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華美德黑板報內容

          時間:2023-09-22 12:32:22 美云 黑板報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弘揚中華美德黑板報內容

            導語: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從我做起!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弘揚中華美德黑板報內容的相關內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弘揚中華美德黑板報內容

            弘揚中華美德作文

            不知你是否有這樣的感受,每當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胸中便仿佛有股熱流淌過,洶涌而澎湃,一股自豪卻又不知名的感受油然而生。這紅旗的紅與校門的八個大字“弘毅守志,任重道遠”光輝遙相映襯,我們仿佛看到一種精神、一種力量正在傳遞著——是的,這是上下五千年來未曾斷絕的文明之火,這是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中華傳統美德。

            但是,什么是中華美德呢?語文老師說:“中華美德”是父慈子孝,夫義妻賢,兄友弟恭;待人誠信,為人正直,處事循義;尊老愛幼,扶貧憐弱,……

            數學老師說:“中華美德”是一條長長的線段,它連接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過去,艱苦奮斗地創造燦爛的今天和充滿希望的未來。

            英語老師說:Chinese civilization is one of the oldest in the world.

            地理老師說:“中華美德”位于地球東半球,它是中國山川秀麗、晴空萬里與第一輪陽光所組成的。它是東方不敗。

            歷史老師說:“中華美德”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它是一份珍貴的遺產,是中華民族崇高的氣節。

            美術老師說:“中華美德”是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它的顏色是光芒而又耀眼的。

            音樂老師說:“中華美德”是一首歌,它的音色美妙動人,它激勵著所有中華兒女努力拼搏。

            而我想說:泱泱中華美德,幾千年來綿延不息就如那川流不息的江河,遙望歷史,縱觀古今,中華兒女以自身行動為我們詮釋了“美德”含義。

            從孔孟的仁義禮智孝當先到朱子的修身治國平天下,從廉頗的負荊請罪到孔融的讓梨之舉,從曾子為兒弒豬到季布千金一諾,從花木蘭替父從軍到穆桂英掛帥,從聞雞起舞到懸梁刺股,從臥冰求鯉到棄官尋母,從臥薪嘗膽到舉粥著書,從三顧茅廬到程門立雪,從蘇武牧羊到精忠報國。我們在浩如煙海的思想寶庫中找到了其淵源,而那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如哺之義,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不正象征著那至真至善至純的美好希冀么?

            但中華的傳統美德也隨著時代變化在不斷發展。從近代至今:林則徐、譚嗣同、魯迅、雷鋒、王進喜、焦裕祿、孔繁森以及感動中國和標兵勞模人物,他們給我們留下心靈的震撼,給這個傳統美德逐漸喪失褪去的社會予以觸擊,在他們身上真正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美德和社會公德,也弘揚著浩然的民族正氣和民族精神。我們親眼看到了抗洪抗災抗非典面前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看到神州系列飛向太空,看到奧運健兒在賽場上奮力拼搏,看到了每一個平凡崗位上的人都在以微小力量鑄成大愛。民族傳統美德是一種化身,一種超越時間、空間的精神力量的化身,新時期賦予了它新的時代內容,形成了有特色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準則。

            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熱愛祖國、勤奮節儉、尊師重教、團結友愛、尊老愛幼、禮貌待人、誠實守信、嚴己寬人、先人后己、勤學萬卷等優良傳統美德正是建立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礎上的。

            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也是最為核心本質的美德。艾青在他的詩中寫道:“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人民對祖國的感情時刻蘊含心底,如同與父母家人的感情一樣永遠割不斷。這種真摯的感情使多少海外游子常常心懷一腔鄉愁,盼望落葉歸根;這種感情又使多少身在祖國的人們深感熱土難離。

            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將中華傳統美德繼承和發揚下去,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在家里多一句對父母的體恤關懷,多做一件力所能及之事,在校多一些對老師同學們的問候與微笑,多學一些科學文化知識,做人根本的道理,在社會上多做文明守法有利于他人的事情。學校是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主要陣地,剛過去的軍訓勞動和即將到來的運動會正是考驗團結、磨礪自我、培養集體榮譽感的大好機會。我們要學會將學與知合而為一,做中華傳統的優秀繼承者和傳播者。

            弘揚中華美德句子

            1、弘揚傳統美德,創建和美村莊(社區、家庭)

            2、加強群眾教育,共建和諧社會

            3、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4、秉中華美德,遵圣賢教誨,行弟子之規

            5、經典儒學弟子規,禮義廉恥照胸間

            6、學弟子規,頁頁是金;用弟子規,件件是真

            7、銘記弟子良規,傳承中華文化,塑造淳厚校(民)風

            8、古有弟子規,規言、規行、規道德;今有少年學,學美、學善、學言行

            9、古人圣訓弟子規千古文明永流傳

            10、讀弟子規,善人,善己;行弟子規,為人,為己

            11、與經典同行學圣人訓,用生活規范彰顯人品

            12、弟子規,規弟子;先做人,后成人

            13、學習《弟子規》,儒風圣韻伴我行

            14、學《弟子規》,傳承中華美德;做文明人,踐行真心行動

            15、半部《論語》治天下,修身還須《弟子規》

            16、中華美德傳千年,忠孝禮儀記心中

            17、明了弟子規,泰然處于世

            18、學弟子規,知人知事;懂弟子規,明事明理

            19、學好《弟子規》,走遍天下理不虧

            20、身兼德美,行入孝悌,上善若水,遺善無累

            中華美德核心內涵

            仁 :有仁愛之心 ——唐太宗愛民如子

            義 :重情義 ——荊軻刺秦王

            禮 :懂禮數——孔融讓梨

            智 :明智果斷 ——空城計

            信 :誠信言而必果 ——尾生沉水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哪些

            l.仁愛孝悌

            不管在哪個歷史時期,也不管在官方還是在民間,仁德成了各個階層所公認的最普遍的道德標準。

            從孔子的三母德,到孟子的四母德,再到董仲舒的五母德,都把“仁”列為眾德之首。

            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仁是人的立身之本,是處理人與人關系的基本準則。

            對人有愛心,是一切美好品德的開端。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愛思想,并把它推廣開來,淡化了孔子仁愛思想的等級色彩,而融進了較為濃厚的平等意識。發展到后來,儒家思想的繼承者明確提出了“博愛之謂仁"的道德主張,進一步將仁愛之心推廣到每一個人的身上。

            家庭是一切社會組織的中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首先表現為家庭內部成員之間的關系, 對人的愛心也就首先應該施加于家庭成員的身上。這便是儒家所倡導的"孝梯”之道。

            《論語學而》說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仁愛的基礎。

            君子就是要樹立這個基礎,基礎樹立了,大道也就會隨之產生。

            《論語學而》還說對近親有孝梯之心,才能進而泛愛眾人,這就是由內而外的仁愛之心。

            孟子認為,子女對父兄的敬愛之情是出于天生的善性,對這種善性要發揚光大,由己及人,只要將對親人的仁愛之心加以推廣,就可以達到社會穩定,天下太平。

            所以,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親親”是一個重要的基石。由親愛親人進而仁愛百姓;由仁愛百姓進而愛護萬物,這是儒家推廣仁愛之心的典型步驟。

            墨家也提倡仁愛,但與儒家不同的是,墨家提倡的是一種不分遠近先后的"兼愛"。

            兼愛是墨家倫理思想的基本原則,兼愛的理想境界是天下之人皆相愛(《墨子·兼愛中》)。

            盡管儒墨兩家的仁愛思想不盡相同,但在“仁者愛人”這一根本觀點上是相一致的。

            2.重義輕利

            義利關系問題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有關這個問題的"義利之辨"一直為人們所重視,甚至被推崇為治學的開端。

            如劉宗周《人譜類記》就說:“學莫先于義利之辨。”

            “義者,宜也。”(《禮記·中庸》)

            “行而宜之謂之義。" (韓愈《原道》)

            “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千集注》卷一)

            綜合這幾種解釋可以看出,義的基本含義是應該、合宜,具體所指是行為要合宜,

            要說應該說的話,要做應該做的事。

            顯然,義是一種行為原則,這種原則表現在內心是對欲望的控制,表現在外部是對言行舉止的嚴格要求。

            孟子則更強調“義”的外部作用,認為“義,外也,非內也”(《孟子·告子上》)。

            在孟子看來,義是衡量人的各種外部表現的價值尺度,仁則是判斷人們有無愛心的道德標準;仁主內,義主外,仁、義相互結合,才是心靈美和行為美的完美表現。

            董仲舒對仁、義之間的關系有著不同的理解,他認為,義與仁是不同的道德規范,仁重在對他人,義重在對自我。

            他說,義是適宜于匡正自己思想行為的道德規范,它著重于對自我精神境界的提升。這種解釋,體現了儒家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道德觀念。

            儒家學者對“義”進行評價時,往往把“利”作為它的對立面,在義利之辨中反映出重義輕利的思想觀念。

            “利”就是物質利益,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必須以義為前提, “利”合于義則取之, 違于義則去之。“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論語·憲問》)

            所以, “見利”必須“思義”。

            “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孟子·萬章上》)”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只要是不義之利,無論大小,都不能取與。

            先秦儒家還把義利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榮與辱的重要標準: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荀子·榮辱》)

            “君子思義而不慮利,小人貪利而不顧義。”(《淮南子·繆稱訓》)

            君子看重的是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道義,小人看重的則是個人的利害得失,重義者榮,重利者辱。

            董仲舒進一步發展了這種重義輕利的觀念,

            在《春秋繁露·身之養重于義》中明確辨析了義利對自身滋養的輕重之別: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義與利。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體莫貴于心,故養莫重于義,義之養生人大于利。"

            董仲舒承認義與利都是人所需要的,但義是用來滋養心靈的,而利是用來保養肉體的;

            心靈比肉體更重要,所以義對人的滋養價值遠遠超過了利。

            這種思想發展到后來的宋明理學,便產生了天理人欲的大辯論。

            就像孟子所說的那樣: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便是這種傳統美德的最高境界。

            3.謙和禮讓

            中國是享譽世界的“禮儀之邦”,“禮”是中國傳統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禮”在中國古代有著非常豐富的內容:

            可以指整個社會的等級制度和倫理秩序,叫禮制;

            可以指整個社會的一種道德規范,叫禮讓;

            可以指具體的禮節儀式,叫禮儀;

            可以指個人在待人接物時所表現出來的道德修養,叫禮貌。

            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禮的作用,把禮看做治國安邦的根本所在。

            《左傳》將禮比作國家的軀干,并說:“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傳·隱公十五年》).

            荀子則把禮說成是“法之大分,類之綱紀”,認為“天下從之者治,不從者亂;從之者安, 不從者危;從之者存,不從者亡”(《荀子·禮論》)。

            禮不僅是國家的基石,而且也是個人立身處世的必備條件。

            《禮記·冠義》把禮當做區分人與動物的根本標志,認為“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

            《論語·季氏》則說:“不學禮,無以立。”

            《詩經》的話更是一針見 血:“人而無禮,胡不逍死?”

            正因為禮對個人的成長如此重要,所以孔子對世人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

            當然,孔子所講的禮,還不是純道德意義上的禮,而是貴族階級內部的秩序和等級關系。

            到了戰國末期,荀子強調"隆禮尊賢”,其中的禮就已經屬于道德修養的范疇了。

            《荀子·修身》說:“禮者,所以正身也。“

            我們今天所要繼承的禮,不是作為維系某種社會等級制度的禮,而是作為一種美好道德品質的禮。

            禮作為一種道德規范,在處理與他人的關系時主要表現為“讓"。

            “讓,禮之主也。”(《左傳·隱公十五年》)

            對人謙讓,是禮的重要道德內涵。

            謙讓首先是自己要謙虛,不妄自尊大,不驕傲自滿,遇利能辭讓,治學能下人。

            這正如《老子》所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尚書》所說的“滿招損,謙受益”, 也已成為廣為傳誦的至理名言。

            謙讓其次表現為對人的恭敬,尊敬他人,理解他人,看到他人的長處,虛心向他人學習,是促使自己走向成功的重要方面。

            《左傳·僖公十一年》說:“敬,禮之輿也。不敬則禮不行。”

            可見,對人恭敬,是禮儀得以實施的關鍵。

            謙讓體現了儒家所倡導的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優良品德,

            謙讓的結果必然是人與人之間的和睦與和諧,而“和“正是儒家所致力追求的理想境界。

            《論語·學而》說:“禮之用,和為貴。”

            由禮讓而達到人世間的和諧安定,反映了作為精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道德規范的巨大社會作用。

            4.真誠有信

            “誠”有多種含義,但其核心意義是真實而不虛妄。

            誠是作用于人的內心的道德規范,要求人們能夠保守內心的本真,真實表露自己的心聲,絲毫不加任何的掩飾,真正做到表里如一。

            《大學》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只有首先不欺騙自己,達到內心的真誠,才不至于去欺騙別人。誠的最高境界是“真"。

            《莊子·漁父》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千外,是所以貴真也。”

            真是道家表示自然本體的重要范疇,特指那種達到天人合一的自然本真。

            人的精誠發展到極致,就可以達到本真的狀態。

            本真存于內心,神態顯露于外,這種內與外的高度統一,是最為可貴的。

            與誠密切相關的是“信”。

            “信”也有真實的意思,

            如《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其中的“信”就是指的言語真實。

            作為一種道德規范,信有兩層含義,一是講信用,一是信任。

            兩者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只有自己講信用,別人才會信任你。

            信來源于誠,誠是信的基礎。

            張載說:“誠故信。”(《張載集·正蒙·天道》)

            陸九淵也說:“誠實無偽,斯可謂之忠信矣。”

            信與誠相比,一個重在外部的言行,一個重在內心的態度,這就好比仁與義的關系一樣。

            孔子非常重視信的作用,并把它與仁、義相提并論。

            《論語·學而》說:“信近于義,言可復也。”

            意思是說,信接近于義,所說的話就可以兌現。

            孔子把信當做重要的交友原則,要求與朋友交往應該“言而有”(《論語學而》)。

            他時刻反省自己:‘‘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孔子還把信當做治國理民的必備條件,在“食”、“兵”和 “信”三者當中,如果不得已要去掉一個,首先要去掉“兵”,其次去掉“食”,惟獨“信”是不能去掉的,因為“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如果為政者不講信用,就會失去人民的信任,國家也就難以生存。

            因而,孔子感嘆道:"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孟子也十分重視信,并把“朋友有信”作為自己的一種社會理想。

            董仲舒則把信列為“五常”之一,與仁義禮智相并列。

          【弘揚中華美德黑板報內容】相關文章:

          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黑板報內容06-16

          弘揚中華美德01-28

          弘揚中華美德作文精選01-31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01-24

          弘揚中華美德作文06-20

          愛我中華黑板報內容09-30

          傳統美德作文:弘揚中華孝道美德01-20

          弘揚中華美德高中作文01-24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作文01-28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不卡精品 | 中国久久精品综合网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日本三级手机在线播放线观看 | 亚洲福利精品视频 | 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