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級語文教案

          時間:2021-09-01 13:33:19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一年級語文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一年級語文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年級語文教案

          高一年級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狄金森的簡歷與創作。

            2、理解意象傳達的情感及領悟詩的意蘊。

            3、培養學生思維遷移、拓展能力;培養學生追求美好、進步的情操。

            [教學重點]

            1、詩歌誦讀要領。

            2、分析意象及詩歌寓意。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對意象的多元解讀。

            2、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培養他們追求美好、進步的素質。

            [教學方法]

            誦讀法、講解法、問答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幾節課,我們學習了中國的現代詩歌,感受了毛澤東廣闊的胸襟,徐志摩的低回優美,聞一多反諷中的憤激;還有穆旦的沉重與激越,鄭愁予凄美的故事,舒婷新時期的愛情宣言。下面讓我們學習一位外國女詩人的作品,《籬笆那邊》。

            (二)作者簡介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十九世紀美國的才華橫溢的女詩人,是世界抒情短詩的大師之一,與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齊名為西方現代詩歌的先驅,她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在家鄉度過,生活圈狹小。當父親死后,她更加深居簡出,幾乎與世隔絕,終日閉門作詩寫信。

            她的詩歌創作,突破美國精致優美、柔和細膩的詩風,轉向表達內心深處的痛苦、疑惑和矛盾。她以唯美的眼光感悟人生,求索詩歌藝術,往往以簡短情景形象表達人生感悟、哲理,因此被人們譽為靈魂的風景畫家。

            她一生留下1800多首詩歌,生前不被人理解和重視,之后時間擦亮了人們的眼睛,她才被人們公認為美國罕有的文學天才。這就是才華橫溢的她,本詩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三)詩歌朗讀訓練

            1、自由朗讀,體會詩歌的內容和感情。

            2、交流,明確:詩歌形式短小,語言簡樸,意思似淺近透明,卻讓人產生無窮遐想。(引導分析)使學生認識:第1節以輕松語調誦讀,“草莓,真甜!”語調稍長,讀出“孩子”對草莓的強烈向往;第2節前兩句語調稍慢,讀出“孩子”的遲疑,后兩句語調輕快,讀出“孩子”突發奇想的驚喜。整首詩讀出詩人崇尚自然、純真的人生態度。

            3、聽范讀。(多媒體播放)

            4、把握感情基調,再次朗讀全詩。

            (四)理解意象、領悟詩歌意蘊

            1、找出詩中使用次數最多的一個動詞。<集體問答>

            點評:爬

            2、孩子想爬到籬笆那邊去做什么呢?

            明確:摘草莓

            3、對孩子、草莓這兩個意象進行分析:

            (1)、孩子:

            ①提問:生活中的孩子是怎樣一個形象呢?點評:天真無邪、單純。

            ②再來看詩中這個“孩子”,詩的內容告訴我們:籬笆那邊有草莓一顆,這孩子想要爬過籬笆摘草莓,出于孩子的天性,對籬笆那邊充滿了好奇,充滿了向往、追求,所以我們就可以把“孩子”歸納為一個想得到草莓的“追求者”。

            (2)、草莓:

            ①提問:現實生活中的草莓,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它味道是怎么樣的,成熟后顏色是怎么樣的呢?點評:是酸甜可口的,色澤鮮艷的。

            ②在詩中籬笆那邊的草莓又是怎樣的呢?

            “草莓”在籬笆那邊,孩子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它是酸是甜,但在她的眼里:“籬笆那邊,有草莓一棵”,就想要爬過“籬笆”去摘“草莓”=>這說明“草莓”對于她來說就是一種誘惑;“孩子”并未吃過這棵“草莓”,但在她的眼里:“草莓,真甜!”=>這說明“草莓”又象征了一種美好的事物。

            4、對籬笆這個意象進行分析:

            籬笆:孩子想要摘掉草莓,但途中必須得爬過這“籬笆”,但是“籬笆”會臟圍裙,會受上帝責罵。=>所以,我們就可以把“籬笆”歸納為“孩子”與“草莓”間的一種障礙。

            5,對上帝這個意象進行分析:

            ①提問:是誰會責罵孩子,阻礙孩子去追求?明確:上帝。

            ②提問:在大家印象中,上帝是怎樣一個形象?

            明確:至高無上、萬能、集正統思想于一身的等。

            ③在詩中的上帝又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呢?

            上帝:A.因為上帝是萬能的,它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它是萬能的,它制造了一切。因此,我們把上帝理解為籬笆的制造者。B.上帝制造了“籬笆”這一切障礙來阻礙“孩子”,不允許孩子爬過籬笆,如果爬過籬笆,就會弄臟圍裙,上帝會責罵他。所以可以看出,上帝就是,上帝要求一切事物得遵守社會規范,它維護著一切原則。所以上帝不僅制造了這個“籬笆”,而且維護著這個“籬笆”。

            6、對第2節最后一句的分析:

            我們知道,籬笆那邊對于孩子來說是充滿著誘惑,是美好的。遠遠的看著它,就感覺那邊是一個美好的世界,“草莓”就是“甜”的!但是“上帝”代表著,代表著理智,用它的思想約束著人們,認為為了“草莓”而臟圍裙是不值的。這時,人們總想找個理由沖破阻礙欲望的“籬笆”。這時,孩子是怎樣想的呢?點明:第2節最后兩行。并且還需引導學生認識到:上帝不僅束縛了別人,而且還禁錮了它自己。

            7、討論:這首詩歌寄寓了怎樣一個意蘊了?

            點明:出于本能的渴望、追求,往往遭受到否定、責備,往往被一些傳統的思想所禁錮和扼殺。我們應該為自己找一個理由,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件事,用自己本能的追求而有必要的打破陳舊的思想,做一個有進取、有追求的人。

            (五)、拓展思維訓練:

            你的“草莓”是什么,遇到有“籬笆”這個障礙嗎?那“上帝”又是什么?請自由討論。

            如:我此時的“草莓”是上體育課,但遇到“校級班規”這籬笆,上帝就是“校長、班主任”。

            (六)、作業布置:

            把你通過對這首詩的學習所得到的一些想法,寫在作業本上,下一節課前交上來。

          高一年級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背誦《詠懷古跡(其三)》,賞析并積累一些名句;

            2、整體感知詩歌的'感情基調,感受詩人的怨憤之情,品味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

            3、了解《詠懷古跡》的寫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懷的心情,學會鑒賞詠史詩的一般技巧

            <過程與方法>

            誦讀、聯想釋疑、品讀鑒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如何正確對待挫折。

            2學情分析

            所教學生思維活躍,能積極回答問題,總能在課堂上聽到學生精彩的發言。但作為美術生,部分學生基礎知識不夠牢固,對詩歌鑒賞的方法掌握不夠,所選的課堂拓展練習典型、難度不高,會更好地鞏固教學效果。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背誦詩歌,品味語言,領悟情境

            教學難點鑒賞懷古詩的一般方法

            4教學過程4.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詠懷古跡(其三)》

            一、導入

            中國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對聯,“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的故事。“閉月”講的是貂蟬拜月,月亮都躲起來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花都害羞地低下頭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時魚兒望見她忘記了游水,漸漸沉入水底的故事;那“落雁”呢?

            漢元帝年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于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里,這個傾國傾城的女子,背負著民族的期望,義無反顧地踏上征途,走進了朔風勁草的茫茫大漠中,傳說昭君出塞時滿腹愁懷,為抒解思鄉之情,便在馬背上彈起了琵琶。曲哀人艷,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面。“落雁”故此而來。現在常用來形容女子的美麗。

            唐大歷年間,詩圣杜甫,來到了昭君的家鄉——湖北秭歸。在勢若奔馳的山林間,遙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會生發怎樣的感想呢?今天我們將通過《詠懷古跡(其三)》這首詩去尋找答案。(板書)

            二、題解及背景介紹

            《詠懷古跡》是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每首各詠一古跡,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劉備)廟、武侯(諸葛亮)廟,都是借古跡來抒發詩人的心懷。(其三)到底抒發了詩人怎樣的心懷呢?進入詩歌。

            三、朗讀詩歌

            1、自由朗讀詩歌至少兩遍,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2、聽示范朗誦,正音,明節奏,品情感。

            3、對照注釋反復朗讀詩歌,在朗讀中感悟詩歌內容、情感。

            4、學生齊讀詩歌,檢查效果。

            四、賞析詩歌(我們已經反復朗讀了詩歌)

            1、詩歌是七言律詩,共八句,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這四聯中,你最喜歡哪一聯?你認為哪一聯最精彩?請同學們跟周圍的同學討論分享自己的想法。

            (1)首聯: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寫出了闊大壯觀雄奇的景象。

            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么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杰,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鐘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漢匈和睦相處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區在內的整個漠南和平發展的60年,出現了"牛馬布野人民熾盛"的繁榮景象。飽經戰亂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漢匈各族人民,深深地愛戴著王昭君。民間傳說,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

            其一: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么一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里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從側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

            (2)頷聯: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賞析:一旦離開漢宮,(命運)便與北方少數民族相連,獨留下青冢向著黃昏。

            “一去”,生不能歸;“獨留”,永葬漠北。

            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對比強烈。

            “一去”對“獨留”:生前寥落、死后孤寂

            “紫臺”對“青冢”:富麗繁華;荒涼冷落,在色調上形成鮮明的對比。

            “黃昏”又可以做空間解釋:

            “黃”——漫漫黃沙;“昏”——一旦黃沙揚起,大漠昏暗在昏天暗地中,“獨留”的“青冢”更顯凄涼、孤寂,讓人同情。

            “連”和“向”將時間空間加以連接,強化了悲劇性。

            “獨”實寫青冢,虛寫昭君遠離故土的境遇,更寫出了昭君遠離故土后的孤獨之情。

            (3)頸聯: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

            賞析:憑著畫工畫的畫像只能約略認識昭君美麗的面容,空有她那懷念故國的魂魄月夜歸來。(按圖召幸,喪夫落淚痣,青春貌美,嫻雅大方,揭示悲劇的原因。)

            釋“省識”“春風面”“環珮”。

            “省識”:注釋紛紜,有讀作shěng,作“減”“少”解;也有讀者xǐng,作“辨識”解。作無論哪種讀法和解法,這句諷刺了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

            “春風面”寫昭君顏容之美麗。

            “環珮”女子佩戴的飾物,用來借代昭君。

            “空”: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歸漢,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她的故鄉,可見其懷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強烈啊!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4)尾聯: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賞析:昭君雖死,其怨難平,即使千年過后,琵琶彈奏的胡地樂曲,還分明訴說著她內心的怨恨之情。

            琵琶本是從胡人傳入中國的樂器,經常彈奏的是胡音胡調的塞外之曲,后來許多人同情昭君,又寫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樂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詩歌里就密切難分了。“論”:訴說。

            2、對于出塞的昭君,多數人看到的是她沉魚落雁的美麗,而這首詩當中,杜甫讀出了昭君的心事。(怨恨)這也就是這首詩的詩眼。

            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的關鍵詞句。也指一首詩歌內容的凝聚點,常常是詩中精煉傳神的詞語,你發現了它就等于抓住了中心了。

            提示: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后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她風光出塞,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于漢宮里的皇后)可以說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貴的國母,對于我們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應該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駒上最幸福的那個人,又何來怨恨之說呢?

            明確:(千載之怨)

            王昭君遭遇:絕代佳人,美不得寵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

            身死異國,環佩空歸

            (一怨:遠嫁朔漠,故鄉千里

            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歸

            三怨:畫師無恥,元帝昏庸)

            不能用現代的眼光評論歷史。囿于當時民族觀念的局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民族是恥于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后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鄉,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地的習俗再嫁給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后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五、知人論世,探究主旨

            1、《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的情懷,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詩言志,作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的杜甫,這首詩中表達了他什么樣的志向和愿望呢?在這里我們還要用到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

            (知其生平遭際,性情風格,思想功績)

            背景介紹:杜甫一生,濟世之志甚高,但終其一生,也未得一展抱負,唐玄宗天寶五年,作者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后,他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為華州司功。大歷元年,杜甫流寓夔州,這一年他55歲。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但是北方軍閥割據,劍南川西唐朝與吐蕃爭斗不休,國家動蕩。

            詩人在此時深深懷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我們不妨來對照一下:

            昭君詩人

            絕代佳人,美不得寵才華橫溢,才不得用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珮空歸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深沉怨恨)(一生漂泊,功業無成)

            更何況這一年他已有55歲了,“美人遲暮”之感與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作者在詠嘆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評此詩時說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2、背誦全詩(我們反復朗讀了詩歌,也賞析了詩歌,爭取馬上就背誦下來)

            齊聲背誦,表現詩人的怨恨之情。

            六、回顧學習這首詩歌的過程,明確懷古詩的鑒賞步驟。

            這首詩通過詠詩懷古來抒發內在的情感。這樣的詩叫懷古詩。這節課要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來明確詠詩懷古詩的特點及其及基本的鑒賞方法。

            (補充:懷古(含詠史)詩詞是詩人在閱讀史書或游覽古跡時,有感于歷史人物或事件,引發出對時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鳴,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諷今之作。在鑒賞懷古詩詞時要抓住歷史人物或事件與時局和詩人自己身世之間的連接點,就是要知人論世,這是鑒賞詩歌的很重要的方法。)

            1、引出歌詠對象(王昭君),概述其悲劇一生,揭示其悲劇根源,點明昭君之怨。

            詩人漂泊異地,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鄉之情,也借昭君遺恨絕域,曲折表達自己失遇無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2、鑒賞懷古詩的三步驟。

            (1)、所描寫的古人、往事是怎樣的。(弄清史實)

            (2)、為什么要描寫古人的這段往事?詩人在詩中表現什么態度?(體悟感情)

            (3)、這種態度用什么方法表達?(分析技巧)(借古諷今)

            3、懷古詩的形式標志:

            或標題中有古跡、古人名,

            或在古跡、古人前冠以“詠”,

            或在古跡、古人后加“懷古”、“詠懷”等。

            4、內容特點:詠古跡、懷古人、憶古事

            5、思想情感:感慨身世、感傷興衰、勉勵警戒

          【高一年級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一年級語文上冊語文教案01-17

          高一夢想語文作文12-30

          高一寬容語文作文12-22

          語文高一作文隨筆10-18

          高一優秀語文作文09-24

          高一滿分語文作文09-22

          高一學生語文作文08-04

          高一必備語文作文07-30

          高一《勸學》教學教案01-13

          高一《師說》教學教案01-13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AⅤ优女AV综合久久久 |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 亚洲中文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利在线永久视频 | 羞羞视频在线观看网页 | 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