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與長子受之》原文以及譯文解析

          時間:2022-11-04 13:20:05 兆波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朱熹《與長子受之》原文以及譯文解析

            《與長子受之》是朱熹教子珍惜學習機會,對兒子的良苦用心清楚可見;發人深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朱熹《與長子受之》原文以及譯文解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與長子受之》

            朱熹

            蓋汝好學,在家足可讀書作文,講明義理①,不待遠離膝下②,千里從師。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學,已無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③于俗務,不得專意。又父子之間,不欲晝夜督責。及無朋友聞見④,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奮然勇為力改故習一味勤謹則吾猶可望。不然,則徒勞費。只與在家一般,他日歸來,又只是伎倆⑤人物,不知汝將何面目,歸見父母親戚鄉黨⑥故舊耶?

            念之!念之!“夙興夜寐,無忝⑦爾所生!”在此一行,千萬努力。

            【注釋】

            ①義理:指講求經義、探究名理的學問。

            ②膝下:借指父母。

            ③汩(ɡǔ):攪亂,擾亂。

            ④聞見:這里指相互探討,增長見識。

            ⑤伎倆:原指不正當的手段,這里是不務正業的意思。

            ⑥鄉黨:鄉里、家鄉的人。

            ⑦無忝(tiǎn):不要辱沒。忝,辱。

            【參考譯文】

            如果你努力學習,在家里也完全可以讀書寫文章,弄明白言論或文章的內容和道理,用不著遠離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從老師學習。你既然不能這樣,就是自己不好學,也不能指望你懂得這個道理。但是現在讓你出外從師的原因,是擔心你在家里為俗務所纏身,不能專心讀書學習。同時,父子之間,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責備你。再者,在家里也沒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討,增長見識,所以要讓你出去走一走。如果你到了老師那里,能夠奮發圖強,有所作為,努力改掉舊的習氣,始終勤勉謹慎,那么我對你還是抱有希望的。不這樣的話,就白費精力。如果和在家里一樣,哪一天回來,又只是不務正業的人,不知道你還有什么臉面再見父母親戚和鄉里老朋友呢?

            可要好好地想一想啊!想一想啊!“早起晚睡,不辱沒你這一生!”這一次離家從師,千萬要努力。

            主旨

            朱熹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為根本,從為人要“勤、謹”二字著眼,告誡其子要勤學、勤問、勤思、謹起居、謹言談、謹交友,敦厚忠信,見善思齊等 。

            朱熹教導兒子珍惜學習機會,對兒子的良苦用心清楚可見;希望兒子改掉舊習,發奮學習,有所作為;語重心長,發人深醒。

            作者簡介

            朱熹,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在經學、史學、文學諸方面均有很大成就,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

            朱熹(1130年(壬戌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謚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尊稱朱子,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雙重遺產也是源于朱子。朱子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而朱子是其中唯一不是孔子的親傳弟子的人,他是孔子之后又一位集大成者。

            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立於學宮,自宋朝至今八百年。其一生為學:窮理及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

            哲學思想

            理氣論

            朱熹繼承周敦頤、二程,兼采釋、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這一體系的核心范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系的含義:

            1、理是先于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

            2、理是事物的規律。

            3、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

            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太極只是一個理字”。太極既包括萬物之理,萬物便可分別體現整個太極。這便是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每一個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為它存在的根據,每一個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于理的第二個范疇。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跡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一的產物。朱熹認為理和氣的關系有主有次。理生氣并寓于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后,屬第二性。

            動靜觀

            朱熹主張理依氣而生物,并從氣展開了一分為二、動靜不息的生物運動,這便是一氣分做二氣,動的是陽,靜的是陰,又分做五氣(金、木、水、火、土),散為萬物。一分為二是從氣分化為物過程中的重要運動形態。朱熹認為由對立統一,而使事物變化無窮。他探討了事物的成因,把運動和靜止看成是一個無限連續的過程。時空的無限性又說明了動靜的無限性,動靜又是不可分的。這表現了朱熹思想的辯證法觀點。朱熹還認為動靜不但相對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統一。朱熹還論述了運動的相對穩定和顯著變動這兩種形態,他稱之為“變”與“化”。他認為漸化中滲透著頓變,頓變中滲透著漸化。漸化積累,達到頓變。

            格物致知論

            朱熹用《大學》“致知在格物”的命題,探討認識領域中的理論問題。在認識來源問題上,朱熹既講人生而有知的先驗論,也不否認見聞之知。他強調窮理離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窮其理。朱熹探討了知行關系。他認為“知先行后,行重知輕”。從知識來源上說,知在先;從社會效果上看,行為重。而且知行互發,“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論

            在人性論上,朱熹發揮了張載和程頤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點,認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專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無缺的;“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有善有不善,兩者統一在人身上,缺一則“做人不得”。與“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有聯系的,還有“道心、人心”的理論。朱熹認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來便稟受得仁義禮智之心,發而為惻隱、羞惡、是非、辭讓,則為善。“人心”出于形氣之私,是指饑食渴飲之類。如是,雖圣人亦不能無人心。不過圣人不以人心為主,而以道心為主。他認為“道心”與“人心”的關系既矛盾又聯結,“道心”需要通過“人心”來安頓,“道心”與“人心”還有主從關系,“人心”須聽命于“道心”。朱熹從心性說出發,探討了天理人欲問題。他以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張。朱熹承認人們正當的物質生活欲望,反對佛教籠統地倡導無欲,他反對超過延續生存條件的物質欲望。

            美學思想

            朱熹的哲學體系中含有藝術美的理論。他認為美是給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統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內在道德的善相統一的觀點,朱熹探討了文與質、文與道的問題。認為文與質、文與道和諧統一才是完美的。朱熹還多次談到樂的問題。他把樂與禮聯系起來,貫穿了他把樂納入禮以維護統治秩序的理學根本精神。朱熹對“文”、“道”關系的解決,在哲學思辨的深度上超過了前人。他對《詩經》與《楚辭》的研究,也經常表現出敏銳的審美洞察力。

          【朱熹《與長子受之》原文以及譯文解析】相關文章:

          朱熹《與長子受之》選段閱讀訓練及答案06-15

          《為學》原文以及譯文解析07-18

          與長子受之閱讀答案07-03

          朱熹春日原文及譯文11-02

          《庖丁解牛》原文以及譯文解析02-10

          素書原文以及譯文04-13

          《師說》原文以及譯文賞析06-15

          《吳越春秋》原文及譯文解析01-12

          孫權勸學的原文以及注釋譯文02-15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一区二 | 色一伦一情一区二区三区 | 尤物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 日韩成AV人网站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精品三区 | 中文字幕连续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