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橋殘月教案
斷橋殘月教案
《斷橋殘月》教案
一、教具:F調葫蘆絲
二、教學目的:
通過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斷橋殘月》這首曲子的曲意與其表達曲意所需要的技法,從而進一步完善學生對曲子的分析能力及表現能力,加深學員對民族音樂的進一步認識,提高學員的學習興趣及鑒賞能力!
三、教學重點:
《斷橋殘月》曲子所想表達的思想內容及要表達這些思想內容所需要應用的技巧!
四、教學難點:
1、曲中要表達的各種情緒(愁緒、凄婉;傾訴;控訴;渲泄;堅強),其氣息變化的大小,氣息穩定的程度及變化的程度,及各段落氣息整體壓力的大小,都各不相同,要心入曲中進行體會,才能有所感知,才能在吹曲時有感應,‘教案’斷橋殘月教案。引子樂句較長,也是不易練好之處。
2、各段落中滑音,不同情緒,滑的強度也不盡相同,要慢慢加以體會,才能做得更好更準確。
3、樂曲的小波音,多為后起波音,這是情緒播散開來的需要。不同段落,波音力度大小,不盡相同,這也是難以把握之處!
五、教學課時:12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作者背景介紹:李春華大師,現任中國民族管弦樂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作品頗豐,先后編寫出版的教材有《葫蘆絲巴烏實用教程》、《葫蘆絲巴烏演湊指南》;教學碟片有《怎樣演奏好葫蘆絲巴烏》、《怎樣演湊好葫蘆絲巴烏經典名曲》等;吹奏表演專輯有《金葫蘆》、《歡樂的葫蘆絲》、《柔情絲語》、《絲戀》等。為葫蘆絲音樂的教學推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本曲寫作過程介紹:據傳,李老師在某日到某處出差,乘夜色而漫步于河堤上,遠望"雷鋒塔"破敗,愁緒忽然間閃過心頭,于地寫下這首《斷橋殘月》,描寫了自己從愁緒到堅強的心路歷程,教案《‘教案’斷橋殘月教案》。
(二)教學方法
首先反復播放李春華老師的示范曲,引導學生首先感受愁緒凄婉、傾訴、控訴、渲泄、堅強各段落的氣息不同變化,引導學生用心靈來感受作者當時的心路歷程,讓學員進一步有身臨其境,心入曲中的感覺!
1、引子:(2課時)
這一段落每個樂句都較長,有漸快及氣息上的漸強及漸弱變化,還有小滑音及疊音等。這段落的難點就在表達上,由于F調的葫蘆比較費氣,而本段要求氣息的變化又比較大,一方面要引導學員把握愁緒凄婉的情緒變化,另一方面,又要引導學員在每個換氣點上換氣要充足,在用氣時,又需要省著用,剛好能表達就行了。因此,這一段落的練習需要較長的時間。
2、慢板(傾訴地)(2個課時)
這一段落是描寫作者有滿腔愁緒,欲與人傾訴的那種心境,全段共18個小節,可以分解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的音符排列結構基本相似,是同樣愁緒想反復訴說的樣子,要引導學員處理好曲子中的滑音,滑音要夠夸張,還有小波音,皆吹為后起波音,表達一種內心情向外播散開來,從而強化"傾訴"的音樂效果!教學中要先引導學員唱準譜,在唱譜中培養"傾訴"感,再進一步轉移到葫蘆上!
3、行板(控訴地)(1課時)
這一段落是傾訴那一段落的進一步強化,屬于情緒漸入高潮的前期,本小節難度不大,但要注意吹準附點音符,顫指處,氣需要漸強,練習時,要先唱準譜,再吹奏!如果附點音符沒吹準,顫指功夫不足,顫指氣息無變化,"控訴"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4、快板(渲泄地)(4課時)
這一段落是本曲難點,從曲譜上看,有三吐,不同音雙吐和同度音雙吐,還有小波音,實指顫音等。練習時,強調先慢后快,每個音都要交代清楚,還要注意樂句的連貫性,吐音時,注意音符的跳躍性,要把內心的情緒"渲泄"出來!
5、收尾(堅強地)(1課時)
這一段要注意氣息壓力比前面的慢板要大些,內心要有一股"堅強"的意念,才能讓吹出來的音符給人予不倔服感。小波音處,要做成后起波音,以表達這種堅強意志的傳達,滑音處,要恰到好處地夸張!
6、交流與完善(2課時)
引導學生互相聽,相互感受對方的演奏,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取長補短!從而更進一步地提高對曲子內容的表達能力!
7、總結
葫蘆絲這一種樂器,雖然構造簡單,但表現力非常豐富,運用不同氣息壓力、氣息壓力流動變化、波音的后起吹奏、顫指時氣息的變化等等,可以使曲子內容展顯于演奏中,讓音樂更能振憾人心。引導和鼓勵學生進一步加強學習,力爭為民族音樂的發揚光大而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斷橋殘月教案】相關文章:
《左傳》教案10-24
存貨教案02-28
愛蓮說的經典教案03-20
《牧場上的家教案》經典教案設計03-20
茶花賦教案04-06
《什么蟲》教案01-08
《文化苦旅》教案02-27
大學教案的寫法10-05
《認識鐘表》的教案03-19
《沙田山居》教案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