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漢江宋之問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

          時間:2022-08-16 14:06:35 古籍 我要投稿

          渡漢江宋之問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

            賞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渡漢江宋之問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歡迎大家分享。

            原文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譯文

            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經歷一個新春。

            越走近故鄉心里就越是膽怯,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注釋

            漢江:漢水。長江最大支流,源出陜西,經湖北流入長江。

            嶺外:五嶺以南的廣東省廣大地區,通常稱嶺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書:信。

            來人:渡漢江時遇到的從家鄉來的人。

            賞析

            《渡漢江》詩意在寫思鄉情切,真實地刻畫了詩人久別還鄉,即將到家時的激動而又復雜的心情。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矯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詩人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斷”字“復”字,似不著力,卻很見作意。此詩人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沒有什么驚人之筆,往往容易為讀者輕易放過。其實,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兩句描寫詩人逃歸途中的心理變化。“近鄉”交代詩人因長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離貶地,走近家鄉。所謂“情更怯”,即愈接近故鄉,離家人愈近,擔憂也愈厲害,簡直變成了一種害怕,怕到“不敢問來人”。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詩人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定情景”。因為詩人貶居嶺外,又長期沒有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家人由于詩人的牽累而遭到不幸。“音書斷”“復歷春”這種思念隨著擔心同時的到來,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狀態。這種矛盾心理,在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接近家鄉之后,有了進一步的戲劇性發展:原先的擔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愿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展的必然。“情更怯”與“不敢問”更能體現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詩人便會愈發憂慮,發展到極端,這種憂慮就會變成一種恐懼、戰栗,使之不敢面對現實。

            詩人正是這樣逼真地再現了特殊境遇下,對家人的入骨關愛,吟詠出入類心靈的良善韻律,從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鳴。只是這種境遇的造成,詩人不能辭其咎。在這一點上,后來杜甫的“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述懷》)寫戰亂中擔憂家人,至于不敢面對吉兇未卜的“消息”。則更有時代感,更耐人尋味。

            此詩不僅有巧妙的抒情藝術,而且有更深刻的體會。作者用逐層遞進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傾訴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讀者卻必需經過一番認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這種特殊的心理狀態,達到與作者的心靈溝通。這種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語言,獲取了極為深遠的藝術效果。

            鑒賞

            宋之問從瀧州貶所逃回家鄉,經過漢江(也就是漢水)時,寫了這首詩。宋之問的家在鞏縣,漢水離鞏縣,雖然還有不少路,但較之嶺外的瀧州,畢竟要近得多,所以詩里說"近鄉"。詩的.語言,極為淺近通俗,但乍一讀,仍不免會有疑惑。一個離開家鄉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歸途,自當心情歡悅,而且這種欣喜之情,也會隨著家鄉的越來越近而越來越強烈。宋之問卻偏說"近鄉情更怯",乃至不敢向碰到的人詢問家人的消息,這豈非有點不合情理?

            要解開這一疑團,必須重視詩的前兩句,它們提供了必要的線索。詩人在到達貶所后,即與家人斷絕了聯系,且已持續了半年以上。在這種情況下,詩人的心境如何呢?詩中似未明言,其實不然。"近鄉情更怯",說明詩人早巳"情怯"。對家中情況的一無所知,使詩人的思慮中,增加了不安和疑懼:親人們是否遭遇到什么不幸呢?空間的阻隔,時間的推移,使這種不安和疑懼,日趨沉重地郁結在詩人的心頭。渡過漢水,離鄉日近,但心中的恐懼也越來越沉重,因為不祥的猜測,有可能即將被證實。"不敢問",不是"不想問",詩人也想能盡早知道家人的消息。不過,假如能聽到好消息,固然會無限欣喜,但萬一相反呢?那么,期待著與家人團聚的喜悅,豈不將被這無情的消息一下子所粉碎?與其如此,不如聽任這模糊不明再持續下去,因為畢竟還存在著一切皆好的希望啊。這種想問而又不敢問的矛盾心理,反映了詩人焦慮痛苦的心情。大詩人杜甫在戰亂中與親人分離,又音信不通,在《述懷》一詩中,寫了這樣幾句;"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盡管詩人的身份不同,造成音書慚絕的原因不同,但矛盾痛苦的心情卻完全相同。當然,這種獨特的生活體驗,不會人人都有;但這種特殊微妙的心理狀態。卻是大家都能理解,真實可信的。看似不合情理,其實只是情況特殊而已。

            以上這一思索,理解的過程,可以使我們對這首詩巧妙的抒情藝術,有更深刻的體會。詩人在用逐層遞進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傾訴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讀者卻必需經過一番認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這種特殊的心理狀態,達到與作者的心靈溝通。這種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語言,獲取了極為深遠的藝術效果。

            創作背景

            此詩一說作于宋之問神龍二年(706年)途經漢水時。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將其貶為瀧州參軍。神龍元年(705年)十月宋之問過嶺,次年春即冒險逃回洛陽,途經漢江時寫下了此詩。另一說,此詩是李頻由貶所瀧州逃歸洛陽,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漢水)時所作。

            作品簡介

            《渡漢江》是唐代詩人宋之問(一說李頻)創作的一首五絕。這是詩人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前兩句主要寫追敘久居嶺外的情況,后兩句抒寫接近家鄉時矛盾的心情。

            全詩表現出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摯愛之情和游子遠歸家鄉時不安、畏怯的復雜心理。

            作者簡介

            宋之問(656—712),唐代詩人,字延清,一名少連,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現河南靈寶縣)人。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詩,時稱“三絕”。與“善剖決”的韋善心并稱戶部“二妙”。與沈佺期齊名,并稱“沈宋”。高宗上元二年(675年)進士及第,初與楊炯分直內教,歷任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等職,常扈從游宴,寫過不少應制詩。有《宋之問集》。

            李頻(約818—876),字德新,睦州壽昌(今屬浙江省)人。大中八年(854)登進士第,授校書郎,出為南陵主簿,遷武功令。在任敢于打擊豪猾,賑濟饑民,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懿宗嘉其政績、擢為侍御史,守法不阿。乾符二年(875),出任建州刺史,亦有政績。翌年卒于官,歸葬故里。工于五律,多為贈別與羈旅之作,風格接近劉長卿。有《建州刺文集》(又作《梨岳集》),《全唐詩》存其詩2卷。

          【渡漢江宋之問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相關文章:

          宋之問《渡漢江》原詩翻譯與賞析12-25

          宋之問《渡漢江》的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08-06

          宋之問《渡漢江》注釋和賞析09-08

          《渡漢江 宋之問》閱讀答案11-22

          《渡漢江 (宋之問)》閱讀答案11-24

          《渡漢江》宋之問唐詩鑒賞11-11

          渡漢江原文翻譯及賞析03-13

          《渡漢江》原文翻譯及賞析04-19

          龍門應制_宋之問的詩原文賞析08-03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香蕉午夜国产理论电影 | 亚洲精品日本三级 |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 | 最精品中文字幕亚洲日本 | 色97久久久首页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狠狠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