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2-10-31 11:40:37 古籍 我要投稿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15篇)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

            春日即事

            病起多情白日遲,強來庭下探花期。

            雪消池館初春后,人倚欄桿欲暮時。

            亂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麥自無知。

            池邊垂柳腰支活,折盡長條為寄誰?

            翻譯

            我病體初愈,帶著極大的興趣,勉強漫步庭院,探尋春天的消息;院中陽光明媚,日影緩緩西移。

            池邊的亭臺樓閣積雪已經消融,透滿了初春的活力;我留連忘返,倚著欄桿,一直到夕陽西下,暮云低迷。

            那上下翻飛的蝴蝶,那嗡嗡盤旋的蜜蜂,似乎都充滿了情意;滿地的兔葵,叢生的燕麥,一個勁地長著,怎知我滿腹的心思?

            池塘邊的垂柳在風中搖動著它婀娜的腰肢,我想把它折下送人,可心中的人啊,你此時又在何地?

            注釋

            病起:病愈。

            多情:指情志高。

            白日遲:用《詩·豳風·七月》“春日遲遲”句,謂春日過得緩慢。

            強:勉強。

            池館:池苑館舍。

            初春:春季的第一個月。又稱孟春。

            兔葵燕麥,兩種植物名。

            腰支:同“腰肢”。腰身;身段;體態。

            長條:長的枝條。特指柳枝。

            賞析

            這首詩是呂本中的代表作,無論是抒情還是寫景,都寫得流轉自然,為歷來選家所重。

            首句的“病起多情”是全詩的主腦,“病起”是身體狀況,“多情”是因為病,因為春懷,還有門外的春景。一個人纏綿病榻多日,今天身體好些,能夠出外走走,而外面是足以感人、使人留戀的初春美景,詩人自然多情。在這樣的心情指導下,見到的景色也變得多情起來。于是,院中的白日、似乎遲遲不墜,將溫暖的陽光灑滿大地,讓詩人盡情領略眼前的春光。首句寫春日,照應節候,也是在室內很久的病人乍一出門的最直截的反應,寫得很自然。次句“強來庭下探花期”是承首句說,“強來”是“病起”的進一步說明;“探花期”又是“多情”的表現。

            次聯依“庭下探花期”展開。詩人漫步庭院,欣賞著早春景色,只見病前所見的積雪都已消融,和暖的春風吹滿大地,使人懶洋洋地,他便倚著欄桿,久久不想離去,一直到黃昏,太陽即將下山。前面已有“白日遲”句,此聯又重說賞景到日暮還不走,他站的時間之久,對景色的多情就得到了深刻的描繪。詩在寫景時不僅僅是注目風景,而是把自己嵌入景中,與景物融合成一片。因此宋張九成在《橫浦日新錄》中稱贊說:“此自可入畫。人之情意,物之容態,二句盡之。”詩也成為眾口稱贊的名聯。

            下一聯又接上“人倚闌干”寫。詩人倚欄桿這么久,看得這么細,他見到是眼前蜂蝶忙忙碌碌地飛來飛去,遍地長著兔葵、燕麥。詩在這里特地把“有意”與“無知”對舉,蜂蝶是有意,為春色而繁忙,兔葵、燕麥是無知,默默地生長。詩人把自己的感情移入物中,使自然界的動植物都帶有感情,襯托出自己的主觀思想。錢鐘書在《宋詩選注》中指出,這二句都有出處。出句是化用了李商隱《二月二日》:“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句,也參考了杜甫《風雨看舟前落花戲為新句》中的“蜜蜂蝴蝶生情性”句。呂本中在這里借用,顯然不單單是描寫小昆蟲的熱鬧,贊賞春天的蓬勃生氣,而是由它們所交織成的氣氛中,感嘆自己的孤寂。對句是用劉禹錫《再游玄都觀》詩序中的話:“重游玄都觀,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耳。”也是藉此含蓄地寄托自己凄然的神思。

            上聯通過景色,加以主觀情感,使詩進入一種幽獨傷感的氛圍,詩人傷春的情調已經流露出來,尾聯就以情語作結,將前三聯作一大收煞。詩說小池邊的垂柳在春風中飄蕩多姿,可我即使要去折它,折了又送給誰呢?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慣,如唐王之渙《送別》云:“楊柳東門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樂府有《折楊柳》專詠送別。這首詩由眼前的楊柳想到送別,而所送之人早已走了,如今不知流落在何方,于是又產生懷念,應接得很自然。更見功力的是,這樣一結,成為全詩的點睛,原來詩人病起看花,倚欄留戀,感蜂蝶有情,嘆葵麥無知,種種“多情”舉動,都是因了懷人。心中所懷,不惟不見,連所懷之人在何處都不知道,讓他不得不迷惘感傷、凄然淚下。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2

            鐘山即事 宋朝 王安石

            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鐘山即事》譯文

            山澗中的流水,靜悄悄的,繞著竹林流淌。竹林西畔,那繁花綠草,柔軟的枝條在春風中搖晃。

            我坐在茅屋檐下,整天看著這明媚的春光;夕陽西下,耳邊聽不到一聲鳥鳴,山中顯得格外的靜寂幽曠。

            《鐘山即事》注釋

            鐘山:紫金山,今江蘇省南京市。即事:就眼前景物加以描寫,有感于當前事物。

            澗水:山澗流水。

            竹西:竹林西畔。弄春柔:在春意中擺弄柔美姿態的意思。

            茅檐:茅屋檐。相對,對著山。

            幽:幽靜,幽閑。

            《鐘山即事》鑒賞

            王安石在晚年罷相隱居之后,詩歌創作也發生了變化,政治題材減少了,寫湖光山色的小詩多了,壯年時代的豪放雄奇的風格改變了,取而代之的是清空精絕、雅麗低回。這個時期的作品在藝術上則更為成熟了,有一唱三嘆之感。

            這是一首饒有風味的小詩。詩人坐在家門口,對著澗水、綠竹、花草,興趣盎然。不知不覺地,白天過去,夕陽下山,山中十分幽靜,連鳥都不叫一聲。看似脫去世故,其還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詩,以表達心中的不平。在詩人王安石的筆下,一切都是鮮活的,都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澗”是鮮活的,在山間竹林里回環往復,奔騰跳躍,唱著歌,帶著笑流向遠方;“竹”也是鮮活的,仿佛在你的思維深處亭亭玉立,舞動腰身,款款弄姿,將那婀娜的影子倒影于流水之中;再看那“花草”,正在舞弄柔情。

            然而,在詩人的筆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靜寂,“澗”是幽靜的,“竹”是幽靜的,“花草”也是幽靜的,無聲無息,自生自長,隨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人,“茅檐相對坐終日”,整天整日一聲不響地在屋檐下對著大山靜靜的坐著,幽閑、寂寞至極。末句是改用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安石翻過一層,變成“一鳥不鳴山更幽”。對這樣的改寫,前人多有譏刺,認為一鳥不鳴,山自然更幽,用不著多說,所以王安石這么一改,是點金成鐵。王安石的詩與王籍的詩實際上代表了兩種修辭手法。王籍是用反襯。山中鳥雀齊鳴,聲音撲耳,是因為山里已沒有人,成了鳥的世界,鳥才會如此啼鳴,就像歐陽修《醉翁亭記》所說,是“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群鳥樂也”。這樣寫,寓靜于鬧,更富有情理韻味,經常被詩家所采用,如杜甫《題張氏隱居》:“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就是用此手法。王安石的詩是直寫,從正面渲染靜態,顯得平淡自然,直截明快。從詩歌的底蘊來說,王籍的詩更耐讀一些。

            王安石善于融合前人詩句入詩,有很多成功的例子。這首詩從這一點上來說,改得似乎太不高明,與他的學養不稱。從這一反常來考慮,古人常以鼠雀喻讒佞的人攻擊別人,王安石推行新法,受到很多人反對,在詩中也許即以“一鳥不鳴”表示自己退居后再也聽不到這些攻訐聲因此而很高興。

            《鐘山即事》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王安石變法失利后,辭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鐘山時有感而作。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3

            春風取花去,酬我以清陰。翳翳陂路靜,交交園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屨或幽尋。惟有北山鳥,經過遺好音。

            《半山春晚即事》譯文

            春風雖然把百花取走,卻酬謝人清涼的綠陰。幽暗的池邊小路十分寧靜,草木掩隱的園屋多么深沉。我時而打開床鋪稍事休息,時而扶著手杖去尋幽探勝。只看見鐘山的小鳥飛來,經過我這里留下了一串動聽的歌聲。

            《半山春晚即事》注釋

            ⑴半山:在江蘇江寧,由縣東門到鐘山,恰好為一半路程,故稱作半山。春晚:即晚春,暮春。即事:就眼前景物作詩。

            ⑵春風:一作“晚風”。

            ⑶酬:報酬,贈答,這里是“賜予,帶給”的意思。清陰:清涼的樹陰。

            ⑷翳翳(yì):樹陰濃暗的樣子。陂(bēi)路:湖岸,塘堤。

            ⑸交交:樹枝交接覆蓋的樣子。園屋:田園、房屋。深:幽陰深邃。

            ⑹床敷(fū):安置臥具。每:每每,常常。

            ⑺杖屨(jù):拄杖漫步。或,有時。幽尋,探尋風景之勝。這兩句是說,常常無事休息,有時又上山看看風景。

            ⑻北山:即鐘山。南朝宋周颙與孔稚圭曾隱居于此,后周颙離山出仕,孔曾作《北山移文》表示譏刺。王安石有《思北山》等詩,寄托真心隱逸的心境。

            ⑼遺(wèi):贈送,這里引申為“留下”之意。好音:美妙的叫聲。

            《半山春晚即事》賞析

            這首詩表現了王安石隱退生活的一個側面。

            起首二句至為奇妙,寥寥十字,摹盡春色的變化,顯示了一幅綠肥紅瘦的景象。陳衍說起二句本于唐人“綠陰清潤似花時”,但安石的兩句含義卻深厚得多,感情色彩濃烈得多,韻味也勝過許多。常人寫紅花凋謝,會有惋惜之情,而使詩歌染上一層淡淡的哀愁。此詩卻不然,詩人以積極的人生態度來表達,所以在他筆下展現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春風是無法“取”將花去的,但若沒有這個“取”字,就不能形象地表現自然景象之變換;春風也不會“酬”與清陰,但若沒有這個“酬”字,就不能體現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懷。若無此二字,詩人的達觀,春風的和煦,就不能躍然紙上了。

            春風慷慨賜與清陰,詩人于是盡情去欣賞。所以三、四句以“清陰”為本,稍作敷展。“翳翳”,是形容樹木茂密的狀貌,“交交”,則是形容樹木相互覆蓋交加的樣子。只見那小路沿著山坡在茂密的樹林中蜿蜒曲折,伸向遠處,一片靜謐,在蔥蘢的深處,園屋隱約可見。這兩句寫靜,略有唐人常建“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題破山寺后禪院》)的風味。然而常建的詩是禪寂之靜,此詩用了“翳翳”、“交交”,顯得更有生意。

            五六句筆鋒一轉,順勢推出主體形象。床敷,即安置坐具,杖履,指扶杖漫步。二句截取兩個生活片斷來刻畫半山園主人的風神。或居家憑幾小憩,或尋幽拄杖獨行。兩者雖是一靜一動,但同樣表現了詩人恬淡安寧而又欣然自樂的心境。

            在此寧謐的氛圍里,突然傳來陣陣清脆悅耳之聲,抬頭看去,原是北山一鳥,掠飛而過,留下一片“好音”。這兩句極富韻味。北山即鐘山,六朝時周颙曾隱居于此。此時的北山,除了詩人獨步尋幽之外,杳無人跡,只有聲聲鳥鳴,偶爾來慰其岑寂。詩人在平夷沖淡的外表下,懷孤往之志、舉世無人相知的感慨顯示于言外。

            《半山春晚即事》創作背景

            王安石于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退居江寧。元豐中營建園宅,稱半山園,因其地距白下門與鐘山均為七里,正在一半路程中,并自號半山,此詩即作于此時。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4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北隴田高踏水頻。西溪禾早已嘗新。隔墻沽酒煮纖鱗。

            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云。賣瓜聲過竹邊村。

            翻譯

            北邊高地上很多人辛勤地踏水灌地,人們已經嘗過了新收割的西水邊上的早稻,隔著墻打來酒,燉上細鱗魚。

            忽然間下了一陣雨,使人感到涼爽,可是一會兒連一點云彩也沒有了。賣瓜人已走過竹林旁的村莊。

            注釋

            隴:高地。

            踏水:用雙腳踏動水車。

            禾早:早熟的稻米。

            嘗新:指品嘗新稻。

            沽酒:買酒。

            纖鱗:小魚。

            更無:絕無。

            霎時:形容極短的時間。

            創作背景

            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五月,詞人被重新起用,出任紹興(今浙江紹興)知府,兼浙江東路安撫使,六月中旬到任。這是詞人由鉛山赴紹興途中,經過浙江常山時寫的一首農村詞。

            賞析

            詞的上片通過選取江南農村獨具特色的題材和生活場景,描寫了鄉村生活的安恬美好,表達了洋溢在作者心頭的喜悅。“北隴田高踏水頻”,北面高地上的農民在不停地踏著水車,灌溉農田。“頻”充滿動態和聲勢,也暗示出農民在農忙時節的辛苦勤勞。“西溪禾早已嘗新”,與此不遠的一個村莊,農民們已收割完早稻,他們已碾出了新米,蒸出了噴香的米飯。“嘗”寫出豐收年景的來之不易和豐收年景里人們的喜悅。“隔墻沽酒煮纖鱗”,一天的勞作結束,煮上從河里撈到的細鱗魚,倒上白天買來的酒,有吃有喝,有滋有味,一天的疲憊和辛苦都煙消云散了。上片三句描寫的是三幅畫面,三幅畫面地點不同,風采各異,似同時(或先后)收入作者的眼簾,構成一幅充滿生機、生動獨特的農村生活畫卷。“北隴”“西溪”“隔墻”等詞語不僅突出了鄉村氣息,更暗示出空間的開闊廣袤,讀來讓人思維活躍疏宕,毫無局狹之感。

            下片通過夏天風雨不定獨特天氣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寵辱不驚的淡定心態。換頭兩句“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云”,忽然涼風吹拂,接著飄來幾星細雨,就在人擔心要下雨的時候,抬頭望天,帶雨的云一眨眼又無影無蹤了!表意一波三折,波瀾起伏。這兩句寫夏天獨特的天氣變化,內容倒平常無奇,但表達上有不凡之處,形式上少了幾分詞的隨意靈活,多了幾分詩的整飭和表意的含蓄及理趣。但此時,作者的著眼點并不在風雨陰晴上,而是在最后的結句“賣瓜人過竹邊村”一句。有了這一句,前面的風雨陰晴變化即是過眼煙云。至此,小令的境界頓然躍升。

            上片先寫北隴踏水灌田,西溪收稻嘗新,繼寫沽酒煮魚。足見農事辛勤,生活安樂。下片寫忽降微雨,清涼宜人,轉眼云影飄散,藍天當空,賣瓜人在綠竹叢生的村莊推銷產品。通篇清新淳樸,生活氣息濃厚,宛如一幅生機盎然的浙西農村圖。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5

            燕居即事

            蕭條竹林院,風雨叢蘭折。

            幽鳥林上啼,青苔人跡絕。

            燕居日已永,夏木紛成結。

            幾閣積群書,時來北窗閱。

            翻譯

            院子里的竹林一片蕭疏,蘭花也頻頻遭遇風雨摧折。

            樹林中的鳥兒幽幽啼叫,無人來訪,地上已經長滿青苔。

            這樣閑居的生活已經過了很久了,不知不覺已是夏天,樹木已經結果。

            櫥架上堆滿了書籍,我經常過來坐在北窗邊翻看。

            注釋

            燕居:閑居。

            即事:以眼前事物為題材寫詩文。

            日已永:日已長。

            結:植物結果實。

            北窗:常指隱居之人的屋窗。

            創作背景

            本首詩當作于公元785年(唐德宗貞元元年)夏天,這是作者閑居于滁州西澗。

            賞析

            “蕭條竹林院,風雨叢蘭折。”是詩人描寫的自己幽居環境。竹、蘭都是士人喜愛的植物,士人們從它們身上看到了自己所追求的精神品節,因而對它們有著深厚的感情。但從詩中“蕭條”、“風雨”、“折”等字眼或許也是作者寄情于內,表明自己在官場上受到排擠,不得志。從韋應物的生平看,他的每一次閑居都是因為受排擠、罷官,都是無奈而為之的。

            “幽鳥林上啼,青苔人跡絕。”只聽得樹林里的鳥兒啼叫,因為沒有人來拜訪,地上都已經長滿了青苔。寫出作者居住環境的清幽和人跡罕至,少有人來。

            “燕居日已永,夏木紛成結。”閑居的日子已經很久了,不知不覺已是夏天,樹木已經結果。這一句是寫時間流逝,說明詩人在此居住的時間之久。

            “幾閣積群書,時來北窗閱。”燕居之地人跡罕至,但是詩人并沒有感到寂寞、沮喪。桌上、樓閣上堆滿了書籍,沒有世務的煩擾,他正可以時時來到書齋,享受閱讀的樂趣。尾聯這兩句是此詩的點睛之筆。由此返觀前六句所述,雖然幽居或出于不得已,幽居之處亦顯得蕭條寂寞,但詩人卻能無往而不適。此詩思想感情與《幽居》等詩一脈相承,每句都是客觀直白的描寫。然而,詩人卻在不動聲色中完成了情感的轉換,由“蕭條”、“風雨”悄然過渡到自適、愜意。所謂“妙在淡然不著痕跡”,正是韋應物詩的勝境。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長簟迎風早,空城澹月華。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節候看應晚,心期臥亦賒。

            向來吟秀句,不覺已鳴鴉。

            譯文

            修長的竹枝早早迎接著秋風,淡淡的月華灑滿了空城。

            一只鴻雁向銀河飛去,寂靜的夜里,傳來千家萬戶搗衣的砧聲。

            季節飛快地推移,轉眼已秋冬,閑散里,我空懷著未曾了卻的心意。

            我反復吟誦你秀美的詩句,不覺天色將曉,已聽見早鴉亂啼。

            韻譯

            我早早地枕著竹席迎風納涼,

            清虛的秋夜京城蕩漾著月光。

            一行秋雁高高地掠過了星空,

            千家萬戶傳來了搗衣的聲響。

            看節候應該是到了更深夜闌,

            思念友人心靈相期睡覺也晚。

            剛剛反復吟誦你送我的佳句,

            不覺烏鴉呱呱啼叫天已漸亮。

            注釋程延:一作“程近”,事跡不祥,詩人的詩友。

            簟(diàn):竹名,竹席。

            空城:指城市秋夜清靜如虛空。澹月華:月光淡蕩。澹,漂動。

            星河:即銀河。

            砧杵(zhēn chǔ):搗衣用具,古代搗衣多在秋夜。砧,搗衣石。杵,搗衣棒。

            節候:節令氣候。

            心期:心所向往。臥:指閑居。落空。

            向來:剛才。秀句:詩的美稱。

            鳴鴉:天曉鴉鳴。

            賞析:

            【評析】:

            這是一首酬答詩,為了酬詩,而通宵未眠,足見彼此心期之切。前半首寫秋夜,聲色俱全。頷聯屬對,尤其自然秀逸。頸聯寫更深夜闌,心期而不得入眠。末聯寫吟詠贈詩,不覺已鴉噪天曙,結構頗為嚴密。“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清新活潑,實屬佳對。(劉建勛)

            【簡析】:

            這是一首酬答程近所贈的同題詩。詩的前六句都緊扣“秋夜”,七八句是稱贊程詩之美,因為欣賞他的原作和要寫和詩,竟至苦吟了一夜,通宵未眠。

            這是一首酬贈詩,詩人酬和友人,以友人的詩題和詩,描寫了秋夜清遠疏淡的景色,意境開闊,同時寫出時序更迭引起詩人心事未了的惆悵。

            前四句就臥病的心情來取景渲染、寂寥的砍夜之景與詩人的寂寥心情相吻合。

            “長簟迎風早”是說秋風過早地來到庭院,長簟被秋風吹得窸窣咋響。一個“早”字寫出臥病之人對秋風的突出感受。“迎風”二字寫出一片蕭瑟的聲響,達聲音更襯托出秋意的濃重和秋夜的沉寂。

            “空城澹月華”,是說空寂約城中灑滿了淡淡的月光。“空城”并非說城中空無所有,“空”是寂靜之意。空城寂寂,月色凄迷,是對詩人心情的絕妙寫照。

            “星河秋一雁”,是說一只孤雁劃過秋夜的天空向銀河飛去。“星河”是寂寥的,“一雁”是孤獨的,“秋”夜是清冷的,三種事物連綴成文,構成幽深的意境,使人感觸到詩人心境為孤凄。

            “砧杵夜千家”,是說時當秋季,人們開始準備寒衣了,故而千家萬戶都傳來了搗衣聲。搗衣聲聲,反襯出秋夜的沉寂。詩人巧借秋聲秋色以渲染愁懷,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頸聯轉入敘事,寫出悲秋的原因。“節候看應晚,心期臥亦賒。”“節候”,這兩個字承接著前四句所寫的秋聲秋色。“看”和“應”均為揣測之辭,全句意思是說,看來節候大概已入晚秋。此句使用揣測之辭與下句的“臥”字相關照,“臥”是臥病在床,故對節候不能作定論。一個“臥”字定下全詩的感情基調,道出悲秋的原因:由于臥病,而使心愿落空。美好的心愿不能實觀,疾病纏身,又臨深秋,可見詩人的悲哀心情,躍然紙上。此聯敘事是前四句景物描寫的感情依憑,使以上的景物有了精神支柱。

            尾聯“向來吟秀句,不覺已鳴鴉:”二句意謂,深夜吟誦您的秀美詩句,興味頗濃,不知不覺已是天曉鴉鳴。以扶病之身而能長夜吟慶不倦,自是因為詩句美好,作為酬贈之作,已盡了題意。同時,也寫出了病中孤寂的生活,漫漫秋夜,只有一詩相伴,詩人的寥落心情可以想見。

            全詩前半寫景,景中寓情;后半敘事,事中現意。寫景與敘事,筆墨雖二,情意實一。一條感情線索貫穿全篇,有如紅線串珠,結構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7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翻譯/譯文

            一條清澈溪流穿過桃李花林,水波蕩漾著綠蒲滋潤著白芷。

            溪流旁邊總共只有幾戶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東流水里。

            踢出的皮球屢屢高出飛鳥上,蕩起的秋千爭相廢除綠楊林。

            年輕人分開日子每天來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注釋

            寒食:即寒食節,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故稱“寒食”。

            一道:一條。穿:穿過。

            演漾:蕩漾。涵:沉浸。白芷:一種可入藥的香草。

            凡:總共,一共。

            蹴(cù)踘(jū):同“蹴鞠”,亦稱“打毬”,即古代踢球的游戲。蹴,踢。踘,皮制球,球內充塞以柔軟的東西。古時有在寒食蹴鞠的習俗,參見《荊楚歲時記》。

            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為古代游戲用具,相傳是春秋齊桓公時期從北方山戎傳入。《太平御覽》卷三〇引《古今藝術圖》云:“寒食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越者也。”

            分日:安排好日期,計劃好如何玩。一說猶逐日,意為一天天、每天。又說指春分之日。

            清明:節氣名。在夏歷三月初,陽歷四月五日前后,春分之后谷雨之前。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淮南子·天文》:“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上巳:節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節,有在流水邊洗濯祓除、去除災病的習俗。魏晉以后固定為夏歷三月三日。

            賞析/鑒賞

            此詩是王維早期的作品,當作于唐玄宗開元年間的一個早春時節,其具體創作年份未詳。當時王維在長安(今陜西西安)或洛陽(今屬河南)。

            此詩開頭兩句,寫一道清澈的溪流,穿過桃李花叢;而溪水邊蕩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潤的白芷,安逸而柔靜。古代習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時,王公以下,攜眷聚于水畔洗濯,驅除不祥。這里表現的就是這個習俗,展現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兩句,寫溪流邊的幾戶人家,落在流水里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寧靜的意象,表現出濃厚的早春氣息,有很強的畫面感。

            五六兩句又轉換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秋千是在清明、寒食節前后才有所見,而且僅僅局限于豪門貴族家的紅男綠女游戲之用。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寒食之時,造大麥粥,人們常以斗雞、蹴鞠、打秋千為娛樂。這兩句在前四句寫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幾筆不時飛上高空的秋千與皮球,使整幅畫面更加充溢這清新靈動的青春活力。尤其是“過”“出”二字用得好,分別寫出了少年男女游玩時的熱烈氣氛,使人感受到年輕人沉湎于游樂中的景象,透露出無限的羨慕之情。

            最后兩句意謂青春年少的人,應該每天都有開心游玩的心態,無憂無慮,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兩個節日才出去游玩,含有及時行樂的意味。

            在《寒食城東即事》中,作者表達了“及時行樂”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暫。詩人認為,如果想要在短暫的時光中去建功立業、修身齊家、做學問,終究都不牢固實在,只有抓緊時間享受快樂才是真實的。全詩描繪出美麗的早春景象,交錯著青春朝氣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寧的閑適氣息,充分體現了王維詩“詩中有畫”的特色。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閶門即事

            唐代: 張繼

            耕夫召募逐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譯文: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

            耕作的農民都被召去打仗了,無數田地無人耕種一片荒蕪。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時節,試著登上城樓眺望郡城的郊野,只有寥寥幾處人家燃起新煙。

            注釋:

            耕(gēng)夫召募(mù)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頃(qǐng)田。

            閶(chānɡ)門:城門名。在江蘇省蘇州市城西。古時閶門建筑雄偉壯麗。唐代尤為繁華,是宴請和送迎之地。樓船:亦作“樓舩”。有樓的大船。古代多用作戰船。有時也指有樓飾的游船。唐·杜甫《城西陂泛舟》詩:“青蛾皓齒在樓船,橫笛短簫悲遠天。”

            試上吳門窺(kuī)郡(jùn)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郡城的郊野。新煙:古代風俗,清明前的寒食節禁止燒火,到了清時節重新起火。煙指煙火。

            賞析:

            此詩精妙之句是“清明幾處有新煙”,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間不用火,清明之后本應“處處有新煙”,現在卻因戰亂農民都被召去打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蕪了,只有寥寥幾處的人家燃起新煙,一片凄涼。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9

            石梁茅屋有彎碕,流水濺濺度兩陂。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譯文

            石橋和茅草屋繞在曲岸旁,流水濺濺流入西邊的池塘。

            晴天暖風微拂,麥子的氣息迎面撲來。綠樹青草遠勝春天百花爛漫的時節。

            注釋

            石梁:石橋

            彎碕:曲岸

            濺濺:流水聲。唐人李端《山下泉》:“碧水映丹霞,濺濺度淺沙。”

            陂:池塘。

            晴日暖風:語本唐人薛能《折楊柳》:“暖風晴日斷浮埃,廢路新條發釣臺。”

            花時:花開的季節,指春天。白居易《寄元九》:“月夜與花時,少逢杯酒樂。”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初夏景色的詩。前兩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描寫了岸邊的景色:曲折的岸邊有石橋、茅屋,溪水潺潺;后兩句先從嗅覺上寫,暖風陣陣、麥子的氣息撲鼻而來,讓人感到非常愜意。接著寫視覺上的感受:綠樹青草比春天的百花更美麗。初夏季節,還沒到雨季,溪水水流不大,麥子長勢喜人,綠樹青草,令人欣喜,表達了作者愉悅的心情。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0

            盧橘花開楓葉衰,出門何處望京師。

            沅湘日夜東流去,不為愁人住少時。

            翻譯

            眼前正是盧橘花開、楓葉衰敗的深秋季節,出得門來遙望遠方,京師不知道在遠處的哪個地方。

            沅水湘江日夜不停地流向東方,為什么就不能為我這個愁情滿懷的人駐留片刻聽一聽我內心的苦衷呢?

            注釋

            沅湘:沅水和湘水的并稱。戰國楚詩人屈原遭放逐后,曾長期流浪沅湘間。

            住:停,止,歇下。

            賞析

            作者通過盧橘開花、楓葉衰敗這兩個意象,點明時令正是深秋,秋天往往是詩人傷情悲懷的季節,詩中用一個“衰”字,將詩人面對肅殺秋景時的一懷愁緒袒露無遺

            創作背景

            當時他身在湘南,但他內心卻時刻想念著京師(希望能到那里做一番事業),最后他通過埋怨東流水不能夠理解他的心意,把自己很想報效國家但又報國無門的悲怨心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出來。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寒翠飛崖壁,塵囂此地分。

            鶴行松徑雨,僧倚石闌云。

            竹色溪陰見,梅香岸曲聞。

            山翁邀客飲,閑話總成文。

            創作背景

            周權早年不得志,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游京師,受知于翰林學士袁桷,薦為館職,未獲批準。后回江南,專心詞章,此詩可能就作于此期間。

            譯文

            長在懸崖峭壁的青松像騰空而起的蛟龍,與喧囂繁鬧的塵世分成了兩個世界。

            仙鶴在著雨的松徑里緩緩行走,僧人倚在石欄邊目送著天上的流云。

            在清溪的南邊,竹影搖曳,曲折的溪水邊傳來陣陣梅花的幽香。

            山村里的老人邀請我去做客,談論的是與世道無關,一些平平常常的生活話語。

            注釋

            寒翠:指松柏一類樹木,這里喻指瀑流。

            塵囂(xiāo):塵世的紛擾、喧囂。

            石闌(lán):欄桿狀的巖石。

            溪陰:溪的南岸。

            閑話:指與世道無關、與人事無關,只是一些平平常常的生活話語。

            賞析

            詩的首聯寫山村與世隔絕,一塵不染。頷聯寫野鶴僧人,超然物外。頸聯寫竹樹梅花,秀麗清香。尾聯寫人物,志趣相投。全詩語言優美,意境幽深。表現了作者鄙薄世俗,甘居林泉的思想感情。

            詩的一二句寫出山村與世隔絕,不染紅塵的清雅幽深。“翠”而日“寒”,可見是松柏一類歲寒不凋、象征高潔之士的樹木。一個“飛”字,化靜為動,續以“崖壁”,極顯松柏天矯如龍,身處懸崖峭壁而更傲岸挺拔的風姿。這“寒翠”之木,自然也是詩人耿介人格的自我寫照。在山崖之外,便是塵囂鄙偽之地,“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今日脫彼人此,真有“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欣悅。

            三四句續寫山村中所見之景,表現一種悠然自得的蕭散情趣。鶴緩行曲徑而不飛,動中有靜;僧倚石欄目注流云,靜中亦有動。“松徑雨”之“雨”,未必是實寫,極可能是用王維《山中》“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意,狀山林之蒼翠欲滴。“僧倚云”則令人想到杜牧《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閑愛孤云靜愛僧”一語。而“石闌”亦可以推斷是天然形成的欄桿狀山巖。

            “竹色溪陰見,梅香岸曲聞”一聯,清麗優美,活色生香,王維、孟浩然“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的佳句,可謂嗣響有人。所以顧嗣立《元詩選·周權小傳》說“衡之句法,實多可觀”,并舉此聯及其他一些句子為證。清溪南修竹曳疏影,曲岸后梅花傳暗香,加之鶴行其下之松林,歲寒三友全都萃集詩中,令人生出“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之感。

            最后二句,從景物轉到山村中的主人與客人。“山翁”可能是隱居巖林的高士畸人,也可能是躬耕山村的淳樸老農,不管是哪種人,不管他們僻居深山是有意還是無意,在詩人心目中,他們都是歸真返樸的體道者。他們邀請偶入此中、賦性與之相近的詩人飲酒,不須談什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不須談什么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這平凡閑話,便是世間至文,斐然成章。一個“總”字是全詩唯一的虛字,卻最實在地表達了詩人企羨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返樸歸真的情愫。可以想象,詩人會像陶淵明那樣與山翁一醉方休,吟出“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元詩多以唐人為宗,是對宋詩的反撥,所以頗有風神秀朗之作,此詩便是學唐而深有所得者。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2

            江城歌吹風流,雨過平山,月滿西樓。幾許年華,三生醉夢,六月涼秋。按錦瑟佳人勸酒,卷朱簾齊按涼州。客去還留,云樹蕭蕭,河漢悠悠。

            創作背景

            此小令是盧摯在揚州汪右丞的宴席上的即興之作。時逢大德七年(1303年),盧摯由湖南肅政廉訪使北上,在揚州逗留,與友人相聚,久別重逢的欣喜促使他寫下了此小令。

            譯文

            江城揚州充滿風情的笙管笛蕭聲和歌聲十分熱烈而溫柔,一陣小雨經過了寬敞的平山堂,清澈的月光籠罩西樓,已經如此一大把的年紀,如同是在三生石上陶然迷醉的夢境中,雖然是夏日的六月,卻涼爽如秋,彈奏錦瑟的美人是在勸酒,卷起朱簾又出來一隊舞女,踩踏著《涼州》舞曲的節奏。我已經乘船離開送別者還在殷勤挽留,只見兩岸上的樹影婆娑天空中銀河悠悠。

            注釋

            雙調:宮調名。蟾宮曲:是元曲牌名,屬北曲雙調。也是昆曲里一支用途極廣的北曲曲牌。

            江城,:即揚州。

            平山:指平山堂,在揚州蜀岡中峰大明寺西側,歐陽修所建。

            幾許:多少。

            三生:佛教理論,認為人有前生、今生、來生。

            錦瑟:彈撥樂器,五十弦,瑟上花紋如錦。

            涼州:唐代天寶樂曲名,多表現邊塞題材。

            留:挽留。

            河漢:天河,也稱銀河。

            賞析

            “江城歌吹風流,雨過平山,月滿西樓”。開篇三句點明時間地點,同時寫出良宵美景。“揚州”在古代一直是個繁華的高消費城市。唐代在繁榮熱鬧方面簡直可以和首都長安相比,而夜生活則遠遠超過長安,“平山”兼有讀書、講學、觀景之功能,因為南望江南遠山正與欄桿桕平而得名。這次歡送宴會大概就在這里舉行。“月滿西樓”是李清照《一剪梅》中的原話,卻天衣無縫。這三句寫景如畫,一陣雨過后,天氣轉晴,雨后的天空如洗。雨水沖刷了天地間的一切塵埃,又給這里送來了清爽。這對于正在欣賞歌舞品嘗美酒佳肴的主客無疑是一種助興,氣氛會更加熱烈。

            “幾許年華,三生醉夢,六月涼秋”三句觸景生情。轉寫自己的主觀感受。盧摯三十七歲時曾任江東按察副使在揚州衙門,此次再到揚州已經是二十多年過去了,自己也年過花甲,舊地重游,又見故人,感慨之多不難想象,人生如夢的感覺用“三生醉夢”來表達,更增加許多迷離朦朧,正逢這六月中卻有涼爽的初秋的感覺,心情自然起伏難平。本來就百感交集之時,送別的場景再掀高潮,“按錦瑟佳人勸酒,卷朱簾齊按涼州”再轉向當時場景,彈奏錦瑟的美人可能是勸酒曲或是唱著勸酒詞,卷起朱簾又出來一隊舞蹈演員挑著“涼州”舞曲。“卷朱簾”三字屬于紀實筆法,可知是很大的演出廳,旁邊還有一些化妝室等,所以節目按照順序逐漸出場,而這是又一個高潮。“客去還留”則寫離開時依依惜別和主人殷勤挽留的情景。“云樹蕭蕭,河漢悠悠”是寫離開后在船上所看到的景色。雖然不是“楊柳岸,曉風殘月”的蒼涼,卻也很空曠悠遠,與前面的`熱鬧形成對比,委婉抒發別后的冷清和寂寞。

            全篇景起景收,中間敘事兼抒情,意脈清晰,一波三折,尺幅中便有波瀾,是一篇值得品味的佳作。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弊廬在郭外,素產唯田園。

            左右林野曠,不聞朝市喧。

            釣竿垂北澗,樵唱入南軒。

            書取幽棲事,將尋靜者論。

            翻譯

            簡陋的房舍在城外,先人的薄產只有田園。

            周圍林茂田野廣闊,不聞城市中車馬聲喧。

            釣魚人垂竿在北澗,樵夫的歌聲飛入南軒。

            詩成但言隱居情事,還請高人賢士來評談。

            注釋

            素:舊的。

            產:一作“業”。

            朝:又作“城”。

            靜者:指跳出塵世的出家人,這里指皎上人。

            將:又作“還”。

            論:又作“言”。

            賞析

            皎上人,僧人名皎,生平未詳。從詩中均內容看,二人以前交往并不多。詩題為“即事”,是就自已在澗南園的生活情景加以描述。詩首二句為全詩描述的概括。正因在“郭外”,才有“左右林野曠,不聞城市喧”的開闊幽靜;正因“素業唯田園”,才有“釣竿垂北澗,樵唱入南軒”的田園樂趣。這些都寫得極自然,沒有其他詩寫幽居時流露出的孤寂情調。結尾點出書贈皎上人,表達自己淡泊的心志。

            此詩為孟浩然在故里所作,詩中描寫了作者居住地的開闊幽靜,表現出田園生活的樂趣,表達了作者淡泊的心志。全詩寫得極為自然,沒有其他詩寫幽居時流露出的孤寂情調。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山行即事

            浮云在空碧,來往議陰晴。

            荷雨灑衣濕,蘋風吹袖清。

            鵲聲喧日出,鷗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語,喚醒三日酲。

            翻譯

            浮云在萬里澄碧的晴空上來往飄蕩,似乎在把天氣的陰晴醞釀。

            微雨輕敲著荷葉,發出細碎急促的聲響,不一會也灑濕了衣裳;從水面浮萍間飄來的和風吹拂著衣袖,帶來一陣清涼。

            忽而雨過天晴,喜鵲喳喳喧鬧,迎接朝陽;鷗鳥也在風平浪靜的水面盡情游翔。

            經過風吹雨洗之后,山色更加明凈秀麗,它雖然不言不語,卻使人醉意全消,神清氣爽。

            注釋

            空碧:即“碧空”。

            荷雨:化用李商隱詩句“留得枯荷聽雨聲”。指沿途有荷花,下的雨不大。

            蘋風:從水面浮萍之間飄來的風。

            喧:聲音大而嘈雜。是說喜鵲對日出的喜悅。

            狎:親熱、玩樂的意思。是說水鷗在波平如鏡的水面上盡情地玩樂。

            酲:酒醒后的困憊狀態。這里指山色的可愛,能夠使人神清氣爽,困意全消。

            賞析

            首聯寫天氣,統攝全局,極精采。兩句詩應連起來讀、連起來講:飄浮的云朵在碧空里你來我往,忙于“議”,“議”什么?“議”究竟是“陰”好,還是“晴”好。“議”的結果怎么樣,沒有說,接著便具體描寫“山行”的經歷和感受:“荷雨酒衣濕”,下起雨來了;“鵲聲喧日出”,太陽又出來了。浮云議論不定,故陰晴也不定。宋人詩詞中往往用擬人化手法寫天氣,姜夔《點絳唇》中的“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尤有名。但比較而言,王質以浮云“議陰晴”涵蓋全篇,更具匠心。

            “荷雨”一聯承“陰”。先說“荷雨”,后說“酒衣濕”,見得先聽見雨打荷葉聲而后才意識到下雨,才感覺到“衣濕”。這雨當然比“沽衣欲濕杏花雨”大一點,但大得也有限。同時,有荷花的季節衣服被雨酒濕,反而涼爽些。“蘋風”是從浮萍之間吹來的風,說它“吹袖清”,見得那風也并不狂。雨已濕衣,再加風吹,其主觀感受是“清”而不是寒,表明如果沒有這風和雨,“山行”者就會感到炎熱了。

            “鵲聲”一聯承“晴”。喜鵲喜干厭濕,所以叫“干鵲”。雨過天晴,喜鵲“喧”叫,這表現了鵲的喜悅,也傳達了人的喜悅。試想:荷雨濕衣,雖然暫時帶來爽意,但如果繼續下,沒完沒了,“山行”者就不會很愉快;所以詩人寫鵲“喧”,也正是為了傳達自己的心聲。“喧”后接“日出”,造句生新:“喜鵲喧叫:‘太陽出來了!’多么傳神!“鵲聲喧日出“,引人向上看,由“鵲”及“日”;“鷗性狎波平”引人向下看,由“鷗”及“波”。鷗,生性愛水,但如果風急浪涌,它也受不了。如今雨霽風和,“波平”如鏡,鷗自然盡情玩樂。“狎”字也像“喧”字一樣用得很精彩,“狎”有“親熱”的意思。也有“玩樂”的意思,這里都適用。

            像首聯一樣,尾聯也用擬人化手法,其區別在于前者正用,后者反用。有正才有反,從反面說,“山色不言語”,從正面說,自然是“山色能言語”。惟其能言語,所以下句用了個“喚”字。剛經過雨洗的“山色”忽受陽光照耀,明凈秀麗,“不言語”已能“喚醒三日醒”;對于并未喝酒爛醉的人來說,自然更加神清氣爽,賞心悅目。

            以“山行”為題,結尾才點出“山”,表明人在“山色”之中。全篇未見“行”字,但從浮云往來到荷雨濕衣、蘋風吹袖、鵲聲喧日、鷗性狎波,都是“山行”過程中的經歷、見聞和感受。合起來,就是所謂“山行即事”。全詩寫得興會淋漓,景美情濃,藝術構思也相當精巧。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問荊溪溪上人家,為甚人家,不種梅花?老樹支門,荒蒲繞岸,苦竹圈笆。寺無僧狐貍樣瓦,官無事烏鼠當衙。白水黃沙,倚遍欄干,數盡啼鴉。

            譯文

            我問荊溪岸邊的人家,你們是什么人家,怎么不種植梅花呢?他們用老樹支撐著大門,荒蕪的蒲草長滿了水岸。他們用細瘦的竹棍圈出籬笆。小廟的神明不靈驗,狐貍在瓦上跳騰;當官的不管事,讓烏鴉和老鼠滿衙門跑。溪水白茫茫的,岸上滿是黃沙。我倚遍一處處欄桿,一只只數盡了那亂叫的烏鴉。

            注釋

            折桂令:曲牌名,又名《蟾宮曲》、《天香引》。

            荊溪:水名,在江蘇省宜興縣,因靠近荊南山而得名。

            為甚人家:是什么樣的人家。

            老樹支門:用枯樹支撐門,化用陸游詩:“空房終夜無燈下,斷木支門睡到明。”

            圈笆:圈起的籬笆。

            樣瓦:戲耍瓦塊。

            烏鼠當衙:烏鴉和老鼠坐了衙門。

            賞析

            前六句作者詢問溪上人家為何不種梅花以及眼前荒涼景象。曲一開始,作者不直寫荒涼景象。卻巧設問句,問荊溪溪上人家為何不種梅花。梅花盛開于冬日,故知作者至荊溪邊乃在寒冬時節。更重要的是,梅花花枝俏麗,笑傲霜雪,是美好的化身,是品格高潔的象征。作者在《水仙子·尋梅》中曾抒寫過他對梅花的酷愛。因此,這一問,既表現了作者的情感,也說明他對現實的不滿。表面上看,作者的責問仿佛是針對荊溪溪上人家的,其實不然。那言外之意仿佛是荊溪溪上的人家在說:不是我們不種,而是顧不上,請看我們是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之中。就這樣,它很自然地起到了為下面寫荒涼景象的引導作用。這樣的起始非常別致而富于啟發。接著,作者便描寫了荊溪溪上人家及其周圍的環境。“老樹支門”、“苦竹圈笆”,說明房舍的簡陋;“荒蒲繞岸”,說明環境的荒涼。這樣貧窮的荊溪溪上人家沒有心思去種梅花。從表面上看,它是作者在自問自答,實際上卻可以認為是代答,是在描寫荒涼的景象中表現荊溪人民,也就是廣大貧困的江南人民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末五句作者再言荊溪所見以及內心的感受。“寺無僧狐貍樣瓦,官無事烏鼠當衙。白水黃沙,倚遍欄干,數盡啼鴉。”這是作者就其在荊溪上所見進一步所寫,可見景象是何等荒涼。字里行間,其諷刺意味又是何等強烈。大元統治下的黑暗社會,就是一座“無僧”的“寺”。這座“無僧”的“寺”就是那些“狐貍”的安樂窩,那些“當衙”的官老爺們,就是“鳥鼠”之類,而“鳥鼠”又何能“當衙”。作者把矛頭直接指向宮府,揭露元朝統治者的暴虐、昏庸和腐敗,是使人民貧窮、大地一片荒涼的根本原因。面對眼前這一切,作者一個人久久地憑欄眺望:遠處,“白水黃沙”,看不見一點綠色,沒有一點生氣。近處,雖日已黃昏,但荊溪人家的屋頂上卻不見縷縷炊煙,只有歸巢寒鴉的啼叫打破了這黃昏的死一般的寂靜。于是,他一只一只地數著,直到把歸鴉的數目數完為止。結末對荊溪黃昏景色的描寫,作者處處流露出凄涼、憂傷、憤懣的心情。不然,作者不會把欄干倚遍把啼鴉數盡。這一“倚”一“數”,正說明他孤寂太甚、惆悵太重、憂傷太深。托物寓情,一個“啼”字,既是鴉啼,也是“倚遍欄干”的作者內心極度悲涼的曲折反映,其中也包含著對“狐貍樣瓦”、“鳥鼠當衙”的憤懣不平。

            這首小令所描寫的荊溪荒涼景象是具有典型意義的,它是元朝統治下的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反映了在民族壓迫和官僚地主壓榨下被賤稱為“南人”的江南人民的窮困生活,表現了作者對“狐貍樣瓦”“鳥鼠當衙”的黑暗現實的痛恨。作者對官府的抨擊是直接而大膽的,文筆是尖刻而辛辣的。從文藝上看,全曲語言質樸而又辣味十足。描寫荊溪的荒涼景象,首、中、尾一以貫之。首尾含蓄而別致。中間則諷意深刻。陶宗儀《輟耕錄》在引述喬吉作樂府六字法后說:“大概起要美麗,中要浩蕩,結要響亮。尤其在首尾貫穿,意思清新。”喬吉此曲,可謂得之矣。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01-11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上京即事》原文及翻譯賞析11-02

          端午即事原文、翻譯、賞析03-19

          端午即事原文賞析及翻譯04-23

          山居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0-05

          清明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06-10

          端午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01-13

          《初夏即事》原文翻譯與賞析02-21

          《鐘山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04-07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偷精品国产五月丁香麻豆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一级 亚洲欧美国产制服动漫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在观看 | 亚洲欧美久久综合网站点击 | 日本在线中文字幕乱码免费 | 色五月婷婷久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