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三化學碳的化學性質教案(精選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三化學碳的化學性質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三化學碳的化學性質教案 1
教學目的
知識:使學生初步掌握碳的化學性質——穩定性、可燃性、還原性。
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思想教育:通過碳與氧在不同條件下反應的產物不同,滲透物質所發生的化學反應既決定于物質本身的性質,又決定于反應條件的學習方法的指導。
重點難點
碳的可燃性和還原性;碳與氧化銅、二氧化碳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以及分析。
教學方法
實驗探討法。
教學用品
儀器:大試管、鐵架臺、酒精燈、帶導管的單孔塞、燒杯。藥品:炭粉、氧化銅、澄清石灰水。
教學過程
附1:課堂練習一
1.碳原子的.核電荷數是__,核外電子總數是__,最外層電子數是__。
2.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__,隨著溫度的升高,碳的活動性__。
3.碳燃燒可以生成兩種氧化物,__和__,其中碳元素的化合價分別為__和__。
4.下列符號,既能表示一種元素,又能表示該元素的一個原子,還能表示一種單質的是
A.O2 B.N
C.2H D.C
5.下列性質中,不屬于碳的化學性質的是
A.穩定性 B.吸附性 C.可燃燒 D.還原性
6.下列各組物質中,具有可燃性的一組物質是
A.H2和O2 B.H2和CO2
C.C和H2 D.C和O2
附2:課堂練習二
7.寫出碳分別跟氧氣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一氧化碳的兩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前者說明碳具有____性,后者說明碳具有____性。
8.已知碳的某種氧化物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為3∶8,該氧化物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個數比為____,該氧化物的化學式為____。
9.在C+CO22CO反應中,被氧化的物質是
A.C B.CO
C.CO2 D.C和CO
10.試管中裝有黑色粉末,加熱后變成紅色固體,同時有一種無色氣體生成,該氣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根據上述現象判斷該黑色粉末可能是
A.木炭粉 B.氧化銅粉末
C.二氧化錳 D.炭粉和氧化銅
附3:課堂練習答案
1.6 6 4 2.穩定 增強 3.CO CO2 +2 +4 4.D 5.B 6.C
7.2C+O22CO C+CO22CO 可燃 還原
8.1∶2 CO2 9.A 10.D
附4:隨堂檢測
1.用墨書寫和繪制的字畫,年深日久也不易褪色,這是因為
A.墨是黑色的,顏色深,褪一點色不明顯
B.墨跟紙張發生了化學反應
C.字畫上的墨跡干后,不易起變化
D.常溫下碳(墨的主要成分)的化學性質穩定,不易發生化學變化
2.碳在氧氣中燃燒
A.只生成二氧化碳
B.只生成一氧化碳
C.既可能生成二氧化碳又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D.既不生成二氧化碳也不生成一氧化碳
3.在C+2CuO2Cu+CO2↑反應中,還原劑是
A.CuO B.C
C.Cu D.CO2
高三化學碳的化學性質教案 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準確闡述碳在不同條件下與氧氣、氧化銅等物質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及現象。
深入理解碳的可燃性、還原性等化學性質,并能解釋相關應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提升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及歸納總結的能力。
培養學生運用類比、對比等方法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對化學實驗的興趣,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
體會化學知識在生活和生產中的重要應用,增強學習化學的動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碳的可燃性、還原性的實驗探究及化學方程式書寫。
理解碳的還原性在冶金工業等領域的應用。
難點
從微觀角度理解碳的還原性原理。
培養學生運用碳的化學性質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相結合。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5 分鐘)
展示古代用墨書寫或繪制的字畫至今仍清晰保存的圖片,提問:“為什么墨汁書寫的字畫能長久保存?這與碳的性質有什么關系?” 引發學生思考,導入碳的化學性質教學。
知識講解(20 分鐘)
碳的穩定性:講解在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不活潑,碳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為 4,得失電子都相對困難,所以碳單質在常溫下化學性質穩定,這也是古代字畫能長久保存的原因。
碳的可燃性:
展示木炭在空氣中燃燒的實驗視頻,引導學生觀察現象,得出碳在氧氣充足時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C + O_{2}\stackrel{}{=\!=\!=}CO_{2}\)。
提問:“當氧氣不充足時,碳燃燒會生成什么?” 組織學生討論,引出碳不完全燃燒生成一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2C + O_{2}\stackrel{}{=\!=\!=}2CO\)。強調一氧化碳有毒,在生活中使用含碳燃料時要注意通風。
碳的還原性:
進行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演示。介紹實驗裝置、藥品,邊操作邊講解實驗步驟。
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黑色粉末逐漸變紅,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分析得出碳與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C + 2CuO\stackrel{é}{=\!=\!=}2Cu + CO_{2}\uparrow\)。從得失氧角度分析,碳奪取了氧化銅中的氧,發生氧化反應,體現了碳的還原性。
課堂討論(10 分鐘)
組織學生討論:“在冶金工業中,如何利用碳的還原性來冶煉金屬?” 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思考碳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如用焦炭煉鐵等。
討論生活中含碳燃料燃燒不充分帶來的危害及預防措施,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安全意識。
課堂小結(5 分鐘)
與學生一起回顧碳的化學性質,包括穩定性、可燃性和還原性,總結相關化學方程式及應用。強調從微觀角度理解化學性質的本質,鼓勵學生在生活中關注化學知識的應用。
布置作業(5 分鐘)
課后習題:完成教材上關于碳化學性質的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
拓展作業:查閱資料,了解碳在新能源領域(如石墨烯電池)的應用,下節課分享。
五、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實驗演示能直觀呈現碳的化學性質變化,但部分學生對微觀原理理解仍有困難,后續可通過動畫模擬等方式加強微觀知識講解。討論環節學生參與度較高,但小組討論時間把控還可優化,以確保討論更深入全面。
高三化學碳的化學性質教案 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熟練書寫碳與多種物質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準確描述實驗現象。
掌握碳在不同氧化還原反應中的表現及相關原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小組合作實驗,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團隊協作及問題解決能力。
運用歸納總結方法,構建碳化學性質的知識網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感受化學與生活、工業生產的緊密聯系,提升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碳與氧氣、金屬氧化物等反應的化學性質及應用。
碳的還原性實驗操作及原理分析。
難點
理解碳在不同反應條件下產物不同的原因。
從氧化還原本質角度分析碳參與的化學反應。
三、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問題驅動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四、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5 分鐘)
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含碳物質,如煤炭、石墨電極、活性炭口罩等圖片,提問:“這些含碳物質在使用過程中發生了哪些化學變化?碳表現出了怎樣的化學性質?” 引出本節課對碳化學性質的探究。
實驗探究(20 分鐘)
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以下實驗:
碳與氧氣反應:分別在空氣中和氧氣中點燃木炭,觀察燃燒現象,記錄燃燒劇烈程度及產物(通過澄清石灰水檢驗),小組討論得出碳在不同氧氣含量下的燃燒情況及化學方程式。
碳與氧化銅反應:按照實驗裝置圖,小組合作進行木炭還原氧化銅實驗。實驗前討論實驗步驟、注意事項,實驗中仔細觀察現象,實驗后分析得出碳的還原性及化學方程式。教師巡回指導,確保實驗安全有序進行。
問題討論(10 分鐘)
提出問題:“碳在氧氣充足和不充足時燃燒產物不同,從化學反應本質角度如何解釋?”“在碳還原氧化銅實驗中,碳和氧化銅分別發生了什么變化?體現了碳的.什么性質?” 組織小組討論,每組推選代表發言,教師引導學生從氧化還原角度分析問題,強化對化學性質本質的理解。
拓展問題:“生活中燒烤時用木炭作燃料,如何保證碳充分燃燒?” 結合生活實際,加深對碳可燃性的理解。
知識總結(5 分鐘)
引導學生共同總結碳的化學性質,以思維導圖形式呈現,包括碳的穩定性、可燃性(不同條件下產物)、還原性(與金屬氧化物反應通式)及相關應用。強調知識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知識體系。
作業布置(5 分鐘)
書面作業:完成一份關于碳化學性質的思維導圖,要求詳細標注各性質的實驗現象、化學方程式及應用實例。
實踐作業:在家中觀察用煤爐取暖時,碳燃燒的現象,思考如何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寫一篇簡單的觀察報告。
五、教學反思
小組實驗有效提高了學生參與度和動手能力,但部分小組在實驗操作速度和規范上存在差異,后續可加強實驗前指導和小組間互助。問題討論環節學生思維活躍,但對復雜氧化還原問題分析還不夠深入,需在后續教學中強化相關訓練。
高三化學碳的化學性質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準確闡述碳的化學性質,熟練運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其反應。
理解碳的化學性質與結構的關系,深化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觀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比實驗和數據分析,培養學生科學探究及邏輯推理能力。
學會運用化學知識解釋生活和工業生產中的相關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
體會化學科學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貢獻。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碳的可燃性、還原性的實驗探究與知識應用。
理解碳的化學性質與原子結構的內在聯系。
難點
從微觀層面分析碳在化學反應中的電子轉移過程。
運用碳的化學性質解決復雜實際問題。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對比實驗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5 分鐘)
回顧碳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提問:“碳的原子結構特點決定了它可能具有怎樣的化學性質?” 引導學生從最外層電子數角度思考,復習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理念,引出本節課對碳化學性質的.深入學習。
實驗對比(20 分鐘)
碳的可燃性對比:
展示碳在空氣中緩慢氧化(如鐵生銹過程中有碳參與的緩慢氧化)和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的圖片及視頻資料,對比兩者現象差異,講解化學方程式書寫及反應條件對產物的影響。
進行定量實驗:分別稱取相同質量的碳,在不同氧氣量的密閉容器中燃燒,通過測定反應前后氣體成分及質量變化,分析碳在不同氧氣量下的燃燒產物比例關系,強化學生對碳可燃性的定量認識。
碳的還原性對比:
進行碳還原氧化銅和氧化鐵的對比實驗,展示實驗裝置,強調實驗注意事項。引導學生觀察兩個實驗中黑色粉末和紅色粉末(氧化鐵為紅色)的變化及澄清石灰水的現象,對比寫出化學方程式,分析碳在不同金屬氧化物還原反應中的表現。
利用多媒體動畫展示碳還原氧化銅過程中碳原子與銅離子的電子轉移微觀過程,幫助學生從微觀層面理解碳的還原性原理。
知識應用(10 分鐘)
展示工業煉鐵、木炭吸附有毒氣體等生活和工業生產中的實際案例,提問:“這些應用中利用了碳的哪些化學性質?” 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釋實際現象,加深對碳化學性質應用的理解。
給出一些與碳有關的復雜化學反應情境,如碳與濃硫酸在加熱條件下的反應,讓學生嘗試從碳的化學性質及氧化還原原理角度進行初步分析,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課堂總結(5 分鐘)
與學生一起回顧碳的化學性質,重點強調化學性質與原子結構的關系、不同反應條件對產物的影響以及在實際中的應用。鼓勵學生在學習中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邏輯性。
作業布置(5 分鐘)
書面作業:完成教材上關于碳化學性質的拓展練習題,包括根據給定情境書寫化學方程式、分析實驗數據等。
拓展作業:查閱資料,了解碳納米材料(如碳納米管)的獨特化學性質及應用前景,寫一篇簡短的科普報告。
五、教學反思
對比實驗和多媒體微觀展示有效幫助學生理解知識,但定量實驗對學生數據分析能力要求較高,部分學生存在困難,后續應加強數據處理方法指導。知識應用環節學生對復雜情境分析還不夠熟練,需增加類似練習鞏固。
高三化學碳的化學性質教案 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全面掌握碳的各種化學性質,準確書寫相關反應方程式。
學會運用碳的化學性質設計簡單實驗及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設計與探究,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運用歸納、演繹等方法完善碳化學性質知識體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勇于創新、敢于實踐的科學精神。
增強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碳的可燃性、還原性實驗設計與原理分析。
碳化學性質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分析。
難點
設計實驗驗證碳的化學性質及對實驗結果的深入分析。
從化學平衡角度理解碳在部分反應中的產物變化。
三、教學方法
實驗設計法、案例分析法、啟發式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問題導入(5 分鐘)
提出問題:“如何設計實驗證明碳具有可燃性和還原性?” 激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回顧已有知識,思考實驗設計思路,導入本節課以實驗設計為主線的教學。
實驗設計與探究(20 分鐘)
將學生分成小組,布置實驗設計任務:
設計實驗證明碳的可燃性,要求考慮如何控制氧氣量觀察不同燃燒產物,以及產物的檢驗方法。
設計實驗驗證碳的還原性,選擇合適的金屬氧化物,設計實驗裝置,考慮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
各小組討論設計方案,繪制實驗裝置圖,教師巡回指導,與小組交流設計思路,幫助完善方案。
選取部分小組展示實驗設計方案,組織全班討論,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優缺點,優化實驗設計。
利用虛擬實驗平臺,讓學生模擬操作設計的實驗,觀察實驗現象,記錄數據,分析得出碳的化學性質結論。
案例分析(10 分鐘)
展示碳在工業生產中的實際案例,如用焦炭生產電石(\(CaC_{2}\))的反應:\(CaO + 3C\stackrel{é}{=\!=\!=}CaC_{2}+CO\uparrow\),從碳的化學性質角度分析反應原理,引導學生思考該反應中碳的作用及反應條件控制的`意義。
分析生活中活性炭凈化水的原理,從碳的吸附性(與化學性質相關)角度解釋活性炭如何去除水中雜質和異味,拓展學生對碳化學性質應用的認識。
知識總結與拓展(5 分鐘)
引導學生總結碳的化學性質實驗設計思路及相關知識,強調實驗設計中的科學性、安全性和可行性原則。拓展介紹碳在一些新型化學反應(如碳與二氧化碳在高溫下的可逆反應)中的表現,從化學平衡角度簡單分析產物變化,為學生后續學習化學反應原理奠定基礎。
作業布置(5 分鐘)
實驗報告作業:根據課堂討論優化后的實驗設計方案,課后在實驗室完成實驗(若條件允許),撰寫詳細實驗報告,包括實驗目的、原理、步驟、現象、結論及誤差分析。
拓展思考:查閱資料,分析碳在全球碳循環中的作用及與環境問題的關系,寫一篇短文闡述自己的觀點。
五、教學反思
實驗設計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性,但部分小組在實驗原理理解和裝置設計合理性上存在不足,需加強引導。案例分析有助于學生聯系實際,但對工業復雜反應原理講解可更深入,滿足學生求知欲。
【高三化學碳的化學性質教案】相關文章:
關于《單質碳的化學性質》說課稿07-24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說課設計11-21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評課稿09-20
高三化學《金屬化學性質》說課稿09-21
高三化學金屬化學性質說課稿09-13
《氯氣的化學性質》化學教案04-17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最新導學案設計10-25
化學金屬的化學性質教案(精選11篇)06-21
化學金屬的化學性質教案(精選10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