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勸學》優質教案

          時間:2023-04-26 09:47:2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荀子《勸學》優質教案

            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荀子《勸學》優質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荀子《勸學》優質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指導學生通過翻譯課文,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文言句式等;背誦默寫全文。

            ②了解本文的議論結構,學習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2、過程與方法: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識點,并學習掌握本文比喻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

            3、情感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積累重要的文言知識點,背誦默寫全文;

            2、了解本文的議論結構,學會本文比喻論證、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1、學習運用本文的比喻論證的方法;

            2、勸勉學生勤奮學習;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法、講授法、討論法、交流法。

            【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疏通文意,掌握積累重要的文言知識點課前布置預習:

            讓學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類歸納文章的文言知識點,有不明白的地方標注在課本上。

            一、導入:

            古樂府詩《長歌行》有云: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于不斷的學習中。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呢?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學者,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三、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勸有勸勉、鼓勵之意。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四、疏通文意、整理文章重點文言知識點:

            1、首先,聽教師范讀一遍,同學們認真看課文,注意字音、句讀及語調。

            槁gǎo,暴pù,礪lì,參省cānxǐng,知zhì明,須臾yú,跂qì,輿yú,生xìng,蛟jiāo,跬kuǐ,騏qí,驥jì,駑nú,鍥qiè,鏤lòu,螯áo,鱔shàn。

            2、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抑揚頓挫。

            3、學生個別朗讀課文,根據學生朗讀情況,正音及強調某些句子的句讀。

            4、學生展示自己歸納的文言知識點,列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組討論交流,并翻譯下列重點句子,注意要“直譯”:

            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10分鐘后老師觀察學生交流的結果,看是否還有疑難字詞未得到解答,進一步歸納文章的文言知識點,檢查學生對重點句子的翻譯情況)

            1、梳理文言知識點:

            ①通假字: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智慧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有”通“又”。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資質,稟賦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通“煣”,使彎曲。

            ②古今異義

            假輿馬者。

            古義:借助,利用今義:不真實。

            蟹六跪而二螯。

            古義:蟹腳今義:兩個膝蓋著地的一種姿勢。

            金就礪則利。

            古義:指金屬制的刀劍等今義:黃金的簡稱。

            用心一也。

            古義:因為心思今義:專心、認真。

            爪牙之利。

            古義:爪子和牙齒今義:壞人的黨羽或幫兇。

            ③重點實詞:勸、學、青、中、極、致、假、絕、興、功、強、用。

            ④重點虛詞:于、者、而(課堂上只講解“而”,其他兩個字要求學生課下歸納)。

            而:連詞,表轉折,可翻譯成“卻”“但是”: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連詞,表遞進,可翻譯成“而且”“并且”: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連詞,表因果,可翻譯成“因而”: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連詞,表修飾,可翻譯成“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連詞,表假設,可翻譯成“如果”“假如”: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連詞,表并列,可翻譯成“和”“與”:蟹六跪而二螯。

            ⑤詞類活用

            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名詞作狀語: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名詞用作動詞: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⑥文言句式:

            判斷句:青,取之于藍。

            固定格式: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冰,水為之。

            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2、翻譯重點句子:

            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所以木材經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進行檢查反省,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行為也不會有過錯了。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卻可以到達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心專一(的緣故)。

            五、小結本課時:

            本節課的重點是疏通并歸納了文章重點的文言知識點,其中“而”的用法很重要,請在理解的基礎上認真記憶、積累。并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嘗試背誦文章。

            六、布置作業

            1、梳理本文“于”、“者”的用法。

            2、背誦第一、二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課知識導入

            提問一些重點的實詞和句子的意思,如勸(勸勉、鼓勵),絕(橫渡)翻譯: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二、整體感知全文

            1、讀課文,根據標題,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2、中心論點明確了以后,第二三四段與第一段是什么關系?它們分別在談什么?明確:二三四段是對第一段的分說,即是全文的分論點:

            第二段: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

            第三段: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第四段:學習要采取正確的態度和方法。

            3、分析第二段:第2段互動探討課文分析: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明確:第一層“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

            第二層“直木為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

            第三層“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

            ——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

            幾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4、分析第三段:

            提問: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善假于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說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最后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說明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設喻說理請指出來,并說說這些比喻句是為了論證學習的哪一方面進行勸學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系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學習。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5、分析第四段:

            提問:第四段作者又運用了幾個比喻?請指出來,并說說這些比喻句是為了論證學習的哪一方面進行勸學的?本段還運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

            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

            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

            “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鍥而不舍”,“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

            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比,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

            ——本段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中為什么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這就強調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借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三、歸納文章的論證層次: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四、分析文章的寫作特色

            ①大量運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點。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體,深入淺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達效果。第二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第三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個比喻,說明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些比喻有的用同類事物相襯托,如:“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假輿馬”與“假舟楫”,“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有的用相反情況相對比,如“騏驥一躍”與“駑馬—卜駕”,“朽木不折”與“金石可鏤”等。比喻說理明白透徹,深入具體,使人信服。

            ②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③語言特點:運用了排比和對偶,文章句式整齊又節奏和諧。排比還增強語勢、增強說服力。

            五、小結全文

          【荀子《勸學》優質教案】相關文章:

          荀子勸學教案08-25

          《勸學》荀子06-13

          勸學——《荀子》06-13

          《勸學》荀子06-14

          《勸學》荀子06-13

          勸學——《荀子》06-11

          荀子的《勸學》06-27

          荀子勸學11-18

          《荀子勸學》譯文09-24

          荀子勸學譯文09-24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欧美一区 | 亚洲午夜在线网址网址 | 亚洲欧美日韩Aⅴ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一本书道一区二区 | 一级少妇高清性色生活片 | 中文а∨天堂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