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記承天寺夜游》教案

          時間:2024-09-29 13:16:38 美云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余映潮《記承天寺夜游》教案(通用11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余映潮《記承天寺夜游》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余映潮《記承天寺夜游》教案(通用11篇)

            余映潮《記承天寺夜游》教案 1

            教學目標: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欣賞文中的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悠閑、超逸的心境。

            3.體會文中起伏的情感,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深入探究“閑人”的'內蘊。

            教學重點:

            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難點:

            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交流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劉禹錫西江月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長相思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2.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3.有關背景

            本文是蘇軾于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并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閑人”。因貶得“閑”,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二、初讀感知內容

            1.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2.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請一位同學范讀,大家評價。

            3.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

            三、思讀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 試想蘇軾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貶官到黃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賞月

            2.為何尋張懷民?心有靈犀

            3、作者用妙筆繪美景,請問作者用筆的巧妙之處體現在哪里?

            虛實相生,聯想巧妙,無一字提到月,卻“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視覺的錯覺從反面敷墨)——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樣的月色?——欣賞圖片,品讀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

            (從具體的描寫句中感受,在下面橫線上寫出一個比較恰當的詞)

            空靈、清麗、淡雅、皎潔 的月色

            余映潮《記承天寺夜游》教案 2

            【課程標準】

            1、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2、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

            【評價設計】

            1、通過對不同形式句子的朗讀,落實學生文言文誦讀能力的積累。

            2、通過對品讀、分析重點詞語、句子提升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

            3、通過三個設問檢測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情況,落實情感目標。

            【教學設想】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寫的一篇小短文,意蘊豐厚,字字有玄機。本設計試圖引導學生立足文言之“言”,抓住重點詞語敲擊文本,以期走進蘇軾細膩豐富的心靈,感悟蘇軾空明的心境,豁達的生活態度和人生境界。本設計不強調課前的自主預習,讓學生對文本保持適度的陌生感,圍繞真實問題閱讀文本,用自己的思維實實在在地一點點掘進文本,走近蘇軾。

            【教學目標】

            1.理解文意,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波瀾,掌握幾個重點文言詞語。

            2.解讀“樂”“閑”兩字的豐富內涵,走進蘇軾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品讀關鍵詞、句,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理解“樂”和“閑”的內涵;

            難點:對“念無與為樂者”中“樂”的理解。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了解蘇軾,做好解讀文本的相關鋪墊

            1.請學生談自己對蘇軾的了解。

            2.引導學生關注課下注釋1,同時補充相關資料,初步感受蘇軾的生活態度。

            (PPT補充:蘇軾被貶的.有關資料及《臨江仙》(上闋):夜飲東坡醉復醒,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請學生齊讀并談談對詞意的理解。

            二、感知文章大意,掌握部分重點文言詞語

            在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后,教師從能否讀準字音、讀通句讀、讀懂文意三個方面檢查朗讀情況。

            1.指名不同層次學生朗讀,檢查能否讀準、讀通。

            ①引導理解三個句子的朗讀節奏: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蓋/竹柏影也。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②用不加標點的課文檢查學生節奏把握情況。

            2.檢查學生能否讀懂文意。

            ①請學生嘗試用一個主謂短語簡潔概括文章所寫的這個生活片段。

            ②檢查重點詞語、句子的理解。

            引導學生注意詞語間的聯系。(PPT出示:重點詞語:欣然 戶 念 遂至 寢 步 蓋 )

            (PPT出示:句子大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念無與為樂者)

            引導學生注意兩句的特點,在此基礎上生成下一步教學的基礎性資源。

            三、理解蘇軾,感受作者精神境界

            (一)品“樂”之內涵。

            通過設問一學習文章記敘部分:

            我認為,這里的“為樂”,不僅僅是課下所注釋的“交談取樂”,還有更豐富的內涵。不知道同學們意見如何?請同學們依據文本討論對這個“樂”字的理解,有理有據的陳述你的觀點。

            學生通過交流、探討體會:“樂”之多重含義,這份快樂藏在“欣然”“遂”“亦”“步”四個字眼里。

            齊讀記敘部分,體會蘇軾的這份賞月之樂,分享之樂, 讀出幾個關鍵字所傳達的快樂。

            (二)探“閑人”心境。

            1.通過設問二學習寫景部分,感悟景物寫法及特點:

            我認為作者在這句話中漏了一個主語:“月色”。我補出來了,同學們認為是補出來好還是不補好呢?

            (PPT出示:庭下( 月色 )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想象體驗:請同學們試著在這句話的空白處填兩個感嘆詞把作者的情感波瀾補出來。

            齊讀(背)寫景句:讀出一份發現的快樂,讀出一種恍然大悟的味道。

            2.通過設問三學習議論部分,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

            我認為蘇老夫子這兩問實在太絕對。昨夜無月,我校即無竹柏嘛。怎么理解這句話呢?

            追問:“閑人”如何理解?

            齊讀(背)議論部分,讀出作者內心的感慨,一點自嘲,一點自賞。

            追問:哪個詞透露了作者的內心世界呢?

            司馬遷有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也就是說,世俗之人庸常之人大都被瑣碎或者欲望淤塞了心靈,窮者奔波于生計,滿臉愁苦,富者追逐于利益,腸滿腦肥。只有從種種生活的瑣碎中超脫自己,才能擁有空明之心。

            齊讀(背)全文,體會蘇軾的心境。

            四、總結歸納文章內涵,深化認識。

            蘇軾確實是擁有生活藝術、生活能力的人,不僅能于敲門不應之時倚杖聽江聲,更能于貶謫之境遇看見如水月色。這有賴于他豁達超脫的人生境界。這才是更重要的財富。

            最后還是把蘇東坡的這句話送給大家:

            (PPT出示: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 —蘇軾《東坡志林?臨皋閑題》)

            愿同學們在未來的歲月里,也能耳聰目明,擁有閑情雅致,做江山風月之主人。

            齊背全文。

            五、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為樂——賞月之樂,分享之樂,心有靈犀之樂

            閑人——閑情雅致,自嘲、自賞

            余映潮《記承天寺夜游》教案 3

            一、教學目標: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3、品味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全文蘊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簡短的文言文游記。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語句清新,描寫月色如詩如畫,語言凝練含蓄,饒有余味,言簡意賅,比喻精當,情景交融,內涵豐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學生好好體會其中的美麗之處。

            三、教學設想

            由人及情,由讀到悟,對本篇課文,設想通過讀課文來體會其中作者的感情,通過了解作者,了解創作背景來領悟感情。

            四、教學課時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這樣一個人,他意氣風發,豪情壯志,他仕途坎坷,笑看人生。他是誰呢,他就是宋代的著名詞人蘇軾。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篇游記散文《記承天寺夜游》。

            (二)、了解蘇軾生平

            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丑態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在他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個作家仔細地研究了這個人的一生,然后為他寫了一本傳記,在傳記中,這個作家給這個人下了如下結論,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

            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的。

            (出示蘇軾圖片)

            蘇東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應該說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樂,而我們很多人平平常常的過日子,卻說人生無趣。看來我們真的該好好的學一學蘇東坡,問問他為什么能過得如此快樂。我們就從《記承天寺夜游》中尋找答案,希望下課的時候大家能從東坡這里取到快樂人生的真諦。

            (三)、朗讀課文,感受情景

            學生聽范讀,感受朗讀時的節奏,感情。

            請同學起來讀課文,看看大家能否感受到其中的要點。

            大家齊讀感受。

            提問:蘇軾在這個夜晚看到了哪些景象呢?

            月色與竹柏影

            (四)、了解背景,體會“閑”情

            現在我們搞清楚了東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與竹柏影”,東坡看著這美景開始發感慨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但他說的這句話我不大明白,請這個同學來幫我解釋一下。

            請同學翻譯這幾句的意思。

            提問:老師仍有些不懂:“哪一夜沒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么?“哪里沒有竹子和松柏”。這句話是不是有點邏輯問題?它是一個病句?

            學生思考

            明確:這句話中的月光、松柏并不是月光,竹柏,它們只是一個象征——美景的象征。(出示文字)原句=哪里沒有美?只是缺少閑人罷了。這我就明白了。不過我還有點困惑:書上注釋“閑人”是“清閑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沒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點資料

            (出示資料)

            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薪俸,故租50畝荒地經營。有詩曰:“不令寸土閑,饑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為口忙”之句。

            大家看,蘇東坡要養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開荒種地,要種黃麻桑樹,還要造房子,為糊口奔忙,他怎么是個閑人了?

            東坡不是閑得無聊之人,他是富有閑情雅致之人,要仔細體會這里的“閑”情。

            讓我們再來讀一下這篇短文。不過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讀的`更好一點,在讀出節奏之外,我們還需要讀出這里的感情,讀出蘇軾的豪情與樂觀。

            學生齊讀課文。

            (五)、培養豁達的心境

            這樣的“閑”是不是誰都能做到的呢?蘇軾在文中有告訴我們怎樣才能閑嗎?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就是說作者無意識中寫下的景色會透露他的內心世界,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反映他的思鄉之情,那么蘇軾呢?他的景語透露了他怎樣的內心世界呢?現在大家思考1分鐘,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要欣賞山水,就是要心胸開闊,心無雜念

            (六)、總結

            用三句話來總結一下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師羅丹說的:“美,是到處都有的!”

            如何才能欣賞到無處不在的美呢?蘇軾告訴我們: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

            如何才能心閑呢?還是東坡告訴我們,要“胸中廓然無一物”。

            六、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通 貶謫的悲涼

            達 賞月的欣喜 閑情

            樂 漫步的悠閑

            觀 人生的感慨

            余映潮《記承天寺夜游》教案 4

            教學目標

            1.結合已學文言知識和注釋為文章斷句并疏通文意。

            2.品析文中對月色的描繪,并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著重理解“閑人”含義。

            教學重點

            品析文中對月色的描繪,并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理解“閑人”含義。

            教學難點

            理解“閑人”含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一年多的文言學習,已經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本篇文章較為短小,語言簡單,文言字詞可以不作為教學重點,可以讓學生按照語義完整、停頓為文章加標點,借此來疏通文意。本班學生課堂發言積極,但語文素養一般,口頭表達能力欠佳,回答問題時能找到關鍵點,但表述不是很清楚,需要老師提示和幫助總結。語文學習興趣較高,小組合作討論完成度較好。

            教學過程及內容

            一、 導入:

            當代作家梁衡在他的《秋月冬雪兩軸畫》里曾這樣寫到:“有一種畫軸,靜靜垂于廳堂之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惹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我們已經在練習中遇到過,今天我們一起來品一品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

            二、 明句讀,曉文意。

            結合已有的文言知識和注釋,根據對文意的理解為學案上的文章加上標點符號。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三、 劃段落,讀美文。

            請結合文章內容從表達方式的角度來給文章劃分層次,并說說每部分寫了什么。

            四、 析美文、賞美景

            1.全班齊讀課文,請同學用一句話概括一下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么樣的事?

            2.月光如何?文中如何描寫?

            3.請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你讀到的月夜景色?

            4.既然前兩句已將月光的澄澈寫得如此精妙傳神,“蓋竹柏影也”一句是否就多余了呢?

            5.“蓋”字可否刪掉呢?

            五、 感其人,悟奇情。

            1.賞空明之月的是個怎么樣的人呢?

            用“我發現蘇軾是一個______的人,因為_____________ (從文中找到依據)。”的句式來回答。

            (適時引入背景):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經過長達四個月的審問和折磨,蘇軾幸免于死,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

            2.“閑人”二字蘊含著作者怎樣的心境?

            3.引入作者其他詩文來幫助理解。

            貶官密州:“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貶官杭州:“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比好湖山”

            貶官黃州:“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貶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貶官瓊州:“抒說先生睡未足,著人休撞五更鐘”

            貶官海南:“九死蠻荒無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六、 閱東坡,解氣度。

            推薦閱讀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

            七、 作業

            1、背誦全文。

            2、選一風景進行描繪,要求融情于景,讓閱讀文字的人能感受到你的心情。

            余映潮《記承天寺夜游》教案 5

            【教學目的】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材分析:《記承天寺夜游》是語文版八年級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蘇軾在被貶于黃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寫的。這篇僅有84字的短文,寫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作者無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張懷民,兩個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同時也流露出遭貶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本文篇幅雖小,寫景抒懷卻有獨到之處,一切都像信手拈來,卻創造了一個明凈悠閑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比喻手法,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的充滿詩情畫意,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才思和豁達寬廣的胸襟。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設計

            文學常識復習導入,進而介紹《記承天寺夜游》寫作背景。

            宋神宗時,蘇軾因為反對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招致政敵的彈劾。其政敵以東坡有諷刺新法的詩句為由,以“誹謗朝政”的罪名將他捉捕入獄,讓他險些丟了性命。出獄后,東坡被貶為黃州團練副史。

            二、 整體感知

            1、解題

            “記”即游記。

            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南,并非名剎,點明游的地點。

            “夜”點明時間。

            2、聽老師范讀,掌握重點字詞的發音和文章停頓。

            3、掌握重點字詞,梳理文章大意。

            (1) 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2)念無與為采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戶:(門)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 懷民亦未寢:(睡) (6)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蓋竹柏影也:(原來是) (8)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罷了)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看見月光照進門內,(于是我)高興地起床走出門。(突然)想到沒有(可以與我)同游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如積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錯縱橫,原來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們兩人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三、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作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去賞月。

            2、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蹤。

            (1)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蹤:(用文中詞語)

            起行——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步(中庭)

            (2)簡敘作者的寫作思路。

            欲睡→起行→尋張懷民→相與步于中庭→繪景→抒懷。

            3、夜游過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

            “欣然” 欣喜之情

            “念無與為樂者” 有點遺憾

            “遂”、“尋” 不假思索中有點激動

            “懷民亦未寢” 心有靈犀的喜悅

            “相與步于中庭” 從容 閑適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感慨

            可以看出作者感受的復雜:賞月的欣喜,貶謫的悲涼、漫步的悠閑、人生的感慨。

            4、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去一去關鍵詞,品修辭)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橫

            把“如”、“蓋……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無改變?

            變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潔 、空靈、清麗、淡雅。給人以明凈幽閑,清麗淡雅的味道。

            5、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6、如何理解“閑人”的含義。(結合作者當時的處境)

            一是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有著自豪之感。

            二是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是作者自我安慰而已。

            小結:《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四、能力擴展:一切景語皆情語看圖寫景抒情。

            《答謝中書書》與《記承天寺夜游》都是寫自然景物,但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試加以說明。

            《答謝中書書》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記承天寺夜游》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

            五、課堂練習

            (一):我國民間有“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說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______,其弟________、其父_______。

            (二):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

            (1) 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2)念無與為采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戶:(門)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 懷民亦未寢:(睡) (6)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蓋竹柏影也:(原來是) (8)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罷了)

            (三):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1)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2)庭下如積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積水一樣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那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綠竹和翠柏?

            (5)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不過缺少有像我們這樣清閑逸致的人罷了。

            (四):閱讀理解。

            (1)作者在本文中描寫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作者因景抒懷,表達復雜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五).說說“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一句蘊涵著作者哪些復雜微妙的感情。

            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

            師:月在古詩里給人的感覺就是溫柔多情的。要么是謙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著團圓;要么暗示著分離,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淡淡的柔弱的清涼的味道?而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興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學者們常借月抒抒懷。你能說出有關描寫月亮的詩句嗎?

            教師預設答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4、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

            5、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6、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

            7、舉杯望明月,對欽成三人。 ——李白

            余映潮《記承天寺夜游》教案 6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和凝練含蓄、饒有趣味的語言。

            2、學習幾個文言實詞和虛詞。

            學習重點:

            目標2

            學習方法:

            自讀、講讀、合作交流

            課時計劃: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閱讀序幕

            蘇軾是位才華橫溢的大文豪,但他的命運卻不太好。他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其心情可想而知。可他善于解脫,與友人張懷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筆下,顯得澄清透明,如詩如畫。詩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隨緣自適,自我排解,自豪地說“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現在讓我們與這位大詩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二、閱讀主場

            (一)學習小組組織對課文的閱讀。(查工具書或參考書,疏通字詞,把握文意。)

            (二)抽兩三個學生朗誦,檢查學習小組組織閱讀的`效果。如有問題,請學生糾正或老師訂正。

            (三)指導學生翻譯課文,好的譯文安排在組上、班上交流。教師指導中提醒學生注意下列詞句:

            念無與樂者(想,考慮)(……的人)

            懷民亦未寢(睡覺)

            相與步于中庭(相約一起)(散步)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不過)(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留連光景的人)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自上而下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錯雜,原來那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四)問題討論。

            怎么看待“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句慨嘆?

            這句慨嘆看似平淡,意在點睛――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鉆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不能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當然也透露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五)師生一起朗誦課文,再次感受課文的美景和作者的閑適。

            三、閱讀尾聲

            (一)師生合作研究“探究練習一、二”

            (二)解決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

            (三)課堂背誦課文。

            (四)布置作業。

            向家長朗誦課文,并把課文的大意講給家長聽。抓住結尾處“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與蘇軾談心,就自己的認識看法寫一段文字。

            余映潮《記承天寺夜游》教案 7

            教學目標:

            1、讀通文意。

            2、領悟心境。

            3、賞析美景。

            教學重難點:

            1、賞析月景的特點及寫法。

            2、領悟作者復雜的心境。

            教學方法:

            誦讀法、競比法、質疑法、討論法。

            媒體設計:

            計算機課件

            教學步驟:

            一、設置情景導入課文。播放一組月色圖讓大家欣賞。

            導語:人們常說:“月色如畫”,在攝影家、畫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筆下也毫不遜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古代散文《記承天寺夜游》欣賞一下散文大家蘇軾筆下的月色圖。

            二、簡介作者。

            請學生交流收集的有關作者的信息,用多媒體展示蘇軾的生平,讓學生摘要做筆記。

            三、讀熟課文。

            自讀課文,就難讀的詞或句子進行圈點,小組討論解決,如仍有疑問則向老師提出,多媒體展示重點詞句,讓學生當堂鞏固。然后熟讀課文(可按下列步驟進行:個別朗讀——學生評說——再聽范讀——一起朗讀)

            四、讀懂課文。

            1、請學生結合注釋和已學過的知識,或查閱工具書自瀆理解,有疑問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討論解決。

            2、請一個同學用現代語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讀課文,欣賞月景。

            1、這篇散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話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劃出文中寫景的句子。(多媒體展示“賞月圖”)

            3、這一句主要寫了哪些景物?

            4、這些景物都是客觀實景嗎,體會“藻荇交橫”的.妙處。

            5、討論如將“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改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橫”,表達效果一樣嗎?

            6、學生用詩意化的語言描述這幅月色圖。

            7、有感情的朗讀此句,當堂背誦。

            六、感悟作者復雜的心境。

            1、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蘇軾與張懷民漫步在這冰清玉潔、寧靜淡雅、如詩如畫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瀏覽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達他此時心境的一個字。并結合文章中的詞句加以品析。

            2、作者為什么會如此清閑、悠閑呢?我們來看作者是在何時何地寫的這篇散文?(多媒體出示文章的寫作背景)

            3、他遭受冤屈而被貶謫,成了有職無權的“閑官”,按照常理,遇到這樣的打擊,他的心情應該如何呢?

            4、但他卻表現得那樣的灑脫、安閑,可見其是一個怎樣的人?

            5、作為一代大文豪、一個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個閑人呢?

            6、朗讀最后一句話,讀出感慨萬千的語氣,體會作者復雜的情感。

            7、一邊欣賞優美的月色圖,一邊配樂有感情朗讀全文。

            8、開展背誦競賽。

            七、拓展延伸。

            月亮在詩人的眼中是一個有情之物。回憶我們讀過的有關月亮的古詩文,用下列句式進行賞析。

            “我欣賞詩(文)的

            一句,它寫出了月亮,

            表達了詩人情感。”

            余映潮《記承天寺夜游》教案 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熟讀成誦,積累字詞,抓住關鍵詞句,深入解讀文本。

            2.過程與方法:在吟讀、譯讀、賞讀、背讀中逐步體悟蘇軾微妙復雜的感情。

            3.情感態度價值:學習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誦讀、品味課文,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并體味意境

            2、 難點: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導入

            夜晚皎潔的月光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思,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懷,寫了不少詩文,說說你所知道的的詠月詩文。今天,讓我們隨著宋代豪放派詩人代表蘇軾一道,去承天寺夜游一番,感受別樣的情懷。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奏)

            2、指名朗讀,隨機糾正讀音。

            藻荇(xìng) 竹柏(bǎi)

            3、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聽出停頓和節奏,體悟作者的感情。

            重點講解以下兩個句子的節奏:

            念/無與為樂者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三、再讀課文,疏通文意(文言層面)

            1、朗讀課文,把握文意。標出自己閱讀中的.疑難之處

            2、譯讀課文(結合課文注釋自譯、同學討論互譯、集體解疑)

            積累以下重點文言字詞

            解衣欲睡 (將要,準備) 欣然起行(喜悅的樣子) 念無與為樂者(想,思考)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蓋竹柏影也(原來是) 相與步于中庭(一起,共同)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罷了)

            翻譯重點句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文: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庭院,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只不過少有像我們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四、品讀課文,悟情品寫 (文學層面)

            1、 學生自由誦讀:從表達方式入手,課文可分幾層來理解,看作者寫了什么,重點寫什么?

            明確:第一層(1、2句),尋懷民。(記敘)

            第二層(3、4句),賞夜景。(描寫)

            第三層(5至末句),嘆閑人。(抒情)

            2、就全文而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變化?

            明確:“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寫興奮喜悅之情。

            “念無與為樂者”,寫孤寂之情。

            “相與步于中庭”,寫寬慰之情。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等種種難言之情盡在其中。

            3、如何理解“閑人”的含義?

            (穿插介紹有關蘇東坡被貶黃州的背景資料)明確:

            “閑人”,即清閑的人,這里并非指閑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著復雜的意味。

            這里的“閑人”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

            4、“一切景語皆情語”,找出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賞析作者寫法之妙。

            明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學生想象畫面,思考:

            全句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寫月色,“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明。寫水中之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可以推想月光之清。而“蓋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濃。作者用比喻手法寫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五、融情背誦課文

            六、課堂小結

            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自然景物總能引起人們的無限情思,我們從東坡先生賞月的感慨中不止了解了作者的微妙的心境,我們更感受到作者身處逆境時的曠達胸襟和人格魅力,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從中得到教益。

            七、布置作業

            1、搜集蘇東坡的有關資料,整理其作品。

            2、 寫一段景色描寫的文字,不要直接出現寫自己心情的詞語,但要能夠讓讀者通過閱讀你的描寫看出你的心情,體現出“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特點。

            余映潮《記承天寺夜游》教案 9

            教學目標

            1、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背誦課文,把握文章內容,體味作者復雜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優美的寫景句子,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3、學會查找并利用資料多角度解讀文本,感受學習蘇軾豁達的人生態度。

            學情分析

            《記承天寺夜游》表達了作者微妙復雜的心情。話中有詩,意蘊深遠,適合學生的誦讀學習。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但對文言文閱讀分析還不夠到位,特別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懷的文言文,講解本文時,要注意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并努力創設情景,以誦讀為主,激發學生興趣,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讀中思、讀中品、讀中悟。

            重點難點

            1、誦讀課文、積累字詞,學習寫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記承天寺夜游

            一、導入新課。

            有一種畫軸,且細且長,靜靜垂于廳堂之側。她不與那些巨幅大作比氣勢,爭地位,卻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使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這就是宋代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其中的一軸精品《記承天寺夜游》。

            二、預習展示,把握文章內容。

            1、請一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從字音、節奏等方面來進行點評。

            2、請一位同學大致通譯課文內容。

            3、交流填寫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內容。

            夜游的時間

            十月十二日夜

            夜游的原因

            月色入戶,想邀人取樂

            夜游的對象

            貶官之人張懷民

            夜游的地點

            黃州承天寺

            夜游的內容

            庭院賞月

            三、自主學篇。

            2、學生結合導學提綱進行自主學習,師巡視并給予適當的指導。

            自主學習要求:

            找出文中描寫庭中月色的句子

            1)放慢語速,放低語調。讀出夜游承天寺的一點寧靜的味道。

            2)閉目想象當時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繪成的“畫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這樣的句式來描繪月景圖,品析文章寫景的妙處。

            3、交流提升:

            假設①:當學生想象和描述的畫面出現偏離。

            比如,學生把藻荇當成真的,這樣描繪“步于中庭,目光所及,皎潔的月光灑滿整個庭院,庭院中水池里的水草交錯縱橫。”

            歸納方法:翻譯入手,扣詞展開。如扣緊“如”“空明”、“交橫”等詞。同時提示這里用到層層比喻的修辭手法。

            假設②:學生的想象單薄。

            例如,僅從字面翻譯。

            歸納方法:調動感官,合理想象。如從動靜、明暗、點面、線條等角度,調動視覺、聽覺、觸覺、心中的感覺等感官來描繪文字繪成的“畫面”之美。

            四、合作探究——品月下抒懷。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學習。

            探究:文章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談談你的感受。

            方法指導:

            1)抓關鍵詞。如:欣然、念、亦、蓋、但、閑人……

            2)聯系背景。如:念無與樂者,蓋竹柏影也,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3)感同身受。關鍵是要:設身處地,感同身受。

            4)由景悟情。如:寫月景句

            2、交流展示小組學習成果,師引導提升,突破難點:

            其實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還是比較復雜的,你能從文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復雜情感的一個詞來嗎?(閑人)如何理解“閑人”?

            師出示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閑人的含義:

            資料一:

            21歲高中進士:“奮勵有當世志”,“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38歲任密州太守:“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40歲任徐州太守:治理水患,力挽狂瀾。

            43歲(元豐二年)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誹謗嘲諷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獄。

            44歲(元豐三年)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資料二:

            蘇軾的一生屢遭貶謫,歷經八州,身行萬里,但始終釋然安然。蘇軾因反對王安石,主動自請外任,被貶職,任杭州通判,遷知密州、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年),因“烏臺詩案”罪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相當于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有名無實。

            提示:①生活清閑。蘇軾當時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閑官。張懷民也是被貶謫到黃州,掛了一個閑職。他們“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所以清閑。

            ②閑情雅致。有閑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閑的人,都會有如此雅興。現代生活中有很多閑人,他們寧愿把時間擲在搓麻將、玩游戲之上,是想不到安靜喜悅地賞月的。可見,這里的閑還是“閑適”的閑、“閑情雅致”的閑。

            2、結合上面的學習收獲,朗讀課文,讀出文章的情味。

            朗讀指導:

            1)拉長字音,品味情感。

            如:“念——無與為樂者”,有一點寂寞之感;“蓋——竹柏影也”,有一點興奮:“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有一點感慨。

            2)放慢語速,放低語調。

            讀出夜游承天寺的一點寧靜的味道。如讀月下寫景段。

            3)節奏輕快,淡淡喜悅。

            如: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見月則喜,月色如水,慶幸喜悅。)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見到好友,竟也沒睡,興致大增。)蓋竹柏影也。(融進自然,心情閑適,恍然大悟,心情暢和。)

            五、課堂小結——悟曠達胸襟。

            師出示相關資料:

            1)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勤于政務;處江湖之遠,盡職盡責,為善一方。在朝期間,他直言敢諫,不懼權貴;在貶期間,他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他俯仰無愧于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閑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杰作。

            (2000年法國《世界報》對蘇軾的評論)

            2)這是一種飽經憂患仍對社會和人生保持熱情的豪邁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這是一種“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邊云卷云舒”的曠達情懷;這是一顆即使在艱難歲月中也始終熱愛生活、熱愛自然,時時刻刻發現美、欣賞美、體會美的敏感心靈……

            師:大家靜靜地看,靜靜地想,面對著在順境中不浮不驕,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蘇軾,面對著一生始終擁有一顆閑心領略江山風月的蘇軾,你有什么感悟呢?

            學生交流自己的感想、收獲。

            師:同學們,《記承天寺夜游》不僅是一幅清閑淡雅的水墨畫,是一顆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顆恬淡的心靈去欣賞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靈,更是一種飽經憂患仍然對社會和人生保持熱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寵辱不驚,閑看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卷去舒”的曠達情懷……盡管千年的時空相隔,使我們無法與蘇軾握手相擁,但人性中豁達、樂觀等美好的心態卻是我們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長路,我們也許會遭遇逆境,身處低谷,那時,請你記住承天寺夜游,記住蘇軾。愿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愿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讓我們帶著對蘇軾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誦全篇!下課!

            六、作業設計

            課外閱讀:⒈閱讀散文《蘇東坡突圍》,選自秋雨散文《山居筆記》。

            ⒉閱讀林語堂著《蘇東坡傳》,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板書: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事: 尋友賞月 志同道合

            景: 庭中月色 清幽寧靜空明澄澈

            情: 閑人 復雜情愫曠達胸懷

            余映潮《記承天寺夜游》教案 10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詞匯,理解課文內容。

            2、品味文中的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3、體悟文人積極達觀的處世態度,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形成語感。

            2、品味文中的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解讀“閑人”二字,體悟文人積極達觀的處世態度,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教學流程】

            (一)導入:(教師唱《但愿人長久》,營造氛圍,引入課題)

            師:知道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這首詞的作者是誰?詞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詩人墨客筆下的寵兒,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月的名句?下面讓我們學習蘇軾的另一寫月名篇《記承天寺夜游》,學習《記承天寺夜游》,走進蘇軾。(板書)

            (二)解讀標題。

            明確:文體(記),時間(夜),地點(承天寺)

            補充介紹承天寺(展示圖片):“承天寺”是張懷民居住之所,張懷民在元豐六年也被貶謫到黃州,他修了一座亭,蘇軾給亭命名為“快哉亭”,并寫了一首《水調歌頭》送給張懷民,其中有一句“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三)交流預習體會,明確學習目標。

            1、學生資料展示,走進蘇軾,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學生交流預習收獲與疑難,明確個體學習目標與全體學習重點。

            (四)初讀課文,體會層次美。

            1、自由朗讀,明確朗讀要求。

            要求:讀得流暢響亮。

            讀得字正腔圓。

            讀得抑揚頓挫。

            讀得層次分明。

            2、小組再讀課文,體會文章層次美。

            指導:表達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語氣語調不同。

            讀敘事。讀出閑適、欣慰之情。

            讀寫景。第二段描繪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要讀出喜悅、閑適之意。

            讀抒情。既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閑時賞月欣喜,漫步的悠閑。

            3、指名讀,讀出記敘、描寫,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視頻,聽讀課文,體會層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讀,體會抑揚頓挫、節奏分明的層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討。

            1、學生交流以往學習文言文的經驗及明確重點。

            教師補充(媒體出示)翻譯文言文的方法:

            留——如人名、地名、年號等不翻譯,保留。

            換——用近義詞替換。

            補——補充省略成份。

            調——倒裝句式進行調整。

            刪——將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去掉不翻譯。

            2、小組合作,借助課文注釋,理解句意,并在便利貼上整理重點。抓住重點字和特殊句式,重點句子翻譯等。

            3、學生整理匯報,解決疑難。

            4、全文整體感知。

            (六)深入探究,感受胸懷美。

            1、思考:文中那個字最能體味到作者的內心情感?蘇軾是“閑人”嗎?

            扣住文眼“閑”字做文章,引導學生到文中尋找答案。學生自己找,自己講,自己歸納,老師點撥。

            2、明確主旨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體會人物胸懷境界美。

            教師小結:蘇軾看上去真的很閑,無官一身輕,有閑情雅致欣賞美景,(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但蘇東坡內心深處不愿意做一個無官一身輕的閑人。他不斷被貶,卻能夠隨遇而安,我們從蘇軾的'身上看到了豁達樂觀,看到一生屢遭貶謫,身形萬里,但始終釋然安然,達觀豁達。

            3、探究“文人心境”。

            補充歐陽修、范仲淹等材料,課外延伸。

            (七)拓展遷移,培養胸懷美。

            1、展示煩惱清單。可以是學習方面的,與朋友、父母交往方面的,可以是體態長相方面的。通過實物投影展示清單。

            2、討論:遇到煩惱時,應該如何面對?

            (八)學生談體會及疑惑。

            (九)教師布置作業并結束語。

            蘇軾一生堅守自己的政治理想,為此,他屢遭貶謫,歷經坎坷,他的那份豁達樂觀如皎潔的明月照亮了歷史的天空!那么當我們面對生活的風雨時該如何呢?請同學們齊讀寄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面對風雨坎坷,讓我們改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這樣,也許我們就會找回人生的坐標,用純凈的筆去書寫我們大寫的人生!

            余映潮《記承天寺夜游》教案 11

            教學目標:

            1、感悟作者簡潔的語言特點

            2、學習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

            3、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全文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歌手周傳雄的新歌<寂寞沙洲冷>,聽完之后向學生說明這首歌是在他讀完蘇軾的一首著名的詩詞后有感而發,寫成一首比較流行的歌曲。用幻燈片出示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資料: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有關作者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時博通經史,21歲時中進士。因不滿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歷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豐二年,43歲的蘇軾因涉嫌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本文即是在第二年寫的)八年之后,舊黨司馬光為相,召蘇軾回京,繼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侍讀。旋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杭州等地。紹圣元年,新黨復政,又以“譏訕先帝”為名貶蘇軾至英州。其后一貶再貶,直到以瓊州別駕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將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蘇軾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家。他的詩浪漫瑰麗,氣勢不凡;他的詞境界高遠,開啟宋詞豪放一派;他的書法大氣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繪畫也自成一家,為后人所稱道。在散文方面,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僅創作數量很大,而且以氣勢縱橫,變化多姿,暢達明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有關背景

            本文是蘇軾于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并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閑人”。因貶得“閑”,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有關課文

            疏通文句:借助工具書,參照注釋,理解文句,在通讀中整體感知。

            熟讀背誦:讓學生在簡單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背誦。

            作業: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檢查背誦、翻譯情況

            感知、理解全文內容:

            一、再次重申寫作背景。重點理解文章中的“閑人”。這里作者以他人之“閑”(指世人多汲汲于名利而為俗務所累),反襯“吾兩人”之“閑”(當時張懷民也謫居于黃州)。而作者心境之閑,既有清閑安逸之情,也含謫居空寂之感,主要反映的是作者淡泊寧靜的情懷。而這種“閑”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在前文夜游的基礎上產生的。

            二、本文的意境:本文先寫出年月日,并特別點出“夜”,于是引出對“夜游”的記敘。“解衣欲睡”,卻見“月色入戶”。只因這月色,于是有“欣然起行”去尋“樂”。一人不足“樂”,于是便想到尋人共“樂”,遂有“至承天寺”與張懷民“步于中庭”。只幾句話,便把事情敘述得清清楚楚。這是記敘。

            寺庭漫步,中心是觀賞月色,于是有如繪的寫景。“步于中庭”時,被滿院月光所吸引,以致產生一種錯覺:“如積水空明”,空明得能夠看清水中橫斜交錯的各種水草。院里怎么會有藻荇之類的水草呢?抬頭一看有竹、柏在碧空皓月之下,這才醒悟:原來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在作者筆下別開生面,產生了良好的藝術效果。從而突出了月色的澄澈,展現了詩般的意境。

            三、簡潔的語言:本文敘事、描寫、抒情相結合。敘事簡單,寫景如畫,而抒情寓于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寫人;寫人,又突出了人的“閑”。三種表達方式相互融合,但文字簡潔,實為作文之典范。

            四、布置作業:體會作者的情感表達。

          【余映潮《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相關文章: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06-08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03-24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11-27

          記承天寺夜游02-20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07-13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優秀04-26

          《記承天寺夜游》的教案范文07-16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必備]06-17

          《記承天寺夜游》優秀教案06-22

          《記承天寺夜游》說課稿教案03-30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在线看亚洲十八禁网站 | 亚州不卡AV在线播放 | 尤物193国产在线精品 | 制服丝袜在线观看亚洲不卡 | 亚洲高清日韩一区 | 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