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背包十年》的讀后感(通用11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有關背包十年的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背包十年》的讀后感 1
那天在卓越網上這本書還是在預售狀態,預定后三天書就送貨上門了。迫不及待拆開包裝,翻開書本,發現除了開頭幾頁彩圖之外,打后全是文字,不禁有點失望。
知道小鵬這個名字是在大學時候,當時在圖書館被他那本橘黃色封面的《我把歐洲塞進背包》吸引,隨意翻翻里面有豐富的彩照和文字介紹,是一本不錯歐洲游記。但是借回家一個月都沒有時間看,到了還書期限就把它還了。之后想在網上購買一本,發現已經沒貨了,也沒有再版的……
打開《背包十年》,16張彩照里其中有兩張看來很普通的照片,但下面的文字卻深深打動了我,正好印證了作者在后面所寫的“視角獨特才是成為頂尖旅行者的那張底牌”。一張是吳哥窟里佛祖的微笑,圖片照的只是那寬厚的嘴唇,下面寫著“我明白信仰是一種嘴角上揚的人生態度……”,對于作者來說,旅行就是他的信仰。另一張是一對情侶抬頭仰望著被晚霞染成淡紫色的天空和大海,下面寫著“羨慕他們可以一起笑看風輕云淡”,旅行時要能做到真正的拋開所有,享受自由,的確令人向往。這種境界作者磨練了十年才學會放開,旅行時對父母的思念如影隨形,選擇旅行而讓家人牽掛擔心的那種內疚感讓他時常警惕自己不要忘了回家的路。世界上最幸運的莫過于能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只要讓父母知道你是愛他們的,孩子的成就也就是父母的光榮和自豪。作者的父母為了讓他實現理想給予他充分的自由,而作者不負家人的眾望勇敢大步往前走,這不就是互愛的表現嗎?
看完《背包十年》,合起書本,努力回憶書中的片段。在意大利比薩露宿街頭,與斜塔共度一夜;在印度機場被脫下檢查,遇到你好先生、司機先生和奶茶先生;在西藏遇到嚴重的高原反應,差點一睡不醒;在加拿大的鬼屋旅館過夜;在布拉格的一座橋上走了九遍,發現景色都不一樣;在圣托尼里一個人看日落;到加爾各答和四川做義工;在撒哈拉沙漠看美麗星空……每想到一個,畫面就在腦海里播放著。
書中的內容是寫了作者十年里到過的地方,每個地方遇到故事,包括自己經歷的,他或她遇到的,或者是那個地方里著名的他或她過去發生的,一切都是作者的題材。每個標題都充滿誘惑,每段故事的開頭都給你往下看的動力。每個故事篇幅不長,就一兩頁,但都具有代表性,結尾都帶點作者的感悟。當我一次過把全書看完之后,才明白作者和編輯把書設計成沒有圖片的選擇是明智的,因為多姿多彩的圖片會掩蓋作者文字的魅力。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很多觀點我都很認同的。
去旅行,很多人都概嘆有時間的時候沒錢,有錢的時候沒時間。但這里似乎還忽略了很關鍵的東西——健康和欲望。貌似健康的我們,其實都暗藏著一個定時炸彈,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爆發,有的人一輩子都沒事,但又有誰能預知明天?其實無論是去旅行也好,去做其他事情也好,只要你想,意識達到了頂級程度,不管你有沒有錢和時間,哪怕你是殘疾,只要你想,就能達到。
“旅行者的認真不在于記錄枯燥無聊的數字和年代,而在于相識相知的那份感動。” 旅行無法復制,旅行除了游覽風光,品味美食,了解文化歷史外,在旅行前收集資料、計劃路線、安排行程和旅行后整理照片、寫游記都是旅行中值得享受的過程。但現在旅游業發展興旺,參加旅游團方便快捷省力省心,但“他們看到的只是停車起步間的美麗風土,卻無法體味與當地人真實接觸的粗鄙人情。不羨慕他們的旅行,是因為不愿意與旅行中的一半珍貴擦身而過。”李欣頻說過不要做一個老向別人要現成答案的人,很多跟團旅游回來的人都說自己想一只鴨子被人趕著走,回來只知道很好玩風景很美麗,但其他就一問三不知。那些既定的旅游模式對于熱愛旅游的人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他們都喜歡走自己的路。
“街頭藝人粉墨登場,對他們來說,處處都是舞臺。而旅行者雖然素面朝天,可對我們來說,處處都是人生。”有人說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我們無法決定它的開始和結束,但我們可以增加它的重量,讓它過得更精彩。每次旅行就好像人生的一次縮影,有起點有目的`地,有對未來的未知,要經過種種考驗,其中不乏驚險刺激的,最終回歸原點。但人生只有一次,旅游可以隨時重來。
“作為生活在那種固定模式中的當事人,這究竟是他們的主動選擇還是被動接受?如果是前者,他們是適應了妥協了嗎?如果是后者,他們會不會背叛離開?”每個人都有固定的生活軌跡,工作,生活,吃飯,睡覺,然后又是工作,生活,吃飯,睡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旅游就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走到別人活膩的地方去。”有點消極但很實在。讓我想起一部電影,兩位生活在不同城市的女主角上網尋找愿意交換房子的人,她們相互交換了房子,過上了對方的生活。其實偶然讓自己抽離一下千篇一律的麻木生活,逃離那喘不過氣的工作壓力,換換風景轉轉心情,接觸新鮮事物,也許是一件好事。我們是正常人,正常人過正常的生活這叫妥協嗎?偶爾去旅行這叫背叛離開嗎?世事沒有絕對只有相對,喜歡的事情想做就去做,想太多只會死腦細胞。
“所謂生活的藝術,是指用心去研究生活中的點滴趣味。所謂藝術的生活,則是那種享受點滴趣味的心情。”很喜歡“用心”二字,生活就是要用心經營。周末了,看一部想看很久的電影,可以寫一篇觀后感,看一本有價值的書,也可以寫一篇讀后感,打掃一下房間,抹抹桌子擦擦地,整理一下旅行的照片,盡管一切看起來有點無聊,但日子久了,回頭看看,總有意外的驚喜,看看以前的文字照片和感受,發現積累變成了收獲。
“在旅游圈里流行一句話,除了腳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帶不走。 可這就足夠嗎?那些天天被拍的孩子們付出了笑容,他們得到了什么?”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大學時有位老師,上課時跟我們講,她說真正的旅行,不要帶相機,把眼睛帶上就好啦,把一切記在腦海里,永不磨滅。旅行給我們留下的除了經歷,應該就是難忘的回憶吧,記住每一處迷人的風景,記住每一個幫助過你的人,記住每一張靦腆的笑臉。那些天天被拍的孩子們希望你們保持純真,不要奢望會得到什么,因為我們可能給不到你們什么,但我們會永遠記住你付出過的笑容。
“所謂堅強,不是在災難前面不哭,而是要笑著面對以后。”我曾經經歷過一次痛苦,這次經歷讓我知道人生無常,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請從現在開始。
《背包十年》的讀后感 2
上了大學之后,忙里偷閑的也多了不少空余的時間,看雜書的機會自然也就多了起來。近些天重溫了《背包十年》這本旅行雜記,再次閱讀帶來的感受,與之前果然是不同的了。
作者小鵬是個職業旅行家,他確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成功人士,他沒房沒車也沒女朋友,在書的扉頁上他寫到:“從大學畢業之后就沒正經上過班,攢點錢就去旅行,直到他發現旅行也能賺錢,于是生活變成了旅行、旅行、旅行。”他分享背包十年的旅程,踐行最初的夢想,向印下的每個足跡叩問,有人問他是誰,了解他的人都說,不過是個追夢的人而已。
書開頭的幾張圖片上的文字記錄了他矛盾又多彩的生活:他拍下手持蓮花的女孩,也記錄鐵軌邊玩足球的少年;他漫步在愛麗絲夢游過的仙境,也流連于與世無爭的桃花源;他思考撒哈拉男人的.思考,也專注于愛爾蘭女孩的專注;他喜歡日出時的光芒萬丈,也喜歡日落時的漁舟唱晚;他明白信仰是一種嘴角上揚的人生態度,也是一種長頭問路的堅持。
他不是專業攝影師,可是他的照片卻用最簡單的姿態帶給我們最真實的感動。他拍盲女歌唱,只用一個側臉,清麗的聲音仿佛在耳邊回蕩;他拍法餐,把紅黃綠搭配成藝術品;他拍戲水的兒童,舉著相機跳進溪中,將感動定格在相片里。他的攝影手法是最簡單的三分構圖,他的技巧比不過攝影初學者,他的相片缺足以媲美任何頂級攝影師。
整整十年,除了旅行,他沒有堅持做下任何一件事情。楊麗萍說過:“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體驗,有些是旁觀”小鵬把自己歸結為體驗者,他以體驗者的姿態,走遍大千世界,看過百態人生,享受過每種風景。孤單而不孤獨。于是每一天都充滿感動和驚喜。
我想我是羨慕小鵬的,就像蓄養著的家禽羨慕遠飛的蒼鷹一樣。每個人心中都充滿著在路上的向往,只是有的人扎實的走向了自由的路,比如小鵬;有的人在出走和停留間兜兜轉轉,比如我和另一些人;還有更多的人止步于現實的殘酷面前,比如更多的蕓蕓眾生。我時常想,借一個背包就出發,放棄無數薪水豐厚的工作去流浪,該要有多大的勇氣。
有時候我們總喜歡找到做一件事的理由,小鵬找到的非去旅行不可的原因很簡單,平淡生活讓我們的五感退化,而旅行卻能讓它們重新獲得敏銳,旅行讓我們重新變回孩子,讓我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就像他說的那樣:“人要趁年輕去流浪,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
有網友評論他磕首問路,傳夢為生。小鵬說自己是追夢人,可他又何嘗不是引路人。背包十年,追夢十年,小鵬的旅途仍在繼續,我的也即將開始。
《背包十年》的讀后感 3
用背包做歸宿,踏遍世界,歷時十年。由菜鳥變專家,沒有別人,只有他——張小鵬,又一個去流浪的人。當上背包客,并將其成為職業。或許你會覺得這是多么不實際,但我卻認為,那是多么神圣的職業。
書中講述作者去了許許多多國家。在這個艱險的旅程中,身為菜鳥背包客的作者曾經山窮水盡,遭盡白眼,但他從未放棄過,即便是換了七、八份工作也不能令他信息,反倒使他越發希望繼續出走。他堅毅的決心,簡單而堅定,一次次的是我動容,其實想要出走,并不是那么困難,別多在乎吃喝住行,有時候一種想要素面朝天浪跡天涯的決定就可擊倒任何的一切。
作者在路上,乞討的生活令我真正認識到那些異國的街頭藝術和旅程上的乞討者,其實這是一種體驗生活的方式。不同的人生歷程令自己的眼界更開闊,閱歷更豐富,體會更深刻,意義更深遠。
當作者來到布魯日——比利時的一座老城。作者的文字里淡淡的描繪出一幅老城的風光,可以想象出那是一座多么閑適舒服的老城,但是它“老”的不是時光,而是老城里的老人。老人的開朗活潑,老人閑趣的娛樂使成熟的城市添了許多可愛,城市隨著一代代人逐漸老去,卻又隨著一代代老人越發可愛。我喜歡作者的描述,但更喜歡他筆下的布魯日,讓我看到了比利時不一樣的老成,感受到一座老城里的老人,老人身上的豁達、可愛。除了羨慕還能是什么?
回到亞洲。夜里作者悄悄抵達越南。我以前看過許多有關越南的游記或旅游攻略。我在就知道那是一個旅行者不可錯過的.地方。書中作者是從越南的夜色開始說起的,這又令我大開眼界。以往認識越南是因為法國作家杜拉斯的《情人》。那時,越南化身成為熱情浪漫但又有些羞澀的少女。不由得使人想到那些穿著奧黛騎著自行車在集市穿越的少女,抑或是剛從那些輕霧淡靄中歸來戴著斗笠的農人,清新怡人。但作者字里行間的越南卻驚艷四射,夜里的燈火闌珊,繁華鬧市令胡志明市化身成“小夜上海”一般,更放射出她迷人妖嬈的一面。恍惚間,猶如從后臺步入舞臺中心,看這一切變得更真切更實在一般。正如作者所說,“如果你不相對座城市失望,一定要在黑夜中抵達”。
作者的旅程還繼續著,我也隨著作者的腳步徒如一個夢寐以求的境界。我享受這個過程并一直愛著。等他朝一天,待我完成學業,我也下定我堅毅的決心,收拾起行囊,趁著青春燦爛,年華依然,去遠方流浪。以不同的歷程感受不同的人生,尋味它的意義,使自己更感覺到生命的存在,只是不要忘了回家的路。
《背包十年》的讀后感 4
最近瀏覽了一下所有的書目,不知道要讀那一本,于是隨意地用鼠標點擊了一本名叫《背包十年》的電子書。一開始時,我就從該書中看到作者也就是小鵬將自己十年的旅行足跡貼出來。當時我就驚呆了,一個沒有任何固定收入的年輕人卻在大學畢業后十年里游遍了世界各地,而且終于在旅游這條路上閃耀光芒,并激勵了千萬人。這份勇氣讓我驚嘆,這種執著讓我欽佩。驚嘆與欽佩的同時不得不讓我對此書充滿興趣,我想知道小鵬是怎樣做到的,我更想知道他遇到困難時是怎樣克服并堅持下來的。于是我花了一段時間終于將這本書細細地讀完,讀完之后心里無不是欽佩之意,無不是慚愧之感。
每個人都有夢想,但是能為夢想努力,堅持的人卻少之又少。小鵬正是其中之一,他就是為夢想付諸實際行動之人,不管旅途中遇到什么樣的困難與挫折,他都不放棄,不拋棄。他為了能夠游遍他想到的地方,在出發前他都精心地策劃與準備著。
我感覺小鵬很勇敢。他能勇敢地做他想做的事,想到哪就到哪。而想想自己,老早就說要出去游遍重慶,但是卻每每都找一些自己都覺得可笑的借口而推遲。現在想想,我覺得我是一個懦弱的人,心中始終有萬般顧忌,心中所想卻不能將其付諸行動。與小鵬比較起來,真是慚愧之至啊!
小鵬他說過他以前當過白領,每天出入城市里最好的寫字樓,代步要搭的士,喝咖啡只去星巴克,上班要穿黑色的西裝白色的襯衣,也知道領帶的N種打發還有西裝扣子幾個要開幾個要系。還知道西餐的規矩,中餐的菜系,韓國菜有多少花樣,日本菜如何料理。他的`生活精致到每分每秒,而每分每秒都是無聊。他得看上司的臉色,分析同事的喜好,掩藏自己的驕傲,見了客戶還得點頭哈腰。他的世界黑白而精致,天天只想和自然擁抱。于是他選擇流浪,拿起背包,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考。這時他發現衣食住行只是最低層次的需要,牛仔褲可以一個月不洗,粗茶淡飯只要能吃飽我也不會嫌棄。為了能省下錢走更多的路,他也可以坐最便宜的夜間巴士,笑著對旁邊的黑人說,對不起,擠一擠。他說的這些話很現實,也很真實。
“堅持”一詞真實而生動地在小鵬的身上體現作著。我很佩服他的這份堅持。堅持是戰勝自己的關鍵,更是成功的關鍵。小鵬因堅持而成功,因堅持而實現夢。而我呢,人長大了卻越來越膽怯了,越來越卻缺乏信心去堅持。往往不敢正視自己的弱點,往往逃避現實,往往背離自己的真實想法。希望有一天我也能脫掉偽裝,在街頭自由自在地放聲歌唱。
《背包十年》的讀后感 5
看的《背包十年》書名就有一種莫明的敬佩,也許這才是真正的本性,自由的天性。但是現實中有太多的本性和天性被壓抑,或許不夠勇敢,或許不夠堅定,或許......實在是太多太多的牽絆,在這樣一個膨脹物欲橫流的社會,有太少人能想做放下沉重的包袱,背起行囊,用足跡丈量生命的好處,讓精神在路上探索、洗禮,這些都我們向往而不敢前往的方向。
忽然想起了一個寓言關于窮和尚和富和尚的故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貧者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能做到窮和尚,如此灑脫,堅韌,聰銳有幾個就如當今像小鵬一樣背包客又能有幾。
他見過手持蓮花的女孩,邂逅過在鐵軌邊玩足球的少年,觀察過愛思考的撒哈拉男人、專注的愛爾蘭女孩,去過愛麗絲夢游的仙境,造訪過與世無爭的86.世外桃源,有過無數完美的瞬間,但也品嘗過酸甜苦辣。露宿街頭、遭遇小偷、在海關被扒光衣服、做義工……十年來,他打過不同的工,睡過不同的'床,遇見不同的人,開心、孤獨、驕傲、沮喪交織在一起。
他不經意地說著它們,仿佛與自己無關,也許這就是背包客灑脫的的心態吧,漫漫旅程一切事物都那么完美,一切困難都是那么稀疏平常,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給我們帶來了太多驚奇。他從他崇拜的三毛、格瓦拉、堂·吉訶德身上汲取著力量,一向“在路上”,真正把自己融入旅程,把心放飛在永遠陽光明媚的天空,無論走到哪里,都會充滿能量,不斷驅動他不知疲倦的快樂并充實的前行。
看著這本書,的確有背包旅行的沖動,但是想到像小鵬這樣灑脫,放下白領的工作,放下父母的牽掛、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才發現自己真的做不到,也許背包客不知是自己真正的理想,僅僅是自己渴望自由的天性而已。回歸生活,回歸自己現實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就把背包客的的沖動放到心底珍藏,抽時間體驗旅行的樂趣,也許有一天,放飛的心不愿回來,就成為了真正的背包行者。
《背包十年》的讀后感 6
背包,想像中總會有一些流浪。流浪的人,心是否有牽掛;流浪的人,心是否會有所屬。這是我一直對身邊或背包或戶外的朋友,在心底的揣測,和在心底的疑惑。
我就是小鵬所說的那種固定模式的當事人,我不明白,我的牽掛是因何而來,他們的自由又是因何而至。
你的夢想不現實,能看得到未來的.生活。或許,沒有不現實的夢想,只有不努力的夢想;或許,沒有沒有未來的生活,有時我們真的無法看到。
流浪本身并不孤獨,行走本身也并不寂寞。孤獨的是流浪的那個人,寂寞的也是行走的那個人。
小鵬初去歐洲,他說他會想一個人;我想,小鵬肯定還會想另外兩個人,不過他沒有寫出來。小鵬應該很想寫出來,不過他不知道如何去寫。
此時彌漫的中草藥氣息,讓我有一種心神安寧的享受。真的,我一直很享受中草藥所彌散出來的那種安撫的氣息。它不會讓人浮躁,也不象西藥或是來蘇水那般的冰冷。
朋友送我的《背包十年》。我第一次翻開讀的是《活著的廢墟》那篇,發現了兩處錯誤。一是“胡楂兒”,想應是“胡茬兒”;另一是那位日本建筑師的名字,分別用了“今井建治”和“今井健治”。這或許是我讀書一個苛刻的弊端吧。然后我從最開始以挑剔的眼光開始讀下去,卻并沒有再重新發現其他的錯誤。
小鵬的文字并不是我所喜愛的文風,但這些文字我依然舒服地讀著。
我沒有隨同小鵬一起背包、行走,我想在小鵬的文字中找尋我自己一直以來所探求的問題與答案。
當讀到“想你的天空”這五個字時,當看到“法蘭克福”這四個字后,瞬間我浮現出了一種不祥的結局。其實也是一直以來我的一個質疑。在這里,依然是一個孤獨與流浪的結局。
今天早晨的公交車上,我還在對著《背包十年》想起徐霞客。在想,那時的徐霞客,是一種什么樣的模式。或許,也是一位背包客吧。
下了公交車,買了一屜包子與一根油條,邊走邊吃,然后走進了彌漫著中草藥芬芳的廳廊,在冬日的陽光下讀著《背包十年》。這些中草藥的氣息,老人,時光;與熙攘,浮躁,我仿若透視而飄浮的異界游魂,一切與我無關。
中草藥的氣息,浸入背包的文字,書讀半程,不知小鵬是妥協還是叛逆。畢竟,這前半程的文字,小鵬一定在思念,卻并沒有寫下。
不知為何,很久以來,我就比較喜歡這種中草藥的芬芳,以及中草藥芬芳里的那份安寧。
《背包十年》的讀后感 7
堅信大部分人都旅行過。要不桃花,或者水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小鵬背包十年,蹤跡遍及大街小巷,影子穿行五湖四海。他追夢無悔,向前不懼,身上的背包身上了,內心的背包卻已卸掉。實際上他同大家一樣,平平常常,天生就受為名叫利之拘束;實際上大家跟他類似,朝思暮想,早期也是有浪跡天下的想象。但小鵬如彼此,彼此卻比不上小鵬。
《背包十年》以速寫的方法簡易紀錄了作者小鵬十年至今遍游世界各國的親身經歷、感想。也許每個人都是有“一生好入名山游”的遺傳基因,讀度假旅游書本都會令人心潮澎湃、血脈噴張,恨不能立刻添加作者開展那精神實質磨練一樣的旅程,賞花賞酒,觀人略物。一切都好像極致,卻也止于好像。追憶和希望一樣,是一種簡單化和剪接實際的專用工具,它只挑選長長膠卷中精彩紛呈的照片。大家通常善于遺忘日常生活也有諸多的大家希望之外的東西。例如,你方案去夏威夷旅行,去以前大腦中的景色是太陽、海灘、深海,但你忽視了旅途中的`疲憊、日常生活的繁雜、賓館飯食的不合胃口,乃至天熱造成的心煩、水土不服等。而后面一種剛好非常容易遮蓋前面一種讓你產生的歡欣。
實際上,旅行關鍵所在更改心情。去到生疏的地區能給你剛開始關注你平常并不關注的東西,例如房子(樣子、原材料、色調)、人(衣飾、小表情、個人行為)、花草植物等。而這種東西在一個了解的自然環境中你是看不見的,假如你剛開始仔細去關注身旁、觀查周邊,又何苦要去遠方才算作旅行呢?一位年青的法國貴族軍官,由于一場對決被判禁足42天。軍令、屋墻盡管能夠束縛人體的挪動,卻沒法嚴禁內心的旅行。他在屋子里目之所及,心隨著動,在文學類、造型藝術、哲學、醫藥學、生命實際意義等眾多行業普遍思考,讓本來煩悶不堪入目的禁足,脫胎成一場繁華開朗、五彩繽紛輕柔又富哲學探尋的隨想——《在自己房間里的旅行》。推存“公車旅行”,花幾塊錢錢坐上環游城區的公共汽車,一路觀查窗前的角色,你能感受到史無前例的驚訝。
《背包十年》的讀后感 8
浪跡天涯,許多人想過,但是只有很少人做過。“時間、金錢、他人的認同”,其實這些統統不是借口,小鵬用自己的方式告訴我們:浪跡天涯其實很簡單。
小小的背包,承載的是對生活的期望,對未知世界的求索,更是對心靈的洗禮。“日出時的光芒萬丈,日落時的漁歌唱晚,巍峨的高山,寧靜的長河……”“巴黎、巴塞羅納、柏林、蘇尼恩、新德里、紐約、渥太華……”整個世界都被小鵬“塞進”了背包,隨著小鵬的足跡,我們看到了人類文明的多元,感受了沉淀在不同大陸上那悠久的文化內涵,不同的膚色,不同的語言,但卻傳遞著一個共同的信念“love is a circle”。
住過世界頂級的大酒店,也體味過露宿街頭,享受過豪華的奔馳轎車,也擠過用“擁擠”都無法形容的大巴車。遇過小偷,做過義工,見過一絲不掛的修行者,碰過三種先生,有了尼泊爾的兄弟,結交了俄羅斯啤酒推銷員……世間種種,人生百態,興奮過,孤獨過,自豪過,無奈過,小鵬用自己真實的情感,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勾畫了一個真實的世界。
其實逐夢又何其容易,能夠為夢想插上騰飛翅膀的,必然是那群擁有頑強毅力,堅持不惜的人們。旅游很簡單,但是能把旅游做到小鵬這樣極致的人,恐怕寥寥無幾,就如生活中的很多小事,做到極致就是一種偉大,法國的紅酒和鞋匠就是另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逐夢的路途上,來自未知世界的挑戰,必然會將逐夢的大軍打得落花流水,但是肯定會有那么一小群人,他們堅持了下來,在與挑戰的博弈中,他們羽翼漸豐,他們愈挫愈勇,他們堅持了,他們奮斗了,他們才能看到雨后的彩虹。
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修飾,《背包十年》就像一杯淡淡的清茶,帶給品味它的人一抹淡淡的清香。用足跡丈量生命的意義,“為了年華老去時不鄙視自己”,小鵬毅然拋開世俗的眼光,堅定地成為一名逐夢者,正如三毛,格瓦拉,或者某個路人給過小鵬的鼓勵一樣,小鵬正在用自己的行動,鼓勵著那些追逐夢想的人們:
逐夢,一個背包就已足夠。
《背包十年》的讀后感 9
在中午一點午睡休息醒后,如果還沒到二點,我就拿起《背包十年》看兩三篇,看完之后打開電腦寫一點體會,就是在這種狀態下看完此書的。
超喜歡書文開頭小鵬的攝影作品,特別是那幅手持蓮花的女孩。如果小鵬把每到一個地方的圖片也放在書中就更好了,更能讓讀者了解當地的文化風情。只可惜往后他到的旅行地點都是以文字描述,缺少圖片有力的介紹。
在我腦海中修改評價作者有兩本印象最深:一本是梁子的《我的非洲部落》,修改描述梁子時說:“在飯桌時她那粗言也常常令人捧腹”,很直率地說出了梁子真性格!另一本就是小鵬的《背包十年》,小鵬那種大大咧咧的性格和對旅行那種執著的熱愛。
閱讀這本游記,確實不是看攻略,而是看小鵬旅程行走的苦與樂。在書中小鵬分享了他十年來旅行中的一些事兒。包括:瑞士裸體搜86.身的不快、進藏時高反、印度奸商、在加爾各答做義工、克服心理時差的沈從文故鄉、三毛筆下的撒哈拉沙漠、高更筆下的大溪地女人、伊爾庫思科收獲的一份純真友誼…
我在卓越、當當、豆瓣分別看了別人的評語,當然肯定是有煲和貶。有的說是文字資料介紹小,即便如此,但我卻能從中了解了不少知識,比如:
1、在加爾各答仁愛之家做義工,以前也看過其它人寫過仁愛之家,這使我更加了解納蘭修女;
2、梵高的畫令我震撼,但只是從這書中我才了解到梵高與高更的關系,也因為這樣我才更了解高更與他的.大溪地女人;
3、我第一次聽貝加爾湖這個名字是從眭澔平寫的《三毛的最后一封信》,而能夠讓我更進一步了解貝加爾湖有2500萬年的歷史,有1600米深卻是在此書中。
所以,隨著小鵬的腳步,我的眼界開闊到世界各個角落。
最后引用作者一句話結尾:人就應趁著年輕的時候去走走,只是不要忘了回家的路。
《背包十年》的讀后感 10
剛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以為是一本和其他的關于旅游攻略的書一樣,就是介紹作者各地的旅游經驗,給后人以參考的書。今天有時間細細讀了一遍,原來和自己理解的相差甚遠,這本書以作者十年的體驗旅行為經歷,穿插著各地的自己的旅行所感,敘述自己的人生體驗,更是一本介紹作者追逐夢想,實踐夢想,成為職業旅行者心路歷程的一本書。
“體驗式”近年來在商業領域比較熱門的詞匯,開創了很多新的商業模式。體驗式旅行,也是一個人讓人感覺很新穎的詞匯。總以為背包客或者是自己錢很多,自助游,享受人生的,或者是自己苦哈哈的度過一段段旅程的。體驗式旅行顛覆了自己的這種觀念,是指在旅行過程中對所有未見未嘗未玩過的事物都去嘗試的一種旅行方式。到了一個地方,就要體驗當地的最有名的最具文化特點的`東西,無論是豪華的五星級酒店,還是骯臟的街頭露宿,是在繁華的大都市,還是偏僻的小鄉村,是高級的享受人生,還是做一個貧民窟醫院的志愿者,都包含其中。
作者文中的各地旅行的所感所想,讓讀的人也不由的身處其中。在新德里的欺騙讓讀者不由的捏一把汗,有南印度人們的熱情好客讓人心里暖暖,有在特蕾莎醫院的志愿行為讓人感覺愛的意義,在南非的彩虹讓人感受不同人種的友好相處,體驗曼德拉的偉大,在四川大地震后廣場吶喊讓人不禁熱淚盈眶……等等等等,雖不能往,卻心向往之,不禁對作者的人生感動。
夢想對于每個人來說,雖崇高但虛無。作者是幸運的,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么,雖經歷各種人生挫折,但是慢慢的實現了自己當初的夢想。想想我們自己,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夢想和目標是什么,又有多少人知道了夢想和目標而又去努力實現它。
有夢想,那就去努力實現,沒有夢想,那就多讀,多看,多做,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夢想和人生的目標。
《背包十年》的讀后感 11
拿到書,封面很是素凈。背景是一副沙漠風景,一個背著大背包的人獨自行走,身后留下一串腳印,正前方的陽光照射下來,構成一道強烈的逆光。那個孤獨的背影,應對烈日的炙烤,毫不猶豫地邁步前行。孤獨旅行者,都是堅毅的,他們把心靈留灑在經過的每一條走過的小路上,把思緒鋪灑在每一片迷人的風景中,把精神澆灑在每一個悸動的心靈里。獨自去流浪,體會那種天地之大的廣袤,忍受那種孤獨寂寞的煎熬,欣賞那種路邊風景的感動。你看過的風景,你遇見的路人,你經歷的事件,都會變成人生的點滴回憶。那些讓你悲痛難過的記憶會在旅途中慢慢消解,寬容;那些讓你溫暖如春的細節會在生命中慢慢升華。你不明白下一刻會遇到什么人,會發生什么事,但那顆悸動的心,總是對下一刻的未知充滿期待。因為我們始終相信,一絲的關懷足以感動一生。旅行,不是為了去往一個地方,而是為了欣賞去往那個地方的路上風景。旅行,不僅僅為了欣賞那迷人的風景,更是為了邂逅一兩個友好的微笑,遇見一兩個難以忘懷的人。
隨手翻開書本,雖然趣味的事情不多,但作者并未如流水帳那般記述旅行的枯燥,而是挑出那些動人之處,寫成短文,每篇短文其實都是一個故事,你不必從第一頁翻看到最終一頁,完全能夠隨手翻開任何一頁閱讀,因為每篇短文都是獨立的`。我很喜歡這樣的寫作方式,原本游記閱讀起來就應當是簡便的。在午后的閑暇,在睡前的空閑,在廁所的無聊中,隨手翻開,跟隨作者去見聞旅途的天馬行空,去感受身邊的滴滴溫暖。
很想把旅行當作生命的延續,可多少人整日奔波于生活的瑣碎,始終放不下這個,放不下那個。作者在去往日內瓦的列車上遇見的那個老人說:“人只能活一次,有太多的地方你沒去過,太多的風景你沒見過。必須要多走走看看,才不算白活!”人生苦短,經歷才是最大的財富!我一向相信,多嘗試,多努力,多經歷!
【《背包十年》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背包十年》讀后感04-29
《背包十年》讀后感04-29
背包的作文11-25
背包十年讀后感3篇04-13
背包的解釋及造句01-21
背包的解釋及造句03-08
小背包作文07-30
背包女人散文11-29
多功能背包作文07-24
背包客的心情說說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