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檔>學《論語》知孔子的教案

          學《論語》知孔子的教案

          時間:2023-07-04 18:40:02

          學《論語》知孔子的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學《論語》知孔子的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論語》知孔子的教案(通用10篇)

            學《論語》知孔子的教案 1

            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一、繼續學習、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學會辨析文言字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進一步提高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準確理解課文中孔子關于修身養性的基本觀點、主要內容和修身的方法,進一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加強自身在傳統文化方面的修養。

            三、了解、借鑒課文中“內省”“忠恕”“誠信”“恭敬”等儒家思想,感受孔子安貧樂道、信念堅定、胸懷坦蕩、注重自省的崇高風范,提高自我修養、道德完善的自覺性。四、學習本文言簡意賅,善于運用比喻、對比等方法闡明深刻道理的表達方式。

           。劢虒W重點難點]

            一、重點掌握的文言詞語:窮、過、患、興、濫、誅,諸、也、其。

            二、著重理解課文中關于修身養性的思想觀點,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和坦蕩的胸懷。

            三、難點:文言語句的翻譯、理解,孔子思想的深邃和歷史的局限等等。

           。劢虒W方法]

            在學生反復誦讀、自學討論的基礎上,教師作適當的引導、點撥、提示。

            [教學時數]

            兩課時。

           。劢虒W過程]

            第一課時

            本課時主要是朗讀、翻譯課文,對課文內容有初步理解,積累文言詞語。

            一、導入。

            初中時同學們學過《論語》的選段,此外,大家還通過書刊、電視、網絡等途徑,對孔子和以他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的同學還能背誦《論語》中的不少經典語句。首先,請同學們談談你所了解的孔子,還可以談談你對《論語》中的某句話的理解。學生發言。教師可讓同學們放開講,不必作過多評論。

            教師歸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14年?鬃舆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修身養性”是《論語》中的重要內容,道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文明古國,是禮儀之邦,講究個人修養有幾千年的良好傳統。構建和諧的社會,也必須使每一個公民都加強道德修養,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才能使人與人的關系更加融洽和諧,社會更加和睦和穩定?追蜃铀f的修身,就是學習做人的道理,他說得很多話,即使是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也有很大的教化作用,希望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認真體會。

            二、閱讀理解。

            在老師的指導下,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課文,疏通文句,初步理解課文內容。首先請同學們朗讀課文,并分別找不同同學將每段話翻譯成現代漢語。翻譯不準確的地方其他同學可以糾正,老師強調重點字詞的讀音、意義、用法。全文分為四節,每節有五段話。

            1第一節要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意義。

            六十而耳順:耳順,指能正確對待別人對自己的各種評價。

            不逾矩:逾,超越;矩(jǔ),規矩。

            朝聞道,夕死可也:朝(zh。,不讀cháo),早晨。

            莫能興:興,起來。君子固窮:固,堅持,堅守;窮,困窘,走投無路。

            2 第三節要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意義和用法。

            巧言、令色、足恭:令色,滿臉堆笑的樣子;足,過分,過度。

            左丘明恥之:恥,意動用法,認為可恥。

            以直報怨:直,公正無私。

            3 第四節要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意義和用法。

            質勝文則野:質,樸實,與“文”相對;文,文采,指對儀容舉止進行雕琢修飾;

            野,缺乏文采,鄙陋。

            文勝質則史:史,虛浮。

            君子泰而不驕:泰,平和;驕,自高自大,盛氣凌人。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蕩蕩,寬廣的樣子;戚戚(qī):憂愁,悲傷。

            居處恭,執事敬:恭,恭敬,端莊,這里可理解為守規矩;敬,謹慎、認真。

            雖之夷狄:之,動詞,到去。

            三、課文探究:

            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次誦讀課文。要求每個同學都要大聲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涵的理解感悟。

            第三節主要內容:

            講忠恕之道。這是孔子思想體系中最核心的內容之一。

            對每段話的理解:

            1第一段話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以“忠恕”二字概括孔子的“道”,這個道就是“仁”。忠,就是忠誠于自己的理想和原則;恕,就是寬容之心,不能為了實現自己的追求而強加于人,

            正直寬容之心,就是忠恕之道。忠和恕是辯證的關系,既要堅持理想,又不能為所欲為。忠是對己,恕是對人。

            2第二段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對“恕”作了具體闡釋,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對孔子道德觀的高度概括。它既是對“仁者”自身的約束,即要求一個人要有推己及人的“換位思考”,同時也是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原則,即要尊重他人,體貼他人。這一思想即使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對于建立一個和諧融洽的社會人際關系,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3第三段話

            (“巧言、令色”),是從反面告誡(“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君子決不能虛偽諂媚,而應當光明磊落,是非分明,不應掩飾自己的好惡。這實際上是從另一個角度闡釋“忠恕”的內涵。

            4第四段話

            (“人而無信”),是講“信”的重要性!靶拧笔强鬃拥赖路懂犇酥林袊鴤鹘y道德范疇中的重要內容!懊駸o信不立”,誠實守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保證。到了今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社會的穩定和諧,對外貿易與交流,誠實守信仍是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

            5第五段話

            (“以德報怨”),主張公正平等?鬃与m然主張“恕”,但絕不是無原則地寬容忍讓,甚至委曲求全地“以德報怨”。他主張“以直報怨”就是堅持原則;他主張“以德報德”就是公平公正。這表明孔子在真理面前時不退讓的,是不提倡以犧牲原則來求得友誼和睦的。

            第四節主要內容:

            通過與小人的對比,說明君子所應具有的風范、氣度、胸懷和表現。對每段話的.理解:

            1第一段話

            (“質勝文則野”)是講“質”與“文”的關系,即儀容舉止與內在素質的關系。

            孔子認為君子要講究儀表,但又不能過分修飾,要做到“文質彬彬”,即既樸實又有文采,達到內在美與外表美的高度統一。直到今天,這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2第二段話

            (“君子泰而不驕),以“泰”與“驕”的對比說明君子與小人的不同。

            “泰”與“驕”似乎只是一種表象的區別,但實際上是內在本質的不同。

            “泰”,即平和、安適的樣子,表明君子的曠達,虛懷若谷,胸有成竹;

            “驕”是驕狂,自以為是,盛氣凌人,但其內心卻很空洞,很虛弱。

            所以,真正有知識、有內涵的人常常顯得很平靜,甚至“大智若愚”;而愈是表面張狂、驕縱的人,愈是無知淺薄的人。

            3第三段話

            (“君子坦蕩蕩”),是君子與小人心理狀態的不同:君子胸懷寬廣,無所掩飾,不追求虛名富貴,因而是坦蕩的,豁達的;小人總是考慮個人利益,患得患失,顧慮重重,言行不一,心胸狹隘,因而總是憂愁、悲觀的。

            4第四段話

            (“樊遲問仁”),是說君子無論在何時何地,無論處于怎樣的環境中,都能保持始終如一的做人準則。

            “居處恭”,應當就是儒家提倡的“慎獨”。君子即使在無人監督的獨處情況下,也要謹受規矩,嚴格自律。

            “執事敬”,是講做事要認真,一絲不茍。

            “與人忠”,是講與人交往、共事的基本原則,要忠誠、守信。

            “雖之夷狄,不可棄。”即使到了荒蠻之地,也絕不改變做人的準則。

            “不可棄”三個字,表現出孔子對信念、對道德行為準則的堅定不移。

            5第五段話

            (“子夏曰”),是孔子的弟子對他的評價!叭儭保砻骺鬃釉诘茏有哪恐械挠∠螅核仁菧睾偷模质菄烂C的;他既充滿情感,和藹可親,又嚴格要求,堅持原則。這是一個令人可親可近,又令人敬畏的長者形象。

            請同學們談談學習的體會和感悟(應讓同學們暢所欲言,鼓勵發表獨到的有深度的見解,可就某段話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不要求全面)。

            四、當堂練習:“之”的用法

            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

            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與妻書》

            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读H藺相如列傳》

            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读H藺相如列傳》

            臣之妻私臣。(《鄒忌諷齊王納諫》)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稁熣f》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五、作業思考

            同學們,在這短短的語錄中你悟出人生的啟示了嗎?請結合自身經歷和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以“走近孔子”或“孔子我想對您說”為題,展開聯想,寫一段話。

            學《論語》知孔子的教案 2

            【教學目標】

            圍繞“樂”,解讀孔子的快樂之道,從中獲得些許人生的感悟、心靈的快樂體驗。

            【教學設計】

            一、導入

            1、“朋友”

            2、我們三類人都是“朋友”

            3、熱情洋溢地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這句出自《論語》(第一則)

            二、由“樂”引出的讀音解困

            1、“樂”字,讀音有疑問

            明確:多音字,解釋為“快樂”,讀“le”

            2、再次齊讀這一句

            3、自由朗讀《論語十則》再看看還有哪些字,在讀音上要引起注意的。

            明確:多音字、通假字、生字等。順帶把一句的意思都理解了。

            (結合意思能更好地確定讀音,確定了讀音也能更好地理解意思)

            4、再次齊讀全文(注意:已經疏通的讀音)

            三、孔子的快樂之道一:向一切人學習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什么樣的 )朋友? 來( 干什么 )?

            明確: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來交流學習心得和經驗……

            2、背景:《史記》中說,孔子辭官以后,專力講學,“弟子彌多,至遠方來”。

            明確:既然來的都是跟他學習的人,可見學問都不如他,那有什么好快樂的?

            3、引導誦讀:第七則(第六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釋義這句話(注意:三、必、擇其善者、從、改)意思

           、趹撟x出怎樣的語氣?(個別讀)

            明確:肯定的語氣(必、從、改)重音

           、埤R背這一則、個別背

           、苄〗Y板書:孔子之所以“快樂”,因為可以“向一切人學習”。

            四、孔子的快樂之道二:坦然面對無知

            1、因此,孔子擁有了弟子3000,其中有72賢(賢能賢德)人。

            2、仲由便是其中一個,讓我們看看孔子是怎樣將“快樂”傳遞給他的學生的。

            3、齊讀第五則。

            4、這里你讀到“快樂”了嗎?這則說什么?

            明確:學生很可能是沒有讀到的,沒關系,先理解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智慧的!

            5、孔子是用什么樣的語氣?(讀一讀)

            明確:學生自由想讀。生氣、溫柔、嚴肅……

            6、為什么孔子這么強調分清“知與不知”?

            明確:不知道裝作知道會讓人很煩惱(庸人自擾)

            7、你有過這種“不懂裝懂”的.經歷或者見過“不懂裝懂”的人嗎?當時有怎樣的感受?(聯系自己談談)

            明確:讓學生體驗到孔子看似責備的話語,事實上是將一種生活態度與“快樂”情感帶給子路。

            8、齊背這一則,個別背

            9、小結板書:孔子告訴弟子要正確對待知與不知,學會“坦然面對無知”(如果你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了,你也便可以活得更快樂)。

            五、孔子的快樂之道三:學會寬恕他人

            1、然而,我們知道人生難免會有不如意和令人氣憤的時候,比如:下面出現的幾個場景:

            ①場景一:語文課上,我和同桌輕聲討論書中一個生字的讀音,老師發現了,當眾點了我的名字,此時我心想: 。

            ②場景二:下課期間,我的同桌小明垂頭喪氣地從老師辦公室回來,一道仇恨的眼神,直射我的臉上,然后惡狠狠地丟下一句:“我今天偷帶漫畫書到學校的事,你告訴老師的吧!”“誰說是我干的!”我沖他大喊,他卻當做沒聽見,不予理睬,這時候我 。

            2、面對這些我們可能無力改變的事實,一味地生氣好嗎?我們來齊讀第十則,看看孔子是怎樣看待類似的問題的?

           、傧冉忉屢馑迹宏P注“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跒槭裁匆獙捤e人的錯誤?(結合第一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老和尚背女人的故事)

           、蹖W會“寬恕”,你能獲得什么?

            明確:快樂

            3、重新回歸場景聯想,這時你的言行會有變化嗎?

            4、齊背第十則,個別背

            5、小結板書:學會放下包袱,“學會寬恕別人”,該放下時且放下,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

            六、總結送贈言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值得高興的事或者令人困惑的麻煩,也許很多時候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就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學會“快樂”的生活,就是孔子以及《論語》想要傳遞給我們的真諦!

            今天我們學習了僅僅才三句《論語》,卻已經有這么多的人生感悟了,可見《論語》是一部蘊含孔子大智慧的好書,我們一定還能在閱讀其他幾則中獲得更多的人生哲理。

            齊聲讀全文,然后給你的好朋友或者同學選取一句你覺得最適合或者最能表達你期望的《論語》篇目作為贈言送給他們。

            明確:學生背送的句子,談談理由。

            學《論語》知孔子的教案 3

            教學內容

            《論語》十二章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重點文

            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

            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難點

            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準備

            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

            一、背誦導入

            二、合作探究

            1、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么?

            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

            2、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么?

            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3、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4、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 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 打算?

            三、朗讀體會

            四、整理歸類

            1、成語類

            溫故知新 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師 任重道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類

            (1)談學習態度的

            第7、9章

            (2)談學習方法的

            第1、2、 4、5、12 章

            (3)談修身做人的

            第1、2、6、8、 11、12章

            (4)談珍惜時間的.

            第10章

            五、總結文言語法:

            1、通假字:(通誰讀誰,通誰講誰)

            說:通“悅”,讀yuè,意為: 愉快,

            知:通“智”,讀zhì,意為:聰明。

            2 、文言虛詞

            (1)連詞

            而:①順接連詞,表并列或承接 關系,意為“并且”“而且”“就”或不譯。

            例:學而時習之 任重而道遠(并且)

            溫故而知新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

            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 (不譯)

            ②轉折連詞,表轉折關系,意為“卻”

            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人不知而不慍

            ③連接狀語和中心語

            例:提刀而立

           、苄揎椪Z,可譯為“著”“地”

            例:默而識之(地)

            (2)第二人稱代詞,你,你的

            例:余知而無罪也。(你)

            (3)兼詞(一字代兩字的意思)相當于“于之”

            例: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相當于“于之”,意為:在那里)

            則 表承接關系的連詞,意為“就”

            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五:布置作業

            默寫全文

            本課時講解

            句的停頓、字音、字義及翻譯。

            多鼓勵學生發言,自我疏通句意。

            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學生嘗試背誦。

            板書設計

            《論語》十二章

            學習方法

            學習態度

            修身做人

            學習是為了更好的做人

            珍惜時間

            課堂完成背誦。最好能當堂記住字義

            備課組長審核簽字

            學《論語》知孔子的教案 4

            教學目標:

            1.熟練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2.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2.朗讀、背誦課文。

            3.研讀前五段內容。

            一、導入新課: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F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二、朗讀課文: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2.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理解課文內容:

            1.理解重點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下列的意思: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見賢思齊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傳不習乎?

            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四、朗讀、背誦:

            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五、作業:

            ①背誦課文。

           、诔瓕、識記字詞。

            ③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傺凶x后五段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一、檢查作業:

            ①背誦課文。

           、诳疾榫渥拥姆g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二、理解后五段內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

           、僖娰t思齊焉。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芷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想內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賹W習方法

           、趯W習態度

           、鬯枷胄摒B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學習體驗:

           、賹W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谂c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邸皽毓识隆睂τ谥笇覀兊膶W習有什么重要意義?

            ④通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五、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業:

           、偻瓿伞把杏懪c學習”

           、谒鸭墩撜Z》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學《論語》知孔子的教案 5

            一、教學目標:

            1.簡要了解孔子和《論語》,并領會這五則語錄所闡述的道理。

            2.在反復誦讀中體味本課簡潔而深刻的語言特色。

            3.背誦這五則語錄。

            二、教學重點:

            1.簡要了解孔子和《論語》,并領會這五則語錄所闡述的道理。

            2.背誦這五則語錄。

            三、教學難點:

            在反復誦讀中體味本課簡潔而深刻的語言特色。

            四、教法:

            分組教學法、課件演示法

            五、學法:

            小組討論法、誦讀法

            六、教學步驟:

            在初中,我們曾經學過孔子的《論語十則》,現在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第一則: 為人處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

            譯文:孔子說:"學習后按一定時間去復習,不也是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開心的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氣,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嗎"

            第二則:為人處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曾參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

            第三則: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知識與體會。那就可以當老師了!

            第四則: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讓學業陷入困境!

            第五則:學習方法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第六則:學習態度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

            孔子說:“看見賢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和他一樣;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

            第七則:學習態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薄(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短處自己也有,就要改正自己與他們一樣的習慣。"

            第八則:怎樣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

            曾參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強,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第九則:怎樣做人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第十則:怎樣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強行于別人身上!

            第一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啟發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第二則是學習方法,講知識的繼承和創新。

            第三則是學習方法,強調復習對知識的必要性。

            第四則是學習態度,強調學習要和思考相結合,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

            第五則是學習態度,通過對話論述了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可貴。

            第六則是學習方法,學習態度、思想修養。強調隨時都該反省自己。

            第七則是學習態度和個人修養,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

            第八則是個人修養,強調懷有抱負就該有堅毅的意志。

            第九則是學習態度,強調要惜時而學。

            第十則是個人修養,強調要學會換位思考。

            學《論語》知孔子的教案 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亦、殆、誨、厭、齋、輔”等6個字。

           。2)了解“說”“識”等字的特定讀音。

           。3)了解孔丘和《論語》有關知識。

            2、能力目標:熟讀、背誦課文,初步學會對照注釋學文言課文。

            3、情感目標:感受古人論學的道理,并借以指導自己的學習實踐。

            二、教學重點:

            正確朗讀課文并理解文意。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意,并能聯系實際談自己的看法。

            四、教學課時:

            2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介紹作者及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是儒家的經典之一。 《論語》的體裁:語錄體

            二、朗讀課文

            三、分析課文內容:

            第一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古代特指有學問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稱,《論語》中是指孔子。曰:動詞,說。

            時:副詞,時常,常常。

            習:動詞,溫習,復習。

            說:通“悅”,形容詞,愉快,高興。

            乎:相當于“嗎”。

            朋:文章中指同一師門的師兄弟。

            慍:怨恨,心里不滿。

            君子:文章中指道德修養高的人。

            翻譯:

            孔子說:“學了并時常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好好學習,享受學習。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友互相激勵,探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君子的風度。

            第二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動詞,溫習。

            故:舊,指學過的知識。

            知:這里有理解、領會的意思。

            為:動詞,做。

            矣:相當于“了”。

            翻譯: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便能有新的理解和體會,可以憑(這個)做老師了!

            第三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通“惘”,迷惑不解。

            殆:危險。

            翻譯: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學習就會陷入困境!

            第四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好:動詞,喜愛。

            樂:愉快,快樂。這里的意思是“以什么為樂”。意動用法。

            翻譯: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第五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表示數量少,不是確數。

            其:代詞,他的,他們的。

            從:采納,聽從。

            翻譯: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師在其中;選取他們好的東西加以學習、采納,他們(身上)不好的東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第六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用在整數與零數之間。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耳:聽覺。

            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過。矩,本指木工用的曲尺,引申為法度。

            翻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研究學問,三十歲有所成就,四十歲不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么,都能領會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歲我的道德修養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規矩!

            學《論語》知孔子的教案 7

            一、教學要求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得主要內容。

            2.掌握關于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得名言警句。

            3.了解《論語》得基本情況及孔子得教育思想。

            二、學習要點

            1.掌握有關《論語》和孔子得基本文學常識。

            2.掌握古文中重點詞語及句式得用法。詞語如“而”、“之”等;句式如賓語前置句等。

            3.領悟《論語》十二章得深刻含義,體會孔子所倡導得“為學之道”。

            三、作者生平

            1.孔子圖片(參見本課PPT)

            2.孔子資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得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得開創者,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其先世為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成年后做過“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歲時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后罷官,曾周游列國,終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并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傳“仁”得學說。在世界觀上,對殷周以來得鬼神宗教迷信活動采取存疑態度,認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遠之”得見解。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得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實相副;在維護貴族統治得基礎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得正統,影響極大,F存《論語》一書,是研究孔子學說得主要資料。

            后世對孔子有非常崇高得贊譽,唐代得韓愈曾經有詩:“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焙蟠媒y治者為了鞏固政權得需要,也一再得追封孔子,封其為“至圣先師,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對其祭祀。山東得曲阜得孔府是我國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得宮殿建筑,也是著名得旅游名勝。

            四、作品概述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得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得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得主要依據。其體式歸納起來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得話,不寫出說話得環境(包括說話得對象),內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得一般原則;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得問題所作得回答,它寫出了提問者得原話,但沒有寫談話得背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得話為主。其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得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得弟子們得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東漢時,《論語》被列為“七經”之一,(七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得重要經典。舊注本有《論語注疏》(三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得《論語集注》,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今注本有楊伯峻《論語譯注》等。

            五、創作背景

            《論語》基本上是一部語錄體得散文著作,主要記載孔子得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記載孔門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得言行。《漢書·藝文志》云:“《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初所傳得《論語》,有古論、齊論、魯論之分,古論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寫成,孔安國曾為之作訓解,但已失傳。齊論為齊人所學,魯論為魯人所傳。東漢鄭玄就魯論篇章,參考齊論,為之作注,今亦殘佚。魏時得何晏集漢儒以來得各家之說,成《論語集解》,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得最早得《論語》注本。

            有得學者以為,“論說”之“論”其名“始于《論語》”;然而在《論語》當中,有觀點、論據、論證過程得文字并不多見,大部分內容只不過有觀點而已(出自孔子及其弟子之口)。因此,《論語》就自身而言主要還是記事文。但若從先秦諸子發展得整體背景上看,它無疑又是諸子論議之文得第一個階段,為語錄體!墩撜Z》得最大價值,在于真實再現了孔子平凡、偉大得人格形象;“蓋孔子人格之偉大,宜為含識之儔所公認;而《論語》則表現孔子人格唯一之良書也”。它所記載得孔子得言論,意趣深遠,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六、課文講解

            課文朗讀

           、俜蹲x: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谧詾^:學生自讀課文。

            ③感知:本文得內容包括學習得哪些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得態度、方法和思想修養。

            學《論語》知孔子的教案 8

            教學目標:

            1、了解孔子及《論語》

            2、掌握重點詞句,理解十則語錄的意思并背誦。

            3、學習正確的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初步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掌握實詞意義。

            教學課時:2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以宋代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引入《論語》(語錄體散文,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和介紹孔子(配合出示孔子及“三孔”圖片。)

            二、正字音,朗讀

            論語說慍罔殆誨人不倦女識哉

            三、理解文意(采用讀讀講講的方式,即每一則語錄讓學生掌握重點詞語,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讀背誦。然后進行集中的字詞訓練和朗讀背誦。)

            第一則:掌握“時”(按時)“說”(通“悅”,愉快)“樂”(快樂)“知”(了解)“慍”(怨恨)“君子”(有道德修養的人)

            講學習方法與態度和個人修養,不斷學習,方能牢固,遠道而來,切磋促進,自求長進,不怨他人。

            第二則:掌握“溫故(溫習舊知識)而知(領悟)新”和“可以”(可以憑)的含義。

            講學習方法:常復舊課,領悟新知。

            第三則:掌握“罔”(迷惑而無所得)“殆”(疲倦而無所得)的意義;

            講學習方法:學思結合,方有所得

            第四則:掌握“誨”(教導)“女”(通“汝”,你)“知”(明白,懂得)“是”(這)的意思。

            講學習態度:要老實謙虛,不要不懂裝懂。

            第五則:掌握“謂”(稱)“恥”(以為恥)“是以”(因此)

            講學習態度,要勤奮好學,謙虛好問。

            四、討論: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討論從中受到什么教育或啟示?

            五、作業:朗讀并背誦。

            第二課時

            一、復習提問背誦

            二、分析

            第六則:掌握“識”(記)“厭”(滿足)“倦”(疲倦)

            講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默記成育,積累知識,好學不止,熱情教導。

            第七則:掌握“三”(虛數,幾個)“從”(順從,學習)“善者”(好的方面,優點)

            講學習方法: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

            第八則:掌握“知”(懂得)“好”(喜歡,愛好)“樂”(以之為樂)

            講學習態度:唯會尋學習樂趣,方能學大成。

            第九則:掌握“川”(河流)“斯”(這)

            講學習態度:一寸光陰一寸金,要珍惜時間,勤學不輟。

            第十則:掌握“嘗”(曾經)“寢”(睡覺)“以”(用來)“益”(好處)

            講學習方法:要學思結合,親身實踐勝于空想,意同第三則

            三、小結:“而”的用法

            1、順接(表修飾、表并列、表順承);2、轉接

            四、總結:有哪些是講學習方法,哪些是講學習態度的?

            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默而識之;思無益,不如學也。

            五、討論:哪則《論語》令你的受益最大?你覺得怎樣才能真正學到知識?你還知道哪些指導我們如何學習的名言?

            六小結本課成語。

            不亦樂乎,溫故知新,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善而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七、練習

            1見課后練習一、三,使用課件。

            2寫一段話,用上下面給出的短語中的'三個以上

            A、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B、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C、溫故而知新

            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E、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F、敏而好學

            G、不恥下問

            H、默而識之

            I、學而不厭

            J、誨人不倦

            K、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L、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M、逝者如斯夫。

            O、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八、背誦

            九、總結古文翻譯方法。

            翻譯原則:1“信”(忠實于原文,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不隨意增減

            2“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不走樣。)

            3“雅”(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翻譯方法:1留(專有名詞,人名等照譯。)

            2補(補出省略成分,如主語,賓語)

            3刪(刪去不譯的詞語)

            4換(把古詞換成現代詞)

            5調(調整倒裝句句序)

            6選(根據上下文,選用恰當的詞義)

            7譯(譯出實詞、虛詞、活用的詞幫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譯法)

            9意譯(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譯不通,用意譯)

            十、板書

            論語

            一、要有好的學習態度

            敏而好學好學

            不恥下問肯問,善問

            學而不厭不滿足,不驕傲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謙虛誠實勤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謙虛老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習為樂

            二、要有好的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按時復習

            溫故而知新總結復習,發現新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合

            默而識之不斷積累

            以思,無益,不如學學習與實踐相結合

            三、要珍惜時間逝者如斯夫

            學《論語》知孔子的教案 9

            一、教學目標

            (一)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二)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三)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偎鸭Y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言,說出有關做人道德修養的格言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

            (二)根據事前的充分準備,介紹孔子的相關知識

            1.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2.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3.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三)朗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1.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后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三省(xǐng)吾身 傳(chuan)不習乎

            終身行(xíng)之不 成人之惡(è)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wù) 浴乎沂(yí)

            風乎舞雩(yú) 喟(kuì)然 從吾所好(hao)

            2.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并用多媒體展示:

            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3.學生齊讀課文。

            (四)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論語》十則主要講的什么道理。(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

            明確:《論語》十則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講的是做人的道理。

           。ㄎ澹┎贾米鳂I

            1.試背全文。

            2.完成文后“思考與練習”題。

            學《論語》知孔子的教案 10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2)過程與方法: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典的原創精神。

            二、重點、難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三、自學提綱

           。ㄒ唬┳灾鲗W習

            1、解決生字詞讀音

            論語說慍三省罔殆女凋恕

            業亦矣已己是知也自省弘毅

            2、查閱資料,了解作品及孔子。

            3、熟讀課文,并進行示范朗誦。

            4、關鍵字詞理解

            A、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而:時:習:之:亦:說:)

            B、慍:

            C、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何嵘恚海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E、交:不信:傳:

            F、溫故而知新(溫:故:)

            G、可以為師矣(可:以:)

            H、罔:殆:

            I、誨女知之乎(誨:女:)

            J、是知也(是:知:)

            K、見賢思齊焉(賢:齊:焉:)

            L、必有我師焉(必:)

            M、善者:從之:改之:)

            N、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弘毅:)

            O、仁以為己任(仁:以為:己任:)

            P、死而后已(已:)

            Q、歲寒:凋:

            R、行之者乎:

            S、其恕乎(恕:)

            5、翻譯原文

            6、閱讀課前導讀,按照下面三類把內容劃分類別:

            求知態度:

            學習方法:

            修身做人:

            7、搜集整理本課的成語。

           。ǘ、合作探究:

            1.用文中的話回答對待“賢”與“不賢”我們應該怎樣做?

            2.曾子認為“士”應該具備怎樣的品行?你知道歷史上哪些人物可以稱之為“士”?

            3.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4.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當“己所欲”時就要“施于人”嗎?

            二、拓展學習:

            以下是《論語》精華選讀,讀讀背背,讓自己的心靈沐浴在經典智慧的光芒中。

            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2.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缜腥绱!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弊迂曊f:“《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3.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6.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么行走呢?”

            7.孔子謂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8.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9.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10.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譯文】孔子說:“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里不愿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并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11.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12.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

            13.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子貢問道:“為什么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謚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謚號叫‘文’。”

            1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15.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1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18.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孔子說:“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

            19.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譯文】孔子說:“剛強、果敢、樸實、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于仁!

            20.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譯文】孔子說:“貧窮而能夠沒有怨恨是很難做到的,富裕而不驕傲是容易做到的!

            21.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22.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譯文】孔子說:“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

            23.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文】孔子說:“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別人!

            24.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叫錯了!

            25.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文】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么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26.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譯文】孔子說:“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27.子曰:“有教無類!

            【譯文】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28.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損矣!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于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29.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喜好有三種,有害的喜好有三種。以禮樂調節自己為喜好,以稱道別人的好處為喜好,以有許多賢德之友為喜好,這是有益的。喜好驕傲,喜歡閑游,喜歡大吃大喝,這就是有害的!

            3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以不知道,是可喜的事情,也是可懼的事情。

            【資料附注:孔子的學生】

            孔子的學生很多,《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就是說孔子學生有3000人,成績優異者72人。

            顏回,字子淵,以德行著稱,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鬃涌滟潯耙缓勈,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路,即仲由、季路,以勇武著稱,性子急,脾氣大,常挨孔子罵。

            子貢,即端沐賜,以言語著稱,是辦外交、做買賣的好手,是樹孔子為“圣人”的主要弟子。

            曾參,字子輿,孔子的繼承人。

            四、自學測評

            1、孔子,名,字。(朝代)國人,我國偉大的家、家,學派創始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一部書,共有篇,是(學派)經典著作之一。

            2、解釋詞語

            不亦說乎;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翻譯句子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學《論語》知孔子的教案】相關文章:

          論語十二章的教案08-22

          《論語》導讀教案(通用16篇)06-11

          《論語十則》語文教案08-14

          初中語文《論語》教案(精選5篇)08-08

          《論語十則》的初中語文教案09-11

          《米芾學書》優秀教案08-06

          《雪》導學教案示例08-19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案11-15

          《玩滑梯的啟示》學具教案03-20

          用戶協議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日韩欧美国产偷亚洲清高 | 亚洲另类欧美综合在线je80 | 午夜性色福利视频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