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阿里山紀行》的教案

          時間:2021-06-15 14:39:35 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級上冊《阿里山紀行》的教案

            [教學目標]

          八年級上冊《阿里山紀行》的教案

            1、學習游記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描寫了阿里山美麗的風光,十八 阿里山紀行 教案(蘇教版八年級上)。

            2、理解作者贊揚臺灣人民的生態意識和利用生態發展旅游的理念,表達兩岸人民的心融合起來的共同愿望。

            [重點難點]

            1、重點:采用移步換景法。

            2、難點:富于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

            [教學時數]二教時

            第一教時

            一、導入

            1、作者簡介

            吳功正,當代作家、文學評論家、美學家。1997年7月初,他應一批臺灣學者的邀請,赴臺灣講學,交流兩岸文化。之后,他游覽了臺灣著名的風景區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風光深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繪出來,介紹給大陸讀者,讓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國后寫下了此文。

            2、導語

            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大海啊,故鄉》和《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資料,營造氣氛,引入美如畫的阿里山。

            展示有關阿里山的圖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樹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讓學生飽覽阿里山的風光。

            二、朗讀課文

            配景朗讀,把學生引入到一種優美的意境中去。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本文按時間順序記敘了一天內游覽阿里山的全過程。全文10段,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簡述兩岸學者歡聚臺北的融洽場面,以《大海啊,故鄉》和《高山青》開啟全文,定下抒情基調。

            第二部分(2——9),描寫游覽阿里山的全過程,這是游記的'主體部分。

            第三部分(10),寫下山。仍以《高山青》作結,呼應開頭,令人回味無窮。

            四、探究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臺灣?”“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說到了阿里山?”讀了課文,你對阿里山、神木一帶的風光有了哪些認識和感受?你是怎樣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阿里山是臺灣著名的風景區。阿里山有著“莽莽不盡的林海”,林海內“云霧濃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氛圍,確實給人一種獨特的感受。神木巨大無比,歷史悠久,它是阿里山的標志、靈魂,有著一種豐富而深邃的內涵。作者置身于阿里山時,確實被那清澈的潭水、寧靜的林區、陰涼的世界、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所吸引、所陶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所以情不自禁地由衷地贊美“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十八 阿里山紀行 教案(蘇教版八年級上)》。”

            五、精讀課文3——9段。

            思考:作者怎樣描寫到阿里山神木的經過及所見到的風光?

            課文第3段是過渡段。這一段先用設問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進入神木的經過。

            第4段,寫潭水清澈。

            第5段,寫林區的寧靜。

            第6段,寫山間的青苔路。

            第7段,描寫無邊無際的森林。

            第8段,描寫看到的神木。

            第9段,寫“神木”經歷的一次巨創。

            六、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四。

            第二教時

            一、復習舊課

            學生搜集有關阿里山的資料或風光圖片,在班上交流。

            阿里山簡介:

            阿里山在臺灣嘉義縣東北,是大武戀山、尖山、祝山等十八座山的總稱。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東面*近臺灣最高峰玉山。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譽稱三大奇觀。阿里山列為臺灣風景區之一,美景紛呈早為人所知道,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之偉大”的說法。由于山區氣候溫和,盛夏里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蔥翠,是全臺灣最理想的避暑勝地。

            二、品味語言

            本文的語言富于音樂美和情韻美。

            讀下列句子,談談你對文章語言美的體會。

            1、潭無魚鱉,林無鳥獸,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側耳諦聽、分辨、捕捉,卻又沒有。那是靜謐的世界、凈潔的世界,甚或禪的世界。偶有一人聲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間的安寧。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無邊無際。其盤曲之勢,如幢頂,如傘蓋,又如古寺寶塔,真不知樹軀有多少圍、樹身有多么高。它們排列之整肅,如孫武之軍陣,秦皇之兵馬。

            3、山中,樹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樹密、陰厚,仿佛能揉出濃汁。我只覺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1、這段文字運用了對偶、比喻、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交錯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輕松、舒展、迂曲、鮮明的節奏,富有聲感和音樂美。“循聲得情”,通過反復誦讀,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對靜謐、潔凈、禪的世界的獨特體驗。

            2、這段文字用了六個比喻句,句式整齊,結構勻稱,節奏鮮明,和諧動聽。第一個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無邊無際;“如幢頂,如傘蓋,又如古寺寶塔”,作者一連用三個比喻,描寫樹木的盤曲之勢。這里連用助詞“之”,不僅使句式整齊,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調節音節的作用。兩個比喻兼擬人古色古香,寫出了森林排列整齊和嚴肅威武的氣勢,給森林以人格化。

            3、這段文字在全文帶有總結性,“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題。以高度凝練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勝多,情貌無遺”的效果。

            三、拓展訓練

            思考:你所知道的有關臺灣的知識,在班上交流。

            學生收集資料,做一份“臺灣百科”的小報,互相交流,共同學習。

            四、欣賞

            欣賞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讓學生把美景留在心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五、小結

            本文通過移步換景,形象地描繪了游覽阿里山所見的迷人風光,抒發了作者獨特的感受,由衷地贊美“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贊揚臺灣人民的生態意識和利用生態發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達兩岸人民的心融會起來的共同愿望。

            六、布置作業

            

          【八年級上冊《阿里山紀行》的教案】相關文章:

          《阿里山紀行》教案05-01

          阿里山紀行的教案04-09

          阿里山紀行的教案10-22

          阿里山紀行教案08-25

          阿里山紀行優秀教案03-29

          《阿里山紀行》教案范文06-30

          阿里山紀行教案范文06-29

          阿里山紀行精品教案06-29

          《阿里山紀行》優秀教案06-29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在线观看免费的AV片 |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不卡 |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色综合 | 在线观看欧美性爱第二页 | 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v二区 | 亚洲伦乱中文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