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的讀后感

          時間:2021-07-02 16:12:16 讀后感 我要投稿

          有關于《百年孤獨》的讀后感(通用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關于《百年孤獨》的讀后感(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于《百年孤獨》的讀后感(通用5篇)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1

            悲劇人物的悲劇命運因性格注定,因時代注定

            十二歲時第一次讀百年孤獨,完全被情節的曲折離奇和情感的錯綜復雜所震懾。

            時隔四年重讀,覺得布恩迪亞家族承受的百年孤獨與最終消亡不是命運的偶然,倒像是必然。

            因夢想而孤獨,因孤獨而執著夢想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馬孔多的創始人。他不滿于日常生活的落后,被吉普賽人、阿拉伯人帶來的文明世界的種種新奇玩意兒迷住,試圖通過自己的實驗測量地球的形狀、煉制點金石,世界上正發生著不可思議的事情。就在那邊,在河的另一邊,各種魔法機器應有盡有,而我們卻還像驢子一樣生活。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知識和對科學的幻想超過了馬孔多這個深陷沼澤的村莊所能承受的范圍。

            最終,他像自己的摯友、充滿智慧的梅爾基亞德斯一樣,由于逾越了人類知識的界限,從大地上被抹去。在生命的最后十幾年,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整日胡言亂語,沉浸于自己臆想的天地中,被家人綁縛在栗樹下,最后在家中神志不清游蕩多日,死在自己的房間里。

            當年為了逃避在馬孔多肆虐的失眠癥而出走的印第安人卡塔烏雷,此刻突然回來。被問及回來的原因,他莊重地答道:我來是為了王的下葬。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曾經充滿創業激情、勇于開拓,帶領妻子兒女和幾十個年輕的伙伴出走家鄉最終定居于一片水澤中央并命名為馬孔多,憑借自己無窮的體力和進取心,建立起當時已知村莊中最勤勉有序的典范的青年男子,最終在磁鐵迷狂、天文演算、煉金幻夢中消磨殆盡。由于時代、環境的限制,他對科學的一腔熱情終不被他人理解。他因愚昧年代中對科學的執著而孤獨,被時代拋棄,而他派遣孤獨的方式,不過是愈加瘋狂地研究、演算;他終生苦苦追求自己科學的夢想,試圖將知識在愚昧的馬孔多傳播,卻只是陷入更加與世隔絕的孤寂。

            是戰爭毀了他,還是戰爭使他暴露本性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童年時代起就在煉金實驗室里和父親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同工作,以至于他習得的制作金銀工藝品小金魚的技藝成為他晚年生活唯一可做的事情。

            上校在年齡尚小時就顯出與眾不同的洞察力和百發百中的預感。他性格中的孤僻、冷漠和心底深處的傲慢自大以及罪惡感,使他與家人間始終存在不可逾越的隔閡。為了排遣心中的孤獨,他選擇了戰爭。作為自由派領導人,他一生發動過三十二場武裝起義然而無一成功,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官至革命軍總司令,拒絕了共和國總統頒發的勛章,簽署結束長達二十年內戰的協定后自殺未遂,然而晚年一直靠在馬孔多的金銀器作坊中制作小金魚維持生計。

            戰爭改變了他,又或者,只是釋放了他壓抑許久的自我。在他成為大權獨攬的革命軍總司令后回家,他對時光在家中侵蝕出的種種令人心碎的細微創痕毫無察覺,而任何一個還保有鮮活記憶的人,像他這樣長久離家后歸來都本該有觸目驚心之感。他大權獨攬卻在孤獨中陷入迷途,失去方向。被占領市鎮中人們的歡呼令他厭煩,因為他們也曾向他的敵人發出同樣的歡呼。

            他南征北戰路途中出生的孩子,用和他一模一樣的眼睛望著他,向他致意時的警惕神色和他回應時的神色一般無二。他感覺自己被分裂,被重復,從未這般孤獨。長久的戰爭使他對他人的懷疑到達了頂峰,甚至時刻懷疑戰友和手下對他心存不滿,對他撒謊,想要加害于他。最好的朋友,那時的他常這樣說,是剛死去的朋友。他幾十年后回到故鄉,不過是為了逃避這場無盡的、正常的、什么都不曾發生的戰爭。他深陷孤獨,不再感知到預兆,為了躲避必將陪伴他終生的寒意回到了馬孔多,在最久遠的回憶中尋求最后的慰藉。

            他無數次想起那個來自童年的遙遠的午后,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而他唯一的快樂時光就是在金銀器作坊里打造小金魚的時刻。這個遙遠的午后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場景,在上校一生倍感孤獨的時候頻頻出現:他被捕后面對行刑隊的時候,他預知父親的死亡的時候,他下令槍斃自己的戰友的時候,他臨終前最后一次看馬戲團的時候......

            因為這個午后的場景,是他對過去唯一的美好記憶,代表了他孩提時代還未被傲慢與罪惡感侵蝕的時候,那份寶貴的純真。他曾為權利而戰、為榮譽而戰、為自由而戰;他被迫發動三十二場起義,最終又親手結束這場長達二十年的內戰;他憑借自己神奇的預感,打破與死亡之間的所有協定,并像豬一樣在榮譽的豬圈里打滾,最后耽擱了將近四十年才發現純真的可貴。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母親烏爾蘇拉曾在雙目失明后細細回顧了馬孔多創建以來家中的大事小事,意識到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并非像她想的那樣,由于戰爭的摧殘而喪失對家人的情感,實際上他從未愛過任何人,包括他早逝的妻子蕾梅黛絲,更不必提他的兒子們。

            她猜到上校并非像所有人想的那樣為著某種理想發動那些戰爭,也并非像所有人想的那樣因為疲倦而放棄了近在眼前的勝利,他成功和失敗都因為同一個原因,即純粹、罪惡的自大。她最終得出結論,自己不惜為他付出生命的這個兒子,不過是個無力去愛的人。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孤獨,如果說源于他隨著預感的天賦而來的自大和自我唾棄,那他選擇戰爭的方式去逃避、最終卻諷刺的親手結束自己挑起的戰爭并在對童年純真感情的回憶和懊悔中去世,也不足為奇了。他具備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卻沒有一絲一毫真心實意的感情,使他遭受必然的孤獨,也讓讀者為他的可悲唏噓不已。

            不同的性格,卻承受同樣的結局

            麗貝卡和阿瑪蘭妲,前者是唯一血管中流淌的不是布恩迪亞家族血液的外鄉人,后者則是帶著典型布恩迪亞家族的高傲外表和膽怯內心的人。看似毫無關聯的兩人,卻因為曾經對同一位男子的愛戀和由此生出的情感糾葛緊緊聯系在一起。

            麗貝卡是父母雙亡的孤兒,被母親的遠房親戚加好友烏爾蘇拉?布恩迪亞領養。面對真摯的感情,敢愛敢恨、心性沖動的`麗貝卡勇敢追求,就算此人是自己名義上的哥哥,也毫不顧忌世俗的眼光,毅然嫁給心愛之人,甚至不惜與家人斷絕來往。然而后來同樣性格沖動莽撞的丈夫被不明兇器所殺,麗貝卡在悲傷和孤獨的侵噬下,重拾早年的異食癖好。她把自己和唯一的女仆關在與丈夫一同修建的房子里,終日以泥土和墻皮為食。與其他被社會孤立而渴望被接納的布恩迪亞人相反,晚年的麗貝卡將門窗釘牢,開槍殺死每一只不慎闖入她的地盤的野生動物,只為建立自己的孤獨特權。她享受這樣的孤獨,這是她辛苦多年忍受過去的折磨好不容易贏得的。

            麗貝卡的孤獨,能看出是一種對過去的逃避。她去世丈夫的家人的一舉一動都能牽動她對和丈夫生活的美好回憶以及遺孀的痛苦與悲哀。為了換得內心的平靜,擺脫令人心痛的過去,麗貝卡選擇了切斷與外界的一切聯系,她主動選擇了孤獨。無法接受丈夫去世的現實,這似乎是一種懦弱;然而她為追求真愛與家人斷絕來往,后來主動選擇后半生在孤獨中度過,獨自一人默默承受來自過去的折磨,又何嘗不是一種莫大的勇氣?

            麗貝卡,麗貝卡去世多年后,已經失明的烏爾蘇拉曾發出這樣的感慨,我們對你太不公平!也許知道現在,烏爾蘇拉才意識到,不屬于自己族人的麗貝卡身上的沖動心性和熾熱情感,才擁有無畏的勇氣,而那正是為家庭勤勤懇懇一生的烏爾蘇拉希望自己的后代具備的品質。

            阿瑪蘭妲一生未嫁,不是因為沒有追求者。意大利機械師皮埃特羅?克雷斯皮、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好友赫里內勒多?馬爾克斯上校都曾瘋狂地追求過她。皮埃特羅?克雷斯皮最終為她殉情,她為此自責不已,燒傷了自己的雙手,并在手上永遠纏上黑紗,發誓終身不嫁。赫里內勒多?馬爾克斯上校堅持十幾年向她求愛,可阿瑪蘭妲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還是拒絕了,就這樣孤獨終老。

            開始看來,她因為意大利機械師曾經愛慕過比她資貌更加出眾的麗貝卡而心懷怨念,出于報復心理,鐵石心腸地拒絕意大利機械師的多次求愛,令他遭受許多不公平的折磨,最終殉情;而令和藹可親的赫里內勒多?馬爾克斯上校日夜煎熬徒勞等待,則是出于她對過去的不光彩的事情的痛苦怨毒。

            一直這么想著,不由對這個心胸狹隘的人物產生了厭惡。直到最后讀到她受到死神的指令為自己縫制壽衣。生命的最后幾年中,阿瑪蘭妲試圖忘記自己對麗貝卡早已根深蒂固的仇怨和那些不光彩的回憶,但越是想要逃避,越是記得清楚。她曾祈求死神讓麗貝卡死在自己前面,因此盡量慢而細致地縫壽衣,因為一旦縫好,她就會死去。

            她花了整整四年時間來縫制,起初滿心怨念,可縫到最后,眼見自己要在麗貝卡之前離開人世,但她心中毫無受挫感,相反感到擺脫一切痛苦獲得了自由。也就在那時,她理解了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晚年制成小金魚又銷毀的舉動。世界不過是身外之物,她的內心不再為任何痛苦而波動。她深深遺憾沒能在多年前獲得這樣的領悟,那時還來得及凈化記憶,在嶄新的光芒下重建世界,并且將麗貝卡救出悲慘的境地。她終于意識到,早在她年少時,表面看起來純潔無暇,卻已經遭到怨恨的玷污。

            阿瑪蘭妲一生的孤獨,并不因為她沒有愛,沒有感情,她只是太過膽怯,不敢追求自己的意中人。事情的結果并非由她的鐵石心腸導致,相反,由于她心腸太過柔軟,不愿也不敢傷害任何一個人,導致了悲劇。

            再仔細琢磨,會發現她恐懼的對象并不是自己的愛人,而是她飽受折磨的心靈。她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內心,對自己的感情、對自己內心生發的愛慕和仇恨都感到毫無理由的恐懼,以致于她不敢接受自己的所思所想,不敢接受自己的欲望。這與前面敢愛敢恨的麗貝卡正好相反。

            一生都在害怕中度過的阿瑪蘭妲,臨終前終于接受了現實,也接受了自己的心。早年因懼怕而產生的孤獨,最終化為對孤獨的深刻理解。

            這些典型的布恩迪亞家族人物,或熱情似火,或冷若冰霜,皆落得孤獨下場。不僅是性格使然,更是那個時代的愚昧思想和動蕩時局所注定。

            悲劇故事中的一抹亮色烏爾蘇拉

            烏爾蘇拉可以稱得上是這部基調為黑色的巨著中為數不多的色彩。她年輕時為愛出走家鄉,成為丈夫開創雄心偉業最得力的助手。一生勤勤懇懇、活力充沛,是全書壽命最長久的人物,為家庭付出最多的人物,對現實洞察最透徹的人物。烏爾蘇拉就是全書發展的線索,總結她豐滿的人生,也就總結了馬孔多的起起落落,興盛衰亡。

            她總能發現人性的閃光點。不論從沉迷實驗、不顧家庭的丈夫,沖動莽撞的大兒子,孤僻冷漠的二兒子,任性刁蠻的大女兒,憤世嫉俗的二女兒,為人嚴苛的孫媳,窮奢極欲的孫子,偏執的曾孫,終日懶怠的玄孫等等令讀者或厭惡或惋惜的角色身上,烏爾蘇拉總能憑借自己真摯的心靈和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每個人的閃光點。與故事中大部分悲觀的、不愿接受現實人不同,烏爾蘇拉對這個家永遠保持著最熱切的忠誠和毫無保留的包容。正是這種對家庭不求回報的愛,使得她能穿過迷惑的表象,一眼看透家族的境況,憑借一己之力扭轉局面,維持生活。

            在丈夫被吉普賽人新奇的發明吸引、無暇照顧家庭時,烏爾蘇拉以極強的毅力撫育四個孩子長大;在家族的鼎盛時期,她卻時時居安思危,儲存積蓄,在后來家族衰亡時維持生計;在后輩不是被殘酷的現實擊垮就是在紙醉金迷的表面現象掩護下度日之時,年邁的、依然雙目失明的烏拉爾蘇再次挑起家庭的重擔。盡管最后家族的沒落已無力挽回,烏爾蘇拉仍不放棄自己的希望,竭力維持家中環境的干凈整潔,甚至臨終前,她心中想著的仍是這個無數次背叛她、傷害她的家庭,不要讓紅螞蟻毀掉房子,不要讓蕾梅黛絲照片前的長明燈熄滅,不要讓布恩迪亞家的人近親結婚......

            烏拉爾蘇一生最大的遺憾,大概就是自己費盡心力培養的孩子卻都不成器,她的后代中沒有一個繼承了她的堅毅與活力。每當她預見到兒子的悲劇將要在孫子身上重演,或者曾孫的結局和孫子的悲劇下場驚人的一致,就總會戰驚地發現時間并沒有像她剛承認的那樣過去,而是在原地轉圈。烏爾蘇拉一次又一次目睹繼承了父輩性格的子孫們重蹈父親的覆轍,發現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相似的命運一遍又一遍上演,而這僅憑她一己之力,是不可能改變的。她或許早已料到,在她死后,家里會重又陷入荒廢狀態。

            年老失明后,烏爾蘇拉的洞察力反而增強,就連驕傲自大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都評價:烏拉爾蘇是唯一能夠看透自己不幸的人。

            那么烏拉爾蘇的孤獨又在哪里呢?

            看到她臨死前,已經活脫脫變成一個干癟的木乃伊,她想要重振家風,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子孫對她多加嘲弄與不屑,甚至把她當成玩具取樂。烏爾蘇拉在現實感受不到溫情,只好尋找過去的靈魂,與他們交談。她時常憶起自己的兩個兒子何塞?阿爾卡蒂奧和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年幼時的光景,和丈夫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起創建馬孔多的場景,甚至夢見自己的外祖父、曾祖母。熱愛家庭卻被家人拋棄,被拋棄后反而更加愛護家庭,這是烏爾蘇拉一生的悲哀與勇敢,也是她不被人理解,最終被孤立的原因。

            她是最色彩斑斕也是最孤獨的人,因為她了解所有人的孤獨和不幸,卻從沒有人愿意哪怕嘗試著去理解她的內心。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熱愛生活。讓我們把這句話獻給偉大的母親烏爾蘇拉?布恩迪亞,致以我們最崇高的敬意。

            因為注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想要通過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引發讀者對馬孔多百年孤獨的真正原因的深思,并以此為鑒,擺脫命運的擺布。

            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使得拉丁美洲百年的歷程不斷重復著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就像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命運,相似的結局一遍又一遍上演。

            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專訪中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作者著書的目的大概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眾要團結起來,走向文明,走向開放,走向繁榮。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2

            各位同事、領導大家早上好,入司八個月,第一次參加公司早會,很榮幸能夠和大家一起分享《百年孤獨》這本書。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代表作,它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宏圖景的鴻篇巨著”,第一次閱讀這本作品是在我上高中的時候,一來是被這個孤獨的名字所吸引,二來是因為我的朋友曾告訴我這本書很難讀下去,我便想試一試。

            剛讀的時候就嘆服于拉美人名字的長度和復雜度,這本書描寫了七代人,每一代人子孫的名字又承襲于上一代長輩們的名字,總的來說,男性不是叫做何塞阿爾迪奧,就是叫奧雷里亞諾,女性不是叫做蕾梅塞絲,就是叫做阿瑪蘭旦,有時候看幾頁就要翻回去回想一下這個人物是誰,且作者運用倒敘,插敘的多種手法,更讓我讀起來艱澀難懂,思緒混亂。

            《百年孤獨》這本小說主要講的是在一個叫馬孔多的小鎮上布恩迪亞家族又衰轉盛歷經一百年輪回又由盛轉衰又回到原點的故事。小說通篇采用魔幻主義色彩,人物怪誕,情節荒唐。

            這個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叫做何塞·阿爾卡迪歐·布恩迪亞,因家族命運的詛咒,產下一名長著豬尾巴的“畸形兒”,受族人恥笑,之后又在一次斗雞比賽中失手殺了他的鄰居,后來他便攜他的親友搬遷到了一片荒地,開墾后并給這里取名叫“馬孔多”,被外界稱為世外桃源的馬孔多由于吉普賽人的到訪,給這里帶來了許多文明、知識和宗教。

            第一代的后人,霍·阿·布恩迪亞是一個很有科學頭腦的人,他一直想走出馬孔多,想將外界的科技和文明引入馬孔多,卻始終不被族人理解,最終被眾人綁在一棵榕樹上直到老死。

            第二代的奧雷利亞諾·布恩迪亞,他最終走出了馬孔多,一生發動了32場戰役,卻沒有一次成功,在這之后,他放棄了戰爭,也厭倦了世界,回到了原點,最終在原來綁著他父親的那顆榕樹下死去。

            而后的第三代、第四代、帶五代一代不如一代,各種荒唐的怪事也在這個家族中反復循環的發生,直到第七代被螞蟻啃噬掉,仿佛為這個詛咒畫上了句號。

            這里的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每個人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他們從不溝通,不理解也不接納別人,他們孤獨且倔強,有些人的孤獨是從出生就失去一切,有些人是在對抗孤獨中變得癲狂,失去自我,有些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爾蘇拉,她一生熱情積極、正直堅強,她也是我最喜歡的人物之一,在她發現自己的兒子成為軍閥以后,丟失了人性,屠殺無辜,甚至至親,對一切求情置若罔聞,在她兒子屠害至親行刑的前一夜,她不顧軍令去找她兒子,一身黑衣,嚴肅不容侵犯的神情,保持挺立的站姿,莊重的向她兒子宣告:“我怎么做也攔不住你,但我告訴你,我以我父親和我母親的骨頭發誓,以何塞·阿爾卡迪奧·布恩迪亞的名義在上帝面前發誓,我只要一看見他們的尸體,不管你在哪兒都會立刻把你揪出來,親手殺死你。”沒等他兒子回答,轉頭就走,最后又丟下一句話:“就跟你出生時,如果長著豬尾巴一樣處理。”這一段把我看的熱血沸騰,也正是這位母親的這一番話,把幾乎喪心病狂的軍閥兒子從良心的懸崖上拉了回來。

            整個故事圍繞著馬孔多開始,也最終圍繞著馬孔多結束。梅爾基亞維斯老頭是最初同第一代人一起來到馬孔多的,他死后留下了幾卷羊皮卷,每一代布恩迪亞家族的人都回來破譯這個羊皮卷,直到第六代人來破譯時,羊皮卷上記載:“家族的第一個人將被膀子樹上,家族中的最后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隨后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馬孔多不復存在,一場家族的百年歷史就此終結,消失于世上。

            讀到這里,合上書,仿佛做了一場歷經馬孔多百年歷史的夢,一瞬間恍然大悟卻又云里霧里滿懷心事。

            這本書以魔幻現實主義著名,以荒誕的形式反映現實,回到馬爾克斯身處的時代背景上,不難看出《百年孤獨》就是對當時拉丁美洲歷史的縮影,這份孤獨它不止是個人的,它其實是民族的愚昧和文明的停滯不前,孤獨帶來封閉,封閉導致落后,最后將整個家族、整個拉丁美洲帶往毀滅的深淵。

            然而孤獨是永恒的,愛是在漫長孤獨中的一點零星的光。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這么一個時候,周圍人都在開心的笑鬧,你也身在其中,但笑著笑著就停下了,沉默下來,仿佛熱鬧都是別人的自己什么都沒有。其實孤獨感如影隨形,工作中自己的見解沒能得到機會賞識的時候,生活上的喜怒哀樂的沒有懂得人分享的時候,你是選擇在孤獨中突破自我,還是在孤獨中自甘墮落呢。孤獨是一把雙刃劍,要么促使你百煉成鋼,要么助推你碌碌無為,如何對待孤獨成為優秀和平庸的分水嶺,能在孤獨中學會思考,并和孤獨達成平衡的人,會明白孤獨好似四季之冬,在給你時間蘊藏和積蓄能量,有朝一日在春日里綻放,在盛夏里磨練,在仲秋里成熟,最終成為自信自強有所作為的人,而那些害怕孤獨,甚至肆意深陷孤獨的人,要么自甘墮落自怨自哀,要么自得其樂自我安慰,把孤獨當成借口,把所有的虛榮和當初的目標都消磨于蕓蕓瑣碎之中,所以有人說,優秀的人往往是最孤獨的,沒錯,孤獨給成功的人帶來的是越來越出眾,而不是越來越合群。

            《百年孤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喜歡得人讀它,如獲至寶,不喜歡的人則晦澀難懂,我大概處于兩者之間,我相信這本書在人生中不同的階段和經歷,帶給你的感受和深度也一定不同,雖然不會帶給你多少感動,但它帶給你更多的是內心的平靜,讓你更加從容的對待人生,在孤獨中破繭而出,向陽而生。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3

            孤獨是很多人都害怕的,何況是百年孤獨。出于對書中內容的好奇,我翻開了這本書。看完這本書后,感慨頗深,如果有時間,建議大家也可以看看,接下來寫寫我的個人感受。

            其實這本書,我一共看了三遍,才慢慢的理清其中的故事關系及人物關系,也從中感悟到了很多的東西。作者采用的是倒敘的描寫方式,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其實,每種書不管是采用什么樣的寫作方式,只要我們認真的投入,我相信也是一定可以真正的感受到作者的所思所想。《百年的孤獨》這是本書是有實際的創作背景的,哥倫比亞爆發的內戰,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的殘忍,及民眾的盲目,作者通過寫家族之間彼此沒有溝通,沒有信任,整個家族充斥著孤獨的精神,在作者的筆墨下,一個個人物性格鮮明。

            《百年的孤獨》顯然是作者對當時所處環境的一種感受的描寫,他希望整個國家是團結的、美好的、和諧相處的,在作者的眼里,其實所謂的孤獨就是不團結。

            《百年的孤獨》通過對一個家族的興衰史進行描述,從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的過程。這本書描寫了一個家族的七代人,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他們夫妻倆想要與外界相連,于是想要開辟一條通往外界文明之路,遺憾的是他卻被綁在了樹上,幾十年后他死在了那顆樹上,馬貢多文明也一同死去。之后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后、保守直至沒落。于是,書中結尾是: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群螞蟻吃掉。

            整本書讀下來,再結合作者的創作背景,可以發現作者的良苦用心,雖然書中的內容是虛構的,但是書中的史實是真實的,作者的內心希望國家和平,人民群眾可以團結起來,沒有斗爭。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4

            《百年孤獨》被稱為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這部小說內容復雜,人物眾多,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書中融匯了南美洲的文化。他描寫的是小鎮馬貢多的產生、興盛到衰落直至消亡,表現了拉丁美洲驚異的瘋狂歷史。

            我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在一個專業老師那里看的。當時看著這個題目就覺得有種脫離現實的魔幻般的感覺,而我對這本書的作者并不了解。在人文課上,老師也講過這個小說。

            小說描寫的是布恩蒂亞家族的一代一代,情節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馬貢多,布恩蒂亞家族上演著百年的興衰史。由盛轉衰,又由衰轉盛,一百年的歷程,而這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這一切是因為怕近親結婚擔心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的原因。主人公因為鄰居的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死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不斷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使得布恩蒂亞一家日夜不得安寧,終于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最初布恩蒂亞的人丁興旺,但隨著戰爭一系列的原因,家族的命運一代不如一代,然而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蒂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了一個帶尾巴的男嬰,而這一切又剛剛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寫下的密碼,這破譯著就是奧雷良諾·布恩蒂亞。充滿著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巴的男嬰是被螞蟻拖入了蟻穴。隨后,這件事消失。

            這小說讀起來總是給人一種虛幻飄渺不真切的感覺。但是故事馬貢多百年的變遷和布恩蒂亞家族的興衰榮辱是整個拉美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子,同時,家族的愚昧也是拉美自身的落后寫照,在此向對應,在拉丁美洲,內戰連連。

            往往魔幻現實主義,以荒誕的形式反映著現實,不管馬貢多發生的一切又多離奇,都是馬爾克斯對拉美現實的觀察和感悟。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5

            前幾天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直打算寫篇讀后感,苦于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亂以至于理不出頭緒。

            一直深刻贊同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后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后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后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

            對我而言,單從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覺來說,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與以往容易入書入戲的我不同,百年孤獨里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墻。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因為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為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后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征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到喜歡熱鬧以至于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為力,比如阿蘭瑪塔;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蘇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為時已晚,比如我的上將奧雷良諾。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著著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苔絲的蘿莉像被作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貝卡執著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人生命騷亂的阿卡迪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們都是人群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對于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為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群里讓它保護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周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良諾上將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么想的。

            我相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于此。

          【有關于《百年孤獨》的讀后感(通用5篇)】相關文章:

          有關于《百年孤獨》的讀后感02-11

          《百年孤獨》讀后感(通用15篇)01-24

          初二百年孤獨名著讀后感02-08

          百年孤獨讀后感3000字02-11

          經典書籍《百年孤獨》讀后感09-11

          百年孤獨讀后感集錦15篇02-08

          關于《童年》的讀后感(通用6篇)04-19

          關于邊城的讀后感通用6篇02-08

          有你真好關于母愛的作文(通用10篇)12-13

          關于有你真好的作文700字(通用5篇)01-07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精品色国语对白在线 |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选Av香蕉 |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亚洲伊人伊成久久人综合网 | 亚洲电影小视频三 | 亚洲中文aⅴ中文字幕在线 中文字幕一级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