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計劃四篇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很快就要開展新的工作了,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計劃吧。計劃到底怎么擬定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計劃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計劃 篇1
一、本學期教學內容與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對低年級的最基本要求和初入學兒童的年齡特點,著重對學生進行最基礎的社會公德教育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深入淺出地寓道德概念和行為習慣要求與于生動活潑的具體形象之中。
本學期的教學內容有:第一單元(第1~4課)學做文明人;第二單元(第5~8課)春姐姐的腳步;第三單元(第9~12課)我的興趣愛好;第四單元(第13~16課)我長大了。
二、各單元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
第一單元教學目標
1、愛護家庭和公共環境衛生
2、能在成人的幫助下控制下和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
3、愿意有計劃、有目標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4、學習與生活中遇到問題時愿意想辦法解決。
5、能用自己的方式愛父母長輩,積極主動做家務,樂于幫助他人。
6、懂禮貌,守秩序,行為文明。
7、初步認識規律的作用,遵守學校紀律。
8、對自然現象或生活中的問題有探究的興趣。
重點、難點:懂禮貌,守秩序,行為文明。
第二單元教學目標
1、了解天氣、季節變化對生活的影響,學會照顧自己。
2、親近自然,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感受自然的美。
3、學習與生活中遇到問題時愿意想辦法解決。
4、愛護花草樹木。
5、知道家鄉的風景名勝和資源,關心家鄉的發展變化。
6、為保護周圍的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態意識。
7、會正確使用簡單的工具。
8、學習用觀察、比較、小實驗等方法進行簡單的探究活動。
9、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和其他科學常識。
重點、難點: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和其他科學常識。
第三單元教學目標
1、按時作息,做事用心。
2、熱愛勞動,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3、親近自然,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感受自然的美。
4、能欣賞自己和別人的優點與長處。
5、能看到自己的成長和變化,并為此而高興。
6、有勇氣嘗試富于挑戰性的活動,不怕苦,不怕難,不膽怯。
7、有好奇心,喜歡提問。
8、能用多種方法收集資料,并進行簡單地整理和運用。
9、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和其他科學常識。
重點、難點:能看到自己的成長和變化,并為此而高興。
第四單元教學目標
1、熱愛勞動,具有料理自己的生活能力。
2、在學校里情緒安定,心情愉快。
3、能欣賞自己和別人的優點與長處。
4、能看到自己的成長和變化,并為此而高興。
5、心中有榜樣,并以此激勵自己不斷進步。
6、學習與生活中遇到問題時愿意想辦法解決。
7、能用自己的方式愛父母長輩,積極主動做家務勞動。樂于幫助別人,特別是老人和殘疾人。
8、能與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動成果。
重點、難點:心中有榜樣,并以此激勵自己不斷進步。
三、本學期課時安排
周次
課 題
課外結合的主要德育活動
1、 結合各門學科滲透思想教育
2、 結合班隊活動開展系列德育活動,明辨是非。
3、 結合晨會、夕會貫徹落實《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
4、 結合家庭、社會教育,讓學生在生活中擺正行為。
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計劃 篇2
一、學生現狀分析:
整體看他們活潑好動,大多數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對人有禮貌,熱愛關心班級集體,學習勤奮。但大多數同學都是獨生子女,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良習氣,部分同學對他人的尊敬,對集體榮譽的珍惜趨于表面化,為了做給別人看而做,行動上缺乏自主性,在處理人際關系中意識狹隘。在新學期中應注意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思想不斷提高,自覺行動,形成良好的習慣。
二、本冊教材特點
1.生活性
本課程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游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2.開放性
本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課程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其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其時間可以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彈性地嚴展,其評價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與表現。
3.活動性
本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兒童的活動,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的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構建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
三、教學目的和重難點:
1、初步知道家庭的基本構成以及家庭成員間的關系。
2、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感謝。
3、親近自然,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感受春天的美。
4、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
5、初步了解牙齒和眼睛保護健康常識,學會自我保健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6、通過觀察感受炎熱的盛夏,體會他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的利與弊。
教學重點:
1、學文明理,培養學生正確做人的意識及能力。
2、培養學生關心、愛護同學的品質。
教學難點:
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
四、教學中的主要措施:
1、充分利用電教手段,以直觀的形象激發學生情感。
2、按照激情---明理---導行---反饋的思路教學。
3、適當補充教材,豐富教學內容,強化觀點形成。
4、采取跟蹤調查,聯系家長等措施,促進學生良好意識、習慣的形成。
五、教學進度:
每周二課時。
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計劃 篇3
一、班級分析
本班共有個學生,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全體學生都活潑可愛,品德優良,有上進心,對學校生活充滿激情,對各科文化課學習非常投入。但由于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知識面窄,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身邊的人和事,開展積極有益的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分為四個單元,有如下幾個特點:
1、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本線索設置主題。
2、突出養成教育的要求。
3、突出“活動性”和“做中學”
4、突出圖畫、圖片在呈現教材內容方面的特殊作用。
5、體現一定的開放性。
三、教學具體目標
總目標:
培養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分目標:
(一)、情感態度方面
1、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2、珍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科學。
3、自然、誠實、求上進。
(二)、行為與習慣方面
1、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
2、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遵守紀律。
3、樂于參與有意義的活動。
4、保護環境,愛惜資源。
(三)、知識與技能方面
1、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勞動技能。
2、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會常識。
3、了解有關祖國的初步知識。
(四)、過程與方法方面
1、體驗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過程。
2、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索活動。
四、教學措施
1、充分體現教學的生活性,遵循兒童生活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和游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體現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理念。
2、遵循教材開發性的特點,重視本課程面向兒童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在教學中積極探索教材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其他生活空間的方法,使其教學寓于生活。3、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對兒童進行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為兒童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實際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他們在價值多元的社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價值觀打下基礎。
4、積極鼓勵兒童直接參與主題活動,游戲和其它實踐活動,使兒童通過活動、動手動腦,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5、珍視兒童的生活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與學生和平相處,以誠相待,使學生享受愉快,自信、有尊嚴的學校生活。
附:二年級(下冊)《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安排
單元主題活動主題活動內容課時備注
我生活的地方1、我愛家鄉山和水A、了解家鄉自然環境,激發熱愛家鄉的感情。
B、記下對家鄉的感受。
c、了解家鄉文化。2
2、家鄉的物產多又多A、了解家庭資源
B、了解家鄉礦產
c、同學交流2
3、我家門前新事多A、觀察周邊生活變化。
B、高興的事
c、家鄉明天更美好2
二、讓家園更美好1、我們的在地媽媽A了解家園環境環境狀況及其變化
B、樹立正確的生態環境意識2
2、花草樹木點頭笑A、說出常見的植物名稱
B、愛護花草2
3、我和動物交朋友A、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
B、善待動物3
4、美化家園A、垃圾處理
B、垃圾分類
c、私用廢舊物品3
三、快樂的少先隊員
1、鮮艷的紅領巾A、熱愛組織
B、知道紅領巾來歷
c、前輩豬兒時封勵3
2、紅領巾胸前飄A、少先隊活動
B、誠實守信互相努力3
3、快樂的六一A、知道“六一”兒童節日
B、參加兒童節活動4
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計劃 篇4
一、教材分析:
鄂教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教材是今年第一次使用,本冊教材編排遵循的是生活的邏輯。與兒童生活密切聯系的德育,才能引起孩子的共鳴,深入孩子的心靈,激發孩子學習探討的渴望和積極性,才能提高德育的實效,讓孩子終生受益。教材就是根據兒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生成活動主題。在生活事件的選取上
(1)注意普通的生活事件為主,兼顧非日常的生活事件如:我來試試看、我不膽小、我不任性、我的好習慣等都是基于兒童日常聲的普通事件加工編排的。而課文我的生日、共和國的生日、少先隊的生日等則是根據非日常生活事件編排的,然而這些節日在時間上和生活中的紀念日接近,意在將這些非日常生活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事件,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注意學生生活圈的逐漸擴展。在品德與生活教材的編排上由一年級的兒童與自我、兒童與家庭擴展到二年級的兒童與集體、兒童與國家(共和國的生日)另外在教材中兒童能感受到四季的變化是兒童生活的一部分讓孩子的生活與大自然交融在一起,綜合性和趣味性都很強。
(3)注重和突出基礎性文明行為習慣和良好意志品格的教育。如本冊教材的第三單元“動手動腦更聰明”我來試試看、我不膽小、我不任性、我的好習慣就是為了注重和突出基礎性文明行為習慣和良好意志品格的教育,為培養兒童成為講文明、懂禮貌、有教養、會做人的公民奠定基礎。
(4)教材營造的文化是兒童文化,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活動性。
二、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生日的祝福”,4個主題活動以“生日”為線索,引導兒童通過分享我們班級的生日、我的生日、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的喜悅、回憶新中國誕生的艱辛、慶祝少先隊的誕生日,激發兒童珍愛生命、孝敬父母、熱愛祖國、崇敬人民英雄的情感,增強做一名少先隊員的光榮感和使命感。
第二單元“美麗的秋天”,4個主題活動帶著兒童一起走進金秋,去感受景色之美,分享收獲之樂。孩子們在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嘗一嘗中,與秋天“零距離”地去認識自然、探究自然和科學的奧秘,讓兒童在活動和游戲中激發愛祖國、愛家鄉、愛人民、愛生活之情,是美麗的秋天留在兒童的手指間和心窩里。
第三單元“動手動腦更聰明”,3個主題活動帶著學生走進聰明屋,打開思維的天窗,展開豐富的想象,在指導學生親歷一些初步的探究活動的過程中,讓孩子們去嘗試創造、美化生活。本單元旨在發展兒童的創造性和動手能力,培養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欲望和創新精神,幫助兒童享受動腦筋、有創意的生活帶來的歡樂。
第四單元“你好,人類的朋友”,4個主題活動帶頭學生走進動、植物王國中,使學生知道所有的動物、植物和我們人類一樣,都是地球媽媽的孩子。這些可愛的動物、美麗的植物與人類生活在一起,是人類親密的朋友。
三、教學重點
第一單元:生日的祝福
1、能看到自己在集體中的進步變化,愿意朝著新的目標不斷進步。
2、喜歡集體生活,能認真完成集體交給的任務。感謝家人、老師和同學對自己的幫助。
3、知道國慶節的意義,為自己是共和國的一員而感到自豪和光榮。
4、了解紅領巾的意義,敬佩革命英雄和少年英雄。并能用紅領巾激勵自己不斷進步。
第二單元:美麗的秋天
1、感受大自然的美,初步了解季節變化的特點,人和自然的關系,知道愛惜勞動成果。
2、了解一些中秋節的習俗以及與月亮有關的知道,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
3、了解秋季運動會的常識,培養基本的班級榮譽感和文明行為。
4、知道秋天的一些保健常識。
第三單元:動手動腦更聰明
1、掌握一些游戲玩法的小竅門。
2、會發現生活中的小問題,并能找到問題的答案
3、有應付挑戰的勇氣,能濃度具有挑戰性的活動。
4、面對學習與生活中的困難愿意想辦法解決,不氣餒。
第四單元:你好,人類的朋友
1、愛護花草樹木和動物,培養與動植物和諧共處的環境意識。
2、對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有探究的興趣。
3、關心周圍的環境,為保護周圍的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四、教學難點
第一單元:生日的祝福
1、集體生活中,能與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和活動成果。
2、能體會到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家人和老師等都給予了關愛,初步學會感恩。
3、熱愛祖國;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崇敬人民英雄,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
4、增強做一名少先隊員的光榮感和使命感,愿意在紅領巾的激勵下不斷進步。
第二單元:美麗的秋天
1、觀察秋天的季節特征,激發學生觀察自然、探索自然的興趣。
2、了解一些秋天的節日習俗,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
3、體驗運動會的喜悅,愿意與別人分享快樂。
4、掌握一些基本的秋天保健常識。
第三單元:動手動腦更聰明
1、動腦筋、有創意地掌握玩中的小竅門,學習探究的方法。
2、能夠面對生活中的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3、應用多種辦法收集問題資料,并進行簡單的整理和解析。
4、有應付挑戰的勇氣,能濃度具有挑戰性的活動。
第四單元:你好,人類的朋友
1、培養學生初步的環境保護意識。
2、從愛護動物出發,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
3、懂得關心動植物是關心人類自己。
五、學情分析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他具有生活性、(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游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開放性(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活動性、(課程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等基本特性。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二年級的學生對社會的認知還非常膚淺,要求教師利用活動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做人。
六、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教學過程中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4、充實教學內容
教科書是一種“活性因子”,它應激活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系,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系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
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為此,鼓勵教師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6、加強道德行為的教育。
品德課進行改革其初衷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改進和加強品德教育,要增強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課標也以“培養品德良好的兒童”和“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目標。《品德與生活》課的品德教育不是有關道德的知識或道德方面的觀念,而是要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引導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強化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訓練;加強情感教學,充分利用情感的推動作用,促進學生認知的內化和良好行為的形成;注重教材的螺旋重復,使學生在不斷深化、重復的教學過程中認知得到強化,良好行為習慣得到養成。
7、提倡生活化的評價。
《品德與生活》課標明確提出了“人性化、生活化的評價”。評價應是人與人互動交流的過程,可以成為教師、學生甚至家長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評價本身也應具有教育意義,發揮教育功能,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是評價的一部分,利用評價對學生的成就進行鼓勵,對不足提出改進的建議,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
七、教學進度表
略
【關于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計劃四篇】相關文章: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06-02
關于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計劃九篇06-02
關于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計劃三篇05-21
關于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計劃五篇05-23
小學品德與生活的教學總結01-21
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計劃4篇04-13
【推薦】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計劃四篇06-02
【精華】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計劃三篇05-29
【精華】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計劃4篇05-07
有關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計劃4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