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應用教案

          時間:2022-10-24 08:30:40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選比的應用教案(通用9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比的應用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比的應用教案(通用9篇)

            比的應用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使學生掌握按比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思路,能運用這個知識來解決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知識進行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3、使學生樹立用自己學來的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獨立思考、自覺檢驗的好習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掌握按比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思路。

            教學難點:正確分析,靈活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以玩游戲的形式問題導入

            邀請2名男同學和4名女同學到前臺演示,其他同學注意觀察,老師將事先準備好的6張凳子平均分給男同學3張,女同學3張,很明顯,女同學人數較多,就會有人沒凳坐,男同學人數少,就會有多余的凳子,因此,剛才老師這樣分,合理嗎?那要怎么分才合理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新內容。(板書:比的應用)

            二、講授新課

            1、利用課件出示分橘子給幼兒園大班和小班的問題。

            (1)學生看圖文,弄清圖文意思。

            從屏幕上我們可以看出,這位幼兒園的老師想干什么?(分橘子給小朋友)

            (2)引導學生找出圖中所提供的數學信息。

            從圖中可以知道,老師要分什么?有多少?分給誰?怎么分?

            (3)讓學生幫這位老師找出合理的分配方法。并寫在練習本上,如何找?給兩點提示:

            ①可以從數學書上的相關內容悟出解決辦法,②可以與前后左右的同學討論,得出解決辦法。(要求:動作要快,思考要細,聲音要小,方法要靈)

            (4)結果出來后,讓學生主動到臺前匯報,并說出分配方法。這時,其他同學要認真聽匯報,并分析判斷匯報人的方法好不好?合不合理?數量對不對?

            (5)匯報完畢,老師結合學生的解題方法,課件展示兩種方法。接著提示學生要學會檢驗,檢驗是判斷答案對錯的好方法,所以要養成自覺檢驗的良好習慣。

            (6)出示課件,集體總結按比分配問題完成新課前分凳子的游戲。

            2、教師小結:按比分配的應用題怎樣解答?

            解題方法(教師只作口述,不作板書)。

            教師小結:凡具備上述結構特點,我們就可以用這些方法來解答。

            三、基本練習

            1、出示課件練習:填一填

            2、課件出示與聯歡會有關的習題,在學生理解題意的基礎上,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后集體訂正。

            四、鞏固提高

            課件出示建筑相關的習題,理解題意,引導學生根據前面的知識類推,用前面的方法解答。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獨立解決,并引導學生自行檢驗。

            五、課堂總結

            學生暢談本節課的收獲,教師鼓勵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并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六、布置作業。

            練習十三第1、4題

            比的應用教案 篇2

            教學要求:

            使學生能夠應用比的意義,初步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步驟。

            教學難點:

            掌握解題的關鍵。

            設計思路:

            通過小組合作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焦點問題,從而激起他們探求新知的興趣,自己找到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方法。并培養他們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大家看老師給你們安排的座位就知道這節課我們采用的主要是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希望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團結合作,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那么大家先商量一下,給你們小組起個名字吧,起好之后派一名代表將組名寫到黑板上。

            二、復習,創設情境

            復習題:六一班有男生16人,絲生人,則男生和絲生人數的比為( ):( ),男生占( )份,女生占( )份,男生占全班人數的( )/( ),女生占全班人數的( )/( )。

            師:誰來完成填,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堂上調查一組數據并將調查結果填在調查表上,調查表如下:

            我們小組調查的是( )和( )這兩個量,這兩個量的比是( ):( ),其中( )量占( )份,( )量占( )份,( )量占兩之和的( )/ ( ),( )量占兩量之和的( )/( )。

            師:打開電視或是翻開報紙,媒體競相報道的就是伊拉克戰爭,戰爭帶給伊拉克人們的是什么?大家看這么一組統計數字。

            三、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例2:根據伊拉克政府提供的數字,截止到4月2日,在伊拉克戰爭中,伊拉克的平民約有6850人傷亡,其中死亡和受傷的人數比為25:112,請你求出死亡和受傷各有多少人?

            師讀題,請小組成員討論一下,這道題該怎么做?如果有了結果,請各組派一名代表將算式列在你們組名的旁邊,計算時可以用計算器。

            生分組交流,并將答案寫在黑板上。

            師:大家看這道題一共有幾種做法,如果你對哪個小組的做法有問題盡可以發問。

            生之間進行交流,從而發現用按比例分配解決這道題的方法。

            師:你們用以前學過的舊知識解決了新問題真不錯!

            師:我也有一個問題,你們的答案是否正確,你們檢驗了嗎?允許生有少頃的討論。

            生:因為這道題實際上是把6850人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死亡的人,另一部分是受傷的人,所以可以用1250+5600,看是否得6850。

            師:說得太棒了,也就是將傷亡的人數進行了分配。同學們,老師告訴大家,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這種分配方法就叫做按比例分配,例2題就是把6850按照25:112來進行分配的,就是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同學們,當你們看到死亡1250人,受傷5600人這兩個數字后,你們有什么感想?

            生談感想

            師:面對著大量流離失所,飽受戰爭之苦的伊拉克平民,面對著大量無辜的伊拉克平民的尸體,世界上許多國家對伊拉克提供了人道主義援助,大家看例3。

            例3:中國方面政府向伊拉克難民授助了500頂帳蓬,俄羅斯政府為伊拉克平民援助了60萬噸糧食,伊拉克議會經過協商,決定將這批糧食按照人口數分發給受轟炸比較嚴重的三個城市:巴格達、基爾庫克和巴士拉。這三個城市的人口分別為500萬人,24萬人和76萬人。假如你是伊拉克的政府官員,你將如何分配這批糧食。

            師:各位官員,你們馬上召開會議討論一下吧,如果有了結果,請將你們的分配方案寫到黑板上,比一比,看看哪組的工作效率高?

            生板演他們組的做法:

            師:下面我們召開一個小小的記者招待會,各位小記者,你們認為這個分配方案合理嗎?對于黑板上的算式,你們有沒有什么問題,需要這幾位官員給你們解釋一下?

            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可以適時的舉行一場辯論會,從而使學生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方法。

            師:你認為這道例題屬于哪種類型的應用題?為什么?遇到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我們該怎么做?

            師:你們可真了不起,能夠開動腦筋,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并且能夠通過小組學習來自己解決問題,看來呀還是團結起來力量大,你看你們竟然通過自己的努力就研究出了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方法。接下來,我們繼續應用今天所得到的知識來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好不好?

            四、鞏固內化,解決生活中問題

            1、據衛生部統計的數字,截止到4月21日,中國大陸共報告非典型肺炎20xx例,其中治院,尚在治療中和死亡人數的比為1201:708:92,請你求出在這次疫情中,已經治院、尚在治療中和死亡各多少人?

            師:請大家拿出課堂練習本,將這道題做在本上,如果有誰做完了,請前五名同學和我擊掌

            祝賀。

            師:請第一個做完的同學找個人讀答案。

            師:看來非典型肺炎并不可怕,只要積極預防,大家盡可以放心地學習和工作。

            2、小李、小王、小張三個人是合伙買福利彩票的彩民。他們采用合作出資,共同選號的方式來購買福利彩票,幸運的是他們中了特等獎,老師這兒有一張調查表,上面記錄了三個朋友中獎金額和投注額。

            合伙買福利彩票情況調查表

            中獎金額

            500萬

            投注人

            小李

            小王

            小張

            投注款(元)

            200

            140

            160

            應得獎金

            1、請你們幫他們算一算,每個人該分得多少錢?

            2、小李將實際得到的全部獎金160萬元按照1:3的比將錢捐給了希望工程和自己留作教育基金,請問小李捐給希望工程多少錢?

            師課件演示先出示第1問,生算完后,將答案點擊到括號內。

            師讀第2個問題時生議論,師問:”怎么有問題嗎?”

            生:小李應該分200萬元,怎么你說小李將實際得到的全部獎金為160萬元,你算錯了吧?

            師:我再看看,沒有。

            生:那兩個人少給他了吧!

            師:也沒有,到底怎么回事?因為中獎后交納20%的個人所得稅,所以小李實際得到了160萬元,大家一定要記住,依法誠信納稅是每個公民的義務,接著算吧。

            師:請做完的同學報告你的名次。

            算完后出示一個大募捐箱。

            師:同學們,看來呀,我們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果我們經常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周圍的事物,那么我們的數學本領一定會越來越高,老師留一個作業。

            作業:在普九達標活動中,教育局撥給南關小學20xx本圖書,學校決定把這批圖書按照人數的多少分發給各班用于置辦圖書角,每班應該分多少本書呢?,請你展開調查,并且將你的分配方案寫成書面材料交給李校長。

            比的應用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2)能力目標:使學生靈活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和解答方法。

            (3)情感目標:在教學中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分析理解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解答方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一個農場計劃在100公頃的地里播種60公頃的大豆和40公頃玉米。大豆和玉米的播種面積各占這塊地的幾分之幾?大豆和玉米播種面積的比是多少?

            60÷100=3/5

            40÷100=2/5

            這里的3/5和2/5是什么意思?

            2、60:40=3:2

            你發現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導入新課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時需要把一些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分配,你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

            2、教學例題2

            一個農場計劃在100公頃的地里播種大豆和玉米。播種面積的比是3:2,兩種作物各播種多少公頃?

            (1) 學生獨立思考,相互說說:要分配什么?3:2是什么意思?

            (2) 探究問題解決的方法

            (3) 交流

            (4) 用分數怎么解答?

            總面積平均分成的份數:3+2=5

            播種大豆的面積:100×3/5=60(公頃)

            播種玉米的面積:100×2/5=40(公頃)

            (5) 用歸一方法怎么解答?

            3、歸納小結: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有什么特點?怎樣解答?

            4、學習例題3

            (1) 小組嘗試解答檢驗

            (2) 全班交流、反饋

            三個班的總人數:47+45+48=140(人)

            一班應栽的棵數:280×()=( )棵

            二班應栽的棵數:280×()=( )棵

            三班應栽的棵數:280×()=( )棵

            (3) 例題2和例題3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三、鞏固練習與檢測

            1、水果店運來桔子和梨共840千克,梨和桔子的重量的比是3:2,桔子和梨各重多少千克?

            2、一個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的度數比是2:3:7,求這個三角形的各個內角的度數。

            3、教材53頁的2、3題

            四、小結

            比的應用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判應用題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對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學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解答應用題,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

            3.培養學生的判斷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能正確判斷應用題中的數量之間存在什么樣的比例關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關系列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正確運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

            教學難點:

            學生通過分析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確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關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等式。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

            1.下面各題兩種量成什么比例?

            (1)一輛汽車行駛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時間。

            (2)從甲地到乙地,行駛的速度和時間。

            (3)每塊地磚的面積一定,所需地磚的塊數和所鋪面積。

            (4)書的總本數一定,每包的本數和包裝的包數。

            過程要求

            ①說一說兩種量的變化情況。

            ②判斷成什么比例。

            ③寫出關系式。

            2.根據題意用等式表示。

            (1)汽車2小時行駛140千米,照這樣速度,3小時行駛210千米。

            (2)汽車從甲地到乙地,每小時行70千米,4小時到達。如果每小時行56千米,要5小時到達。

            二、創設情境引入內容

            1.出示例5

            畫面上張大媽與李奶奶的對話讓我們知道了哪些數據?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后引出求水費的實際問題。

            你們學過解答這樣的問題嗎?能不能解答?讓學生自己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

            引入:這樣的問題可以用應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用比例的知識進行解答。

            出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和討論

            ①問題中有哪兩種量?

            ②它們成什么比例關系?你是根據什么判斷的?

            ③根據這樣的比例關系,你能列出等式嗎?

            明確

            因為水價一定,所以水費和用水的噸數成正比例。也就是說,兩家的水費和用水的噸數的比值是相等的。

            學生討論交流

            演示解題過程:設未知數,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接著解比例求出未知數。讓學生檢驗所求的未知數x是否合乎題意。檢驗的方法是把求出的數代入原等式(即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把求出的16代入等式,左式==1.6,右式==1.6,左式=右式,也就是它們的比值相等,與題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確的。

            問題:王大爺家上個月的水費是19.2元,他們家上個月用多少噸水?

            要求學生應用比例的知識解答,然后交流。通過訂正、交流,使學生明確條件和問題改變后,題目中水費和用水的噸數的正比例關系沒變,只是未知量變了。

            2.出示例題6的場景。

            同樣先讓學生用已學過的方法解答,然后學習用比例的知識解答。

            師:想一想,如果改變題目的條件和問題該怎樣解答?

            出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和討論

            ①問題中有哪兩種量?

            ②它們成什么比例關系?你是根據什么判斷的?

            ③根據這樣的比例關系,你能列出等式嗎?

            注意啟發學生根據反比例的意義來列等式,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兩種量成反比例的特點和解決含反比例關系的問題的方法。

            讓學生演示解題過程,集體修正。

            3.完成做一做,

            直接讓學生用比例的知識解答

            問題:對照兩題說一說兩道題數量關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樣列式解答的。

            總結應用比例知識解答問題的步驟

            (1)分析題意,找到兩種相關聯的量,判斷它們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依據正比例或反比例意義列出方程。

            (3)解方程(求解后檢驗),寫答。

            比的應用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結合生活實例,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思路,能運用這個知識來解決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 培養學生運用知識進行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以及探求解決問題途徑的能力。

            3、滲透數學的對應思想及函數思想,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獨立思考、自覺檢驗的好習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進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思路。

            教學難點:

            正確分析解答比例分配應用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我們在教學中學過平均分,平均分的結果有什么特點?(每份都相等)在日常生活中,為了分配的合理,往往需要把一個數量分成不等的幾部分,即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這種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

            2、一瓶500ml的稀釋液,其中濃縮液和水的體積分別是100ml和400ml:(補充問題并解答)

            二、新授。

            1、教學例2。

            (1)出示例2:

            (2)引導學生弄清題意后,問:題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進行分配的?(分配500ml的稀釋液;濃縮液和水的體積按1:4進行分配。)

            (3)問:“濃縮液和水的體積1:4”,是什么意思?(就是說在500ml的稀釋液,濃縮液占1份,水的體積占1份,一共是5份,濃縮液占稀釋液的5分之4,水的體積占稀釋液的5分之1。)

            (4)你能求出兩種各多少ml嗎?怎樣求?(引導學生進行解題)

            ① 稀釋液平均分成的份數:1+4=5

            濃縮液的體積:500× =100(ml)

            水的體積:500× =400(ml)

            答:稀釋液100ml,水400ml。

            (5)如何檢驗解答是否正確呢?(說明:檢驗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把求得的濃縮液和水的體積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釋液的總體積;二是把求得的濃縮液和水的體積寫成比的形式,看化簡后是不是等于1:4

            (6)學生試做:練習:做一做第1題。(訂正時說說解題時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補充練習

            (1)出示:學校把栽280棵樹的任務,按照六年級三個班的人數分配給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個班各應栽樹多少棵?

            (2)引導學生弄清題意后,問:題中要把280棵樹按照什么進行分配?(著重使學生明確要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數的比來分配,即按47:45:48來分配。)

            (3)根據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數怎樣算出各班栽的棵數占總棵數的幾分之幾?(使學生明確:要先算三個班總共有多少人(即總份數),然后才能算出各班栽的棵數占總棵數的幾分之幾。)

            (4)怎樣分別算出各班應種的棵數?引導學生解答:

            ① 三個班的總人數:47+45+48=140(人)

            ② 一班應栽的棵數: 280× = 94(人)

            ③ 二班應栽的棵數: 280× = 90(人)

            ④ 三班應栽的棵數: 280× = 96(人)

            答:一班栽樹94棵,二班栽樹90棵,三班栽樹96棵。

            (5)學生進行檢驗。

            (6)學生試做“做一做”中的第2題。

            三、鞏固練習。

            練習十二的第1、3題。

            四、布置作業。

            練習十二第2、4、5、6、7題。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內容相對而言較容易掌握,因而學生在學習中并沒有出現什么困難。教學中,我兩種方法并重,并讓學生理解兩種方法的殊途同歸之處。對于類型稍有不同的題目,如“做一做”第2題,以人數為比例進行分配的,我在教學時添加了一道例題,教學后再讓學生獨力完成第2題,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學得較為輕松,也對這種類型題掌握得較扎實。

            比的應用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能根據地圖推算實踐以及根據實距繪制平面圖,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合和交流的能力。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增強學習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理解比例尺的含義,能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教學準備:理解比例尺的含義,能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課時分配:共2課時。第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師:通過課前的交流,我知道有不少同學到外地旅游過。這是因為現在的生活水平高了,有這方面的條件。最近幾年,我們家也會利用節假日出外游玩,不過,我個習慣,到哪個城市,就想找那個城市的地圖看看。請同學們猜一猜:王老師主要是想從地圖上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

            估計學生可能猜出以下幾種:看這個城市有哪幾個景點,景點在這個城市的什么位置?看地圖上的比例尺等,教師適時追問:

            ①地圖上怎么確定方向?

            ②根據地圖上的比例尺還能了解到什么?

            二、結合實際,探究新知

            1、看地圖推算實距。

            教師出示南京市地圖放在展示臺上。

            (1)指名讀出比例尺,并說說所表示的意思。

            (2)找出“雨花臺”和“中山陵”2個景點,讓學生辨認中山陵在雨花臺的哪個方向?

            師:在地圖上,這2個景點之間的實際距離還不到我一根手指那么長,而生活中它們之間的距離還很遠的,那么怎樣知道2點之間的實際距離呢?

            (3)指名測量圖上距離,其它學生記錄并列式計算實際距離。(4)集體交流計算方法。

            對于用到方程的方法解答的步驟要板書并予以強調。要求學生說清各種算法的算理。估計會出現多種算法,課堂上給予充分的時間交流。

            師:請同學們要注意,剛才計算出來的數是兩個景點間的直線距離,二實際生活中,這兩點間沒有直來直去的路,而要繞彎走,因此實際走的路程要比實際距離來得多,我們現在研究的是兩點間的直線距離。師:請同學們來總結一下,在剛才的測量與計算中,應該注意一些什么?

            2、練習:完成教材第49頁例2

            學生獨立完成,板書交流。

            10/x=1/500000

            X=10×500000

            X=5000000

            5000000厘米=5千米

            3、根據比例尺做平面圖。

            出示例3:學校要建一個長80米,寬60米的長方形操場,請畫出操場的平面圖。

            (1)知道學生分組討論。

            (2)你覺得應該怎么辦?

            小組匯報:這道題沒有比例尺,要畫出平面圖形,應該先確定比例尺。

            (3)很好,這是解決這道題的關鍵。用什么樣的比例出尺比較合適呢?

            (4)根據比例尺確定圖上的操場的長和寬。

            下面大家以1:1000為比例尺,算一算操場在平面圖上的長和寬。

            80米=8000厘米60米=6000厘米

            8:8000=1:1000 6:6000=1:1000

            (5)讓學生按正確的數據,做出圖形。

            (6)下面同學們再試一試,先確定線段比例尺,看能不能解決。

            (7)引導學生總結根據比例尺做平面圖形的一般方法。

            4、小結并板書課題:

            請同學們回顧一下剛才的學習過程,不管是看地圖還是畫地圖都要用到什么知識?這說明比例尺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是很有用的,因此,我們不僅要知道它的意義,還要會利用它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三、拓展與練習

            1、請同學們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你還知道哪些地方會用到比例尺?

            2、我校明年要擴建一個大操場,計劃長為120米,寬為80米,請你根據圖紙的大小,從下面選出一個合適的比例尺,畫出它的平面圖。

            ①1:500

            ②1:600

            ③1:800

            板書設計: 比例尺的應用

            80米=8000厘米 60米=6000厘米

            8:8000=1:1000 6:6000=1:1000

            比的應用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使學生對反比例函數和反比 例函數的圖象意義加深理解。

            教學重點:

            反比例函數 的應用

            教學程序:

            一、新授:

            1、實例1:

            (1)、用含S的代數式 表示P,P是 S的反比例函數嗎?為什么?

            答:P=600s (s0),P 是S的反比例函數。

            (2)、當木板面積為0.2 m2時,壓強是多少?

            答:P=3000Pa

            (3)、如果要求壓強不超過6000Pa,木板的面積至少 要多少?

            答:至少0.lm2。

            (4)、在直角坐標系中,作出相應的函數 圖象。

            (5)、請利用圖象(2)和(3)作出直觀 解釋,并與同伴進行交流。

            二、做一做

            1、(1)蓄電池的電 壓為定值,使用此電源時,電流I(A)與電阻R()之間的函數關系如圖5-8 所示。

            (2)蓄電池的電壓是多少?你以寫出這一函數的表達式嗎?

            電壓U=36V , I=60k

            2、完成下表,并 回答問題,如果以蓄電池為電源的用電器限制電流不得超過10A,那么用電器的可變電阻應控制在什么范圍內?

            R() 3 4 5 6 7 8 9 10

            I(A )

            3、如圖5-9,正比例函數y=k1x的圖象與反比例函數y=60k 的圖象相交于A、B兩點,其中點A的坐標為(3 ,23 )

            (1)分別寫出這兩個函 數的表達式;

            (2)你能求出點B的坐標嗎?你是怎樣求的?與同伴進行交流;

            隨堂練習:

            P145~146 1、2、3、4、5

            作業:P146 習題5.4 1、2

            比的應用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判斷應用題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2.使學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解答應用題。

            3.培養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能正確判斷應用題中的數量之間存在什么樣的比例關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來列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從而正確利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

            教學難點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列出等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課件演示:比例的應用)

            (一)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

            2.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3.單價一定,總價和數量.

            4.每小時耕地的公頃數一定,耕地的總公頃數和時間.

            5.全校學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數和站的行數.

            (二)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過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還學過了解比例,應用這些比例的知識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比例的應用.

            教師板書:比例的應用

            二、新授教學.

            (一)教學例1(課件演示:比例的應用)

            例1.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4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從甲地到乙地共行駛5小時.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多少千米?

            1.學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獨立解答.

            14025

            =705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識解答.

            (1)思考:這道題中涉及哪三種量?

            哪種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樣知道的?

            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什么比例關系?

            教師板書: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

            教師追問:兩次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設甲乙兩地間的公路長

            千米.

            =

            2

            =1405

            =350

            答:兩地之間的公路長350千米.

            3.怎樣檢驗這道題做得是否正確?

            4.變式練習

            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40千米,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35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從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駛多少小時?

            (二)教學例2(課件演示:比例的應用)

            例2.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70千米,5小時到達.如果要4小時到達,每小時要行多少千米?

            1.學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獨立解答.

            7054

            =3504

            =87.5(千米)

            2.那么,這道題怎樣用比例知識解答呢?請大家思考討論:(投影出示)

            這道題里的路程是一定的,xx和xx成xx比例.

            所以兩次行駛的xx和xx的xx是相等的.

            3.如果設每小時需要行駛

            千米,根據反比例的意義,誰能列出方程?

            4

            =705

            =87.5

            答:每小時需要行駛87.5千米.

            4.變式練習

            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70千米,5小時到達.如果每小時行87.5千米,需要幾小時到達?

            三、課堂小結.

            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的關鍵,是正確找出題中的兩種相關聯的量,判斷它們成哪種比例關系,然后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

            四、課堂練習.(課件演示:比例的應用)

            (一)食堂買3桶油用780元,照這樣計算,買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識解答)

            (二)同學們做廣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三)先想一想下面各題中存在著什么比例關系,再填上條件和問題,并用比例知識解答.

            1.王師傅要生產一批零件,每小時生產50個,需要4小時完成:

            2.王師傅4小時生產了200個零件,照這樣計算:

            五、課后作業.

            1.一臺拖拉機2小時耕地1.25公頃,照這樣計算,8小時可以耕地多少公頃?

            2.用一批紙裝訂成同樣大小的練習本,如果每本18張,可以裝訂200本.如果每本16張,可以裝訂多少本?

            3.某種型號的鋼滾珠,3個重22.5克,現有一些這種型號的滾珠,共重945千克,一共有多少個?

            比的應用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能正確的判斷應用題中涉及到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2、能正確的用比例的知識解答比較簡單的應用題。

            3、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正確的判斷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比例關系。

            教訓難點:能根據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列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實際操作,引入新知識。

            (1)、讓12個學生上講臺,站成相同的幾組,可以怎樣站?全班有48人,像他們這樣站可以站成幾組,或者每組可以站幾人?

            (2)、讓學生說說“每組人數、組數和總人數”這三個量的關系,每組人數、組數成什么比例關系。

            (3)、全班有48人,像他們這樣站可以站成幾組,或者每組可以站幾人?

            (4)、你是怎樣算的,可以列出式子嗎?

            二、教學例1

            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4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從甲地到乙地共行駛了5小時,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多少千米?

            1、指導分析,理解題意。

            2、學生自己想辦法解答。

            3、師生探究用比例的知識解答。

            A、這道題中涉及到的量有哪些?

            B、哪種量一定(不變)?從哪里知道的?

            C、路程和時間成什么比例關系?判斷的依據是什么?

            D、如果我們把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看著X千米,那么我們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可以列出一個怎樣的方程?

            2小時和140千米相對應,5小時和X千米相對應,即可以列出比例:

            140:2=X :5

            E、學生列式并解答。

            F、說說怎樣檢驗我們的計算結果呢?

            4、如果把例1中的第三個條件和問題交換,又該怎樣來解答呢?

            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4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350千米,從甲地到乙地需要幾小時?

            學生自己解答,老師及時收集和處理反饋信息。

            三、教學例2

            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駛70千米, 5小時到達,如果需要4小時到達,平均每小時需行駛多少千米?

            1、引導分析,理解題意,找到相關的量。

            2、準確判斷它們成什么比例關系。

            3、學生解答,及時收集和處理反饋信息。

            比較例1、例2的異同。

            四、小結

            用比例解答應用題的關鍵是要正確找出兩種相關聯的量,準確的判斷它們成什么比例關系,然后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解答。

          【比的應用教案】相關文章:

          教案:《比的應用》07-13

          《比的應用》教案11-19

          《函數的應用》教案06-29

          比的應用練習的教案06-23

          《杠桿的應用》教案11-26

          《圖層的應用》教案模板08-30

          靜電現象的應用教案11-26

          數列的綜合應用教案11-26

          乘法的應用教案手機11-28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另类春色国产精品 |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日本好好热aⅴ | 亚洲精品中出在线 | 中国精品视频久久久 |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