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教案

          時間:2023-11-15 13:21:23 博耿 教案 我要投稿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教案(精選8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教案(精選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教案(精選8篇)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教案 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調動學生已有的詩詞學習經驗,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豐富情感。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引導學生品味我國古代詩詞深邃的內涵和優美的韻味,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詞中深刻的思想內涵,體驗詞中的浪漫風格和豪邁氣概。

            教學重點: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結合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生活經歷、思想傾向,品味詞的語言有意境。

            教學難點: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詞的語言及意境。

            教學方法:以朗讀為主,學生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釋題導入:

            《漁家傲》是李清照詞作中的一首風格特殊的作品,是少見的浪漫主義名篇。漁家傲是詞牌名。

            二、整體感知:

            1、李清照(1084—1151),號易安居士,濟南人。其詩文并美,尤長于詞,其詞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其詞藝術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創新。語言清麗雅潔,明白如畫,富有生活氣息,人稱“易安體”。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輯有《李清照集》。

            2、在詞的創作史上,李清照是繼柳永、秦觀、周邦彥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約派詞人。她的詞清新婉轉、幽怨凄惻,極富抒情性。但這首詞卻表現出非常不同的風格,它氣勢磅礴,音調鏗鏘,是李清照詞中最別具一格的杰作。

            3、學習生字:謾(màn)

            4、教師范讀,指導朗讀。

            三、細讀品味:

            1、“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寫天、云濤、曉霧、星河、千帆,景象極為壯麗。詞人把低垂的天幕、洶涌的`云濤、彌漫的大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描繪出一種瑰奇雄偉的境界。

            2、“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詞人在夢中飛上了天空,見到了天帝,天帝詢問她的去向。

            上闕表現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相接的圖畫,描繪出一種瑰奇雄偉的境界。

            3、“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友驚人句。”——“路長”“日暮”寫出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感受。“謾友驚人語”,流露出詞人對現實的不滿之情。

            4、“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達了詞人決心要像大鵬一樣乘風高飛遠舉,奔向飄渺的神山尋求幸福。

            下闋詞人借回答天帝的問話,抒發胸臆,感嘆遭逢不幸,渴望尋求幸福。

            四、合作探究:

            李清照是婉約派的女詞人,為什么能寫出這樣豪放的作品呢?

            明確:封建社會中,女子生活于種種束縛之下,即使像李清照那樣有高度修養和才華的女詞人也不能擺脫這種命運,這無疑會使她感到煩悶和窒息。她作了兩首《臨江仙》詞,都用歐陽修的成語“庭院深深幾許”作為起句,這很可能是借它充分表達出她對自由的渴望,對光明的追求。但這種愿望在她生活的時代的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夢中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在這境界中尋求出路。然而在那個時代,一個女子能不安于社會給她安排的命運,大膽地提出沖破束縛、向往自由的要求,確實是很難得的,在歷史上,在封建社會的婦女群中,這是很少見的。

            五、教師小結:

            這首詞意境開闊,氣勢磅礴,想象豐富。通過對夢境的描述,抒寫了詞人對現實的不滿,表達了詞人煩悶的心情,充分地表現了他對自由的渴望,對光明的追求。

            六、布置作業:背誦并默讀這首詞。

            七、板書設計:

            漁家傲

            詞人夢中所見所聞:海天相接、瑰奇雄偉。

            詞人的理想和抱負:辛苦求索、未見光明。

            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教案 2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品味詞中描寫的邊塞風光;

            2、體會詞的韻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這首詞慷慨壯烈的基調,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二、教學難點:

            清晰地了解整首詞分上、下兩闋寫景和抒情,以及詞作者通過景物描寫,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三、教學重點:

            解讀全詞,了解邊塞風光和戍邊生活,體會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

            四、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教讀法

            五、教學道具:

            普通課件

            六、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對照課文注釋,通讀全詞;

            2、了解作者的生平概況以及寫作背景。

            二、導入:

            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詩、宋詞更是這座瑰麗花園中的兩朵奇葩。前兩節課我們已經領略了盛唐詩歌的風味,那么,這節課我們就進入宋詞的學習。

            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跡,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那么,現在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曾經學過的有關描寫邊塞風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學生回答,老師補充。)

            1、王之渙:《出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3、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4、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5、李賀:《雁門太守行》“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剛剛我們列舉的這些詩歌,它們所描寫的都是同一個主題——邊塞,因此,人們把這一類的詩歌稱之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漁家傲》也是反映邊塞主題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形式來真實地反映邊塞生活。由于作者有豐富的邊地生活經驗,所以詞中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三、初步感知,學生朗讀

            1、現在請同學們在預習的基礎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詞,體會詞中的韻味,以及詞人的思想感情。(老師領讀,學生齊讀)

            2、同學們朗讀得很好,已經把詞中慷慨壯烈的韻味讀出來了。那么,這樣一首充滿著理想和抱負的詞,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呢?

            四、文本賞析

            (一)導入作者介紹以及寫作背景介紹:

            1、背景簡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國家逐漸形成積貧積弱之勢,表面上一片升平,實際上危機四伏。寶元元年,西夏元昊稱帝,宋廷調兵遣將,揚聲聲討,但事出倉促,每戰輒敗。

            1038年,西夏大舉進攻宋朝,攻取今陜北數縣,延州成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陜西經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擊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軍制,團結上下,生產戍邊,積極抵御。這首詩就作于此時。

            2、作者介紹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范仲淹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造詣,而且還有卓越的軍事能力,這就與他被稱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相符合。

            現在請同學們看看注釋①中的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吳縣)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ppt展示)

            (二)分析全詞

            此時的范仲淹肩負著國家的重擔,我們知道,詩詞的創作往往講究情景交融,那么,當詞人身兼重任之時,他的筆下又會描繪出一幅什么樣的圖景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詞人眼中的西北邊塞大漠風光。

            1、分析詞的上片

            這首詞創作于邊塞是顯而易見的,那么,同學們知道它是創作于哪個具體的季節的嗎?

            秋天。

            很好,你們又是從哪里得知這一信息的呢?

            “塞下秋來風景異“

            (1)首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環境,“秋來”點明時節。此時此刻,詞人身處西北邊地,我們剛剛介紹過詞人的家鄉在蘇州吳縣,這樣一南一北的差異究竟會有何不同的風景呢?我們接著往下看看其中的異別之處。

            (2)“衡陽雁去無留意”

            A、這句詞運用了一個典故。古代傳說,雁南飛,到了衡陽即止,同時,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離開的意思。那么,這里“衡陽雁去”的語序是否符合我們現代的閱讀習慣呢?如果不符合,那么正確的語序又是什么樣的呢?

            “雁去衡陽”這里運用了倒裝的手法。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飛,這是正常現象,可是,在這里,詞人卻用了“無留意”,為什么呢?同學們想一想,大雁南飛是自然界的常態,而這里作者卻賦予大雁以人的情感,這是運用的擬人的寫作手法。同時,這從側面反映出邊塞環境惡劣,以致連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而知,戍邊戰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艱辛。

            (3)“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A、首先,我們來找出這里所出現的意象: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

            B、請同學們結合課本注釋,一起看看這些詞的意思:

            邊聲:指邊塞馬鳴、風號等聲音。

            同學們想一想,這種戰爭的混雜聲音在安靜、祥和的南方是否能夠經常聽到?不能。它是在特定的環境下才會出現的,由此可見當時戰爭的緊張程度。

            C、千嶂:層層疊疊險峻的山峰。

            孤城:孤寂的邊城。

            同學們想象一下,在層層疊疊的山巒中,長煙與日落同時升起,這種情景與我們學過的哪一句詩相類似呢?

            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二者無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D、既然有如此美妙的風景,詞人又為何用了“孤城閉”這三個格調與之相反的詞呢?我們想一想,戰爭的雙方,如果我軍的兵力足夠強大,那是不是就無需緊閉城門,大可主動出擊,由此可見,此時的形勢是緊張而又不利的`,處于“敵強我弱”的狀態。

            (4)詞的上片,詞人充分運用了聽覺、視覺、感覺,將所聽、所見、所感等現象連接起來,描繪出一幅蕭瑟、荒涼、緊張的邊地風光。

            2、分析詞的下片

            在這樣荒涼、蕭條的環境下,詞人的心情又會是什么樣的呢?我們接著來學習詞的下片。

            (1)“濁酒一杯家萬里”

            A、這里,詞人借酒消愁,請同學們注意一下,這杯酒是“濁”的,“濁”與“清”相反,混亂渾濁的意思。可見此時詞人心情紊亂,連所喝的酒都是渾濁的。

            B、其次,“一杯”與“萬里”,兩個數量詞形成鮮明的對比,也就是說,用懸殊的差別來突顯詞人對家鄉、對親人的思戀,僅僅一杯濁酒是消解不了萬里的鄉愁。既然思家,為何不回家呢?因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歸無計”

            這里運用了一個典故。燕然,山名。公元89年,東漢大將軍竇憲追擊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還”。但是,詞人這時還是“未勒”,說明還未功成名就,戰爭還沒有結束,因此,歸家之期是無法計量的,可以說是“歸期無期”。

            (3)“羌管悠悠霜滿地”

            在這種有家無法歸的情況之下,詞人的所見所聞又會是什么樣的呢?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種樂器,聲音哀婉、凄切。

            B、對于“霜”這個意象,我們可以通過兩句著名的詩句來解讀,“月落烏啼霜滿天”(張繼《楓橋夜泊》)、“霜重鼓寒聲不起”(李賀《雁門太守行》)。從這兩句詩中可以推出,霜出現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屬于冷色調的一個意象。所以,同學們以后可以運用“以文解文”的方法來解讀文本,這樣既溫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詞人聽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滿地寒霜,心中難免頓生悲涼。

            (4)“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A、這樣凄涼的夜晚,詞人睡不著,心愁滿緒,連白發都發白了,眼淚都流下來了。

            B、同學們注意一下,這里僅僅是將軍頭發發白了,征夫流淚了嗎?不是。正確的解釋應該是將軍和征夫都白了頭、流了淚。這是運用了互文的寫作手法,表現出戍邊將士對家鄉親人的思戀以及渴望建功立業、報國壯志的情懷。

            3、歸納總結

            整首詞,上片以“異”字統領全局,借助“雁、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繪出一幅荒涼、蕭瑟的邊塞秋景圖,同時,揭示了邊地環境惡劣、戰事的緊張氛圍,由景入情,下片抒發了詞人思家憂國、壯志難酬的情感。

            五、拓展學習

            1、知識積累:關于“典故”的知識:

            典故是指“典例故實”,具體地說,包括歷史記載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聞以及流傳下來的古書成句,一般來說,典故都有確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余韻盎然、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2、中考習題拓展訓練:

            題型一:描繪畫面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寫出了塞外怎樣的景致?試加以描述。

            解題思路:

            抓景物,描特點,用散文化的語言。(通過想象與聯想,再現畫面。)

            題型二:煉字品析

            “長煙落日孤城閉”中的“孤”字用的比較好,好在什么地方?

            解題思路:

            (1)明確該字在句中的特殊的含義,寫出了什么特點。

            (2)體悟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當堂練習(見ppt)

            六、課后作業

            (1)背誦并默寫《漁家傲》。

            (2)運用聯想和想象將《漁家傲》改寫成150字左右的小散文。

            (3)預習《江城子》和《破陣子》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教案 3

            一、教學設想:

            《漁家傲》選自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六單元,李清照作為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漁家傲》卻是她的一篇豪放之作。本節課學生通過反復的誦讀去體會,教師抓住此詞中“夢”事展開教學,以李清照的一生為縱線貫穿全課,使課堂結構緊湊,板塊清晰,主線分明,層層展開,循序漸進。并將李清照其他詞作與《漁家傲》進行對比,在朗讀中感悟婉約與豪放詞風的區別,引導學生體會該詞的情感,了解李清照傳奇的一生。從而激發學生對宋詞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通過比較誦讀體會,學生感知宋詞婉約派、豪放派的不同風格特征;學生通過反復的誦讀領會李清照字里行間蘊含的豐富情感;

            感受詞中深刻的思想內涵,體驗詞中的浪漫風格和豪邁氣慨。

            三、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結合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生活經歷、品味詞的語言和意境,感受詞中深刻的思想內涵。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比較婉約派和豪放派不同風格。

            唐詩宋詞是中華文化史上兩顆璀璨的明珠,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宋詞。

            對比誦讀《醉花陰》《漁家傲》,體會詞風不同

            醉花陰

            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漁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學生談讀后的感受。

            明確:《醉花陰》表達了詞人詩酒自娛的閑話,暗香盈袖的浪浸,明麗而繼綿的.甜蜜哀愁。

            《漁家傲》表達了詞人豪邁的氣度,闊大的形象,雄奇的志愿。

            介紹婉約派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和風格特點。

            任何一個優秀的作家都不是一種寫作風格,正如“大江東去”蘇軾,也有著“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柔情,李清照亦有著剛柔相濟的美。我們進一步學習婉約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別具一格的豪放詞《漁家傲》。讓我們一同走進李清照。

            (二)、讀通順。

            1、感知內容

            2、讀準字音:帆殷勤嗟謾

            3、讀出節奏

            哪些詞句你讀不懂?誰能幫幫他(她)?

            (三)、讀夢事

            1、讀夢

            明確:《漁家傲》記夢之作。作者在夢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寫天,云。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壯麗。細讀詞作,勾畫夢事的動詞。接”、“連”二字把重重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轉”,“舞“兩字,則書詞人在風浪聯題加人適當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詞中最能觸動你的畫面接云濤、星河流轉、天人對語。

            2、品夢

            再讀品夢。

            用典引用貼切自然。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水擊三千里,摶扶據而上者九萬里。莊子——《逍遙游》

            李清照通過這首詞要表達什么?

            明確:此時的李清照不再是以淚洗面的弱女子,她有著真實的情感,真實的憂愁。優愁中有憤懣,感傷有倔強,有一種骨氣在支撐著。正如梁啟超對此詞曾指出:“此似蘇辛派,”

            3、釋夢

            悟歸情:領悟主旨思考:詞人要歸何處?為什么要歸哪里?

            (四)讀出情。

            讀《如夢令》讀《醉花陰》《聲聲慢》

            明確:

            (1)她生于書香門第,這個待字閨中的少女,羞澀調皮,聰敏率性。

            (2)她與趙明誠結為夫妻,彈唱出一曲高山流水的琴瑟和鳴,縱使哀愁也是那般輕柔。

            (3)49歲的丈夫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后改嫁的遇人不淑,被誣陷的牢獄之災,時光在她的意念中度日如年的停滯了。隨者金人南下的鐵蹄,李清照淹沒在國破家亡的歷史之中,但她以女子之身,懷天下大事。體味著宋代士大夫共同的時代悲哀。留下了:“自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千古名句和這首豪邁之詞《漁家傲》。

            再讀:讀出畫面,讀出情感,讀出浪漫與豪邁!

            (五)作業布置:1、背誦這首詞。2、查資料,進一步了解李清照或者其他詞人及其作品,收集整理一些你喜歡的宋詞。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教案 4

            教學目標:

            1、學會抓住關鍵意象,來分析意境,體會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鑒賞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宋詞的興趣,掌握誦讀的方法。

            教學重點:

            抓景物,析意境,品情感

            教學過程:

            一、古詩導入

            1、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跡,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并且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邊塞詩詞,回顧一下,我們學過的有哪些?

            2、今天我們要學習另外一首邊塞詩的名篇:《漁家傲》。

            二、知人論世

            1、這首詞的作者是——范仲淹。所謂“知人論世”,首先讓我們一起走近范仲淹。

            2、(出示作者簡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蘇吳縣人。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成就亦讓人驚嘆。散文《岳陽樓記》為千古名篇,其中的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他的詞能突破唐末五代詞的綺靡風氣,有《范文正公集》。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風流人物”。

            了解了范仲淹,下面我們就要來誦讀這首詞了!還記得我們的三步讀詩法嗎?

            三、傾情誦讀

            (一)出示:三步讀詩法

            1、整體感知,字正腔圓地讀,

            2、理解詞意,有板有眼地讀。

            3、賞析品悟,有情有味地讀。

            (二)誦讀第一步:整體感知,字正腔圓地讀

            1、字正腔圓——字音準確、清晰、響亮,腔調圓潤、飽滿、婉轉。

            2、初讀此詞,你知道上闋和下闋分別寫什么嗎?(板書:上闋寫景,下闋抒情)

            3、男女生分讀。注意字正腔圓。

            (三)誦讀第二步:理解詞意,有板有眼地讀

            1、有板有眼——把握節奏、韻律、輕重緩急等。

            2、借助注釋,自己試著理解詞意。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同桌討論討論,也可以問問老師。

            3、指名說說上下闋的意思。

            4、指導有板有眼地讀。

            (四)誦讀第三步:賞析品味,有情有味地讀。

            1、抓景物,析意境(賞析上片)

            (1)請學生讀上片,其他學生思考:上闋中哪個字是關鍵,也就是上片圍繞哪個字來寫的?

            板書:異

            (2)“異”在何處?再讀上片,畫出詞中描寫的景物。

            (3)請你再讀讀上片,關注這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你能從視覺和聽覺方面來比較比較邊塞秋景與江南秋景有何不同嗎?

            (4)這些景物給你什么樣的感覺?或者說上片的寫景渲染了一種怎樣的氣氛?

            (5)這樣的景物和下片抒情有什么聯系呢?

            插入寫作背景:1038年西夏李元昊稱帝后,連年侵宋。由于積貧積弱,邊防空虛,宋軍一敗于延州,再敗于好水川,三敗于定川寨。1040年,因為守邊官員貪生怕死,范仲淹主動要求調到軍事要地延州(今陜西延安),主動挑起了這保民衛國的重擔,希望能擊退外敵。他在西北邊塞生活達四年之久,對邊地生活與士兵的疾苦有較深的理解,治軍也頗有成效。當地民謠說道:“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西夏不但不敢入侵,還稱他為“胸中自有數萬甲兵”,這首詞就作于此時。

            2、品情感(賞析下片)

            (1)詩人的情感集中體現在哪個字上面?

            明確:淚

            (2)將士們流下的.是什么樣的淚?這一“淚”字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流下的是思念家鄉的淚,更是功業未成、壯志未酬的英雄淚。

            (3)這些情感體現在哪些詩句中?

            明確:“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全詩核心句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范仲淹心中,大丈夫就應該像竇憲一樣“北擊匈奴,去塞三千余里,刻石記功。”就應該像霍去病一樣“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就是他為什么夜不能寐,輾轉反側的原因。齊讀下片。

            今天咱們重新認識了范仲淹。在蒼涼悲壯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幾句詞寫出了自己和許多的將士們思鄉又憂國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讓我們也仿佛置身于邊塞的蕭索中感受著將士們悲涼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古往今來,有著滿腔愛國情懷卻壯志未酬的詞人又何止范仲淹一人!

            六、課堂小結

            一曲《漁家傲》唱出了范仲淹的思鄉報國,唱出了他的無奈與悲傷,也寫出了他的壯志未酬,更讓我們知道了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道不完的情懷,寫不盡的思鄉,讓我們再次吟誦他的這首《漁家傲》,希望范仲淹那偉大的人格永遠激勵著我們每一位中國人!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教案 5

            一教學簡析:

            本課是學生在初中階段接觸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詞作。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約派詞人,而這首詞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詞,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來說,李清照南渡以后寫的詞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這一首卻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趙明誠病死。國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擊,從此,她只身飄泊江南,孤單寂寞地度過她那艱苦的晚年,處于“路長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個性格爽直、柔中有剛、不愿受現實生活束縛的人,所以,有時想象的翅膀飛進了另一個世界。她幻想出一條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擺脫人間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況。于是夢跨云霧,渡天河,歸帝宮,乘萬里風到仙山去。這樣豪邁的氣概,不凡的壯舉,就使這首詞顯示出浪漫的情調,豪放的風格,而和她的其他詞作風格迥然不同。

            二教學設想:

            “韻律、內容、情感、語言”是詩詞這一文學樣式的四個基本要素。本課教學抓住這四個要素的學習來進行。以初讀把握韻律切入,進而再讀感知內容,接著三讀體味詞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讀賞析詞中優美的語言。要讓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初步掌握李清照詞作的基本特點。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調動學生已有的詩詞學習經驗,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豐富情感。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引導學生品味我國古代詩詞深邃的內涵和優美的韻味,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詞中深刻的思想內涵,體驗詞中的浪漫風格和豪邁氣概。

            四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結合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生活經歷、思想傾向,品味詞的語言有意境。

            五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詞的語言及意境。

            六教學方法:

            以朗讀為主,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七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八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請根據我的描述說出古代詩詞作家的姓名。

            1、他,唐代著名詩人。他的詩想象豐富,構思奇特,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被后人稱為“詩仙”。代表作有《靜夜思》——李白

            2、他,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反映民生疾苦,有“詩史”之稱,他的組詩“三吏”“三別”膾炙人口,他本人被譽為“詩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散文,并開創了豪放詞派,字子瞻,我們學過他的詞《渙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蘇軾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他曾在《岳陽樓記》中抒發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壯志。上學期我們學過他的一首詞,反映邊塞生活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范仲淹

            今天我們再學一首《漁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兩宋的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

            2、播放《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配樂朗誦視頻

            3、知人論世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歷城人(今山東濟南),是婉約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變”為界分前后兩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滿,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變”,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戶,多寫閨中女兒情;南渡以后,“飄流遂與流人伍”,視野開始開闊起來。據《金石錄后序》記載建炎四年(1130)春間,她曾在海上航行,歷盡風濤之險。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有《漱玉詞》傳世。

            四、感知內容

            1、讀準字音:帆殷勤嗟謾

            2、讀出節奏

            3、哪些詞句你讀不懂?誰能幫幫他(她)?

            4、這首詞的內容是什么?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夢)

            五、欣賞意境

            作者在夢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寫天、云、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壯麗,其中又準確地嵌入了幾個動詞:“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而“轉”、“舞”兩字,則將詞人在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所謂“星河欲轉”,是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在轉動一般。“千帆舞”,則寫海上刮起了大風,無數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前進。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

            2、看到了天帝: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詞人經過海上航行,一縷夢魂仿佛升入天國,見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詞人塑造了一個態度溫和、關心民瘼的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雖然只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著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來,一直飄泊無依,如今天帝這么關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溫暖啊!這次竟然得到訴說的機會了。這就引出了詞的下片,由她訴說自己的困難和心愿。

            3、還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問:“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意思是說,我告訴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遠,現在已到了黃昏,還沒有到達。即使我學詩能寫出驚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長嗟日暮”,出自屈原《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遠,茫然不知所措。一個“嗟”字,生動地表現出她那徬徨憂慮的神態。下句,“謾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這一句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慨嘆自己有才而不能為世所用,有懷才不遇之感;二是社會動亂,文章無用。

            4、作者既然有這樣苦衷,她希望怎樣解脫呢?請看:“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鵬那樣乘萬里風高飛遠舉,離開那齷齪的社會。叫風不要停止地吹著,把她的'輕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過著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萬里風”句,出自《莊子逍遙游》:“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扶搖”,風名。“九”是虛數,是多的意思。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鵬高飛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樣飛旋輕快的小舟。“三山”,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個神山。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為什么夢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極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從上文的意思來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就是說,盡管她有才華,有理想,有抱負,但在現實社會中根本得不到實現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這樣想的。可見她的夢想仙境,正是她對黑暗現實不滿的表現。她要回到那沒有離亂,沒有悲傷,沒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間存在著戰亂、殺戮、欺詐、孤獨、寂寞的現實。所以,她的那種思想活動,并非消極的,而是積極的,有現實意義的。

            6、小結:

            這首詞,“夢歸”是關鍵,全詞寫夢境,籠罩了一層浪漫主義的色彩。在風格上走豪放一路,為我們創造了開闊的意境。梁啟超評價這首詞說:“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集》中語。”

            六、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約派的女作家,她的《如夢令》、《醉花陰》、《一剪梅》、《聲聲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這些詞多半寫閨情幽怨,它的風格是清新、含蓄、纏綿的。其中《一剪梅》還編成了現代流行歌曲《月滿西樓》。我們不妨讀一讀,會唱的哼一哼,和《漁家傲》比較一下。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發現,《一剪梅》寫閨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纏綿的。而《漁家傲》則意境闊大,想象豐富,確實是一首浪漫主義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約派作家之手,那就更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無疑是決定于作者的實際生活遭遇和她那種渴求沖決這種生活的思想感情;這絕不是沒有真實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語的人所能寫得出的。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教案 6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詩歌,準確把握詩歌內容和情感。

            2、學習欣賞詩詞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誦讀詩歌,準確把握詩歌內容和情感。

            三、教學難點:

            學習欣賞詩詞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宋詞的天空中,群星璀璨,但被文學史上稱為一代詞宗的只有李清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她的《漁家傲》

            PPT出示課題

            學習詩詞,我們多是從哪入手?誦讀!當代文人朱自清也說“詩歌的靈魂,一半在天上,一半在誦讀里。”在天上那一半我們是抓不住的,詩無達詁!因此我們要抓住誦讀的那一半。古人欣賞詩詞也常說“因聲求氣”,因:依靠、憑借、通過,今天我們就用這個方法來貼近李清照。

            (二)出示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就是我們課堂的方向,誦讀是我們抵達目標的途徑,請大家自讀,注意讀準字音。

            (三)初讀:知事

            1、自讀:讀準字音。重點:嗟轉

            2、齊讀:讀準停頓。

            學生齊誦————先自評、教師評價

            教師提示:略顯平淡。說話的停頓完全用自然地語言節奏,讀詩詞卻必須帶幾分形式化的音樂節奏,體現詩詞作為歌的一面。請同學們聽錄音:注意聽準節奏,思考:這首詞寫了些什么內容?

            3、聽讀:(播放錄音)

            重點:九萬里風/鵬正舉

            學生回答聽到的內容:夢境、兩個人的對話等

            朗誦無論是節奏,還是在情感起伏變化上都處理的比較細膩,讓我們沉醉。

            你們認真傾聽的態度更令人欣喜,這份認真將是我們領略李清照風采的最好姿態。請同學們再次讀詞,并用你自己的語言寫出夢的內容(學生寫),然后說給大家聽。

            4、默讀:熟知內容

            用自己的語言敘述這首詞的主要內容

            早晨,漫天的云濤洶涌翻滾,霧氣彌漫漂移,(海面上刮起大風)無數舟船破浪前進,(我坐在顛簸的船上,仰望天空,只覺得)天河都要旋轉起來了。(迷迷糊糊中)仿佛我的靈魂回到了天帝住的地方,聽到天帝在說話,懇切的問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答說,路途遙遠而天色已晚,我雖然能寫出驚人的詩句,但毫無用處。大風正起,我就要像大鵬一樣乘風高飛。風啊,你不要停,把我的小舟吹到海上的神山上去吧。

            你們的'回答體現了你們認真的態度,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應該是什么?(夢)如果用一句話呢?

            指名回答:

            教師總結:(天接云濤,星河流轉)天人對語

            天帝:問/歸/何處?(板書)

            詩人:報/去/三山(板書)

            夢是人心中最真實的折射,你們李清照的這場夢又折射出了她怎樣的內心世界呢?這就需要同學們深入去讀詞。請拿起筆用批注閱讀的方法,寫一寫你讀到李清照,然后在小組內交流。

            (四)品讀:知情(批注閱讀,合作探究)

            思考:說說你讀到的李清照?

            請圈劃能表達詩人內心情感的關鍵詞,用如下格式:

            我從________這一句中(這個詞)讀到了一位________的李清照。

            學生談論交流回答

            教師歸納

            在同學們的賞析里,我們看到李清照她滿心的苦悶,渴盼知音。渴盼聆聽,渴盼幫助!

            因為此時李清照正顛簸在逃難的人群里,她自己雇船、求人、投親靠友,帶著她和丈夫一生搜集的書籍文物,希望追上皇帝,送給朝廷,但皇上看到身后跟隨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驅散百官。李清照望著龍旗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感到無限失望。

            但李清照絕不是一般的弱女子,她偉大之處就在于:即使在痛苦與失意中,仍然保有男兒一般永不屈服的自我!

            它借助《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這種大鵬起飛的浩大聲勢,表達自己的有壯舉。并隱括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來表達自己不停求索的情懷。

            我們把文學創作中這種引用古籍中的古詩或詞句,豐富而含蓄的表達內容和思想的修辭方法叫做“用典”,這些典故恰恰體現了李清照性格中不屈與倔強。這是次靈魂,請大家用誦讀去體會。

            請各小組設計自己的誦讀并展示給大家

            (五)賞讀:知志

            1、小組組織朗讀,并展示。

            2、師總結指導朗讀。

            起句所寫景雄闊宏大,浩淼夢幻,語速要慢,起句要高昂,尾音要延長;天帝問詢情意懇切,“歸何處”要親切,要輕一些;

            下片我的回答:前兩句情感基調較低,“謾”字中有無奈,有悲憤,要重讀;“九萬里風鵬正舉”述說自己要有壯舉,聲調要高起來,“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詩人的心之所歸,一定高昂且堅定!

            齊讀

            (六)比讀:知人

            人們說李清照是半生陽光半生冷,她出生在書香門第,年少時無拘無束,聰敏率性。成家后,夫妻志同道合,鑒古玩,品美酒,賞佳景,琴瑟和鳴,溫暖幸福。

            但隨著丈夫的離世,金人南下的鐵蹄,李清照淹沒在國破家亡的歷史中,她以女子之身懷天下之事,思公卿之責,慷慨寫下: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學生齊讀

            (七)結語:

            歷經磨難,李清照不再是以淚洗面的弱女子,它有著真實的情感,真實的憂愁,這憂愁中有憤懣,感傷中有倔強,柔韌中有堅毅,有一種骨氣在支撐著她挺起腰身,直面慘烈的世道,站在人生歸途(板書)的十字路口,她依然選擇自由與安寧(板書)

            這是人生的至善之境,又是人生上下求索的堅毅追求!

            讀詞,讀到最后,不僅懂了作者,也是在讀我們自己!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教案 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抓住詞中意象,發揮想象,感受浪漫的意境。

            2、能力目標:結合時代背景,品析關鍵詞句,探究詞人思想情感,感受豪放的詞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掌握意象、品詞句、品析詩詞情感的方法;通過拓展閱讀,了解李清照詞作風格及情懷。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感受浪漫的意境;探究詞人思想情感;感受豪放的詞風。教學難點:抓住詞中意象,發揮想象,感受浪漫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你們心中有沒有住著一個女神?她是誰?她為什么是你心中的女神?老師心中也有一個女神,她就是李清照,你們想知道為什么嗎?(學生談女神。)

            二、講授新課

            (一)作者簡介

            這是后人根據她在詩詞中流露出的神韻,想象著她的美好樣子。

            李清照,字易安,號易安居士,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北宋滅亡,李清照流亡到南方,丈夫去世,漂泊無依。曾跟隨皇帝海上逃難,歷盡風濤之險。

            李清照詞清新委婉,感情真摯。前期反映閨中生活感情,清麗明快。如:《如夢令》。后期變為凄涼悲痛。如:《醉花陰》《一剪梅》《聲聲慢》等。文學創作具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稱“易安體”,她位居婉約派之首,她的《詞論》,主張“詞,別是一家”。

            今天我們來讀她的作品《漁家傲》,這是一首詞。什么是詞,誰來介紹?學生回答。

            (二)了解“詞”

            詞,又稱長短句,隋唐興起,宋代進入全盛,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稱“詞牌”。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定。

            (三)誦讀感知

            1、讀準字音,讀準停頓,感受詞的音韻美。

            2、讀準節奏和韻律。

            3、讀懂詞意。

            星河:銀河。

            殷勤:情意懇切。報:回答。

            嗟:嘆息。

            謾:同“漫”,空,徒然。蓬舟:如飛蓬般輕快的船。

            (四)細讀入夢

            1、注解提示了我們這首詞是記夢之作,那么夢中有什么呢?學生自由發言,注意說的時候,盡量添加上修飾語。

            總結:這些景和物融合在一起,給你的感覺是?(奇特,富有想象力。)這樣的畫面絕不是在人間,像是在仙境。

            2、在詞中最能帶給我們夢幻般感覺的句子是哪幾句?你能描繪出來嗎?

            ①提示:發揮想象,補充恰當的修飾語,多用四字短語,盡量使用修辭手法。

            ②小組交流、展示。

            例:“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茫茫的天空堆起團團白云,流動的云山就像奔涌的波濤,水面上裊裊晨霧緩緩升起,天地之間云霧繚繞。一陣狂風吹來,云霧飄散而去,那天河好像也在流轉,河中閃閃的星辰,似乎是漂浮著許多船,風帆舞動,隨云濤起伏。

            小結:描繪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相接圖。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水天相接、茫茫無際。天上的銀河似要轉動,無數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前進。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奇特,帶給我們如夢如幻般的感覺。

            ③朗讀,想象美妙仙境。

            3、剛才我們在詞中找到的景和物在詩詞中叫做意象,它們不但營造意境,還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五)品讀悟夢

            合作探究:作者在這首詞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結合具體的詞句來分析。

            1、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舞”字不僅寫海上無數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的情景。也是寫天上千姿萬態的星星。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傳達了作者奔波之時的感受。

            2、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殷勤”為情意懇切之意,在詞人的夢里天帝是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在現實中的帝王

            是怎樣的呢?(1129年9月,金兵南侵,李清照帶著沉重的書籍文物追隨皇上的路線開始逃難。高宗皇帝從建康出逃,一直漂泊在海上。李清照,自己雇船、求人、投親靠友,帶著她和丈夫一生搜集的書籍文物,希望追上皇帝,送給朝廷,但始終沒有追上。1130年,皇上看到

            身后跟隨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驅散百官。李清照望著龍旗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更感到無限失望。)從此句,我們可讀到作者對現實的不滿。

            3、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路長”、“日暮”用路途遙遠而時光易逝來比喻理想難以實現。也是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經歷。

            “嗟”字生動地寫出了詞人彷徨憂慮的神態,表達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茫然不知所措的嘆惋。

            “謾”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悵:一是懷才不遇,因知音(丈夫)早逝而無人能會意;二是慨嘆國難當頭,自己身逢亂世,有著對現實無能為力的苦悶。

            三、課堂練習

            下片哪一句是對“殷勤問我歸何處”的回答?該句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我報路長皆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表達了詞人晚年在現實生活中孤獨無依、奮力掙扎的苦悶和對現實的強烈不滿。

            四、課堂小結

            詞人為我們描述了一個浪漫仙境,表達了懷才不遇和國難當頭,身逢亂世,對現實無能為力的苦悶。但結尾運用典故委婉地表達了自己雖遭磨難,依然尋覓幸福,向往自由、光明、美好的情感。語言豪邁,格調雄奇,是李清照詞作中最為獨特的一首。

            五、布置作業

            課外讀李清照的其他詞作。如《一剪梅》《聲聲慢》等。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教案 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背誦本詞。

            2、能力目標:通過誦讀,引導學生品味我國古代詩詞深邃的內涵和優美的韻味,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感受詞中深刻的思想內涵,體驗詞中的浪漫風格和豪邁氣概。

            二、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結合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生活經歷、思想傾向,品味詞的語言有意境。

            三、教學課時:

            1課時

            四、教學教法:

            1、誦讀法2、討論法3提問點撥法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想想有哪些詞人的作品是以清麗婉約著稱的,總結;柳永、秦觀、歐陽修、李清照、李煜等,這些作者的詞作是否都一貫秉承宛轉柔美的寫作風格呢?顯然并非如此,婉約派詞人也可以作出豪放雄偉的詞作,今天我們就來賞析婉約派詞人李清照的一首與之以往風格大為不同的詞作《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二)教學新課

            1、多媒體播放課文朗誦,要求學生聽的過程中注意字音字形標注不懂的字詞,注意語句的節奏,停頓和感情。

            2、學生齊聲朗讀本詞,讀準字音:帆/殷勤/嗟/謾,讀準節奏。

            3、寫作背景:“靖康之變”,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地度過了晚年。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戶,多寫閨中女兒情;南渡以后,“飄流遂與流人伍”,視野開始開闊起來。據《金石錄后序》記載建炎四年(1130)春間,她曾在海上航行,歷盡風濤之險。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

            4、結合課件梳理出文章生字詞,弄通文義,教師對疑難詞句進行指導

            5、這首詞的內容是什么?你能用一個字來概括嗎?(夢)

            6、詞人做夢夢見了什么呢?用文中原文回答(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7、這種景象有什么樣的特點呢?請同學讀前面一句兩遍后后感悟(瑰麗雄奇、遼闊壯美、氣勢磅礴)(一片煙波浩渺的海上,天與云與海渾茫難辨,海上的船只顛簸,這種動態猶如海船舞蹈起來,坐在這樣的船只中,自然看到天上的星河也似乎在轉動,作者用天、云濤、星河、千帆這些壯闊的景物構成了一副氣勢雄奇的海天相接圖,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

            8、在這種迷蒙虛幻的景象之中,作者仿佛進入了什么地方呢?我們一起朗讀詞中第二句(仿佛夢魂歸帝所,一縷夢魂仿佛升入了天宮)

            9、在天國見到了誰?這個人是什么樣的形象呢?(見到了天帝,他態度溫和,關心民疾。殷勤問我歸何處雖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了深厚的感情,結合詞人自身及整個宋朝百姓的遭遇,當世正是靖康之變之后,人間的皇帝徽欽二宗都被金兵擄去了,宋高宗也是偏安一隅,自身難保,更不可能來關心人民的遭遇。此時卻有天帝來親切問話,使詞人感到溫暖。)

            10、詞人面對天帝的問話有什么樣的回答呢?大家一起來朗誦詞人的回答,感悟詞人的內心(學生齊讀“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感受到詞人迷茫不知所措,人生過半卻有才不能施展,一個“謾”字將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躍然紙上,而自然也有對當世國家危難的現實不滿)

            11、面對殘酷的現實,自身飄零的身世,作者是否就消極沉淪了呢?(生答沒有),從哪里可以看到詞人沒有消極沉淪呢?我們一起來讀,學生齊讀“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并提問,作者在此時是什么樣的心情呢?學生回答是豪邁的。

            12、為什么作者會一轉而變為豪邁磅礴的詞調呢?結合當世的'歷史大事件我們來分析一下,當世有一位名垂千古的大英雄和作者同處一個時代,在1130年取得了抗金大捷,正好和作者寫此詞的時間接近,大家知道是哪位英雄嗎?學生回答岳飛。師說正是岳飛這位民族英雄,在詞人寫作本詞的期間取得了抗金的牛頭山大捷,收復了失地,詞人受到鼓舞,在詞中暗中贊嘆了岳飛,大家可以找出來是哪句嗎?提示岳飛的字為鵬舉,和文中的哪句相照應呢?生答“九萬里風鵬正舉”。

            13、大鵬展翅高飛,詞人又怎么表達自己的愿望呢,請同學們一起讀詞中最后一句

            “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學生齊讀這句。教師:作者希望風不要停,這樣就能使大鵬飛的更高更遠,也就意喻了希望岳飛能打敗金兵獲得更大的勝利,從而收復國土,而詞人自身所在的人生之舟也能到達一個理想的彼岸,過上理想中的生活。這里是作者對理想的追求。若是詞人是一名男兒,定會和岳飛一道保家衛國抗金擒

            胡,這在詞人的其他詞作中有表露,PPT展示李清照詩詞“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學生齊讀這兩句詩詞,讀出作者視死如歸、捐軀報國的壯烈情懷。

            14、作者作為當時的婉約派大詞人,能寫出如此豪邁雄奇的詞作實數稀有,詞人對國家民族的深厚感情也可見一斑,那么在同時期岳飛也有一首名垂千古的的詞作《滿江紅》,抒發了保家衛國及壯志難酬的強烈悲憤情感,我們一起來讀一讀,PPT展示岳飛《滿江紅》,并由學生朗誦。

            15、同學們再一起來誦讀一遍《漁家傲》,將詞作的豪邁浪漫之情讀出來

            六、教學總結:

            本文用豪邁雄奇的筆墨,描繪了夢中海天相接及夢回天宮的景象,表現了作者對人生懷才不遇的慨嘆及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時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岳飛抗金大捷的贊嘆和對收復失地的期望。

            七、板書設計:

            漁家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教案】相關文章: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教案12-06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原文及譯文04-08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譯文及注釋11-29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教學反思11-25

          李清照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譯文及賞析03-22

          李清照《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譯文及賞析08-28

          李清照《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原文賞析01-09

          李清照《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全文賞析10-18

          李清照《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文學賞析12-28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五码 | 五月香婷婷缴情综合 | 亚洲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久久免费视频二区 | 在线看片a免费人成视频 | 色婷婷久久久swag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