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公開課教案

          時間:2022-04-02 17:30:17 教案 我要投稿

          燭之武退秦師公開課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燭之武退秦師公開課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燭之武退秦師公開課教案

            燭之武退秦師公開課教案1

            教學目標

            1、積累重點文言詞匯,了解文言文的一些重要語法知識。

            2、賞析人物形象和寫作技巧,培養對文言文詞句的語感。

            3、學習古人國難當頭時顧全大局不計個人安危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

            2、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教學方法:

            朗讀法。

            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

            2、學習課文1、2、3段。

            3、積累一些文言知識。

            4、學習燭之武機敏善辯的外交才能。

            上個單元我們學習了現代的一些詩歌,這個單元,我們將學習古代的一些散文。那么,學習古文,我們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識是什么呢?通過初中的學習,想必大家都有一定了解。

            (板書)文言文所要掌握的知識:

            ①通假字。

            ②一詞多義。

            ③古今異義。

            ④特殊句式(倒裝句、被字句等)。

            ⑤實詞和虛詞的使用(使動用法、意動用法、之子的使用等)。

            這些就是我們學習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識了。好,下面我們開始上新課。

            一、導入

            自古中國便有“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雄兵”之說,在一九五五年也有這樣一個流傳,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五個師是多少人呢,相當于11萬人,一個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11萬人嗎?今天我們要學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這個問題的答案。請同學們打開《語文》第一冊第16頁,跟著錄音一起勾出難點字詞。(板書: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二、關于《左傳》

            在進入課文之前,我先來帶同們玩一個游戲(PPT展示內容)。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解題:退:使動用法,使……撤退

            師:軍隊

            2、糾正字音。

            函(hán)氾(fán)佚(yì)縋(zhuì)闕(quē)逢(páng)

            4、剛剛同學們跟隨視頻錄音讀了一遍課文,請問: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解析: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禍。

            那么,“燭之武退秦師”為什么要退?怎樣退?退的結果若何?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看看燭之武是怎樣退秦師,結果又如何的。

            三、課文分析。

            (一)講解第一段。

            1、譯文:晉文公、秦穆公聯合攻打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理,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

            2、第一段寫了什么事情?——秦晉圍鄭

            3、秦晉為何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補充背景:

            ①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重耳過鄭);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退避三舍)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貳于楚也)。

            ②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都很好(秦晉之好);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

            4、重點講解:

            ①候、伯——指晉文公和秦穆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②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倒裝句)

            以,是連詞,表因果關系;

            其,代詞,代鄭國

            于,是介詞,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對于”。

            “于晉”,是古漢語中常見的介賓結構后置,按現代漢語的語序應是:以其于晉無禮。翻譯成現代漢語是: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

            “且貳于楚也”句中的“貳”指從屬二主,“于”是介詞,引出二主之一的“楚”。

            貳為數詞動用,翻譯成現代漢語是: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

            (提醒學生從翻譯的方面看句子語序的調整,得出本句的介詞結構“于晉”、“于楚”本來應在“無禮”和“貳”的前面,但句子中卻是在它們后面,所以是倒裝結構中的介賓短語后置,也叫狀語后置。)

            ③晉軍(于)函陵——軍,名詞活用為動詞,駐軍、駐扎。(省略句)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這樣斷句對不對,為什么這樣斷句呢)”。“軍”是名詞活用作動詞了。同時,也可以明顯的看出秦晉是分駐在兩個地方的,為什么這樣交代呢?(且看下文)(這為下文埋下了伏筆)。

            5、秦晉圍鄭,來勢兇猛,鄭形勢危急,渲染了氣氛。同時,兩事均與晉利害相關,與秦關系不大,秦可以爭取;兩軍分兵駐扎,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為燭說秦埋下伏筆。

            (二)講解第二段。

            1、譯文: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王,秦軍一定會撤退。”鄭伯聽從了佚之狐的意見。(燭之武)推辭說:“老臣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鄭伯說:“我不能早點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您也有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

            2、第二段寫了什么什么?——燭之武臨危受命。

            3、重點講解:

            ①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倒裝句,介詞結構后置句,還原后的正常句式應為“佚之狐于鄭伯言曰”;

            ②辭曰:省略句,補充完整后為“(燭之武)辭曰”;

            ③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不譯;

            ④無能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無能:不能。已:同“矣”,句末語氣助詞;

            ⑤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也”字表判斷(判斷句)。

            4、文中寫了個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對燭之武有足夠的了解,但是寫他是為了寫燭之武服務的,燭之武未出場已經引出了讀者的強烈關注。燭之武可以說是壯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滿腹牢騷、滿心委屈,但能以國事為重,深明大義。文中還著力寫了鄭伯,他用于自責,更能以情動人,以誠動人。

            (三)講解第三段

            1、燭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說的呢?有沒有效果呢?我們看到第三段,第三段寫了什么事情?——智退秦師

            2、譯文:

            3、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詞類活用:

            亡:動詞的使動用法;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鄙:名詞的意動用法;

            封:名詞的意動用法;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薄: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東:名詞活用做狀語;

            盟,名詞做動用,釋為訂立盟約。

            (2)通假字:

            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

            厭:通假字,通“饜”;說:通假字,通“悅”;

            闕:通假字,通“缺”或“掘”;

            (3)古今異義:

            以為:古意:把……當作;今意:認為。

            行李: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時帶的包裹。

            東道主:古意: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請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異義詞,古意:缺乏的東西;今意:精神不好。

            (4)特殊句式: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介詞結構后置,還原后為:若亡鄭而于君有益。

            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還原后為:有何厭。

            4、燭之武如何退秦師: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矣”從這個形式圖中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秦的劣勢。

            (2)所以,燭之武一開始就擺正自己的位置,“鄭即知亡矣”,之后,說“若亡......執事”,從形式圖中,也可以看出秦晉圍鄭,受益的就是晉。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

            (3)晉強,相對的秦就弱了。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

            (4)要是不滅鄭,會怎么樣呢“君亦無所害”。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

            (5)晉國曾經有不講信義的行為,還能相信嗎?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6)(秦——晉——鄭)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經過以上這幾點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燭之武說退秦師的原因(理由):

            三個角度——現在、過去、未來。

            五個理由:

            A、越地難治論

            B、亡鄭陪鄰論

            C、舍鄭有益論

            D、過河拆橋論

            E、晉國擴張論

            燭之武通過這幾個反面的分析,使得秦王心中開始動搖,我們且看結果如何?

            5、說秦的結果是:①秦鄭訂立盟約;②秦國駐兵守鄭。

            6、燭之武的游說藝術:

            (1)為對方打算——不暴露游說目的。燭之武先講明秦晉圍鄭,即使攻下鄭國,秦國亦無大裨益;進而分析晉侯出征目的在于擴張領土,且欲壑難填。一方面使秦伯覺得枉費心機,一方面頓感危機所在。于是,燭之武“一心為秦”地挑撥離間了“秦晉之好”。

            (2)用婉言相勸——忠言順耳更利于聽。雖然燭之武年歲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豈敢倚老賣老,婉言以說,“良言一句三冬暖”,秦穆公怎能不愛聽,又怎能不依計行事。

            (3)巧施攻心術——先對方之憂而憂。燭之武抓住秦伯擔憂“幫晉滅鄭后反而惹火燒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層層逼緊,透辟申明圍鄭對秦無任何好處,曉之以害,動之以利,所以得以解鄭國之圍。

            7、燭之武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他之所以能說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處處為秦國著想(表面看來),理由充分。這段說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并且以自己睿智和勇氣為鄭國解除了秦國這一強大的危機。

            這節課,我們分析了這篇課文的前面三段,下節課我們再來講解課文的第四段、也就是最后一段,看看晉文公是如何表現出一代霸主的睿智的!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第4段。

            2、分析人物形象及其人物描寫的手法。

            3、本文寫作的特點。

            4、歸納本文的文言虛詞。

            一、舊課復習

            1、特殊句式的考察。

            2、詞類活用的考察。

            3、句子翻譯。

            二、講解第四段

            1、譯文:略

            2、第四段講講了什么?——晉師撤離

            3、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詞類活用:

            敝: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2)通假字:

            知:通假字,通“智”。

            (3)古今異義:

            夫人:古意:那個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意:離開;今意:到,往。

            (4)特殊句式: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斷句。

            4、解析:晉文公是頭腦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不仁”只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兵攻鄭。“不知”是實質,“知”是理智,是對現實情況的客觀分析,是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不武”,則是因為勝敗難以預料。所以,說到底,晉的退兵,是“利”字使然。這是一種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5、所以故事的結局就是,晉文公毅然撤軍作結,鄭國轉危為安。而這也正是燭之武所想達到的目的。

            三、人物形象分析

            1、佚之狐:正面:慧眼識才、舉賢、伯樂

            反面:狡猾、權臣

            (1)找學生讀佚之狐的那句話: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讓學生談對佚之狐的看法。多數學生會說這是個伯樂。那么請學生思考如下問題: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

            補充:據史料記載,說服秦伯的初定人選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勸退秦師。但他為什么自己不去而舉薦了燭之武呢?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說服秦伯誰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惱了秦伯,自己掉了腦袋不算,還可能被牢牢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后人指指點點。抬出燭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幾率,在成就燭之武的同時自己也落個“伯樂”的美名。所以說他是一條狡猾的狐貍!

            (2)通過他的話,我們可知他對燭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燭之武這么能干,為什么到現在才舉薦呢?他這是一種什么心理。——嫉妒、紅眼病。

            2、鄭伯:正面:善于納諫、勇于自責、善于言辯

            反面:目光短淺、不重視人才、不合格的君主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說說對他的看法。(大部分同學會說鄭伯是一個禮賢下士、從諫如流的君主。)

            啟發:是不是還能有別的理解:他平白無故的怎么禮賢下士起來了呢?——事到臨頭才開始求賢。

            (2)、讓學生們品味他的話:“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來干活,是幫我的忙也是幫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幫忙,對你也沒有好處。話里含有威脅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晉攻打鄭的原因——當年慢待晉文公,可知鄭伯是個目光短淺又自私的人,如今來求燭之武,也不過是臨時抱佛腳罷了。

            3、燭之武:正面: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知難而上,義無反顧的勇士;口若懸河,巧言善辨的辯士

            反面:無自薦的“勇氣”、不懂得官場的左右逢源

            (1)燭之武能言善辯,才智過人。這樣的人為何老不見用?——當權者不注意選拔人才,有權者的嫉妒。

            (2)從文中可看出,他對國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徹。既然燭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徹想干什么?

            啟發: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對他暢談天下大勢。可以說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著出山的準備。——燭之武也是如此。盡管懷才不遇,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燭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業,他的心始終沒有放棄過“一飛沖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關注著天下形勢,思考著安定天下濟蒼生一逞抱負的路徑。你想,一個小小的“弼馬溫”,怎么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那么清楚,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無疑是后人敬仰他們的主要緣由。

            (3)這樣一個才華長久沒顯出來的人,當國家有難的時候他還是出來解國家之圍了。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須發盡白的老者,夜縋而出時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當他拄著拐杖走進秦營時又是怎樣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

            (4)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5)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但是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點呢?——燭之武為何不在“臣之壯也”的時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樣,大膽地“自贊”于鄭伯的駕前呢?

            4、晉文公:正面:理智、審時度勢、雄才大略、隱忍不拔

            反面:貪婪

            四、人物的寫作特點

            1、簡而精;2、曲而達;3、婉而有致

            五、寫作特點(以小見大觀《左傳》)

            1、情節波瀾起伏。

            文章的事件一件連一件,情節是不是平穩發展的呢?——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明確:大軍壓境(十萬火急)——佚之狐薦燭之武(一線生機)——燭之武發牢騷(波瀾)——鄭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轉機)——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議攻秦(出現危機)——晉公再曉之以理(一場虛驚)。

            文章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2、伏筆和照應。

            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從懸崖跌到深谷呢?——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設置了伏筆和照應

            明確: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二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

            3、詳略得當。

            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燭之武怎樣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簡單的交代。從秦晉圍鄭寫到晉師撤離,在這期間應該說發生了許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羅列,如鄭國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驕橫傲慢地對待這位即將亡國的國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選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詳略得當,從而做到繁而不雜,有始有終,層次井然。

            六、歸納

            (一)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表轉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副詞,怎么能)

            4、之

            ①公從之。(代詞)

            ②臣之壯也。(置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③是寡人之過也。(助詞,的)

            5、其

            以其無禮(代詞,鄭國)

            肆其西封(代詞,它的)

            失其所與(代詞,自己的)

            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的語氣,還是)

            (二)詞類活用

            1、名詞做狀語:A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在東邊;在西邊)

            B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

            2、動詞活用為名詞:A君亦無所害(害處)

            B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恩惠,好處)

            3、形容詞活用為名詞:A臣之壯也(壯年)

            B越國以鄙遠(遠方,邊遠的方)

            C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

            D鄰之厚,君之薄也(雄厚、削弱)

            4、名詞活用作動詞:A晉軍函陵(駐扎)

            B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封,作疆界。)

            5、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朝濟而夕設版焉(“朝”、“夕”)

            6、使動和意動用法:A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鄭亡)

            B越國以鄙遠(鄙,以……為鄙)

            C若不闕秦(使……土地減少)

            (三)特殊句式

            1、省略句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主語)

            (晉惠公)許君焦、瑕(主語)

            夜縋(燭之武)而出(賓語)

            敢以(之)煩執事(賓語)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介詞)

            2、倒裝句

            以其無禮于晉(于晉無禮──介賓短語后置,又叫狀語后置)

            且貳于楚也(于楚從屬──同上)

            佚之狐言于鄭伯(于鄭伯言──同上)

            何厭之有(有何厭──賓語前置)

            3、判斷句

            是寡人之過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4、通假字

            無能為也已(已——矣)

            共其乏困(共——供)

            秦伯說,與鄭人盟(說——悅)

            焉用亡鄭以陪鄰?(陪——倍)

            何厭之有?(厭——滿足)

            失其所與,不說(說——智)

            5、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燭之武退秦師公開課教案2

            教學重點:

            因聲求氣,通過誦讀把握文章的人物形象,抓住左傳筆法的神韻。

            教學難點:

            誦讀,推究人物心理狀態和情感表達。

            教學過程:

            一、導入:秦晉之好: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是晉獻公的女兒;晉獻公的兒子晉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夫人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兒。由于春秋時期秦、晉兩國世為婚姻,后人稱兩家聯姻,就叫“互結秦晉”,或稱為“秦晉之好”。

            二、說背景

            1、春秋形勢圖

            2、結合課文第一段,學生梳理背景。

            時間:九月甲午

            事件:晉秦圍趙

            原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部署: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三、文言學習誦讀法介紹:因聲求氣

            1、古人論述朗讀在學習中的重要性: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宋朱熹

            “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清姚鼐《尺牘》。

            “如《四書》、《詩》、《書》、《易經》、《左傳》、《昭明文選》,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二者并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時必有句調湊赴腕下,自覺瑯瑯可誦矣”清曾國藩《家訓》

            2、氣:

            含義之一:指作者發話的口氣聲氣,遣詞造句的特點;作品里一個個人物說話的口吻。

            含義之二:情緒和感情態度、思想、氣質等。

            四、三步誦讀法:首正其音,次通其意,再求其氣。

            1、齊讀全文,正音、掌握節奏

            共gōng通“供”說yuè通“悅”知zhì通“智”

            縋zhuì闕quē逢páng孫

            2、通其意,誦讀,用一個字概括各個人物之間的關系。

            五、求其氣

            1、用經典論述引出《左傳》特色,點明本文學習重點:通過個性化語言揣摩人物。

            “《左傳》敘事中人物的行動、對話構成了表現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絕少對人物進行外貌、心理等主觀靜態描寫。通過人物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現,形象得以完成。”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2、學生三人一組分別揣摩佚之狐、燭之武、鄭文公語言中的語氣、感情。

            (1)“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2)學生誦讀,點評

            (3)三個句子里分別寄寓的感情:

            于國事之憂心焦慮(“危”),對燭之武的信任(“必”);才不能用,牢騷滿腹(“也”“猶”、“矣”、“也已”);真切自責,指明利害(“是,過”、“不利焉”)

            3、誦讀、研討燭之武說退秦穆公的一段話

            (1)投影古人總體評價燭之武言辭的評論

            如此辭令,真無一字不妙,無一著不老靠圓密。春秋時祖此者甚多,此不特千古辭命之祖,亦千古處難濟變之師也。拜服,拜服!【明】魏禧《左傳經世鈔》卷四

            退秦詞令,勢透機圓。【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三

            燭之武為國起見,說秦之詞,句句悚動,有回天之力。其中無限層折,猶短兵接戰,轉斗無前,不慮秦伯不落其彀中也。【清】林云銘《古文析義》卷一

            (2)依據“無限層折”說,學生誦讀本段,討論本段究竟有幾層意思。(在賞析中解決重要字詞)

            明確:第一層:內容上講鄭國必亡,語氣上則體現以退為進的沉著真摯;

            第二層:內容上講亡鄭利晉,語氣上則顯出平穩、嚴正;

            第三層:內容上講存鄭利秦,語氣上則體現高亢、誠懇;

            第四層:內容上挑撥離間秦晉關系,語氣上則顯得慷慨激烈。

            (3)引前人具體分析燭之武言辭的評論印證本段的絕妙

            篇中前段寫亡鄭乃以陪晉,后段寫亡鄭即以亡秦,中間引晉背秦一證,思之毛骨俱竦。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鄭,而且戍鄭也。【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一

            得勢全在秦、晉圍鄭,鄭既知亡二語,先令人氣平了一半;以后紆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窩里去。詞令之妙,一至于此!其悅而且戍也,固宜。【清】過琪《古文評注全集》卷一

            皆從利害上立言,反反復復,似深為秦籌者,委婉入情,令人自為心折,極辭令妙品。

            【清】余誠《古文釋義新編》卷二

            4、誦讀、賞析晉文公的一段話

            (1)“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

            (2)借助“仁”、“知”、“武”三字賞析晉文公形象

            明確:在秦軍改而幫助鄭國時,晉文公表現出了清醒的認識和理智的判斷,(知恩能報求仁義、維持盟國展智慧、戰未必勝見謀略),因而語氣上應當讀出晉文公英明睿智的沉穩自如。

            六、拓展遷移:(運用對對聯的方式總結人物形象)

            1、古人言“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燭之武所言所行是也。誦讀課文,結合文中各個人物的性格、行事,仿照例句自己擬一副對聯。

            如:鄭文公誠心悔前過佚之狐慧眼薦英才秦穆公度勢盟鄭

            燭之武大義縋虎穴燭之武巧言退秦師晉文侯審時班師

            2、“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子兵法謀攻》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小結:哲人說:讀史使人明智。那么學完《燭之武退秦師》,我們又懂得了什么智慧呢?我想,一是告訴我們外交言辭的重要性,也就是如何說服別人,如孫子所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二是明白在國家大義面前,我們應該有“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正氣磅礴。

            燭之武退秦師公開課教案3

            [學習重點]

            1、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概況。重點了解《左傳》作為先秦歷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內容和語言特色。

            2、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的知識,以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學習難點]

            1、掌握正確誦讀方法,養成閱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在課余拓展遷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燭之武智退秦師的政治活動,鑒賞燭之武的嫻熟而精要的外交辭令。

            [文習賞識]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

            《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作者相傳為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認為它是一部獨立的自成體系具有獨立創見的歷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關春秋時期各諸候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實都有載述,具體面完整地顯示了時代概貌。顯然,傳統“天命”、禮教思想時有流露,這是歷史局限性。

            《左傳》又具有很高的文字價值。善于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敘事委婉詳盡,情節富于故事性和戲劇性,描寫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鮮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

            [整體感知]

            本文記述了秦晉聯合攻打鄭國的一個故事。鄭國被秦、晉兩的國包圍,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鄭圍,迫使晉國也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出他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燭之武,不計前嫌,受命于危難中,義無反顧奔赴敵營。在大國國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晉間互爭霸權,權利不一致的基本矛盾侃侃而談,句句打動對方。終于說服秦君,解除國難,燭之武的言行,體現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國家主權的愛國思想。

            課文按故事情節的發展分為四段:第一段寫秦、晉國圍鄭;第2段寫燭之武臨危受命;第3段寫燭之武智退秦師;第4段寫晉師撤離鄭國。

            本文主要寫燭之武說退秦師,因此燭之武的外交辭令是本文記敘的重點,從而塑造了燭之武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后的胸有成竹,對秦晉兩國關系和矛盾的了如指掌,,使他的形象躍然紙上。至于其他方面就寫得較為簡略。文章波瀾起伏,亦張亦弛,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敘事中注意伏筆與照應,從而使結構嚴謹。

            [課文重點存儲]

            要重視積累,對常用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要寓詞于句,從意義和用法兩方面透徹理解,應牢記:積累是運用的前提。

            詞類活用

            一、字

            1、字音:

            ①汜,fàn,字的左邊為“三點水”,故其義必與水相關。指汜水,是位于鄭國境內的一條河流。另外,“范”字的讀音也是由草字頭下面的“汜”的讀音而來。

            ②縋,zhuì,字的左邊為“絞絲旁”,故其義與繩索、絲綢相關。意為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聲構字法”,左邊為繩索之形,右邊是其音,“縋”的讀音就是根據“追”而來。

            ③共,本為象形字,下面兩點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個通假字,通“供”,供給之意,讀gōng。

            ④闕,形聲字,“門”為形,“闕”為聲,讀作quē,意即門戶受損。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時,讀páng。

            2、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供應。讀gōng)

            (3)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4)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高興。讀yuè。)

            (5)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聰明。讀zhì)

            二、詞

            1、詞類活用:

            ①燭之武退秦師(退,使動用法,使……撤兵。)

            ②晉軍函陵,秦軍汜南(軍,名詞作動詞,駐軍。)

            ③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亡,使動用法,使……滅亡。)

            ④越國以鄙遠(鄙,名詞意動,把……當作邊邑;遠形容詞作名詞,遠地。)

            ⑤領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詞作動詞,變雄厚、變薄弱。)

            ⑥即東封鄭(東,名詞作狀語,向東;封名詞意動用法,使……成為疆界。)

            ⑦若不闕秦(闕,動詞使動用法,使……削弱。)

            ⑧闕秦以利晉(利,名詞使動用法,使……獲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詞用作動詞,損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詞作名詞,缺少的東西。)

            2、古今異義

            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①東道主

            今義:請客的主人。

            古義: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來。

            ②行李

            今義: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等。

            古義:缺少的東西。例如:共其乏困

            ③乏困

            今義:疲勞。

            古義: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夫人

            今義:對已婚女子的尊稱。

            三、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是寡人之過也(“……也”表示判斷)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斷)

            2、省略句

            ①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省略主語“燭之武”)

            ③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介詞“以”的賓主“之”)

            3、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有”的賓語“何厭”前置,“之”作為標志。翻譯時要調整為“有何厭”)

            4、狀語后置

            以其無禮于晉(介賓短語“于晉”作狀語,后置,翻譯時要調整為“于晉無禮”)

          【燭之武退秦師公開課教案】相關文章:

          燭之武退秦師03-16

          《燭之武退秦師》說課11-25

          《燭之武退秦師》課文講解12-12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翻譯、賞析03-13

          《燭之武退秦師》文言文譯文08-16

          《燭之武退秦師》文言文賞析08-08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15篇04-01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翻譯、賞析4篇03-13

          《燭之武退秦師》閱讀練習答案及翻譯07-16

          燭之武退秦師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08-10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在线 | 天堂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 | 日本最新免费二区 | 日韩亚洲专区中文字幕 | 色鬼97悠悠久久综合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