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檔>論語十二章的教案

          論語十二章的教案

          時間:2024-08-17 12:24:34

          論語十二章的教案

          論語十二章的教案

          論語十二章的教案

            教學目標:

            1、節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2、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學習古文的方法和規律,積累文言詞匯并正確翻譯課文。

            教學重點:

            反復朗讀,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理讀法。

            教學難點:

            初步了解學習古文的方法和規律,積累文言詞匯并正確翻譯課文。

            教學方法:

            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體味文章的大意。

            串講法。在積累文言詞匯上,以老師串講重點詞語為主。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課時:2課時

            課的類型:文言文精讀課新授課

            課前準備:利用早讀、晚讀,帶領學生朗讀課文。

            布置學生預習任務:利用手頭的工具書,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介紹孔子及《論語》,朗讀課文并整體感知課文,探究學習課文前六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問題導入法)

            有誰知道對中國思想文化影響最大的書,中國兩千年來最重要的課本,出成語最多的書是什么?。

            (學生對這個問題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師就直接揭曉答案,并導入到下一個環節“孔子及《論語》”介紹,如果學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學著作,那老師就進一步引導強調“這可是兩千年來最重要的課本”從時間上加以引導,在引導后如果能回答到《論語》那就順勢引導到下個環節,如果還不能就老師直接揭曉答案。)

            明確:《論語》,今天我們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的一小部分,請大家翻到課文44頁。

            二、孔子及《論語》的簡介

            結合多媒體圖片簡單地介紹孔子及《論語》:(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孔子及《論語》。)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時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譽為“萬世師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結合圖片孔廟、孔林、孔府簡單介紹孔子)

            《論語》屬語錄體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記錄關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籍,共20篇 。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討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南宋時,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宋朝宰相趙普曾贊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這里提到了四書,就順帶給學生提一下“四書五經”,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這個不要求學生掌握,只要求有個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讀課文

            1、范讀:老師配樂范讀,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2、全班齊讀:全班配樂齊讀一遍。(由于這篇課文的朗讀在早讀和晚讀課時已經指導過學生怎么讀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時間在朗讀環節上了。)

            老師仔細聽學生的朗讀,看有沒有讀錯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時給與改正。(由于在早晚讀課的朗讀指導中對字詞的讀音有明確的,一般學生是不會讀錯字的,但在以下幾個字的讀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說(yue)乎、人不知而不慍(yn)、吾日三省(xing)吾身、為(wei)人謀而不忠乎、傳(chuan)不習乎、學而不思則罔(wang)、思而不學則殆(dai)。在學生讀的時候重點關注一下,有沒有讀錯。)

            四、整體感知課文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百練百勝》和課文中的注解大致理解課文意思,并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這個問題,學生比較容易把握住第一點關于學習的,對于修養做人這一點學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對此老師不做具體的明確,可以在課文學習中把這個問題落實下去。如果學生能答出兩點那就最好不過了。就此引導學生先來看關于著重于講學習的這六則。

            五、探究學習課文前六則

            1、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這個環節以學生探究合作學習和老師指導串講法為主。

            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先自主結合手頭資料掃除語言障礙,然后小組合作相互答疑,盡量字字落實,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位同學翻譯或者答疑難點詞語。(如果學生有講得不到位的,可以讓其他同學補充或者是老師直接補充。)

            老師則對學生的探究合作學習成果做小結,這個小結以串講的形式展開,稍微詳細一點,給基礎好的學生鞏固一下,給基礎稍微弱些的學生一個查缺補漏的時機。

            老師小結:(多媒體展示)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 而:進而,然后 時:按時 習:溫習 之:代詞,它

            亦:也 說:通“悅”愉快 乎:語氣詞,嗎 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從 樂:快樂 知:了解 而:但是 慍:憤恨、惱恨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反省

            吾身:我自己 為:替 謀:謀劃 忠:盡心盡力 信: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習:溫習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而: 就 學:做學問 立:獨立做事

            不惑:通達事理 知:懂得 天命:自然的規律和命運

            耳順: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 逾:越過、超過 矩:規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故:舊的知識 而:然后 知:領悟 以:憑 為:做 矣:語氣詞,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而:卻 則:就 罔:迷惑無所得 殆:有害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賢:高尚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陋巷:簡陋的住所 堪:忍受

            (在落實重點字詞的基礎上,把句子翻譯也落實下去。)

            2、精讀課文,探究課文的思想內涵

            讓學生結合重點字詞的解釋,仔細回顧課文,落實自己的缺漏,并思考一個問題:這六章中,哪些語句是講學習方法?哪些語句是講學習態度?在方法上課文強調的是什么?學習態度上課文又強調了什么?

            ,《論語》十二章教案4標簽:初一上冊語文教案大全, 《論語》十二章教案4,

            在意思明確了后,學生找句子還是比較容易的,關鍵是如何說明理由。理由只要學生能講出個大概所以然來,就可以了,老師不做很硬性的規范,每個學生有每個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規范后,容易打擊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

            學生交流后明確:學習態度強調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學習態度: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六、課堂小結

            在課堂小結中,把“分類式學習筆記法”即“理讀法”落實給學生,這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也就是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的培養。

            先和學生共同回顧這堂課所學的內容:了解了孔子和《論語》的大概情況,還附帶贈送了“四書五經”這個知識點,合作探究學習了課文的前六章,落實了這六章的字詞。

            在我們學了這么多知識點后,我們該如何把我們凌亂的筆跡整理出來呢?下面老師就結合我自己的學習經驗,教大家一個“分類式學習筆記法”,在較短的時間內整理好筆記,以后復習的時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時間。以本文為例,大家在預習的時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識點需要我們掌握的,把它列出來如:作家作品(如果課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記),重點語句(本文中的重點語句就是關于學習和修養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語),疑難點(這個點完全是根據自己口味來的,你覺得我這個點掌握的還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錄出來,課后問老師,復習的時候有針對性。象本課的話你還可以摘錄一些自己沒弄懂的重難點字詞)

            七、布置作業

            1、背誦教過的六章《論語》并嘗試默寫。

            2、預習下節課內容:后六章。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探究學習課文后六章。

            教學過程:

            一、 導入:(回顧上節課所學內容)

            1、背誦上節課所學的六章,全班齊背和學生分則抽背。

            2、重點詞句翻譯抽查:

            學而(時:按時)習之,不亦(說:通“悅”愉快)乎?

            有(朋:志同道合的人)自遠方來 吾日三(省:反省)吾身

            與朋友交而不(信:誠實)乎?(傳:老師傳授的知識)不習乎?

            學而不思則(罔:迷惑無所得),思而不學則(殆:有害)。”

            抽查個別基礎不是特別好的學生,一來檢查他上節課掌握情況,二來可以加強他們對這些重點實詞的記憶。如果學生回答不出,就讓他把不會的詞語記錄到筆記中去,并叫其他同學補充。

            二、 探究學習后六章

            1、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這個環節以學生探究合作學習和老師指導串講法為主。

            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先自主結合手頭資料掃除語言障礙,然后小組合作相互答疑,盡量字字落實,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位同學翻譯或者答疑難點詞語。(如果學生有講得不到位的,可以讓其他同學補充或者是老師直接補充。)

            老師則對學生的探究合作學習成果做小結,這個小結以串講的形式展開,稍微詳細一點,給基礎好的學生鞏固一下,給基礎稍微弱些的學生一個查缺補漏的時機。

            老師小結(多媒體展示):

            讀注釋翻譯全文,分組提出疑難語句,供師生當堂解決。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虛數,幾個 行:走 焉:于之,在其中 善者:長處、優點 從:學習 不善者:短處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在落實重點字詞的基礎上,把句子翻譯也落實到位。)

            2、文言文翻譯原則小結

            落實完字詞翻譯后,給學生小結一下文言文翻譯的原則:信達雅,并稍微解釋一下何為信達雅

            (多媒體顯示: “信”忠實于原文,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不隨意增減。

            “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不走樣。

            “雅”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3、精讀課文,探究課文的思想內涵

            讓學生結合重點字詞的解釋,仔細回顧課文,落實自己的缺漏,并思考:全文里哪些句子是講修身做人的?在這五則中還有哪些也是講學習方面的?

            學生明確:

            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慍 ;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談談你對這樣的處世之道的看法。(每個人對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師對學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評價,鼓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三、 課堂小結

            1、文化常識

            關于作家作品欄里也就使孔子和《論語》的介紹,這里特別要向學生強調的是《論語》的作者不是孔子。關于孔子和《論語》課文注解里有現成的,無需多講。只要學生的筆記中有這兩個知識點就可以了,再補充一個“四書五經”的文化常識知識點。

            2、成語:出自《論語》十二章的成語有好幾個,你們找到了幾個?

            讓學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師和學生共同把關看哪些不是成語的也找進來了。最后師生共同明確:不亦樂乎、溫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不惑之年、隨心所欲、擇善而從、簞食瓢飲、富貴浮云、。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順之年、匹夫不可奪志

            對這些成語,不在課堂上做具體的解釋,在作業中布置學生選用這些個成語寫一段話,言語積累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語言,以運用來檢測學生對成語的掌握。

            3、名言警句

            用兩個討論題來建構這個環節:你從文中吸取了哪些有利于學習的信息?你從文中學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用這兩個問題把純粹的核對問題化,讓學生也參與進來。讓學生自由發言,因為課堂探究學習課文時候已經有落實了,即使部分學生講不全,但基礎好的學生能把他們補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學生對此不是很了解,這個需要老師作為課外知識延伸做個簡單說明,學生則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是否把這個額外知識點落實到筆記中去。

            明確:

            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慍 ;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關于孔子思想核心“仁”無需對學生講太多,只要學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夠了,對初一學生講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4、重點語句

            在這里老師給學生一個示范,這個示范是對文中虛詞“而”的歸納,虛詞對初一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由老師歸納。文中實詞“知”則由學生自己歸納,因為在落實重點字詞的時候已經講得很詳細了。

            學時習之 然后,表示承接

            人不知不慍 卻,但是;表示轉折

            而 溫故知新 從而,表示承接

            學不思則罔 卻,但是;表示轉折

            思不學則殆 卻,但是;表示轉折

            這是虛詞的一詞多義現象,文中有實詞的一詞多義現象,請同學們自己找找看,并把它歸納分類。

            ,《論語》十二章教案4標簽:初一上冊語文教案大全, 《論語》十二章教案4,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點掌握的,本文就三個通假字,讓學生明確一下:“說”通“悅”,“有”通“又”。

            其他重點詞句,在課堂學習中有落實的,這個得根據學生自己的掌握情況來摘入筆記,就不做統一核對,學生課后小組交流。

            5、疑難點

            每個學生對課文知識點掌握情況不同,所以疑難點自然也就不同,這個也不做統一核對,而是把它放入下個課時答疑環節中再稍微展開一下,主要還是在學生課余問老師或同學。

            四、 布置作業

            1、出自《論語》十二章的成語有好幾個,請任選其中的5個成語,把它寫進一段話中,不少于100字。

            2、背誦課文并默寫課文


          【論語十二章的教案】相關文章:

          《論語》導讀教案(通用16篇)06-11

          學《論語》知孔子的教案(通用10篇)07-04

          《論語》十則02-21

          讀論語后的感想07-13

          《左傳》教案10-24

          存貨教案02-28

          愛蓮說的經典教案03-20

          《牧場上的家教案》經典教案設計03-20

          《什么蟲》教案01-08

          關于《勇氣》的教案03-20

          用戶協議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区国产精品精品 | 日韩国产亚洲欧美 | 亚洲欧美国产va在线播放 | 日本高清视频区一区二区三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三区 | 亚洲日韩va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