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見梁襄王高三上冊語文教案

          時間:2022-10-21 20:04:41 教案 我要投稿

          孟子見梁襄王人教版高三上冊語文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孟子見梁襄王人教版高三上冊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孟子見梁襄王人教版高三上冊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1、體悟孟子的治世精神。

            2、學習課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及句式等文言知識。

            3、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的特點和本文生動的個性語言。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在那個強者爭霸,弱者受苦,生靈涂炭的年代里。孟子到處奔走相告,他在列國間疲憊得奔波,馬不停碲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宣傳他的仁政主張。他想用他的仁政,開明政治,將人民從水深火熱之中拯救出來!睹献印返拈_篇就記錄了他不遠千里來進諫梁惠王。今天我們來看看《孟子見梁襄王》給梁襄王開出什么治國藥方。

            二、新課內容:

            1、作者介紹

            2、朗讀課文,注意字音。

            3、疏通課文。

            文中出現的“之”有14處,可歸為4種用法:①代詞,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之”;②結構助詞,如:“今夫天下之人牧”;③補足音節助詞,如:“則苗浡然興之矣”;④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如:“由水之就下”。

            4、課文分析和探討。

           、倜献咏o梁襄王開出什么治國藥方?

            明確:不嗜殺人者能一之。(為什么?因為這樣,天下莫不與也)

           、诓皇葰⑷苏吣芤恢,梁襄王能不能一之?(不能)

            明確: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無人君樣子,無人君威嚴)

            梁襄王的三句問話:“天下惡乎定?”“孰能一之?”“孰能與之?”語調上揚,語氣輕而短促,從中可體味出梁襄王雖有貪得的野心,卻無王者的威儀,精神狀態是低下的,“卒然”問話中流露出惶惑,表現出涉世不深的窘態。(惶恐、糊涂、怯懦、無威嚴)

            ③面對這樣不似人君的梁襄王,孟子用什么方法讓梁襄王更容易接受他的高見呢?

            明確:用比喻

           、苣囊欢斡昧吮扔,學生朗誦,并思考:這一段用了幾個比喻,請概括。

            明確:文中將人民盼望不嗜殺人的君主來解救這一本體比作七八月間的枯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澤如雨,百姓一遇人君,就如枯苗遇雨,孟子說:“其如是,孰能御之?”便“勃然興之”不可阻止。

            禾苗——人民

            禾苗枯槁——人民處于暴政下痛苦的生活

            旱苗盼雨——人民盼望不嗜殺人的君王

            禾苗茂盛——人民在仁政下的生活

            民心如水,流水從高到低,這是無可阻擋的自然規律,用“民之歸附,則如

            水之就下”來說明民之歸附是不可抵擋的。

            地下流水——民心;水之低流——民心向仁君

            這兩個比喻都運用自然界習以為常的現象,生動闡述了不嗜殺人者統一天下的道理。讓我們一起朗讀這一段,體會一下孟子的用心。

           、莨湃苏f“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毛澤東說,人民的力量是最強大的。因此孟子斬釘截鐵地說“天下莫不與也”可是當時的人君是怎么樣呢?

            明確:“今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

            為什么將統治者說成人牧呢?——將人養起來,想牛羊一樣,驅趕他們去征戰。

            戰國名將白起平原之戰坑趙卒40萬,所到之處,殺人盈城,尸骨遍野,頭顱成山,雪流成河。成為古今中外戰爭史上最殘酷的殺害戰俘的行為。鬼谷子的弟子孫臏和龐涓兩人私怨,使兩個人民深受戰火之苦。所以一部春秋就是一部戰爭史,在春秋三百年里,“戰伐侵功不可勝數。在戰國期間戰爭跟頻繁,僅大規模的戰爭就達222次。孟子一針見血的'指出“春秋無義戰”,連年的戰爭導致人民流離失所,在宋國甚至發生了人吃人的慘劇。

            三、在孟子的印象中孟子怎樣評價梁襄王?

            四、孟子的思想在當時歷史和現實中的意義:

            在那個諸侯爭霸的年代,孟子的主張不會成功。仁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意味著排斥戰爭。孟子似乎是個理想主義者,認為哪個君主“明”,民自然就會歸附他,天下自然就歸他所有。這一點上,他未免過低的估計了戰爭的作用,有過于樂觀的估計了仁政的力量。兼并天下本來就是一項殘酷的斗爭,必然要付出血的代價。爭霸,是國力、智謀、武力的綜合較量,乖乖在家等著,有誰會拱手送上土地?戰爭,本身就是一個優勝劣態的過程。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不存在孟子所希望的那種和平的過度方式。毛主席有句話及有道理“槍桿子里出政權”?秦始皇以鐵騎長矛完成了霸業,宣告了孟子仁政在某種意義上的失敗。

          【孟子見梁襄王高三上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孟子見梁襄王 教案12-06

          《孟子見梁襄王》教案07-02

          《孟子見梁襄王》教案11-29

          孟子見梁襄王12-27

          《孟子見梁襄王》優秀教案01-26

          《孟子見梁襄王》 教案范文06-15

          《孟子見梁襄王》教案范文06-15

          孟子見梁襄王 教案教學設計12-06

          孟子見梁襄王原文及翻譯03-20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第1页 | 中文字幕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天在线精品老司机 |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 | 秋霞步兵区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