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級化學《氧氣》試講教案

          時間:2022-08-12 10:06:55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九年級化學《氧氣》試講教案(通用5篇)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 教學活動,根據教學 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 教學內容、教學 步驟、教學 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初中九年級化學《氧氣》試講教案 ,歡迎閱讀。

          初中九年級化學《氧氣》試講教案(通用5篇)

            初中九年級化學《氧氣》試講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氧氣的性質和用途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初步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理解化合反應的概念,初步學會判斷化合反應的方法;了解氧化反應的概念及其反應的判斷和氧氣的用途。

            能力目標:

            通過對氧氣化學性質的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及通過實驗來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法;通過判斷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描述及對氧氣化學性質的歸納,逐步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氧氣的制法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初步掌握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和反應原理;

            了解工業上從空氣中提取氧氣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劑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應的定義及其與化合反應的區別。

            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對比和遷移知識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及實驗、分析、總結、理解運用的學習方法。

            教學建議

            氧氣的性質和用途

            本節教材分為氧氣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用途三部分。

            這三部分應以氧氣的性質為中心,因為物質的用途主要決定于該物質的性質。

            氧氣物理性質教學建議

            關于物理性質的教學,教給學生一個認識物理性質的順序,以便在以后學習其它物質的物理性質時,即觀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對照的作用。使記憶更牢。

            物質的物理性質,其觀察和描述的順序與人的感覺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關,最突出的是顏色,其次是形狀,再是嗅覺、味覺,這樣自然的形成一個描述物理性質的習慣順序。

            關于溶解性,由于學生尚不了解溶解過程的實質,對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學反應的物質的溶解,只能先認為是物質的物理性質。有關氧氣微溶于水的事實,可列舉實際生活中的事例幫助理解。如許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氣。或者讓學生想想辦法,做個家庭實驗,如:用封閉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養魚的效果對比。

            氧氣等氣體的沸點和熔點都很低,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難想象到的低溫,教師應爭取使學生看到液態空氣、液氧、液氮做為改進教學的設想。或者至少也應爭取看到錄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廠都有生產,液氮在一般大醫院用于冷凍療法。)

            在氣體密度教學上,注意①怎樣測定氣體密度?它與固體和液體有什么不同?②不同密度的氣體為什么是混合均勻而不分層?

            氧氣化學性質

            關于化學性質,必須通過觀察實驗來完成。

            為排除氮氣的干擾,做在純氧和在空氣中的對比實驗,以此說明物質在空氣中燃燒主要是和氧氣反應。

            在觀察實驗時,引導學生想到,在沒有點燃前,這些物質不和氧氣發生反應;點燃后,再觀察能否持續燃燒,及燃燒現象;繼而觀察在純氧中的燃燒現象,最后是對生成物的檢驗。

            在演示中最好把反應的文字表達式與實際反應有機結合起來,為學習化學反應方程式打點基礎。也可把有關的元素符號、化學式注在下面,超前記憶,分散教學難點。

            為便于總結分析,將對比實驗表格化。從不同角度得出化合反應、氧化反應的概念。

            在總結氧化反應的定義時,應注意:

            ①是物質與氧發生的化學反應,并沒有說是氧氣。這里告訴學生,以后還會學到不是直接與氧氣起化學反應的氧化反應。

            ②演示實驗反應劇烈,應向學生指出,定義中并沒有包含,可列舉鐵銹生成的例子。這樣使學生學會準確的掌握概念內涵。培養提高觀察、分析、判斷、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于氧氣的用途

            有關物質用途的教學應該在突出其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本節教材把氧氣的用途安排在氧氣性質之后,也正是體現用途取決于性質的邏輯規律。理論聯系實際是教學的一項重要原則,化學教學要盡量做到學以致用,尤其在接受義務教育的初中階段,更應倍加重視基礎學習與生產、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

            例如,為什么氧炔焰既能用于焊接又能用于切割金屬?焊接與切割兩者有什么本質不同?(教學時應該盡可能地讓學生看到實物或實際操作表演,可能的話,在課外活動時讓學生親自操作一下更好。)

            氧這一章有豐富的聯系實際的內容,教師應鼓勵學生把學習到的化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聯系起來考慮并提出問題。只有肯于和善于提出問題,才能開闊思路。教師可以根據班級的具體情況,作適當的講解或推薦課外閱讀參考資料,或課外組織“氧”的專題報告會……

            總之,這種既不超越大綱,又不超越學生接受能力的結合生產、生活實際的內容,是義務教育所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

            實驗演示建議

            1.做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最好選用長條片狀的木炭。可以先用鑷子或坩堝夾住木炭,加熱到發紅,再放到燃燒匙里。紅熱的木炭應該由上而下慢慢地放入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如果一開始就伸到瓶底,木炭燃燒所生成的二氧化碳會把瓶中部和上部的氧氣排出,木炭就不能順利燃燒。鑒定二氧化碳用的澄清石灰水,要用新制的和濃度較大的。因為放置久了的石灰水,會因其中的氫氧化鈣已跟空氣里的二氧化碳起反應而失效。濃度小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開始時顯渾濁,不久便又會因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氫鈣而變得澄清。

            2.硫在氧氣中燃燒實驗所用的燃燒匙內務必墊一層石棉絨(或石棉布),因為高溫時疏可以跟銅、鐵等金屬直接化合生成硫化物,如果不設法使硫跟金屬匙隔離,燃燒匙用不了幾次就會被腐蝕壞了。另外,硫的用量不宜過多,如果氧氣的體積是250毫升,則硫黃的用量以不超過0.5克為宜。從瓶里取出的燃燒匙,如果仍有燃著的硫,可以把匙隨手浸入事先準備好的水中使之熄滅,以免二氧化硫彌散。燃燒匙內剩余的硫黃能很容易地隨所鋪墊的石棉一起摳掉,若摳不掉也可把它放在通風處,讓硫黃燃燒完。

            3.鐵絲在氧中燃燒的實驗,最好選用擰在一起的一束細鐵絲。從鐵窗紗上拆下的鐵絲(用砂紙打去漆和銹)比較好用。如用一根細鐵絲,最好把它繞成螺旋狀。無論是一束還是螺旋都是為了提高鐵絲局部的溫度,以利于鐵絲在氧中“持續”燃燒。為了使學生能夠清楚地“看”到燃燒時伴隨的放熱現象,不要等待鐵絲燃盡,就可以把鐵絲從氧氣瓶中取出,向學生展示鐵絲端處倒掛著的紅熱的熔融小鐵珠,這能十分形象地說明鐵在氧氣中燃燒會放出光和熱。

            點燃鐵絲的最簡便方法,是用一段火柴桿引燃。在將鐵絲伸入氧氣瓶中之前,光點燃系在鐵絲端上的火柴桿,待火柴即將燃盡時再將鐵絲伸入氧氣瓶中,以免木桿太長而消耗過多的氧氣。

            為了防止鐵燃燒時較大塊的熔渣濺落瓶底,致使集氣瓶炸裂,除集氣瓶中預留些水或鋪些細沙外,還應注意切勿使燃著的鐵絲靠近或接觸瓶壁。(本實驗是講述氧炔焰進行氣割的最好根據。)

            4.蠟燭在氧氣中燃燒與已做過的幾種金屬和非金屬單質在氧中燃燒的區別,在于它不屬于化合反應類型。為此,必須突出它反應后有兩種生成物。

            演示實驗的總結分析

            為了便于對系列演示實驗的總結分析,除去并列它們的反應文字表達式之外。還可以將以上實驗的可比部分表格化,這種表格化了的描述,將會對學生增長抽象概括能力提供方便。

            物質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現象的比較

            對比表列碳、硫、磷、鐵跟氧氣起反應的情況,可以找出它們之間的共同點,例如:

            (1)未點燃的物質放在純氧氣中,一般并不發生燃燒現象;

            (2)物質在燃燒時有的有火焰、有的無火焰、有的冒煙、有的不冒煙,煙和焰色卻各有不同;

            (3)在空氣中原來不能燃燒(或不能持續燃燒)的物質,在純氧氣中卻能燃燒起來,且燃燒得十分劇烈;

            (4)前四個實驗都是某物質跟氧氣相互起化學反應,產生了一種新物質。

            以上的綜合、歸納不僅能為以后學習燃燒與滅火儲備感性材料,而且便于從不同角度得出化合反應、氧化反應二個基本概念。

            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三個演示實驗,借以說明氯酸鉀分解產生氧氣,而二氧化錳加熱不能產生氧氣,但二氧化錳可以加快氯酸鉀分解產生氧氣的速率,從面引出了催化劑和催化作用的概念。學生通過對一系列實驗的仔細觀察和深入思考,能夠初步理解兩個概念即可。在初中教學中,對催化的原理不必做深入的講解。

            在實驗室制氧氣的方法中,教材重點介紹了加熱氯酸鉀的方法,因為氯酸鉀的.分解反應比較簡單,并且通過這種方法的講解,可以使學生認識催化劑和催化作用這兩個重要化學概念。但是,加熱氯酸鉀的方法實驗操作難以掌握,如混入易燃雜質會引起爆炸,所以,在后面的學生實驗中,教材采用了高錳酸鉀分解制氧氣的方法。這個反應較平穩,易于控制。

            在空氣的工業制法中,教材從空氣的組成成分出發,由氮氣和氧氣的沸點不同,引出分離出液態氮,余下的為液態氧的方法。

            教學建議

            關于演示實驗的操作,做好實驗前的準備。如注意藥品的純度、研細顆粒時要研杵慢壓,不要研磨。

            關于觀察演示實驗,要引導學生觀察氯酸鉀的物理性狀和加熱到什么程度才有氧氣放出,及放出氧氣的速率如何。觀察二氧化錳的物理性狀,加熱程度及是否有氧氣放出。引導學生注意觀察二氧化錳和氯酸鉀混合加熱時與前二者的不同,即能迅速放出氧氣。幫學生認識氯酸鉀在什么條件下放出氧氣,以理解催化作用是上好這節課的基礎。如果可能,可事先安排課外小組,做一個用一定量的二氧化錳加入氯酸鉀中以制取氧氣,并將二氧化錳從反應后的混合物中分離出來,對其質量加以測定的實驗。請小組代表配合這部分教學作匯報,證明二氧化錳在氯酸鉀制取氧氣的反應里,質和量都沒有變的事實,從而使學生形成催化劑與催化作用的概念。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使他們學會探討問題的科學方法。做演示實驗時,如果條件許可,也可讓學生多動手,以使他們觀察的更仔細。

            關于氧氣制取的實驗,要講清以下問題:儀器如何連接、如何檢驗裝置氣密性、如何裝入固體藥品、試管口為何下傾、怎樣用酒精燈給藥品加熱、有排水法收集氧氣為何要先撤導管后移燈等。

            關于催化,催化是個難度較大的課題,在此只能據實驗現象做簡單的介紹,使學生了解它的定義。也可據教學實際情況,介紹一些有關催化劑的應用,及一反應可以有多種物質做催化劑,可在具體的生產中選用效果最好的催化劑等。以此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關于工業制法,通過講解討論,使學生弄清空氣液化和分離的基本原理,知道液體空氣的分離是屬物理變化。但在教學中不必將物理、化學知識劃出互不相關的界限。

            初中九年級化學《氧氣》試講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要點

            課標要求

            1. 氧氣的物理性質

            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注意氧氣的密度與氧氣的溶解性

            2.氧氣的化學性質(重點)

            結合實例認識氧氣能與許多物質發生反應,觀察、描述現象;歸納氧氣的化學性質

            3. 化合反應與氧化反應(重點)

            分析反應的特點,歸納化合反應、氧化反應的概念,依據反應特點判斷化合反應、氧化反應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謎語]:看不見摸不到,不香不臭無味道,動物植物都需要,離開它就活不了。你們知道“他”是誰嗎?

            再請同學們深深吸一口空氣,它的成分中含有什么氣體?

            合作探究

            探究點一 氧氣的物理性質

            提出問題

            (1)氧氣不易溶于水,魚兒為什么能在水中生存呢?(2)登山運動員在攀登高山為什么要帶氧氣袋?

            討論交流閱讀教材,討論相關原因,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

            歸納總結在通常情況下,氧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在標準狀況下,氧氣的密度為1.429g/L,比空氣的密度(1.293g/L)略大;不易溶于水。在室溫下,1L水中只能溶解約30mL氧氣;在壓強為l0lkPa時,氧氣在-183℃時變為淡藍色液體,在-218℃時凝固成淡藍色雪花狀的固體。

            工業生產的氧氣,一般加壓貯存在藍色的鋼瓶中。

            知識拓展 (1)水生動物能在水中生活,說明氧氣不是不溶于水,只是水中溶有少量氧氣。

            (2)登山運動員在攀登高山時需要帶氧氣袋,說明高山地區氧氣稀薄。

            探究點二 氧氣的化學性質

            探究實驗

            物質(顏色、狀態)

            反應現象

            反應表達式

            注意事項

            硫(淡黃色固體)

            (1)在空氣中燃燒發出微弱的淡藍色火焰,(2)在氧氣中燃燒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3)放出熱量,生成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硫 + 氧氣

            二氧化硫

            硫的用量不能過多,防止對空氣造成污染

            碳(黑色固體)

            在氧氣中燃燒發出白光,放出熱量,生成的氣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碳+氧氣 二氧化碳

            為使木炭充分燃燒,應使木炭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

            鐵絲(銀白色固體)

            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熱量、生成黑色固體

            鐵 + 氧氣 ?

            四氧化三鐵

            (1)光亮的鐵絲盤成螺旋狀

            (2)鐵絲的下端系一根火柴

            (3)集氣瓶底部預先裝少量水或鋪一薄層細沙。

            課堂討論

            (1)上述實驗物質在空氣中和在氧氣中燃燒都是與氧氣反應,為什么現象有很大的差異?

            (2)硫和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集氣瓶底部為什么都要放少量的水,其作用相同嗎?

            (3)鐵絲為什么要做成螺旋狀?鐵絲的下端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

            歸納總結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在一定條件下,能夠跟許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同時放出大量的熱,在化學反應中提供氧,它具有氧化性。

            知識拓展

            物質在空氣中和在氧氣中燃燒的區別:①純氧中氧氣的濃度大于空氣中氧氣的濃度,有的物質在空氣中不能燃燒,但在氧氣中變得可燃,如鐵。②燃燒的劇烈程度不同,物質在空氣中燃燒不如在氧氣中燃燒劇烈。

            探究點三 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

            提出問題上述幾個反應中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交流討論 分析上述幾個實驗討論歸納。

            歸納總結

            (1)化合反應: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A + B + …→C “多變一”

            (2)氧化反應:物質跟氧發生的反應。氧氣在化學反應中提供氧,它是氧化劑,具有氧化性。

            (3)緩慢氧化:在反應中進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察覺的氧化。如食物腐爛、釀酒、釀醋、呼吸、鋼鐵生銹等。緩慢氧化的過程中一定放熱,但不一定發光。

            知識拓展

            (1)化合反應屬于四大基本反應類型之一,是從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種類上來考慮的;而氧化反應不屬于基本反應類型,它是從物質得氧和失氧的角度來考慮的。

            (2)化合反應與氧化反應的關系如圖所示。化合反應不一定是氧化反應,氧化反應也不一定是化合反應,但有氧氣參加的化合反應一定是氧化反應,生成物只有一種的氧化反應一定是化合反應

            (3)氧化反應是物質跟氧發生的反應,不是專指物質與氧氣發生的反應,物質與氧氣發生的反應只是氧化反應的一種形式。氧化反應中的氧包括氧氣和氧化物中和氧。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本堂課實驗較多,現象出忽學生的想象,學生獲取知識積極主動,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不足之處

            有些結論學生可以通過現象分析得出,教師不要代替學生總結回答。

            初中九年級化學《氧氣》試講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與探究,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及結論的分析,培養學生由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初步建立起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和合理順序,學習沿著知識的內在脈絡進行學習的初步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對氧氣化學性質的探究

            2.依據實驗結果,通過比較和分析,歸納氧氣的化學性質

            三、教具準備

            實驗用品:蠟燭、紅磷、木炭、硫粉、細鐵絲、鋁箔集氣瓶(內盛氧氣)、燃燒匙、酒精燈、火柴、藥匙、鑷子、燒杯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游戲:請在我的描述中搶答。

            (1)它是一種氣體,我們每天都接觸,它無色、無味,化學性質很穩定,可以用做保護氣,它約占空氣體積的78%。

            (2)它也是一種氣體,我們看不見、抓不著、聞不到,但是誰也離不開它,它約占21%。

            敘述: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氧氣的性質和用途。

            [講述]認識物質通常是由表及里,先了解物質的物理性質,再研究物質的化學性質,然后得知該物質的用途。

            [播放短片]氧氣的物理性質。

            提示學生捕捉有關氧氣物理性質的信息,例如色、味、態、密度、溶解性等

            [學生歸納]氧氣的物理性質:顏色、氣味、狀態、密度、溶解性

            氧氣在通常狀況下:在101千帕,-183 ℃時變為_________ , -218 ℃時變為________。

            [過渡]氧氣有哪些化學性質呢?

            [演示實驗2-2]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到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觀察。

            [提問]

            (1)現象(2)結論

            [演示實驗2-3]硫在氧氣中燃燒

            [提示]

            1.觀察要點:(1)硫的顏色、狀態;(2)硫在空氣中燃燒時發生的現象;(3)硫在氧氣中燃燒時發生的現象。

            2.硫燃燒后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硫

            [提問]

            (1)現象;(2)結論

            [演示實驗2-4]鋁箔的燃燒

            [學生觀察]

            (1)鋁箔的形態 (2)鋁箔燃燒時發生的現象

            [提問]

            (1)現象; (2)結論; (3)為什么預先在集氣瓶底先放一些細沙?

            [議一議]為什么物質在空氣中燃燒不如在氧氣中燃燒劇烈?

            [提問]

            [過渡]以上對氧氣化學性質的研究是否具有普遍性呢?

            [學生實驗探究]

            蠟燭、紅磷、木炭、細鐵絲與氧氣的反應;

            填寫探究報告。

            [小結]通過展示和交流學生的探究報告,小結氧氣的化學性質。

            [過渡]

            [學生介紹氧氣的用途](課前查找的資料,文字和圖片)

            (1)氧氣的用途:

            (2)液氧炸藥:

            (3)地球上的氧氣會用完嗎?

            [拓展](學生用課前查找的資料介紹)

            (1)氧氣的兄弟——臭氧

            (2)科學家合成新型氧分子

            (3)氧氣可壓縮成紅色晶體

            [總結]

            六、板書設計

            課題2 氧氣

            一、氧氣的性質

            1、物理性質:通常狀況下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大,不易溶于水

            2、化學性質

            支持燃燒

            ② 硫 + 氧氣 → 二氧化硫

            ③ 碳 + 氧氣 → 二氧化碳

            ④ 鋁 + 氧氣 → 氧化鋁

            ⑤ 鐵 + 氧氣 → 四氧化三鐵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也叫化學反應。

            二、化合反應:把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

            三、氧化反應:物質跟氧發生的反應。

            七、教后反思:

            通過上面對氧氣課時知識的講解學習,相信同學們已經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學們都能考出好成績哦。

            初中九年級化學《氧氣》試講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典型的物質制取課,是在上節課學習《課題3制取氧氣》(第一課時)的基礎上,對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原理進行復習,對實驗室用KMnO4制取氧氣的實驗裝置和實驗操作進行分析歸納總結,使學生了解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為此后系統的學習二氧化碳的制取 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操作也是中考實驗操作考試的內容之一,因此本節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學情分析:

            氧氣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物質,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觀察實驗和進行簡單的實驗操作的能力。而且在第一課時中,學生也初步了解了實驗室制取氧 氣的方法和原理,因此學生可以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激發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實驗室用KMnO4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實驗裝置、實驗操作。

            2、了解實驗室中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實驗裝置的探究,培養學生的實驗及合作能力。

            2、初步具有對知識進行分析、對比和遷移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氧氣的制法和實驗操作。

            教學難點:

            1、對一般氣體制取方法的總結歸 納,使學生學會發現并總結事物的一般規律。

            2、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勤于思考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

            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采取以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 中,教師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而學生則扮演著探究和自主學習的角色。 并且充分利用多媒體演示與實驗演示相結合的方式,使教師提出的一個個問題被學生在探究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得到解決。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能力得到提升。

            教學用具:

            藥品:KMnO4

            教學過程:

            環節1:復習提問 導入新課

            [提問]上節課我們學到了幾種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

            [復習]帶領學生復習實驗室中制氧氣的三種方法:加熱KMnO4、分解H2O2或加熱KClO3。

            [引出主體]結合上節課的所學內容,本節課我們重點討論KMnO4制O2的過程。并讓學生上黑板書寫第一過程中的實驗原理——KMnO4制O2的化學反應的表達式。

            環節2:探究高錳酸鉀制O2的實驗裝置。

            [復習]實驗室中任何一套實驗裝置都可以分為二個部分,即氣體的發生裝置和氣體的收集裝置。

            [思考]KMnO4制O2時應 選擇什么樣的發生裝置?和什么樣的收集裝置?

            1、探究KMnO4制O2的發生裝置如何選擇?

            ①多媒體展示:二套學過的氣體發生裝置。

            ②多媒體展示出KMnO4的狀態,并讓學生說出KMnO4制O2的反應條件。

            ③引導學生思考:KMnO4制O2應選擇哪套氣體發生裝置?選擇的依據是什么?

            ④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方式討論后回答問題。

            2、KMnO4制O2的收集裝置如何選擇?

            ①多媒體展示:三套化學上常用的收集方法的裝置。

            ②復習:這三種收集方法分別依據了氣體的哪些性質?

            ③提出問題:氧氣應該怎樣收集?

            ④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方式討論后回 答問題。

            環節3:探究高錳酸鉀制O2的實驗操作

            引導學生進行實驗 探究。

            實驗探究 的過程設計如下所示:

            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學生自主學習后獲取信息(如查閱資料、自由討論等方式)→實驗操作 →解決問題→分析歸納,讓學生了解了實驗室制取O2的思路和方法→ 延伸到讓學生了解到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

            整個實驗操作過程中,我設置了十個問題,依次如下:

            (1)如何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試管口為什么要塞一團棉花?(對比實驗:一個盛水的小燒杯中加入一點KMnO4粉末。通過對比實驗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試管口塞棉花的重要性。)

            (3)為什么試管口要 略向下傾斜 ?

            (4)固定加熱前,要先做什么?目的是什么?怎么操作?

            (5)導管口剛開始有氣泡放出時, 能立即收集嗎?為什么?什么時候才可以收集?用排水法收集O2時,怎么知道氧氣已滿了?滿的現象是什么?

            (6)收集滿O2的集氣瓶從水槽中取出來怎樣放置在桌面上?

            (7)實驗結束后,要撤裝置,先撤什么?后撤什么?

            (8)如何檢驗一瓶氣體就是氧氣?

            (9)給你一瓶O2,如何驗滿O2?

            (10)排 水法和向上排空氣法收集O2,哪種方法收集到的O2更純凈?

            環節4:課后小結

            現在我們小結一下:

            (一)實驗原理:高錳酸鉀 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氣體發生裝置 固體加熱型

            氣體收集裝置 排水法收集氣體的裝置或

            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氣體的裝置

            (二)收集方法及依據

            1.排水法 依據O2不易溶于水的性質

            2.向上排空氣法 依據O2的密度比空氣大的性質

            思考:這兩種方法收集到的氣體哪種方法更純凈?

            (三)檢驗及驗滿

            檢驗: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觀察木條復燃了,則氣體是氧氣。

            驗滿:1、排水法:當大量氣泡從瓶 口冒出時,說明該瓶內的O2已滿;

            2、向上排空氣法: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瓶口,若木條復燃,說明該瓶內的氧氣已滿。

            (四)放置方法:正立放在桌子上,并蓋上毛玻璃片。

            依據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的性質。

            環節5:板書設計

            (一)實驗原理:

            高錳酸鉀 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氣體發生裝置 固體加熱型

            氣體收集裝置 排水法收集氣體的裝置或

            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氣體的裝置

            (二)實驗步驟:

            查裝定點收離熄

            初中九年級化學《氧氣》試講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實驗室制取氧氣的主要方法、原理和實驗裝置,認識催化劑及催化作用,初步學習自主設計裝置、制取氧氣并驗證氧氣的性質。

            2、通過對碳、鐵在氧氣中燃燒實驗的探究,進一步認識氧氣的化學性質。采用分析——對比的方法,認識分解反應的特點。

            3、通過催化劑和氧氣性質的探究學習,培養學生辯證的觀點和勇于創新的科學,嚴謹求實、勤于思考的科學作風。

            教學重點氧氣的制法及實驗操作,分解反應。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催化劑的概念

            實驗準備

            1、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

            2、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維]

            氧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它具有廣泛的用途,如急救病人、電氧焊、煉鋼等都需要較為純凈的氧氣,如何制取氧氣?

            [學生猜想]

            學生們暢所欲言,然后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33-34,分學習小組交流討論出實驗室制氧氣的方法。

            [實驗探究,引導觀察]

            (演示實驗)探究實驗室用過氧化氫制取氧氣的方法。[實驗2-5];[實驗2-6];取少許二氧化錳于試管中并加熱,檢驗是否有氧

            氣生成。

            (演示實驗)探究實驗室用過氧化氫制取氧氣的方法。[實驗2-5];[實驗2-6];取少許二氧化錳于試管中并加熱,檢驗是否有氧氣生成。

            [學生觀察演示實驗]

            觀察[實驗2-5],[實驗2-6],加熱二氧化錳,教師的操作方法

            及實驗現象,并作詳實的實驗記錄。

            [學生交流展示]

            匯報實驗記錄及結果;交流討論二氧化錳在反應中的作用,得出二氧化錳是催化劑的結論。正確寫出過氧化氫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引導學生分析歸納]

            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實驗現象;寫出過氧化氫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從二氧化錳在反應中所起的作用,歸納出催化劑及催化作用。

            [分析對比,發現規律]

            實驗室除了用過氧化氫制取氧氣外,還常用加熱高錳酸鉀的方法制取氧氣,引導學生看書P35 。引導學生分析過氧化氫、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反應特點,并與化合反應相對比。

            [學生活動]

            寫出高錳酸鉀制氧氣、鐵和磷分別在氧氣中燃燒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從反應物、生成種類,對比化合反應的特點,通過討論分析得出分解反應的結論。

            [媒體展示,激發興趣]

            (化學、技術、社會)催化劑的作用圖片;資料:如何大量制取氧氣。

            通過觀看多媒體展示圖片,了解催化劑在化工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分析比較得出氧氣的工業制法與實驗室制法具有本質區別。

            [歸納與反思]

            本節課你了解了什么?學會了什么?

            學生通過反思,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

            [知識應用,提高]

            布置課堂作業并及時點評,P401、2。

            第二課時

            [回憶與再現]

            (分小組競賽)看誰寫得又快又準,寫出實驗室制氧氣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兩個)。

            [學生活動]

            寫過氧化氫、高錳酸鉀制氧氣文字表達式

            [設計實驗裝置]

            要求學生對比過氧化氫制氧氣的特點,分組設計用高錳酸鉀制氧氣的實驗裝置。

            學生根據反應物狀態,反應所需條件和生成氣體的性質,設計

            實驗裝置,自主選擇儀器,對裝置進行組裝。

            [設疑激趣,討論交流]

            展示某一組設計的實驗裝置,巧設疑問:裝置由哪幾部分組成?怎樣給試管加熱?實驗結束后是先把導管從水中移出來還是先移走酒精燈?進行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實驗要注意什么?

            [分組討論,獲取信息]

            學生分組活動,對每一問題進行仔細探討,教師作適當點評。

            [我探究,我快樂]

            (學生分組實驗)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驗證氧氣的性質。

            [討論交流,歸納反思]

            根據實驗結果,引導學生匯報實驗收獲;反思實驗中存在問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歸納出實驗室制取氣體的基本思路。

            引導學生通過反思得出實驗前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試管口要放一團棉花;試管口要稍微向下傾斜;氣泡連續了才能收集氧氣等結論。

            學生:實驗探究收獲、體會或想法。

            實驗室制取氣體要根據反應物狀態、反應條件、氣體的水溶性等來選擇適當裝置。

            [信息反饋]

            布置練習1、P404;

            2、 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氧氣大致可分為下列步驟:

            (1)點燃酒精燈,加熱試管;(2)檢查裝置氣密性;(3)裝入藥品并將裝置固定在鐵架臺上;(4)用排水法收集氧氣;(5)停止加熱;(6)把試管從水中移出來。

            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

            [學生獨立作業]

            檢驗能力,鞏固知識。

            總評

            本課題教學讓學生把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融為一體,使許多原來先由教師講解示范的工作變成由學生來完成,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促進者。如:通過回憶氧氣的用途,聯想如何制得氧氣,猜想氧氣的制法;再通過閱讀、討論、交流,明確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分析反應特點,自主選擇儀器制取氧氣等探究活動過程,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本課題教學還根據新課標理念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探究意識。如: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中的許多注意事項,一部分在實驗前引導學生思考,獲取正確信息,一部分留給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后,反思得出正確結論。此教學設計在如何活用教科書而不拘泥于教科書方面也下了一定的功夫。如為說明二氧化錳只是過氧化氫反應的催化劑,在教科書原有實驗的基礎上添加單獨給二氧化錳加熱,檢驗是否有氧氣生成的實驗,從而使二氧化錳在過氧化氫分解反應中起催化作用的結論更具說服力。

            當然,本課也略有不足,教師的“講”還略有偏重,還可繼續放“權”,大膽讓學生去闖。

          【初中九年級化學《氧氣》試講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化學教案:氧氣04-04

          初中化學《氧氣》教案設計04-07

          初中化學《制取氧氣》教案設計04-06

          氧氣的性質化學教案04-07

          關于氧氣的化學教案09-08

          《氧氣的制法》化學教案04-11

          初中化學《氧氣的制法》的說課稿02-13

          人教版初中化學《氧氣》課件04-18

          初中化學 氧氣的制法說課稿11-02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开心五月在线 | 宅男宅女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在线永久免费 | 亚洲小电影91 | 亚洲精品中出在线 |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