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檔>語文課文《阿西莫夫短文》教學設計

          語文課文《阿西莫夫短文》教學設計

          時間:2024-06-15 17:28:02

          語文課文《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語文課文《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語文課文《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主題思想】

            恐龍是古爬行動動物,種類繁多,體型各異,小的體長不到一米,大的體長數十米,重達四五十噸。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們在地球上的陸地或沼澤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稱霸一時。

            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恐龍滅絕了,成為生物史上最大的謎案。這兩篇短文,一篇依據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事實,佐證了大陸漂移假說;一篇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

            課文所選兩篇就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思考,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文章給了我們一個有益的啟示: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有新的發現;要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

            【思路分析】

            《恐龍無處不有》開篇提出科學領域是緊密相連的,各自的發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啟發,以引起讀者的興趣:緊密相連表現在哪里?有哪些事實能證明它們是互相產生影響的?然后舉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氣候不適應恐龍的生活,恐龍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去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引出板塊構造理論,說明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得出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這一事件,為板塊構造理論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證明的結論。

            《被壓扁的沙子》起筆提出導致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原因的一個新觀點──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對地球的撞擊,引起人們對這一曾經主宰過地球的生靈突然滅絕的興趣、并且說明科學家們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這種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因為當將來面臨這種事件時,我們可以采取某種應急措施。然后從地質學發現的證據上論證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應該是撞擊。

            【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⑵ 短文兩篇所說明的研究成果。

            ⑶ 短文的行文順序及說明方法、語言特色。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3、情感目標:

           、 科學需要大膽的推測,合理的想像,合乎邏輯的分析、求證。

           、 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進行思考。

            ⑶ 廣泛閱讀科普文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了解兩篇短文所說明的事理,說明的順序、方法。

            2、難點:

            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3、解決辦法: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滿足他們的表達欲,活躍學習氣氛。

            【課時安排】

            2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學生借閱科普讀物,從中找出與本文內容相關的科學知識,大家共同學習研討。

            學生對一些自然現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說明產生這種看法的依據。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

            大陸漂移圖示的同時,介紹大陸漂移假說產生的故事:

            1912年的一天,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因病躺在床上。當他把目光移到墻上那張已看過千百遍的世界地圖上時,突然產生了一個新奇的想法:為什么地圖上南美洲巴西亞馬孫河口突出的一塊大陸,同非洲喀麥隆海岸凹陷進去的部分,形狀竟會如此相似?為什么沿北美洲的東海岸到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帶,與歐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陸,竟會如此吻合呢?難道這幾塊大陸原來曾連在一起,后來才分離開來的嗎?

            魏格納被這個奇妙的想法激動得幾天沒有睡好覺。他把地圖上所有的陸塊都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它們的海岸線都能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來,他經過多方面的研究、求證,大膽地提出了轟動世界科學的著名學說──大陸漂移假說。

            那么恐龍無處不有與大陸漂移假說有什么關系呢?

            一、明確目標

            1、理解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的科學觀點。

            2、把握恐龍無處不在印證大陸漂移假說的說明順序和方法。

            二、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研討以下問題:

            1、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陸漂移使恐龍遍布世界的說法由何而來?

            3、你怎么看待科學家們的推斷?

            討論明確:

            1、1986年在南極發現鳥臀目恐龍。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因而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說成立。

            2、科學家并不滿足于南極發現恐龍化石最直接的結論,即恐龍無處不在。他們就此產生了更多的疑問,如恐龍何以在南極生存?恐龍是如何越過大洋進到另一個陸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是大陸漂移把恐龍帶到了南極。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學生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說明的層次順序及說明方法。

            2、討論明確:

            全文共15個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個科學觀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引出說明內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闡述說明內容──由恐龍化石在南極的發現說明恐龍無處不在,再由恐龍無處不在這一發現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總結說明內容,結束全文。

            本文在說明大陸漂移:是恐龍無處不在的原因這一主體內容時,詮釋了板塊構造理論,還用一個生動的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將板塊構造形象化地說明出來,板塊聚散的科學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主體說明部分。列數字是一個重要說明方法,如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百萬年后,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

            大約在2億年前,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

            印度向北移動,并且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

            到6500萬年以前,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

            大約經歷了1億年, (南極)氣候逐漸變冷,植物慢慢越來越稀少,動物種類和數量也大量減少。

            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極。那里的冰有數英里厚,覆蓋著豐富的化石。

            ──運用大量的數據進行說明,給人以科學依據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說服力。

            此外,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相對于第一部分,又是在舉例說明,說明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科學論斷。

            四、總結、擴展

            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中產生聯想,經過懷疑、推測、研究、論證之后有新的發現。同學們要從中受到啟發,善于多角度思考問題,以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為學生提供一篇短文《世界各大洲都有恐龍的足跡嗎》,進行比較閱讀,使大家加深對《恐龍無處不有》所說明內容的理解,進而從兩篇寫法各異說明內容卻一樣的文章中,去找尋自己的發現。

            五、布置作業

            1、借閱有關資料,或參觀自然博物館,或看有關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龍的世界。

            2、書面作業。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恐龍原是地球上的龐然大物,曾以900~1200屬之眾統治地球達一億七千萬年之久,后來一齊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滅絕的,至今仍然是科學的一個謎。本文是破解此謎的一個觀點,同學們讀后與自己已知的別的觀點進行比較,看哪種觀點更讓人信服。

            一、明確目標

            1、本文有關恐龍滅絕的觀點要把握。

            2、本文說明其觀點的依據、順序及方法。

            二、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問題:

            1、對于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科學界存在著哪兩種對立的理論?各自的依據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說明恐龍是怎樣滅絕的?

            討論明確:

            1、科學界對于恐龍在6500萬年遭遇滅頂之災,存在著的兩種對立的理論是:撞擊說和火山說。

            撞擊說的依據:在一個6500萬年前形成的沉積物薄層中,發現了稀有金屬銥,它的含量異常豐富。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是由于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這種撞擊也許深入到了地殼內部,引起火山噴發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許多塵埃進入了平流層中,結果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無法抵達地球表面。這也許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火山說的依據:如果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那么也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難。

            2、作者意在說明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學生再讀課文,思考問題:

            1、在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中,作者為什么選擇撞擊說而否認火山說?

            2、討論明確:

            在作者看來,有論據驗證的理論才能成立。

            作者對前蘇聯科學家的實驗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

            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這種被壓扁的沙子因此被稱為斯石英。

            斯石英的原子之間結合的極為致密,在通常條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數百萬年。(列數字說明)

            在一些地方已經發現了斯石英,而且有證據顯示這些地區曾經受到過巨大隕石的撞擊。(舉例子說明)

            在進行過原子彈爆炸實驗的場地也發現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脹火球的巨大壓力形成的。(舉例子說明)

            由以上兩例,作者認為斯石英也應該出現在壓力極高的地殼深處。

            火山活動地區至今沒有發現過斯石英。作者認為,地殼深處的斯石英可以通過火山噴發被攜帶到地表。然而,噴發溫度極高,巖石會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攜帶而來的斯石英都被轉化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斷定: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過撞擊。

            加上科學家又有新的發現:在巖層年齡為6500萬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巖層中,檢驗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種原子排列。

            就這樣,作者最后確認,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嗎?

            討論明確:

            作者以科學發現和科學實驗的成果為依據,層次清楚地說明了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

            說明順序:科學發現→觀點產生→科學研究發現→印證觀點。這是一種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邏輯說明順序。

            3、科學界研究恐龍滅絕問題,在作者看來有何意義?你怎么認為?

            作者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因為我們將來也許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大災難(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我們需要盡可能多地了解這種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因為當將來面對這種事件時,我們可以采取某種應急措施。

            (學生談個人的認識,言之成理即可)

            4、本文題目《被壓扁的沙子》是否離題太遠?換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不好嗎?

            討論明確:

            本文的題目不但沒有離題,還能提示讀者,恐龍滅絕的撞擊說所以產生,與對被壓扁的沙子的科學發現和科學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題形象性強,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改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文題對本文內容起不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四、總結、擴展

            1、同學們拿出自己搜集的有關恐龍及恐龍滅絕的資料,大家互相交流,看看哪種學說自己最感興趣,同時說明自己感興趣的原因(那種學說成立的科學依據)。

            2、科學發現本身是一種科學成果。而對科學發現的研究還會產生系列科學成果,甚至是跨學科、跨領域的,同學們對此進行研討、分析。

            3、《恐龍無處不有》和《被壓扁的沙子》兩文所寫內容及所采用說明順序的相關處。

            討論明確:

           、 都圍繞恐龍展開說明內容;

           、 都以科學發現引發科學觀點,科學研究印證科學觀點為說明順序;

            ⑶ 兩文都表明: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語文課文《阿西莫夫短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語文課文《長征》教學設計03-03

          八年級《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設計范文02-09

          課文《手指》優秀教學設計02-27

          課文《軍神》優秀教學設計(精選8篇)07-02

          小學語文課文《狼牙山五壯士 》教學設計(通用12篇)09-17

          課文《一棵小桃樹》教學設計02-28

          《小蝌蚪找媽媽》課文教學設計02-11

          課文《愚公移山》的教學設計(通用10篇)11-29

          語文《因小失大》教學設計09-15

          課文《行路難其一》的教學設計(精選13篇)03-30

          用戶協議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8 | 日韩一区久久久久久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视频 | 亚洲国产rv精品一区二 |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 | 久久精品伊人久久精品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