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統計教案

          時間:2022-04-06 10:34:04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統計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統計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統計教案

          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統計教案1

            教學課題:

            《統計》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第二冊第七章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創設學生喜歡的情境進一步學習象形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2.能結合具體情境用調查、計數等方法收集整理數據,并完成統計圖表。

            3.在統計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使學生能從統計圖表中反映出的數據關系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并給以解決,提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4. 直觀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能與同伴交流思想。

            5.培養學生有序觀察、有條理思考的習慣和知識應用的意識,體驗與同伴合作的歡樂,具有初步的統計意識。

            教學重點:

            1.通過實例感受統計的必要性。

            2.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關系提出并回答簡單的題。

            教學準備:

            課件、題卡、小桶、小紅旗、旗座、玻璃珠

            教學過程:

            (課前交待插紅旗的個人成功體驗與小組團結協作!)

            一、大象生日事例,鞏固統計認識

            1、創設故事情境,激趣入課

            你們知道自己的生日是那天嗎?生答

            今天也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動物園里正準備給一位小朋友過生日。他是誰啊?(直接入課)

            這么多的客人,他們正給大象胖胖唱生日歌呢。我們也一起來吧!(一起唱生日歌)。(營造氣氛)

            2、統計客人數量,完成統計表

            讓我們找找,都來了那些客人?(學生指出,老師點出來形成象形統計圖)

            數一數各有多少?師課件填表。

            3、問題與解決

            根據統計圖,你有什么發現?生:我發現…

            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嗎?生提出問題,再解決。

            二、摸珠子事例,教學可能性大小

            1、介紹游戲做法

            (投影儀投影)游戲方法;游戲規則。

            裁評方法:做得又好又快。

            2、小組玩并做好統計,完成統計圖和統計表。

            鞏固統計圖的記錄方法

            3、結果分析,導出結論

            請一小組代表發言:根據圖表,你發現了什么?(什么顏色的次數最多?)再看實物論證。

            再次發言,引導形成結論意識。

            小組同學根據圖表,推測哪種顏色球的多少,再實證。

            三、水果事例,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1、提出問題

            老師有一個水果店,賣了這幾種水果(課件出示)。

            你喜歡吃那些水果?生答

            好的!大家到時來的時候,老師請客!老師想請小朋友們在小組中調查一下,把你們喜歡吃的水果都記下來?

            2、學生調查

            小組活動,完成統計表格。

            3、學生發現情況,解決問題

            根據你們的統計,你能發現什么?

            現在生意特好!我呢,就想再進一點水果?你認為現在可以去進點什么水果才是最好賣的?

            四、生活中還有什么地方用到了統計呢?

            班上的同學,看一看是男同學多還是女同學多!

            統計學校的老師,知道學校是男老師多還是女老師多!

            看看什么東西好賣!(市場調查,進貨)

            天氣調查,幫助農業生產!

            比多少!

            …

            五、學習情況事例,就地挖掘教材

            1、統計學習情況

            學生清理小紅旗的面數,完成數據收集。

            完成統計表(課件)

            2、學生發現

            你可以看出什么?

            3、教師總結

            六、品牌電視事例,課堂延伸

          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統計教案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在現實生活中應用;

            2.使學生能根據數據進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線統計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具準備:未完成的統計圖、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小明的媽媽記錄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師出示P110例2的統計表)

            引導學生看到統計表想提什么問題,激發學生繪制折線統計圖的興趣。

            二、動手制作折線統計圖

            1.學生獨立完成折線統計圖

            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統計表內的數據,獨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統計表折線統計圖。

            教師先演示其中一個數據的畫法,然后再讓學生動手畫。

            分為兩個層次動手實踐:第一層次為學生練習2分鐘,教師將巡視發現的問題組織學生分析,再推進第二個層次的練習。

            師指導個別學生。

            2.小組交流作品,欣賞折線統計圖

            A學生根據折線統計圖說說發現了哪些信息?

            解決以下問題:小明幾歲到幾歲長得最快?(師小結:折線中線段最長的那條就是長得最快的那段時間,也可以通過計算所有差值得出結果。)長了多少厘米?是怎么發現的?

            小明115厘米時幾歲?

            5歲半時小明身高大約多少?

            師引導學生從前幾年身高的增長情況來猜測小明5歲半時的身高。

            B學生小組評價優秀作品;

            C全班交流優秀作品。

            3.根據折線統計圖進行合理推測:小明身高的發展趨勢。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書中P111的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師組織學生進行評析、交流。

            2.完成書中P112練習十九第二小題的問題解答;

            四、小結評價。

            五、作業:完成書中P113練習十九第3小題

          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統計教案3

            導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第95頁的例3及相關內容。

            導學目標:

            1、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了解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能把復式條形統計圖補充完整。

            2、能根據復式條形統計圖提出并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會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導學重點:

            能把復式條形統計圖補充完整,并根據復式條形統計圖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導學難點:

            根據復式條形統計圖進行數據分析。

            導學準備:

            課件、圖片等。

            導學過程:

            一、預學--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出示某地區城鎮和鄉村人口統計表,讓學生從中獲取信息。

            2、請你用學過的條形統計圖的知識將這個統計表中的信息在條形統計圖中畫出來。

            生自主畫圖。

            3、 在畫這個條形統計圖時,我們應注意哪些問題?

            師:這些是我們學習過的單式條形統計圖,老師想考考大家:請問1980年鄉村人口比城鎮人口多多少人呢?

            生:多37萬人。

            師;在比較過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覺得這樣對比比較麻煩,要先找到第一個圖,再找第二個圖,然后再計算。

            生:那我們能不能將兩個條形統計圖合并成一個統計圖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適時進行引導,使學生明確:將兩個統計圖中的內容合成一個統計圖,便于信息的獲取與對比。

            師:像這樣將兩個統計圖中的內容合成一個統計圖,這種新的統計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復式條形統計圖。(板書課題。)

            引出課題--復式條形統計圖

            二、 互學--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1、明確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放手讓學生制作復式條形統計圖。

            (1)明確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

            師:我們來看這位同學制作的復式條形統計圖,你覺得還有哪些地方需要進一步完善?

            根據學生討論,明確復式條形統計圖與單式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①要用兩個直條來表示兩組不同的數據;②為了區別兩個直條表示的不同含義,要在統計圖的右上角標明圖例。

            (2)放手讓學生在樣圖中繪制復式條形統計圖。

            教師:請同學們根據這個統計表中的數據把教科書第96頁上的復式條形統計圖補充完整。

            2、根據圖中的信息提出簡單的問題并進行分析和判斷,發展數據分析觀念。

            教師:(出示完整的復式條形統計圖)觀察這幅復式條形統計圖,回答以下問題

            (1)哪年城鎮人口數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鄉村人口數最多?哪年最少?

            (3)哪年城鄉人口總數最多?哪年最少?

            (4)你還能得到哪些信息?

            師適時加以引導:①感受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②觀察發現:人口總數逐年上升,從而進行人口教育;③了解:隨著經濟的發展,鄉村人口不斷轉為城鎮人口,鄉村人口不斷減少,城鎮人口不斷增加。

            3、認識橫向復式條形統計圖,感受復式統計圖的不同呈現形式。

            師:這里還有一幅復式條形統計圖。認真觀察,你能從中獲取哪些信息?

            生:他們都通過復式條形統計圖表示出了城鄉人口。

            總結:橫向復式條形統計圖和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中記錄的信息是相同的。

            教師:為什么復式條形統計圖有橫向和縱向之分呢?

            生:因為這是兩種不同表現方式。

            總結:橫向復式條形統計圖與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在其他方面是相同的。

            師:請大家在教科書第96頁的橫向復式條形統計圖補充完整。

            小結: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又認識了一種新的統計圖——復式條形統計圖。根據實際需要,復式條形統計圖有不同的呈現形式,例如縱向的、橫向的以及兩個直條上下重疊在一起的。不論哪種呈現形式,都直觀地反映了所統計的數據,方便我們更好地獲取有關信息,進行分析和判斷。

            三、評學--及時練習,鞏固提高

            1、教科書第97頁“做一做”

            2、教科書第98頁第1、2題。

            板書設計:

            復式條形統計圖與單式條形統計圖的區別

            1、兩個直條表示不同的數據

            2、在條形統計圖的'右上角標明圖例

          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統計教案4

            教學內容:

            條形統計圖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多個單位),能用條形統計圖直觀、形象地表示數據。

            2、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能力。

            實驗目標:

            1、 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運用知識的遷移,引導學生從已有知識經驗出發,主動參與新知的探索與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課件出示:本班學生在學校春季運動會中踢毽子比賽的一段錄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績統計表做例1。

            教師揭示課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統計。

            二、合作學習,探案求知

            1、教學例1

            課件出示例1的統計表。

            教師:從收集的統計表中,你們獲得了哪些信息?學生可能回答:小紅踢120個,小方踢100個,小紅比小方多踢20個……

            教師:從統計表中我們可以獲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據統計表中的信息制成統計圖嗎?怎么制呢?學生可能回答:可用我們學過的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畫3根就可以表示3個同學。

            教師:1格表示多少呢?(課件出示1格表示1個)如果1格表示1個,小紅踢的毽子個數要畫多少格?(課件動態展示畫出120格)學生產生沖突:畫120格好麻煩喲。教師質疑:那怎么辦?有什么好的辦法來表示呢?學生可能會想到用1格表示2個,5個,10個,20個……

            教師:小組合作學習,思考討論。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適呢?說說想法。②小組內繪制出條形統計圖。用投影儀展示小組繪制的條形統計圖。

            課件展示用1格表示2個,5個,10個,20個時繪制的條形統計圖

            教師:觀察比較這些統計圖,在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適呢?通過學生的觀察比較,他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答案。

            學生1:用1格表示10個比較合適;120個就畫12格;100個就畫10格,90個就畫9格。

            學生2:用1格表示2個,5個也可以,只是畫的格子要多些。……教師結合學生畫的統計圖的美觀方面進行適當評價。

            教師:現在用1格表示10個來完成書上116頁的統計圖。

            2、教學例2

            課件出示例2的統計表。

            教師:根據這個統計表你獲得哪些數據信息?學生匯報所獲得的信息。

            教師:小明要幫爸爸制作條形統計圖。思考或同桌交流。①橫軸和縱軸各表示什么?②用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適呢?全班交流,匯報。學生自己動手繪制條形統計圖。

            課件展示條形統計圖

            教師:觀察統計圖,你有什么發現?

            課件出示:小明家蘋果產量逐年增加;20xx年的蘋果產量是20xx年的2倍……

            教師:根據你的發現,你對小明家承包蘋果園有什么想說的?還有什么好的建議?

            3、小結今天學的條形統計圖與以前學過的條形統計圖有什么不同?

            教師:以前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接觸的數據都比較小,因此我們都用1格表示1個單位。在生活中,我們還經常接觸到更大的數據。

            課件出示:為了方便,我們用1格可以表示多個單位,不僅可表示10個,也可以表示2個,5個,100個,1000個等,要根據具體的情況而定。

            三、鞏固練習

            (課件出示練習題)

            四、課堂總結

            教師:這節課學了些什么?有什么收獲或問題?

            《條形統計圖》課后問卷

            1、老師用課件出示:本班學生在學校春季運動會中踢毽子比賽的一段錄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績統計表做例1的授課形式,你喜歡嗎?為什么?

            2、老師用投影儀展示小組繪制的條形統計圖,對你的學習有幫助嗎?有哪些幫助?

            3、你喜歡老師使用多媒體課件講授本節課嗎?為什么?

            統計數據分析

            學生對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化學習效果統計

            圖表二

            認同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的人數 認同率%

            實驗班(40人) 39 97.5%

            對照班(40人) 33 82.5%

            效果分析:

            1、從實驗數據可以看出,實驗班學生對于多媒體進入數學課堂有較高的興趣,喜歡多媒體教學的數學課,非常認同這種教學模式,認同率達到97.5%。從問卷中可以看出對照班學生也希望數學課中能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認同率也有82.5%,希望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2、在實驗課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放映本班學生在學校春季運動會中踢毽子比賽的一段錄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把踢毽子的成績統計表做例1,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用 1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是在學生學習了用1格表示1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通過課件展示用1格表示2個,5個,10個,20個時繪制的條形統計圖,使學生更形象、更直觀地看到了這是解決問題的需要,這較好的運用了知識的遷移,引導學生從已有知識經驗出發,主動參與新知的探索與學習。通過課件,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放手讓學生分組討論、探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統計教案5

            一、復習分段整理數據

            出示第1題,讓學生讀懂題目,再獨立完成

            全班交流:(1)是交流自己所用的方法,比如可以每統計一個數據之后把該數據做一記號

            (2)交流統計結果,檢查自己做對了沒有

            (3)交流自己統計的時候有沒有出現問題,其他同學可針對性地提出改進辦法

            最后要提醒學生注意檢查的習慣:數據提供的是20個學生的記錄,那在后面的表格中,也應該要有20個“合計”,否則就是遺漏或是重復了。

            看統計好的表格,說說你從這表格中讀懂了哪些信息?

            二、條形統計圖:

            1、看圖:

            出示第2題:先讓學生讀懂題目

            回答問題一:這一周的用水量,哪天,哪天最低?

            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回答問題二:怎么評價一周的用水量呢?(一般可用用水總量或是平均每天的用水量)想一想:哪種方法更清楚?怎么求平均每天的用水量呢?請你算一算

            算完后問:有沒有哪天正好是這個平均數“9噸”的?

            從條形統計圖上看一看,它在整體中處于一個怎樣的水平?(不高不低)

            從這份條形統計圖中,你還想到了什么問題?

            2、畫圖:

            出示第3題。先請學生說說各類食品具體所指,按要求分類整理,制成統計圖。

            完成統計表后繼續完成條形統計圖,注意不要遺漏了制作時間和直條上的數據。

            比較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說說你認為它們各有什么好處?

            (統計表能清楚地反映各類數據

            條形統計圖不僅能反映出各類的具體數據,還能清楚地看出各類之間的多少關系,更加的直觀。)

            三、游戲規則的公平性

            出示第4題。判斷3個游戲規則:

            1、正方體的三個面寫“1”,三個面寫“2”。“1”朝上甲贏,“2”朝上乙贏

            讓學生說說是否公平?為什么?

            (1和2都有3次出現的機會,是公平的。)

            2、正方體的四個面寫“1”,兩個面寫“2”。“1”朝上甲贏,“2”朝上乙贏

            (1有4次出現的機會,2只有2次,是不公平的。)

            3、正方體的六個面分別寫1~6,朝上的數小于3甲贏,否則乙贏

            理解“否則”:小于3的只有1和2,否則就是指剩下的3、4、5、6,有4個,所以是不公平的。

            小結:像這樣的游戲要判斷是否公平,主要看什么?

            (決定輸贏的次數是否相等)

            四、思考:

            小明和小剛同時各拋一枚硬幣,這兩枚硬幣落地后如果朝上的面相同,算小明贏;朝上的面一正一反,算小剛贏。這樣的游戲規則公平嗎?為什么?

            可先讓學生猜一猜。再互相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交流的時候,適當板書:

            正正、正反;反反、反正有2次出現是一樣的,2次是不一樣的,所以是公平的。

          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統計教案6

            一、教學內容:

            《認識平均數》教學設計領導簽字

            二、教學目標:

            1、集合具體事例,經歷認識平均數、求平均數以及討論平均數意義的過程。

            2、初步體會平均數的作用,能計算平均數、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3、積極參加數學活動,體會用“平均成績”說明問題的公平性

            三、教學重點:

            使學生體會用“平均成績”比較哪個組成績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學會計算平均數。

            四、教學難點:

            體會平均數的作用,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時數1

            板書設計認識平均數

            六、教學過程:

            (一)炫我兩分鐘

            口算練習

            ,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

            ,960÷6= 88÷8= 76÷4= 85÷5= 810÷9=

            (30+50+80)÷4 (80+80+80+80+85)÷5=

            【設計意圖:炫我兩分鐘的內容要圍繞著“目標原則”,即盡量設計成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本課重點內容為計算平均數,通過對簡單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練習,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為這節課計算平均數打下基礎。】

            (二)嘗試小研究課前嘗試小研究

            1、1號筆筒有( )支鉛筆 2號筆筒有( )支鉛筆 3號筆筒有( )支鉛筆4號筆筒有( )支鉛筆 5號筆筒有( )支鉛筆

            2、上圖中一共有( )支鉛筆。要使每個筆筒放的鉛筆同樣多,每個筆筒應放( )支鉛筆,動手分一分。

            3、列算式為:

            (三)課上嘗試小研究

            1、讀上面的統計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面兩個組哪個組的成績好?

            3、你能算出每個組的平均成績嗎?

            【設計意圖:整個小研究的設計體現了低起點、多層次、深思考、求精煉的原則,課前嘗試小研究的設計意在從學生舊有知識,且與本課密切相關的逐漸渡到新知的嘗試研究,充分發揮舊知識的遷移作用,為學生的解決嘗試新知鋪路搭橋。而課上嘗試小研究通過計算平均數,加深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展示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感受平均數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增加學生的生活經驗,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存在。】

            (四)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交流課上研究(一)(二)。多媒體出示小組合作交流建議:

            1、組長組織本組成員有序進行交流,確定好組員的發言順序。

            2、認真傾聽其他組員的發言,對他的發言內容進行評價,組內達成統一意見。

            3、組內分工,為班級展示提升做準備。

            【設計意圖:給每一個孩子創造一個發言的機會,小組合作交流建議的給出使小組交流有序進行,讓學生在思考、交流的過程中學會表達與合作、學會傾聽與欣賞、激發了全體學生參與學習、探索知識的欲望。】

            (五)班級展示提升

            1、找一個小組展示本小組對嘗試研究問題的討論結果,其他小組作補充和評價。

            要求:下面的同學也要認真聽,看看你同不同意他們的研究方法。一會說出你想問他們的問題,或者對他們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評價,或者對他們的研究方法進行補充。

            2、組長帶領全組同學,對老師指定的嘗試小研究的內容進行交流匯報。

            在交流匯報的基礎上,組長組織全班同學進行評價、補充、質疑。

            組長:哪個同學對我們小組的匯報有評價、補充或提出不懂的問題?

            其他組的學生進行評價、補充、質疑。教師適時點撥,填寫評價表格。

            3、教師適時點撥引領:平均數的含義,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4、互相糾錯,小組內同學互相檢查嘗試題做得是否正確,錯誤的加以改正。

            【設計意圖:班級展示提升是小組內形成統一的觀點向全班同學展示交流并引發深入思考的過程,通過小組間思維碰撞,以及老師精彩的點撥引導,使教學重難點得以突破,使知識更加系統化,使學生將知識內化于心】

            (六)挑戰自我

            嘗試應用,解決平均數問題:

            出示新華小學四年級(1)班第五組和第六組同學體重的統計表,讓學生讀表,了解表中的信息。交流時關注學生是否發現第五組有7個人,第六組有8個人。

            教師提出:要比較哪組同學的平均體重重一些,該怎么辦?學生可能回答先計算兩個組的平均體重,然后進行比較。

            接下來讓學生分別求出兩個組的平均體重。學生在練習本上計算,教師巡視。指名兩名學生進行板演。

            預設:第五組同學平均體重:

            (34+36+42+44+46+50+42)÷7=42(千克)

            第六小組同學平均體重:

            (38+34+54+34+35+41+39+45)÷8=40(千克)

            提出“議一議”中問題“ 42千克、40千克分別表示什么?”組織學生討論求出的兩個平均數的意義。完成比較哪一組平均體重重一些的問題。

            【設計意圖】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使學生感受計算平均數的必要性,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

            (七)鞏固練習,提升學習質量:

            1、獨立完成教材中練一練的第二題;

            小軍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個平均水深為1米20厘米的 游泳池中(小軍不會游泳),問:小軍會不會有危險。

            【設計意圖】借助此題培養學生的數學眼光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八)拓展延伸:

            小軍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站在一個平均水深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軍不會游泳),問:小軍會不會有危險。

            課后反思學生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課堂氣氛活躍。

          【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統計教案】相關文章:

          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03-15

          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02-24

          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人教版教案02-26

          北師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02-25

          小學四年級上冊美術教案01-10

          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02-25

          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03-16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統計》03-31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03-30

          小學數學的教案03-29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2020 | 婷婷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亚州十八禁免费不卡在线视颖 |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二区 |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熟女 | 日本一本中文一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