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蟬》和《貝殼》教案

          時間:2021-07-01 12:53:50 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蟬》和《貝殼》教案

            篇一: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蟬》和《貝殼》教案

            教學目標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蟬》和《貝殼》教案

            1、積累字詞,了解作者有具體細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提高朗讀能力,培養深入細致探究課文的習慣。

            3、聯系生活實際,在熏陶感染中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難點:

            1、了解作者有具體細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學方法:

            讓學生在誦讀中,品味作者所表達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感悟。抓住事物描寫的語句,深入細致探究課文,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檢查生字詞的掌握情況。

            二、導入

            同學們對蟬一定很熟悉,蟬是兒童的伴侶,蟬是夏的歌手。但是你們知道蟬的一生,為了一個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奮斗了六年,多則十七年。我們該向蟬學點什么?

            三、作者介紹

            本文選自《承教小記》,作者小思,本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祖籍廣東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1964年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當研究員,1981年或香港大學碩士學位。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學中文系。出版散文集《路上談》、《日影行》、《不遷》、《彤云箋》等

            四、朗讀課文,自主學習

            1、朗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自主學習

            (1)、思考研討與練習一,作者寫蟬,先抑后揚。抑在哪里? 揚在哪里?

            討論歸納:文章開頭寫蟬使事忙得人聽了很煩,再寫病蟬的微弱、細小,都可以表現了蟬的惹人討厭和微不足道的一面,這是抑。 然而得知蟬17年埋在泥土下,出來就活一個夏天時,作者被蟬活著的生命的意義所感動,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這是揚。

            (2)、蟬的生命的意義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本來的生活歷程就這樣。它為了生命的延續,必須好好活著。

            3、合作探究

            (1)、我們能從蟬身上得到什么啟示?

            討論并歸納: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2)、最后一句“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秋風”有顏色嗎?作者這樣說給人一種怎樣的感受?

            討論并歸納:我們一般是聽到秋風的聲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疏朗的天空等等都融入秋風中,言少而意濃。

            (3)、討論:中央電視臺的“實話實說”欄目曾經播過一期感人肺腑的節目《感受堅強》,向我們大家講述的是癌癥少女張漠然的故事。張漠然年輕的生命被癌癥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歲的花季少女卻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堅強的搏斗著。她感人的事跡,感動了醫生、感動了親友,感動了所有的人,盡管大家并沒有挽留住張漠然的生命,但他勇敢地面對死亡、熱愛生命的事跡, 讓人們再一次感受到了堅強。今天我們學習的《蟬》這篇課文,談談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生命。(學生自由發言,師生共同探究思考)

            四、課堂小結

            蟬雖然煩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蟬的一生的經歷給人的啟示確實是深刻的。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五、作業布置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

            板書設計

            知知不休的叫聲抑

            ↓煩

            蟬特殊的生命經歷↓思考

            忘卻惱人的聒聒

            ↓寬恕 揚

            篇二: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蟬》和《貝殼》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了解先抑后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3.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過程與方法 兩篇文章都擅于細致入微地描寫事物,對于蟬和貝殼這樣小的東西都有仔細的觀察和細致的描寫。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中表達的情感。

            情感與價值

            教育學生珍視自己的生命,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

            教學重點

            1.感知課文內容,準確理解課文內容。

            2.先抑后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了解本文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以席慕蓉的一首詩或一段散文導入,引起學生對作者和作品的興趣。例如:

            (1)所有的歲月都已變成/一篇虛幻的神話 任它/綠草如茵 花開似錦/

            也終于都要紛紛落下/在墜落7/。 的昏眩里/有誰能給我一句滿意的解答(摘自《無怨的青春o距離》)

            (2)我喜歡回顧,是因為我不喜歡忘記。我總認為,在世間,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時刻似乎都有一種特定的安排,在當時也許不覺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來,卻都有一種深意。我有過許多美麗的時刻,實在舍不得將它們忘記。(摘自《成長的痕跡o回顧所來徑》)

            (3)整個人類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著的藝術創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開始,在我之后也不會停頓不會結束,而我的來臨我的存在卻是這漫長的琢磨過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點,我的每一種努力都會留下印記。(摘自《生命的滋味》)

            二、介紹作者。

            1.小思簡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盧颿。祖籍廣東番禺。1964年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學院中文系,翌年到羅富國師范學院學習,獲教育文憑。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中國文學。1981年,以"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藝活動"之論文獲得碩士銜。

            小思曾任多家中學中文教師,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學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談》《承教小記》《不遷》《彤云箋》《香港文縱》《日影行》《豐子愷漫畫選繹》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從事文學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學獎評判,參與各種文學活動。

            2.席慕蓉簡介

            席慕蓉,另有筆名蕭瑞、漠蓉、穆倫o席連勃(蒙古語,即大江河)等。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慶,后隨父母由香港遷至臺灣。她從小酷愛繪畫,1964年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學習。后在臺灣新竹師專美術科任教。多次舉辦畫展,出版畫冊并獲獎。1981年她"從來沒有刻意去做過些什么努力"的詩集《七里香》由臺灣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讀者喜愛。

            她寫詩寫散文,只是作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為的是"紀念一段遠去的歲月,紀念那個只曾在我心中存在過的小小世界"。生命、時光、鄉愁是她作品的內在主題,而對人情、愛情、鄉情的細膩獨特的審美描摹、委婉傾訴則是吸引讀者們的奧秘。主要作品有詩集《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長的痕跡》《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寫給幸福》等。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

            2.請學生比較兩篇散文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

            明確:相同之處:

            (1)都是由一個小小的"物"引發對生命的一些感悟。

            (2)對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較積極、認真。

            (3)對于"物"的描寫細致入微,筆調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處:

            (1)《蟬》是先抑后揚,《貝殼》是直入主題。

            (2)《蟬》對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

            地活著;《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致、更加一絲不茍。

            (3)《蟬》的作者對于生命的態度隱喻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中,并沒有直接表白;《貝殼》則明確提出了自己要認真做事的想法,表達了要給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驚嘆的東西的愿望。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

            二、合作探究

            品讀課文,揣摩字句,討論交流。

            (1)《蟬》中的"想起秋風顏色","秋風顏色"給了你怎樣的感受? 我們一般說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屬于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進了秋風中,言少而意豐。

            (2)作者寫蟬,先抑后揚。抑在哪里?揚在何處?通過一抑一揚想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首先寫蟬的聒噪聲使人們心煩,這是一抑。其次寫看到一只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從朋友說蟬埋在泥下17年,出來只活一個夏天時開始轉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驚訝。當最后朋友說到蟬為了延續生命,必須好好活著,對于蟬的印象已經從煩人、病弱高揚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

            由抑到揚,涵蘊深厚,傳達了本文的主題: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著。

            (3)《貝殼》中"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茍呢?"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著"上蒼給它制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致、多仔細、多么地一絲不茍啊",比較了自己和貝殼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盡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里的生命時間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以表達一種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讓后人為自己的`執著、努力而感動。

            (4)《貝殼》中有這樣的話:"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你怎樣理解"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風云的豐功偉業,她只想像那顆小小的貝殼,用仔細、精致、一絲不茍來塑造執著而美麗的形象,回饋生命,打動人們。"固執"和"簡單"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表現了她并不渴求人們對她絕對地贊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種感動,希望能像貝殼的美感動她一樣感動著世界。

            三、小結

            作者從夏天聒噪的蟬、海邊小小貝殼這些細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和思索:生命究竟是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暫、脆弱的,該怎樣做,才能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通過學習這兩篇短文,我們會高聲回答:不管生命如何

            篇三: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蟬》和《貝殼》教案

            中國文學。1981年,以“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藝活動”之論文獲得碩士銜。

            小思曾任多家中學中文教師,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學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談》《承教小記》《不遷》《彤云箋》《香港文縱》《日影行》《豐子愷漫畫選繹》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一、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通過朗讀,學生討論對生命有什么新的思索,可以從文中找出句子做出解答,并說說對句子的理解。

            ——“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過要好好地活過。”對它的理解是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要好好地活。此句也是全文的文眼。

            2.這是作者由蟬引發的對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但作者以往對蟬的認識卻是那么淺薄,以往作者眼中的蟬是什么樣子的?

            ——文中第1、2自然段,寫出蟬的煩人、聒噪,病蟬的微弱、細小。表現了蟬的惹人厭煩和微不足道的特點。

            3.作者對蟬的厭煩轉變為寬恕、理解,那是什么讓他思想轉變呢?

            ——是朋友的話讓他重新認識了這個小生物。(全班齊讀朋友說話的內容)

            4.朋友的話揭示了什么樣的哲理?

            ——生活歷程就是如此,為了生命延續,必須好好活著。不管是九十年還是九十天,都不過要好好活過。

            5.文中哪些地方說明作者也體悟到了生命的意義?

            ——最后兩段。

            二、寫法探究

            1.探討:作者由以往的“煩”轉變為現在的“寬恕”,這種寫作方法有什么不同之處?

            ——先抑蟬的厭煩、微弱、細小,聽了朋友的話后令作者驚訝起來,對蟬產生了同情和理解,此處開始揚。作者運用了先抑后揚的寫作方法。

            2.探究質疑:最后結尾句與開頭有什么聯系?

            ——由結尾的“寬恕”照應開頭的“煩”,首尾照應,結構完整。

            三、體悟升華

            1.你是怎樣理解結尾句的?

            討論并歸納: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但對蟬而言,卻意味著生命的結束。雖然生命短暫,但蟬執著地等待,想到這些,“我”以往對蟬的不敬全部消除了。

            2.探討:你認為應該怎樣做生命才有意義?

            討論并歸納: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在有限的生命里創造出無限的價值。

          【七年級上冊《蟬》和《貝殼》教案】相關文章:

          蟬貝殼教案09-06

          《蟬和貝殼》導學案12-23

          《蟬和貝殼》閱讀題及答案05-13

          短文兩篇《蟬》《貝殼》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12-06

          《蟬》《貝殼》學案(人教版七年級)12-06

          《蟬》《貝殼》教學反思范文11-08

          《蟬》《貝殼》教學反思7則02-08

          短文兩篇《蟬》《貝殼》優秀教案12-08

          《短文兩篇》蟬貝殼 學案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12-05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 一区二区三区色色色色色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每日更新 | 偷窥国产亚洲女爱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