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學教學方案

          時間:2023-03-29 16:51:25 方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統計數學教學方案

            為保證事情或工作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開展,預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的內容和形式都要圍繞著主題來展開,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和意義。那么應當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統計數學教學方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統計數學教學方案

          統計數學教學方案1

            教材分析

            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體驗了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學會了運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了1個格表示1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并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數學問題。本冊教材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和上一冊相比,最大的變化就是隨著統計數據的增大,條形統計圖每一格代表2個單位或者多個單位。內容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應該比較感興趣。

            學情分析

            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強。由于年齡小,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較短,所以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應多組織活動,多使用多媒體教學,增強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同時將所學到了理論進一步在生活中應用,從而達學以致用。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1、使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并會用統計表來表示數據整理的結果。

            2、使學生在學習統計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能從統計的角度提出并解決與數據信息有關的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使學生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培養積極的學習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教學難點: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設情景問題置疑,引入新課

            二、探究新知

            三、聯系生活實際應用

            四、課堂小結

            五、布置作業

          統計數學教學方案2

            教學目標:

            1、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及其特點,了解制作單式折線統計圖的一般方法。

            2、會在有橫軸和縱軸的方格圖上根據數量多少描點、連線。

            3、看懂單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單式折線統計圖中數據及其變化情況作數量的簡單分析。

            4、體會統計在生活里的應用,進一步認識統計圖的意義和作用;進一步滲透統計思想,培養觀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學重點:

            看懂單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單式折線統計圖中數據及其變化情況作簡單分析。

            課前準備:

            1、讓學生收集一至五年級第二學期自己的體重情況,并制成統計表;

            2、給每個學生準備一張畫有橫軸和縱軸的方格圖;

            3、制作本節課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輔墊

            教師敘述:小明是一個氣象愛好者,在老師的指導下,他認真地收集了20xx年每個月的降水量,并把收集來的數據制成統計表(多媒體出示64頁統計表)。

            教師敘述:小明為了比較形象具體地把收集來的數據表示出來,他把收集來的數據制成了這樣一幅統計圖(多媒體出示根據第64頁例題制作的單式條形統計圖)

            問:這是一幅什么統計圖?

            它用什么表示每個月的降水量的?有什么特點?

            二、初步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引入新課

            1、教師敘述:后來,小明把它改成這樣一幅統計圖(多媒體出示例題單式折線統計圖)

            問:這幅統計圖與剛才的條形統計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指導學生看懂圖中每個月的'降水量是多少,弄清折線上升、下降與數量變化的關系)

            2、揭示課題

            這幅統計圖叫做單式折線統計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單式折線統計圖。(板書課題)

            三、制作折線統計圖,進一步認識折線統計圖

            1、師生共同制作圖

            (1)師生共同邊說教師邊用多媒體演示至畫好橫軸、縱軸、網格后的圖。

            (2)針對一月和二月的降水量,讓學生說說如何描點?(學生說,教師用多媒體演示。)

            (3)問:怎樣連線?(突出順次,教師用多媒體演示連線過程。)

            (4)制好后檢查。

            2、指導學生看圖

            問:從這幅單式折線統計圖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相鄰兩個月之間,哪兩個月之間的降水量上升得最快?哪兩個月之間的降水量下降得最快?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3、歸納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請你說出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指出:折線統計圖不但可以表示出數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板書:特點:表示數量的多少;表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

            問:小明為了表示20xx年降水量變化的情況選用哪一幅統計圖比較好?

            教師敘述:所以小明把這幅折線統計圖寄給了當地的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為當地的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一點依據。我們也要學習小明,小能人做大事,用自己所學知識,結合自己的實際,這祖國的發展作點貢獻。

            四、鞏固練習

            1、(1)根據自己收集的一至五年級第二學期的體重制成折線統計圖。

            (2)畫完后相互交換檢查。

            (3)同桌根據自己制成的折線統計圖相互說說自己的體重變化情況。

            (4)到實物展示臺前展示自己畫的折線統計圖,并向同學們說說自己的折線統計圖所反映的信息。

            2、教師敘述:小紅生病了,在今年6月79日住進了醫院。醫院每隔4小時給她量一次體溫并把制成了折線統計圖。(多媒體出示66頁第一題圖)

            (1)指導學生看圖。

            (2)從圖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3)這幅折線統計圖與我們前面見到的折線統計圖有什么不同?

            指出:在實際運用中,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制作折線統計圖。

            五、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六、深化拓展

            教師敘述:我是育才文具店的老板,你們都是我的員工。我收集了本店二至九月鋼筆銷售的情況,并制成了折線統計圖。(多媒體出示圖)進貨多了,我怕賣不掉,積壓資金;進貨少了,我又怕不夠賣,賺錢少了。

          統計數學教學方案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P68—69

            [教材簡析]

            教材安排了三次統計活動,讓學生學習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并初步認識簡單的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例題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動物生日聚會的情境提出問題,體現生活里需要統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接著通過分類理一理,出現象形統計圖,使學生認識它,并依據它描述分類整理的結果;然后學生自己動手,分類整理花的朵數,并引入簡單的統計表,讓學生用數據表示分類整理的結果。"想想做做"讓學生調查本小組的小朋友各愛吃哪一種水果,統計愛吃每種水果的人數,填入統計表。這樣安排,意在讓學生自己主動參與,并通過親自實踐,經歷和體會整理簡單數據的過程,初步認識統計的思想和方法。

            教學重點:

            1、通過實例感受統計的必要性。

            2、通過實例,認識統計表和象形統計圖(1格代表1個單位)。

            3、在具體的統計活動中感受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過程。

            4、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題。

            教學難點:

            1、學生能根據簡單的問題,使用適當的方法(如計數、測量、實驗等)收集數據,并將數據記錄在統計圖表中。

            2、組織有效的統計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傾聽、學會合作。

            設計思路:

            1、“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的要求。因此,每一個系統的活動的.設計都應是學生們身邊的事,讓學生在熟悉、親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提出數學問題,在情境的創設中既可以導人數學知識教學,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統計,處處有數學。

            2、“學活動化,讓學生學習動態的數學。”也是新課程的要求。讓學生形成統計觀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其真正投人到統計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在擺一擺、分一分、排一排等活動中初步感受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過程。

            3、“數學的問題化,讓學生學習思考的數學。”也是新課程的要求。因此,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描述數據,根據數據提出問題,充分拓展思維,深化對統計意義的理解,同時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借助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過生日嗎?今天,老師帶你們去參加大象的生日宴會,你們愿意嗎?

            (多媒體顯示大象圖像,并伴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別高興,媽媽告訴我,待會兒會有很多客人來為我慶祝生日。看,它們來了!多媒體顯示:小動物們戴著面具唱著生日歌依次出現。)

            師:你想知道什么?(學生可能會答:我想知道它們是誰?我想知道每一種動物有幾只?)

            二、實踐操作,初步體驗統計

            師:是呀,大象家來了那么多客人,它們都是誰呢?分別有幾只呢?下面,請同學們幫助大象對來的客人做好登記。一個客人就拿張相應的動物頭像貼在吹塑紙上。

            (多媒體顯示:動物客人依次揭開面具)學生擺動物頭像。

            學生擺完后,師: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呢?

            生:大象家來了小狗、小猴、小豬。

            師:他們分別有幾只呢?

            生:小猴有5只、小狗有4只,小豬有3只。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分別有幾只?

            學生分組討論后匯報,引導學生想出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分類統計的方法。

            師: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好不好呢?我們一起來試試看,小組合作,先討論怎么分,怎樣排,然后動手理一理。

            學生學習小組討論、操作,然后教師把每一組的作品貼在黑板上展示。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哪一組排得最整齊、最漂亮呢?(師為最漂亮的小組發一顆星。)

            學生進行評價。引出課本第62頁例圖,請小朋友把每種動物的只數填在橫線下面的括號里。(學生在書上完成。)

            師:看了這幅圖,你知道了什么?

            同學們有這么多發現,都是通過我們自己動手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得到的。剛才我們做的這些就是統計。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1、分小組整理各種鮮花的朵數。

            師講述:客人們給大象送來了什么?(花)有沒有關于花的問題想問別的小朋友呢?(花有哪些顏色?各有幾朵?)

            師:課本巳經把這些花印在了附頁上,請大家把附頁里的花剪下來,分類貼在課本(課前剪好。)

            分組討論:從圖中知道了什么?把每種花的朵數填在表格里。

            組織全班交流,啟發學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如哪種花最多?哪種最少?你還知道些什么等)給予評價。

            2、引導學生完成"想想做做"。

            A、以小組為單位,說明題目的要求,讓學生自己動手剪——剪、擺一擺。

            B、組織學生交流各小組統計的結果,讓學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喜歡吃哪種水果的人最多?吃哪種水果的人最少?你還知道什么?)

            C、想一想,說一說。

            師:今天我們幫大象統計了來的客人,送的鮮花,大象非常高興。同學們,你們再幫大象想一想,怎樣給客人們準備午餐呢?

            讓學生說出各自的想法,給予評價。

            師:回家后把今天大象過生日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一聽。

          統計數學教學方案4

            教學內容:

            課標實驗教材第七冊99頁例1及相應練習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自主探索復式條形統計圖。

            2、聯系實際生活,讓學生體會統計的功能。

            3、培養學生數感。

            教學過程:

            一、回顧

            二年級時學過以一當二的條形統計圖,復式統計表與以一當五的條形統計圖,三年級時還學過了兩種不種形式的條形統計圖與平均數。

            二、新授

            1、出示某地區城鄉統計表

            引導學生理解該地區1985年至20xx年每隔5年城鄉人口數量變化情況。分別畫出2個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

            2、引導學生思考,根據這兩個條形統計圖你能夠發現哪些信息,如果要把城鎮與鄉村人口進行對比,用一個統計圖能描述這些信息嗎?畫出復式統計圖。

            3、四人小組討論小精靈的問題:“這是復式條形統計圖,它與單式條形統計圖有什么區別?

            4、匯報交流,體會新知識與舊知識的`區別,進一步發展統計觀念。

            5、回答書本上的三個問題,你還能提出哪些信息?

            三、鞏固練習

            “做一做”安排的是四年級男生,女生參加課外活動人數的統計,讓學生根據復式統計表獨立完成復式條形統計圖。

            四、課堂小結。

            教學反思:

          統計數學教學方案5

            教學內容:

            第43頁例2及練習十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根據簡單的統計表求平均數。

            2、讓學生體會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作用。

            3、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重點、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和求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兩個籃球隊的身高統計表,讓學生根據統計表說一說誰最高,誰最矮。

            2、如果兩個籃球隊進行身高比較,你認為哪個隊隊員身高高些?

            王強是歡樂隊中最高的隊員,我們能不能根據這個信息就下結論歡樂隊總體身高比開心隊高嗎?為什么?

            3、討論:怎樣比較兩支球隊的整體身高情況。

            二、引導學生探究新知(引導學生探索用平均數的方法比較)

            1、合作學習

            讓學生自己進行平均數計算。

            2、提問: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歡樂隊某個隊員的身高嗎?

            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開心隊某個隊員的身高嗎?

            4、你能告訴我們兩個隊的`總體身高比較情況嗎?

            雖然歡樂隊中的王強是兩個隊中最高的,但歡樂隊的總體身高情況不如開心隊,體會平均數是反映一組數據總體情況的一個很好的統計量。

            說一說我們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運用“平均數”知識來解決問題?

            師:看到你們這么勤奮好學,又學得那么有水平。老師今天也特別高興,我相信你們以后會發現和自學到更多的數學知識。其實“平均數“的知識還有很多,在生活實際中應用也很廣,你們回憶得起來嗎?

            對我們上課的評分,也可以來比較,哪一周課堂得分高、哪一周課堂得分低?我們也可以進行比較

            出示上兩周課堂評分。

            [板書:100分98]

            [板書:99分99]

            [板書:98分99]

            [板書:100分100]

            [板書:96分98]

            [板書:98分100]

            你們認為第一周課課堂評分肯定比幾分多,比幾分少?

            師生共同演算:

            平均分是多少?

            三、鞏固練習:課本練習十一。

            四、全課小結。

            第五課時練習十一練習題

            一、練習內容:第44頁至第45頁的練習。

            二、練習要求:運用本單元所學過的知識靈活運用到練習中,不明白的可以互相討論。

            三、練習題:

            第一題,是一道實踐活動題,要讓學生在進行實際調查的基礎上,再估算平均身高和平均體重。每個小組計算完了以后,再在小組間對比一下,并和第39頁中國10歲兒童身高、體重的正常進行比較,看看能發現什么信息。

            第二題,先讓學生根據圖中的溫度記錄理解什么是最高溫度,什么是最低溫度,再把統計表補充完整,最后計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溫度和一周最低溫度。

            學生了解最高溫度、最低溫度、一周平均最高溫度、平均最低溫度等概念后,再讓學生實際記錄本地一周的氣溫情況,再計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溫度和平均最低溫度。學生記錄氣溫的方式可以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獲得信息。

            第3題,也是一道實踐活動題,通過收集、整理數據、計算平均等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能力。

            第4題,讓學生根據甲乙兩種餅干第一季度的銷量統計圖,先比較他們第一季度月平均銷量的多少,然后分析一下乙種餅干銷量越來越大的原因,讓學生初步體會統計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挖掘數據背后隱藏的現實原因。第三小題是開放題,讓學生根據統計圖進一步發現信息,如學生會發現兩種餅干二月份的銷量是相同的,但甲種餅干的銷量逐月下降,乙種餅干的銷量逐月上升,也可以預測一下兩種下個季度的銷售情況。

            第5題,讓學生明確,王叔叔走的路程分為4段,一共騎了3天,而所求的是平均每天騎的路程,所以除數應是3而不是4。

          【統計數學教學方案】相關文章:

          統計數學教學方案03-05

          統計數學教學方案6篇03-05

          《統計》的數學教學反思07-14

          《統計》數學教學反思06-27

          數學的《統計》教學反思02-18

          數學《統計》教學反思06-21

          數學《統計》的教學反思12-05

          數學統計的教學反思10-10

          《統計》數學的教學反思11-27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天天久久精品美美免费观 | 尤物yw193国产在线观看不卡 | 一级特黄录像免费播放中文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vr综合夜夜 | 亚洲春色中文字幕我是洋洋 | 午夜福利院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