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活動教案

          時間:2022-05-20 14:24:24 活動教案 我要投稿

          【熱門】科學活動教案合集八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科學活動教案合集八篇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活動設計背景】

            在學生分組實驗時,教師要融入到學生之中,充當四種角色:

            ①組織者:為學生創(chuàng)設和諧、愉快的氛圍,組織學生實驗;

            ②探究者:做一名好奇心很強的學生,與學生共同探究;

            ③發(fā)現者:仔細觀察實驗情況,并認真傾聽學生交流,發(fā)現學生實驗中的問題;

            ④指導者:當學生探究感到困惑時,要及時指導。

            設計意圖:教師最大的成功是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如若一味地牽引,則是剝奪了學生自我發(fā)展的權利,因此教學中,我給予學生極大地探究空間和充分的探究時間,在開放中組織,在參與中指導,讓探究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進行。

            【活動目標】

            使學生通過實驗增加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教學重點、難點】

            ①分組匯報實驗現象:

            在匯報時,要讓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尤其是不同的意見。如:小玻璃瓶在水中有的灰上浮,但有的組會下沉,這就要讓學生把瓶子拿出來,再做實驗,然后觀察,會發(fā)現有的瓶子沒有蓋,水進去了,就沉下去了……

            ②思考總結:

            讓學生認真觀察上浮和下沉的物體,發(fā)現這些物體的特點:

            上浮的:輕,是用木頭、塑料、泡沫等材料做的;

            下沉的:重,是用玻璃、金屬、石頭等材料做的。

            設計意圖:材料是活動的基礎,為學生提供什么樣的材料,什么時間提供材料是大有學問的。教師提供的材料,必須經過仔細選擇:既簡單,能為每個孩子開辟一條探究之路;又要豐富,讓孩有可能通過各種各樣的路子去探索;還要有結構,能在探究中體現學生的獨創(chuàng)性

            【活動準備】

            教師出示探究問題:

            ⑴小玻璃瓶在水中上浮,用什么辦法讓它沉下去?

            ⑵橡皮在水中下沉,用什么辦法讓它浮上來?

            學生分組選擇一個問題進行探究,有興趣的可以探究兩個問題。

            2、制定探究計劃

            首先由小組討論,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如讓小瓶下沉的方法有:灌水,灌沙子或裝石子,把小瓶綁在石塊上……

            然后小組匯報交流,完善探究方案。

            設計意圖:設計實驗方案既減少了實驗的盲目性,又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孩子們設計的實驗也許是稚嫩的,站在科學的高度上講也許是不太科學的,但是學生在根據自己的設想進行實驗時,初步的學會了科學的看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組織學生交流,有利于實驗方案更趨于科學可行。

            3、分組探究

            在學生分組探究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在學生探究出現問題需要幫助時,出出主意,還要關注學生獨特的實驗方法。

            4、表達與交流

            匯報實驗情況要注意以下三點:

            ⑴要讓學生邊演示邊匯報;

            ⑵讓學生說清實驗步驟和方法,尤其是說清從失敗到成功的實驗過程。

            ⑶在學生交流時肯定學生的多種方法,尤其是有創(chuàng)意的方法。

            我預設的交流情景:

            生:我們小組研究的是:讓橡皮泥浮上來。我們是這樣做的,橡皮泥做成小片(下沉)——捏薄點兒(下沉)——捏 得更薄(沉、漏了)——再捏(先浮后沉)——捏成碗狀或船形(浮)——放入曲別針(仍然上浮)

            師:通過捏你們發(fā)現橡皮泥有什么變化?

            生:橡皮泥的形狀變了。被捏成了船的形狀。

            師“形狀變了,就可能改變物體的沉浮。坐過船嗎?鋼鐵做的輪船能浮在水面上是什么道理呢?

            生:改變了鋼鐵的形狀。里面是空心的。

            師:還有什么方法讓橡皮泥上浮嗎?

            生:我們把橡皮泥粘在木塊上,也會上浮。

            生:粘在乒乓球上也上浮。

            師:借助比橡皮泥輕的物體也能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設計意圖:全班交流的過程是學生發(fā)散思維的過程,許多閃光的思想火花會在交流中產生,教師不應該滿足于“沙+黃豆”的交流層面,而應該把學生的思維引向“小蘇打+白醋”生成新物質的研討層面,這樣才能使不成熟的想法更成熟起來,在相互交流中,會使學生的想法更科學,認識更完善。

            三、拓展活動,嘗試解決實際問題

            1、揭秘:通過以上的兩次實驗探究,讓學生揭開 課始 兩個塑料球一浮一沉的秘密。

            2、潛水艇實驗;出示自制的潛水艇模型,讓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潛水艇自由上浮和下沉的秘密,并說明道理。

            3、設計打撈沉船方案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教育要體現STS目標,即科學—技術—社會與生活的聯系,這個活動能讓學生體驗到科學為生活服務,讓激發(fā)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四、實驗設疑,激發(fā)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師出示沉浮子:“水中的小瓶能停留在水中的任何一個位置”,這太奇怪了,這是為什么呢?是小瓶有什么秘密,還是水有什么特殊?……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有趣的實驗現象,會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的探究繼續(xù)下去。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一、設計意圖:

            大班的孩子特別喜歡動手,什么東西都想摸一摸、碰一碰,總有許多的“為什么”從嘴里冒出來,怎樣滿足幼兒的這些愿望,怎樣將《綱要》中的目標落實到我們的科學活動中。因此我設計了這次大班科學活動“動手變一變”,并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選取活動內容:

            1、選擇幼兒身邊常見的材料,誘發(fā)發(fā)現的興趣。

            例如:吹泡泡、做饅頭、充皮球等這些活動在我們身邊經常發(fā)生。

            2、選擇幼兒熟悉、興趣的內容,激發(fā)探索的欲望。

            例如:將兩種顏色混合的變色游戲,調配調味品等這些都是幼兒熟悉且喜歡的內容。

            3、豐富相關知識,引發(fā)交流的愿望。

            例如:活動前我班開展了與該活動相關的兩個活動:一、談話活動“我的變化”→主要是讓幼兒將小時候的照片與現在的自己對比,并通過觀看人生長過程的圖片,了解人的變化過程;二、家園活動“找一找”→請幼兒回家后通過各種途徑找找身邊有什么事物發(fā)生了變化,然后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

            二、活動目標:

            1、讓幼兒在實驗探索中發(fā)現事物的變化。

            2、引發(fā)幼兒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激發(fā)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三、活動準備:

            1、各色顏料、排筆、透明水杯,記錄表。

            2、糖、鹽、醋若干、溫開水,湯匙、電磁鍋、面團、盤子。

            3、洗潔精、各種塑膠、吸管、氣球、皮球、毛線、打氣筒。

            四、活動過程:

            1、激趣導入。

            (1)引發(fā)幼兒說說我們身邊有哪些事物發(fā)生了變化。

            師:前幾天,我請你們找找身邊有哪些事物發(fā)生了變化,你們找到了嗎?現在就把你發(fā)現的秘密說出來與大家分享吧!

            (通過親切的談話,秘密的分享,教師很自然將幼兒的興趣點引入活動中。)

            (2)以變魔術引題,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初步了解兩種溶液混合在一起的神奇變化(如:酚酞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融合會變成玫瑰紅)。

            師:我們身邊有這么多事物發(fā)生了變化,現在我來當個魔術師,來變一變我們身邊的事物。瞧!這是兩瓶什么顏色的液體?(無色)你們猜猜它們合在一起會發(fā)生什么變化?(請個別幼兒說說)好!現在讓我來變一變吧!(操作實驗)呀!變成玫紅色。你們想不想也來變一變呢?今天我們的實驗區(qū)內就準備了許多的東西,請小朋友也當個小小魔術師,動手去試一試,看看它們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魔術表演是幼兒特別喜歡觀看的節(jié)目,因此在活動中教師利用一個小小的魔

            術表演,既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讓幼兒明白我們身邊的事物都在不

            斷的發(fā)生變化,同時也為后面的操作活動提出了示范性的要求。)

            2、操作實驗,觀察記錄。

            (1)學習觀看實驗操作示意圖。

            師:實驗之前我們來學看操作示意圖。(講解如何看示意圖)

            (2)交代實驗區(qū)的規(guī)則:認真實驗;在實驗中遇到困難可求助老師或同伴;工作完后請收拾好實驗材料,并將椅子搬到中間,然后可以去看其它組的實驗,但不要影響同伴進行實驗。

            (在這次的實驗操作中,我們運用到記錄卡和實驗操作示意圖,讓幼兒學習自

            己觀看示意圖、自己記錄結果,這樣即能幫助幼兒明確探索的目的,又能幫助

            幼兒梳理探索的方法和思路。)

            3、幼兒自由選擇小組進行實驗操作,發(fā)現物體的變化。

            (1)顏色的實驗

            1組:顏色變變變(顏色的調配)

            (2)水的實驗

            2組:把糖放在水里(水變甜了);把鹽放在水里(水變咸了)

            把醋放在水里(水變酸了)

            3組:用磁化鍋燒水、蒸饅頭。(水開了,冒泡泡,并且有許多氣體,饅頭變大了,有香味。)

            4組:把洗潔精放在水里。(可以吹泡泡)

            (3)氣體的實驗

            5組:吹氣球、皮球(投放沒有氣的氣球、皮球,用嘴吹或用打氣筒打,氣球變大,皮球的氣充滿了、變硬了。

            (各組通過顏色、水、氣體等不同的實驗操作都得出了共同的結論:我們周圍的許多事物都在發(fā)生不同的變化。)

            4、交流分享。

            (1)每組請一位代表來交流、分享實驗的過程和結果。

            (2)小結:我們周圍還有許多事物發(fā)生了變化,小朋友回去在找找,把它們畫下來說給爸爸、媽媽聽。

            (通過交流分享,幼兒即能了解到其它實驗小組的實驗結果,也提高幼兒在同伴中大膽表述的能力。)

            5、分享饅頭。

            幼兒與老師共同分享饅頭,體驗成功的喜悅。

            (通過與同伴共同品嘗饅頭,體驗成功的喜悅,加深“對事物都在變”的理解。)

            五、活動效果分析:

            活動開始時教師以變魔術引題,孩子們興趣盎然,瞪大眼睛等待教師的魔術表演。這個魔術讓幼兒初步感知兩種溶液混合在一起的神奇變化,充分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接著我們?yōu)楹⒆犹峁┴S富、有趣且探索性強的材料,讓幼兒自由選擇實驗組進行操作→探索→觀察→記錄,在玩中發(fā)現各種事物的變化,并互相交流講述各自的發(fā)現;最后再引導孩子們觀察“蒸饅頭”的過程,通過與同伴共同品嘗饅頭,體驗成功的喜悅,加深“對事物都在變”的理解。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數字、符號記錄種子排列的結果。

            2、感知物體的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關系。

            重難點:

            感知物體的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關系。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一份種子(蠶豆、黃豆、紅豆各十顆)。

            2、排列卡兩張

            活動過程:

            一、種子分類。

            1、“看看桌子上有什么?”(蠶豆、黃豆、赤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什么?”(種子)

            2、請幼兒將蠶豆、黃豆、紅豆分類,感知并交流每種種子的數量。

            3、討論:在一張紙上要同時記錄三種種子的數量,怎樣記才清楚?

            4、請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并交流。

            二、種子排隊。

            1、請幼兒將三種不同的種子在排列卡上排排隊,要求一個挨一個排列整齊。

            2、請幼兒講述排列結果。

            3、討論:為什么蠶豆排的最長,紅豆最短呢?

            4、記錄排列的結果。

            三、猜測并實踐。

            1、幼兒人手一張紙,紙上畫有間隔數厘米的三條平行線,三條線的起點和終點一直。請幼兒猜測:把三種種子分別放在線上一個挨一個地排隊(都從起點開始排),哪一種種子的隊伍最長?哪一種種子的隊伍最短?為什么?

            2、幼兒自己嘗試。

            3、交流自己的發(fā)現并說出原因,感受物體的大小與“隊伍”長短的關系。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知道雞蛋的沉浮與鹽水的濃度有關。

            2.技能目標:能隨著加入鹽的量觀察雞蛋的懸浮程度,會記錄和表達試驗過程和結果。

            3.情感目標:體驗在雞蛋沉浮實驗中兩人合作探究和分享實驗經驗的樂趣。

            二、活動重難點

            1.活動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知道雞蛋在鹽水里才能浮起來,并且懸浮的程度與鹽水的濃度有直接關系。

            2.活動難點:做鹽水濃度與雞蛋懸浮程度關系實驗時能詳細記錄實驗過程,能清楚表達試驗過程和結果。

            三、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玻璃杯、勺子、筷子、雞蛋若干;清水、鹽,記錄紙和筆若干。

            2.經驗準備:大班幼兒已經在生活中獲得一些沉浮的感性知識,如人會游泳才能浮在水面,不會游泳的'人需要借助游泳圈才能浮在水面,石子投入水中會立馬沉入水底等。

            四、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設疑導入

            1.教師出示圖片:一個人躺在死海上舒適地看書。

            2.教師:在圖片上你看到了什么?為什么他可以浮在水面沒有沉下去?你覺得這種情況可能出現嗎?

            (二)基本部分

            1.介紹試驗教具,設疑引發(fā)幼兒思考

            (1)教師出示各種各樣的實驗材料并介紹:兩個透明的玻璃杯裝著一樣多的水(先不說出一杯是清水一杯是達到一定濃度的鹽水),一枚雞蛋;突出兩個玻璃杯是一樣的,里面的水也一樣多。

            (2)教師提出問題:把蛋寶寶放到第一個水杯里(清水),再把它放第二個水杯里(鹽水)里會發(fā)生什么事情?

            2.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初步感知蛋的沉浮現象

            (1)教師操作實驗,引導幼兒觀察并說一說雞蛋在兩個杯子中沉浮的情況。

            (2)教師提問:蛋寶寶在第一個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怎么到了第二個杯子里會浮上來呢?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呢?

            (3)幼兒自主探索: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區(qū)分出淡水和鹽水的不同。從而找到原因:雞蛋在裝有淡水的杯子里是沉下去的,在鹽水里是浮上來的。

            3.引導幼兒操作材料,深入理解沉浮與鹽量的關系

            (1)教師進一步引導:蛋寶寶放在鹽水里都會浮起來嗎?要放多少鹽才會浮起來呢?我們來做一做這個實驗,并記錄在記錄紙上。

            (2)教師將幼兒分成兩兩一組,合作探究。

            (3)教師提供操作材料:每組一個玻璃杯,一份食鹽,一根小勺,一根攪拌棍,記錄紙和筆。

            (4)教師提出實驗要求:明確加鹽、攪拌和記錄方式等。

            (5)幼兒合作操作實驗并進行記錄,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指導。

            4.說一說沉浮規(guī)律,分享和總結經驗

            (1)請小組幼兒展示記錄紙,并談談實驗過程和結果。

            (2)教師繼續(xù)提問引導:為什么蛋寶寶在剛開始加鹽的時候沒有浮起來,后來再接著加鹽才浮起來呢?

            (3)幼兒集體討論,教師小結:雞蛋浮起來有一個過程,鹽放得少,鹽水濃度低,蛋不能浮起來;只有在加入一定量的鹽后,鹽水濃度變大,蛋才能在水中浮動直至全部浮起來。

            (三)結束部分——解除疑惑

            1.展示有關死海的三張圖片:躺在死海上看書;躺在死海上睡覺;在死海上打乒乓球。

            2.教師解除疑惑:人們要在水里浮起來需要游動或者借助游泳圈等工具。世界上只有一個地方的海水不需要這樣做人們就能自然地浮在水面,悠閑地看書,睡覺甚至打乒乓球。秘密就在于這個地方海水鹽分的濃度非常高。

            五、活動延伸

            今天我們探究的是生雞蛋寶寶在鹽水里的變化,那熟雞蛋和生雞蛋在鹽水里的變化會是一樣嗎?老師在科學探索區(qū)提供了這些材料,小朋友們可以繼續(xù)進行探究。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目標的理解:

            目標的選擇適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征,符合《綱要》中對大班科學領域的要求,具有直觀性、科學性、實踐性,通過對物質材料的操作,用自己的感官充分感知外界事物的過程中來獲取知識,發(fā)展智力。目標強調了幼兒科學認知能力,科學情感和科學意想的培養(yǎng),為幼兒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本目標一課時完成,目標重點為了解污染影響健康,難點為增強幼兒環(huán)保意識。 內容分析: 內容的選材來源于幼兒生活,貼近幼兒生活,注重趣味性,通過一個地球上的故事發(fā)出疑問,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提供豐富的活動材料,豐富活動內容。內容可滿足幼兒的活動需要和游戲心理要求,從而實現教育目標。

            設計思路:

            通過故事導入提出疑問激發(fā)幼兒認識興趣、探索欲望,幫助幼兒學習運用觀察比較分析推論等提供豐富的方法進行活動。在認真的研究和探索中逐層遞進從而達到教育目的。

            活動目標:

            1、在實驗操作的基礎上,讓幼兒了解煙塵、廢氣、廢水對空氣的污染,影響人和動物的健康。

            2、知道地球是人類生活的地方,引導幼兒關注周圍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幼兒的環(huán)保意識。

            活動準備:

            物質材料:清水、污水各一盆、小魚兩條、香煙、小房子(自制)

            知識材料:地球上的故事、課前帶幼兒觀看生活區(qū)垃圾堆、有關地球的環(huán)保錄象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地球儀,引出故事。

            1、出示地球儀問:這是誰的家?

            2、小結:這是地球,是人類動植物的家。

            3、地球上的故事——森林里住著一群快樂的小動物,一天森林里突然冒出了黑煙,他們喝的河水也變了色,許多小動物都暈倒了,還有一些小動物紛紛逃走了,躲到了別的地方,發(fā)生了什么事呢?

            二、實驗活動教師:“咦,小動物為什么會暈倒,又為什么要逃走呢,現在我們來做兩個實驗”

            1、出示一盆清水、一盆污水,讓幼兒從顏色、氣味和透明度來觀察進行比較,把兩條小魚分別放在清水和污水中,觀察小魚的不同情況。

            2、出示自制的小房子,把燃著的香煙放在小房子里,過一會讓幼兒觀察小房子里冒出煙霧。

            三、播放錄象:進一步讓幼兒了解污染給地球造成的危害,給人類造成的危害。

            1、回憶觀看生活區(qū)垃圾堆了解污染。

            2、播放滿大街的汽車尾氣排放、垃圾堆、煙塵、工廠排放污水等。

            2、提問:這些廢氣、煙塵給地球帶來了哪些危害?

            3、小結:動物、植物、人類都需要清潔的環(huán)境,我們要保護地球。

            四、討論活動:我們喜歡居住什么樣的環(huán)境,應該如何預防污染帶來的危害,一起來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

            1、幼兒討論:我們需要一個美麗干凈的生活環(huán)境,廢水、廢氣不可亂排放,不亂扔垃圾,多植樹綠化環(huán)境等。(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見解)

            2、小結:地球只有一個我們人類只有保護好地球,才能生活在空氣清新、干凈的環(huán)境里。

            五、延伸活動:《環(huán)保小衛(wèi)士》

            請幼兒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動手畫出自己是如何保護環(huán)境的。

            設計意圖:

            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同時,也給地球帶來沉重的負擔,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已成為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礦物資源的挖掘、廢氣、廢水、煙霧的排放、白色污染、自然災害頻頻發(fā)生等等,讓我們的地球遭到破壞,不得不讓我們深思,保護地球人人有責。通過這次活動,讓幼兒觀察比較,組織幼兒討論,培養(yǎng)幼兒從小學會保護環(huán)境,宣傳地球只有一個,讓大家都有保護地球,保護環(huán)境的美好愿望,進一步增強幼兒環(huán)保意識。

            反思:本節(jié)活動根據《大綱》中大班科學要求制定的,目標符合大班幼兒年齡特征,活動中我讓幼兒觀看錄像、做實驗讓幼兒體會到污染的危害,具有探索性、趣味性達成了目標。

            不足之處:如果再延伸活動中讓幼兒到我們的操場上進行一下實踐活動,效果會更佳,讓幼兒親身體驗,更能夠增強幼兒的環(huán)保意識。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嘗試用折紙方式改變紙張形狀,發(fā)現紙張形狀變化與承重之間的關系。

            2、在動手探索中體驗獲得實驗結果的樂趣。

            3、理解團結合作力量大。

            活動準備:

            手工紙,形狀大小相同的積木若干,幻燈片。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教師出示手工紙,請幼兒說說它能干什么。

            告訴幼兒,今天我們要用它來做實驗。

            二、幼兒實驗

            實驗一:

            (1)教師請幼兒嘗試不用任何材料幫助,讓紙片站在桌面上。幼兒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2)展示幼兒作品,請幼兒說一說,你是怎樣做的。教師小結:改變紙片形狀就可以。

            實驗二:

            (1)教師請幼兒試一試,站起來的紙片能不能承受一塊積木的重量?

            (2)幼兒實驗,教師巡回指導,請操作成功的幼兒講講他的經驗。對沒有成功的幼兒進行引導和鼓勵。

            實驗三:

            (1)請幼兒繼續(xù)挑戰(zhàn),讓紙片頂起更多的積木。

            (2)幼兒實驗,教師巡回指導,請紙片頂起最多的積木的幼兒介紹,為什么他的紙片能承受這么重的重量。

            (3)教師小結:紙片圍成的圓柱體,它的粗細跟它的力量是有些關系的。

            實驗四:

            (1)師幼一起挑戰(zhàn)最有力量的紙片,看它是否能頂起一本大厚書?

            (2)播放幻燈片,請幼兒觀看,思考并得到啟示:一根柱子的力量是有限的,許多柱子合作,團結起來,力量就會變得很強大。

            (3)繼續(xù)將實驗完成。

            三、活動延伸:

            提問幼兒:我們還能繼續(xù)在大書上加重量嗎?

          科學活動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感受餅干變化的神奇和有趣。

            2.能仔細觀察并大膽說出自己的發(fā)現。

            3.通過多種方式感知餅干的變化。

            活動準備:

            1 . 經驗準備:初步了解、認識多種餅干的形狀、顏色和味道。

            2 . 物質準備:各種各樣的餅干若干;點心盤、碗、牛奶、毛巾人手一塊;背景音樂。

            活動過程:

            1.調動經驗。

            指導語:小朋友,你們吃過什么樣的餅干?

            2.觀察餅干,說餅干的樣子。

            (1)觀察老師發(fā)放的餅干,通過各種感官觀察并相互分享、交流。

            指導語:看看你的餅干是什么樣子?摸摸是什么感覺?聞聞是什么氣味?嘗嘗是什么味道?

            (2)再次觀察,并給餅干分類。

            3.品嘗餅干,說餅干的樣子。

            (1)比較觀察發(fā)放的餅干。

            指導語:看看這塊餅干和剛才的那塊一樣嗎?

            (2)拿一塊餅干,嘗一嘗。

            指導語:是什么味道?和剛才那塊餅干味道一樣嗎?看看餅干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還和剛才一樣嗎?

            (3)再次咬餅干,說說發(fā)生的變化。

            4.泡餅干,觀察變化。

            (1)猜測泡過牛奶的餅干的變化。

            指導語:如果把你手上的餅干放在牛奶里泡一泡會有什么變化呢?

            (2)觀察泡過牛奶的餅干的變化。

            指導語:這塊餅干是什么樣子的?和剛才那塊一樣嗎?

            (3)嘗一嘗泡過牛奶的餅干,了解味道的不同。

            指導語:你能把杯里的餅干撈起來嗎?試試看?嘗一嘗?

            (4)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fā)現。

            指導語:餅干變得怎么樣了?摸起來怎么樣?吃起來怎么樣?

            5.師幼共同小結,活動結束。

          科學活動教案 篇8

            活動準備:

            昆蟲掛圖一張(昆蟲的保護色:蝗蟲、螳螂、枯葉蝶、竹節(jié)蟲、瓢蟲)

            活動目標:

            1、認識幾種常見的昆蟲,加深對昆蟲特征的了解,知道昆蟲保護色的作用。

            2、通過相互交流和教師介紹,豐富昆蟲的知識,理解昆蟲的保護色。

            3、對昆蟲產生探究的興趣。

            活動過程:

            一、出示昆蟲掛圖,尋找昆蟲。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張昆蟲圖,這些小昆蟲愛與我們捉迷藏,讓我們一起來找一找它們藏在哪里?

            2、幼兒開始尋找圖里的昆蟲。

            二、教師設疑,引導幼兒尋找答案。

            1、師:小朋友,你們找到了哪些昆蟲?為什么有的昆蟲你沒有發(fā)現?

            2、師:你發(fā)現這些昆蟲中哪些顏色最多?為什么?

            3、師:你認識這些昆蟲嗎?它們叫什么名字?它們身上的顏色與周圍的環(huán)境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三、傾聽故事《捉迷藏的昆蟲》,認識保護色。

            1、師:昆蟲有自己的敵人,許多小鳥都喜歡吃昆蟲。小鳥飛得快,一下子就會捉住昆蟲。昆蟲常常會想辦法躲起來,讓小鳥找不到自己。

            2、師:花螳螂剛生下來的時候,還是幼蟲。它躲在花朵的中間,就像花蕊,小鳥怎么也找不到它。枯葉蟲就像一片破葉子,它爬到樹枝上,停在那里,就像小枝干。要是不仔細看,誰也找不著它。如果沒有這樣的本領,昆蟲就很容易被它的敵人吃掉。

            3、師:小朋友,想一想,昆蟲的這種保護戶自己變色的方法叫什么呢?

            四、師幼交流,認識幾種常見昆蟲的保護色。

            1、師:小朋友,你知道昆蟲保護色的方式有哪幾種?

            2、師:請小朋友互相討論一下,也可以向同伴介紹一下。

            3、師歸納:有身體顏色與周圍環(huán)境相同相似的昆蟲。如:螳螂、枯葉蝶。有身體顏色會隨著環(huán)境而變化的昆蟲。如:蝗蟲。有身體顏色鮮艷,警告對方自己是有毒的,不要傷害自己的昆蟲。如:瓢蟲。

            4、師:小朋友,你們還知道哪些昆蟲會利用保護色來保護自己的?

            活動延伸:

            師:小朋友,請你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觀察昆蟲,繼續(xù)探討昆蟲的秘密。

          【【熱門】科學活動教案合集八篇】相關文章:

          【熱門】科學活動教案7篇05-10

          【熱門】科學活動教案匯總8篇05-16

          【熱門】科學活動教案范文9篇05-14

          【熱門】科學活動教案匯總八篇04-28

          【熱門】科學活動教案范文五篇05-17

          【熱門】科學活動教案模板九篇05-13

          【熱門】科學活動教案匯編六篇05-11

          【熱門】科學活動教案匯總五篇05-07

          【熱門】科學活動教案模板八篇05-06

          【熱門】科學活動教案匯總8篇04-26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精品 | 在线看黄v免费网站免费 | 亚洲欧美自拍制服丝袜另类图 | 香蕉精品亚洲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国产综合 |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