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 1
原文
《寒食夜》
唐·韓偓
惻惻輕寒翦翦風,小梅飄雪杏花紅。
夜深斜搭秋千索,樓閣朦朧煙雨中。
譯文
切膚的輕寒刺面的風,梅花如飄雪,杏花正紅。
夜深里,斜搭上的秋千索靜靜地懸著,煙雨朦朧之中,隱約可見那座樓閣。
注釋
1.惻(cè):凄惻。這里作者含主觀感情色彩來寫對天氣冷暖的感受。翦翦(jiǎn):指春風尖利,砭人肌膚,正是乍暖還寒的時節。
2.“小梅飄雪杏花紅”句:仲春之際,梅花已謝,紛紛飄落,而桃杏花卻剛剛盛開。一作“杏花飄雪小桃紅”。
3.斜搭秋千索:據《古今藝術圖》等資料記載,當時北方寒食節,有女子蕩秋千為戲的習俗。斜搭:指秋千索斜掛在木架上。
賞析/鑒賞
據作者《香奩集》記載,詩人在往歲的寒食節,曾與一位女子有過一段情緣,但后來彼此分開了。在《寒食日重游李氏園亭有懷》說得更加明顯:“往年同在鸞橋上,見倚朱闌詠柳綿。今日獨來香徑里,更無人跡有苔錢。傷心闊別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料得他鄉遇佳節,亦應懷抱暗凄然。”這首詩顯然是因懷念那位闊別三千里的情人而作。
“惻惻輕寒翦翦風。”首句從寒食節的氣候寫起。“惻惻”,是形容輕寒的氣候呈現凄切之感;“翦翦”,是形容風輕微而帶有寒意。這句正點寒食節“乍暖還寒”的特點,借輕寒的微風,渲染一種凄迷黯淡,但又并不十分沉重的氣氛。“惻惻”、“翦翦”兩個疊字,聲音輕細,符合描寫對象的特點。
“小梅飄雪杏花紅。”次句仍點時令,但轉從花的開落角度寫。梅花已經開過,正飄散著雪白的花瓣,杏花卻開得正鮮艷。這句色彩的對比鮮明,畫出寒食節明麗的春光,與上句的色調恰成對照。如果說上句多少透露出因懷人而產生的凄迷孤寂之感,那么這句則與記憶中的溫馨親切的往事不無關系。《寒食夜有寄》說:“云薄月昏寒食夜,隔簾微雨杏花香。”《偶見》:“秋千打困解羅裙,指點醍醐索一尊。見客人來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門。”可以證明梅、杏與往昔情緣的關系。夜間是看不見“小梅飄雪杏花紅”的景象的,這正可以進一步證明這句所寫的并非眼前實景,而是記憶中的景象。一、二兩句的含義則是:身上感受到惻惻輕寒和絲絲寒風,聞到梅花和杏花的香味,于是才意識到,一年一度的寒食節又來臨了,又是“小梅飄雪杏花紅”的時節了。
正因為前兩句在寫景中已經暗暗滲透懷人的感情,因此第三句便直接聯想起與這段情緣有關的`情事。“夜深斜搭秋千索”,表面上看,似乎這只是寫詩人夜間看到附近園子里有一座秋千架,秋千索斜斜地搭在架上。實際上詩人的這段情緣即與寒食節蕩秋千的習俗有關。《開元天寶遺事》說,天寶年間,“宮中至寒食節,競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可見秋千之戲為寒食節特有的文娛體育活動,且以女子戲者為多。據《香奩集》記載推斷,詩人與他所戀的情人,正是在寒食節的秋千架旁結下一段情緣。因此,夜間瞥見秋千架的暗影,便情不自禁地想到當年的情事。
往事如煙,現在對方“闊別三千里”,蹤跡杳然,不可復尋。在懷舊的悵惘中,詩人透過朦朧的夜色向秋千架的方向望去,只見樓閣的暗影正隱現在一片煙雨迷蒙之中。這景色,將詩人思而不見的空虛悵惘和黯然傷魂,進一步烘托出來。
這首懷舊詩,通篇只點染景物,不涉具體情事,也沒有一處直接抒寫懷舊之情,全借景物暗示、烘托,境界朦朧。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 2
原文:
《寒食野望吟》
唐代: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別離一作:離別)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譯文: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烏鵲啼叫發出聒噪的聲音,在昏暗的高大樹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節日里哭泣?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風吹動空曠野外中的紙錢,紙錢飛舞,陳舊的墳墓重重疊疊,上面已經長滿了綠草。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別離一作:離別)
棠梨花掩映著白楊樹,這都是生死離別的地方啊。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亡者在昏晦的黃泉中聽不到我們的哭聲,來祭奠的人在傍晚蕭蕭的雨聲里回去了。
注釋: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喬木:高大的樹木。寒食: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兩日。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lěi)壘春草綠。
壘壘:眾多的,重重疊疊的。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別離一作:離別)
盡是:都是。盡,皆也。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冥冥:昏晦的樣子。重泉:黃泉,九泉,是人死后的歸處。蕭蕭:象聲詞,指雨聲。
賞析:
清明掃墓之風在唐代十分盛行,人們會在寒食節到清明節這幾天,祭掃墳塋,慎終追遠。其實清明節與寒食節原本是兩個不同的'節日,掃墓原是寒食節的內容,因為兩節相連,漸漸的掃墓改在清明節進行。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下達詔令:將掃墓祭祀活動編入“五禮”,使得清明掃墓活動更加深入人心。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詩就描寫了寒食掃墓的情形。詩人筆下的清明,曠野蒼茫,古墓累累,凄風勁吹,紙錢紛飛,說盡了生死離別。黃土之上,人在哭泣,九泉之下的親人卻寂靜無聲。道盡生離死別的苦痛。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 3
原文
《寒食》
唐代: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城中的柳樹。
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裊裊的輕煙飄散到天子寵臣的家中。
注釋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漢宮:這里指唐朝皇宮。
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的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侯,受到特別的恩寵。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創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志著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中唐以后,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見認為此詩正是因此而發。
賞析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詩人立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春城”一語,高度凝煉而華美。“春”是自然節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說“處處飛花”,因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說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詩人不說“無處不開花”,而說“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強烈,有助于表現春天的勃然生機外,還說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飛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說“落花”而說“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蘊意深遠。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御柳斜”,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說來,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后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外戚。這里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外戚。這兩句是說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里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這首詩善于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外戚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了解詩的主題的。
作者
韓翃,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天寶13年(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后隨侯希逸回朝,閑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寒食》詩被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為中書舍人。韓翃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 4
原文
《寒食》
唐代: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譯文
二月的江南花開滿枝頭,在他鄉過寒食節足夠悲哀了。
貧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飯的,不僅僅是明天才吃子推這樣的冷食。
注釋
寒食:《荊楚歲時記》:“去冬(至)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后來即于清明前一日為寒食。
二月: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若冬至在十一月上旬,或是冬至到來年二月間有閏月,則寒食就在二月。
無煙火:寒食節禁火,但窮人常常斷炊,不禁也無火。
明朝(zhāo):明天。
子推:介子推,春秋時人。他曾隨晉公子重耳逃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回國,作了國君(即晉文公),賞賜功臣,競忘了他。介子推即與其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文公遍尋他不見,便焚山求索,結果被燒死。后人為紀念他,于寒食節日不舉煙火。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孟云卿天寶年間科場失意后,曾流寓荊州一帶,過著極為貧困的生活。就在這樣的飄泊流寓生活中的一個寒食節前夕,他寫下了這首絕句。
賞析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二月的江南花開滿枝頭,在他鄉過寒食節足夠悲哀了。
寒食節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當春二月。由于江南氣候溫暖,二月已經花滿枝頭。詩的首句描寫物候,兼點時令。一個“滿”字傳達出江南之春給人繁花競麗的感覺。這樣觸景生情,頗覺自然。與這種良辰美景相匹配的'應該是賞心樂事,第二句卻出人意外的寫出了“堪悲”。作者是關西人,遠游江南,獨在他鄉,身為異客;寒食佳節,倍思親人,不由悲從中來。加之,這里的“寒食”,還暗含少食、無食的意味,一語雙關,因此他鄉“寒食”也就更可悲了。
詩中常常以哀景寫哀情,即陪襯的藝術手法。而此詩在寫“他鄉寒食遠堪悲”前卻描繪出“二月江南花滿枝”的美麗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對繁花似錦的景色,便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樓傷客心”,樂景只能倍增其哀。恰當運用反襯的藝術手法,表情也更有力量。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貧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飯的,不僅僅是明天才吃子推這樣的冷食。
此詩借詠「寒食」寫寒士的辛酸,卻并不在「貧」字上大作文章。試看晚唐張友正《寒食日獻郡守》:「入門堪笑復堪憐,三徑苔荒一釣船。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里久無煙」,就其從寒食斷火逗起貧居無煙、借題發揮而言,藝術構思顯有因襲孟詩的痕跡。然而,它言貧之意太切,清點了一番家產不算,剛說「堪笑」、「堪憐」,又道「慚愧」;說罷「斷火」,又說「無煙」。不但詞蕪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遠不如孟云卿此詩,雖寫一種悲痛的現實,語氣卻幽默詼諧。其三、四兩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為明朝寒食準備熄火,以紀念先賢;可象我這樣清貧的寒士,天天過著「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費心呢。這種幽默詼諧,是一種苦笑,似輕描淡寫,卻涉筆成趣,傳達出一種攫住人心的悲哀。這說明詩忌刻露過火,貴含蓄耐味。而此詩也正由于命意新穎,構思巧妙,特別是恰當運用反襯手法,亦諧亦莊,耐人咀嚼,才使它成為難以數計的寒食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04-13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07-15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03-17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09-19
《寒食》原文翻譯賞析03-05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03-16
寒食詩原文翻譯及賞析07-19
寒食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9-25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實用]03-16
寒食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必備]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