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后感600字

          時間:2021-09-23 19:31:14 讀后感 我要投稿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后感600字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后感6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后感600字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儒家修煉“內圣外王”之境界的心法。

            “八目”是達到“三綱”之條目工夫,是人生進修之階梯。

            “格物”乃階梯之基也。

            然何為“格物”?又“致”何“知”?自古以來各自有說。

            劉宗周(明末理學家)曰:“格物之說,古今聚訟有七十二家。”

            如鄭玄(東漢經學家,著《三禮注》)曰:“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于善深,則來善物;其知于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此‘致’或為‘至’。”

            子思(孔子之孫,著《中庸》)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朱熹(南宋理學家,著《大學章句》)曰:“格物者,格,盡也,須是窮盡事物之理。若是窮得三兩分,便未是格物。須是窮盡得到十分,方是格物。”

            以上說法雖各一,然基本認為“格物”者,乃格心外之物事,從物事上窮理以“致知”。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惡。

            而王陽明不同,其曰:“天下之物本無可格子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又曰:“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又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之謂也,正其不正去惡之謂也。”又曰:“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認為,“格物”者,乃格心中之物,破心中之賊。以此方能“致知”。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惡。

            雖然都是為了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惡。但王陽明認為,從格心外之物事以致知,乃舍本逐末。因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人人本具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惡之性,是謂良知。然生而為人,良知之“明月”易被情欲之“烏云”所蔽,以致良知無以致用。所以,格物當格心中之物,拭“烏云”之蔽,復“明月”之明。

            是為“格物”,是為“致(良)知”。

            以此踏上人生進修之階梯,以致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后感600字】相關文章:

          王陽明經典名言01-22

          王陽明經典名言摘抄11-16

          廊橋遺夢讀后感-讀后感01-22

          目送讀后感-讀后感01-22

          《目送》讀后感-讀后感01-22

          長征故事讀后感-讀后感01-22

          詹天佑讀后感-讀后感01-22

          《認知天性》讀后感-讀后感01-22

          《等待綻放》讀后感-讀后感01-22

          古典愛情讀后感-讀后感01-22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 | 亚洲欧美国产爱 | 亚洲日韩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 婷婷六月亚洲中文字幕不卡 | 亚洲一级精品在线免费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