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4-05-18 09:26:13 曉麗 古籍 我要投稿

          蜀相原文翻譯及賞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應該沒有人沒接觸過古詩詞鑒賞吧?古詩詞鑒賞,最通俗的解釋就是,運用了什么手法,描寫了什么內容,突出了什么,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那么,古詩詞鑒賞要怎樣去完成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蜀相原文翻譯及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譯文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臺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注釋

            ⑴蜀相:三國蜀漢丞相,指諸葛亮(孔明)。

            詩題下有注:諸葛亮祠在昭烈廟西。

            ⑵丞相祠堂:即諸葛,在現在成都,晉李雄初建。

            ⑶錦官城:成都的別名。

            柏(bǎi)森森:柏樹茂盛繁密的樣子。

            ⑷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hǎo)音:這兩句寫祠內景物。

            杜甫極推重諸葛亮,他此來并非為了賞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說碧草映階,不過自為春色;黃鸝隔葉,亦不過空作好音,他并無心賞玩、傾聽。

            因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見。

            空:白白的。

            ⑸三顧頻繁天下計:意思是劉備為統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于諸葛亮。

            這是在贊美在對策中所表現的天才預見。

            頻煩,猶“頻繁”,多次。

            ⑹兩朝開濟:指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帝業,后又輔佐劉禪。

            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

            開:開創。

            濟:扶助。

            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jīn):出師還沒有取得最后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淚滿衣襟。

            指諸葛亮多次出師伐魏,未能取勝,至蜀建興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陜西岐山東南)軍中。

            出師:出兵。

            鑒賞

            這首七律《蜀相》,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

            全詩熔情、景、議于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實的寓托,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古典詩歌中常以問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

            這首詩的首聯也是如此。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一問一答,一開始就形成濃重的感情氛圍,籠罩全篇。

            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題意,語意親切而又飽含崇敬。

            “何處尋”,不疑而問,加強語勢,并非到哪里去尋找的意思。

            諸葛亮在歷史上頗受人民愛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廟宇很容易找到。

            “尋”字之妙在于它刻畫出詩人那追慕先賢的執著感情和虔誠造謁的悠悠我思。

            下句“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詩人憑吊的是成都郊外的。

            這里柏樹成蔭,高大茂密,呈現出一派靜謐肅穆的氣氛。

            柏樹生命長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義,常被用作祠廟中的觀賞樹木。

            作者抓住的這一景物,展現出柏樹那偉岸、蔥郁、蒼勁、樸質的形象特征,使人聯想到諸葛亮的精神,不禁肅然起敬。

            接著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鋪展到石階之下,映現出一片綠色;只只黃鶯,在林葉之間穿行,發出宛轉清脆的叫聲。

            第二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繪的這些景物,色彩鮮明,音韻瀏亮,靜動相襯,恬淡自然,無限美妙地表現出內那春意盎然的景象。

            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來了,祖國中興的希望卻非常渺茫。

            想到這里,詩人不免又產生了一種哀愁惆悵的感覺,因此說是“自春色”、“空好音”。

            “自”和“空”互文,刻畫出一種靜態和靜境。

            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意滲進了客觀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內心的憂傷從景物描寫中傳達出來,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

            通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詩人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第三聯濃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

            上句寫出山之前,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指出諸葛亮在當時就能預見魏蜀吳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勢,并為劉備制定了一整套統一國家之策,足見其濟世雄才。

            下句寫出山之后,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蜀漢、匡扶劉禪,頌揚他為國嘔心瀝血的耿耿忠心。

            兩句十四個字,將人們帶到戰亂不已的三國時代,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刻劃出一位忠君愛國、濟世扶危的賢相形象。

            懷古為了傷今。

            此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分崩離析,人民流離失所,使詩人憂心如焚。

            他渴望能有忠臣賢相匡扶社稷,整頓乾坤,恢復國家的和平統一。

            正是這種憂國思想凝聚成詩人對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這一歷史人物身上,詩人寄托自己對國家命運的美好憧憬。

            詩的最后一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詠嘆了諸葛亮病死軍中功業未成的歷史不幸。

            諸葛亮赍志以歿的悲劇性結局無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贊歌,他以行動實踐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產生使人奮發興起的力量。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吊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后四句詠嘆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蘊含著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

            全詩蘊藉深厚,寄托遙深,造成深沉悲涼的意境。

            概言之,這首七律話語奇簡,但容量頗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訴盡諸葛亮生平,將名垂千古的諸葛亮展現在讀者面前。

            后代的愛國志士及普通讀者一吟誦這首詩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特別是一讀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二句時,不禁黯然淚下。

            在藝術表現上,設問自答,以實寫虛,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結構起承轉合、層次波瀾,又有煉字琢句、音調和諧的語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嘆,余味不絕。

            人稱杜詩“沉郁頓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詩借游覽古跡,表達了對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報國的贊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杜甫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陽杜氏。[1]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文學成就

            詩歌

            杜甫詩“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注杜工部集》。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郁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郁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

            律詩在杜詩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詩的成就,首先在于擴大了律詩的表現范圍。他不僅以律詩寫應酬、詠懷、羈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詩寫時事。用律詩寫時事,字數和格律都受限制,難度更大,而杜甫卻能運用自如。杜甫把律詩寫得縱橫恣肆,極盡變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聲律的束縛,對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對仗的痕跡。如被楊倫稱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這樣一首詩:“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全詩在聲律句式上,又極精密、考究。八句皆對,首聯句中也對。嚴整的對仗被形象的流動感掩蓋起來了,嚴密變得疏暢。

          【蜀相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蜀相》原文及翻譯賞析08-03

          蜀相原文翻譯及賞析11-17

          蜀相原文、翻譯及賞析10-12

          《蜀相》原文、翻譯及賞析02-28

          蜀相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7-15

          《蜀相》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11-05

          《蜀相》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11-05

          蜀相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10-05

          蜀相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10-05

          蜀相原文及翻譯02-19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天天久久中文字幕 | 日本私人免费观看手机版 | 亚洲日韩欧美综合中文字幕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制服丝袜 | 日本一本亚洲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