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3-08-02 10:56:59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小學數學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小學數學教案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一、復習引入課題:

            1、上學期我們一起認識了四個描述方向的方位詞語,誰來說說是哪幾個詞?

            學生說一說。

            2、在生活中我們又是怎樣來辨認這些方向的呢?

            學生做一做。

            3、在地圖上我們又是怎樣確定位置的呢?

            教師課件展示四個方向,學生看一看。

            4、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辨認方向”。

            二、探究新知:

            1、教師引語:同學們真棒!為了獎勵你們,老師準備帶大家到笑笑的學校去參觀。

            教師課件展示學校及周圍建筑物圖。

            2、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畫面,從畫面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一下,然后與同桌交流一下,最后老師要請同學們向全班匯報。

            3、學生匯報觀察到的信息。教師將匯報到的建筑物貼片貼在黑板上。

            4、怎樣描述更清楚一些呢?

            教師將另外的四個方向統一為: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5、請同學們用描述方向的八個詞來說一說笑笑學校四周的建筑物。

            教師課件展示題,讓學生說一說。

            三、制作方向板:

            1、教師展示方向板,學生觀看。

            2、教師指導方向板的制作方法:拿出一張正方形紙,先上下對折,再左右對折,最后把紙攤開后再對角對折。在出現的八條折痕上標出八個方向。

            3、同學交流誰的方向板做得好,誰的需要改進。

            四、利用方向板:

            1、在教室里辨認八個方向。

            2、坐在座位上,說一說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方向分別是哪位同學。

            五、實踐綜合應用:

            1、教師課件展示中國地圖,學生觀察。

            2、請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北京、吉林、上海、四川和自己的家鄉。

            3、完成書上第23頁的'第1題。

            4、學生看書第23頁第2題,說一說圖中建筑物的方向。

            5、教師課件展示圖片,學生做游戲:說一說小烏龜的周圍的數字各在小烏龜的什么方向。

            6、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學生說一說校園內各方向分別有些什么。

            六、全課小結:

            1、除了今天在課堂上學習的關于方向的例子,你們在生活中還了解到哪些和方向有關的知識或者例子嗎?

            2、說說你在今天的課堂上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認為自己哪些地方表現最棒?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再努力。

            七、作業:

            請同學們根據今天學習的知識和自己每天放學回家所走的路線,設計出自己的回家路線圖。

            教學反思:

            1、我以“參觀笑笑的學!睘橐,以解決“笑笑學校的四周有哪些建筑”為導線,讓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并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形成能力。

            2、教學設計時我積極關注學生的認知背景和生活經驗,在教學中創設了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情境,引起學生高度的興趣和注意力。

            3、為了對生活中的數學進行提升、建模,抽象出數學的規律、方法,我在體驗環節中設計了一個制作方向板的練習。

            4、在“說說你的周圍什么方向上有哪些同學”的過程中,我請相鄰的的同學說方向,從而讓學生感知方向的相對性,知道以不同的事物為中心,同一事物會處在不同的方向上。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設計說明

            基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边@一新課標理念,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特點:

            1.在具體情境中觀察、發現。

            教學伊始,創設情境,讓學生“觸景生思”,迅速感受到情境中存在的數學問題。再結合教材提供的素材,用課件生動再現幾個蘊涵數學知識的生活現象,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快速得到激活,在思考、討論中較快地發現“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

            2.在動手操作中思考、質疑。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知特點,為學生提供較多的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去發現、去思考、去質疑,促使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數學活動,使學生在積累對圓柱、圓錐特征認識的同時,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也得到培養。

            3.在合作學習中內化、建構知識。

            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合作去學習新知,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豐富自己對新知的認識,完成對圓柱、圓錐知識的建構,進而培養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圓柱和圓錐模型 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圓柱、圓錐形實物 長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及半圓形紙片 膠水 小棒 直尺 平板

            注:本書“上課解決方案”中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見前面的“備課解決方案”。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觀察、發現。

            將自行車后輪架支起,在后輪車條上系上彩帶。轉動后車輪,觀察并思考彩帶隨著車輪轉動后形成的圖形是什么。(課件出示情境圖)

            學生根據發現的現象(彩帶隨著車輪的轉動形成了圓)說明自己的想法,并體驗“點動成線”。

            2.導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就結合“面的旋轉”的知識來認識圓柱、圓錐。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自行車后輪車條上系上的彩帶,并想象彩帶隨著車輪轉動后形成的'圖形是什么,讓學生初步體驗“點動成線”這一現象,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起到新舊知識銜接的作用。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課件出示教材2頁上面的3幅情境圖。

            師:仔細觀察風箏的運動、雨刷掃過車窗、旋轉門轉動的現象,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討論并匯報發現。

            發現一 蜈蚣形的風箏在天空運動的過程中,很多小節在天空中連成了一條線。

            發現二 雨刷掃過車窗,雨刷在左右擺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扇形。

            發現三 長方形旋轉門在轉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圓柱。

            教師小結:通過這三幅圖可以知道“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

            設計意圖: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體會“點、線、面、體”之間的聯系。

            2.做游戲。

            (1)以小組為單位,把課前準備好的長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及半圓形紙片用膠水粘在小棒上,做成一面面小旗。

            (2)用做好的小旗做“旋轉游戲”,認真觀察小旗旋轉后形成的圖形,可以動手畫一畫。

            (3)學生匯報,明確小旗旋轉后所形成的圖形。

            3.認識圓柱與圓錐。

            師:以前我們學過的長方體、正方體都是由平面圍成的立體圖形,今天我們學習的圓柱、圓錐也是立體圖形,只是與長方體、正方體不同,圍成的圖形上有曲面。拿出我們的學具一起探索吧!

            (1)看:請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介紹一下圓柱與圓錐。(圓柱由兩個圓面和一個曲面組成;圓錐由一個圓面和一個曲面組成)

            (2)滾:學生拿出圓柱和圓錐形學具在桌面上滾一滾,說說自己的發現。

            (3)剪:試著將圓柱和圓錐剪開,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們動手操作發現:圓柱剪開后得到一個長方形和兩個圓;圓錐剪開后得到一個扇形和一個圓。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快速旋轉小旗的活動,結合想象空間,體會圓柱和圓錐的形成過程,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系,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一、教學內容:蘇教版課程標準數學一年級上冊84—85頁例題及想想做做。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說出鐘面的12個數,能指出分針,時針。認識幾時,能撥出幾時。認識大約幾時。能根據要求在不完整的鐘表上,畫出時針或分針。

            2、過程與方法:發展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識

            3、情感與態度: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初步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教學重點:認識幾時和大約幾時。

            四、教學難點:畫出時針或分針

            五、教學準備:幾個自制鐘表,學生學具鐘表,課件,練習紙。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猜謎語:有個好朋友,會跑沒有腿,會響沒有嘴,它會告訴我,什么時候起,什么時候睡,請你猜猜看,好朋友是誰?

            2、鐘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什么作用啊?

            鐘表可以告訴我們時間,我們認識了它,就能更好的利用時間了。這節課,老師和小朋友一起來認識鐘表。

            3、板書課題:認識鐘表

            二、認識鐘面

            1、看屏幕上的鐘表,上面都有些什么呀?再看看你們的鐘表模型,上面也有數和指針嗎?

            2、有哪些數呢?我們從小到大一起數一遍。一共有幾個數?從幾到幾?(板書:1-12)

            上面是多少?呢?左邊是幾?右邊呢?

            3、鐘面上除了1到12這12個數,還有什么?

            這兩根針一樣嗎?

           。ㄩL一些的叫分針,短一些的叫時針)

            板書:分針(長),時針(短)

            請你在自己的鐘表上找一找,哪根是分針,哪根是時針。小朋友之間互相說一說,

            (老師出示一個大鐘面),誰愿意上來幫我們找一找,哪根是時針?哪根是分針?

            4、時針和分針在鐘面上是怎么跑動的呢?

            仔細觀察針是怎么樣跑動的,你能用手比劃一下嗎?

            三、認識整時

            1、通過剛才的學習,小朋友們已經認識了鐘面上的數和時針、分針。那么怎么利用他們來看時間呢?

            2、喜洋洋看中央臺的新聞聯播。

            喜洋洋在干什么?他看的是什么節目?誰知道它什么時間撥出?(晚上的七點撥出)在數學上,我們一般把7點稱作7時。

            板書:7時。

            3、課件播放:喜洋洋吃中飯

            喜洋洋在干什么?我們幾時吃中飯?。

            板書:11時。

            4、播放:喜洋洋運動

            喜羊羊下午4時在做運動。

            5、這里有3個鐘面,你能把他們和所表示的時間擺在一起嗎?

            為什么這樣擺?

            分針指在哪個數上?

            6、如果分針還是指著12,時針指著8,那是幾時?8時。如果時針指著5呢?5時。

            7、誰能用一句話來告訴大家,我們以后怎么看時間呀?

            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8、出示板書: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9、下面就利用我們的發現,來看看這幾個鐘

            課件出示3個鐘表。說說這三個鐘表分別是幾時,為什么?

            學生用“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來回答。

            10、看看喜洋洋是怎樣安排他一天的生活的。

            課件播放:7時刷牙,

            8時讀書,

            9時做操,

            12時吃飯(我有個問題問大家,剛才的鐘面上都有兩根針,這兒為什么只有一根針呀?是一根針嗎?認為不是的舉手,那怎么就見到一根針呀?)12時的時候,兩根針重合在了一起,時針有點短,被分針擋住了。實際還是幾根針?

            6時看電視,6時的時候,時針和分針有什么變化?形成了什么?一條直線。當6時的時候,時針和分針形成了一條直線。

            9時睡覺。

            11、課件比較都是九時的兩幅圖

            都是九時,為什么一個是在做操,另一個是在睡覺?

            一天中有兩個9時,我們的時針一天在鐘面上要走兩圈,所以就有了兩個9時。

            12、(動手撥鐘表)

            1、現在老師想在鐘表上撥出4時,誰能幫我這個忙?

            請一位學生撥鐘表,并介紹方法,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4,是4時。

            現在請大家像他那樣,在自己的鐘表上播出4時。

            2、練習撥出整時

            四、認識大約幾時

            1、大家喜歡看課外書籍嗎?喜洋洋和他的好朋友懶洋洋今天相約去圖書館看書。他們約好下午這個時間在圖書館見面。(出示3時圖)

            喜羊羊早早做好準備,當她來到圖書館,看到鐘面是這樣的,她遲到了嗎?

            懶羊羊睡了個懶覺,急匆匆地來到圖書館,看到鐘面是這樣的,她遲到了嗎?

            像這樣,3時不到一點,或者3時超過一點,接近3時的,我們就說是大約3時。

            2、課件出示三個鐘表:大約8時,大約9時,大約5時。

            這些鐘表要怎么認讀呢?

            學生逐一回答,并說出為什么。

            五、鞏固拓展,升華知識

            1、這節課,大家和老師一起學習,有什么收獲?

            認識分針和時針,鐘表上的12個數字。認識了幾時,大約幾時。

            2、鐘表的'樣子有很多種,我們一起到鐘表店去看一看吧

            3、電子鐘

           。ǔ鍪3個電子鐘表)

            這個鐘表上的時間你們會讀嗎?點前面是幾,就是幾時

            學生認讀三個鐘表上的時間。

            只有12、3、6、9的的鐘表,

            這里的12個數沒有都寫出來,你們知道顯示的是幾時嗎?

            3、這些是鐘表店的鐘表,他們壞了,你們能幫忙修一下嗎?

            現在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根據要求給這些鐘面畫上時針和分針。

            在畫之前,有沒有小朋友要提醒大家注意點什么的?

            4、學生展示作品。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設計說明

            幫助學生重新組織知識結構,形成一個有條理、有系統的“知識鏈”是復習課的重要任務,知識只有形成“鏈”才能發揮整體功能。因此本設計注重引導學生圍繞重點知識進行系統梳理,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針對計算,設計有效練習,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算理,提高運算能力。

            1.圍繞重點知識,幫助學生系統梳理知識。

            復習課的任務之一就是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因此在復習萬以內數的認識時,就圍繞十進制概念進行復習。從計數器入手,喚起學生的知識經驗,通過對數的順序、數的組成、讀寫數、比較大小和計數等知識進行系統的復習,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

            2.通過計算復習,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計算部分的教學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重要載體,因此在復習混合運算及整百、整千數加減法時,注重讓學生說清楚計算方法和算理,掌握運算順序,同時培養學生認真計算、檢查的習慣,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計數器 算盤

            教學過程

            ⊙引入課題,明確目標

            導語:今天這節課我們將復習萬以內數的認識和混合運算。(板書課題:萬以內數的認識和混合運算)

            ⊙分工合作,梳理知識

            1.引導學生在小組內用適當的方式概括性地整理第五單元和第七單元的內容,可以用文字、表格等方式表示出這兩個單元的知識結構。

            2.提示整理知識的一般方法:

           。1)先想一想這兩個單元學習了哪些知識,教材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安排這些內容的。

           。2)再看一看教材上的例題,每個例題是什么內容,例題之間有哪些聯系。

           。3)根據目錄和例題,概括出這兩個單元的知識結構,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表示出來。

            3.展示知識結構。

            (1)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將自己整理的知識結構在小組內進行交流,然后尋找整理較全面、較有邏輯性的學生作品,全班展示,引導學生進行評價。

           。2)將自己整理的知識結構圖向學生展示。結合知識結構圖,引導學生回憶這兩個單元所學的知識:

            混合運算

            萬以內數的認識

            4.引導學生交流質疑:對以上的學習內容,你們有什么疑問?

            組織學生質疑、釋疑并交流整理知識的體會。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交流與匯報,梳理重點和難點,使下面的教學能有的`放矢。教師為學生的學習活動作出好評,學生從教師欣賞的話語中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用更加積極的心態和飽滿的熱情迎接更大的學習挑戰。

            ⊙復習重點,強化提高

            1.復習沒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

           。1)課件出示算式。

            68-19+25 42÷6×8 64-56÷7

            (2)小組交流:這3個算式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后匯報。

            預設

            生1:它們都是沒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

            生2:前2個都是同級運算,第3個是兩級運算。

           。3)組內交流同級運算和兩級運算分別按照怎樣的順序計算,然后匯報。

            預設

            生:同級運算時,要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依次計算;兩級運算時,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4)組織學生獨立完成,匯報交流,集體訂正。

            2.復習帶小括號的混合運算。

           。1)課件出示算式。

            81-(40-24) (18+36)÷9

           。2)小組交流:這2個算式和剛才的3個算式有什么不同?計算時應該注意什么?然后匯報。

            預設

            生:這2個算式都帶小括號,計算時要注意先算括號里面的。

           。3)組織學生獨立完成,匯報交流,集體訂正。

            3.復習解決問題。

           。1)組織學生交流:解決問題時應該注意什么?

            (2)引導學生匯報明確:

            ①找出已知條件。

           、诟鶕}意畫圖分析。

            ③解答時,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

           、芡瓿珊,用結果作為已知條件進行檢驗,并判斷計算結果是否正確。

            (3)完成教材117頁8題。

            ①讓學生理解題意,根據已知條件畫圖分析。

            ②列式計算,集體訂正。

            4.復習1000以內數的認識。

            (1)出示計數器。請學生從右往左,依次說一說各數位的名稱及其計數單位。

            (2)在計數器上任意撥一個三位數,指名口述這個數是由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3)小結:一個數由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就是幾百幾十幾。根據這個規律,我們可以讀出千以內的數,如657、609、900。

           。4)先指名讀一讀,再集體齊讀。

           。5)課件出示一百二十七 、三百、六百零五。指名口述這些數的組成,學生先獨立寫數,然后集體訂正。

            (6)小結:寫數時,如果哪一位上一個計數單位也沒有,就在哪一位上寫0占位。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探索長度單位間的換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換算;

            2、培養目測與估計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探索長度單位的換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長度單位的換算的算理。

            教學準備:直尺、米尺、課后延伸的表格、7厘米或20厘米長的紙條。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我們已經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并讓學生比畫單位的長度。

            米 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2、你知道這些長度單位間的關系嗎,填空:

            1米=( )分米

            10厘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二、探索方法

            1、教學例題

           。總學生準備一根紙條:長7厘米或2分米)

            學生用直尺量一量紙條的長度并匯報,教師板書:

            7厘米 70毫米

            20厘米 2分米

            7厘米 2分米

            (1)7厘米與70毫米的紙條,哪個長,為什么?

            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重點講解方法之一:因為1厘米=10毫米,7厘米有7個10毫米,也就是7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將兩個紙條比較,驗證。)

           。2)20厘米和2分米,哪個長,為什么?

            學生討論,并小結:因為10厘米=1分米,20厘米有2個1分米,也就是2分米,所以20厘米=2分米。(將兩個紙條比較,驗證。)

           。3)7厘米和2分米,哪個長?

            能不能直接比,怎么辦?

            引導學生討論,2分米=20厘米,7厘米小于20厘米,所以7厘米小于2分米。(將兩個紙條比較,驗證。)

            并小結:兩個數量的單位不同,不能直接比時,通常把他們統一成相同的單位再進行比較。

            2、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單位間的換算。(出示課題)

            3、鞏固練習,完成P30兩個例題。

            問題出示后,學生直接匯報答案,并說說是怎樣想的。

            三、課堂練習

            1、想想做做1

            學生按要求先用厘米作單位測量圖形中各條邊的長度,并用毫米作單位,說出圖形中各邊的長度。匯報時,引導學生說說長方形和正方形邊的特點。

            2、填空:

            50毫米=( )厘米

            9分米=( )厘米

           。 )分米=3米

            40分米=( )米

            3、完成想想做做3

            學生匯報時,要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并小結:當單位不同時,我們通常怎樣比較兩個數量的大?(單位不同時,通?梢园阉鼈兓梢恢碌膯挝唬龠M行比較。)

            4、完成想想做做2

            學生獨立完成,并匯報。

            再讓學生合作測量自己的手掌寬度以及步長,匯報時鼓勵學生用不同的單位進行描述。

            教師小結:手掌的寬度、步長都是我們的身體尺,了解了自己的.身體尺,有利于我們進行估計和測量。

            5、想想做做4

            按要求完成練習。

            6、綜合運用

           。總合作小組課前準備了一只盒子、一份表格)

            能裝得下嗎? 第 小組

            能裝下

            裝不下

            目測

            通過測量

            進行判斷

            實際裝一裝

            教師出示一只乒乓球:請同學們觀察一下,你估計你們這組的盒子能裝得下老師手中的乒乓球嗎?小組討論,將目測的結果填寫在表格中。

            教師給出數據:這只乒乓球的直徑是37毫米。讓學生合作通過測量進行判斷。

            每組發一個乒乓球,實際裝一裝,對前兩次的判斷進行驗證。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五、課后延伸

            出示一個發了芽的蒜瓣:將一瓣蒜頭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盤子里,不久,它就會發芽,就像老師手中的這個蒜瓣一樣。聽說,植物也像人一樣,需要得到別人的關心和愛,如果你每天都去和它問好,說一些祝福的話給它聽,它就會長得更快,更好。老師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你想做一個這樣的實驗嗎?

            從同一個蒜頭中,選兩個差不多大的蒜瓣,分別放在兩個盤子里,放同樣多的水,放在不同個兩個地方,你認定一盤,每天都去關心它,而另一盤則不去管它。每天記錄它們發芽的情況:

            蒜葉生長情況對比記錄

            天數

            A蒜葉長度

            B蒜葉長度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實驗數學)第五冊、第118120頁例1-例3。

            教學目的:

           。、通過觀察,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的特征的認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使學生初步建立周長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通過對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長方形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投影機、投影片、鐵絲等。

            教學過程:

            一、準備

            教師出示動物園籃球場平面圖,提問:動物園籃球場是什么形狀?長方形有幾條邊?有什么特征?

            二、誘發

            投影:例1 動物園籃球場長26米,寬14米,小狗花花繞籃球場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課件展示:小狗花花圍著籃球場走一周。教師:它走了多少米?怎么計算出來?(激發學生動腦筋想辦法)

           。玻叮保矗玻叮保矗剑福埃祝

            長 + 寬 + 長 + 寬 =長方形的周長

            三、釋疑

            1、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小狗花花走一周的長度就是這個長方形的四條邊的總和。教師板書:長方形四邊長度的和叫做長方形的.周長。

           。、讓學生比劃周圍一些長方形的周長。例如:黑板、桌面、課本等。

           。场⒄故荆洪L方形對邊相等。教師:根據長方形的特征,我們能不能找出計算長方形周長的其他方法。學生推導出下面的計算方法(利用對邊相等)。

           。玻叮兀玻保矗兀玻剑福埃祝

            長方形的周長= 長 X2+ 寬 X2

           。、展示:小狗花花先走一個長,再走一個寬。提問:這時它走了多少米?是長方形的周長的多少?展示:小狗花花接著走完全程。教師提問:剩下的路程是長方形的多少?長方形的周長還可以怎樣求?學生進一步觀察后,推導計算長方形周長的第三種方法。

           。ǎ玻叮保矗兀玻剑保矗ɡ迕祝

            長方形的周長=( 長 + 寬 )X2

            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板書幾種長方形周長計算的方法。讓學生觀察以上幾種計算方法,比一比發現第三種方法最簡便。最后師生共同總結:長方形的周長=(長+寬)X2

           。怠⒆寣W生議一議:要計算長方形的周長需要知道哪幾個條件?

           。、教師出示例2(投影),學生獨立解答。

           。贰⒔虒W例3,學生讀題后,教師操作:拿一段長50厘米的鐵絲,先量出一個長,用鐵鉗擰成90度角,再量出一個寬,用鐵鉗擰成90度角擰成一個長方形后,讓學生觀察并討論:剩下的部分等于什么?(鐵絲的長度-長方形的周長)然后讓學生根據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解答此題。

           。、投影:(讓學生在課堂獨立做兩道題)

            四、轉化和應用

            投影:

           。、數一數,下圖中有幾個長方形。

            2、量一量各個長方形的邊長,計算各個長方形的周長。

            課件:展示黃、紅、藍三個長方形。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掌握連乘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學會能用兩種方法正確地解答.

            (二)通過分析解答應用題,培養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靈活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認真審題,初步滲透不變中有變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分析數量關系,用兩種方法解答.

            難點:第二種解法.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選擇合適的條件和問題,再算出來.

            (1)每層有4個教室.

            (2)每個教室有6盞燈.

            (3)每箱“可樂”有12瓶.

            A.12個教室裝幾盞燈?

            B.4箱“可樂”共多少瓶?

            C.3層有多少個教室?

            學生回答后,老師提問.

            這三道題為什么都用乘法計算.

            (因為都是求幾個幾是多少)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2、培養學生感受數學和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

            教學重難點: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記住各月的天數。

            教具、學具。掛圖、年歷

            一、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天是幾月幾日嗎?(學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

            2、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發生,在一年中有很多值得紀念的重大節日,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出示掛圖)圖上描述的是什么事?你知道這些事發生的時間嗎?把你知道的跟同學說一說好嗎?

            3、你們還知道哪些有意義的'日子呢?

            4、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年、月、日的知識。

            板書:年、月、日

            二、自主探索 合作學習

            1、認識年歷

            師: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年歷,認真觀察,你可以從年歷上直接了解到哪些知識?

           、僮寣W生獨自觀察

           、谕烙懻

            ③你們能根據年歷回答問題嗎?

            一年有幾個月?板書:一年12個月

            哪幾個月是31天?哪幾個月是30天?

            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板書:大月(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小月(30天):四、六、九、十一、

            特殊月(28天):二

            2、教學生記天數的方法

            我們知道了每個月的天數,也知道大月和小月,有沒有好的辦法讓我們很快的記住每個月的天數呢?

           。1)可以用拳頭幫助記憶。凸起的地方每月是31天,凹下的地方每月是30天(二月除外)

            師做示范 學生動手數一數

           。2)老師再介紹一首兒歌,幫你們記住一年中的大月。( 出示兒歌)

            板書: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

            3考考你

            你們都記住了嗎?現在老師可要考考你們了。

           、倌愕纳帐菐自聨兹眨磕愀改傅纳帐菐自聨兹眨霉P在年歷上畫出來,并說說是大月還是小月。

            ②老師的生日是大月的第二個月,你知道是幾月嗎?

            4、游戲

            我們一起輕松一下,玩個小游戲吧,老師報月份,如果是大月就請同學們舉右手,是小月就請同學們舉左手,明白了嗎?

            三、鞏固練習

            完成課本48頁做一做

            四、本課小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都學會了哪些知識?

            2、教師總結:

            板書設計: 年、月、日

            一年12個月

            大月(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小月(30天):四、六、九、十一

            特殊月(28天):二

            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學習目標:

            1.復習面積的意義、常用的面積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初步建立圖形的等積變形思想。

            2.體會轉化、估計等解決問題的策略,為教學平行四邊形等圖形的面積計算作比較充分的知識準備和思想準備。

            3.學習重難點:

            對圖形進行分解與組合、分割與移拼的轉化方法

            學具準備:學具盒

            學習過程:

            一、分一分、數一數

            1、下面兩個圖形的面積相等嗎?

            2、怎樣數的?在小組里交流一下。

            二、移一移、數一數

            1、怎樣移動右邊圖形中的一部分,能很快數出它的面積?

            2、利用分割與平移,保持面積不變,把多邊形轉化為長方形,計算它的面積。

            這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

            三、數一數、算一算

            1、下面是牧場中一個池塘的平面圖。先把池塘上面整格的和不滿整格的分別涂上不同的'顏色,數一數各有多少個,再算出池塘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不滿整格的,都按半格計算)。

            2、你算出的面積大約是多少?

            這樣的算法合理嗎?

            在小組里說說自己的想法。

            3、你能算出右邊樹葉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厘米嗎?

            四、估一估、算一算

            1、采集幾片樹葉,先估計他們的面積個是多少平方厘米,再把樹葉描在第122頁的方格紙上,用數方格的方法算促他們的面積。

            2、你能用這樣的方法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積嗎?

            五、小結:今天我們進行面積是多少實踐活動,怎樣計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呢?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08-22

          小學數學教案08-24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左右》小學數學教案04-01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案03-16

          小學數學教案模板12-22

          最新小學數學教案02-10

          小學數學教案【精】11-03

          小學數學教案【薦】11-03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精品国产偷窥丝袜在线拍国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无线码 | 亚洲国产中字幕在线尤视频 | 日韩免费AV在线播放网 | 中文字幕一区2区3区乱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