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教案

          時間:2021-04-03 11:34:58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二生物《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教案

            教學目標

          初二生物《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教案

            知識目標

            1、知道吸收的概念

            2、知道各種營養物質吸收的部位

            3、知道小腸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的原因(小腸適于吸收的結構特點)

            4、了解人體對糖類、蛋白質、脂肪的利用

            能力目標

            在觀察小腸絨毛的實驗中,培養學生有序的觀察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實驗,體驗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與《第四章  血液循環》、《第六章  呼吸》及《第八章  新陳代謝》都有一定的聯系。關于“吸收”建議明確三個問題:第一、什么是吸收;第二、吸收的部位,特別是吸收的主器官——腸;第三、不同營養成分的吸收途徑。關于營養物質的利用建議讓學生自己閱讀后討論得出營養物質的三個主要作用:一、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二、為構建人體提供原材料;三、作為儲備的能源物質。

            教學重點:

            1、吸收的概念

            2、小腸與吸收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3、營養物質的利用

            教學難點:

            1、小腸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2、營養物質的利用

            教法建議

            本節內容建議授課1課時,關于吸收的概念可以從“細胞需要營養,而人體的營養是由消化系統攝取的,這些營養如何從消化系統到達肌體各部分的細胞呢?”這一問題的討論引出。要注意強調概念中循環系統的含義,包含了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兩部分。

            關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腸,可由學生討論得出,并通過觀察小腸實物或利用錄像讓學生對小腸表面大,小腸絨毛壁薄,小腸絨毛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等適于吸收的特點有較為直觀的認識。

            關于吸收的過程是比較抽象的,建議先看錄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動畫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這一過程,然后再歸納總結。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徑是容易弄錯的,因此要特別強調一下,它們是進入淋巴的。

            關于營養物質的利用,由于學生不具備化學知識,所以學習起來也比較困難,建議此部分內容降低難度,只讓學生大概了解其主要的用途即可。

            重點、難點分析:

            1、吸收的概念

            2、小腸適于吸收的結構特點

            3、營養物質的利用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

            問題:1、食物經過消化最終形成哪些物質?

            2、真正需要這些營養的是什么?

            這些在消化道中的.營養成分怎樣才能到達需要它們的每個細胞呢?細胞又如何利用它們呢?這就是我們要在第三節學習的內容--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

            營養物質只有進入循環系統,才能被運送到機體各部分需要它們的細胞處,這一過程就是"吸收"。注意我們前一章學過的循環系統,包括了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兩部分。

            哪些物質能進入循環系統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糖類在消化管內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無機鹽和維生素,不經過消化,在消化道內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營養成分可以進入循環系統呢?那些部位得具備什么特點呢?先由學會討論,再總結。(學生應該能想到:面積大,結構薄,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

            人體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和食道幾乎無吸收養分的能力,胃粘膜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這也就是喝酒傷胃的原因。大腸則可吸收少量的水、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因此營養物質主要是依靠小腸來吸收的。

            小腸為什么能完成這一主要功能呢?與其結構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知道小腸是消化道中最長的部分,其內表面有皺襞,因此具有相對大的表面積,其實小腸的表面積決不只是我們看到的那么大。環行皺壁的存在使小腸面積增大了三倍,而皺壁里還有些更微小的結構呢!

            實驗:觀察小腸絨毛或用錄像取代。

            觀察到小腸絨毛后,討論小腸絨毛的存在對小腸的吸收功能有何意義?

            由于小腸絨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積增大了三十借。在小腸絨毛的柱狀上皮細胞的向腸腔一側,還有一些指狀突起,叫微絨毛。由于微絨毛的存在,使面積比5~6米長的圓柱體面積增大了六百倍。小腸的表面積為200平方米,相當于一個排球場這一特點決定著小腸吸收的快,吸收量也多。

            此外,(利用掛圖或書上的圖)小腸絨毛中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絨毛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營養物質可滲入內部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并經循環輸送至全身各處的細胞,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動。

            營養物質的吸收途徑是不同的,脂肪酸和甘油要進入毛細淋巴管。而其余營養成分進入毛細血管。

            這些營養成分被運輸到身體各部分的細胞后,主要有哪些用途呢?請同學們先看書,在來討論歸納。第一、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第二、為構建人體提供原材料;第三、作為儲備的能源物質。

            思考:營養物質是不是攝入的越多越好呢?為什么有些人過分肥胖?有些人過分瘦小?怎樣衡量自己的營養是不是合理呢?

            板書設計:

            第三節 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

            一、營養物質的吸收

            (一)吸收的概念:

            營養物質經過消化道管壁進入循環系統(血液和淋巴)的過程

            (二)可吸收的物質:

            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水、無機鹽、維生素

            (三)吸收的部位:

            1、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腸

            小腸與吸收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1)表面積大;

            (2)小腸絨毛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

            (3)小腸絨毛壁、毛細血管壁和毛細淋巴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

            (四)吸收的途徑:

            葡萄糖、氨基酸、水、無機鹽、維生素→血液

            脂肪酸、甘油→淋巴

            二、營養物質的利用:

            1、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2、為構建人體提供原材料;

            3、作為儲備的能源物質。

            探究活動

            制作小腸結構模型

            嘗試制作小腸結構模型,分組評比。

            目的: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其主體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協作意識。

            要求:

            材料、制作方法不限,只要能表現出小腸適于吸收的結構特點即可。(能突出表面積大就行)

          【初二生物《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教案】相關文章:

          消化和吸收說課稿11-02

          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的生物課件05-10

          生物的進化生物教案04-24

          生物的進化生物教案04-24

          《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教學設計03-08

          我的生物老師作文初二03-13

          吸收的反義詞05-27

          生物的命名和分類說課稿11-04

          人體的消化與吸收說課稿11-03

          人類重要的營養物質教學反思04-29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日韩mⅴ在线 | 尤物萝控精品福利视频的 | 亚洲高清91在线 | 亚洲国产初高中生女AV | 中文字幕第5页 | 中国精品国产yw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