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檔>《愛蓮說》周敦頤

          《愛蓮說》周敦頤

          時間:2024-08-23 01:51:17

          《愛蓮說》周敦頤

          《愛蓮說》周敦頤1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愛蓮說》周敦頤

            注釋

            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罢f”,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體裁,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論述道理。

            蕃:多。

            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現在江西省九江縣)人,著名的詩人。他很愛菊花,常在詩里寫到,如《飲酒》詩里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世人,社會上的一般人。唐人愛牡丹,古書里有不少記載,如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里說:“京城貴游,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數萬(指錢)者!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單單喜歡蓮花,喜歡它從污泥里生出卻不被沾染。淤泥,池塘里積存的污泥。

            濯(zhuó)清漣而不妖:在清水里洗過卻不妖艷。濯,洗滌。清漣,水清而有微波的樣子,這里指清水。妖,美麗而不端莊。

            不蔓不枝:不牽牽連連的,不枝枝節節的。

            香遠益清:香氣越遠越清。益,更,越。

            亭亭:聳立的樣子。

            褻(xiè)玩: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

            隱逸者:隱居的人。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便隱居避世。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噫(yī):嘆詞,相當于“唉”

            菊之愛:對于菊花的愛好。

            鮮(xiǎn)有聞:很少聽到。鮮,少。

            宜乎:宜,當,這里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

            譯文

            水上地上各種草和木的花,可愛的是很多的。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的,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貼近去輕慢地玩弄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愛菊花的人,從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過。愛蓮花的人,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么人呢?至于愛牡丹的人,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說”,古代文體之一,它往往借描繪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頤的《愛蓮說》正是這種托物言志的文體中一篇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

            要記住這篇文章哦:周敦頤《愛蓮說》原文翻譯注釋賞析及寫作背景中心思想,如果喜歡,可以經常來找我,我是你的“秀秀姐”。

          《愛蓮說》周敦頤2

            【教學目的】

           。、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病W習蓮花高潔的品質,培養“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質。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學設想】

           。、安排一課時。

           。、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蓮花,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看作是美麗圣潔的象征。因此它很早就出現在文人的筆下。如楊萬里有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蘇軾有“荷盡無遮雨蓋”;屈原有“制芰(jì)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姜夔有“一一風荷舉”。這些都反映了人們對蓮的喜愛。不過,人們常常欣賞的都還只是蓮花外形的美,其實真正值得贊揚的還是它的內在品質。我們今天學習的《愛蓮說》,就是一篇贊美蓮的品質,從而抒發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體裁

           。薄⒅芏仡U(1017~1073) ,宋代道洲(現在湖南省道縣)人,字茂叔,北宋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后居廬山蓮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為濂溪,學者就稱他為濂溪先生。

            周敦頤非常博學,而且人品很高,胸懷磊落,為官清正,深得民心,為百姓所愛戴!稅凵徴f》是他在公元1068年擔任南康郡守時寫下的。他曾帶領屬下在官署的一側挖池種蓮,后人稱為“愛蓮池”。每當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風吹過時,田田荷葉輕搖,朵朵鮮花頷首,陣陣馨香撲面。周敦頤憑欄放目,觸景生情,深感官場的黑暗,深愛蓮花的高潔,寫下了著名的《愛蓮說》。

           。、了解本文的體裁。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的范疇,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那么課文標題“愛蓮說”可以怎么解釋?

            ──就是說說愛好蓮花的問題。

            作者究竟為什么愛蓮花?作者想通過愛蓮表達自己怎樣的情懷呢?這都是我們等一會將要討論的`問題。

            三、朗讀訓練

            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注意正音。

            蕃(fán) 頤(yí)濯(zhúo)淤(yū) 漣(lián)

            蔓(màn)褻(xiè) 噫(yī)鮮(xiǎn)有聞

            四、理解文意

           。薄⒄埻瑢W們自由小聲讀,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讀懂課文,互相可以討論疑難之處。

           。、請同學們根據注解,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文。

            五、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作者把蓮花比作什么?哪些語句具體描寫了蓮?表現了蓮的哪些品質?

            ──比作君子。

            描寫句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表現的品格: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許。(潔凈而又莊重)

            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

            君子志潔行廉,又有莊重的儀態,令人敬重,不敢輕侮。

            2、課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幾種花?

            ──蓮花、菊花、牡丹。

           。场⑦@三種花分別有哪些人喜歡?

            ──蓮花(周敦頤)、菊花(陶淵明)、牡丹(世人)。

           。、這三種花的象征意義?

            ──菊花,花之隱逸者。牡丹,花之富貴者。蓮花,花之君子者。

           。、陶淵明為什么獨愛菊花?

            ──因為菊花不畏嚴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潔。菊花又是花中的隱士,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脫俗,這符合陶淵明的處世態度。寫菊是為了正面襯托蓮的形象。

           。、文中為什么要寫牡丹?

            ──因為牡丹雍容華貴,歷來人們把它當成富貴的象征!笆廊松鯋勰档ぁ闭f明人貪慕富貴,追名逐利。這種世風,這種人生態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寫牡丹實際上是從反面襯托蓮的君子形象。

            7、找出課文中的原句,體會作者對三種花各持什么態度?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德者鮮惋惜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君子者無贊美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利者眾諷刺

            映襯手法:陶淵明愛菊鮮(正襯)世人愛牡丹眾(反襯)予獨愛蓮(突出)

            小結: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種特征,來象征人的某種品格,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蓮花君子。

            六、能力訓練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愛蓮花,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愛,因為它。

           。ㄈ纾何覑勖坊,因為它不畏霜雪,高潔不俗,有獨特的風范,這正是傲岸不羈、有隨俗俯仰、追求平等自由的高尚情操和堅強意志的革命者的象征。)

            七、作業

           。薄⒈痴b課文。

           。、將剛才的造句練習擴充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寫在練習本上。

          《愛蓮說》周敦頤3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甚愛 一作:盛愛)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也不枝枝節節,香氣傳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豎立在水中。(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蓮),而不可輕易地玩弄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注釋

            晉陶淵明獨愛菊:晉朝陶淵明只喜愛菊花。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自稱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死后謚靖節),東晉潯陽柴桑(現在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著名詩人。是著名的隱士。陶淵明獨愛菊花,常在詩里詠菊,如《飲酒》詩里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唐國史補》里說:“京城貴游,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數萬(指錢)者。甚:很,十分。

            說: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

            之:的。

            可愛:值得憐愛。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從。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

            獨:只,僅僅。

            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出:長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穢)。

            濯(zhuó):洗滌。

            清漣(lián):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

            妖:美麗而不端莊。

            通:貫通;通透。

            直:挺立的樣子。

            中通外直:(它的莖)內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長枝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凈植: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 亭亭:聳立的樣子。

            植:樹立。

            可:只能。

            褻玩:玩弄。

            褻(xiè):親近而不莊重。

            焉:句末語氣詞,這里指當于現代漢語的‘‘啊’’ ‘‘呀’’,助詞。

            謂:認為。

            隱逸者: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就隱居避世;

            盛:廣。

            君子:指道德品質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隨著前面的名詞而變化,例如:“有黃鶴樓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嘆詞,相當于現在的"唉"。

            菊之愛:對于菊花的喜愛。之:語氣助詞,的。(一說為“賓語提前的標志”)

            鮮(xiǎn):少。

            聞:聽說。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宜乎眾矣:(愛牡丹的)應當有很多人吧。

            宜乎:當然(應該)。

            宜:當。

            眾:眾多。

            逐句翻譯

           、彼懖菽局ǎ蓯壅呱蹀╢án)。

            水陸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有很多。

            ⒉晉陶淵明獨愛菊。

            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

           、匙岳钐苼,世人甚愛牡丹。

            從唐朝以來,人們十分喜愛牡丹。

           、从瑁▂ú)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漣而不妖,

            我(卻)[1]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里生長出卻不受(淤泥)沾染,經過清水洗滌,但是卻不顯得妖媚。

           、抵型ㄍ庵,

           。ㄋ闹Ω桑┲虚g貫通,外表筆直,

           、恫宦╩àn)不枝,

            不纏生藤蔓,不旁出冗枝

            或:不長藤蔓,不生枝節,

           、 香遠益清,

            香氣傳播得越遠越顯得清幽,

            ⒏亭亭凈植,

            筆直而潔凈地立在那里,

           、箍蛇h觀而不可褻玩焉。

           。ㄈ藗儯┲荒苓h遠地觀賞(它們)卻不能親近而不莊重地玩弄它。(焉:句末語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啊”“呀”等語義虛詞。)

           、河柚^菊,花之隱逸者也;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

           、荒档,花之富貴者也;

            牡丹,是花中富貴的花;

           、忌彛ㄖ诱咭。

            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洁!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唉!喜愛菊花的(人),自陶淵明以后就很少有聽聞了。

           、旧徶異郏枵吆稳耍

            喜愛蓮花(的人),和我一樣的還有誰?

            ⒖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喜愛牡丹(的人),應該(當然)有很多人了!(宜:當然)

            作者簡介:

            周敦頤,宋營道樓田堡(今湖南道縣)人,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宋明理學開山鼻祖。“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馀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于舂陵,乃得圣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學傳》將周子創立理學學派提高到了極高的地位。

          《愛蓮說》周敦頤4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二)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為分寧主簿①。有獄久不決,孰頤至,一訊立辨。邑人驚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薦之,調南安軍司理參軍②。有囚法不當死,轉運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辨,不聽,乃委手版③歸,將棄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逵悟,囚得免。(選自《周敦頤傳》,有刪節)

            【注釋】①分寧主簿:分寧:地名;主簿:官名。②司理參軍:官名。③委手版:委:拋棄,扔棄;手版:即笏板,古代大臣上朝時手中所拿的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項。

            8.下列各組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2分)

            A.不蔓不枝;青樹翠蔓B.予觀夫巴陵勝狀;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C.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誠宜開張圣聽D.陶后鮮有聞;芳草鮮美

            9.下列句式與“敦頤獨與之辨,不聽,乃委手版歸”相同的一句是( )(2分)

            (文言句式主要有:倒裝句、省略句、判斷句、被動句)

            A.舜發于畎畝之中B.微斯人,吾誰與歸?

            C.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D.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1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如此尚可仕乎!

            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

            11.周敦頤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請結合兩篇文字的內容加以分析并簡要回答。(2分)

            答:

            12.兩篇文字,一篇寫景物,一篇寫人事,請說一說各自主要運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以及這種手法的表達作用?(3分)

            參考答案

            8、B

            9、D

            10、像這樣的人還能做官嗎?用殺人的方法來取悅上級,我不做這樣的事。

            11、周敦頤是一個品德高尚,勤政公正的人。就像他筆下的蓮花那樣出淤泥而不染。從《周敦頤傳》來看,更是勤政為民,剛正不阿。

            12、《愛蓮說》主要運用襯托,用菊花、牡丹襯托出蓮的高潔!吨芏仡U傳》主要運用側面描寫。如“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辨”形成反襯,表現出周敦頤剛正不阿、不懼權貴的高潔品格。

            參考譯文

            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縣人。做了分寧縣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決,周敦頤到任后,只審訊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h里的人吃驚地說:“老獄吏也比不上。 辈渴拐咄扑]他,調任他到南安擔任軍司理曹參軍。有個囚犯根據法律不應當判處死刑,轉運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個殘酷兇悍的官僚,大家沒人敢和他爭,敦頤一個人和他爭辯,王逵不聽,敦頤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辭官而去,說:“像這樣還能做官嗎,用殺人的做法來取悅于上級,我不做!蓖蹂用靼走^來了,這個囚犯才免于一死。

          《愛蓮說》周敦頤5

            【甲】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皆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選自周敦頤《愛蓮說》

            【乙】竹似賢,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體②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③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之為庭實④焉。

            ——節選自白居易《養竹記》

            【注釋】①本:根。②體:體悟。③虛受:虛心接受。④實:充實,充滿。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可愛者甚蕃( 多)(2)陶后鮮有聞( 少)

           。3)貞以立志(堅定,有節操 ) (4)故君子人多樹之為庭實焉(種植,栽培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譯文:對于蓮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2)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

            譯文:君子看見它的本性,就會想到那些待人接物不偏不倚的人。

            19.甲文從蓮的生長環境、 外形 、 香氣 、品性等方面贊美蓮的君子之風,乙文由竹的本固、 性直 、 心空 、節貞等特點聯想到君子之德。

            20.甲乙兩文都用了 象征的表現手法,甲文綜合運用記敘、 描寫 、議論、抒情

            等表達方式,乙文則主要運用了 議論 的表達方式。

            【參考譯文】

            竹子像賢人,這是為什么呢?竹子的`根穩固,穩固是為了確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見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堅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堅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為了站住身體,君子看見它這種秉性,就想到要正直無私,不趨炎附勢(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空,空是為了虛心接受道,君子看見它的心,就想到要虛心接受一切有用的東西(想到虛心求道者)。竹子的節堅定,堅定是為了立志,君子看見它的節,就想到要磨煉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風順還是遇到危險時,都始終如一(想到砥礪名節、無論窮通禍福,始終如一的人)。正因為如此,君子都喜歡種竹,把它作為庭院中存在價值的東西。

          《愛蓮說》周敦頤6

            《愛蓮說》

            宋代: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甚愛 一作:盛愛)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愛蓮說》譯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只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十分喜愛牡丹。而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生蔓不長枝,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立在水中。人們只能遠遠地觀賞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當然就很多人了!

            《愛蓮說》注釋

            甚:很,十分。

            說: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

            之:的。

            可愛:值得憐愛。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從。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

            獨:只,僅僅。

            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出:長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穢)。

            濯(zhuó):洗滌。

            清漣(lián):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

            妖:美麗而不端莊。

            通:貫通;通透。

            直:挺立的樣子。

            中通外直:(它的莖)內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長枝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凈植: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ねぃ郝柫⒌臉幼印

            植:樹立。

            可:只能。

            褻玩:玩弄。

            褻(xiè):親近而不莊重。

            焉:句末語氣詞,這里指當于現代漢語的‘‘啊’’ ‘‘呀’’,助詞。

            謂:認為。

            隱逸者: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就隱居避世。

            君子:指道德品質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隨著前面的名詞而變化。

            噫:感嘆詞,相當于現在的"唉"。

            菊之愛:對于菊花的喜愛。之:語氣助詞,的。(一說為“賓語提前的標志”)

            鮮(xiǎn):少。

            聞:聽說。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宜乎眾矣:(愛牡丹的)應當有很多人吧。

            宜乎:當然(應該)。

            宜:當。

            眾:眾多。

            《愛蓮說》文言知識

            生字

            予(yú) 濯(zhuó) 漣(lián) 褻(xiè) 鮮(xiǎn) 蕃(fán)

            作品斷句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一詞多義

            (1)鮮

            陶后鮮有聞(少)

            芳草鮮美(鮮艷)《桃花源記》

            (2)之

            水陸草木之花(助詞,的)

            之出淤泥而不染(聯詞,無實際意義,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詞類活用

            不蔓不枝(名詞“蔓”“枝”用作動詞“生蔓”“長枝”)

            香遠益清 (形容詞“遠”用作動詞“遠播”)

            《愛蓮說》寫作風格

            在寫法上,《愛蓮說》具有“說”這一文體的共同特點,即托物言志。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心理和其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時,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襯托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之一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謂高明之極。而且,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使得文章結構嚴謹。

            《愛蓮說》賞析

            這篇文章可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描寫蓮花高潔的形象;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并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慨嘆。

            首句“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边x用“可愛”二字,包羅群芳,表明托物寄興,并不刻意求工,極見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著敘說“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解綬歸隱后,飲酒賦詩,安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逸趣!蔼殣劬铡,顯示淵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

            繼寫“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寫了唐人,特別是統治階層“甚愛牡丹”的好尚,這幾句像是重復,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愿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

            然后作者撇開一筆說,讓那些人愛其所愛吧,“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一連串鋪敘,對蓮花挺拔秀麗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別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風范,作了有力的渲染。這幾句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愿望罷了。他為官正直,數洗冤獄,為民作主;晚年定居廬山,著書明道,潔身自愛,頤養天年,便是身體力行,澹泊明志的體現。這正是這篇小品能給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著力之處。

            接下來,作者對三種花象征的不同性格進行了比較和品評:“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北緛,花是不具備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蓮花近于菊,卻不像菊那樣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現實的隱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樣妍麗妖冶,以富貴媚人。蓮花出于污濁現實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顯妖冶,實為百花叢中的賢君子。另外,蓮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來、觀音均以蓮花為座。唐釋道世《三寶敬佛》云:“故十方諸佛,同出于淤泥之濁;三身正覺,俱坐于蓮臺之上!弊髡摺额}蓮》詩也云:“佛愛我亦愛,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頭!迸c這篇小品參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評花進而對“愛”也作出評價:“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深深地慨嘆:當今之世真隱者少,有德者寡,而趨炎附勢鉆刺富貴之門的小人比比皆是;這莽莽紅塵,能有幾個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這社會痼疾呢?這里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描寫的淋漓盡致。言下雖不免流露出一種孤掌難鳴的哀怨,但意味深長,無情地鞭撻了那些寡廉鮮恥之徒。這里,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凈的心態,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過對蓮花的愛慕與禮贊,表明自己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對高尚情操的崇奉,對庸劣世態的憎惡。

            《愛蓮說》創作背景

            據清鄧顯鶴《周子全書》《年譜》記載:“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縣至于都,邀余杭錢建侯(拓)、四明沈希顏游巖題石,并有詩刻石。五月,作《愛蓮說》,沈希顏書,五摶篆額。錢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贛州府志》記有愛蓮書院,云:“愛蓮書院在城北,其地原為督學試院,有周茂叔蓮池遺跡!庇钟袗凵復l目:“濂溪書院舊在東北玉虛觀左······”這些記載充分證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頤任虔州通判時,已建蓮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揮筆題寫《愛蓮說》。

            《愛蓮說》題解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文體,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種現象來抒發作者的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波瀾起伏,篇幅一般長短不定,跟現代雜文頗為相似。它可以直接說明事物,闡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愛蓮說》是我國古代散文之精品。全文119字,結構嚴謹,筆意超越,言簡意賅,情景交融,其采用“借影”筆法,以蓮自喻,有著深邃的思想內容。值得知道的是,這篇選入教材的佳作是宋代哲人周敦頤于1063年(嘉佑八年)5月在虔州(今贛州)道判署內寫作的。

            正如《愛蓮說》抒意,周敦頤雖身居官場,卻始終未曾放棄讀書治學,著書立說,教育青年提攜后進。宋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二程——程頤、程顥,便是他在贛州一手培養出來的弟子。他做官也和別人不同,“為政精密,務盡道理”,他在1045年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參軍(一種小官)時,為了一個法不當死的囚犯,和頂頭上司轉運使王逵據理力爭,并遞上辭呈,不愿為官,終于使剛愎自用的王逵有所感悟,承認自己的錯誤,囚不得死。周敦頤在贛州為官多年,清廉勤勉。《愛蓮說》據傳系他一次游覽于都羅漢巖之后所作。

            從《愛蓮說》一文來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蓮,花之君子者也!币陨徲鞯赖赂呱械娜。且正是文如其人,了專祠,并在祠后建“濂溪書院”,書院內還鑿有“愛蓮池”。由于幾經兵燹,原來書院、祠和池均已無存。此篇文章寫出了作者潔身自好、不甘屈服于世俗的高尚情操,表現了作者的“出淤泥而不染”,從而與文章中所諷刺的庸人、俗人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今星子縣)郡守,曾在廬山的濂溪書院中贊嘆周敦頤一生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黃庭堅亦稱贊他“人品甚高”,如“光風霽月”。后來,贛州人為紀念他,建立了濂溪祠,刻周敦頤的圖像及一些文章于石壁。此時,周敦頤的曾孫周直卿來到九江,把他曾祖寫的《愛蓮說》墨本送贈,于是贛州人就在書院蓮池旁壁上摹刻了此文,流傳千古。

            《愛蓮說》作者介紹

            周敦頤(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謚號元公,道州營道樓田保(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后人整編進《周元公集》)。周敦頤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欲、順化等理學基本概念,為后世的理學家反復討論和發揮,構成理學范疇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愛蓮說》周敦頤7

            作品原文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1愛者甚蕃2。晉陶淵明獨愛菊3;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4;予5獨愛蓮之6出淤泥7而不染8,濯9清漣10而不妖11,中通外直12,不蔓不枝13,香遠益清14,亭亭凈植15,可16遠觀而不可褻17玩18焉19。

            予謂20菊,花之隱逸者21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22者也。噫23!菊之愛24,陶后鮮25有聞26;蓮之愛,同予者何人27?牡丹之愛,宜乎眾矣28。

            詞句注釋

            1、可:值得。

            2、蕃:通“繁”,多。

            3、晉陶淵明獨愛菊:晉朝陶淵明只喜愛菊花。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自稱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潯陽柴桑(現江西省九江縣)人,東晉著名詩人。是著名的隱士。他獨愛菊花,常在詩里詠菊,如《飲酒》詩里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獨,只,唯獨。

            4、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從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唐人愛牡丹,古書里有不少記載,如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里說:“京城貴游,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有直數萬者!崩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世人,社會上的一般人。自,(自)從。盛,很,十分,一作“甚”。

            5、予(yú):我。

            6、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際意義。

            7、淤泥:河溝或池塘里積存的污泥。

            8、染:沾染(污穢)。

            9、濯(zhuó):洗滌。

            10、清漣(lián):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

            11、妖:妖艷。美麗而不端莊。

            12、中通外直:(它的莖)內空外直。通,空。直,挺立。

            13、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長枝節。蔓,名詞用作動詞,生枝蔓。枝,名詞用作動詞,長枝節。

            14、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更加顯得清芬。遠,形容詞作動詞,遙遠,空間距離大。益,更,更加。

            15、亭亭凈植: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亭亭,聳立的樣子。植,“植”通“直”,立。

            16、可:可以。

            17、褻(xiè):親近而不莊重。

            18、玩:玩弄。

            19、焉:助詞。

            20、謂:認為。

            21、隱逸者: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就隱居避世。

            22、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3、噫:感嘆詞,相當于“啊”。

            24、菊之愛:對于菊花的喜愛。之,的。一說為“賓語提前的標志”。下文“蓮之愛”、“牡丹之愛”同。

            25、鮮(xiǎn):少。

            26、聞:聽說。

            27、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喜愛蓮花的)還有什么人呢?

            28、宜乎眾矣:(喜愛牡丹的)人應該是很多了。宜,當,這里與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眾,多。

            原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甚愛一作:盛愛)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白話譯文

            水上,陸地上的各種花草樹木,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間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淤泥中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在清水里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和我一樣的還有誰?對于牡丹的喜愛,當然有很多人了。

            寫作背景

            據清鄧顯鶴《周子全書》《年譜》記載:“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縣至于都,邀余杭錢建侯(拓)、四明沈希顏游巖題石,并有詩刻石。五月,作《愛蓮說》,沈希顏書,五摶篆額。錢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贛州府志》記有愛蓮書院,云:“愛蓮書院在城北,其地原為督學試院,有周茂叔蓮池遺跡!庇钟袗凵復l目:“濂溪書院舊在東北玉虛觀左······”這些記載充分證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頤任虔州通判時,已建蓮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揮筆題寫《愛蓮說》。

            作品鑒賞

            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并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慨嘆。

            作者起筆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边x用“可愛”二字,包羅群芳,表明托物寄興,并不刻意求工,極見其立言斟酌之妙。接著敘說“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解綬歸隱后,飲酒賦詩,安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逸趣!蔼殣劬铡,顯示淵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繼寫“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寫了唐人,特別是統治階層“甚愛牡丹”的好尚,這幾句像是重復,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愿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然后作者撇開一筆說,讓那班人愛其所愛吧,“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一連串鋪敘,對蓮花挺拔秀麗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別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風范,作了有力的渲染。這幾句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愿望罷了。他為官正直,數洗冤獄,為民作主;晚年定居廬山,著書明道,潔身自愛,頤養天年,便是身體力行,澹泊明志的體現。這正是這篇小品能給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著力之處。

            接下來,作者對三種花象征的不同性格進行了比較和品評:“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本來,花是不具備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蓮花近于菊,卻不像菊那樣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現實的隱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樣妍麗妖冶,以富貴媚人。蓮花出于污濁現實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顯妖冶,實為百花叢中的賢君子。另外,蓮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來、觀音均以蓮花為座。唐釋道世《三寶敬佛》云:“故十方諸佛,同出于淤泥之濁;三身正覺,俱坐于蓮臺之上!弊髡摺额}蓮》詩也云:“佛愛我亦愛,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頭!迸c這篇小品參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評花進而對“愛”也作出評價:“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深深地慨嘆:當今之世真隱者少,有德者寡,而趨炎附勢鉆刺富貴之門的小人比比皆是;這莽莽紅塵,能有幾個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這社會痼疾呢?這里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描寫的淋漓盡致。言下雖不免流露出一種孤掌難鳴的哀怨,但意味深長,無情地鞭撻了那些寡廉鮮恥之徒。這里,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凈的心態,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過對蓮花的愛慕與禮贊,表明自己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對高尚情操的崇奉,對庸劣世態的憎惡。

            藝術特點

            托物言志。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文章結尾,作者一嘆真正隱逸的高士極少,二嘆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見,三嘆貪慕富貴的俗人很多,這使文章更具思想特色。

            簡要直切。全文不到一百五十字,所表現的內容卻是豐富的。這里有愛花史的概述,有對蓮花的描繪,有對諸花的品評,有自己感情的抒發。而這一切,無不是為了突出“愛蓮”的主旨,宜接寫蓮,約占了篇幅的三分之一。真是既惜墨如金,又詳略得當,而無文意不足。

            手法多樣。作者嫻熟地運用擬人化手法,賦予了花兒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品德情操。菊花,是隱逸者的形象;牡丹,是富貴者的形象;而蓮花則是美的理想的化身。它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嫻靜多姿;又像高潔不凡的雅士,風度翩翩;還象潔身自好的君子,高標傲世。

            對比的手法,此文也運用得很好。作者在文中要贊煩的是蓮,但他不是作孤立靜止的描寫,而是在對比描寫中顯示它的高超不凡。如“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一花之君子者也。”把蓮花的高潔從牡丹的反襯中突現了出來。而對壯丹的追慕者甚多,愛蓮者甚少,則又在對比中顯示出不良風尚之盛。菊花和蓮花雖然都不滿現實,但前者采取逃避態度,后者則敢于面對現實,在污濁生活中保持它高潔的情操。因此,蓮花比菊花顯得更加可貴,作者通過對菊、牡丹、蓮三種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寫,以牡丹作反襯,用菊花作陪襯,就自然而然樹立了蓮花的美好形象。此外,作者還善于把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融為一體,使之相得益彰。

            作者介紹

            周敦頤(1017-1073年),字茂叔,晚號濂溪先生,少時喜愛讀書,志趣高遠,博學力行,后研究《易經》,在親友之助下,謀了些小官,不久辭官而去,在廬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創辦了濂溪書院,開始設堂講學。周敦頤是中國理學的開山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學術地位也不顯赫,在他死后,弟子程顥、程頤成名,他的才識才被認可,經過后來朱熹的推崇,學術地位最終確定,被人稱為程朱理學的開山祖。

          《愛蓮說》周敦頤8

            【聚會目標】

            1、了解“說”的特點及托物言志、以物喻德的寫作手法。

            2、在解讀文本內容的基礎上了解作者的人生觀和道德情操。

            3、能順暢、流利地朗讀、背誦文本。

            【創意說明】

            以誦讀為基組織教學,在自主釋疑、同伴互助、師生交流中理解文意,結合相關背景理解文本內涵及作者的人生觀和道德情操,豐富師生文化積淀。

            【課時安排】

            一課時。

            【過程設計】

            〖導入〗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性格、愛好及興趣,對自然界的花草樹木的喜好也各不相同。有的人愛青松,因為它不畏嚴寒,有詩為證,“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有人喜歡梅花,因為它傲然開放,與雪爭艷。你有自己喜歡的花嗎?請你以“我喜歡……,因為它……”向大家介紹。

            在我國宋代,也有一位特愛花的人──周敦頤。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師佛從道,創立了宋代“理學”,可以說是宋明理學的開山祖。他一生酷愛雅麗端莊、清幽玉潔的蓮花。當年,他還在自己著書講學的濂溪書院內建造了一座“愛蓮堂”,而且造了一個“蓮池”。先生講學研讀之余常漫步于堂前賞蓮自吟,并寫成了《愛蓮說》──這篇以蓮之高潔寄托自己畢生心志的文章。

            〖解讀文本〗

            一、解讀“說”(體裁)

            與“銘”一樣,“說”在古代也是一種文體。不同的是,銘是用來表述功德或警戒自己,而說則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的感想,是內心的一種表白,與現代雜文有些相似!稅凵徴f》就是周敦頤向人們表白自己喜愛蓮花。那他為什么要做這一表白呢?學習了這篇文章,或許我們就知道了。

            二、解讀文本內容

            1、初讀文本,感知文音:

           、 自讀,將文中的需要注音的字注音。同位同學聽讀,糾字音。

            ⑵ 指名學生讀,糾字音及節奏(師生就長句如何讀留聽錄音)。

            ⑶ 聽錄音讀,正字音及節奏。

           、 對長句及語氣語調,全班集體研討。

           、 全班齊讀。

            2、精讀文本,感知文義:

           、 結合注釋,調用積累,自主學習,疏通文義。

            ⑵ 師生就個人不能完成的句子進行互幫互助。

           、 教師對個別語句及詞義做點撥教學。

           、 理解式疏通文義(并行板書式,附后)。

            3、賞讀文本,感知文質:

            ⑴ 陶淵明為什么喜愛菊花?

            資料:晉代的`陶淵明(365~427)一生經歷了三個時期,29歲以前主要是讀書,29至41歲他是一會兒出來做官,一會又要歸隱,是仕隱反復的時期。大家知道,古代讀書人,學而優則仕,仕是什么,就是做官。

            據說,陶淵明在彭澤當縣令的時候,有一次上級來檢查工作,他的下級的書吏們就說,你趕緊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而陶淵明卻長嘆一聲說:“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庇谑蔷桶压谟∫粊G,走了。他就這樣一個人。在41歲以后,他便遠離塵世,在一偏遠山村過起了隱居生活。他在很多詩作中表達了自己歸隱的志向。如“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就顯示出他不愿流于世俗。陶淵明一生很愛兩樣東西,一是美酒,二就是菊花。他在詩中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俯下身子去采那東籬下自己種的菊,悠閑地抬起頭便見那悠悠南山,過著“晨夕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田園生活。 陶淵明有怎樣的一種生活態度呢?(避世,隱居,做隱士等)

            ⑵ 自李唐來,為什么世人盛愛牡丹?

            〖資料〗

            1、劉禹錫詩《賞牡丹一首》:“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無情。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2、白居易詩《牡丹》中有句,“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見說開元歲,初令植御欄(皇帝種植)。貴妃嬌欲比,侍女妒羞看(貴妃、侍女與牡丹比美)……豪士傾囊買,貧儒假乘觀(有錢人與無錢的貧窮的讀書人也愛)。”

            3、白居易詩《買花》有句,“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家家習以俗,人人迷不悟!蓖泶郝飞献叩娜硕际侨ベI牡丹的,家家愛牡丹,人人沉迷于此。

            李唐王朝把牡丹這種顯富貴的花定為國花。人人都競相喜愛這種富貴之花,說明他們有怎樣的品德呢?(隨世,隨波逐流,喜愛富貴等)

            討論:為什么周敦頤不喜愛菊花和牡丹,卻偏偏喜愛蓮花呢?請在書中找理由。

            愛蓮花的品德,蓮為花中的君子,他也愿做人中的君子,那他眼中的君子應有怎樣的品德呢?(對比,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師生賞析文中“予獨愛蓮之……玩焉!本,分析君子之德。)

            〖參考〗

            君子之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句,是說君子出世,處塵世而不蒙塵俗,修身潔行,不妖不媚!爸型ㄍ庵薄本,是說君子不受“俗染”,凈虛動直。“不蔓不枝”句,是說君子不受“惑染”,不入歧途。“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句,則是說君子聲名遠播,卓然傲世,令人羨慕,不可狎侮。蓮正是這樣的一種花,故蓮是花中的君子。作者借蓮表達了自己愿做向蓮花一樣的君子的志向,也是他做為一位哲學家在向他的學生講明“理學家”的道德觀。

            三、熟讀成誦,寫作與表達(可自主選擇)

            1、學生熟讀全文,直至能順暢、流利地朗讀、背誦。

            2、學習本文之后,你對愛花與做人有了怎樣的認識,請寫一則短文。

            四、板書(略)

          《愛蓮說》周敦頤9

            “說”,是一種議論性古代文體之一,它往往借描繪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頤的《愛蓮說》正是這種托物言志的文體中一篇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

            教學目標:

           、崩首x、背誦《愛蓮說》,把握詞、語句,疏通文意。

            ⒉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⒊學習蓮花高潔的品質,培養“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質。

            教學重點: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的主旨。

            一、 導入課新

            蓮花又稱荷花、芙蓉。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描繪過它,贊美過它,并把它當作高潔脫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達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頤寫的《愛蓮說》就是一篇膾炙人口、經世不衰的贊蓮佳作。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篇文章。

            二、體裁及作者的介紹

            文的體裁是"說","說"就是古代—種以議論為主的文體,既可以說明議論,也可用來抒發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詠志諷世的散文。

            周敦頤非常博學,而且人品很高,胸懷磊落,為官清正,深得民心,為百姓所愛戴!稅凵徴f》是他在公元1068年擔任南康郡守時寫下的。他曾帶領屬下在官署的一側挖池種蓮,后人稱為"愛蓮池"。每當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風吹過時,田田荷葉輕搖,朵朵鮮花頷首,陣陣馨香撲面。周敦頤憑欄放目,觸景生情,深感官場的黑暗,深愛蓮花的高潔,寫下了著名的《愛蓮說》。

            三、整體感知

            1、給加點的字注音:

            蕃 淤泥 漣 褻 濯 鮮有聞

            fán yū lián xiè zhuó xiǎn

            2、詞解釋:

            蕃:多

            染:沾染(污染)濯:洗滌

            褻:親近而不莊重

            鮮:很少

            宜:應當

            3、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課文。

            4、學生借助課文的注解或資料理解課文內容,并嘗試翻譯。教師糾正。

            四、研讀探究

            1、分小組討論:這篇文章美在哪里?

            2、從四個方面進行賞析。

            五、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贊揚的蓮花的高貴品質。

            2、“獨愛蓮”,“獨愛菊”兩個“獨”字,表現了他們怎樣的生活態度? 3、文中寫蓮花,為什么還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4、文中對蓮花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5、本文將花的形象比擬人的品質,蓮、菊、牡丹各比擬怎樣的生活態度?

            6、作者把“蓮”與“牡丹”對舉,其用意何在?

            7、“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北磉_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8、文章結尾處,修辭和表達上有什么特點?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9、從作者對蓮的贊美來看,這種“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格?

            10、在文中作者把“蓮”作為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征。作者在這里運用了什么寫法?目的何在? (表達了作者怎樣思想?)

            11、文中說:“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和“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說明當時怎樣的社會現象。

            12、 “出淤泥而不染”寫出了蓮花什么相的品格?

            五、教師小結

            同學們,周敦頤盛贊蓮花為君子,當然有獨家的見解和他所處時代的.特點,但他表現出的對貪慕富貴的鄙棄,對高潔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對我們有積極的教育意義。我們應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蓮一樣正直的人

            六、鞏固練習

           。1)、背誦全文。

            (2)、《愛蓮說》一文中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因而美名遠揚的句子是:

            (3)、《愛蓮說》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潔行廉,又有莊重的儀態,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4)、文章的主旨句是:

           。5)、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的句子是:

          《愛蓮說》周敦頤10

            《愛蓮說》

            朝代:宋代

            作者: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甚愛 一作:盛愛)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也不枝枝節節,香氣傳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豎立在水中。(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蓮),而不可輕易地玩弄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賞析】

            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并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慨嘆。

            作者起筆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边x用“可愛”二字,包羅群芳,表明托物寄興,并不刻意求工,極見其立言斟酌之妙。接著敘說“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解綬歸隱后,飲酒賦詩,安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逸趣!蔼殣劬铡,顯示淵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繼寫“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寫了唐人,特別是統治階層“甚愛牡丹”的好尚,這幾句像是重復,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愿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然后作者撇開一筆說,讓那班人愛其所愛吧,“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一連串鋪敘,對蓮花挺拔秀麗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別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風范,作了有力的渲染。這幾句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愿望罷了。他為官正直,數洗冤獄,為民作主;晚年定居廬山,著書明道,潔身自愛,頤養天年,便是身體力行,澹泊明志的體現。這正是這篇小品能給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著力之處。

            接下來,作者對三種花象征的不同性格進行了比較和品評:“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北緛,花是不具備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蓮花近于菊,卻不像菊那樣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現實的隱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樣妍麗妖冶,以富貴媚人。蓮花出于污濁現實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顯妖冶,實為百花叢中的賢君子。另外,蓮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來、觀音均以蓮花為座。唐釋道世《三寶敬佛》云:“故十方諸佛,同出于淤泥之濁;三身正覺,俱坐于蓮臺之上!弊髡摺额}蓮》詩也云:“佛愛我亦愛,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頭!迸c這篇小品參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評花進而對“愛”也作出評價:“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深深地慨嘆:當今之世真隱者少,有德者寡,而趨炎附勢鉆刺富貴之門的小人比比皆是;這莽莽紅塵,能有幾個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這社會痼疾呢?這里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描寫的淋漓盡致。言下雖不免流露出一種孤掌難鳴的哀怨,但意味深長,無情地鞭撻了那些寡廉鮮恥之徒。這里,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凈的心態,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過對蓮花的愛慕與禮贊,表明自己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對高尚情操的崇奉,對庸劣世態的憎惡。

          【《愛蓮說》周敦頤】相關文章:

          愛蓮說的經典教案03-20

          用戶協議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州免费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 日本在线免费小视频网站 | 亚洲乱码伦AV | 三级网站在线网站 | 亚洲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