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記》教案

          時間:2021-06-22 17:53:44 教案 我要投稿

          《竹溪記》教案范文

            教學目標

          《竹溪記》教案范文

            1、掌握文中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

            2、學習文章借題發揮,批評世俗不知竹而盲目貴竹或賤竹怪現象,贊揚那些不務紛華、不諂流俗的孤高獨立的人品。

            教學重點、難點

            1、正確朗讀課文,理解文言意思。

            2、通過反復對比、襯托,精心布局,點明主旨。

            教學課時: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絕徼(jio)薪之(xn)芟而去焉(shn)毋(w)輒(zh)

            蓊然(wng)深好(ho)綽約(chu)孑孑然(ji)凜然(ln)

            偃蹇(ynjin)裘馬(qi)僮奴(tng)酣嗜(sh)臭味(xi)

            2、朗讀課文,借助注釋、工具書了解大意。

            二、導入

            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對竹的認識,各抒己見。教師引出清代的鄭板橋,畫竹,寫詩贊竹,他寫過一首著名的《竹石》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進而引入新課。

            作者唐順之,明代散文家。今江蘇常州人。學者稱“荊川先生”。唐順之學識淵博,他是明中葉重要散文家,與王慎中、茅坤、歸有光等同為明代重要文學流派——唐宋派的代表。著作有《荊川先生文集》。

            作者唐順之的舅父任光祿在荊溪上修筑園林,園中遍植綠竹,而不種其他樹木,本文是作者為園林寫的“記”。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讀準字音、讀準停頓、讀出感情。

            1、教師范讀,邊讀邊正音。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學生個別朗讀,每個自然段分別過關。在同學朗讀的時候,其他同學為他找出讀錯的或者是讀破的地方。

            4、齊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研讀課文

            (一)學習第一段。

            1.學生朗讀第一段。

            2.質疑,弄清文意。

            明確:

            京師:京城,首都,此指北京。侯家:指封侯的顯貴人家。

            絕徼:極邊遠之地。徼,邊塞。

            薪之:把它當作柴草。薪,柴草,這里用作動詞。之,指竹子。

            或芟而去焉:有時就將它砍去,芟,割除。去,除掉,去掉。焉,表指代,相當于“之”,指竹子。

            又稿以死:例又凍枯而死,稿,通“槁”,枯。

            則人益貴之:那么人們就更珍愛它。貴,動詞,重視,珍愛。

            分析:

            文章一提筆就寫“余嘗游于京師侯家富人之園”的見聞感受,那里奇花異石屢見不鮮,惟竹不可得。接著兩句,寫竹子在作者家鄉——江南的命運。人們把竹子砍掉當柴草燒。要造園林,總要把竹子“芟而去焉”,說“毋以是占我花石地”,寧可花“千錢買一石,百錢買一花”,也決不要一竿竹。最后兩句寫京城人貴竹,不惜數千錢而致一竹,但因為氣候關系,往往難以成活,所以愈顯得珍貴。聽說京城人貴竹,江南人還會到可笑:“京師人乃寶吾之所薪。”

            這一段寫人們對待竹子的不同態度,一貴一賤,京師人與江南人形成鮮明的對照。

            (二)學習第二、三段。

            1.學生朗讀第二、三段。

            2.質疑、弄清文意。

            明確:

            為……所:表被動。無以:沒有什么。

            使其人:假如那里的人。一旦:忽然有一天。

            不勝笑:笑也笑不完。語云:常言道。

            去鄉:離鄉。以此言之:如此說來。

            何常之有:“有何常”的倒裝。

            分析:

            第二段在上文揭示京師人貴竹江南人賤竹這一現象的基礎上,作者深入一步,進行了由此及彼的'推理,奇花異石雖為京師人和江南人所貴,但在其產地一定與竹子在江南的命運相似。反之,在奇花異石的家鄉“絕徼海外”,或者在其他從來不產竹子的地方,一旦有人看見竹子,又必定比京師的人更加珍愛它。這里把京師人、江南人、絕徼海外人對“奇花石”和“竹”的不同態度進行了鮮明的對比,并指出三種人對不同物品的不同態度是一種奇特可笑的現象。

            第三段,作者深入地進行了由表及里的分析,引用俗語,說明世上評價人、物的標準,是依遠近多寡而論高下貴賤。面對這種習俗的偏見,作者忍不住發問:“事之好丑,亦何常有之?”這一反詰句,有力地表現了對人才和竹子的不幸命運的憤憤不平,抒發了對世俗偏見的強烈不滿之情。

            二、小結

            第一至第三段,論述世人對竹的態度。這一部分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第一段),記述京師人貴竹和江南人賤竹奇怪現象。第二層(第二、三段),作者就貴竹、賤竹現象發議論,指出物之高下貴賤是以物之遠近多寡而論的,并進而明世人的好惡無常。

            三、布置作業

            1.探究、練習一。

            2.選用隨堂練習。

            第三課時

            一、復習舊課

            學生朗讀課文,交流對課文前三段的理解。

            二、繼續學習課文

            (一)學習第四段。

            1.學生朗讀第四段。

            2.質疑,弄清大意。

            明確:

            遍植:到處種植。他木:其他樹木。

            吟嘯:吟詩嘯歌。有力者:有勢力的人。

            蓊然:草木茂盛的樣子。

            分析:

            文章至此,才點出了題目中的竹溪。任光祿雖身處江南,不以世俗賤竹而賤之,反而在荊溪之上治園,“遍植以竹”,竹間作一小樓,暇則與客吟嘯其中,”并自號曰:“竹溪主人”。里雖寥寥幾筆,卻刻畫了一個不茍合流俗,志趣高雅的人物象。

            (二)學習第五、六段。

            1.學生朗讀第五、六段。

            2.質疑,弄清大意。

            明確:

            漫然:漫不經心,隨便地。無乃:恐怕,含有推測性。

            深好:很深的喜愛。以告人:即以之告人。

            可好:值得喜愛。妖艷:顏色艷麗。

            孑孑然:孤零零。

            偃蹇孤特:高傲獨立不群。偃蹇,高傲。孤特,孤高獨立。

            是以:因此。斗富:比比誰有錢。

            裘馬:常用以形容生活奢華,如“輕裘肥馬”。裘,皮衣。

            挺挺:正直的樣子。凜然:嚴肅,形容令人敬畏的神態。

            取貴:受重視。

            分析:

            第五段先對第四段任光祿治竹溪園言竹的議論。闡述任光祿植竹意義,先從反面講,像任光祿這樣知竹愛竹的人,自古以來是“絕少”的,因為人們的審美觀點有問題,認為沒有石的“奇巧”,沒有花的“妖艷綽約”;它“孑孑然”,像高傲獨立不群的士人。至此,由任光祿對竹的態度,揭示出他不諂流俗的孤高獨立的人品。文章這里的議論,也是間接寫竹,借寫竹子來贊揚竹溪主人。

            后緊接上文,作者從正面歌頌任光祿的人品:他雖然生長于熱鬧繁華的環境,卻能不迷戀于其中,鄙棄富人所嗜好的紙醉金迷,不迎合巴結別人,孤高獨立,這肯定從竹中得到了神韻,作者極其自然地從寫人轉到寫竹。

            第六段,作者一聲長嘆收束全文。這里明寫竹,暗里寫人——江南自有愛竹之土。

            第四課時

            一、理解文章第四至六段內容。

            明確:

            文章第四至六段,贊頌任光祿的知竹愛竹和他的孤高獨立的人品。這一部分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四段),寫任光祿治園,遍植以竹,自名竹溪主人,并點出作“記”的由來。

            第二層(第五段),論述任光祿知竹愛竹的根源在于他的孤高獨立的人品。

            第三層(第六段),抒發江南自有愛竹之士的感慨,結束全文。

            二、探究活動

            1、任君貴竹與京師人貴竹有什么不同?你是怎樣理解“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貴”的含義的?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任君在賤竹之江南竟貴竹,在于知竹,知竹在于他的人格與竹自有某種相通之處;他“深好于竹”,是真愛竹。京師人貴竹,是“以其難致而多稿死”,物以稀為貴罷了,是為了斗富,其實不知竹,非真心愛竹。

            對“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貴”的含義可這樣理解:如果人們都能像任君那樣知竹,真心愛竹,那么在“可以不勞力而蓊然滿園”的江南,也就有人貴竹了,而不是“物去鄉則益貴”。

            2、你知道還有哪些名人特別喜歡竹?課外搜集名人詠竹的詩句,和同學們交流交流。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清代,鄭板橋《竹石》)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唐代,王維《竹里館》)

            “插棘編籬謹護持,養成寒碧映漣漪。清風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解籜時聞聲簌簌,放梢初見影離離。歸閑我欲頻來此,枕蕈仍教到處隨。”(宋代、陸游《新竹》)

            三、積累文言詞語

            研究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和用法,說說它們在用法上有什么相同之處。

            1.吾江南人斬竹而薪之

            2.則人益貴之

            3.京師人乃寶吾之所薪

            明確:

            這些加點的詞本不是動詞,在句中都活用為動詞。

            第1句“薪”是“把……當作柴草”的意思,名詞活用為動詞。第2句“貴”是“以……為貴,重視”的意思,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第3句“寶”是“把……當作寶貝”的意思,名詞活用為動詞。“薪”是“看作柴草”的意思,名詞活用為動詞。

            四、朗讀全文,加深理解。

            五、小結

            這篇山水小品,未記竹溪之景物,而是借題發揮,譏笑批評了世俗不知竹而盲目貴竹或賤竹的怪現象,贊揚了任光祿君知竹、愛竹和不務紛華、不諂流俗的孤高獨立的人品。

            本文題名為“記”,所記的中心事件是作者舅父光祿任君治園植竹一事,但作者并沒有按一般“記”的格式來記敘事件始末,卻是把重點放在議論上,通過反復對比、襯托,精心布局,自然托出了文章的主旨。

            六、布置作業

            探究、練習二。

          【《竹溪記》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竹溪記》教案11-25

          《四竹溪記》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12-06

          《竹溪記》教學設計05-28

          竹溪記(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12-06

          《竹溪記》譯文(網友來稿)12-06

          任光祿竹溪記原文及賞析07-19

          任光祿竹溪記閱讀答案03-27

          《任光祿竹溪記》閱讀題及賞析07-27

          任光祿竹溪記原文、注釋及賞析08-25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99热最新在线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 久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福利 | 亚洲欧美不卡高清在线观看 | 五月天天天综合久久网 | 亚洲色影在线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