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

          時間:2021-06-29 20:02:42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荷塘月色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

            這篇《荷塘月色》教學設計,是在我之前教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所作,今天來跟大家一起分享下。

          荷塘月色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把握作者情感的發(fā)展變化,了解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重點、難點】

            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鑒賞散文的相關知識。

            2、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3、(美點尋蹤)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游蹤。

            4、引導學生體味第四段的語言美、畫面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本單元學習散文。散文包括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寫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壺清茶,在炎熱的夏季帶給我們清涼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氣中送來舒心的溫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獨鐘,情有所系。《文心雕龍》說:“人稟七情,應物而動。物色三動,心亦搖焉。”眼前的物象喚醒記憶中的表象,情感體驗也一同蘇醒,于是心物感應,情景相生,觸景生情,緣情造景。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郁達夫在論及現代散文時說:“作者處處不忘自我,也處處不忘自然與社會。……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現代散文的特征之一。”由此可見要熱愛生活,用心體驗生活就能寫出好文章。

            寫景是為了抒情,客觀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觀情感的烙印!

            2、我們今天要心儀怎樣一段感情、怎樣一幅美景呢?

            請看畫面,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碧綠的荷塘。面對此等美景,楊萬里贊嘆

            道: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寫出了荷花的艷麗的色彩。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楊萬里《小池》

            寫出了荷花的動態(tài)。

            周敦頤卻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面對這樣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寫心中的情懷的呢?

            二、整體感知

            現在我們隨著動人的旋律再次走進朱自清先生心靈的荷塘,叩響心扉,解讀那淡雅朦朧的心語、心荷。

            1、配樂動畫朗誦,初步感知、欣賞美景、體味感情。同學們小聲跟讀,隨文入境!

            2、優(yōu)美的誦讀和美麗的畫面已經讓我們沉醉不知歸路,我相信大家已經體會到了美,現在可暢所欲言談談你談感受到的美。美點尋蹤。

            ⑴既寫荷塘又寫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是荷塘上的月色、將二者巧妙的結合起來了。幽雅、朦朧幽靜的畫面美。

            ⑵用詞句美、語言美。

            ⑶情感很美。

            總結:語言美、畫面美、情感美。

            3、抓住關鍵詞語,理出作游蹤。

            問題1: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為什么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

            師生交流明確:

            主要是由于“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全文就是圍繞“頗不寧靜”這一心情展開的,它就像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始終在全曲中回蕩!此句稱“文眼”。

            教師:29歲的朱自清此時已是清華大學教授,前途無量,怎么會如此惆悵和苦悶?

            本文寫于1927年7月,正是蔣發(fā)動4、12反革命政變之后,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極端苦悶的時期。朱自清在同時期發(fā)表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蕩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瀾,放在篇首,如一錘定音,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調。

            問題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來排解不寧靜的?

            散步的游蹤是怎樣的?

            師生共同明確:

            游蹤:家──小路──荷塘──家。

            三、課文分析

            我們已經知道朱自清在荷塘上心儀到了一幅荷花美景。我們知道荷花是高潔的象征,在中國詩壇上,寫荷花的詩句歷來很多,我們一起來欣賞李璟的《浣溪沙》,看他們寫出了荷花怎樣的情狀?

            浣溪沙秋風中荷花

            李璟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碧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無限恨,倚欄桿。

            朱自清筆下的月色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樣的風姿呢?

            1、配樂朗讀第四段(貝多芬的《月光》鋼琴曲)。

            2、課文第4小節(jié)寫了寫了哪些景色,構成了怎樣的畫面?作者怎樣寫的?

            ⑴寫了月下荷塘: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畫面很美。

            ⑵畫面為什么會這么美呢?現在我們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詞語,表達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我們來讀一讀。刪除法。

            ⑶品位語言美:

            改動文字:荷塘上面,滿是葉子。葉子出水很高,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開著的,有打著朵兒的。微風過處,送來清香。這時候葉子和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

            學生朗讀。問:感覺怎么樣啊?

            ⑷教師分析:寫景技巧:比喻、擬人、通感(修辭)

            ⑸第4小節(jié)寫荷花的三個比喻,一個擬人。

            ①“請問,‘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為什么作者要用裙來比喻葉子呢?”

            有的學生說:“形狀相似,都是圓的。”

            “那盤子不也是圓的嗎?鍋蓋也不是圓的嗎?怎么不說‘葉子出水很高,像盤子,像鍋蓋’”

            學生回答說:“荷葉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我接著問:“何以見得很‘柔美’?”

            學生答:“句中有‘亭亭’二字。”還有學生說:“是舞女的裙,有一種舒展、旋轉的動感,很美。亭亭玉立、修長婀娜、靈動飄逸。”寫出了荷葉的風姿。

            ②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開著的──裊娜(輕盈多姿)打著朵的──羞澀(嬌怯不語)荷花飽滿盛開、含苞待放的情狀。

            ③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明珠──晶瑩剔透、纖塵不染。

            星星──閃閃發(fā)光、忽明忽暗。

            美人──用剛出浴的美人來形容露珠點點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從而想到荷花的質樸、清新、純潔、淡雅和高貴、纖塵不染、冰清玉潔。

            ④“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似的。”作者在寫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寫到歌聲了?

            “請問,作者究竟聽到歌聲沒有?”

            學生回答:“沒有。”

            “這里是比喻,因為這里用得是‘仿佛’一詞……”

            “對,是比喻。也就是說,作者是用歌聲來比喻荷香,是吧?”

            “但是,“荷香與歌聲有什么可比的共同點嗎?”

            “荷香與歌聲都是斷斷續(xù)續(xù)、若有若無的。”

            “而且朦朦朧朧的。”

            “對。”荷香和歌聲都是‘縷縷’的、‘渺茫’的。這是比喻。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錢鐘書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時,在一般情況下,彼此不能交錯;但在特殊情況下,五官功能卻能出現互相轉化、彼此溝通的現象叫“通感”,也叫“移覺”。

            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詩人艾青曾寫詩這樣描繪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你的耳朵在偵察,你的眼睛在傾聽……’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聲里有故鄉(xiāng)綠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龍眼花的香味,有太陽的光明。”(郭風《葉笛》)

            這個句子笛聲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還有明亮的陽光,三種感覺相融會,那笛聲該多么撩人情思。

            “吳鉤和柳葉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葉眉不知怎么心煩意亂地說:‘大哥,你給我吹個小曲兒,要酸酸的,甜甜的,涼涼的……’”

            其實,通感并不僅僅在文學作品中才被使用,實際上日常用語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說某位同學的聲音很粗,難道他的聲音是有直徑的嗎?”

            看,現在每一個同學臉上都呈現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們決不認為我是在說你們的笑臉是抹了糖的吧!

            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花香,如歌聲,若有若無、輕靈飄渺,用聽覺來寫嗅覺,想像奇妙,寫出了荷香清淡縹緲、沁人心脾的美好情狀。

            ⑹畫面美:月色下的荷塘,朦朧、靜謐的美。

            寫景技巧:比喻、擬人、通感、動靜結合、疊詞的巧妙使用。

            ⑺出示知識圖示。

            ⑻再次誦讀第四段。

            ⑼作業(yè):

            知識遷移:描繪畫面美。

            水仙子詠江南

            張養(yǎng)浩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看沙鷗舞再三,卷香風十里珠簾。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飐,愛煞江南。

            答案:

            霧氣飄繞,江水潺潺,暖和的陽光輕撫著秀麗的山巒,江水兩岸是彩繪的屋檐。芰荷沐浴在秋光中,沙鷗悠閑的踱著步,時而拍打著翅膀翩翩起舞。風輕輕撩起珠簾,畫船從天邊飄來,船上的酒旗迎風招展。好一個富饒美麗的水鄉(xiāng)江南……

            【教學反思】

            教師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fā)展,潛能得到開發(fā)。這一節(jié)課教學處處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fā)展為本,學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滿足,對語言的揣摩,對文章思想感情的領悟,均能打開思想的閘門,知無不言,又言無不盡,再佐以教師的推敲,因而,精彩紛呈,常閃發(fā)智慧的火花。教師始終與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權威”自居,而是作為學習課文的一員,積極參與討論,談自己的閱讀感受。有時要言不煩,意在點睛,給學生以深深的啟迪;有時明說“不過我也不知道,因為這可能永遠是個迷”,(絕非搪塞,而是列舉種種研究成果),意在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繼續(xù)學習的空間;有時提出“現在,我能不能也提幾個問題啊”,意在深入開掘,彌補學生探究的不足。教師、教材、學生三維空間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諧的語文交響樂。

            語文教學要加強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yǎng)語感,致力于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這節(jié)節(jié)課在這方面表現得十分突出,語文教學的多功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關鍵的語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品味、鑒賞,感悟是靈動的,具個性色彩的;配樂朗誦,動畫欣賞隨文入境,營造美的氛圍。研究作者與創(chuàng)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寫作意圖與價值取向,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智力發(fā)展與思想情操陶冶融為一爐,發(fā)揮了語文的實用功能、發(fā)展功能、審美功能,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多方面獲得培養(yǎng)。

            教師不僅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注意循循善誘、逐步深入,探求真知,更在于教師能把自身的文化積淀融合于教學之中,提高課的質量與品味,提升學生的思想情操。對課文作者的總體認識與評價,對課文意義的闡發(fā),對通感收發(fā)的比擬,對重點詞句推敲的延伸,對媒體相關報道的評論等,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平日勤于閱讀、積累文化的必然展現。而這些揮灑自如的講解,對學生最有吸引力,感染力,最有啟發(fā)性,也是課最能發(fā)光的亮點。學生以學為主,教師不學無以為師,教師學識豐厚,學生終生受益。

            但學生互動稍顯不足,聽課老師多,學生有些緊張。引導還需要大膽一些。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賞析五六段的畫面美、語言美。

            【教學過程】

            1、播放古箏曲《春江花月夜》,生談感受。

            2、出示寫月的詩句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描寫詩人在月夜與“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暢飲的情景,以奇特的構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現出詩人的獨斟獨酌,及舉目無知音的孤獨之情。

            舟次中秋

            張煌言

            淡蕩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

            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

            明確月色是難寫的。以月寄相思。本文是怎樣寫月色的.。

            3、美讀五六段配樂《月光》

            4、課文第5小節(jié)寫了什么景色?

            學生回答:

            寫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5、作者是從幾個方面寫了月色?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⑴以流水作比,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

            ⑵通過霧寫月光:薄薄的青霧,霧的輕飄壯。

            ⑶通過荷花與荷葉寫月色的朦朧“像在牛乳中洗過,像籠著輕紗的夢”描繪荷葉、荷花安謐、恬靜的情狀。

            ⑷以樹影寫月色:畫,濃淡適宜。

            ⑸通過光與影的和諧寫月色:和諧的旋律。

            6、勾出本段中你喜歡的句子,并思考語言有什么特點。

            語言:樸素、典雅、充滿詩意。

            “朱先生的語言,歷來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語的基礎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話,毫無雕飾的文字,更有精心‘揀練’的遣詞用字。點活了月光和霧氣的‘瀉’‘浮’二字生動的起了豐富、潤飾、強化形象的作用。”

            ──金志華《中國現代散文欣賞辭典》

            ⑴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青紗的夢。

            為什么說“瀉”“浮”二字點活了月光和霧氣呢?可否用“照”替代“瀉”,用“升”替代“浮”。(替換法)

            由學生找,談談體會,教師點撥。

            參考:(以學生講為主,教師重點分析四處)

            “瀉”──一個“瀉”字,月輝照耀一瀉無余之景,頓時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寫出了月光的流動感。再加上修飾語“靜靜地”,準確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但又是絕無聲響地幽靜幽美,這就創(chuàng)造了一個安謐的氛圍,意境相當優(yōu)美。(“照”字直白,是如實地寫,不是描繪,淡而無味。另方面與“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諧感。)

            浮──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tài),突出了恬靜朦朧,一個水氣迷蒙、月色輕籠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給人騰空而上的感覺,不能妥帖地道出霧的輕柔。)

            ⑵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的。為何用畫不用印?

            “畫”──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印”不能寫出美)

            ⑶“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這種朦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時的心境,所以說“恰是到了好處”。畫面美:淡月輝映下荷塘里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成的朦朧景色。

            7、寫景技巧:虛實結合,虛中見實,貼切的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漂浮的姿態(tài),一種攝人心魄的意境。

            8、討論第6節(jié):

            學生自己分析,教師作適當點撥:

            這一節(jié)寫荷塘的四周。在這里,作者以樹為著眼點,由遠及近,寫出了楊柳、遠山、燈光、蟬聲、蛙聲。

            ⑴四面的樹(照應第2節(jié))

            有遠有近:楊柳最多──遠,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近。

            ⑵寫樹不忘寫月色:陰陰的。

            ⑶路燈光把作者從幻想中召回,最后兩句雖似寫景,實則點明心境。寫樹上的蟬聲與水里有蛙聲,由寂靜到熱鬧,充滿了生機,將荷塘和月色襯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雖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寧靜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悶還是籠罩在心頭。

            關于動靜:葉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荷葉本來是靜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動的,是舞女的裙。化靜為動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以動襯靜,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荷葉、荷花、荷香(靜);荷波、荷韻(動)。動靜結合。

            ⑷運用了繪畫技巧來寫荷塘的環(huán)境。

            ⑸作者筆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濃淡相宜,明暗結合,喧寂相間。

            板書:

            景物的特點:淡雅、朦朧

            ⑹襯托手法:單寫月光單調,作者著力摹寫月的投影,光影交錯,把岸邊樹、塘中荷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美麗的圖畫。

            ⑺出示五六段知識結構圖示。

            ⑻總結畫面美:月光如水、薄霧似紗、花葉如夢、黑影斑駁、楊柳如畫、光影似曲

            9、教師小結:朱自清就是就是這樣一位神奇的國畫大師,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語言之筆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清幽淡雅、朦朧和諧之景,讓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心境與景物融為了一體,整個天地融為了一體!給我們以巨大的審美享受!寫景是為了抒情,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難以言說的情!

            10、總結

            畫面──美麗

            氣氛──寧靜

            格調──雅致

            12、技巧:動靜結合、虛實相生、遠近相宜、巧用修辭、煉字、襯托、巧用疊詞

            效果;濃淡相宜

            13、一番賞析后,相信同學們對這一段已經有了全新的感覺,下面讓我們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讀來詮釋4、5、6段。教師小結:朱自清的想像是多么豐富啊,古人有讀《漢書》來下酒,今天我們是品“荷塘月色”來純凈我們的心靈!

            14、作業(yè)

            收集寫月的詩句,背誦4到6段。

            以上就是《荷塘月色》教學設計的全部內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語文網查閱。

          【荷塘月色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荷塘月色優(yōu)秀教學設計04-30

          《荷塘月色》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07-02

          荷塘月色的優(yōu)秀教學設計范文11-27

          關于《荷塘月色》優(yōu)秀教學設計07-02

          《荷塘月色》優(yōu)秀教學設計范文07-04

          課文《荷塘月色》優(yōu)秀教學設計模板11-20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07-30

          《荷塘月色》的教學設計04-14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12-06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欧美在线中文理论 | 一级国产交换配乱婬视频 | 丝袜屁股在线国产 | 一级a爱片视频在线观看 | 伊人久久综合网亚洲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乱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