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論學的原文翻譯及閱讀訓練

          時間:2021-06-13 16:56:44 古籍 我要投稿

          孔孟論學的原文翻譯及閱讀訓練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孟論學的原文翻譯及閱讀訓練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閱讀訓練

            1、孔子,是(時期),著名的家、家、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學生言行的書。

            2、《孟子》,經典之一,主要記載了孟子游說諸侯各國的言行和當時各學派辯論的情況。孟子,時著名的家、家、家,有“”之稱。

            3、選文第一則,是孔子自述他進德修業的過程和認識能力提高的階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經驗不斷積累的規律,告訴我們學習能使人。

            4、選文第二則,強調了。

            5、選文第三則,孔子借孔文子的謚號闡發了“文”的含義,表明。

            6、選文第四則,以“”和“”兩個比喻,意在勸人。7、選編《孟子》中的第一則,告訴人們一個有關學習的道理:學習不能(運用文中出現的成語),必須;不能三心二意,必須集中精力,(運用文中出現的成語)。

            8、選編《孟子》中的第二則,孟子的“”的著名論斷告訴我們,讀書要有精神。

            參考答案

            1、孔子,是春秋末期(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學生言行的書。

            2、《孟子》,儒家經典之一,主要記載了孟子游說諸侯各國的言行和當時各學派辯論的情況。孟子,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亞圣”之稱。

            3、選文第一則,是孔子自述他進德修業的過程和認識能力提高的階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經驗不斷積累的規律,告訴我們學習能使人終身受益。

            4、選文第二則,強調了學習與思考必須要緊密結合。

            5、選文第三則,孔子借孔文子的謚號闡發了“文”的含義,表明要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淺的人請教。

            6、選文第四則,以“為山”和“平地”兩個比喻,意在勸人自強不息。7、選編《孟子》中的第一則,告訴人們一個有關學習的道理:學習不能一曝十寒(運用文中出現的成語),必須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必須集中精力,專心致志(運用文中出現的成語)。

            8、選編《孟子》中的第二則,孟子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著名論斷告訴我們,讀書要有批判懷疑精神。

            注釋

            有:通"又",整數后表零數

            志:立志。

            立:自立,指立于禮,即做事合于禮。

            惑:受迷惑

            不惑:不受迷惑。

            知:懂得。

            從:隨從,順從。

            天命:指自然的規律,法則

            耳順:指聽到別人說的話,用不著怎么想,就能領會

            所:所以。

            欲:能夠。

            逾矩:超過規矩、法度;

            逾:超過。

            矩:規矩,法度。

            罔:迷惑。

            殆:危險,這里指勞神而無所得。

            孔文子:衛國大夫孔圉(yu)

            何以:即“以何”。以:因為。何:什么。

            謂:稱為。

            文:孔圉謚(shì)號“文”。

            敏:思維敏捷。

            好:喜好。

            恥:以……為恥。

            是以:因為這樣。

            譬如:比如。

            為:堆積。

            簣:土筐。

            平地:填平洼地。平:填平。

            雖:即使,就算。

            覆:傾倒。

            進:前進。這里指繼續干。

            往:去,這里指前進。

            或:通“惑”,奇怪。

            易:容易

            生:生長

            暴:通“曝(pù)”,曬。

            寒:使……寒冷。

            如……何:對……怎么辦,能有什么幫助。

            弈:(下)圍棋。

            為:作為。

            數:技巧、技術。

            亦:也。

            至:極。

            通國:全國。

            善:擅長。

            使:假使。

            誨:教。

            以為:認為。

            鴻鵠(hóng hú):天鵝。

            援:拿(起)。

            繳(zhuó):系在箭上的繩,代箭。

            弗:不。

            若:及。

            與:通“歟”,可譯為“呢”“嗎”。

            非然也:當然不是這樣的。

            信:相信。

            以:憑借、依靠。

            至:極。

            見亦罕:和王相見的次數太少。

            至仁:極仁道的人,指周武王。

            至不仁:極不仁道的人。此處指殷紂王。

            無或:不值得奇怪。

            俱:一起。

            策:量詞,相當于“片”。

            伐:討伐。

            杵∶舂米用的長木槌。

            翻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在學習上立下志向,三十歲做事合于禮,四十歲不受迷惑,五十歲時懂得自然的法則,六十歲聽到別人說的話,用不著怎么想,就能領會,七十歲便跟隨自己心里的想法,不超過規矩、法度。”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卻不學習就會(勞神而)有危險。”

            子貢問道:“為什么稱孔圉謚號為‘文’?”孔子說:“他聰明喜好學習,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淺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稱他的'謚號為‘文’。”

            孔子說:“學習就比如堆積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沒有堆成(完成),我就停下來,我就止步了(停止在原來的境界上,沒有進步)!學習就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傾倒了一筐,但如果能繼續不斷地干下去,我就還是進步了!”

            孟子說:“王的不明智,并不值得奇怪。即使有一種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如果)曬它一天,凍它十天,也沒有能夠生長的了。我和王相見的次數太少了,我退居在家對王冷淡到了極點(而那些諂諛小人就乘機來到王的身邊),我怎么幫助他,使他的善良之心萌發呢?如今下圍棋作為技術,僅是小技術;(如果)不把心思全放在上面,也就不能學到這門小技術。弈秋,是全國最善于下圍棋的人。(假如)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只聽弈秋的話;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話,卻一心認為有天鵝將要飛來,想著拿起弓箭去射它,即使他是與那個人一起學習,(下棋的技術肯定)不如那個人了。這是因為他的聰明才智不如把心思全放在學棋上面的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孟子說:“完全相信《尚書》,還不如沒有書。我對于其中的《武成》篇,(不過)采用它兩三片竹簡罷了(書面意思 最好譯為:不過取信它的兩三篇罷了)。仁道的人在天下沒有對手(仁道的人天下無敵),憑借極仁道的周武王討伐極不仁道的殷紂王,怎么會血流漂杵呢?”

            《孟子》是孟子及他的弟子記錄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的儒家經典,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

          【孔孟論學的原文翻譯及閱讀訓練】相關文章:

          孔孟論學原文及翻譯04-14

          孔孟論學習的原文及翻譯09-13

          孔孟論學習原文及翻譯03-18

          岳飛論馬的原文翻譯及閱讀訓練06-15

          《師曠論學》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11-02

          《學論》原文翻譯及鑒賞04-20

          孔孟兩章原文及翻譯04-13

          師曠論學原文及翻譯07-18

          孔孟論學 教案教學設計12-06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 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 | 亚洲精选91福利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自拍 | 亚洲无遮挡一级精品视频 | 日本国产激情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