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國學易經入門
很多朋友都想學習易經,可往往欲學無門。書買了一大堆,各說各有理,越學愈糊涂,越學越亂。為此小編為大家整理出來的國學易經入門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學易經入門
《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據說是由伏羲的言論加以總結與修改概括而來(同時產生了易經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于“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易經,是儒家四書五經之一。據中國君友會文獻記載: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將《周易》列入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幸免。之后各個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漢代的京房、鄭玄,魏晉時代的王弼,唐代的陸德明、李鼎祚、孔穎達,宋代的邵雍、程頤、朱熹等等。
據文獻記載,宋代興起了易圖的研究,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先天圖、中天圖,左天圖。風后十六局圖。圖,房中術圖。后天圖、太極圖(含陰陽魚的餅圖案)、神龍八卦圖等,都是《易經》原著中所無、后人根據對《易經》的理解添加進去的。
唐、宋以后的易學研究,應該說又建立了另一三易”之說。這個新的“三易”觀念,也是說明秦、漢以后以至現代的易學內涵“理、象、數”的三個要點。如果用現代的觀念來說,“理”便是類似于哲學思想的范圍,它是探討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變、所變與不變之原理。“象”是從現實世界萬有現象中尋求其變化的原則。“數”是由現象界中形下的數理,演繹推詳它的變化過程,由引而知人事與萬物的前因與后果。反之,也可由數理的歸納方法,了解形而上的原始之本能。再來綜合這三種內涵的意義,便可知“《易》理”之學,是屬于哲學性的。“象”、“數”之學,是屬于科學性的。總而言之,完整的易學,它必須要由“象”、“數”科學的基礎而到達哲學的最高境界。它并非屬于純粹的思想哲學,只憑心、意識的思惟觀念,便來類比推斷一切事物的。宇宙萬象,變化莫測。人生際遇,動止紛紜。綜羅易學“理、象、數”的明辯。《禮記·五經解》中,提到易學的宗旨,便說:“潔靜精微,《易》之教也。”所謂“潔靜”的內涵,同時具有科學性周密明辯的作用。但在明辯理性之間,倘使不從沉潛靜定的涵養而進入易學的境界,稍一走向偏鋒,便會流入歧途,自落魔障。故《經解》中,又說到易學的偏失,很可能會“使人也賊”。他獨辟蹊徑的研究出:“由乾、坤兩卦開始,錯綜重疊,旁通漫衍,初從八卦而演變為六十四卦。循此再加演繹,層層推廣,便多至無數,大至無窮,盡“精微”之至。如果歸納卦爻內在的交互作用,便可了解六十四卦的內容,只有專長·坤·復·睽·家人·歸妹·漸·姤·?·解·蹇·頤·大過·未濟·既濟等十六卦象,在六十四卦的內在交互中這十六卦象,每卦都出現四次。再由此十六卦而求其內在交互的作用,便只有乾、坤、既、濟、未濟四卦,每卦各出現十六次。復由此類推,就可了知在此天地之間,除了乾、坤、坎、離代表陰陽的無本功能以外,凡宇宙以外的特理或人事,無論如何千變萬化,它的吉兇觀念價值的構成,唯有[既濟·未濟]兩個對待的現象而已。由此而精思入神,便可了解一晝未分以前,陰陽未動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可以完全體認大《易》[潔靜精微]的精神,就能把握到自得其圜的妙用了。
如何學好易經
目前國內掀起了傳統文化熱,很多人都步入到傳統文化的研究領域來。這是一件大好事。就目前國內對傳統文化的研究來看,絕大多數人對群經之首的易經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好多人開始買來易經書,認真研究起來。易經的核心是占卜,許多人都想運用易經的原理,來對自己的未來有個了解與認知,這種渴望了解未來的心理,使易經這門古老的學術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下面,將我研究易經20余年的一些經驗與心得,介紹如下:
首先,學習易經,要從最基礎的知識學起,如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些天干、地支都需要強行記憶。在十天干熟記的基礎上,再把這十天干一個個組合起來,這里有個規律,就是把天干的第一個甲,與地支的第一個子配合在一起,形成:甲子;再把天干的第二個乙,與地支的第二個丑組合在一起,形成:乙丑;再把天干的第三個丙,與地支的第三個寅,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丙寅…………如此,十個天干與十二個地支就按這個規律性不停地排列下去,當排列到第六十個的時候,就重新輪回到甲子了,于是,六十花甲子就產生了。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六十花甲子的由來。
接下來講一下五行。五行是中國道家學說的立論基礎,道家認為: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盡管充滿了眾多事物,但歸類起來,不外這五種物質:金、木、水、火、土,除此之外,別無它物。這五種物質之間相互通過生克關系,是形成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變化的根本源泉。比如我們生存的地球,上面有金(各類金屬礦藏)、木(森林、花草樹木)、水(海洋、江、河、湖、等)、火(地球內部的巖漿、地面上的熱量等)、土(地球上的土壤等)。其它的一切物質,都是在這五種基本物質上生成的。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是構成這個世界萬事萬物的基礎。
由于五行之間是相生相克的,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如此形成相生的大循環。五行相生是這個世界萬事萬物向前發展的必要動力。有生即有克,五行相克指的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形成相克的大循環。這個世界上只有五行相生相克比較平衡的時候,世界才會處于相對穩定平衡狀態。
再講一下八卦。古人用八卦來類象世間萬事萬物。八卦是: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共這八個。這八個卦分別代表了這個世界上的所有萬事萬物。其中乾卦代表天,代表西北方向;坎卦代表水,代表正北方向;艮卦代表山,代表東北方向;震卦代表雷,代表正東方向;巽卦代表風,代表東南方向;離卦代表日,又代表火、電,代表正南方向;坤卦代表大地,代表西南方向;兌卦代表沼澤,代表正西方向。
當然,八卦不只是代表以上這些信息,還有很多信息可以代表的。如乾卦,代表天,又代表君王、父親、王、官職、圓形物、大象、獅子、馬、西北方、骨骼、樓………等一系列信息。其它的卦象都是如此。
熟練地掌握八卦的信息類象,猶如學外語,要熟練掌握一定數量的單詞是一個道理。只有熟練地掌握了更多八卦的信息類象以后,才能在未來的占卜判斷過程中得心應手。
周易易經入門書籍推薦指引
1、易學基礎類
(1)小白認識類
如果是想僅僅了解,則推薦《易經圖典》,是以圖文形式去介紹周易,非常淺顯明白,適合絕對0基礎的人,但是內容太淺了,如果是想學以致用則不推薦。
(2)周易原文注解類
如果不讀周易原文,而想徹底搞懂周易基本是不可能的,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越牢,對后面的學習幫助越大。
建議采用中國易經協會會長、哲學教授劉大鈞著的《周易概論》,其他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商務印書館等較大的出版社出版的《周易》都是比較可靠的。
南懷瑾老師倡導的兒童經典導讀中心出版的原文《易經》,可以幫助大家認識和聽懂一些難讀的字。
另外還有金景芳的《周易全解》、黃壽祺的《周易譯注》都值得一看。
原文注解類的書籍對于易學入門者而言,通常的感覺是比較枯燥的,理解上也是需要一定的基礎知識才能理解下去。
(3)周易精華思想融匯類
應該說,目前只有紫欽天老師的《太極博弈原理》一書能做到這點,全書中是沒有解釋卦象的,主要是側重易學的思想在生活中的運用,屬于道的一種級別。但是如果對于一個研究周易幾十年的學者來說,一看這書,應該明白其實里面是是蘊含了周易的推演過程,也就是即是你不懂周易,沒有看過周易相關的書籍,也能從中培養到周易的思想,對理解現在所有文化(玄學,易學)都會個統一的思路,增強第六感判斷力。可以說,這本書的研究意義十分珍貴!建議入門,進階,和自我升華階段研讀一番。
在術數的基礎入門方面,不妨看看紫欽天的《易學入門指迷》,對于易學術數有一個比較完整和基礎的概念和知識點。不過不足的地方是這書還不夠深入,比較適合入門階段的去學習。
另外還推薦南懷瑾的《易經雜說》、曾仕強的《易經的智慧》。
以上因為不是純術數的,對生活有一定的衍生與關聯,所以坊間對此類書籍會有一定爭議,但是古語有云“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于術”,應術道兼修,望初學者謹記!
2、易學術數類
不懂易理,術數水平要想真正提高,絕不可能。學習易理有助于你搞懂自己學習的目的。
(1)易理類
張延生是一個易學實力派人物,張延生的作品(易學入門、易學應用、易象延、易與和諧、心易、氣易)是研究易理者的首選,可惜能真正看懂的并不多。
古文方面,可以看看邵雍《皇極經世書》,是一部運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會歷史變遷的著作,以河洛、象數之學顯于世。但此書難度十分大,建議易學深造者才去接觸。
易理方面建議還是看一些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華書局出版的古籍影印本,原汁原味。
(2)梅花類
梅花的古籍可以看《梅花易數》,現代的可以看大陸的紫欽天老師《太極博弈原理》后部分,優點是較有邏輯,但深入性不強,適合初學;黃鑒老師的《易魂》,鄧海一老師的《俏梅花》系列,案例比較多,但是有的內容有些天馬行空的感覺,邏輯性稍微弱。
另外臺灣的梁湘潤、王士文,都推薦閱讀。
(3)六爻類
六爻的精華在古籍中很多,尤其是七大經典《易隱》、《卜筮正宗》、《增刪卜易》、《易林補遺》、《易冒》、《火珠林》、《斷易天機》。
推薦書目:陳圓《周易預測學入門》、邵偉華《周易預測學》或者《周易預測學講義》、李洪成《六爻預測技術入門》、朱辰彬的《中國搖錢古卜講義》。
日本人著的《高島斷易》是海外研究六爻和易理必讀的一本好書,無論是作者還是譯者水平都很高。
需要讀現代人的書提高水平的可以看李洪成、王虎應、曲煒、李順祥、呂文藝等人的,都屬于暢銷品種。
(4)四柱類
就是八字,以現代人為主,可以看陳圓《四柱預測學入門》、李洪成《四柱預測技術入門》,李居明的《四柱算命術》是四柱類無錯字的好版本,目前只有繁體版的,習慣認簡體字的人讀得可能有點費勁,李居明書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培養興趣。
中級最好的就是朱祖夏《命理應用精解》上下冊,這個是千百人所公認的,超級熱銷,但是紙張不怎么好。
高級的象邵偉中的《四柱高級班理論》、李后啟《命理精析》、曲煒的《二十一論》、韋千里《千里命稿》等。
新派的可以看李涵辰的著作(新派不建議看)。
古籍有《淵海子平》、《三命通會》、《窮通寶鑒》、《命理探原》,比較接近現代理論的書是《子平真詮》和《滴天髓》。
其他的暢銷作者有:李洪成、李順祥、曲煒、李順祥、呂文藝等等,可以提高水平。港臺名家的書建議多讀,如梁湘潤、宋英成、光蓮、吳懷云等。
(5)風水類
在風水之前要說一句,因為風水相對比較復雜,沒有基礎或者不想鉆研的人請看李居明與蘇民峰的書,要是連九宮飛星、七星打劫、開城門這些基本概念都不懂會很麻煩的。李居明的《學風水的第一本書》,可以先看看,但是看這個之前又要懂點卦,不然八宅法這種基本的東西都用不了。
典籍看劉伯溫等著的《地理全書》就可以了:《地理全書》幾乎囊括了明代以前所有的風水典籍,比較全面。缺點就是字體小,印刷質量稍欠。
還有一本《地理天機會元》也是集成了很多經典的古籍。
另外建議看幾本書:《陽宅實用風水講義》。朱祖夏先生著,目前最好的一本玄空風水陽宅書籍。
《玄空飛星風水》林國雄的書,淺顯易懂,還介紹了配合樓層斷風水的方法。
《古易玄空學新探》胡京國先生著,風水入門的好書。
胡京國還有一本《玄空精斷》是進階書。《沈氏玄空學》風水入門必讀,除了北斗七星打劫說法不清楚外,其它皆應仔細讀。
《玄空地理叢譚》鐘義明先生著。一套解說玄空風水知識及釋評眾家玄空派長處的好書,并有玄空訣竅解說、堪驗實例。非常值得一看及收藏。
另外巒頭方面,鐘義明先生的《地理巒頭實務》是巒頭方面的好書,介紹詳細,圖文并茂。《三元九運-玄空地理考驗注解》也是鐘義明先生所寫,專門解說分析三元九運的一套好書。
過路陰陽就看馮化成《過路陰陽》。
金鎖玉關就看鐘義明的《金鎖玉關》。
八宅法看《八宅明鏡》其他的暢銷作者。
古代的可以看《青囊經》、《撼龍經》、《葬經》、《地理正宗》、《地理五訣》、《發微論》、《葬法倒杖》、《玉尺經》、《催官篇》。
現代的大家可以選的有:朱祖夏、鐘義明、王亭之、呂文藝等等,學習風水要注意派別。
(6)手面相類
手面相想看得比較有意思就看李居明的《學睇相》。
提高水平要多看陳鼎龍、蕭湘居士、盛書笙的書;
除了現代的人之外,古籍是一個提高水平的重要方面,尤其像《麻衣神相》、《柳莊神相》、《神相全編》、《鬼谷相法》、《相理橫真》、《平原相法》、《人物志》、《觀人學》、《太清神鑒》、《人倫大統賦》、《月波洞中記》、《玉管照神局》、曾國藩的《冰鑒》等等,推薦一本《圖解相學秘籍全編》上下冊,薈萃各種相書古籍。有許多相學精品流落在民間,民間收藏的相學許多有很實用的價值,可以幫助你多一個角度思考問題。
(7)奇門遁甲
最好就是張志春、王鳳麟和么學聲,入門就是張志春《神奇之門》、《開悟之門》以及后繼系列,最好看他的全套,入門者可以先看看這兩本書的基礎部分知識,如果確實可以看得下去也還有興趣,那可以繼續往下學。他的徒弟杜新會的書也一定要看;王鳳麟每年都要有好幾期培訓班,資料比較多而復雜,他有幾本經典可以看,其中有合訂本,也是非常超值,注意觀察。
另外推薦現代的王風麟的《帝王之術——風麟奇門風水學》、臺灣易學明師秦瑞生的《時盤奇門預測學》、葉飄然的《奇門遁甲真髓》。
古文則有《奇門遁甲統宗大全》、《奇門遁甲秘笈大全》。這兩本是皇家所藏的遁甲秘本,錄于《故宮珍本叢刊》。這兩部書涵蓋了必修的奇門基礎知識,仔細研究必有收獲。
再重點提示的是奇門提高必備書籍,在現存的奇門典籍中,不管是轉盤奇門還是飛盤奇門,都是會極力推薦的一本古籍那就是《御定奇門寶鑒》,在現有的大部分奇門典籍中都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太雜亂。雖然《御定奇門寶鑒》也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但雜得有重點,而且里面的內容價值也是奇門善本無法比擬的,值得奇門愛好者收藏研讀。
(8)六壬類
《袖里乾坤》,《六壬金針》以及其他很多六壬金口訣方面的書,如《畢法賦》、《課經》《六壬大全》、《指掌賦》、《大六壬指南》等。
現代代表人物主要有徐偉剛、張志春、北海閑人等。
(9)太乙神數
易經最頂尖的三大絕學,號稱三式,包括太乙神數,奇門遁甲,與大六壬。太乙神數專注于預測國運,由于比較敏感,所以據說在唐朝末年已經失傳,如有流傳可能僅存于宮廷或民間暗流。所以這部分本人也未涉獵,僅據聞《太乙通解》、《太乙神數》較好,以作提示。
【國學易經入門】相關文章:
易經入門02-22
《易經入門》全文03-14
易經八卦 易經八卦入門05-27
易經風水學入門知識06-06
易經的奧秘:易經與家庭04-03
易經的智慧之《易經》與命運04-05
易經經典名句11-09
易經的名句07-04
易經經典名言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