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題》原文及翻譯、賞析

          時間:2022-03-23 10:22:34 古籍 我要投稿

          《無題》原文及翻譯、賞析(精選14篇)

            唐代以來,有的詩人不愿意標出能夠表示主題的題目時,常用“無題”作詩的標題。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無題》原文及翻譯、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無題》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

            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翻譯

            你說來相會是空話,別后不見蹤影;醒來樓上斜月空照,聽得曉鐘初鳴。

            夢里為傷遠別啼泣,雙雙難以呼喚;醒后研墨未濃,奮筆疾書寫成一信。

            殘燭半照金翡翠的被褥,朦朦朧朧;麝香熏透芙蓉似的紗帳,軟軟輕輕。

            當年的劉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遙遠;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萬重嶺!

            注釋

            半籠:半映。指燭光隱約,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金翡翠:指飾以金翠的被子。

            麝:本動物名,即香獐,其體內的分泌物可作香料。這里即指香氣。

            度:透過。

            繡芙蓉:指繡花的帳子。

            劉郎:相傳東漢時劉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藥,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還鄉。后也以此典喻“艷遇”。

            蓬山:蓬萊山,指仙境。

            韻譯

            你說來相會是空話,別后不見蹤影;

            醒來樓上斜月空照,聽得曉鐘初鳴。

            夢里為傷遠別啼泣,雙雙難以呼喚;

            醒后研墨未濃,奮筆疾書寫成一信。

            殘燭半照金翡翠的被褥,朦朦朧朧;

            麝香熏透芙蓉似的紗帳,軟軟輕輕。

            當年的劉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遙遠;

            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萬重嶺!

            注解

            半籠:半映。指燭光隱約,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金翡翠:指飾以金翠的被子。《長恨歌》:“悲翠衾寒誰與共。”

            麝:本動物名,即香獐,其體內的分泌物可作香料。這里即指香氣。

            度:透過。

            繡芙蓉:指繡花的帳子。

            劉郎:相傳東漢時劉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藥,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還

            鄉。后也以此典喻“艷遇”。

            蓬山:蓬萊山,指仙境。

            鑒賞

            首句“來是空言去絕蹤”凌空而起,次句“月斜樓上五更鐘”宕開寫景,兩句若即若離。這要和“夢為遠別啼難喚”聯系起來,方能領略它的神情韻味。遠別經年,會合無緣,夜來入夢,兩人忽得相見,一覺醒來,卻蹤跡杳然。但見朦朧斜月空照樓閣,遠處傳來悠長而凄清的曉鐘聲。夢醒后的空寂更證實了夢境的虛幻。如果說第二句是夢醒后一片空寂孤清的氛圍,那么第一句便是主人公的嘆息感慨。

            頷聯出句追憶夢中情景。“夢為遠別啼難喚”,遠別的雙方,夢中雖得以越過重重阻隔而相會;但即使是在夢中,也免不了離別之苦。夢中相會而來的夢中分別,帶來的是難以抑止的夢啼。這樣的夢,正反映了長期遠別造成的深刻傷痛,強化了刻骨的相思。因此對句“書被催成墨未濃”寫夢醒后立刻修書寄遠。在強烈思念之情驅使下奮筆疾書的當時,是不會注意到墨的濃淡的,只有在“書被催成”之后,才意外地發現原來連墨也成磨濃。

            夢醒書成之際,殘燭的余光半照著用金錢繡成翡翠鳥圖案的帷帳,芙蓉褥上似乎還依稀浮動著麝熏的幽香。六、七句對室內環境氣氛的描繪渲染,很富有象征暗示色彩。剛剛消逝的夢境和眼前所見的室內景象在朦朧光影中渾為一片,分不清究是夢境還是實境。燭光半籠,室內若明若暗,恍然猶在夢中;麝香微淡,使人疑心愛人真的來過這里,還留下依稀的余香,上句是以實境為夢境,下句是疑夢境為實境,寫恍惚迷離中一時的錯覺與幻覺極為生動傳神。

            幻覺一經消失,隨之而來的便是室空人杳的空虛悵惘,和對方遠隔天涯、無緣會合的感慨。尾聯借劉晨重尋仙侶不遇的故事,點醒愛情阻隔,“已恨”“更隔”,層遞而進,突出了阻隔之無從度越。

            全篇圍繞“夢”來寫離別之恨。但它并沒有按遠別——思念——入夢——夢醒的順序來寫。而是先從夢醒時情景寫起,然后將夢中與夢后、實境與幻覺來柔合在一起,創造出疑夢疑真、亦夢亦真的藝術境界,最后才點明蓬山萬重的阻隔之恨,與首句遙相呼應。這樣的藝術構思,曲折宕蕩,有力地突出愛情阻隔的主題和夢幻式的心理氛圍,使全詩充滿迷離恍惚的情懷。

            《無題》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2

            原文

            咫尺愁風雨,匡廬不可登。

            只疑云霧窟,猶有六朝僧。

            翻譯

            廬山近在咫尺本是極易登臨,哪知因為風雨阻隔,無法攀登,叫人生愁。

            仰望高峰峻嶺,云霧繚繞,那廬山深處洞窟中,也許仍有高僧在隱身棲息吧。

            注釋

            咫尺:形容距離極近。

            匡廬:指廬山。

            六朝僧:六朝時佛教盛行,廬山多有高僧居住。

            賞析

            此詩以“咫尺愁風雨,匡廬不可登”作為開頭,隨手將題目中“江行”的意思鑲嵌在內,但沒有明說,只是從另一角度隱隱化出,用的是“暗起”的寫作手法。

            “咫”是八寸。“咫尺”,形容距離極近。“匡廬”即指廬山。近在咫尺,本是極易登臨,說“不可登”,是江行遇雨所致,船至廬山腳下,卻為風雨所阻,不能登山。“不可登”三字寫出了使人發愁的“風雨”之勢,“愁”字則透出了詩人不能領略名山風光的懊惱之情。“不可登”,不僅表示了地勢的由下而上,而且,也描摹了江舟與山崖之間隔水仰望的空間關系。詩人僅僅用了十個字,即道出當時當地的特定場景,下筆非常簡巧。

            一般說來,描寫高山流水的詩歌,作者多從寫形或繪色方面去馳騁彩筆;此詩卻另辟蹊徑,以引人入勝的想象開拓了詩的意境:“只疑云霧窟,猶有六朝僧”。廬山為南朝佛教勝地,當時山中多名僧大師寄跡其間。這些往事陳跡,成了詩人聯想的紐帶。仰望高峰峻嶺,云霧繚繞,這一副奇幻莫測的景象,不能不使詩人浮想翩翩:那匡廬深處,煙霞洞窟,也許仍有六朝高僧在隱身棲息吧。此種跡近幻化、亦真亦妄的浪漫情趣,更增添了匡廬的神奇色彩。廬山令人神往的美景很多,詩人卻“只疑”佛窟高僧,可見情致的高遠和詩思的飄渺了。

            第三句中的“疑”字用得極好,寫出了山色因云雨籠罩而給人的或隱或現的感覺,從而使讀者產生意境“高古”的聯想。“只疑”和“猶有”之間,一開一闔,在虛幻的想象中滲入似乎真實的判斷,更顯得情趣盎然。

            此詩以疑似的想象,再現了詩人內心的高遠情致。寫法上,似用了國畫中的“滃”寫技法,以淡淡的水墨來渲染煙霧迷蒙的云水,虛虛實實,將廬山寫得撲朔迷離,從而取代了正面寫山的有形筆墨,確可視為山水詩中別具神情的一首佳作。

            《無題》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3

            江行無題一百首·其四十三

            兵火有余燼,貧村才數家。

            無人爭曉渡,殘月下寒沙。

            翻譯

            戰爭過后那余下火灰猶存,遭兵洗劫只剩幾戶窮人家。

            拂曉之時江面上無人爭渡,寒氣襲人向沙灘殘月西沉。

            注釋

            余燼:指兵災之后殘存的東西。

            創作背景

            《江行無題》組詩作品是作者被貶為撫州司馬赴任途中所作。晚唐朝庭政治黑暗,社會動亂不寧。當時,楊行密與朱全忠等在長江一帶混戰,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詩人對混戰的軍閥十分痛恨,有感而作這組詩。

            賞析

            作者對軍閥所進行的戰爭持否定批判的態度,對遭受戰爭之苦的人民懷著深厚的同情。這首詩描寫了遭戰火洗劫后江邊江面荒涼破敗的景象。

            在這首詩描繪的畫面中有兩組鏡頭:一是兵火過后只剩下幾戶人家的窮村;一是拂曉之時,在殘月余輝籠罩之下無人爭渡的冷清的江面。詩一開始便點出了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兵火”。“有余燼“三字,說明這場“兵火”剛剛燒過。這首詩的第二句具體的表現了兵火燒過之后的景象,兵火給人們帶來的后果。平時,村落雖然貧窮,但不會只有“數家”。戰爭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使無數人流離失所,逃往他鄉,“貧村”才剩下了“數家”,是戰爭造的罪孽。一個“才”字表現了詩人痛恨戰爭的感情,也表現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災難深重的程度。這首詩的第二組鏡頭境界開闊,但情調凄涼悲苦。平時,一在拂曉之時,江面上是百舸爭流,游人爭渡的景象,而此時,在兵火過后,江面上沒有了“爭渡”的情景,只有那兵火無法燒到的“殘月”落向那兵火燒不著“寒沙”。這些描寫,蘊含羞人民的苦難,深寓著詩人的感情。

            這首詩主要的藝術特點就是由兩組畫面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意境。反戰的主題,詩人對此爭及戰爭發動者的憎恨和對人民的同情都是從這里表現出來的。由于在詩中詩人以客觀抒情詩人的姿態出現,故而使人更加感到詩境、詩情具有冷靜的客觀真實性,從而加強了詩歌的感染力。這首詩語言通順流暢,短短四句小詩,描繪出眾多的形象,語言的概括力是很強的。

            《無題》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4

            原文:

            酒泉子·無題

            流水無情,潮到空城頭盡白。

            離歌一曲怨殘陽,斷人腸。

            東風官柳舞雕墻。

            三十六宮花濺淚,春聲何處說興亡,燕雙雙。

            譯文:

            流水無情送客,潮水拍打著空城,人因離愁而頭發變白。聽到離別之歌,我不禁抱怨夕陽無情,催人離別,頓生斷腸之痛。

            東風吹動,柳枝在雕花的宮墻上漂浮。離宮別院里,群花因傷感時節而落淚。雙燕聲聲,好像訴說歷代興亡之事。

            注釋:

            (1)潮到空城:唐劉禹錫《金陵五題·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空城:石頭城,建康的舊稱。

            (2)葉夢得《滿庭芳》:“一曲離歌,煙村人去。”

            (3)雕墻:雕花的宮墻。

            賞析:

            詞的上片借助景色描寫離愁。“流水無情,潮到空城頭盡白”,送行的場景是在長江邊上,本來沒有感情的江水此時扮演了一個無情的角色,因為友人就要離別,就像滔滔的江水不可逆流一樣,讓人產生無限的傷感,簡直就要把人的頭發都急白了。“離歌一曲怨殘陽,斷人腸”,離別的歌曲惹人傷感偏偏夕陽也像是催促友人上路一樣越來越向西斜。“殘陽”點明了送別的時間,詞人送別友人,肯定不會在傍晚才送,這里用“斜陽”是為了說明作者與友人依依難舍,從上午到下午都舍不得分離,一直拖延到了天色將暮,可是詞人依然抱怨夕陽為什么不能多停留一會,可見其離愁之深。

            下片由離別之傷感生發而去,寫到古今興亡之事。一般送別作品只是單純的就事論事,抒發離別愁緒。作者卻一反常理,將建康這樣一個六朝古都所具有的滄桑的歷史興亡之感用沉痛的語言表達了出來。建康也曾是魏晉六朝時極其繁華的城市,現在卻是殘柳搖曳,百花落淚,飛燕來去,似乎在訴說那朝代更迭的舊事。

            這首詞突破了一般送別詞單為離愁而作的窠臼,不僅抒發了深深的離愁,而且還懷古傷今,抒發了沉重的興亡之感,體現了稼軒沉郁雄渾的詞風。

            《無題》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5

            原文:

            無題·八歲偷照鏡

            [唐代]李商隱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

            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

            十五泣春風,背面秋千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八歲時總是偷偷地照鏡子,已經能畫纖長的眉了。

            十歲時春日踏青郊游,采摘芙蓉花裝飾自己的裙裳。

            十二歲時學習彈琴非常用功,套在指頭上的銀甲也顧不得摘下來。

            十四歲時,要避免見到男性,連最親的人也不能見,這時她可能在猜想何時出嫁吧。

            十五歲時,她背對著秋千,在春風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注釋

            偷:指羞澀,怕人看見。

            長眉:古以纖長中眉為美,《古今注》:“魏宮人好畫長眉。”

            踏青:《月令粹編》引《秦中歲時記》:“上巳賜宴曲江,都人士于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中踏青履。”

            芙蓉:荷花。《離騷》:“集芙蓉以為裳。”裙衩:下端開口的衣裙。

            箏(zhēng):樂器,十三弦。

            銀甲:銀制假指甲,彈箏用具。

            六親:本指最親密的親屬,這里指男性親屬。

            懸知:猜想。

            泣春風:在春風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背面:背著女伴。秋千下:女伴在高興地打秋千。

            招邀:邀請。

            裛(yì):沾濕。

            風蝶:風中中蝶。嬌饒:柔美嫵媚。

            不自聊:不能自行排遣,煩悶無聊。

            賞析:

            從此詩的描述看,這位詩中的姑娘也許是詩人初戀對象,因為只有青梅竹馬的異性,才可能有如此近距離的觀察,才寫得出如此動人心弦的詩。可惜父母未能如其愿,姑娘在“泣春風”,也是詩人在嘆息。“十五泣春風”正是寫出了詩人與姑娘的這段戀愛,沒有結果,從此要勞燕分飛,天各一方了。

            這首詩以少女懷春之幽怨苦悶,喻少年才士渴求仕進遇合之心情。這位少女八歲猶存愛美之心。古以長眉為美,所謂“青黛點眉眉細長”,猶為唐人入才裝扮。十歲才就有了高潔的情操,郊外春游,知道縫綴荷花制成下裳。作者化用了屈原《離騷》語句:“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即是說,裁剪荷葉制成綠色的上衣,縫綴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沒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內心情感確實芬芳。十二歲學藝刻苦,學彈秦箏,所用的.銀爪從不曾取下。十四歲懷春羞澀,藏于深閣,回避關系最親的男性戚屬,“懸知”,表現了女子半是希望半是擔憂的待嫁心理。十五歲無處說相思,古才女子十五歲許嫁,詩中女主人公前途未卜,憂傷煩悶,又無處說相思,更無心為秋千之戲,這還不夠,作者善作情語,讓少女獨自對面春風而泣,何等情思。

            也有人認為此詩是自喻少負才華、渴望參與社會政治生活而又憂慮前途,證據是詩人在《樊南甲集序》中曾自稱:“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論》、《圣論》,以古文出諸公間。”近人韋然超認為,這是詩人在十六歲才因初戀對象之父母未能同意他們這段婚姻,而寫下的這首詩,不能明題,故稱“無題”。而且在其后的眾多“無題”詩中有相當數量還是在寫他的這段無果初戀。可見這位姑娘在詩人心中的地位,盡管此后詩人結婚生子,與夫人感情深篤,但這段初戀卻深深地埋藏心底,才才以“無題”作詩念之。

            《無題》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6

            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原文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翻譯:

            韻譯昨夜星光燦爛,夜半卻有習習涼風;我們酒筵設在畫樓西畔、桂堂之東。身上無彩鳳的雙翼,不能比翼齊飛;內心卻象靈犀一樣,感情息息相通。互相猜鉤嬉戲,隔座對飲春酒暖心;分組來行酒令,決一勝負燭光泛紅。可嘆呵,聽到五更鼓應該上朝點卯;策馬趕到蘭臺,像隨風飄轉的蓬蒿。

            注釋

            1、畫樓、桂堂:都是比喻富貴人家的屋舍。

            2、靈犀:舊說犀牛有神異,角中有白紋如線,直通兩頭。

            3、送鉤:也稱藏鉤。古代臘日的一種游戲,分二曹以較勝負。把鉤互相傳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組。

            5、射覆:在覆器下放著東西令人猜。分曹、射覆未必是實指,只是借喻宴會時的熱鬧。

            6、鼓:指更鼓。

            7、應官:猶上班。

            8、蘭臺:即秘書省,掌管圖書秘籍。李商隱曾任秘書省正字。這句從字面看,是參加宴會后,隨即騎馬到蘭臺,類似蓬草之飛轉,實則也隱含自傷飄零意。

            賞析:

            所謂“無題”詩,歷來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應屬于寓言,有人認為都是賦本事的。就李商隱的“無題”詩來看,似乎都是屬于寫艷情的,實有所指,只是不便說出而已。

            此詩是追憶所遇見的艷情場景。先寫筵會時地;接著寫形體相隔,人情相通;再寫相遇的情意綿綿;最后寫別后離恨。艷麗而不猥褻,情真而不癡癲。

            《無題》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7

            無題二首

            故鄉黯黯鎖玄云,皓齒吳娃唱柳枝。

            歲暮何堪再惆悵,且持卮酒食河豚。

            皓齒吳娃唱柳枝,酒闌人靜暮春時。

            無端舊夢驅殘醉,獨對燈陰憶子規。

            古詩簡介

            《無題二首》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一組七言絕句。這兩首詩從不同的角度,抒寫了兩個不同的事件。第一首為“卮酒食河豚”,第二首為“吳娃唱柳枝”。這兩首詩虛實結合,敘事抒情融為一體。它們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當時祖國長夜漫漫,杜鵑啼血的政治環境,抒發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與渴望光明的情懷。

            翻譯/譯文

            其一

            祖國正在黑云籠罩之下,漫漫長夜隔住了新春。

            歲尾之際怎禁得起再悲傷,權且拿起杯中酒吃河豚。

            其二

            牙齒潔白的蘇州姑娘唱著柳枝曲,酒闌人靜像是暮春的時候。

            沒來由的舊夢趕走了殘剩的醉意,我獨自對著燈光的陰影想起啼血的杜鵑。

            注釋

            此詩為贈作者日本友人濱之上,即濱之上信隆(1899--1967),日本鹿兒島人,當時為上海筱崎醫院耳鼻喉兒科醫生。

            黯黯:氣象慘淡的樣子。鎖:籠罩,封閉。玄云:黑云。

            遙夜迢迢:長夜漫漫的意思。上春:古時正月稱謂上春。

            歲暮:年底。何堪:哪能夠。

            卮(zhī)酒:杯酒。卮,酒器。河豚:一種有毒的海魚。

            此詩為贈作者日本友人坪井芳治。坪井芳治(1898一1960),日本東京人,當時為上海筱崎醫院兒科醫生。

            皓(hào)齒:潔白的牙齒。吳娃:泛指江南蘇州一代的年輕姑娘,吳人稱美女為娃。柳枝:原為古代民歌曲調,名《折楊柳》或《折柳枝》。唐代進入教坊,名《楊柳枝》。白居易有《楊柳枝詞》八首,其中有“古歌舊曲君休問,聽取新翻《楊柳枝》”的句子。又在《楊柳枝二十韻》題下自注:“《楊柳枝》,洛下新聲也。”詩中指歌曲,又以“吳娃”而引出“楊柳枝”。

            酒闌(lán):指酒席將盡未盡之時。闌,盡,晚。

            無端:沒有來由。舊夢:往事,猶言舊事如夢。殘醉:酒醉將醒。

            子規:即杜鵑。師曠《禽經》:“春夏有鳥如云不如歸去,乃子規也。

            賞析/鑒賞

            創作背景

            據《魯迅日記》1932年12月31日載,這兩首詩系書贈日本朋友濱之上信隆和坪井芳治的(當時均為上海莜崎醫院醫生)。又,同月28日記:“晚坪井先生來邀至日本飯館食河豚,同去并有濱之上醫生。”可為注腳。這是兩首借物托情的政治抒懷詩。

            整體賞析

            這兩首詩是作者魯迅的詠懷抒情詩。

            第一首抒發了魯迅有感于歲暮冬夜的黑暗漫長,而以酒澆愁遣懷的情緒。詩的前兩句“故鄉黯黯鎖玄云,遙夜迢迢隔上春”,描寫了故鄉(也指故國)的冬夜,黑云密布,長夜漫漫,仿佛這冬天和初春隔得有如此之遙,詩人說:“冬天已經到來,春天還會遠嗎?”,但在中國,這春天也是遙不可及的。詩雖寫眼前實景,卻暗喻了當時中國的黑暗沉重的現實:后兩句“歲暮何堪再惆悵,且持卮酒食河豚”,是說歲暮之時,又怎么能再忍受那無盡的憂愁呢,不如暫且借酒澆愁,把酒吃河豚魚吧。詩中雖實寫了此次食河豚的事,但在此詩中也表達了拼死吃河豚,并將生命置之度外的情感。

            此詩沉郁幽憤,寄懷抒愁,傷時憂生,沉靜而又韻味深沉。

            第二首詩也抒發了作者感時傷懷,思念舊交故友的情感。詩中寫道:暮春時節,在熱鬧的酒宴上,明眸皓齒的姑娘演唱了柳枝詞,引起了作者的思鄉念舊之情。當酒闌席將盡的時候,夜己深了,人散了,四周安靜下來,忽然作者做起了舊夢。醒來時,自己的酒也醒了。最后,在落寞的情調之中,作者只能坐在燈陰底下,思念起故人。詩的第一句由吳娃唱的柳枝詞的歌,由傳統的折柳贈別風俗,轉入對故鄉和故人的思念之情,而這種思念特別是在熱鬧的酒宴之后,人靜之時,最宜生發。

            《無題二首》,描寫了作者感時傷亂、思念故鄉舊交的感情,并以此借酒澆愁,這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文人士大夫的詩歌主題,體現了魯迅的文人情懷。魯迅寫這二首詩,是體現著他的傳統文人士大夫的情趣和感情的。全詩含蓄雋永,憂傷的思緒淡淡地流寓在詩句之中。

            《無題》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8

            原文

            鳳尾香羅薄幾重,碧文圓頂夜深縫。

            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

            曾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

            斑騅只系垂楊岸,何處西南任好風。

            注解

            1、鳳尾香羅:鳳紋羅;羅:綾的一種。

            2、頂:指帳頂。

            3、扇裁:指以團扇掩面。

            譯文

            織著鳳尾紋的綾羅,薄薄重重;

            碧紋的圓頂羅帳,我深夜趕縫。

            那回邂逅,來不及用團扇掩蓋;

            可你驅車隆隆而過,無語相通。

            曾因寂寥不眠,想到更殘燭盡;

            卻無你的消息,等到石榴花紅。

            也許你在垂楊岸,栓系斑騅馬;

            怎能等到,送去會你的西南風。

            賞析

            這大概是抒寫一女子愛情失意的幽怨和長相思的苦悶心情。首聯寫女主人公深夜縫制羅帳,表現她對往事的追憶和對會合的深情期待。頷聯回憶最后一次邂逅的情狀,表達她追思往事時,那種惋惜、悵惘而又深情地回味的復雜心情。頸聯寫別后的相思寂廖,春光已盡,石榴花開,所思之人斷無消息。表達了流光易逝,青春虛度的悵惘和感傷之情。尾聯寫日夜思念的人,或許相隔非遠,只是咫尺天涯,無緣會合罷了。詩活用了曹植的《七哀詩》中“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的名句,表達會合難期之苦。詩中所流露的感情真摯而深厚。看來女主人公似乎是單相思。雖然相思無望,然而追求卻十分執著。正是這種純情,這種癡情,賦予詩歌強烈的感染力。

            此詩或以為是寫男子思念女方的。象這樣的艷情詩,本來就很難揣摩的。

            《無題》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9

            原文: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蓬山 一作:蓬萊)

            翻譯:

            1、譯文:見面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別時也難舍難分,況且又兼東風將收的暮春天氣,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完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妻子早晨妝扮照鏡,只擔憂豐盛如云的鬢發改變顏色,青春的容顏消失。男子晚上長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襲人。對方的住處就在不遠的蓬萊山,卻無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有情人,來往傳遞消息。

            2、注釋:

            無題:唐代以來,有的詩人不愿意標出能夠表示主題的題目時,常用“無題”作詩的標題。

            絲方盡:絲,與“思”是諧音字,“絲方盡”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會結束。

            淚始干:淚,指燃燒時的蠟燭油,這里取雙關義,指相思的眼淚。

            曉鏡:早晨梳妝照鏡子;

            云鬢:女子多而美的頭發,這里比喻青春年華。

            應覺:是設想之詞。

            月光寒:指夜漸深。

            蓬山:蓬萊山,傳說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懷念者住的地方。

            青鳥:神話中為西王母傳遞音訊的信使。

            東風:春風。

            殘:凋零。

            淚:指蠟淚,隱喻相思淚水

            鏡:照鏡,用作動詞

            但:只

            賞析:

            在唐時,人們崇尚道教,信奉道術。李商隱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陽山學道。其間與玉陽山靈都觀女氏宋華陽相識相戀,但兩人的感情卻不能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內又奔涌著無法抑制的愛情狂瀾,因此他只能以詩記情,并隱其題,從而使詩顯得既朦朧婉曲、又深情無限。據考,李商隱所寫的以《無題》為題的詩篇,計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寫他們兩人之間的戀情詩。這首《無題》詩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篇。

            《無題》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0

            江行無題一百首·其九十七

            萬木已清霜,江邊村事忙。

            故溪黃稻熟,一夜夢中香。

            翻譯

            秋天到了,樹葉上已有寒霜,江邊的稻子也已成熟,農民們正在忙著收割。

            此時家鄉苕溪兩岸,也是稻熟金黃了吧,昨夜睡夢中還聞到金谷飄香呢!

            注釋

            清霜:寒霜;白霜。

            賞析

            此詩是作者在乾寧(894-898)年間因宰相王摶的倒臺而被牽連,由中書舍人被貶為撫州(今江西撫州市)司馬時,到撫州就任途中寫下的。他佇立船頭,目睹兩岸萬物灑上了一層薄霜,江邊已是農事繁忙。被貶的孤愁加上蕭肅的秋色,此時此地,不能不令人感觸重重。作者自然也會想到家鄉稻熟的情景。眼前的景物使他對故鄉心往神馳,“一夜夢中香”就是當時心境的寫照。至于是作者在夢中回到故鄉,盡聞稻香撲鼻,還是陣陣秋風從遠方把故鄉的稻香吹到“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游子夢中,這倒是無足輕重的,可以把自由想象的天地留給讀者。令人拍案叫的是,全詩四句,無一字言思鄉,而思鄉之情自現。“一夜夢中香”一句,生動、新穎、充滿感情,余味無窮,把相思寫透、寫絕了。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便是作者善釀濃醇詩味之功力所致。

            《無題》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1

            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鑒賞

            這首無題詩寫一位深鎖幽閨的女子追求愛情而幻滅的絕望之情。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描繪環境氣氛:颯颯東風,飄來蒙蒙細雨;芙蓉塘外,傳來陣陣輕雷。

            既隱隱傳達了生命萌動的春天氣息,又帶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調,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動和難以名狀的迷惘苦悶。東風細雨,容易令人聯想起“夢雨”的典故;芙蓉塘即蓮塘,在南朝樂府和唐人詩作中,常常代指男女相悅傳情之地;“輕雷”則又暗用司馬相如《長門賦》:“雷殷殷而響起兮,聲象君之車音。”這一系列與愛情密切相關的詞語,所給予讀者的暗示和聯想是很豐富的。紀昀說:“起二句妙有遠神,可以意會。”所謂“遠神,是指這種富于暗示性的詩歌語言所構筑的渺遠的藝術意境,一種難以言傳的朦朧美。

            “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寫女子居處的幽寂。

            金蟾是一種蟾狀香爐;“鎖”指香爐的鼻鈕,可以開啟放入香料;玉虎,是用玉石裝飾的虎狀轆轤,“絲”指井索。室內戶外,所見者惟閉鎖的香爐,汲井的轆轤,它們襯托出女子幽處孤寂的情景和長日無聊、深鎖春光的惆悵。香爐和轆轤,在詩詞中也常和男女歡愛聯系在一起,它們同時又是牽動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東西,這從兩句分別用“香”、“絲”諧音“相”、“思”可以見出。總之,這一聯兼用賦、比,既表現女主人公深閉幽閨的孤寞,又暗示她內心時時被牽動的情絲。

            “賈氏窺簾嚙掾少”使用賈充女與嚙壽的愛情故事。

            見《世說新語》載:晉嚙壽貌美,大臣賈充辟他為掾(僚屬)。一次充女在簾后窺見嚙壽,私相慕悅,遂私通。女以皇帝賜充之西域異香贈壽。被充所發覺,遂以女妻壽。對句“宓妃留枕魏王才”使用甄后與曹植的愛情故事。見《文選·洛神賦》李善注說:魏東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為妃,曹操卻將她許給曹丕。甄后被讒死后,曹丕將她的遺物玉帶金鏤枕送給曹植。曹植離京歸國途經洛水,夢見甄后對他說:“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時從嫁,前與五官中郎將(曹丕),今與君王。”曹植感其事作《感甄賦》,后明帝改名《洛神賦》(句中“宓妃”即洛神,代指甄后)。由上聯的“燒香”引出賈氏窺簾,贈香嚙掾;由“牽絲(思)”引出甄后留枕,情思不斷,藕斷絲連。這兩個愛情故事,盡管結局有幸有不幸,但在女主人公的意念中,無論是賈氏窺簾,愛嚙壽之少俊,還是甄后情深,慕曹植之才華,都反映出青年女子追求愛情的愿望之強烈,奔放。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突然轉折,向往美好愛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爭榮競發,因為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燼。

            這是深鎖幽閨、渴望愛情的女主人公相思無望的痛苦呼喊。熱情轉化成幻滅的悲哀和強烈的激憤。以“春心”喻愛情的向往,是平常的比喻;但把“春心”與“花爭發”聯系起來,不僅賦予“春心”以美好的形象,而且顯示了它的自然合理性。“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詩人由香銷成灰聯想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化抽象為具象,用強烈對照的方式顯示了美好事物之毀滅,使這首詩具有一種動人心弦的悲劇美。

            李商隱寫得最好的愛情詩,幾乎全是寫失意的愛情。而這種失意的愛情中又常常融入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在相思成灰的愛情感慨中也可窺見他仕途失意的不幸遭際。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東風颯颯,蒙蒙細雨飄灑,荷花塘外傳來了聲聲輕雷。

            金蟾嚙鎖的香爐所散發的香氣沁人心脾,狀似玉虎的轆轤,牽引繩索汲井水。

            賈氏隔簾偷窺嚙壽英俊年少,宓妃贈送玉枕欽慕曹植文采。

            向往美好愛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爭榮競發,免得使我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燼。

            注釋

            芙蓉塘:荷塘。輕雷:司馬相如《長門賦》:“雷殷殷而響起兮,聲像君之車音。”起二句以風、雨、雷等景物起興,烘托女子懷人之情。

            金蟾:金蛤蟆。古時在鎖頭上的裝飾。嚙:咬。

            玉虎:用玉石作裝飾的井上轆轤,形如虎狀。絲:指井索。

            賈氏:西晉賈充的次女。她在門簾后窺見嚙壽,愛悅他年少俊美,兩人私通。賈氏以皇帝賜賈充的異香贈壽,被賈充發覺,遂以女嫁給嚙壽。嚙掾:指嚙壽。嚙曾為賈充的掾屬。

            宓(fú)妃:古代傳說,伏羲氏之女名宓妃,溺死于洛水上,成為洛神。這里借指三國時曹丕的皇后甄氏。相傳甄氏曾為曹丕之弟曹植所愛,后來曹操把她嫁給曹丕。甄后被饞死后,曹丕把她的遺物玉帶金縷枕送給曹植。曹植離京途徑洛水,夢見甄后來相會,表示把玉枕留給他作紀念。醒后遂作《感甄賦》,后明帝改為《洛神賦》。魏王:指魏東阿王曹植。

            春心:指相思之情。

            《無題》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2

            原文:

            油壁香車不再逢,峽云無跡任西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幾日寂寥傷酒后,一番蕭索禁煙中。

            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

            譯文

            她坐的美麗的車子再也見不到了,蹤影象巫山的云不知飄去何方,梨花和明月相映的院子、風飄柳絮的池塘鉤起無盡的回憶,寒食節煙火不生一片蕭瑟的氣氛更增加心中的傷感,只好酗酒度過寂寞的時光,想寄封情書吧,可往哪寄呢?山長水遠的找不到方向啊——就象此刻的心

            注釋

            峽:巫峽。峽云:即巫山神女故事。

            禁煙:寒食節。

            魚書:書信。

            譯文

            我再也見不到你所乘坐的油壁香車,沒想到,我們是這么無緣,像那巫峽的彩云倏忽飄散,我在西,你向東。

            你是否記得,盛開著梨花的小院里,似水的月光照著我們相逢;柳絮飛揚的池塘邊,我們曾相偎著,在微風里傾吐著情衷。

            唉,往事如煙,我喝著酒打發走一天又一天,是那么的傷懷寂寞;眼前凄涼的寒食節,怎不令我加倍地思念你的芳蹤。

            我的心,你知道么?想寄封信兒告訴你,這層層的山,道道的水,又怎能到得了你的手中?

            注釋

            ⑴寓意:有所寄托,但在詩題上又不明白說出。這類詩題多用于寫愛情的詩。

            ⑵油壁香車:古代婦女所坐的車子,因車廂涂刷了油漆而得名。這里指代女子。

            ⑶峽云:巫山峽谷上的云彩。宋玉《高唐賦》記有巫山神女,與楚王相會,說自己住在巫山南,“旦為朝云,暮為行雨”。后常以巫峽云雨指男女愛情。

            ⑷溶溶:月光似水一般地流動。

            ⑸淡淡:輕微的意思。

            ⑹傷酒:飲酒過量導致身體不舒服。

            ⑺蕭索:缺乏生機。禁煙:在清明前一天或二天為寒食節,舊俗在那天禁火,吃冷食。

            ⑻魚書:古樂府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句,后因以“魚書”指書信。

            ⑼何由達:即無法寄達。水遠山長:形容天各一方,重重阻隔。

            賞析:

            這是一首情歌。詩人與情人由于某種原因被迫分離,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相思。面對寒食春景,他思緒起伏,寫了這首勾心攝魄的感嘆詩。

            首聯飄忽傳神。一開始出現的便是兩個瞬息變幻的恃寫鏡頭:“油壁香車”奔馳而來,又驟然消逝;一片彩云剛剛出現而又倏忽散去。寫的都是物像,卻半隱半露,寄寓了一段愛情周折,揭示主旨。車是這樣的精美,則車中人的雍容妍麗,可以想見。然而這樣一位美人卻如巫山之云,來去無蹤,重逢難再,怎不令作者悵惘。“映云”暗用楚襄王和巫山神女夢中相會的美麗傳說,渲染濃密的愛情氣氛。但“云雨巫山枉斷腸”,畢竟是一場虛妄。前句寫人間,寫現實;后句寫天上,寫夢幻。首聯寫得興象玲瓏,清新流麗。

            頷聯景中有情。“梨花院落”、“柳絮池塘”,描寫了一個華麗精致的庭院。宋葛立方說:“此自然有富貴氣。”(《韻語陽秋》卷一)反映出詩人的高貴身份。“溶溶月”、“淡淡風”,是詩人著意渲染的自然景象。這兩句互文見義:院子里、池塘邊,梨花和柳絮都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之中。陣陣微風吹來,梨花擂曳,柳條輕拂,飛絮蒙回,是一個意境清幽、情致纏綿的境界。大概是詩人相思入骨,一腔幽怨無處抒寫,又適值春暮,感時傷別,借景寄情;或是詩人觸景生情,面對春宵花月,情思悠悠,過去一段幽情再現。這里展現的似乎是實景,又仿佛是一個幻覺、詩人以神取景,神余象外。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司空圖《詩品》)。

            頸聯“幾日寂寥傷酒后,一番蕭索禁煙中”,寫眼前苦況,欲遣不能。多少日子以來只憑杯酒解悶,由于飲得過最,形容憔悴,心境凄涼。“傷酒”兩字,詩人頹唐、沮喪的形象可見。眼前又是寒食禁煙之際,更添蕭索之感。

            末聯宕開一筆,由設問自答作結,深化了主題。詩人似乎想從悱惻的感傷中掙脫出來,探索寄書的途徑,去尋覓失去了的愛情。但問得深切,答得無情。“水遠山長處處同”一句,乃斬釘截鐵之語,如瓶落井,一去不回。原來擺在詩人面前的不是一般險阻,而是永遠沖不破的障礙。這兩句看似尋常平直,卻是全詩中決絕語,最為沉痛哀怨。晏殊在《鵲踏枝》詞中有“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說的情景與本詩類似,都有一種難言之隱。但這首詩寓意更深。“知何處”,一切尚在不解之中,使人感到悵惘;“處處同”則已無疑可置,只有絕望之情。這種情緒在首聯已暗暗流露,然后曲折道出,由結句點破,情長怨深。“處處同”三字弦外有音,尋繹其意,乃人事阻隔,才處處有礙,無路可通。此聯“妙在能使人思”(鐘惺《古詩歸》)。

            此詩通篇運用含蓄手法,“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司馬光《迂叟詩話》)“怨別”乃全詩主旨。字面上不著一“怨”字,怨在語言最深處。“不再逢”、“任西東”,怨也;“溶溶月”、“淡淡風”,怨也;“寂寥”、“蕭素”、“水遠山長”,無一不怨。“處處同”則是怨的高潮。章節之間起承轉合,首尾呼應也都以“怨”貫串,此其一。其二,含蓄又通過比擬手法表現出來。“油壁香車”、“峽云無跡”、“水遠山長”,托物寓意,言近旨遙,“婉轉附物,怊悵情切沙(《文心雕龍》)。其三,寫景寄興,“梨花”、“柳絮”二句出之以景語,卻滲透、融匯了詩人的主觀情緒,蘊藉傳神。

            晏殊這首詩一名《無題》,在風格上學李商隱的無題詩,運用含蓄的手法,表現自己傷別的哀思。詩在表現上,則將思想藏在詩的深處,通過景語來表達,然后在景語中注入強烈的主觀色彩,這樣,詩便顯得幽迷怨曠。與李商隱詩風不同的是,晏殊這首詩清而不麗,也沒有堆砌典故,所以呈現出一派淡雅與疏宕。

            《無題》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3

            原文:

            油壁香車不再逢,峽云無跡任西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幾日寂寥傷酒后,一番蕭瑟禁煙中。

            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

            注釋:

            ①峽:巫峽。峽云:即巫山神女故事。

            ②禁煙:寒食節。

            ③魚書:書信。

            翻譯:

            她坐的美麗的車子再也見不到了,蹤影象巫山的云不知飄去何方,梨花和明月相映的院子、風飄柳絮的池塘鉤起無盡的回憶,寒食節煙火不生一片蕭瑟的氣氛更增加心中的傷感,只好酗酒度過寂寞的時光,想寄封情書吧,可往哪寄呢?山長水遠的找不到方向啊——就象此刻的心

            賞析:

            愛情是永恒的主題,然而,長期受儒家思想束縛的古代詩人們往往不敢涉足,李商隱以無題的形式,柳永以詞的形式寫了一些,卻遭到不少的非議。晏殊的這首詩受李商隱的影響是很明顯的,但不乏好句,值得一讀。

            首聯給人以飄忽的感覺,含有無可奈何的情調,出句比李商隱“車走雷聲語未通”還要深沉些。對句以巫山神女朝云暮雨表達了“來是空言去絕蹤”的悵惘,真是“神女生涯原是夢”,“云雨巫山枉斷腸!”恨只恨自己“身五彩鳳雙飛翼”,而今“何處西南待好風?”最值得贊頌的是頷聯,詩人創造出一種清幽的境界,傳達出心中纏綿的情致,至于是不是“自然有富貴氣”,那倒在其次。

            梨花飄香,柳枝搖曳,月色溶溶,微風陣陣,這迷人的景色蕩起詩人無限遐思。“月色溶溶夜,花影寂寂春,如何臨浩魄,不見月中人?”即使見了月中人,那也不怎么樣,怕只有“碧海青天夜夜心”,怕只有“一寸相思一寸灰!”“輕飛不假風,輕落不委地。撩亂舞晴空,發人無限思。”思的是“柳絲長玉驄難系”,思的是當時怎不“乞君留取兩三條!”

            頸聯寫當前苦況,“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不能不感到寂寞;“雨中禁火空冷齋”,不能不感到蕭索。

            尾聯有“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和“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的意味,也和詩人自己寫的《鵲踏枝》中“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相似。尤其是末句中“處處同”,“妙在能使人思”,看似曠達,實為深沉,比“知何處”更進一層。

            《無題》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4

            無題·重幃深下莫愁堂

            重幃深下莫愁堂,臥后清宵細細長。

            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

            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賞析

            李商隱的七律無題,藝術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無題詩的獨特藝術風貌。這首七律無題,內容是抒寫青年女子愛情失意的幽怨,相思無望的苦悶,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獨白就構成了詩的主體。她的身世遭遇和愛情生活中某些具體情事就是通過追思回憶或隱或顯地表現出來的。

            這首詩側重于抒寫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寫法非常概括。首聯 “重帷深下莫愁堂,臥后清宵細細長”寫環境: 層層疊疊帷幔低垂的閨房,幽邃寧靜; 夜深了,閨房的主人上床后卻心事重重、輾轉反側,凄清的長夜何其漫漫。她為何遲遲不能入眠? 她在想什么呢?詩中什么也沒說,任由讀者去想象。

            “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 是她長夜無眠的思緒嗎? 如巫山神女一樣有浪漫的奇遇、過恩愛的生活,原來只是一場夢。至于這場夢是她的向往,還是曾經的巫山云雨,已在歲月的流逝中變得如夢似幻,我們無從得知。但現狀很明顯,她還像清溪小姑一樣,獨處無郎。“本無郎” 有孤單、寂寥、無奈,也有自我安慰的味道。頷聯巧妙化用兩個典故,融會了神話的傳奇色彩和樂府的文化韻味,寫得瑰奇迷離,搖曳多姿。

            “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 轉以客觀事物來影射主觀感情: 菱生水中,大風吹來,波起浪涌,激得菱葉翻飛,菱枝欲折; 菱枝本柔弱,而風波 “不信”,是否意味著有些纖如菱枝的東西,是經不起生活的波浪的,即使“不信”,要逆勢而為,終究是枉然。月下露珠,誰會滋潤桂葉,讓其吐出馨香?流露出無可依靠、無所寄托的幽怨。頸聯的意象具體而鮮明,但象征的意味相當隱晦,可能是抒寫那個女子在長夜無眠時的慨嘆,可能是暗示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可能是詩人自傷身世,歷來說法頗多。

            尾聯“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直抒胸臆: 就算相思全無益處,仍不妨礙為相思而惆悵的情懷執著、狂放。明知相思無益而惆悵不已,實已是情至深處,銘心刻骨,欲罷不能了。

            中唐以來,以愛情、艷情為題材的詩歌逐漸增多。這類作品在共同特點是敘事的成份比較多,情節性比較強,人物、場景的描繪相當細致。李商隱的愛情詩卻以抒情為主體,著力抒寫主人公的主觀感覺、心理活動,表現她(他)們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而為了加強抒情的形象性、生動性,又往往要在詩中織入某些情節的片斷,在抒情中融入一定的敘事成分。這就使詩的內容密度大大增加,形成短小的體制與豐富的內容之間的矛盾。為了克服這一矛盾,他不得不大大加強詩句之間的跳躍性,并且借助比喻、象征、聯想等多種手法來加強詩的暗示性。這是他的愛情詩意脈不很明顯、比較難讀的一個重要原因。但也正因為這樣,他的愛情詩往往具有蘊藉含蓄、意境深遠、寫情細膩的特點和優點,經得起反復咀嚼與玩索。

            無題詩究竟有沒有寄托,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離開詩歌藝術形象的整體,抓住其中的片言只語,附會現實生活的某些具體人事,進行索隱猜謎式的解釋,是完全違反藝術創作規律的。像馮浩那樣,將《無題·鳳尾香羅薄幾重》中的“垂楊岸”解為“寓柳姓”(指詩人的幕主柳仲郢),將“西南”解為“蜀地”,從而把這首詩和《無題·鳳尾香羅薄幾重》說成是詩人“將赴東川,往別令狐,留宿,而有悲歌之作”,就是穿鑿附會的典型。但這并不妨礙讀者從詩歌形象的整體出發,聯系詩人的身世遭遇和其他作品,區別不同情況,對其中的某些無題詩作這方面的探討。這首著重寫女主人公如夢似幻,無所依托,橫遭摧折的凄苦身世,筆意空靈概括,意在言外,其中就可能寓含或滲透作者自己的身世之感。熟悉作者身世的讀者不難從“神女”一聯中體味出詩人在回顧往事時深慨輾轉相依、終歸空無的無限悵惘。“風波”一聯,如單純寫女子遭際,顯得不著邊際;而從比興寄托角度理解,反而易于意會。作者地位寒微,“內無強近,外乏因依”(《祭徐氏姊文》),仕途上不僅未遇有力援助,反遭朋黨勢力摧抑,故借菱枝遭風波摧折,桂葉無月露滋潤致慨。他在一首托宮怨以寄慨的《深宮》詩中說:“狂飚不惜蘿陰薄,清露偏知桂葉濃”,取譬與“風波”二句相似(不過“清露”句與“月露”句托意正相反而已),也可證“風波”二句確有寄托。何焯說這首無題“直露(自傷不遇)本意”,是比較符合實際的。不論這首無題詩有無寄托,它首先是成功的愛情詩。即使讀者完全把它作為愛情詩來讀,也并不減低其藝術價值。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幽寂的廳堂中層層帷幕深垂;獨臥床上,追思前事,倍感靜夜的漫長。

            巫山神女艷遇楚王,原來只是夢一場;青溪小姑住所,本就獨處無郎。

            風波不信菱枝柔弱,偏要摧殘;像那具有芬芳美質的桂葉,卻無月露滋潤使之飄香。

            即使相思全無好處,但這種惆悵之心,也好算是癡情了。

            注釋

            神女:即宋玉《神女賦》中的巫山神女。

            小姑句:古樂府《青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獨處無郎。”

            風波句:意謂菱枝雖是弱質,卻不相信會任憑風波欺負。

            直道兩句:意謂即使相思全無好處,但這種惆悵之心,也好算是癡情了。

            直道:即使,就說。

            了:完全。

            清狂:舊注謂不狂之狂,猶今所謂癡情。按:如作狂放解本也通,但既把詩中人作為女子解,那么,還是作癡情解較切。

          【《無題》原文及翻譯、賞析(精選14篇)】相關文章:

          《無題》原文及翻譯、賞析02-20

          《無題》原文及翻譯、賞析(15篇)02-20

          《無題》原文及翻譯、賞析集錦15篇02-20

          《無題》原文及翻譯、賞析(合集15篇)02-20

          李商隱無題原文及翻譯10-16

          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原文翻譯及賞析02-10

          無題李商隱原文及賞析11-19

          無題八歲偷照鏡原文、翻譯及賞析03-03

          《無題·鳳尾香羅薄幾重》原文及翻譯賞析02-16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久久se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人成午夜网站在线看 | 久久国产精品一线视频 | 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国产电影在线观看91 | 日韩精品一品道精品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