚濤舔壩神鬼怵。

            晴日無風三尺浪,黃河自古不夜渡。

            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母親”河的壯觀氣勢和美麗風光。

            (過渡:由課件中看到的“地上河”過渡到第二個大問題)

            二、“問題”黃河

            1、“地上懸河”的成因及危害(板書,學生分析、并播放課件)

            2、黃河凌汛(板書,學生閱讀課文并回答問題)

            3、黃河斷流(板書,學生閱讀課文并回答問題)

            投影:黃河感懷之二《黃河遺恨》(齊讀)

            沖出邙山驁不馴,千里沃野人狂奔。

            皇帝河官束無策,龍王鐵犀枉受尊。

            城堙河於阡陌廢,市井蕭疏民斷魂。

            汴梁幾遭滅頂災,州橋明月何處尋。

            (過渡:由“問題”黃河引出黃河的`治理)

            三、根治黃河(板書)

            1、治理措施(板書,由“問題”黃河對癥下藥)

            ① 保持水土(板書)

            ② 修建水庫(板書)

            ③ 修筑堤壩(板書)

            播放課件:小浪底等水利工程的資料

            過渡:這些措施治理黃河的成效如何呢?

            2、治理成效(板書)

            播放課件:

            新聞一:《黃河調水調沙試驗今年初顯成果》(略)

            新聞二:《今年黃河不喊渴》(略)

            學生由此得出治理效果明顯的結論。

            投影:黃河感懷之三《黃河巨變》(齊讀)

            半世安瀾無潰堤,曠代工程小浪底。

            千秋偉業民福祉,黃河今朝害變利。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三、自我小結,納入體系:

            師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呢?

            (使學生對本節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清理思路,納入體系)

            四、學以致用,引發思考:

            師:由20xx年蘭考抗洪的事實告訴我們,治理黃河雖已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還不能包治百病,黃河的治理還任重而道遠。

            師問:如果你是治理黃河的專家,你將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引發思考)

            五、板書設計

            滔滔黃河

            一、壯美黃河

            1、遠觀黃河

            2、近看黃河

            二、“問題”黃河

            1、地上懸河

            2、黃河凌汛

            3、黃河斷流

            三、根治黃河

            1、治理措施:

            ①保持水土

            ②修建水庫

            ③修堤筑壩

            2、治理成效

            六、設計說明:

            本節課在設計過程中,本著以發展學生能力為中心,以學生參與為標志,堅持以學生為主的原則,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需要,設置問題,培養學生動腦、動口的機會,培養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

            教師做為課堂的主導者和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幫助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地理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為大家說課的題目是《地球的形狀》,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與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準備、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等六個方面來對本課作具體的闡述。

            一、說教材與學情:

            《地球的形狀》是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的地球》中的第一課。本單元是小學生較全面地認識、了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單元,引導學生從地球表面到地球內部去認識地球。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對地球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知道人們對地球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對這一科學史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是不斷發展的觀點,并且知道地球的形狀、大小。

            六年級的學生對地球的知識已經有所了解,也知道了地球的形狀,但對于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卻知道的很少。另外,他們經過兩年的科學課學習,對科學探究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多數學生已經具有收集資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綜合以上的分析,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

            (1)知道地球的形狀、大小;

            (2)知道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科學探究:能通過查閱整理從書刊及其它途徑獲得的科學資料,了解地球的概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人類為科學認識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學是不斷發展的;并且愿意和同學們一起合作交流。

            三、說教法和學法: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本課用資料、文字、圖片,讓學生整理分析得出結論。采用多媒體展示,結合探究式提問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師生歸納概括,引導學生了解古今人們探究地球的歷史的全過程,自主開展探究活動,給學生顯示自我才能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科學探究主人。

            四、說教學準備:

            地球儀、小船、相關課件及圖片、多媒體資源以及讓學生自己在課前找與本節課有關的資料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地球課件,同學們這是什么?導入本節課主題——地球。

            2、談話:這就是我們人類居住和生活地方,但是,地球的形狀是個什么樣的,地球有多大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些知識。板書課題:地球的形狀

            3、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

            在課件中出示宇航員拍攝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實景的照片,讓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

            4、小組討論:關于地球,你已經知道些什么,還想知道些什么?

            (注意提醒組長做好分類記錄)

            5、小組匯報。

            (二)帶領學生經歷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1、談話:

            同學們對于地球的.認識基本來自于書和電視,現在科學技術發達了,人們對地球有了正確的認識,古代人又是怎樣認識地球的呢?

            出示圖片,一種是古代印度人對地球的認識,一種是古代中國人對地球的認識。 學生討論交流,我適當補充。

            2、在高科技的今天,人類已經飛出地球通過衛星照片證實了地球是個球體,那么想象一下,如果我們沒有飛進太空,怎樣證明地球是個球體呢?

            板書:結論:圓球體

            證明:從太空看地球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對所提問題進行假設。

            3、看課本,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三)介紹古代人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

            1、提問課本中張衡和亞里士多德的猜想是什么?

            板書:猜想:球形,并說出他們猜想的依據是什么?

            板書:依據:月食。

            2、后來,人們站在海岸邊看遠處的航船,發現進港的船只總是先看見桅桿,在逐漸看見船身;出港的船只總是先不見船身,然后桅桿才逐漸隱沒在海平面下,據此,人們又有了猜測。

            小實驗:觀察進港的帆船,論證地球的形狀。

            提示:觀察者眼睛要平視,“開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 學生觀察試驗后,得出自己的結論。

            板書:看遠處的航船。

            3、介紹麥哲倫環球航行。

            板書:證明:環球一周。

            4、提問:通過對地球形狀的認識,你有何收獲?

            (四)認識地球的大小。

            1、介紹利用科學技術觀察到的地球。

            蘇聯、美國的人造衛星、宇宙飛船;中國的神州系列宇宙飛船。

            2、談話:根據收集到的資料,誰來說說地球有多大?

            3、學生介紹有關地球赤道周長、半徑、表面積等相關數據,根據學生的回答,把這些數據展示出來。

            4、談話:根據這些數據你們能想象出地球的大小嗎?我們知道中國的面積是960萬平方公里,那么你們能猜猜一個地球相當于多少中國面積嗎?學生計算猜想。

            5、展示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并在地球儀上找出中國的位置,看一看中國在地球上有多大,用類比的方法幫助學生認識地球的大小。

            (五)拓展活動。

            1、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時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時,當你繞行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齡該有多大。

            2、如果時間還有剩余的話,在課件中展示若干關于地球知識的簡單小問題。

            六、說板書設計:

            地球的形狀①

            猜想:球形④

            依據:月食⑤

            看遠處的航船⑥

            證明:環球一周⑦

            從太空看地球③

            結論:圓球體②

          地理說課稿 篇5

            河北省廊坊第四中學 劉海艷

            一、說教學資源

            1.文本資源:《地球的運動》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本節教材的內容有:①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②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③五帶的劃分及選學課文“四季的形成”。課文安排了大量的活動,還安排了很多反映地球運動和五帶劃分的圖片。教參建議上3課時,本節課為第1課時。這節內容是繼第1節《地球和地球儀》之后編排的,應該說,這一節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把課文分為地球自轉和地球公轉分別進述。應該指出的是地球繞軸自轉和繞日公轉是不能分割的,分開來講是為了教學上的方便。

            2.人力資源:此時,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的形狀、大小等知識,并且小學自然課中也學過了有關地球的知識,所以現在學習地球自轉還是有一定的基礎的。

            3.媒體資源:多媒體課件 地球儀 手電筒 大量圖片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再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水平,我將本節課的目標定位為以下幾點。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知道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的周期是24小時

            ②理解晝夜交替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轉

            ③初步學會用地球儀來演示地球的自轉和晝夜交替現象

            ④ 培養空間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根據生活中熟悉的車、船與窗外風景相對運動的現象,聯想地球的運動

            ②在有關事實的基礎上,自己得出地球自轉以及自轉方向和周期的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 培養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

            ②能夠認識到探索事物的規律必須要用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

            教學重點:

            地球自轉的方向和周期,及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教學難點:

            教師如何創設情境使學生真正理解,由于地球自轉,地球上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和不同經度的地區產生時差的現象。

            三、說教法

            1.直觀性教學法:本課內容比較抽象,限于初一學生的思維水平,要認真貫徹加強直觀性的原則。認真制作多媒體課件,變抽象為直觀,變不可視為可視。在課件的使用中,給學生提出問題,以發現法鞏固知識。

            2.啟發探究式教學法:教師以啟發誘導為主,讓學生多讀圖、多思考、多討論、多想象,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3.演示實驗法:對于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要采用教師演示、學生演示、練習體會等綜合方法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4.體驗式教學法:通過學生對課本知識的學習,來聯系生活的體驗,感悟科學道理。

            四、說學法

            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

            通過探究式的學習,學生進入一定的問題情境后,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動手進行試驗演示,自己去分析問題,通過一系列的觀察、思考、討論,達成共識,在探索過程中積極感受,積極體驗,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意義建構。

            教學程序

            ㈠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由學生熟悉的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直接引入新課。

            ㈡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先演示地球自轉的過程,再把學生分組,讓同學利用地球儀、手電筒演示地球的自轉,帶著問題一邊演示,一邊思考,認真觀察,并進行分析、總結。

            ㈢ 建構體系,拓展創新:學生通過教師演示實驗、自己動手試驗得出由于地球自轉而產生的地理意義。教師開拓學生思維,設疑讓學生大膽論證。

            施教流程

            【新課導入】教師提問: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會看到太陽東升西落,那么究竟是地球在動,還是太陽在動呢?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提出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產生獲得知識的迫切性。

            (一)地球運動的方向

            【教師啟發】運用類比的方法,聯系生活,讓學生說出他們坐車的經歷,并且能夠解釋太陽東升西落的原因。

            【學生討論回答】當我們坐在汽車上向外看,你會看到車外的`樹木會向后退,也就是你看到的樹木的運動方向和我們實際運動的方向是相反的。同樣道理,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因為我們地球的運動方向是自西向東的,所以,我們會看到太陽的運動方向是自東向西。

            設計意圖:鏈接生活,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聯系生活實際,運用已有的知識,重新再去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這就符合了新課標提出的“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精神,從而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演示】播放動畫課件:地球自轉

            【學生活動】觀察討論:什么叫地球的自轉,地球是繞著什么在轉?(地軸)地球自轉時的姿勢是怎樣的?(傾斜。至于傾斜的角度這里不用說,到后面學習地球公轉時再強調。)地球沿哪個方向繞地軸自轉?(自西向東)

            【看圖分析】教師播放課件并提出問題,從北極和南極看地球自轉的方向是什么樣的?

            【學生總結】在北極上空看,逆時針轉。在南極上空看,順時針轉。

            設計意圖:將知識點依附于圖上,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

            (二)地球運動的周期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學生結合生活體驗,說一說每天我們在夜半球和晝半球大體經歷多長時間?(學生議論回答后)引導學生認識人們以1天(24小時)為單位的起居和作息時間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教師引導他們把這些零散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論知識。

            (三)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1.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

            【教師演示】地球自轉演示過程。

            (自制教具)在地球儀上找到中國的北京,用不干膠做成紅色五角星,粘在這里,再把一張硬紙殼中間掏空呈圓形,卡在地球儀上。一手拿著手電筒,照在地球儀上,一手輕輕撥動地球儀,使它自西向東轉動。

            設計意圖:因為地球自轉的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而且是不可視的,學生難于理解,所以,我在教學中采用演示實驗法來幫助學生建立形象、直觀、立體的感性認識,更助于引導學生思考、分析,這對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的突破有很大的幫助。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以小組(按學生拿的地球儀和手電筒的數量,把學生分成若干組)為單位,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并能通過以下幾個問題,層層突破,理解由于地球的自轉而產生的晝夜交替的現象。

            教師提出問題:

            (1)地球是個透明的球體嗎?

            (2)假定它是靜止的,觀察地球表面向著太陽的一面(中國北京)和背著太陽的一面(美國紐約)各是什么現象?

            (3)將地球儀轉動180°,你來觀察中國北京和美國紐約又會產生什么地理現象呢?

            (4)將地球轉動360°,或連續轉動地球儀,你再來觀察以上兩地產生了什么地理現象?

            設計意圖:依據新課程理念“倡導學生主動學習,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要求,本著體現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新課標精神,把學生分成小組演示地球自轉。讓他們在一系列的動口、動手、動腦的過程中,通過觀察、觀察、再觀察,體會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功能,同時,增強學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

            2.地方時的產生

            【教師設疑】播放課件“暢暢和姨媽的問候”,思考在同一時刻,為什么會有時間上的差異?

            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北京和美國的紐約,然后演示觀察,當北京是傍晚時,紐約是什么時間?(引出“地方時”的概念)

            【教師演示】

            1.在地球儀上的同一緯線上做3個標記,然后自西向東慢慢轉動地球儀,讓學生觀察3個標記從夜半球進入晝半球的順序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認識相對位置偏東的標記,要比位置偏西的標記先進入晝半球,也就是說,在同緯度地區,偏東地點要比偏西的地點先看到日出,顯然在時刻上偏東地點要比偏西地點早一些,使學生知道地球的自轉還使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區產生了時間的差異。至于地球上的任意兩地時間究竟相差多長時間,教師就不必展開說明了)。

            2.對于好問好學的學生,教師啟發學生按地球24小時轉動360°來計算出:經度每隔15°,時間相差1小時。也就是地球自轉時,經度每轉動1°,時間就相差了4分鐘。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找到中國的北京、美國的紐約、法國的巴黎、日本的東京、英國的倫敦等幾個城市的經度,然后進行計算,看看它們的時間相差多長時間?

            設計意圖:本著因材施教和層次教學,讓學生每個都能“吃好吃飽”。

            ●拓展創新

            1.通過查資料或上網等方式,搜集能夠證明地球自轉的方法和現象。

            2.假設地球不自轉,能否產生晝夜更替的現象?如果能產生,那么,需多長時間晝夜更替一次?

            3.假設地球運動的方向是自東向西,那么,“太陽從西邊升起”能不能實現?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搜集和整理地理信息的習慣和能力,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讓他們大膽想象、論證,在討論中達成共識。

            五、說預期效果

            與以往的教學大綱相比,課程標準對《地球的運動》這一基礎知識內容的要求大大降低了難度,不要求學生系統地理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而用地理現象代替地理意義。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小學已學過的知識,借助適當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課件、手電筒、地球儀等輔助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建立直觀、立體動態的觀念。對于地球的自轉運動,不是要求學生被動地接受,而是要求學生能用事實說明,或者能說明哪些現象是地球自轉產生的就可以了。關于地方時的問題,課文并沒有展開,我是通過計算兩地的經度,而計算出地球上的兩地所差的時間,但這一知識點,我只對部分學生要求掌握。

            本課倡導的自主性學習,重點強調了探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合作性學習。根據教學要求和實際的需要,巧妙的將重點、難點設計成問題,交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試驗演示,觀察,討論,總結出來,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其產生自主探究的濃厚興趣,又鍛煉了他們的語言歸納和表達能力,還培養了主動與他人溝通和團結協作的意識,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

          【地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地理說課稿范文 地理說課稿模板04-20

          地理說課稿09-07

          地理《巴西》說課稿06-19

          地理說課稿模板06-07

          地理初中說課稿01-11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09-13

          地理說課稿范文02-23

          初中地理說課稿05-15

          初中地理說課稿10-19

          地理說課稿范文09-13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欧美精品一级高清手机在线 | 亚洲伦理AⅤ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免费h视频网站 | 亚洲日本在线中文字幕dvd |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对白 | 日韩中文字幕理论在线 |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综合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