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馬諫議書》教案

          時間:2021-06-11 16:16:01 教案 我要投稿

          《答司馬諫議書》教案

            王安石

          《答司馬諫議書》教案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借助工具書,能順暢朗讀課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積累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重點難點】

            1.重點: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積累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難點: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課文提示】

            1.“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即書信。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寫給誰。信題多為“報……書”、“與……書”、“上……書”、“答……書”等。《答司馬諫議書》文題意思是:回給司馬諫議大夫的信。

            2.王安石,宋朝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當政時,推行變法。在這次變法中,以王安石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發生過激烈的斗爭。通過這篇文章我們依然可以領略到當時唇槍舌劍的滾滾硝煙。

            【正音正字】怨謗(bàng) 難壬人(nàn) 胥怨(xū) 盤庚(gēng) 會晤(wù)

            【閱讀課文】

            1.從文中看,王安石為什么要進行這場變法?

            人“習于茍且”;士“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上“欲變此”。

            2.實施變法時,出現了什么情形?司馬光認為出現這種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實施變法時,天下“怨謗”;眾人“洶洶然”。

            司馬光認為,這是王安石在變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諫”造成的。

            3.“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在文中具體指什么事?

            “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在文中具體指:“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 “為天下理財”; “辟邪說,難壬人

            【課文簡析】

            王安石任宰相時,為了抑制豪強勢力的膨脹,增強國力,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一系列變法的措施,遭到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司馬光是其代表,三次寫信給王安石,攻擊變法,要求恢復舊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給司馬光及其同黨的答復。

            本文是以書信形式寫成的駁論。文章列舉司馬光的種種責難,然后針對司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的責難,作者先逐點駁斥“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這樣,有理有據有節,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諫”,成為無中生有,司馬光的論點失去了成立的基礎。王安石進一步批駁,他沒有否認“天下怨謗”。他認為“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順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變此”;再列舉“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這樣,王安石從現實和歷史兩個方面說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謗”不足為奇。本文不僅嚴正表明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受命于人主”,還借此機會重申自己“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的決心,矢志不悔。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按要求,逐句翻譯全文。

            2.通過圖書館、因特網,了解王安石、司馬光以及王安石變法。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串講課文】

            原文: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翻譯:我說:昨天承蒙(您來信)賜教。我認為和您交游相處友好的日子很長久了,但是議論政事常常合不來,這是因為我們采取的政治主張不同的緣故。

            原文: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翻譯:如果硬要辨解,最后一定不會被理解,所以簡單地寫回信給你,不再一一為自己辨白;再三想到您對我的重視厚遇,對(書信)往來不應草率莽撞,所以現在詳細說明情況,希望您也許能諒解我。

            原文: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翻譯:讀書人爭論的問題,主要在于名稱和實際的關系,名稱和實際關系明白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

            原文: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

            翻譯:現在您用來教訓我的'是認為我超越權限、惹事生非、搜刮錢財、拒絕批評,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誹謗。

            原文: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

            翻譯:我卻認為受皇上的委托,擬訂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然后交給專職的官吏去執行,不能叫作越權;推行先王實行過的政事,興利除弊,不能叫作惹事生非;為國家清理財政,不能叫作搜刮錢財;駁斥錯誤言論,責問巧言小人,不能叫作拒絕批評。

            原文: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翻譯:至于怨恨和誹謗那么多,那本來早就料到它會這樣的。

            原文: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

            翻譯:人們習慣于得過且過已經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大多數以不憂慮國家大事、隨波逐流、討好眾人為上。皇帝才想改變這種狀況,而我就不考慮反對派的多少,要出力幫助皇帝對抗這些人,那么大家怎么能不大吵大鬧呢?

            原文: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翻譯:盤庚遷都的時候,老百姓都怨恨,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而已。盤庚沒有因為有人怨恨而改變他的計劃,因為計劃合理才行動的,這事看不出可以后悔的地方。

            原文: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翻譯:如果您責備我任職很久,沒有能幫助皇帝大有作為,以造福于人民,那么我承認有罪過;如果說現在應當什么事情都不做,墨守成規而已,那我就不敢領教了。

            原文: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

            翻譯:沒有機會見面,我不勝仰慕到極點。

            【朗讀課文】

            第三課時

            【朗讀課文】

            【思維訓練】(根據學生情況,選擇若干討論)

            1.解釋劃線的詞語:

            ①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原因 ) ②終必不蒙見察。( 被,表示被動 )

            ③故今具道所以。( 說 ) ④辟邪說,難壬人。( 批駁 )

            ⑤非某之所敢知。( 領教 )

            2.解釋下列多義詞:

            ①未能助上大有為( 作為 )

            為天下理財。( 替 )

            不為征利。( 是 )[

            ②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表示承接關系,而且 )

            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 表示轉折關系,然而 )

            3.下列對“人習于茍且非一日”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B )

            A,人們學習茍且之事不是一天了。

            B,人們習慣于得過且過已不是一天兩天了。

            C,人們對得過且過的學習已不是一天兩天了。

            D,人們對茍且之事反對不是一天了

            4.下列對“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C )

            A,如果說應當今天一切事情都不做。

            B,如果說現在應該一切不把事當事做。

            C,如果說現在應該什么事情都不做。

            D,像你所說,現在應該一切事情都不做。

            5.文中“ 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一句,表明王安石與司馬光的爭論不是個人恩怨,而是政見不一。

            6.文中追述“盤庚之遷”的用意是什么?

            以確鑿的史實針砭當時士大夫的流俗,說明反對的人多就一定錯了。證明自己的境況,與“盤庚之遷”時一樣,因此決“不為怨者故改其度”,表達了改革的決心不變。

            7.文章最后王安石說“某知罪矣”。這是否向司馬光認錯?為什么?

            王安石說“某知罪矣”,這不是向司馬光認錯。

            王安石認為自己“錯”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由此可見王安石不僅沒有因改革“認錯”,反而認為自己改革還不夠堅決,不夠迅速,不夠徹底。 )

            8.本文是駁論。作者旨在批駁什么觀點

            本文批駁的觀點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

            9.作者是如何駁論的?

            針對司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的責難,作者先逐點駁斥“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這樣,有理有據有節,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諫”,成為無中生有,司馬光的論點失去了成立的基礎。王安石進一步批駁,他沒有否認“天下怨謗”。他認為“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順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變此”;再列舉“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這樣,王安石從現實和歷史兩個方面說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謗”不足為奇。

            10,在嚴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對變法持什么態度?哪些語句體現了這種態度?

            王安石堅持變法,義無反顧。 “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等語句集中體現了王安石的態度。

            11.天下“怨謗”、眾人“洶洶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天下“怨謗”、眾人“洶洶然”的真正原因是:王安石新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答司馬諫議書》教案】相關文章:

          答司馬諫議書 教案教學設計12-06

          答司馬諫議書(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12-06

          《答司馬諫議書》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二選修)12-06

          答司馬諫議書(語文版九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12-06

          《司馬光》教案08-18

          《司馬光》教案09-18

          司馬光教案03-30

          《司馬光》精彩教案08-17

          課文《司馬光》教案09-06

          你問我答大班教案11-09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日本欧美乱久久 | 一二三区在线播放国内精品自产拍 | 日本精品aⅴ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天婷婷亚洲综合 | 在线亚洲97se亚洲综合在线 | 在线观看激情AV更新 | 日本美女一级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