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箏》翻譯賞析

          時間:2021-02-04 11:42:45 古籍 我要投稿

          《聽箏》翻譯賞析2篇

          《聽箏》翻譯賞析1

            聽箏·抽弦促柱聽秦箏

            柳中庸

            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

            似逐春風知柳態,如隨啼鳥識花情。

            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

            更入幾重離別恨,江南歧路洛陽城。

            「前言」

            《聽箏》是唐代詩人柳中庸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該詩描寫了詩人聽箏時的感受,借箏聲傳達心聲,抒發感時傷別之情。比喻新穎貼切,藝術效果極佳。

            「注釋」

            ⑴箏:一種撥弦樂器,相傳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箏”。它發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嘆,愴憔悴而懷愁”(漢侯瑾《箏賦》)。

            ⑵抽弦促柱:箏的長方形音箱面上,張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撐,柱可左右移動以調節音量。彈奏時,以手指或鹿骨爪撥弄箏弦;緩撥叫“抽弦”,急撥叫“促柱”。

            ⑶“似逐”兩句:似,好像。逐,追逐。態,狀態,情態。隨,追隨。識,認得,辨別。

            ⑷獨夜:孤獨一人的夜晚。

            ⑸燈影:燈下的影子。

            ⑹空樓:沒有人的樓房。

            ⑺更:更加,愈加。

            ⑻幾重:幾層。

            ⑼“江南”句:指南北遠離,兩地相思。

            「翻譯」

            那忽急忽徐、時高時低的古箏聲,就從這變化巧妙的指尖飛出來,傳入耳中秦箏聲聲,使人聯想到秦人的悲怨之聲。箏聲像柳條拂著春風絮絮話別,又像杜鵑鳥繞著落花,娟娟啼血。那低沉、幽咽的箏聲,好像誰家的白發老母黑夜里獨坐燈前,為游子不歸而對影憂愁,又好像誰家的少婦獨自守立空樓,為丈夫遠出而望月長嘆。箏聲本來就苦,更何況又摻入了我的重重離別之恨,南北遠離,相隔千里,兩地相思。

            「鑒賞」

            箏是一種撥弦樂器,相傳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箏”。它發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嘆,愴憔悴而懷愁”(漢侯瑾《箏賦》)。這首詩,寫詩人聽箏時的音樂感受,其格局和表現技巧,別具一格,別有情韻。

            首句“抽弦促柱聽秦箏”,“抽弦促柱”點出彈箏的特殊動作。箏的長方形音箱面上,張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撐,柱可左右移動以調節音量。彈奏時,以手指或鹿骨爪撥弄箏弦;緩撥叫“抽弦”,急撥叫“促柱”。那忽疾忽徐、時高時低的音樂聲,就從這“抽弦促柱”變化巧妙的指尖端飛出來,傳入詩人之耳。詩人凝神地聽著,聽之于耳,會之于心。“聽”是此詩的“題眼”,底下內容,均從“聽”字而來。

            詩人聽箏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無限秦人悲怨聲”。詩人由秦箏聯想到秦人之聲。據《秦州記》:“隴山東西百八十里,登山巔東望,秦川四五百里,極目泯然。山東人行役升此而顧瞻者,莫不悲思。”這就是詩人所說的“秦人悲怨聲”。詩人以此渲染他由聽箏而引起的感時傷別、無限悲怨之情。下面圍繞“悲怨”二字,詩人對箏聲展開了一連串豐富的想象和細致地描寫。

            “似逐春風知柳態,如隨啼鳥識花情。”箏聲象柳條拂著春風,絮絮話別;又像杜鵑鳥繞著落花,啁啁啼血。詩人巧妙地把弦上發出的樂聲同大自然的景物融為一體,頓時使悲怨的樂聲,轉化為鮮明生動的形象。那柳條搖蕩、柳絮追逐、落英繽紛、杜鵑繞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現于讀者的眼前;春風、楊柳、花、鳥,情懷逼露,更加渲染出一片傷春惜別之情。

            隨著“抽弦促柱”之聲的變化,又喚起詩人更加奇妙的聯想:“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上一聯寫大自然的景物,這一聯則寫人世的悲歡,更加真切感人。那低沉、幽咽的箏聲,好似誰家的白發老母枯坐燈前,為游子不歸而對影啜泣;又好似誰家的紅顏**佇立樓頭,為丈夫遠出而望月長嘆。“獨”、“空”兩字,尤使畫面顯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離愁別恨的分量。“愁燈影”、“思月明”,含蓄蘊藉,耐人尋味:燈前別無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見何等孤獨,不能不“愁”。樓頭沒有親人,只見明月高懸,可見何等空蕩,不能不“思”。這兩處倘若寫作“愁燈下”、“思離人”,就索然無味了。這一聯用暗喻,且用“誰家”、“何處”疑問句式,不僅顯得與上一聯有參差變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讀者想象的翅膀,讓各人按自己的生活體驗,從畫面中去品嘗那箏聲所構成的美妙動人的音樂形象。

            以上兩聯所構成的形象,淋漓盡致地描摹出箏聲之“苦”,使人耳際仿佛頻頻傳來各種惜別的悲怨之聲。箏聲“苦”,如果聽者也懷有“苦”情,箏弦與心弦同聲相應,那么就愈發感到苦。詩人柳中庸正是懷著苦情聽箏的。

            “更入幾重離別恨,江南歧路洛陽城。”意思是說:箏聲本來就苦,更何況又摻入了我的重重離別之恨,豈不格外引起對遠方親人的懷念!“江南歧路洛陽城”,指南北遠離,兩地相思。詩人的族侄、著名文學家柳宗元因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改革,失敗后,被貶竄南陲海涯。這末二句也許是有感而發吧。

            這首描寫箏聲的詩,著眼點不在表現彈奏者精湛的技藝,而是借箏聲傳達心聲,抒發感時傷別之情。詩人展開聯想,以新穎、貼切的比喻,集中描寫箏弦上所發出的.種種哀怨之聲。詩中重點寫“聲”,卻又不直接寫“聲”,沒有用一個象聲詞。而是著力刻畫各種必然發出“悲怨聲”的形象,喚起讀者的聯想,使人見其形似聞其聲,顯示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聽箏》翻譯賞析2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①周郎顧:三國時吳國周瑜二十四歲為將,時稱“周郎”。他精通音樂,聽人奏曲有誤時,即使喝得半醉,也要轉過頭去看一看演奏者。所以時謠說:“曲有誤,周郎顧。”這里以“周郎”比喻彈箏女子的知音者。

            ②誤拂弦:故意彈錯。時時,是一再出錯。

            ⑷素手:指彈箏女子纖細潔白的手。

            ⑸玉房:指玉制的箏枕。房,箏上架弦的枕。

            譯文

            金粟軸的古箏發出優美的聲音,那素手撥箏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盡了辦法為博取周郎的青睞,你看她故意地時時撥錯了琴弦。

            詩意

            彈奏起飾金粟柱的古箏,潔白的手撥弄著琴弦在華麗的房舍前面。想要周郎來回顧,時常故意彈錯箏弦。

            簡析

            《聽箏》是唐代詩人李端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該詩描寫一位彈箏女子為了所愛慕的人顧盼自己,故意將弦撥錯,塑造了一個可愛的彈箏女形象,語句傳神,意蘊豐富。

            此詩的妙處就在于詩人通過細致的觀察,抓住了生活中體現人物心理狀態的典型細節,將彈箏女子的微妙心理,一種邀寵之情,曲曲寫出,十分傳神。詩的寫法象速寫,似素描,對彈箏女形象的描寫是十分成功的。

          【《聽箏》翻譯賞析2篇】相關文章:

          聽箏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3-16

          五言絕句《聽箏》賞析11-12

          聽箏詩詞鑒賞07-11

          古詩絕句《聽箏·端居正無緒》譯文及賞析02-04

          五言絕句《聽箏·端居正無緒》賞析11-10

          柳中庸《聽箏》閱讀答案05-30

          《聽箏》李端唐詩鑒賞12-25

          《聽箏》柳中庸唐詩鑒賞11-18

          白居易《夜箏》詩詞賞析09-04

          韓愈《聽穎師彈琴》翻譯賞析09-01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呦萝小初 | 午夜福利日本一区国产 | 免费国产a国产片高清女厕所 | 日本久久一区一本精品 | 久久伊人精品天天 | 日韩精品电影亚洲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