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檔>七年級語文上冊《短文》的教學設計

          七年級語文上冊《短文》的教學設計

          時間:2024-09-17 23:13:01

          七年級語文上冊《短文兩篇》的教學設計

          七年級語文上冊《短文兩篇》的教學設計

          七年級語文上冊《短文兩篇》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擴寫、續寫、創寫一個句子,來欣賞、感悟《日》。

            2、對比閱讀、分析《月》。

            3、體會日月所表達的作者熱情洋溢和細膩幽靜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通過創寫句子的模式來教學課文。

            【教學課時】

            2課時。

            【指導思想】

            1、培養學生對作品直觀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設一種良好寬松的學習環境和討論環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導語:介紹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無黨派。

            1921年考入成都外語專門學校。

            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東南大學附中學習。

            1925年畢業。

            1927年旅居法國。

            1928年回國,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總編輯,《文學季刊》編委。

            1934年到日本。

            1935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叢刊、文學小叢刊。

            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學月刊》。抗日戰爭時期,與茅盾創辦《烽火》,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1950年后,歷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主席,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文藝月報》、《收獲》、《上海文學》主編,茅盾文學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文學基金會會長,中國田漢基金會名譽理事長。

            1983年、1988年當選為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1993年3月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1996年12月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委員會主席。

            1998年3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2001年12月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委員會主席。是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

            1922年在《時事新報·文學旬刊》上發表《被虐者的哭聲》等新詩。

            1927年旅居法國期間,創作了處女作長篇小說《滅亡》。

            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時報》連載,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譯成20多種文字。

            1934年寫了《神》、《鬼》、《人》三部短篇。長篇小說有《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戰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說《憩園》、《寒夜》)。譯有赫爾岑回憶錄《往事與隨想》。

            1978年底~1986年8月,創作了五卷本散文《隨想錄》。

            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

            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到1994年6月,共寫作并出版了120部著作,還翻譯了62部外國作品,出版了54部巴金研究專著。

            1981年提出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的設想。

            1985年3月主持開館典禮,并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圖書、雜志、報紙、手稿、書信、照片、文物捐給了文學館,共7665件。

            1994年又捐出了1927年他在法國主編的《平等》雜志,23期合訂本,是國內孤本;兩位著名的無政府主義革命家于1927年6月和7月由美國獄中寫給巴金的親筆信。

            1950年在波蘭舉行的第二次世界和平大會的紀念冊,上面有巴金征得的幾十位世界名人的簽名,是國寶級的文物。

            1982年獲意大利卡森蒂諾研究院授予的但丁國際獎。

            1983年獲法國榮譽軍團勛章。

            1984年被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1985年被授予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外國名譽院士稱號和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1990年獲蘇聯最高榮譽勛章──蘇聯人民友誼勛章,同年還獲第一屆福岡亞洲文化獎特別獎。

            1993年4月獲亞洲華文作家文藝基金會頒發的資深作家敬慰獎,同年意大利蒙德羅國際文學獎評委會授予巴金和以巴金為主席的中國作家協會特別獎。

            1994年4月,首屆文學界為紀念其90華誕舉行了巴金與二十世紀研討會和《講真話,把心交給讀者──巴金》大型圖片展覽。

            1998年獲上海市人民政府頒發的文學藝術最高獎項──杰出貢獻獎。

            1999年10月,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準,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為被命名為巴金星。

            夫人:蕭珊。原名陳蘊珍。曾就讀于上海愛國女中。1944年5月8日結婚,1973年因病在京逝世。

            兒子:李小棠。在上海市政協文史研究室工作;女兒:李小林。《收獲》編輯部副主編。

            二、檢查預習

            理解生字,請學生注音:旸、姮、皓、浸。

            三、朗讀課文

            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個別學生朗讀,全體大聲齊讀。

            三、創寫教學

            1、速讀課文,擴寫一個句子活動內容:

            請同學們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擴寫這是一篇寫日的文章這個句子。活動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從整體上多角度的理解課文內容。

            2、尋讀課文,續寫一個句子請同學們讀課文,續寫我從文中發現了這個句子:

            這次活動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自主地探究課文的內涵。

            3、細讀課文,創造一個句子請同學們從品析、欣賞、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課文內容說一句欣賞的話:

            活動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對課文進行美點賞析。

            四、內容探究

            1、作者為什么不寫日,不寫月,卻寫這些與日月無關的東西?

            2、作者為什么在《日》中,寫光和熱,同時提到了冷,而在《月》中,又提到了冷?

            3、理解光明和寒冷特殊的含義。

            4、在《月》中,第四段大段的月下感受與本文有什么聯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聯系兩篇課文,找出貫穿兩者之間的中心思想。

            第二課時

            五、文本探究

            6、飛蛾為什么值得贊美?

            因為飛蛾為了追求光和熱,將身子撲向燈火,或者浸在油中,這是為了追求光明,不惜犧牲自我的一種偉大行為。

            7、在敘述完夸父、飛蛾之后,為什么作者筆鋒忽然一轉,說起了為著追求光和熱,人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

            因為前面所說的夸父和飛蛾都是為了后面的鋪墊而產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這句話,這才是作者要表達的重點,為著追求光和熱,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8、如何理解沒有了光和熱,這人間不是會成為黑暗的寒冷世界嗎?

            這是本文要表達的中心,正是為了整個世界的光明和熱力,才會有飛蛾、夸父的犧牲行為。他們熱烈追求光和熱的行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整個世界不被黑暗所籠罩。

            9、月的光是死的光,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前面已經用了很多語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這里才會說出這句話。他表達了作者對光和熱的一種向往和渴求,與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學家那樣只是歌頌月亮、贊美月亮。

            10、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傳說?

            因為姮娥也是為了某種理想,為了可以改變月光的冰冷,為了使這個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雖然作者用的是疑問的語氣,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11、作者寫日,卻用主要的篇幅來贊美飛蛾撲火,這是為什么?

            課文中寫道: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聯系特定的時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這種人生追求?

            因為這里的飛蛾已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為了一種象征,是為了追求光明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寫的雖然是日,但主要寫的卻是飛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熱的行為。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當時抗戰正進入一個比較艱苦的階段。全國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勝利的到來,因此可以理解巴金為什么歌頌光明,贊美那些為了追求光和熱不惜犧牲自己的人。

            12、月亮在這里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么?你是通過文章中的哪些描寫體會出來的?這里所表現的意境,能使你聯想起古詩中的哪些詩句?

            月亮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冰冷。文中多處提到,如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面對涼月、我望著明月,總覺寒光冷氣浸入我的身體,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這種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蘇軾的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李商隱的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等。

            13、如何理解日、飛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義?

            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達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絕寒冷的思想感情。(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了解這些神話傳說)。

            14、在《日》中,作者主要寫光和熱,同時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寫冷,卻同樣提到了光和熱。把兩文貫通起來,你對作品的主體有什么深一層的理解?

            冷和熱是一種及強烈的對比,而事物在對比之下,特征才會更加突出明顯,這就是為什么作者會在不同的兩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樣的東西。正因為對光和熱的向往和追求,對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遠離寒冷和冰冷,遠離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別有深意地這樣寫。將兩篇文章貫通起來,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這樣一個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熱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日》表現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體現了巴金細膩幽靜的另一面。雖然風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卻是一以貫之的。無論是撲向燈火的飛蛾,還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還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變現狀的姮娥,他們都代表著一種力,一種向上的、不屈不撓的力,是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希望和信念。

          【七年級語文上冊《短文》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七年級下《短文兩篇》教學設計02-28

          語文《因小失大》教學設計09-15

          七年級上冊《龜雖壽》教學設計(通用8篇)04-18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設計03-19

          小學語文《語文樂園四》教學設計03-19

          五年級語文上冊《開國大典》教學設計03-19

          語文《語文實踐活動》教學設計(精選10篇)10-11

          五年級語文上冊《毛主席在花山》教學設計(精選12篇)04-24

          五年級語文上冊《看黃果樹瀑布》教學設計10-17

          語文園地七優秀教學設計03-20

          用戶協議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αv在线精品糸列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 | 亚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精品福利波多野结衣 | 亚欧一线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日本熟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