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正方體》

          時間:2021-09-27 16:56:12 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正方體》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正方體》,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正方體》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正方體》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正方體,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2.理解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3.發展空間觀念。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等活動,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

            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教學準備

            正方體紙盒、長方體和正方體對比教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回憶長方體的特征,請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別說出長方體的棱有幾條?可以分別分成幾組?相交于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叫做什么?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一種特殊的立體圖形。

            二、新課講授

            1.探索正方體的特征。

            學生拿出準備好的正方體紙盒,觀察并思考。

            師:這些都叫什么立體圖形?

            生:都是正方體。

            師:要探究正方體具有什么特征,我們應該從哪方面去思考?

            生:從面、棱、頂點這三個方面

            2.合作學習。

            學生根據手中的正方體學具,小組合作探究。

            3.集體交流。

            (1)組:正方體有6個面,6個面大小都相等,6個面都是正方形。

            (2)組:正方體有12條棱,正方體的12條棱的長度相等。

            (3)組:正方體有8個頂點。

            請學生到講臺前,手指正方體模型,按“面、棱、頂點”的特征有序地數一數,摸一摸,其他同學觀察思考。

            師:怎樣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正方體?

            4.教學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老師出示一個正方體教具。請學生討論:它是不是一個長方體?

            學生充分討論,集體交換意見。

            學生甲組:這個物體的六個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乙組:長方體6個面是對面的面積相等,而這個物體是6個面的面積相等,所以我們也認為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丙組:我們組有不同意見,因為我們認為它的6個面雖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它的12條棱也包括每組4條棱長度相等;6個面面積相等,也包括了相對的面面積相等這些條件,所以我們認為它是長方體。

            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長方體中包含著正方體,用集合圈表示為:

            師:我們把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正方體或者叫立方體。

            三、課堂作業

            1.教材第20頁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練習五的第4、5、8、9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大家有什么收獲?(學生暢所欲言談收獲,教師將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

            板書設計

            正方體

            正方體有6個面,都是正方形。有12條棱,每條棱長度相等。有8個頂點。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比較

            教學反思

            正方體的學習是以長方體知識為基礎的,在教學時可以將兩者聯系在一起,便于學生的學習。在教學中,教師要著重注意以下幾點:1.可采用觀察彩圖和實物、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發展空間觀念,并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2.注重知識的整體性,把長方體和正方體放在同一節中呈現,有利于對學生分析、比較和概括能力的培養。3.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本節課的學習過程正是讓學生的感性經驗上升到理性經驗的過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在這一過程中,能使學生體會到認識事物和歸納事物特征的方法,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正方體》2

            一、學習目標

            (一)學習內容

            “正方體的認識”是《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20頁例3以及課后做一做。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直觀的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能通過實物或模型辨認正方體,知道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學正方體時,應激活經驗,回顧特點,對比長方體特點,感知“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二)核心能力

            能運用遷移類推的學習方法,通過觀察、操作,認識正方體,建立空間觀念,提高分析對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學習目標

            1.在認識長方體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正方體、動手操作折正方體,自主探究正方體關于面、棱、頂點的特征,建立空間觀念。

            2.通過對比分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系。

            (四)學習重點

            掌握正方體的特征,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五)學習難點

            建立空間觀念,形成立體圖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資源

            實施資源:《正方體的認識》名師教學課件,各種正方體實物,長方體模型,剪好書本第123頁的正方體展開圖。

            二、學習設計

            (一)課前設計

            1.預習任務

            (1)長方體的特征有哪些?我們是從幾方面來認識它的?請自己整理出來。

            (2)請找找生活中的正方體物品,并思考:關于正方體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識?

            (二)課堂設計

            1.談話導入

            師:課前讓同學們尋找生活中的正方體物品,誰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

            師:生活中有許多物體的形狀是正方體,正方體也叫立方體,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它。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實際,學生對正方體已有一定的認識,因此通過分享學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體,使學生對正方體有了初步的了解,激發了進一步學習正方體的興趣。

            2.問題探究

            (1)觀察模型,探究特征

            師:長方體和正方體都屬于立體圖形,回想一下,我們是從幾方面來認識長方體的?

            (面、棱、頂點,長寬高)

            師:對于正方體,你們準備從幾方面來認識?

            生自由發言。

            師:現在請你們借助手中的正方體物品來觀察研究,看看正方體都有哪些特征?

            同桌合作,自主探求正方體的特征。

            交流匯報。(匯報時重在交流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預設:

            ①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并且6個面都相等;

            ②正方體有12條棱,每條棱都相等;

            ③正方體有8個頂點。

            小結:同學們從棱、面、頂點三方面進行研究,得出了“正方體是有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12條棱長度相等”的結論。

            (2)制作模型,加深認識特征

            師:認識了正方體的特征,現在請你們動手制作一個正方體,制作完后,量出它的棱長是多少厘米,并向同桌介紹你制作的正方體的特征。

            用剪好的書本第123頁的正方體展開圖做一個正方體。

            展示學生作品分享制作感想。

            設計意圖:學完長方體后,學生已明確了面、棱、頂點的概念,知道了從哪些方面探究圖形特征,因此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充分經歷自主探究的過程,通過觀察、動手,學生親身感知正方體這個立體圖形。考查目標1

            (3)對比觀察,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師:我們都是從面、棱、頂點來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它們之間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呢?請4人小組,用你們喜歡的方式整理出來。

            交流匯報后,教師用表格的形式進行整理。

            引導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正方體可以看成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我們可以用下圖來表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主動探索,從而明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提升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歸納能力,同時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信心。考查目標2

            3.鞏固練習

            (1)第20頁的做一做。用棱長為1cm的小正方體搭一搭。

            ①搭一個稍大一些的正方體,至少需要多少個小正方體?動手試一試。

            ②用12個小正方體搭一個長方體,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搭法?記錄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

            ③搭一個四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其余兩個面有什么特點

            4.課堂總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結:從面、棱、頂點三方面認識了正方體,有6個面,都相等,12條棱也都相等,有8個頂點,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三)課時作業

            1.

            (1)正方體的棱長是8分米,每個面的周長和面積分別是多少?

            (2)正方體棱長的和是48厘米,每個面的周長和面積分別是多少?

            答案:

            (1)32分米、64平方分米

            (2)16厘米、16平方厘米

            解析:通過對正方體面、棱特征的考察,加深理解,為后面學習表面積和體積打基礎。考查目標1、2

            2.根據所提供的條件,回答問題:

            它的前面是()形,長()厘米,寬()厘米。

            它的右面是()形,長()厘米,寬()厘米。

            它的上面是()形,面積是()平方厘米。

            答案:略。

            解析:通過“線”想“體”,再從“體”中找“面”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同時感受每個面與長、寬、高的關系,為表面積打基礎。考查目標1、2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正方體》3

            一、教學內容

            課本 P27~30 例 1、例 2。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并掌握它們面、棱、頂點的特征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兩者之間的關系。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長。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探索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體驗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從中獲得價值體驗。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它們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長。

            2.教學難點

            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四、教學用具

            自制課件,學具,長方體、正方體的物品。

            五、教學設計

            (一)復習準備

            (視頻腳本三:第三單元長正方體:1.2)

            1.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關系?

            2.出示收集的各種物體:這些圖形同剛才的圖形有什么不同?

            [設計目的是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系。]

            (二)探索新知

            1.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

            (1)師出示一些教具,學生拿出收集的學具。

            將這些物體進行分類,可以分為幾類?

            (2)學生小組研究匯報:根據圍成的面的不同可以分為:由長方形圍成和由正方形圍成的。(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

            (3)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是長方體和正方體?

            (長正方體認識:動畫場景1)

            (4)長方體有什么特征呢?什么樣的物體叫長方體呢?下面我們來繼續研究這個問題。

            (5)關于長方體你想學習哪些知識?

            師拿出長方體教具,學生拿學具,師給出面、棱、頂點、相對的面、相對的棱的概念,并板書。

            2.長方體的特征。

            (長正方體認識:動畫場景3)

            (1)長方體有幾個面?(6 個)你來猜想一下長方體的面有什么特點?

            (2)怎樣驗證你的猜想?

            3.學生驗證。

            可能會有以下方法:

            (1)通過量長和寬計算;

            (2)剪下比一比;

            (3)將其中一個面描在紙上,用另一個面對比。

            4.匯報結論:長方體的 6 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面面積相等。

            有不同的發現嗎?(也有相對的兩個面是正方形)

            5.教師重點帶領學生研究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請大家再來仔細觀察這個長方體,還有什么特征?

            6.長方體的棱有什么特點?怎樣驗證?

            (長正方體框架制作:動畫腳本---場景一、二)

            7.學生利用學具驗證。

            (1)測量;

            (2)用學具插一個長方體后,再比較棱的長短。

            8.匯報:怎樣插長方體,用了什么材料?長方體的棱有什么特點?

            12 條棱,相對的 4 條棱相等。

            9.重點研究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的棱的特點。

            10.填寫總結報告。

            11.認識長、寬、高。

            (1)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2)學生指出自己手中長方體的長、寬、高,并量出長短。

            3.正方體的特征。

            (長正方體認識:動畫場景4)

            (1)學生獨立研究正方體的特征并填表。

            (長正方體框架制作:動畫腳本---場景三)

            (2)匯報你們是怎樣研究的?

            4.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關系?

            相同點:6 個面,12 條棱,8 個頂點。

            不同點:

            (三)鞏固練習

            1.下面的圖形中,是長方體的在括號里畫“△”,是正方體的在括號里畫“○”。

            2.寫出下面各圖的名稱。

            3.觀察實物圖,然后填空。

            (1)橡皮的形狀是( )。

            (2)橡皮的前面是( )形,長是( )厘米,寬是( )厘米,與( )的面積相等。

            (3)橡皮的右側面是( )形,長是( )厘米,寬是( )厘米,與( )的面積相等。

            (4)橡皮的上面是( )形,長是( )厘米,寬是( )厘米,與( )的面積相等。

            4.看圖填空。(單位:厘米)

            長( ) 長( ) 長( )

            寬( ) 寬( ) 寬( )

            高( ) 高( ) 高( )

            5.判斷。(對的在括號里劃“√”,錯的劃“×”。)

            (1)一張很薄的塑料紙,只有正反兩個面。 ( )

            (2)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 )

            (3)一個長方體中有四個面完全一樣,那么另外兩個面一定是正方形。 ( )

            (4)用一根長 120 厘米的鐵絲圍成一個正方體框架,正方體的棱長為 20 厘米。 ( )

            (四)全課總結

            在這節課上,使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還有什么需要解決的問題嗎?

            (五)板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正方體》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體積的概念和體積單位,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單位的大小。

            能力目標動手操作,正確推導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并能熟練計算它們的體積。

            情感目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以及歸納推理能力,進一步發展他們的空間想象力,體驗探索的樂趣。

            重點:引導學生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難點:理解長方體體積公式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激趣引入

            同學們,最近你們發現的城市有哪些變化呢?在城市里為什么要建這么多高樓大廈呢?如果建平房,會怎么樣?

            老師帶來一件衣服,誰想試一試?(點名讓一胖一瘦上來)問:同樣一件衣服,為什么有的寬松,有的緊?(因為他們體型不一樣,也就是占的空間不一樣)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跟空間有關的內容。板書課題:體積

            二、學習“體積”、“體積單位”的概念

            1、出示大、小蘋果,問:哪只蘋果占的空間大?你能從自己的身邊選兩件物體,比比它們的大小嗎?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個長方體石塊,你知道它們哪個大嗎?那你有什么辦法?

            演示書上的實驗,得出:土豆占的空間小,石塊占的空間大。

            3、師揭示: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土豆和石塊相比,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

            4、計量體積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請同學們自學14頁中間部分。

            5、學生匯報:

            (1)常用的體積單位

            (2)拿出課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體,說說哪邊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么規定的?老師用3根1米長的木條搭成一個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墻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擺一擺:用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下圖中不同形狀的模型,你知道它們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見教材)

            得出: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三、自主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

            1、猜一猜: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跟什么可能有關?

            2、實踐:拼擺長方體,四人一組,用不少于16塊小正方體拼擺長方體,并分別記下擺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和體積。

            3、小組合作:學生四人一小組操作并做好實驗記錄。

            四、知識遷移推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1、師: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有什么關系?

            生: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長方體。

            師:根據這種關系,你能推導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嗎?

            2、師生共同歸納: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用字母表示為:V= a×a×a= a3

            師強調:讀作a的立方,表示3個a相乘。3 a表示3個a相加。

            拓展應用學校要在操場修建一個長方體的沙坑,如果長6米,寬4米,里面要鋪墊0。9米厚的沙子,需要多少立方米沙子?按每立方米沙子重1。7噸計算,這些沙子重多少噸?

            總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最高興的是什么?你還有什么疑惑?

            作業布置33頁8、9題

            板書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正方體的個數=每排個數×每層排數×層數

            ‖ ‖ ‖ ‖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 = a×a×a= a3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正方體》5

            一、教學目標

            1、經歷觀察、操作、比較合發現的過程,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2、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并會根據需要進行簡單計算。

            3、在觀察、比較、測量等學習活動中,培養操作能力,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二、學情分析

            根據本班學生情況,學生都很熟悉類似長方體正方體形狀的物體,面對這一節知識點,學生們更傾向于從實際物體中,通過自己的觀察、探索找出書本上的答案,從而達到教學目標,也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和動手操作能力。

            三、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難點: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三、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問同學們所在的教室是什么形狀,裝書包用的抽屜是什么形狀,出示自己制作的課件上的圖畫,問學生是什么形狀。學生回答:長方體。這節課就讓我們學習長方體有哪些特征。

            二)、初步認識長方體

            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長方體,自己先觀察,摸一摸長方體感受它的面、棱、頂點是什么感覺,從而給出其概念。

            棱:面和面的線段。

            頂點:棱和棱的交點。

            三)、小組活動

            將學生相交分為6組,討論并回答以下問題

            1、長方體有6個面。

            2、每個面是什么形狀?

            長方形或正方形

            3、那些面完全相同的?

            前和后、左和右、上和下

            4、長方體有12條棱。

            5、哪些棱長度相等?

            相對的4條棱

            6、長方體有8個頂點。

            四)、小組制作并討論

            用細木條和橡皮泥做一個長方體框架。讓學生先思考并拿出橡皮泥和細木條。制作好以后回答以下問題

            (1)長方體的12條棱可以分為3組。

            (2)相交于同一頂點的三條棱長度不相等。

            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五)課堂練習

            剪下本書附頁中的圖樣做一個長方體。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復習之前的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及其長、寬、高。引入正方體。

            二)、小組討論并回答問題

            讓學生拿出已準備好的正方體觀察并填下表。

            1、正方體的6個面都相同。

            2、正方體的12條棱都相等。

            三)、動手操作題

            1、照書上后面附頁的圖樣做一個正方體,

            2、討論長方體于正方體的聯系于區別。

            3、討論長方體于正方體的關系。

            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我們可以用下圖來表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做一做

            用棱長1cm的小正方體搭一搭。

            (1)用12個小正方體搭一個長方體,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搭法?記錄搭的長、寬、高。

            (2)搭一個四個面都是正方形的長方體,你發現了什么?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正方體》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夠準確識別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并熟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六個面之間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在觀察、操作、體驗和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歸納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能力。通過觀察和比較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養成敢于探索科學之謎的精神,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教學重點

            1、認識長方體特征:12條棱、6個面、8個頂點,理解并掌握相互平行的棱長度相等、相對面面積相等。

            2、認識正方體特征:12條棱、6個面、8個頂點,理解并掌握12條棱相等、6個面面積相等。

            三、教學難點

            1、理解長方體棱長總長、正方體棱長總長。

            2、對比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異同。

            四、教材分析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人教版(20xx)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中第一節的內容,包括長方體和正方體兩個知識,其中長方體含有例1、例2,正方體含有例3。

            教材設計意圖:重在觀察、操作、體驗和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歸納能力,通過觀察和比較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五、學情分析

            因為學生普遍對空間概念非常陌生,所以學生對新知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理解可能會比較困難。因此唯有聯系生活實際入手,由淺入深,逐一穿插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觀察、觀察、操作、體驗和交流過程中來分析和比較,從而認識長方體、正方體,最終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復習相關知識導入。

            1、回顧長方形及正方形。

            2、聯系生活實際,認識體的空間概念。

            (二)師用實物展示法和生交流,初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量。

            1、師分別展示長方體、正方體模型。

            2、生認真觀察并詳細記錄觀察結果。

            3、生可在桌間或小組內交流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數量特征。

            ①長方體有12條棱,8個頂點,6個面(通常都是長方形,特殊2個正方形和4個長方形)。

            ②長方體有12條棱,8個頂點,6個面(都是正方形)

            (三)引導生通過操作、討論,來理解體會長方體和正方體棱長間的特征。

            1、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一):

            ①利用手中的學具,動手制作一個長方體。

            ②進一步理解長方體的特征:棱長間的區別與聯系。

            (長、寬、高的定義;相互平行的棱長長度相等)

            2、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二):

            ①利用手中的學具,動手制作一個正方體。

            ②進一步理解正方體的特征:棱長間的聯系。

            (所有棱長長度相等;統稱棱長)

            3、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棱間區別。

            (四)激勵生再操作、討論后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面間特征。

            1、生各自獨立完成(活動三):

            請學生課前剪下教材后的附頁,備好長方體和正方體展開圖。

            ①認真觀察長方體和正方體展開圖,猜想長方體和正方體面間的區別與聯系。(有一些面面積相等)

            ②沿虛線折長方體和正方體,驗證猜想。

            ③初步歸納長方體或正方體特征的異同。

            (長方體:相對面面積相等;正方體:所有面面積相等)

            (五)師生互動作課堂小結。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共同點:都有6個面、8個頂點、12條棱。

            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不同點:

            ①長方體:相互平行的4條棱長度相等,相對面面積相等。

            ②正方體:12條棱長度都相等,6個面都相等。

            (六)課外作業

            一根繩子既可做一個長6厘米、寬4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框架,又可做一個棱長是多少厘米的正方體寬架?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正方體》7

            一、教學內容

            課本P38~40。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探索體積和體積單位的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察能力和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形成空間觀念,體驗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使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從中獲得價值體驗。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體積概念的建立以及對體積計量方法的理解。

            2.教學難點

            感知物體的體積以及建立體積單位的概念。

            四、教學用具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模型;水杯,水,沙子,大小石塊(用線系好),木塊等;10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五、教學設計

            (一)鋪墊選擇研究方向

            1.引入:在裝有半杯藍色水的玻璃杯中(先在水面處做個記號)放入一塊石塊。

            2.觀察思考。

            (視頻腳本三:長方體和正方體4.土豆放入水杯的動畫片。)

            (1)水面的位置發生了什么變化?杯中的水為什么會上升?

            (2)杯中的水為什么會上升,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

            (二)發現并認識體積

            1.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用桌上提供的物品驗證。有:木塊、沙子、火柴盒、工具箱、石塊、玻璃球……

            2.教師巡視與學生一起探討。

            3.提問匯報。

            (1)你們是怎樣進行實驗的?

            (2)你們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了什么現象?

            (3)學生動手操作。

            (4)學生回答。

            生:我們拿出自帶的裝滿細沙的杯子,先把細沙倒在紙上,把一塊木塊放入杯中,然后再把細沙倒入杯中,沙子不能全部倒入杯中,有剩余部分,因為木塊占有一定空間。

            4.表象再現。

            (1)閉眼回憶剛才驗證物體的樣子。

            (2)學生閉眼想象。

            5.抽象體積的概念。

            (1)物體所占的空間一樣嗎?

            (2)學生回答。

            生:我們先把小石塊放入杯中,然后在水面上升處作個記號。取出石塊,再放入大一些的石塊,發現水面比原來的水面高了。

            (3)為什么上升的水面會比原來的高?

            (4)學生回答。

            生:因為大石塊占的空間大,所以上升的水面比原來的高。也就是說,物體的大小不一樣,所占空間的大小也不一樣。

            6.看來物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就是物體的體積。

            (1)什么叫物體的體積?

            (2)學生回答: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7.看書質疑。

            (三)自我探索體積單位

            1.要知道一個物體的體積有多大,或者一個物體的體積比另一個物體的體積大多少或少多少,該怎么辦?這就需要計量,計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 】

            2.猜想。

            你聽說過哪些體積單位?

            (1)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2)匯報:將你們學習到的說給大家聽聽。

            (3)學生回答。

            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

            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

            棱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視頻腳本三: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5.視頻“1立方米的空間有多大”的演示)

            3.估量體積單位。

            (1)1立方厘米的空間有多大?比畫比畫。

            (2)什么物體的體積大約接近1立方厘米?

            (3)1立方分米有多大?比畫比畫。

            (4)什么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分米?

            (5)1立方米呢?

            (6)1立方米有多大?利用一些工具體驗大小,你們鉆進去試一試。(準備3個米尺)

            4.填入適當的單位。

            (1)橡皮的體積大約是5()。

            (2)桌子的體積大約是240()。

            5.質疑。

            (四)體積的初步計量

            1.教師演示(學生跟著擺)。

            (1)出示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它的體積是多少?為什么?

            (2)出示6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它的體積是多少?為什么?

            (3)(改變長方體的擺法)這是長方體嗎?它的體積是多少?為什么仍是6立方厘米?

            (4)(再改變形狀)形狀變了,體積有沒有變?為什么?

            (5)為什么不管擺什么形狀,體積都是6立方厘米?

            2.學具操作。

            (1)你們每人桌上都放有10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現在請你們擺一個體積是9立方厘米的長方體,想想怎么擺?

            (2)為什么所擺的長方體的體積都是9立方厘米?

            3.歸納概括。

            (四人一組討論)根據剛才所擺的圖形,你怎么知道這些物體的體積是多少的?

            (五)鞏固練習

            1.填空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

            常用的面積單位有()、()、()。

            常用的長度單位有()、()、()。

            棱長()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

            棱長()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分米。

            棱長()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

            2.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單位。

            (1)一根粉筆的體積大約是10()。

            (2)講臺桌的體積大約是0.4()。

            (3)一本《新華字典》的體積大約是0.35()。

            (4)一張信紙的面積大約是5()。

            (5)一塊城磚的體積大約是3()。

            3.拼一拼,說說是由幾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組成的?

            (六)全課總結

            通過這節課你有哪些心得和體會?你還有哪些問題?

            (七)板書設計

            體積和體積單位

            意義: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計量: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正方體》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能力目標:通過操作比較,認識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關系。

            情感目標:在親自動手操作過程中,讓學生建立起空間觀念,培養歸納總結能力。

            重點: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

            難點: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空間想像力。

            教學過程

            一、數學來源生活,從實物中抽象出長方體和正方體。

            1、出示實物,根據形狀給它們歸類。(長方體、正方體、球、其它)

            2、課件演示:從實物中抽象出長文體和正方體。(頂點、棱、閃爍)

            導入:為什么,我們能很快地挑出長方體和正方體呢?因為,它們有著與眾不同的特征。

            二、動手操作,在實踐中歸納事物特征。

            1、學生用小圓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個不同的長方體和正方體。(三組面都不同的、有一組對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組中每個人都要獨立動手制作,組員中相互指導、評議。

            3、思考:怎樣選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長方體和正方體。(選取三種長度的木棒,每種4根)

            4、選取合適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紙將框架圍起來,制成一個立體的小盒子。

            5、利用學生自己做的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棱、面、頂點。

            6、結合制作過程,師生共同總結:長方體的特征和正方體的特征。

            7、請每小組把有一組對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變成正方體(事先用長白蘿卜削好的)。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體會:正方體具備了長方體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長文體,并用韋恩圖表示兩者之間的關系。

            8、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兩條棱中較長的叫長,較短的叫寬,豎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歸生活,用數學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實物的長寬高和棱長。

            并說一說每個面的長和寬。指出哪些是等長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個長方體的長為14cm,寬為10cm,高為7cm,想像這個長方體。

            3、通過你的觀察,從某個角度看一個長方體,最多能看到幾個面?一個非正方體的長方體中,最多有幾個面是相同的?

            4、長方體廣告箱長5米,寬0.5米,高3米,要用鋁條鑲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鋁條?

            5、有6米長的鐵絲,要制成一個棱長為40厘米的燈籠框架,夠瞧用嗎?6、要將一個長30厘米,寬20厘米,高10厘米的禮品盒系上彩帶,至少要買多少彩帶才夠用?

            拓展應用

            用數學創造生活。

            欣賞水立方、長方體建筑物、美麗的盒子、裝飾品,讓學生感受數學創造的美,也感受數學的重要作用。

            總結

            在這40分鐘的四步學習環節中,你最喜歡哪個部分?為什么?給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喜歡什么樣的數學課嗎?

            作業布置

            用12個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能有多少種擺法?它們的長寬高各是多少?請你親自動手試一試。

            板書設計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正方體》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并掌握正方體的特征,理解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關系。

            (2)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等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探究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2)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發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重點】

            正方體的特征及長、正方體的異同點。

            【教學難點】

            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討論法、講解法。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長方體的特點,請你回憶一下,回答下面的問題。(課件第2張)

            (1)長方體有(6)個面,都是(長方)形,也可能有(2)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2)長方體有(12)條棱,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3)長方體有(8)個頂點。

            在我們的身邊,除了許多長方體的物體,還有許多是正方體。(課件第3張)

            比如:骰子、魔方、沙包、積木、禮品盒等,這些都是正方體。

            你還能說出生活中的哪些物體是正方體呢?

            生舉例說。

            【設計意圖】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引入,使學生感覺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和研究正方體的特征,并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仔細觀察課前準備好的正方體,你發現正方體有什么特點?

            (1)小組合作:

            拿一個正方體的物品來觀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點?

            (2)匯報交流:(課件第6張)

            生1: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生2:正方體的12條棱長度都相等。

            2.總結正方體的特點。(課件第7張)

            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這6個面完全相同。

            正方體有12條棱,所有的棱長度都相等。

            正方體有8個頂點。

            正方體是由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組成的立體圖形,所有的棱長度相等。

            【設計意圖】

            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從觀察實物的過程中發現正方體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

            3.小組討論: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異同點。

            拿出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觀察一下:正方體和長方體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課件第8、9張)

            生1: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生2:長方體的6個面一般是長方形,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正方形。

            生3:長方體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正方體的所有棱長度都相等。

            4.列表比較一下:(課件第10、11張)

            5.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課件第12張)

            師: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關系?

            生1: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正方體也是特殊的長方體。

            師:特殊在哪里?

            生2:正方體可以看做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師:你會用集合圖來表示它們的關系嗎?

            6.小結:(出示課件第13張)

            (1)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正方體的12條棱都相等。

            (3)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設計意圖】

            對所學的知識加以總結,加深學生印象,使學生能查漏補缺,更好地掌握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點。

            7.做一做:(課件第14張)

            小組活動:小組同學配合,用棱長1cm的小正方體搭一搭。并思考:

            (1)搭一個稍大一些的正方體,至少需要多少個小正方體?

            (2)用12個小正方體搭一個長方體,可以用幾種不同的擺法?搭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

            (3)搭一個四個面都是正方形的長方體,你發現了什么?

            8.答案揭曉:(課件第15張)

            (1)搭一個稍大一些的正方體,至少需要8個小正方體。如下圖:

            (2)用12個小正方體搭成一個長方體,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擺法?搭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課件第16張)

            第一種擺法:

            這個長方體的長是12cm,寬是1cm,高是1cm。

            第二種擺法:(課件第17張)

            這個長方體的長是6cm,寬是2cm,高是1cm。

            第三種擺法:(課件第18張)

            這個長方體的長是4cm,寬是1cm,高是3cm。

            【設計意圖】

            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用小正方體擺成不同的長方體,可以使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理解的更為透徹,為下一步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做好準備,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3)搭一個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長方體,你發現了什么?(課件第19張)

            搭一個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搭成的長方體其實就是一個正方體。

            (三)課堂練習

            談話:同學們,你們學得怎么樣了?我們一起到智慧樂園挑戰一下自己吧!有沒有信心呢?

            1.這個正方體的棱長是多少?有幾個面的形狀完全相同?(課件第20張)

            這個正方體的棱長是5cm。它有6個面的形狀完全相同。

            【設計意圖】

            本題的設計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正方體的特點,知道正方體的棱長都相等,6個面也是完全相同的。

            2.這個正方體的棱長之和是72分米,它的棱長是多少分米?(課件第21張)

            正方體12條棱相等,棱長和是72dm,可以求出一條棱的長度。

            72÷12=6(分米)

            答:它的棱長是6分米。

            (四)拓展提高。(課件第22、23、24張)

            用鐵絲做一個底面周長是56厘米的正方體框架,需要鐵絲多少厘米?

            (1)小組討論: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說說你的思考過程。

            (2)匯報交流:

            正方體的12條棱都相等,可以先求一條棱的長度,再求12條棱的總長度。

            56÷4×12

            =14×12

            =168(厘米)

            答:需要鐵絲168厘米。

            (3)底面周長就是4條棱長是總和,求12條棱長的總和,就是56厘米的3倍。

            56×(12÷4)

            =56×3

            =168(厘米)

            答:需要鐵絲168厘米。

            (五)課堂總結

            師: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生交流:

            1.正方體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2.正方體的6個面是正方形,6個面是完全相同的。

            3.正方體的12條棱都相等。

            4.正方體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六)板書設計

            正方體

            1.正方體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2.正方體的6個面是正方形,6個面是完全相同的。

            3.正方體的12條棱都相等。

            4.正方體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教學反思】

            1、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充分尊重學生的已有知識,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經驗、學習興趣,恰當地把握教學起點。例如本課在導入時,以尊重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為基礎,先回憶有關長方體的特點的有關知識,再開門見山設計了辨認生活中那些物體是正方體,然后直接轉入正方體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學拖沓、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的重點。

            2、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積累空間觀念。

            正方體的認識在幾何形體知識屬于直觀幾何階段,教學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認一認等實際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形體的特征,不斷積累空間觀念。

            3、教會知識,更要教會獲取知識的方法。

            本節課的題目是正方體的認識,讓學生用類比法參照長方體特征研究過程研究正方體的特征,最后進行兩者之間的異同比較完成新知識的學習。這種過程的設計既留給了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同時又教會了一種知識探究的方法。學生學會了知識,也提高了能力。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正方體》】相關文章:

          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測試_第三單元07-22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教案8篇01-20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1-23

          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教學反思心得12-29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寫作《抓住細節》教案12-06

          部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寫作教案:抓住細節12-06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01-20

          人教版語文下冊教案01-06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作文:自然之道01-09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作文:感恩02-08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丝袜制服国产欧美亚洲 | 在线观看1024精品国产 | 日本有码中文字幕在线电影 | 在线观看领导玩丰满美女 | 中文字幕v亚洲日本 | 欧美亚洲日韩另类中文字幕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