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盜鈴》教案

          時間:2022-12-08 11:05:11 教案 我要投稿

          《掩耳盜鈴》教案(通用10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zhuǎn)化的關節(jié)點。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掩耳盜鈴》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掩耳盜鈴》教案(通用10篇)

            《掩耳盜鈴》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掩耳盜鈴”這個成語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這則寓言的寓意。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學習、生活實際、正確處理類似現(xiàn)象的能力。

            重難點

            學會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語的意思。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法

            演示法講述法

            學法

            表演、自讀自悟、感情朗讀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解題。

            1、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寓言?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從一個故事中得到一個道理。)

            2、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掩耳盜鈴”,(板書),從課題上同學們就知道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掩”、“盜”是什么意思?“掩耳盜鈴”是什么意思?誰能說得更具體一些?

            二、整體感知,讀通課文。

            1、請看錄像,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2、我們課本把這有趣的故事寫了出來,打開書自由地讀一讀。

            (1)檢查生詞的讀音。

            三、理解課文內(nèi)容。

            1、讀了這則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為了讓你的發(fā)言更精彩,再讀課文。)

            2、學生交流匯報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鈴人明明知道什么?讀出來(勾畫明明知道這句話),他還明明知道什么?(發(fā)覺后會被…)帶著這種體會再讀這句話。

            (2)那個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鈴鐺的后果,他不但沒有就此打消偷鈴的念頭,而是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書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對他這種想法,你想告訴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無法把別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導朗讀,讀出自以為是的語氣。

            (4)他認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聰明,于是就按這想法去做了,結(jié)果怎樣?

            (5)指導朗讀。(我們再讀一讀課文,就會領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們來演一演這則寓言,怎么樣?我扮演偷鈴人,你們?yōu)槲遗湟簦袉幔恳浜靡簦銈儜撛趺礃樱ㄕJ真讀)。

            2、我是一個偷鈴人,我干了這件蠢事,多少年來一直生活在人們蔑視的眼中,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話想對我說,讓我明白一些道理嗎?學生自由說。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看看我們身邊,有這種現(xiàn)象存在嗎?

            《掩耳盜鈴》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寓言的含義,教育學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養(yǎng)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3、讓幼兒嘗試敘述故事,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4、鼓勵幼兒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教學重難點:

            1、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寓意。

            2、培養(yǎng)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指名講學過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長》、《亡羊補牢》

            二、教師邊作圖邊講故事,學生猜故事結(jié)尾。

            三、這個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該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別人的鈴鐺。)

            四、給故事取個題目。

            板書課題:掩耳盜鈴

            五、釋題

            掩耳:捂住耳朵。盜:偷。

            掩耳盜鈴: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別人的鈴鐺。

            六、翻開課本讀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內(nèi)容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結(jié)合插圖板書“想偷鈴鐺”。

            2、讀第二自然段,想想、議儀。

            1)偷鈴鐺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fā)覺,那他是想出一個什么辦法去偷鈴鐺的?(結(jié)合插圖板書“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

            3)那個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結(jié)果怎樣了?(結(jié)合插圖板書“被人發(fā)覺”)

            3、小結(jié):結(jié)果當然會被別人發(fā)現(xiàn)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鈴鐺還是照樣會響的,不過只是自己聽不見,別人還是照樣聽得見的。哪個偷鈴鐺的人只是自己欺騙自己。

            4、用一個成語說說偷鈴人的行為。(自欺欺人)

            八、小結(jié):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些想欺騙別人,結(jié)果只是欺騙了自己的人,所以說是自欺欺人。

            九、學生復述這個故事。

            教學反思:

            總的來說,這堂課上的比較順利,學生也理解了寓意,不過課后想來,我并沒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整堂課,雖然我的講解并不多,全是讓學生探討交流,可是每一環(huán)節(jié)的問題是我設置的,學生還是被我牽著鼻子走,處于被動地位。如果上課伊始,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質(zhì)疑,提出問題,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思索,探究的過程,我相信效果會更好。

            《掩耳盜鈴》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故事的內(nèi)容,并體會其中的道理。

            2、學習“掩耳盜鈴”的成語。

            3、朗讀課文并能背誦。

            4、表演課文。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nèi)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聯(lián)系學習、生活實際,有一定的感想。

            教學過程:

            一、揭題引入

            1、板書課題,回想以往學過哪些寓言故事,說一說。

            2、這些寓言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點出學習寓言的目的。)

            3、板書:掩耳盜鈴(解釋“掩”和“盜”的意思)

            二、學習寓言―――《掩耳盜鈴》

            1、初讀課文,了解大意: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抓住偷鈴人的心里的想法讓學生找出句子,用“――”劃出,并指導讀出自以為聰明的語氣,再結(jié)合偷鈴人的想法提出問題。(生提問)

            3、教師歸納出學生的問題:

            (1)是什么讓他想到捂住耳朵去頭鈴鐺的?

            (2)他是怎樣做的,結(jié)果怎樣?

            (3)從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四人小組帶著問題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5、匯報自學情況并從中悟出寓意

            @結(jié)合課文出現(xiàn)的關聯(lián)詞“只要……就”、“剛……就”進行語言訓練。

            @從那個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表演課文,通過角色的互換再次加深對寓意的理解

            四人小組先排演,教師巡視指導,并挑選出較精彩的小組進行表演,最后采訪扮演偷鈴鐺的學生,讓他說說自己做得對不對或讓觀眾評一評。

            三、聯(lián)系實際,加深理解

            想一想,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有沒有看到、聽到或自己做的類似《掩耳盜鈴》的事例,說一說。

            四、拓展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更多的像《掩耳盜鈴》這些寓意深的故事,誰能把你平時聽過或看過的寓言故事講給大伙兒聽聽,一起分享一下呢?

            《掩耳盜鈴》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閱讀圖書《掩耳盜鈴》,感知成語故事的內(nèi)容。

            2.仔細觀察圖片,發(fā)現(xiàn)圖畫中的細節(jié),理解成語故事的含義。

            3.通過專注的閱讀和積極的討論,知道故事主人翁行為的愚蠢可笑。

            活動準備

            幼兒入手一本圖書,與圖書內(nèi)容相同的幻燈片一套,銅鑼一面。

            活動過程

            一、看幻燈閱讀圖書第2~3頁。

            1.教師:請小朋友仔細地看圖,看過后想想有什么問題或者疑問。

            2.幼兒自由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問題。

            (看幻燈集體閱讀圖書第2~3頁,引發(fā)討論,激發(fā)閱讀興趣。)

            二、師生共同看幻燈閱讀圖書第2頁至第8頁,引發(fā)第二次猜測、討論

            1.教師閱讀圖書第2~3頁,讓幼兒知道畫面的內(nèi)容。

            2.師生共同閱讀第4~5頁。教師:小偷看見了什么?大鐘漂亮嗎?上面的圖案怎么樣?小偷想怎樣?

            (觀察畫面上鐘的圖案并用適當?shù)恼Z言表達,豐富詞匯:圖案精美。)

            3.閱讀第6~7頁,提問:小偷在干嘛?他將鐘推動了嗎?小偷是什么樣的表情和動作,誰來學一學?

            (學一學動作和表情,體會一下小偷想得到大鐘的迫切心情,為后面想辦法搬走大鐘的想象做鋪墊。)

            教師:這兩個點是什么?(小偷頭上的汗珠)

            (這是一個細節(jié)的觀察,更加明確小偷想偷大鐘的意圖,另一方面是一個暗示,暗示孩子從圖畫的細節(jié)中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

            教師:這只鐘怎么樣?

            (學習詞匯:又大又重)

            4.教師:這只鐘又大又重,小偷可能會用什么方法把它搬回家?請小朋友猜一猜。

            5.引導幼兒觀察圖書第8頁的四幅小圖,了解小偷的想法。

            提問:小偷究竟想了哪些辦法呢?

            6.教師:小偷想了這么多辦法,那他究竟會用什么方法把鐘搬回家呢?他能如愿所償嗎?請小朋友接著把書看完。

            三、幼兒自由閱讀圖書(從第9頁至結(jié)束),共同討論對圖書內(nèi)容的感知

            1、幼兒自由閱讀圖書。

            (讓幼兒帶著問題,帶著從書中尋找答案的動機閱讀,這樣的自主閱讀才是有效的。)

            2.師生共同看幻燈,觀察了解圖書第9頁至結(jié)束的內(nèi)容。

            教師:小偷用了什么辦法呢?最后有沒有如愿所償呢?我們一起接著來看大屏幕。

            看到10~11頁,配班教師敲鑼。(敲響鑼,讓幼兒感受鐘聲的巨響,體會小偷的做賊心虛。)

            12~13頁:教師:從哪里看出小偷嚇了一大跳?他慌忙怎樣做?

            14~15頁:教師:鐘聲被捂住了嗎?這是什么意思?小偷他做了一個什么動作?

            16~17頁:教師:這是什么?小偷的表情是什么樣的?他為什么要笑呢?

            18~19頁:教師:小偷拿大錘做什么了?

            20~21頁:教師:小偷得逞了嗎?他是什么下場?(教師針對每一幅畫面,有意識地圍繞目標設計相應的問題,引導幼兒觀察畫面的細節(jié),以討論的方式,幫助幼兒準確理解成語故事的內(nèi)容。)

            四、集體完整閱讀圖書

            五、尋找圖書中的秘密,進一步理解成語故事的內(nèi)涵

            教師:在這本書里,藏著一個小秘密,請小朋友仔細地再看一遍書,找一找。

            (黑貓是這本書畫面的經(jīng)典設計,自始至終在畫面上出現(xiàn),能夠更加烘托小偷自欺欺人的主題。)

            教師:找到秘密了嗎?小偷想偷大鐘,自以為別人不知道,其實自始至終都有一雙眼睛在注視著他。小朋友,你們覺得這個小偷……

            (留白的方式誘導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進一步加深幼兒對成語故事內(nèi)涵的理解。)

            《掩耳盜鈴》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寓言的含義,教育學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養(yǎng)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寓意。

            2、培養(yǎng)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指名講學過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長》、《亡羊補牢》

            二、教師邊作圖邊講故事,學生猜故事結(jié)尾。

            三、這個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該捂住自身的耳朵去偷他人的鈴鐺。)

            四、給故事取個題目。

            五、釋題

            掩耳:捂住耳朵。盜:偷。

            掩耳盜鈴:捂住自身的耳朵偷他人的鈴鐺。

            六、翻開課本讀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內(nèi)容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結(jié)合插圖板書“想偷鈴鐺”。

            2、讀第二自然段,想想、議儀。

            1)偷鈴鐺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fā)覺,那他是想出一個什么方法去偷鈴鐺的?(結(jié)合插圖板書“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

            3)那個人掩住自身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結(jié)果怎樣了?(結(jié)合插圖板書“被人發(fā)覺”)

            3、小結(jié):結(jié)果當然會被他人發(fā)現(xiàn)了:掩住自身的耳朵去偷鈴鐺,鈴鐺還是照樣會響的,不過只是自身聽不見,他人還是照樣聽得見的。哪個偷鈴鐺的人只是自身欺騙自身。

            4、用一個成語說說偷鈴人的行為。(自欺欺人)

            八、小結(jié):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些想欺騙他人,結(jié)果只是欺騙了自身的人,所以說是自欺欺人。

            九、學生復述這個故事。

            《掩耳盜鈴》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掩耳盜鈴、鈴鐺、守株待兔、樹樁、樂滋滋、鋤頭”。

            2.朗讀和背誦課文。抄寫《守株待兔》最后一個自然段。

            3.理解寓言故事的內(nèi)容,懂得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僥幸的心理,做事要老老實實,成功要靠誠實的勞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解題

            1.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2.“寓言二則”的“則”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點?(用一個短小的故事說明一個道理或諷刺某種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講道理。)

            3.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掩耳盜鈴”這則寓言。教師板書:掩耳盜鈴。

            4.通過預習,誰知道“掩耳盜鈴”中的“掩”、“盜”是什么意思?“掩耳盜鈴”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鈴鐺。)

            二、明確學習目標

            投影出示學習目標:

            1.通過自學,掌握“掩耳盜鈴”這則寓言中的生字、新詞。

            2.結(jié)合插圖、動畫片理解故事內(nèi)容,懂得這則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成語“掩耳盜鈴”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則寓言。

            (讓學生知道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對所學內(nèi)容做到心中有數(shù)。)

            三、課堂自學,整體感知課文

            1.投影出示自學要求:

            (l)借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把本課的生字、新詞在課文中勾出來讀幾遍。

            (3)再讀課文,勾出不明白的詞語、句子。

            (4)熟練地讀課文。

            2.學生自學。

            3.檢查自學情況。

            (1)讀帶生字的詞語卡片,糾正讀音。

            (2)指名試讀課文。

            4.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課文內(nèi)容

            1.自由讀課文。

            2.分小組討論: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經(jīng)過怎樣?結(jié)果又怎樣?指名說一說討論結(jié)果。

            3.重點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鈴人明明知道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

            明明知道只要……就……

            (2)在書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齊讀。

            (3)指名用“只要……就”口頭造句。

            (4)那個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鈴鐺的后果,他不但沒有就此打消偷鈴的念頭,而是想出了一個辦法。

            ①投影出示課后思考練習第一題第(1)小題: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學生在書上勾出寫偷鈴人怎么想的句子讀一讀。

            ②這句話里用了一個關聯(lián)詞語,是哪個關聯(lián)詞語?“掩住”是什么意思?這句話還可以怎么說?(如果把耳朵捂住,響聲就聽不見了。)

            ③那個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聽不見鈴聲了。但是他能捂住別人的耳朵嗎?別人還能聽見鈴聲嗎?

            (5)他認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聰明,于是就按這個想法去做了,結(jié)果怎樣?(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還這么做剛……就……課文中的插圖所描繪的就是這個結(jié)果,指名說出圖意。)

            (6)那個人一開始就“明明知道”盜鈴的后果,為了達到目的,他想出了一個自己認為很好的辦法。可事實證明,他只是“自作聰明”,他的做法在別人看來是“十分愚蠢”的。(板書:自作聰明,十分愚蠢)(關鍵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無法把別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導朗讀。

            ①指名讀第二自然段,注意讀出自作聰明的語氣。

            ②齊讀全文,注意朗讀時要把盜鈴人自作聰明的愚蠢表現(xiàn)出來。

            五、揭示寓意,總結(jié)擴展

            1.投影出示思考題:

            (1)掩耳盜鈴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應該從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訓?

            (3)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

            學生分組討論后,指名回答。

            2.同桌總結(jié),用自己的話說說成語“掩耳盜鈴”的意思。

            3.總結(jié)擴展。

            想一想,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掩耳盜鈴”的事?聯(lián)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感想,學生討論后自由發(fā)言。

            六、布置作業(yè)

            1.抄寫、熟記本課生字所組成的新詞。

            2.用“只要……就……”造句。

            3,把“掩耳盜鈴”這則寓言講給家長聽。

            4.背誦《掩耳盜鈴》這則寓言。

            《掩耳盜鈴》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能把課文讀得通順流暢,了解故事內(nèi)容。

            2.讀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義,教育學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教學重難點:

            1.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寓意。

            2.培養(yǎng)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課題

            1.同學們喜歡寓言嗎?你們都讀過哪些寓言?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從一個故事中得到一個道理。)

            那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則寓言,題目叫《掩耳盜鈴》。咱們一起把課題好好地讀一遍。或許有部分同學已經(jīng)在課外讀過這個故事了。我想了解一下同學們對這個故事了解多少,誰來說一說?

            2.除了剛才大家說的,你還想知道些什么?或者你之前讀過這個寓言,還有沒弄明白的地方,現(xiàn)在都可以提出來。咱們在這節(jié)課上把大家的疑問一起來解決。誰來質(zhì)疑?(根據(jù)學生質(zhì)疑板書,如: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這些疑問的答案我都懂,你們是希望我現(xiàn)在告訴你,還是自己到書里找答案?同學們,你們是學習的主人。這節(jié)課,大家就共同合作來學習這則寓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第一次讀文

            1.下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聽老師把這個故事給大家讀一遍。聽的時候請同學們注意從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說明題目意思的話來。要求聽清楚了嗎?下面就聽老師來讀這個故事。

            (師范讀課文)

            2.師:課文中哪句話寫出了題目的意思?

            生: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

            師:其實,題目“掩耳盜鈴”這四個字每個字的意思在這句話里都能找到。比如“鈴”就是指句子中的——鈴鐺。學習“盜”,組詞。

            題目中每個字的意思都懂了嗎?誰來說說題目的意思?(板書:掩住耳朵)

            (二)第二次讀文

            1.請同學們各自把課文讀一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檢查生字。(板書:鈴鐺、丁零)這些詞語是這節(jié)課的生詞,請大家讀準它們的字音。

            學習“鐺” ,鈴鐺是用金屬制成的,所以“鐺”是金字旁,金表義,“當”表聲,是一個形聲字。(板書:鐺)

            只要手一碰鈴鐺,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教學“零”,也是一個形聲字。組詞2—3個,歸納字義:零碎,小數(shù)目。

            三、抓住細節(jié),對話文本

            (一)第三次讀文。同學們剛才提了那么多的疑問,要想把難題解決,首先就要把課文認認真真地讀好。下面的時間就交給大家,請同學們各自把課文多讀幾遍,以四人小組的形式討論解決這些難題。

            (二)交流匯報:這篇課文只有三個自然段,共五句話111個字,短小精悍。我相信大家都讀過好幾遍了,哪個小組派一位代表來匯報你們解決了哪個問題?

            1.那么這個人為什么要去偷鈴鐺?讀第一自然段。

            看到這個鈴鐺,你心里會想些什么?帶著這種想法讀一讀。(板書:想偷鈴鐺)這就是故事的起因。

            2.我們都知道只要手一碰鈴鐺,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

            寓言中的這個人是否知道?課文的哪一句話告訴了你?

            “他明明知道,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立刻會被人發(fā)覺。”

            3.“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鈴人明明知道什么?讀出來。

            他還明明知道什么?(發(fā)覺后會被…)帶著這種體會再讀這句話。理解“只要”有“用手一碰”這個條件,“就”會有這樣被人發(fā)覺的結(jié)果。這一點恰是這個人首先想到的,“明明知道”的。

            這里有一個表示條件關系的關聯(lián)詞“只要……就……”誰來用它造句?(提醒不要漏掉“誰”這個成分)

            4.那個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鈴鐺的后果,他不但沒有就此打消偷鈴的念頭,而是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書上找一找,并勾一勾)。而這個偷鈴人又是怎么想的?

            出示句子——可是他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聽不見響聲了嗎?”(板書:掩住耳朵)

            “如果”是什么意思?(假設)

            5.把“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聽不見響聲了嗎?”換一種說法,改為陳述句。假設有了前面的情況就會出現(xiàn)后面的結(jié)果。

            用“如果……就……”造句。

            6.那個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聽不見鈴聲了。但是他能捂住別人的耳朵嗎?別人還能聽見鈴聲嗎?他的想法對不對?為什么?(不對。因為他想的僅僅是捂住自己的耳朵,而別人的耳朵是無法捂住的,他連這一點也不懂,看來很好笑;他明明知道這是偷人東西,是不好的,可是又怕被別人發(fā)覺,設法去遮蓋,這純粹是自己騙自己,看來這人真是太愚蠢了。)

            他笨在哪里?你笑話他什么?

            7.他認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聰明,他心里這么想著,就去這么做了。結(jié)果如何呢?(讀最后一句:“沒想到,手剛碰到鈴鐺,他就被人發(fā)覺了。”)(板書:被人發(fā)覺)

            四、揭示寓意、拓展學習

            1.啟發(fā)思考:怎么說他“沒想到”呢?不是他“明明知道”嗎?

            討論: “沒想到”的究竟又是什么呢?(他“明明知道”偷人家的東西是不好的,所以他怕被人發(fā)覺,卻還要想著法子遮遮蓋蓋去偷;他“沒想到”的是,他再想出什么法子,也是自己騙自己,騙不了別人的。)

            2.那個人一開始就“明明知道”盜鈴的后果,為了達到目的,他想出了一個自己認為很好的辦法。可事實證明,他只是“自作聰明”,他的做法在別人看來是“十分愚蠢”的。(關鍵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無法把別人的耳朵也捂住。)

            請你送給這個盜鈴人一個詞。(自作聰明、自欺欺人)(板書:自欺欺人)

            3.指導朗讀。 接下來,我就請三名同學來讀課文。

            ①指名讀第一、二、三自然段,注意讀出自作聰明的語氣。

            ②齊讀全文,注意朗讀時要把盜鈴人自作聰明的愚蠢表現(xiàn)出來。

            4.課文讀完了,看看板書,同學們對這個故事的發(fā)展過程清楚了嗎?誰能根據(jù)板書把這個故事的大致內(nèi)容說一說?(說得很完整。)

            5.這個偷鈴人,干了這件蠢事,多少年來一直被人們笑話,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話想對他說?

            你們剛才講的就是這則寓言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

            的,自作聰明、自欺欺人的結(jié)果是自己害自己。

            6.續(xù)編《掩耳盜鈴》故事結(jié)尾。

            7.《掩耳盜鈴》這則寓言從古到今流傳下來,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老師這里有一則摘自《伊索寓言》的故事,大家輕輕地讀一遍,你從中獲得了那些收獲?

            出示:《狐貍和葡萄》

            一個炎熱的夏日,一只狐貍疲憊地走在一條小路上,饑餓使它腳步蹣跚,有氣無力。

            它已經(jīng)好幾天沒有吃東西了,昔日引以為榮的毛皮已經(jīng)失去了炫目的光彩,它動不動就要炫耀一番的蓬松尾巴,根本使不上力了,像掃帚一樣拖在地上。

            狐貍不由得仰頭望天長嘆了一聲。而就在這一剎那,它看到了幾串誘人的葡萄。那些葡萄結(jié)實而飽滿,看起來就讓人垂涎(xián)欲滴。狐貍喜出望外,終于有可以吃的東西了。

            然而,那些葡萄長在一面陡峭屋墻的平臺上,狐貍無論如何也夠不到。它很著急,在周圍的空地上找了一些石塊墊在腳下,由于墊得太高了,以至于跌了一跤,但它還是無法摘到葡萄。

            狐貍試了一次又一次,都沒有成功。于是狐貍死了心,只是一直盯著葡萄看。最后,他決定放棄,他昂起頭,邊走邊說:“葡萄還沒有成熟,我敢肯定它是酸的。”

            ——摘自《伊索寓言》

            學生匯報收獲。

            8.不少寓言的標題就是一條成語,如“狐假虎威”“自相矛盾”“鷸蚌相爭”等等,這則寓言也是這樣,“掩耳盜鈴”是個成語我們常常用這些寓言來比喻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學了就要會用,才叫學以致用,你們能運用嗎?

            課件:選擇填上成語——掩耳盜鈴、亡羊補牢、揠苗助長

            現(xiàn)在許多家長望子成龍,不顧孩子實際,讓孩子學這學那,這真是( )!

            我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錯誤,趕緊改正,還算( )吧!

            有的同學做練習冊上的題目,照抄后面的答案,這不是( )、自欺欺人嗎?

            9.小結(jié):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大家可以回去把這則寓言說你們的爸爸媽媽聽,還可以去閱讀更多的寓言,相信你們會有更多的收獲。

            板書設計

            掩耳盜鈴

            想偷鈴鐺—————掩住耳朵—————被人發(fā)覺

            (自欺欺人)

            《掩耳盜鈴》教案 篇8

            [教材簡析]

            《掩耳盜鈴》這則寓言,講一個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鐺,當場被人發(fā)覺。故事只有5句話。先說那個人想偷人家門上的鈴鐺;接著說那個人知道手碰鈴鐺會發(fā)出聲音,別人就能發(fā)覺,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辦法;最后說他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立刻被人發(fā)覺了。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jié)果是自己害自己。這種人是極可笑的,諷刺做了不該做的事,自己欺騙自己的人。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掩耳盜鈴”這個成語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這則寓言的寓意。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學習、生活實際、正確處理類似現(xiàn)象的能力。

            [重難點]

            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語的意思。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揭示課題,解題。

            1、師: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2、生:亡羊補牢、坐井觀天、狐假虎威??

            3、師:選擇發(fā)言的一名學生講講知道的那則寓言故事。

            4生:講故事??

            5師: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從一個故事中得到一個道理。)

            6、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掩耳盜鈴”,(板書),(“掩”、“盜”是什么意思?“掩耳盜鈴”是什么意思?誰能說說?

            二、整體感知,學習生字

            1、我們一起來欣賞故事《掩耳盜鈴》,認真欣賞說說這則寓言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說完整)

            2、出示生字,學習理解。

            (1)拼拼音讀生字

            (2)組詞

            (3)選擇一個造句

            三、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

            1第一部分(很想把鈴鐺偷走)

            第二部分(想辦法)

            第三部分(結(jié)果被發(fā)現(xiàn))

            2、偷鈴人明明知道什么?

            3、那個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鈴鐺的后果,他不但沒有就此打消偷鈴的念頭,而是想出了一個辦法,想了什么辦法呢?

            4、面對他這種想法,你想告訴他什么?(你是個愚蠢的人,你不要自作聰明,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無法把別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導朗讀,讀出自以為是的語氣。

            5、他認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聰明,于是就按這想法去做了,結(jié)果怎樣?(被人發(fā)覺)

            6、小結(jié):他自作聰明,自以為是的結(jié)果被人發(fā)覺了。我們再讀一讀課文,就會領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總結(jié)

            1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什么樣的人?

            自以為是、自作聰明的人。

            2再讀課,說說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不能自欺欺人,要踏踏實實做人)

            3掩耳盜鈴: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五、聯(lián)系生活

            那么生活中有沒有這樣自欺欺人的事呢?

            六、拓展延伸

            把這個故事演給別人看;告訴大家我們要踏踏實實做人,不能自作聰明,自欺欺人。(給學生幾分鐘練習時間)找學生表演。

            七、作業(yè)

            續(xù)寫《掩耳盜鈴》

            《掩耳盜鈴》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理解“掩耳盜鈴”。

            2.朗讀課文,理解寓言故事的內(nèi)容,并體會其中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教師引導談話,揭示課題

            同學們聽說過寓言故事吧,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寓言故事(板書:寓言二則)

            通過預習你們知道什么是寓言嗎?學生:“寓”,寄托;“言”,講道理。寓言是通過一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告訴人們生活中的一個道理。

            那么,我們學的這兩則寓言故事講的什么內(nèi)容,要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同學們,這節(jié)課老師和大家一同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題目叫――“掩耳盜鈴”。

            課題中有兩個生字,這兩個生字你掌握了嗎?現(xiàn)在老師板書,誰愿意試著把這兩個字的寫法告訴大家。

            在學生的提示下,板書“掩耳盜鈴”,學生齊讀課題。

            (二)朗讀課文,初步理解寓言內(nèi)容

            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

            讀課文的時候要注意一邊讀一邊把不認識的字連詞畫出來,想辦法認識它;把生詞也畫下來;另外,想一想剛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學生讀書學習)

            生:我畫出了“丁零”這個詞。

            師:丁零是什么意思?

            生:它是用來表示聲音的詞語。

            師:對,我們一起讀一讀。(電腦出示“丁零”)誰還知道哪些描寫聲音的詞語?

            生:轟隆,嘩啦,嘰嘰喳喳……

            師:還有誰想接著說?

            生:我還畫出了掩耳盜鈴。

            師:電腦出示“掩耳盜鈴”,大家一起讀。課文中掩耳盜鈴是什么意思呢?

            生:掩是捂住,盜是偷的意思。掩耳盜鈴就是說一個人捂住耳朵偷鈴鐺。

            師:同學們,看,剛才讀課題時提出的問題,他通過讀書自己就解決了,多棒啊!你們知道了嗎?還有誰想說?

            生:老師,課文中有一句話說的就是“掩耳盜鈴”的意思: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

            師:噢,你能夠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幫助自己理解,真是個會讀書的孩子。

            請你們再隨著錄音小聲地讀讀課文,看看自己都知道了什么。

            同學們,通過這兩次讀課文,大家對課文內(nèi)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那就把你所知道的和同位一起交流交流吧。

            好,誰想把你已經(jīng)知道的和大家說一說?(可以拿書說)

            生:我知道從前有一個人看見人家大門上掛著一個鈴鐺,他想偷走鈴鐺。

            師:也就是盜鈴。

            生:他明知鈴鐺用手一碰就會響,被人發(fā)現(xiàn),于是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手剛碰到鈴鐺就被人發(fā)覺了。

            (三)圍繞重點問題細讀課文

            同學們,看啊,你們不僅認識了生字,讀準了詞語,還把課文也讀懂了,真了不起!那讀了課文,你們知道這個人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盜鈴了嗎?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想一想。想好以后在小組里交流交流。

            哪個小組討論明白了?和大家交流交流。同學們注意聽,他說完了同組的同學可以起來補充。

            學生討論交流:

            1.我們組認為這個人可能會想:響聲要用耳朵才能聽見,如果把耳朵掩起來,不就聽不見了嗎?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盜鈴。

            師:噢,你們是用課文中的句子來理解這個問題,很會讀書,誰愿意把這句話再來讀一讀?(指名朗讀,讀出反問的語氣。)

            師:誰能說一說這個人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盜鈴?

            生:我覺得他可能想把自己的耳朵捂住聽不見鈴聲,別人也就聽不見鈴聲了,就可以偷鈴鐺了,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盜鈴。

            師:說得真好。那盜鈴人認為把耳朵捂住就聽不見鈴聲了,對嗎?請大家小組內(nèi)交流意見。(學生六人小組討論)

            生:從圖上看,盜鈴人只捂住了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還是聽得見,所以我們認為他想錯了。

            師:看得真仔細,我有點被說服了。

            生:盜鈴人只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不管自己能不能聽見,別人還是聽得見的。

            師:說得好!既然你們都知道這個常識,那偷鈴鐺的人知道嗎?

            生:知道。課文中說了:“他明明知道,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fā)覺。”

            師:電腦出示這句話指名朗讀,要將關聯(lián)詞讀好,語氣讀出來。

            師:發(fā)覺就是――

            生:發(fā)現(xiàn)。

            師:在這句話中“別人”是些什么人?

            生:鈴鐺的主人。

            生:過路人。

            生:做買賣的人。

            ……

            師:正像同學們所說的那樣偷鈴鐺時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別人還是聽得到,還是會發(fā)覺。那這個人給你留下了一個什么印象呢?

            生:這個人還自以為自己這個想法不錯,簡直是自作聰明。(板書)

            生:這個人很愚蠢。(板書)

            這個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兒?(同桌討論后回答)

            (這樣做騙不了別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騙了自己的耳朵)

            板書:自己欺騙自己。

            電腦出示最后一句話,全班齊讀。

            (四)引導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盜鈴”成語意思

            下面我們假設這個掩耳盜鈴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門口,羞紅了臉,可心里還是不明白怎么會一下子被別人發(fā)覺的。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圍觀者,你會怎么批評他呢?請將你要說的話寫下來。(寫一兩句即可)

            交流、引導、歸納(出示實物投影,學生上臺交流,對著投影進入角色)

            生: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生:自作聰明的結(jié)果是自己欺騙自己。

            從這個寓言故事中你體會到一個什么道理? 學生同桌議論,用自己的話回答。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要用欺騙自己的方法去欺騙別人。

            “掩耳盜鈴”已作為成語使用。請學生聯(lián)系寓言的內(nèi)容用自己的話說說成語的意思。

            生:掩住耳朵偷鈴鐺會被人發(fā)現(xiàn),指不要用欺騙自己的辦法去欺騙別人,這樣做是不好的,會失敗的。

            (五)聯(lián)系學生學習、生活實際談談讀了這則寓言的感想

            (六)課外作業(yè)

            抄寫詞語:

            掩耳盜鈴 偷走 發(fā)覺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將這個寓言故事講給別人聽。

            《掩耳盜鈴》教案 篇10

            教學要求:

            1、理解寓言故事的內(nèi)容,并體會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實實,做錯了事要及時糾正。

            2、學習本課生字,理解“掩耳盜鈴”、“亡羊補牢”兩個成語的意思,練習用“只要……就……”和“從此”造句。

            3、分角色朗讀課文,背誦其中一則寓言。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nèi)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能聯(lián)系學習、生活實際,有一點感想。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這節(jié)課王老師和大家一同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題目叫----“掩耳盜鈴”。

            2、通過昨天的預習,你知道課文題目中哪兩個是生字,這兩個生字你掌握了嗎?現(xiàn)在王老師板書,請你把這兩個字的寫法告訴我。

            3、在某學生的提示下,板書:掩耳盜鈴

            二、初讀課文,理解課題字面意思

            1、學生按下列要求自讀課文。

            ⑴課文較簡短,要求反復朗讀,直到正確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減字、不錯字。

            ⑵思考:什么叫“掩耳盜鈴”,請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來解釋。

            2、學生自讀課文,并思考問題。

            3、檢查討論

            ⑴同桌互讀一遍,看看對方是否正確、流利地朗讀完全文。

            ⑵哪些同學在互讀過程中不小心讀錯了,請主動站起來,王老師再給你一次試讀的機會。(讀評)

            ⑶在互讀中誰發(fā)現(xiàn)對方讀得特別好,不僅正確流利,而且也很有感情,誰推薦給大家,請他來讀一下,看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學習。

            學生讀師生評(誰讀得好?為什么?)

            ⑷課文哪一句話說的就是“掩耳盜鈴”的意思?

            出示: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

            ⑸理解:“盜”、“掩”

            ①課題與出示的句子比較

            盜:即“偷”

            ②“掩”的意思在句子中沒有解釋,你可用哪一個字來代替?

            a、教師引導板書:遮、堵、塞、捂

            b、出示幻燈(課文插圖,說說用哪一個字解釋最恰當)

            ⑹用自己的話說說“掩耳盜鈴”的字面意思。(捂住耳朵去偷鈴)

            ⑺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提出一個關鍵問題:

            這個人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盜鈴?

            (或:這個人為什么要捂住耳朵去偷鈴鐺)

            三、圍繞重點問題細讀課文

            1、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盜鈴?

            ⑴課文中哪些句子回答了這個問題,指名讀。

            ⑵用自己的話說說他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盜鈴?

            2、出示重點句:

            他明明知道,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fā)覺。

            ①圈點出“只要……就……就……”并板書。

            ②指名朗讀,要將關聯(lián)詞讀好語氣讀出來。(開火車讀)

            ③后兩個“就……”的內(nèi)容能否對調(diào)一下,為什么?

            (“就……”的結(jié)果順序有先后,不能對調(diào))

            3、這個人為了偷鈴而且不被人發(fā)覺,他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如果把耳朵掩住,響聲不就聽不見了嗎?

            ①指名朗讀,讀出反問的語氣。

            板書:如果……就……

            ②將反問語氣改成肯定語氣,意思不變。

            (如果把耳朵掩住,響聲肯定就聽不見了)

            ③將反問句改成下列的表述形式:

            只要……就……就……(與前板書對照)

            ④這個人自以為自己這個想法怎樣?用一個成語就叫----(板書)自作聰明

            ⑤但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想法?

            出示:愚蠢(板書)

            ⑥這個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兒?(同桌討論后回答)

            (這樣做騙不了別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騙了自己的耳朵)

            板書:自己欺騙自己

            ⑦結(jié)果怎樣?出示幻燈,讀最后一句話

            4、引讀全文

            師引:⑴那個人怎么想到去盜鈴的?(生讀)

            ⑵他為什么要用掩耳的方式盜鈴?

            ⑶他是怎么做的?

            ⑷結(jié)果怎樣?

            5、熟讀背誦:

            自由背指名背

            四、引導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盜鈴”成語意思

            1、下面我們假設這個掩耳盜鈴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門口,羞紅了臉,可心里還是不明白怎么會一下子被別人發(fā)覺的。這時圍觀的人們七嘴八舌地批評教育著這個人。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位圍觀者,你會怎么批評他呢?請將你要說的話寫下來。

            (只寫一兩句,但要寫到點子上,盡量用上小卡片上的幾個詞)

            2、交流、引導、歸納(出示幻燈,學生上臺交流,對著幻燈進入角色)

            板書:錯、蠢

            ①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錯)

            ②自作聰明的結(jié)果是自己欺騙自己(蠢)

            3、用自己的話說說“掩耳盜鈴”這成成語的意思:

            ⑴先說說它的字面意思,再說說現(xiàn)在常用這個成語來諷刺哪一種人?

            (成語意思:捂住耳朵偷鈴,現(xiàn)在比喻蠢人自己欺騙自己。)

            五、課外作業(yè)

            1、抄寫詞語:

            掩耳盜鈴偷走一碰發(fā)覺

            2、造句:只要……就……

            3、背誦課文。

          【《掩耳盜鈴》教案】相關文章:

          掩耳盜鈴教案02-25

          《掩耳盜鈴》教案09-10

          掩耳盜鈴教案09-02

          大班《掩耳盜鈴》教案03-24

          掩耳盜鈴教案范文06-19

          《掩耳盜鈴》教案13篇10-07

          精選掩耳盜鈴教案3篇08-13

          【精選】掩耳盜鈴教案三篇08-03

          掩耳盜鈴教案10篇01-28

          掩耳盜鈴教案范文九篇10-22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AV香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婷婷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 一级A中文字幕免费 | 亚洲欭美日韩颜射在线二 | 久久极品免费视频 | 熟女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