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婦》原文,譯文及賞析

          時間:2024-07-18 08:30:32 志華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蠶婦》原文,譯文及賞析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以下是小編整理《蠶婦》原文,譯文及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譯文及賞析 1

            原文

            宋代 張俞《蠶婦》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譯文/注釋

            譯文

            一個住在鄉下以養蠶為生的婦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趕集并且出售蠶絲。回來的時候,她卻是淚流不斷,傷心的淚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濕了。

            因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穿著美麗的絲綢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這樣辛苦勞動的養蠶人!

            注釋

            (1) 蠶婦:養蠶的婦女。蠶,一種昆蟲,吐出的絲是重要的紡織原料,主要用來紡織綢緞。

            (2)市:做買賣或買賣貨物地方。這里是指賣出蠶絲。

            (3)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來擦抹的小塊布。

            (4)遍身:全身上下。羅綺:絲織品的統稱。羅,素淡顏色或者質地較稀的絲織品。綺,有花紋或者圖案的絲織品。在詩中,指絲綢做的衣服。

            全文賞析

            詩首兩句寫蠶婦的傷感,“淚滿巾”見出蠶婦感情刺激之深。三四句揭示蠶婦傷感的緣由,乃有感于獲而不勞、勞而不獲的不合理社會現實。作品雖客觀敘寫,不著評論,但對蠶婦命運的同情,對社會的不公自浸潤于詩句中,啟人思索。詩歌結構簡截,語言質樸,一針見血。此詩與李紳“鋤禾日當午”首,一詠耕,一詠織,可稱為中國詠耕織的代表作。

            張俞的詩歌作品并不很多,但是這一首《蠶婦》,使他在中國古典詩歌的大舞臺上占據了一席之地。《蠶婦》寫在北宋時期,充滿了對當時社會的諷刺和批判。當時的封建朝廷,在自己浪費無度的同時,又對外敵妥協,更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人民生活痛苦難言。詩人就在這一大背景下,描寫了一位整日辛苦勞作,不經常進城,一直在貧窮的鄉下以養蠶賣絲為生的普通婦女的遭遇。整篇詩就好像是在講故事:婦人昨天進城里去賣絲,回來的時候卻是痛哭流淚。因為她看到,城里身穿絲綢服裝的人,都是有權有勢的富人。像她一樣的勞動人民,即使養一輩子蠶,也是沒有能力穿上“羅綺”的……這首詩揭露統治者不勞而獲的不合理現實,極有說服力。全詩沒有任何一字的評論,也沒有使用什么高深的聯想,但是讀者從字里行間,可以輕易地感受到詩歌的實際寓意,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古詩充分表現出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者簡介:

            張俞(《宋史》作張愈),生卒年不詳,北宋文學家。字少愚,又字才叔,號白云先生,益州郫(今四川郫縣)人,祖籍河東(今山西)。屢舉不第,因薦除秘書省校書郎,愿以授父而自隱于家。文彥博治蜀,為筑室青城山白云溪。著有《白云集》,已佚。

            生平

            張俞,雋偉有大志,游學四方,屢舉不第,仁宗寶元初(1039)西夏事起,曾上書朝廷論邊防事。因人推薦,經試錄用為秘書省校書郎,但他把官職讓給父親,自己卻愿在家隱居。益州長官文彥博特別優待他,為其出資買得青城山白云溪唐人故居安置,自號白云先生。七詔不起,遨游天下山水三十余年,卒年六十五。張俞非常重視地方的文化教育事業,率先創辦少愚書院,以儒家經典為教材,親自教授。明代時改少愚書院為子云書院。著有《白云集》,已佚。《東都事略》卷一一八、《宋史》卷四五八有傳。

            《蠶婦》原文,譯文及賞析 2

            《蠶婦》原文

            唐代:杜荀鶴

            粉色全無饑色加,豈知人世有榮華。

            年年道我蠶辛苦,底事渾身著苧麻。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的臉蠟黃,沒有一點光澤,哪知道人世間的什么榮華富貴。

            年年都說我養蠶辛苦,為什么身上穿的是苧麻做的衣服?

            注釋

            底事:為什么。

            苧麻:一種草本植物、莖部韌皮可供紡織。

            賞析

            詩首兩句寫蠶婦的傷感。婦人昨天進城里去賣絲,回來的時候卻是痛哭流淚。“淚滿巾”可以看出蠶婦感情刺激之深。詩人用樸素的語言無聲地揭示了社會的極端不公。通過對一個蠶婦經歷與感受的敘寫,表達了對下層勞動人民處境的深刻同情。詩中不著一字議論,卻無聲地控訴了以養蠶為生、深居僻鄉的勞動婦女這一形象。蠶婦初次進城,竟發現了自己貧困終生的根源,難怪她要悲傷,要痛哭流淚了。那位蠶婦的神態、見聞、感受都寫得繪聲繪色、有血有肉,就以這么一個生活細節,來深刻揭露封建社會制度的極端不合理,立意深刻,構思巧妙,顯示了詩人對生活的敏銳洞察力和高度概括力。

            后兩句揭示蠶婦是因為有感于獲而不勞、勞而不獲的不合理社會現實而傷感。蠶婦之所以會痛哭流淚,是因為她看到,城里身穿絲綢服裝的人,都是有權有勢的富人。像她一樣的勞動人民,即使養一輩子蠶,也是沒有能力穿上美麗的絲綢衣服的。詩人用明顯對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會階級對立的現實,揭露統治者不勞而獲的不合理現實,極有說服力。

            這是一首言簡意賅的諷喻詩,詩人借養蠶婦女的所見所感,把養蠶人衣不蔽體,不養蠶人卻穿著滿身綢緞加以對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遭到剝削掠奪的不合理現象。詩中反映了勞動人民生活的悲苦,表達了詩人對養蠶農婦的同情,對不勞而獲的剝削階級的憤恨,以及對整個封建社會的控訴和鞭撻。

            作者簡介:

            杜荀鶴(約846—約904年),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臺縣)人,唐末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4]。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進士,仍未授官,乃返鄉閑居。曾以詩頌朱溫,后朱溫表鑒他,授翰林學士,知制誥,故入《舊五代史·梁書》(《舊五代史·卷二十四·梁書第二十四·列傳第十四》有其傳)。

            他以“詩旨未能忘救物”(《自敘》)自期,故而對晚唐的混亂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頗多反映,如《山中寡婦》的避征無門,《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中官兵的遍搜珠寶,亂殺平民,甚至拆古寺,掘荒墳;《再經胡城縣》中酷吏的殘忍,縣民的含冤,都是這一時期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其詩也明白平易,且都是近體詩,但也失之淺率,不甚耐讀。他自稱【苦吟】,從技巧上說,未必如此。《滄浪詩話》將他列為一體,翁方綱不以為然,在《石洲詩話》中說:【咸通十哲,概乏風骨……杜荀鶴至令嚴滄浪目為一體,亦殊淺易。】《苕溪漁隱叢話》引《幕府燕閑錄》,也謂鄙俚淺俗,惟宮詞為唐第一。

          【《蠶婦》原文,譯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蠶婦》原文及譯文09-08

          蠶婦原文及賞析03-03

          蠶婦原文及賞析06-16

          【經典】蠶婦原文及賞析08-15

          蠶婦原文翻譯及賞析09-19

          《蠶婦》原文及翻譯賞析10-29

          蠶婦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蠶婦吟原文翻譯及賞析08-19

          蠶婦原文翻譯及賞析(推薦)12-20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午夜一级a成年大片在线 |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yw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专区 |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 亚洲成在人线在线精品 | 偷偷做久久久久久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