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呼蘭河傳》教案+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呼蘭河傳》教案+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呼蘭河傳》教案+教學反思 1
教材解讀
本文用新鮮詩意的語言,寫了祖父的園子。祖父的園子是美麗的,自由的,快樂的,是充滿愛與生機的。這一切,緣于童年作者的自由無拘和快樂自在。祖父的園子,可以說是現實生活中無家可歸者——蕭紅的精神家園,它蘊含著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它的核心教學價值主要有:
1、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樂。
2、感受本文新鮮、詩意、浪漫的語言,理解作者融情于景,借景傳情的寫法。
教學目標
1、會認讀“螞蚱,櫻桃,蚌殼,瞎鬧,倭瓜,水瓢,圓滾滾”等詞語,通過查字典,并結合課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簡單了解作者蕭紅和《呼蘭河傳》。
3、熟讀課文,體會“我”在祖父園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我”在園子里自由自在、快樂無憂的心情,感受“我”童年生活的情趣。
4、感受本文鮮活詩意的語言,理解文章融情于景的寫法。
5、初步了解祖父園子的象征意義。
6、熟讀倒數第四段,并嘗試背誦。
7、課外閱讀整本《呼蘭河傳》或閱讀其他有關寫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高爾基的《童年》等。
教學重點
目標3和目標7
教學難點
目標4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方法
預習法 自讀法 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作業:
1、識記“螞蚱,櫻桃,蚌殼,瞎鬧,倭瓜,水瓢,圓滾滾”等詞語,通過查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課文中不懂的詞語。
2、自己查閱一些有關蕭紅和《呼蘭河傳》的資料。
3、用“——”畫出祖父的園子里有什么,用“﹏﹏”畫出我在園子里干了些什么。
4、你覺得“我”在園中的哪些事最有趣,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批注在課文的相應處。
5、你覺得祖父的園子是個怎樣的園子?
6、“我”在園中的生活(心情)是怎樣的?從哪兒看得出來?與祖父有關系嗎?
7、熟讀課文倒數第四段,即“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磺卸蓟盍耍鍪裁,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想一想,它和“我”的心情有什么關系?
8、你能說說祖父園子的象征意義嗎?
9、熟讀倒數第四段,并嘗試背誦。
二、課堂學習:
(一)檢測字詞
1、請學生齊讀課后的八個生字:蚱、嗡、啃、櫻、蚌、嘟、倭、瓢。提醒易讀錯的字。
2、組織聽寫“螞蚱,櫻桃,蚌殼,瞎鬧,倭瓜,水瓢,圓滾滾”等詞語,然后評改。
3、交流解決不懂的詞語。
(二)教學課文內容
1、請生回答“園子里有什么?”,并適當小結。
(明確:蜜蜂 蝴蝶 蜻蜓 螞蚱 倭瓜 黃瓜 玉米 韭菜 谷穗 ……)
2、請學生答“我在園子里干了些什么?”,根據回答情況適當小結。(明確:觀賞小昆蟲、 栽花、 拔草、 下種、 鏟地、 澆水 、摘黃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綠螞蚱、感受花、鳥、果、蟲的自由 用草帽遮臉睡覺)
3、提問:這些事情中哪些你覺得最有趣?并說說你的感想和體會?(例:⑴ 祖父戴一頂大草帽,我戴一頂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當祖父下種,種小白菜的時候,我就跟在后邊,把那下了種的土窩,用腳一個個地溜平。哪里會溜得準,東一腳西一腳地瞎鬧。有時不但菜種沒被土蓋上,反而被我踢飛了。
這些事你體會到什么?——淘氣、調皮。)
(三)體會思想情感
1、請學生用一些詞語來形容這個園子:祖父的園子是一個()的園子?(明確:好大,好多,好看、好玩、有趣、美麗、有生機、自由、有活力、快樂、溫暖、充滿愛……)
2、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我在園中的生活(心情)是怎樣的?從哪兒看得出來?與祖父有關系嗎?(明確:自由自在,快樂無憂;從我做的許多事情,從園中描寫的景物看得出來;有關系,是祖父的慈愛與寬容給了我自由和快樂)
(四)感受語言,理解寫法
1、引導學生品讀倒數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讀,讀出自由和快樂的情感。組織點評。
(2)為什么園中的景物在作者的眼里是這樣的自由和快樂?(一切景語皆情語,“境由心造”,因為作者的身心是自由的,其眼中的景物色彩也都是自由的,這是一種融情于景,借景傳情的寫法。我由于自由而快樂,自由的景物也就有了快樂的色彩。)
(3)引讀:心中有自由快樂,看什么都是自由快樂的,讓我們再來看看園子的景像吧!
明媚的陽光下,花開了,在我看來,就像___________;
鳥飛了,就像__________;
蟲子叫了,就像___________;
倭瓜有的爬在架上,有的爬在房上,在我看來,是__________;
黃瓜有的開著花,有的結果了,在我看來,是__________;
2、有感情地朗讀倒數第四段或其他喜歡的語段。
(五)交流資料,了解園子的象征意義
1、請學生出示交流蕭紅和《呼蘭河傳》的資料。
2、老師簡述祖父園子的象征意義。(祖父的園子,從作者的生平和整部小說來看,與其說是一個真實存在,不如說是一個不斷依憑記憶、想像再造的精神空間,一個現實生活中無家可歸者蕭紅的精神家園,一個絢麗多彩的精神符號。祖父的后花園,體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
(六)積累語言,推薦課外閱讀
1、 課外背誦倒數第四自然段。
2、課外閱讀《呼蘭河傳》或有關寫童年的`作品,如高爾基的《童年》等
板書設計:
一、人物活動(瞎鬧,幫倒忙):
種小白菜
鏟地
摘黃瓜、追蜻蜓
采花心、綁螞蚱腿
澆菜
二、生活環境:大花園
動物:蜂子、蝴蝶、螞蚱……
顏色:白、黃、金、綠……
植物:榆樹、谷子、黃瓜……
三、人物關系:祖父和我
四、主題:愛、自由、留戀
《呼蘭河傳》教學反思
《呼蘭河傳》(節選)是一篇自讀課文。教學時,我緊緊圍繞課前預習中提出的問題展開教學。首先,課前讓學生結合預習題自主閱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快樂與幸福。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我”在園子里心情是怎樣的,是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作者為什么對祖父的園子久久不能忘懷?最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讀相關段落,讀出自己的體會與感受,同時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相機引導學生板書。
課下,認真反思這堂課的教學,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沒有放手讓學生充分自主地學習,總是一步一步牽著學,對學生不放心。其次,學生活動的面兒小,站起來發言的總是個別同學。第三,文章語言優美,文中出現了許多ABB式的詞,如:胖乎乎、圓滾滾等,應在學習課文的同時讓學生積累下來,而我根本就沒提到。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機智,要能根據課堂上學生的活動及出現的突發性事件,調整教學方法。另外,要特別重視語文的工具性,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得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提升。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增加知識儲備。
《呼蘭河傳》教案+教學反思 2
學習目標:
1、了解并感受自由快樂的后園生活,感悟“后園”的豐富內涵。
2、深切感受作者的內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學習過程:
一、導入
1、看到童年這個詞,你會想到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物?
2、教師引入
二、初感知,童年的后花園。
1、一讀:大聲跳讀課文,結合文中的詞句,說說后園的特點即吸引我的原因。
2、二讀:請選擇你喜歡的幾句話或一小段文字大聲、有感情地讀一讀。
三、再領悟,精神的后花園
1、后園的這方土地,讓它的小主人感受到了自由、生機、親情、愛、溫暖,而在《呼蘭河傳》四次提到了“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整部小說共七章,除了這寫后花園的第三章是溫暖的,其他六章都是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那么,到底是怎樣的身世和經歷讓這位“30年代的文學洛神”、讓這個被魯迅認為“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感到如此孤寂與苦悶呢?請看材料。結合課文和材料,用你的心觸摸蕭紅的心,你認為蕭紅內心渴求什么?
2、出示鏈接材料:
3、她渴求——,而這一切,她全部寄托在哪里?(后花園、祖父)。所以這哪里是一個簡單的后花園啊,這分明是蕭紅精神的后花園!心靈的后花園!而這個后花園正是因為有了祖父才熠熠生輝,讓她的童年有了一絲溫暖,而這絲溫暖也成了她以后人生路上的慰藉,為她筑起一道心靈的屏障。所以蕭紅說,“在后花園中,從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惡而外,還有溫暖和愛。所以我就向這“溫暖”和“愛”的方面,懷著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4、所以作者開篇第一句——“呼蘭河這小城里住著我的祖父”。為什么用這句話開篇?
5、這正如蕭紅自己所說的,因為不能忘卻,所以永遠記住,在她生命結束前的一年一個月零兩天的時候,這位文學洛神用這段文字祭奠她精神的后花園,以及那位老主人。
四、用心讀,情感升華
三讀:在用我們誠摯的內心觸摸了蕭紅的內心世界之后,相信你對這些文字有了更深
的感悟,你認為哪小節最能流露出作者內心的渴望和吶喊?(學生各抒己見)關于28小節,有人認為應當用舒緩的語調讀,有人認為應當語氣急促,一口氣讀下去,有人認為應該“喊”出來,你認為該怎么讀?為什么?選擇自己認可的朗讀方法,沉浸其中讀,再次感悟蕭紅的內心世界。
五、用心疑,靜水深流
當一個人推開往事的柵欄,用一個不太更事卻又初涉人間冷暖的孩童的眼光,再一次經歷那令人心顫的寂寞的童年時,平靜自然的下面,是一股多么深沉洶涌的潮流——靜水流深。這篇文章文字看上去淺顯易懂,但很多地方卻是值得我們推敲的。小組交流,解決組員的疑問,并準備交流一個你們認為最有價值的問題。
六、用心悟,名家點評
課后閱讀《呼蘭河傳》,結合茅盾的點評——《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就其中一點寫下自己的讀后感。要求:結合相關情節,250字左右。
教學反思
蕭紅的《呼蘭河傳》文章語言生動活潑,富有詩意,真實地再現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講述了作者和祖父在后花園里的一些故事,讀起來仿佛就發生在自己的身邊,在作者筆下,園子里的小動物,小昆蟲,花草樹木都像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思想,生活自由自在,空氣里彌漫著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這自由是她童年快樂的源泉。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貼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學時,我重點抓了以下幾個方面:
1、情境引導,對話交流。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理解離不開語言表達,語文教學應該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在教學課文時,利用課前時間,我與學生談起彼此童年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同們熱情很高。在把學生帶入情境后,引導他們讀相關的段落,隨著作者富有詩意的語言,我們走進了祖父的園子。祖父的園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話色彩的畫,畫里有樹、有花、有菜、有莊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螞蚱……還有太陽的光芒、云朵的影子,這是作者童年的樂園。這部分學習,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化自主閱讀,讓學生選擇自己最覺得有趣的說。
2、聯系生情,設置問題。課堂提問時注意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相關問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例如,在解決第一部分作者為什么先寫動物后寫植物時,先引導學生思考:童年時你對動物和植物哪個更感興趣?學生很容易就想到對動物興趣更大,這就能理解作者為什么在動物描寫眾多費筆墨,而對植物一帶而過,因為符合了兒童的天性。又例如,在理解祖父的性格特點,先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小時候調皮搗蛋、做錯事情時父母是怎樣的態度?這樣就更能理解祖父是一個慈愛的、豁達大度、尊重孩子天性的好爺爺。
課下,認真反思這堂課的教學,離活力課堂的要求還有距離。文中許多ABB的詞語如“胖乎乎、圓滾滾、藍悠悠”都很優美,體現了作者別樣的情感,也很容易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滿心的快樂。遺憾的是由于文章太長,沒有時間去積累詞語,訓練學生說類似的詞并用詞說話,只能匆匆收場。我想,如果讓學生在得到語言文化熏陶的同時,獲得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那么這樣的語文課堂將使學生受益匪淺!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想:要想使課堂充滿活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機智,要能根據課堂上學生的活動及出現的突發性事件,調整教學方法。另外,要特別重視語文的工具性,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得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提升。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增加知識儲備。
《呼蘭河傳》教案+教學反思 3
一、教學目標
品味作者對童年生活狀態的描寫,感受作者親近自然萬物、親近小生命的幸福與快樂。
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懷念,對自由純真生活的向往。
學會在閱讀中迅速捕捉信息,了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的活動以及表現出來的情感。
鑒賞本文的語言藝術,學習用鮮活的語言描摹事物。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品味作品對童年生活狀態的描寫,體會作者贊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難點:鑒賞本文的語言藝術,感悟作品清新活潑、鮮活靈動的語言。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童年是美好的,難忘的,童年生活中充滿了童真童趣。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我們看到了兒時魯迅的活潑調皮與天真聰明;在《呼蘭河傳》中,我們會看到兒時的蕭紅又有怎樣快樂的童年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現代著名女作家蕭紅的《呼蘭河傳》。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蕭紅(1911~1942),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張迺瑩,筆名悄吟、田娣等。黑龍江呼蘭縣人,她一生坎坷:九歲喪母,在暴虐的父親和繼母那兒得不到關愛,只有在年邁的祖父那兒得到溫暖。二十歲起就漂泊流浪,二十三歲開始文學創作,三十一歲去世。短暫的8年創作生涯中,蕭紅留下了60萬字的文學財富。代表作:《呼蘭河傳》、《生死場》、《小城三月》、《馬伯樂》。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快速瀏覽課文,用最簡潔的語言回答問題:
自由。
蜜蜂、蝴蝶、蜻蜓、螞蚱、鳥、蟲子;果樹、榆樹、小白菜、草、韭菜、谷穗、黃瓜、玉米等;大花園、風、雨、太陽、白云等。
。ㄗ杂捎懻摚┫矚g、向往、甚至是羨慕的。因為現在的孩子忙于學習、忙于上各種輔導班,不會有這樣成長的環境,也不會有這樣多的自由與快樂。
十分喜歡與懷念。
祖父的后花園。從鋤谷子、韭菜、摘黃瓜、追蜻蜓、綁螞蚱等可看出是春夏季節。
祖父和“我”;祖父快七十歲了,“我”才四五歲。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誰?他們各自的年齡有多大?
人物活動的地點在哪兒?從文章中大概能看出是在什么季節?從文章的哪里得知?
“我”對自己童年生活感情如何?
你對作者描寫的童年生活感受如何?
能否盡可能多地回憶一下文中提到了哪些自然事物?
這些事物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學生思考、交流。
(四)解讀課文,深入理解、品味
這里的動物、植物都是自由的,那么置身于這樣環境中的人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學生交流,教師板書:自由快樂、天真爛漫。
朗讀課文,說說課文里哪些語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爛漫、自由快樂的?
“祖父戴一個大草帽,我戴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鏟地,我也鏟地;祖父澆菜,我也搶過來澆菜。”(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祖父干活,我瞎鬧、幫倒忙,祖父也不會怪我。)
“祖父雖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細看,也不過馬馬虎虎承認下來就是了。一抬頭看見了一個黃瓜長大了,跑過去摘下來,我又去吃黃瓜去了,黃瓜沒吃完又去追蜻蜓,跟蜻蜓跑了幾步又去做別的去了!保ㄔ谑聦嵜媲耙仓皇邱R馬虎虎承認錯誤,注意力極易分散。)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個陰涼的地方睡著了!保ㄗ杂傻耐嫠,自由的“勞動”,連睡覺都這么自由。大花園真是我兒時的樂園。
學生從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后朗讀、交流,例如:
分析重點段落(如第28段),研讀所體現的自由自在、天真爛漫的情感。
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從中找出能體現祖父的形象的句子,朗讀、交流。
。ㄎ澹┱n堂小結
《呼蘭河傳》整部作品沒有前后連貫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也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有的只是一股籠罩全篇的向所披靡的文化批判力量。這里存在著兩個既互相對立又互相參照的藝術世界:一個是以后花園、祖父和“我”構成的溫馨世界;另一個則是與這個溫馨世界相對立的冷酷、丑惡的世界。
四、教學反思
從課堂教學實施的情況來看,本教案內容的安排、流程的設計還是比較合理的,基本達成教學目標。學生對作品的感受能力和理解欣賞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在探究內容方式時機的選擇上比較可取的地方有:
教學環節中采用一個詞概括的形式來達到整體感知目的,學生回答都很好。
與《百草園》片段對比閱讀,既復習了舊知識,又加深了閱讀理解能力,同時讓學生懂得了描寫景物的方法。
然而,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還有值得改進的地方:
學生在賞析點評自認為優美的語句、段落時,顯得有些浮光掠影,大多只能從表面上談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寫了什么內容。文章那種清新、自然、質樸、新鮮、靈動的語言,文章描寫出的那種呼之欲出的原生態的生活,文章那種充滿濃郁親情、和諧美好的生活畫面,學生還是難以真切地體會出來。這主要是源于他們不熟悉蕭紅的作品。
鑒于此種情況,可以做如下改進:課前請同學閱讀《呼蘭河傳》等蕭紅的作品,布置時教師要智慧一些,用熱情洋溢的語言,甚至是夸張的語調介紹蕭紅,以激發學生閱讀的好奇心和興趣。讀了一段時間后,可以用讀書筆記的形式,用小組自由交流的形式談自己的閱讀體驗,內容形式不拘一格,只要是真實的感受就行。有了這些前期準備,課堂上直接請同學介紹蕭紅的生平、作品等,隨后直接進入欣賞點評環節。這樣可以把學生的理解向縱深拓展。這樣,學生通過課堂獲得的不僅僅是對這篇課文的理解,而是對蕭紅及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課最好是在初二階段講授,因為學生有時間讀書。課前很難有時間讀整本的書,或一個作家的許多作品,所以課前閱讀這種設想操作起來有難度。
《呼蘭河傳》教案+教學反思 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蕭紅及其作品背景;掌握小說的主要內容和藝術特色。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討論等方式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作者對于家鄉深厚的情感;體會舊社會人民生活的艱辛。
二、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呼蘭河傳》中所體現出來的作者思想感情及時代特征。
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從個人經歷出發思考更廣泛的社會問題。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5分鐘)
簡介蕭紅生平及其文學成就。
提問:“你們心目中的家鄉是什么樣的?”激發興趣。
整體感知(15分鐘)
快速瀏覽全書目錄,概括故事梗概。
分享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并說明原因。
深入探究(25分鐘)
選取幾個典型章節進行細讀分析,如“我”與祖父之間的故事、“小團圓媳婦”的悲劇等。
小組討論:這些情節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狀況?你有何感想?
總結提升(10分鐘)
回顧本節課學習內容,強調《呼蘭河傳》的藝術價值和社會意義。
布置作業:選擇書中一個印象深刻的人物或場景,寫一篇讀后感。
四、板書設計
主題:《呼蘭河傳》——蕭紅筆下的故鄉情
關鍵詞:童年記憶、社會變遷、人文關懷
討論點:特定人物/事件背后隱藏的意義
教學反思
優點:本次課程設計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鼓勵他們從不同角度解讀文本;同時結合實際生活經驗,讓抽象的歷史文化變得生動具體。
不足之處:由于時間限制,部分深層次的內容未能充分展開討論;個別同學可能因為缺乏相關背景知識而感到困惑。
改進措施:今后可以適當延長某些環節的時間分配,確保每位學生都有足夠機會參與進來;提前準備一些輔助材料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呼蘭河傳》教案+教學反思 5
教學目標
了解《呼蘭河傳》的基本內容及其歷史背景。
分析書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其命運。
探討作品中所體現的社會問題和個人情感。
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內涵和社會意義;掌握分析文學作品的方法。
難點:如何將文本解讀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導入新課
活動:播放一段關于中國東北地區的紀錄片片段,引導學生想象自己身處其中的感受。
討論:讓學生分享自己對于東北的印象,并引出《呼蘭河傳》這本書。
第二課時:閱讀與理解
任務:分組閱讀指定章節(如第一章),并準備一個簡短的匯報,包括但不限于故事情節、人物介紹等。
討論:每組派代表上臺分享,其他同學可以提問或補充觀點。
第三課時:深入探討
活動:選取書中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情節進行深入討論,比如“團圓媳婦”的故事背后反映出的'問題。
寫作練習:請每位同學選擇一個角度(如女性地位、封建迷信等)撰寫一篇讀后感或者小論文。
第四課時:總結反饋
回顧: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回顧整個單元的學習內容。
評價:采用同伴互評和個人自評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評價。
展望:鼓勵學生們繼續探索更多關于中國近現代史的知識。
教學反思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可能因為缺乏相關的歷史知識而難以完全理解作品中的某些細節。未來可以考慮在課程開始前增加一些必要的背景資料介紹。
學生們對于小組合作的形式表現出了較高的興趣,但也有個別小組分工不夠明確導致效率低下。今后需要加強對團隊協作技巧的指導。
通過本次教學實踐,發現許多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見解,展現了良好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這說明適當的引導確實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潛能。
【《呼蘭河傳》教案+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呼蘭河傳節選》教學設計07-25
呼蘭河傳 有感04-23
《呼蘭河傳》蕭紅09-11
呼蘭河傳作文10-26
呼蘭河傳作文11-13
呼蘭河傳讀后03-02
蕭紅《呼蘭河傳》優質教學設計07-24
讀《呼蘭河傳》感悟09-04
讀《呼蘭河傳》感想05-10
呼蘭河傳好詞好句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