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修辭手法教案

          時間:2021-04-11 11:13:14 教案 我要投稿

          常見修辭手法教案

            常見修辭手法教案

            【教學目標】

          常見修辭手法教案

            1、體會八種修辭格在具體語境中的作用。

            2、根據修辭格的要求進行仿寫。

            【教學重點】

            掌握常見的八種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教學設想】講解二課時,訓練二課時

            【考點概述】

            高考《考試大綱》中對“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方法”這一考點作了十分清晰的界定。常見的修辭方法共考查8種,即比喻、排比、比擬、借代、夸張、對偶、設問、反問。重點考查判斷修辭方法使用的優劣、正確理解修辭方法在在語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運用修辭方法進行表達的能力等等。歷年高考試卷中,修辭方法的考查同閱讀、鑒賞結合,仍是重要的關注點;修辭方法與語言表達結合起來考查更是近年高考的發展趨勢所在,這或許又是以后修辭命題的一大熱點,也是我們復習的重點。

            【修辭知識介紹】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只要是兩種不同的事物,具有相似點就可形成比喻。比喻由本體、喻體、喻詞構成,分明喻、暗喻、借喻三類。比喻的作用是對事物進行描繪渲染,使事物生動具體,給人以深刻印象,也可以用常見的事物說明深奧的道理,使道理顯明。

            使用比喻要注意:①喻體要常見易懂;②比喻要貼切,不能信手拈來;③要注意思想感情。

            2、比擬

            比擬就是把物當作人,或把人當作物,或把甲事物當作乙事物來寫的一種修辭方法。包括擬人和擬物兩種形式。比擬的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使讀者對事物產生鮮明深刻的印象,引起感情的共鳴。

            使用比擬要注意與比喻的區別: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辭特點往往體現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上,且喻體必須出現;比擬是“擬此為彼”,其修辭特點往往體現在動詞上,而喻體始終不出現。

            3、借代

            借代就是不直說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稱,借和它密切相關的名稱來代替。主要有以下七種借代方式:特征代本體,專名代泛稱,具體代抽象,部分代整體,結果代原因,牌號代本體,產地代本體。運用借代可以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事代情,從而引發讀者聯想,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使用借代必須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借代的事物要有所交代,本體借代體不能同時出現;借代與借喻不同,前者注重相關性,后者注重相似性,借喻可改為明喻,借代則不能。

            4、夸張

            夸張是為達到某種效果的需要,故意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擴大、縮小或超前的描述的修辭手法。使用夸張可以揭示事物本質,給人啟示;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使人聯想,創造意境。

            使用夸張既要注意顯豁,又要注意以事實為基礎,還要注意文體特征。

            5、對偶

            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意思的修辭方式。對偶有正對、反對、串對等。使用對偶可使表意凝練、抒情酣暢;語言整齊,富于美感;也便于記憶。

            使用對偶要注意與對比的不同,前者指形式而言,后者指內容而言;對偶中的反對則是兩種修辭的兼用。對偶有嚴式和寬式兩種,嚴式的對偶通稱對仗,要求上下句字數相等、詞性相同、結構相同、平仄相對、不重復用字。對對聯往往就要達到這樣的要求。

            6、排比

            排比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組句子。使用排比可以增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使用排比要注意與對偶的區別,對偶是兩個語言單位,排比是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語言單位;排比常用同一詞語作為提示語,對偶一般不重字。

            7、設問

            設問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后說出自己的看法的一種修辭方法。分自問自答和問而不答兩種。使用設問,可起到吸引讀者,啟發讀者思考的作用;有時用在文章中間,也可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8、反問

            反問也叫反詰,是為了加強語氣,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的一種修辭方式。包括用肯定句表達否定的內容和用否定句表達肯定的內容兩種形式。使用反問能加強語氣,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設問和反問都是無疑而問,但也有區別。設問多是自問自答,反問則是問而不答,人們可從問句本身體會出答案;設問本身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答案在后面說出,反問則本身就包含著作者的意思;設問是為了提請注意引發思考,反問則是為了加強語氣抒發強烈的感情,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我們學習和研究修辭方法是為了更好地閱讀和表達,高考的命題也是基于這樣的共識,因此,我們平時的復習和練習都要從理解運用著手,要能分清這八種修辭手法,能分析其作用。

            應考方法盤點

            (一)注意考查特點

            歷年對這一考點的考查,呈現出這樣兩個特點:

            1、著重考查正確運用

            高考考修辭,一般不考修辭方法的辨認,著重考修辭方法的運用,即根據規定的情境,運用一定的修辭方法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表達對事物的認識。因此,所給材料,所設情境,多來自于現實生活,與自然、社會、人生密切相關。近若干年來尤其如此。

            2、多與其它表達方式結合

            高考考修辭,注重綜合表達能力的考查。有與仿寫結合的,有與“連貫”結合的等等。即使考修辭方法,也很少只考某一種修辭方法的,往往多種修辭方法放在一道試題中考。

            例:在畫線部分填上恰當的話,使分號前后內容、句式對應,修辭方法相同。

            有些事情我們要勇于放棄,只有放棄才是明智的。懸崖上的青松懂得不放棄平坦,就難以展示自己獨特的生命風采;如果對什么都堅守,對什么都窮追不舍,則是愚蠢的,池中的魚兒往往不知道放棄那些誘人的美味而上鉤,從而把自己變成了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這道試題兼考修辭(擬人)、仿寫、擴寫、“連貫”諸項,有相當的綜合性。所給材料,首句表明對“放棄”的看法,后面的話都是用來證明這一看法的。根據試題規定的“使分號前后內容、句式對應、修辭方法相同”的要求,“風采”后可以接寫“荒野上的梅花知道,只有放棄春天的舒適,才能贏得人們對自己的品格的贊美。”“美味”后可以接寫這樣的話:“池中的荷花不懂得在嚴寒來臨之前要放棄漂亮的衣裙,從而使自己變得形容枯槁。”

            此外,這一考點還常常出現在詩歌鑒賞題和現代文閱讀題中,通常需要結合詩句或文章內容辨別使用了何種修辭方法以及修辭手法所表達的內容及作用。

            (二)幾種易混的修辭格的辨析

            1、比喻和比擬的辨析

            (1)反映事物間的關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兩者有相似點,是相似關系;比擬是以甲擬乙,兩者融為一體,是交融關系。

            [例1]霎時間,東西長安街成了喧騰的大海。

            [例2]青蛙唱著戀歌,給荷塘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例1以“喧騰的大海”比作熱鬧的“東西長安街”,有相似點:例2把“青蛙”模擬成“歌手”來描述,兩者融為一體。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擬。

            (2)表達的結構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體和喻體一主一從,本體或出現或不出現,而喻體必須出現;比擬的本體和“擬體”成為一統,本體必須出現,“擬體”不出現。

            [例3]曙色像一片翠藍的水,流動在原野的盡頭。

            [例4]曙色流動在原野的盡頭。

            例3出現了喻體“一片翠藍的水”和比喻詞“像”,例4只出現本體“曙色”和比擬詞語“流動”。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擬。

            (3)表達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淺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說明深奧的抽象的事物;比擬重在用模擬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為狀態。例3和例4能夠達到各自的表達效果。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1)相同點:它們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體不出現。

            [例1]黑夜,靜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來畢竟是無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龍井”。

            例1是借喻,只出現喻體“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現借體“龍井”。

            (2)不同點

            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雖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總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稱代”,即直接把借體稱為本體,它只代不喻。

            ②構成借喻的基礎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體和本體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構成借代的基礎是事物的相關性,即要求借體和本體有某種關系。

            ③借喻可以改為明喻或暗喻,借代則不能。

            [例3]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例4]雷鋒說:“大嫂,別問了,我叫解放軍,就住在中國。”

            例3是借喻,“害人蟲”是喻體,這一句子可改為明喻:要掃除一切像害蟲一樣的敵人。例4是借代,以“解放軍”代“解放軍中的一位戰士”,這是借全體代部分。

            3、對偶和對比的辨析

            (1)對偶主要是從結構形式上說的,其基本特點是“對稱”,它要求結構相稱,字數相等;對比是從意義上說的,其基本特點是“對立”,它要求意義相反或相對,而不管結構形式如何。

            [例1]赤道彎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龍。

            [例2]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例1的結構對稱,字數相等,是對偶,例2的意義相反,結構形式并不對稱,是對比。 (2)對偶里的“反對”,就形式說是對偶,就意義說是對比,這是修辭手法的兼格現象。

            [例3]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例4]敵人害怕您靜若懸劍,人民信賴您穩如磐石。

            4、排比和對偶的辨析

            (1)排比是三個或三個以上語言單位,而對偶是兩個語言單位,排比要求結構大體相似,字數要求不甚嚴格,而對偶必須對稱。

            [例1]但見那——滿樹繁花,一街燈光,四海長風……

            上例破折號后是排比結構,如果將它改為“滿樹繁花,一街燈光”,或“一街燈光,四海長風”,就變成了對偶。

            (2)排比經常以同一詞語作為彼此的提挈語,使排比互相銜接,給人以緊湊、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對偶句上下兩聯是不重字的。

            [例2]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例3]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語;例3是對偶,屬于沒有重字的典型的對偶句。

            (3)對偶在平仄、對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則無此要求。

            5、反問和設問的辨析

            (1)反問明確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內容,而設問則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問的作用主要是加強語氣,句末可用問號,也可用感嘆號;而設問的作用主要是提出問題,引起注意,啟發思考,句末只可用問號。

            [例1]池水漣漪,鶯花亂舞,誰能說它不美呢?

            [例2]誰是最可愛的人?我們的戰士,我感覺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例1是反問,能明確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問號,也可用感嘆號;例2是設問,問句本身不能明確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問號。

            6、比喻與象征的'區別。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語言形象化的修飾詞句的語言手段,屬于語言學范疇,而象征則是通過一些具體形象,使人產生聯想,從而表現與之相聯系的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現作品主題的藝術創作手法,屬于文藝學范疇。

            從運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構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畫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進行暗示,制造氣氛或抒發感情,總之象征意義帶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從特點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體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體的比方具體的,具有鮮明性。

            例如:巴金的《燈》通篇把燈光作為光明的象征,作為人們理想、希望、力量和勝利的象征;高爾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驅者和預言家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藥》中“紅白相間的花環”,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來主義》的“大宅子”則只是用來比喻中國、外國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義。當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質,從表現抽象的精神來說是象征,從表現具體的人來說是比喻。即或是這樣,象征與比喻也是分開的。

            (三)注意辭格的綜合運用

            1、兼用——一個語句,從這個角度看用的是某種辭格,從另一個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種辭格。例如:我們有些同志喜歡寫長文章,但是沒有什么內容,真是“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

            比喻、引用兼用。

            2、聯用———個語句中接連使用了兩個以上的不同辭格。例如:“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科學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擬人聯用。

            3、套用——一個語句,從總的來看用了某種辭格,而分解開來看,其中又包含著其它辭格。例如:在那天邊隱約閃亮的不就是黃河?那在山腳纏繞不斷的自然是汶河;那拱衛在泰山膝蓋下的無數小饅頭,卻是沮淶山等著名的山嶺。(《泰山極頂》)排比中套用反問、比喻、擬人、夸張。

          【常見修辭手法教案】相關文章:

          詩歌鑒賞修辭手法03-17

          修辭手法的作用10-12

          詩歌鑒賞 修辭手法10-12

          語文修辭手法有哪些10-25

          對比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10-11

          浣溪沙晏殊的修辭手法10-26

          詠柳曾鞏什么修辭手法10-27

          高考英語作文常用修辭手法09-08

          中考作文指導:善用修辭手法05-26

          答謝中書書修辭手法10-11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伊人久久综合线亚洲2019 | 日本精品不在线一区二区色 | 久久久特色aⅴ片免费观看 午夜在线亚洲免费 | 五月丁香六月婷婷网线视频 | 亚洲综合色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一级特黄日本少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