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厥論》原文賞析及翻譯

          時間:2022-12-27 09:36:22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素問.厥論》原文賞析及翻譯

            文章出自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即《素問·厥論》篇第四十五。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素問.厥論》原文賞析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于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為之行氣于三陽。藏府各因其經而受氣于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素問·太陰陽明論》)

            【解析】

            本節分析了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機理,闡述了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關系。

            脾與胃同居中焦,在生理上關系密切,結構上以膜相連;經脈上表里相互聯絡;五行皆屬于上,脾為陰土,胃為陽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功能上胃受納腐熟,整理脾主運化,“脾為胃行其津液,兩者相互為用。四肢肌肉筋脈的營養,不僅需要胃之腐熟消化,產生水谷精氣,還需要脾為之運化、升清、轉輸,方能到達四肢而起營養作用。

            脾與胃在病理上相互影響,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四支不得稟受水谷精氣滋養,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四肢不用。說明脾主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減退,使四肢得不到水谷精氣的濡養,也是發生痿證的病機之一。

            《靈樞·本神》明確提出脾虛致痿:“脾氣虛則四肢不用。《素問·玉機真藏論》則闡述了脾氣太過致痿:“夫子言脾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支不舉。脾之功能太過,則飲食不為肌膚,同樣不能滋養五體,發為痿證,從而提示四肢不用的痿證與脾之虛實病變有密切關系。臨床上遇四肢軟弱、不能隨意運動,甚或四肢肌肉萎縮的病證,多從治療脾胃入于,常能取得一定的療效。

            【按語】

            疲勞太過,“勞則氣耗,易損脾胃;加之腹瀉,更傷脾氣,脾胃受損,其主潤養四肢肌肉的功能低下,日久成痿,四肢不用,病情趨重,甚則可以危及生命,以升陽補脾,補中益氣,滋養胃陰等方法使脾陽振奮,脾氣得升,脾胃化生水谷精氣、營養四肢的功能得以施展,則重癥肌無力延髓型也取得了滿意療效。

            《秦問簡介》

            《素問》,醫經著作,9卷,81篇。與《黃帝內經靈樞》(即《靈樞經》)為姊妹篇,合之而為《黃帝內經》。具有比較完整之理論體系,內容廣博而深奧,為中醫理論之淵藪。舉凡養生氣功之理論;人與自然相參相應之學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預防思想;陰陽五行及氣運對中醫理論之指導;臟象學說及臟腑經絡臨床辨證之規律;以脈學為主而又望聞問切全面論述之診斷;針砭灸摩、湯液醪醴之運用;治病求本統領下之標本緩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時制宜之治則;對咳、瘧、痹、風、厥、痿及熱病、奇病等具體疾病之認識等等均有較詳之論述。齊梁醫家全元起曾對此書加以注釋,其時第七卷已亡佚。唐王冰得先師張公秘本,補其所亡,廣為次注,擴為24卷,因而流傳。

            成書背景

            在《內經》問世以前,中醫學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確立了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

            流傳版本

            《黃帝內經》18卷最早見于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而將《素問》《靈樞》合稱為《內經》,始自晉·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素問》《九卷》之名則最早見于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但是在現存文獻中,直到晉代王叔和《脈經》才出現其原文。這一時期皇甫謐據《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內容分門別類,撰成《針灸甲乙經》12卷。齊梁間人全元起首次訓解《素問》時,該書只剩八卷,可能已經亡佚了一卷。

            隋唐時期,《素問》《針經》各有多種版本流傳,以唐代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和王冰《黃帝內經素問》影響最大,其中王冰對《素問》傳世本進行了篇卷的較大調整和文字的.校注增刪,并補入七篇大論。王冰次注本由于改動較大,所以與前期《素問》傳本有較大的差別。

            《素問》傳本至宋代,出現很多錯訛,宋仁宗嘉祐年間,高保衡、林億等奉詔整理醫籍,林億等參閱眾本,正謬誤,增注義,重新校正王冰次注的《素問》,定名為《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此本成為后世《素問》刊行的定本。

            《素問》現存最早版本是金刻殘本,尚存11卷;通行本是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武陵顧從德影宋刻本。1949年后人民衛生出版社有影印本和排印本出版。

            作者簡介

            素問唐以前的注本有三家;一為全元起的《訓解》,宋以后即不見;二為楊上善的《太素》,又殘缺不全,三為王冰的注本,得以流傳下來。

            王冰,唐代著名醫家,別號啟元子,約為公元710年-804年間人,寶應年間任太仆令,因而后世稱,王太仆。王氏長于醫術和養生,深研內徑,鑒于當時素問傳本,篇目重疊,前后不倫,文義懸隔,遂精勤博訪,補輯修訂。即今流傳下來的皇帝內經素問王注本。在保存整理古籍工作上,做出了貢獻。王氏倡導運氣學說,其理論見解,記述于七大論的注釋中,對后世運氣學說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另對辨治理論也有發揮,如元陽之虛,主張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真陰之竭,主張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已是迄今臨床治則名言,又如將病變分為運氣和不因于運氣兩類,沒類又分辨其外感或內傷,這種分類法,為后世張元素、張從正所宗。

          【《素問.厥論》原文賞析及翻譯】相關文章:

          內經素問:厥論09-04

          素問·氣厥論的文言文翻譯06-15

          素問·玉版論要的原文及翻譯06-14

          《素問湯液醪醴論》原文及翻譯12-25

          《素問陰陽離合論》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6-13

          《豫讓論》原文翻譯及賞析04-07

          通變論原文及翻譯賞析06-17

          深慮論原文翻譯賞析06-17

          深慮論原文,翻譯,賞析05-15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日本免费最新高清不卡视频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在线看片亚洲免费 | 亚洲免费国产综合网免费观看 |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福利国产精品久久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