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將相和》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時間:2022-07-18 11:06:30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課文《將相和》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1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課文《將相和》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1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課文《將相和》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1篇)

            課文《將相和》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初讀課文,教學生字新詞,理清課文脈絡,基本感知課文所寫的三個故事。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 出示課題,理解“和”是和好的意思。

            2、 質疑激趣 :看到課題,你們想知道什么?

            梳理:“將”、“相”分別是誰,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情?為什么不和,又為什么和好?

            二、初讀感知

            1、 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 生自由朗讀,標上自然段序號。

            3、 初讀交流,說出“將”、“相”是誰,課文寫了哪幾個故事,分別講了什么?

            三、通讀課文,理清脈絡

            交流分段,在討論中理解體會第15自然段作為過渡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指讀第一個故事(1—10自然段)隨機簡介歷史背景

            點撥生字:藺(讀音)和氏璧(簡介和氏璧,并由此理解字型)

            指讀第二個故事(11—14自然段)隨機點撥生字:

            澠—繩 怯(讀音)

            指讀第三個故事(16—18自然段)

            每個故事讀完,要求能歸納成四字小標題

            (一) 完璧歸趙。

            (二)澠池會見。

            (三)負荊請罪。

            四、交流感悟

            讀完這三個主人公,你對其中兩位主人公有什么看法?

            學生交流,教師引導小結。

            總結:同學們說得都很不錯。那么文中哪些詞句能淋漓盡致地展現他們各自的品質呢?下節課我們再來細細品讀這三個故事。

            課文《將相和》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結合學文學會十個生字,并能正確讀寫、積累詞語。

            2、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三個故事的內容,在此基礎上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

            4、體會文章內容,感受人物的特點,激發愛國情感。

            5、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教學重難點:

            1、體會人物的精神。

            2、領悟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學案設計:

            1、自主學習生字詞。

            2、仔細閱讀課文,給三個故事加小標題。

            3、把三個小故事講給家長聽。

            4、讀文章,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二課時連堂

            一、初讀課文,初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抓住文中的三個小故事: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

            二、學生自讀課文,自主質疑。

            三、學生質疑總匯??師生合作解疑:

            完璧歸趙

            1、和氏璧真的是有毛病嗎?藺相如這么說的目的何在?

            2、藺相如真的要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嗎?他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3、秦王明明已經答應用十五座城來換和氏璧,藺相如為什么還叫人抄小路把和氏璧送回趙國去?

            4、秦王得不到和氏璧,為什么沒有殺掉藺相如?

            澠池之會

            5、澠池會上,秦王為什么要趙王鼓瑟,并叫人記錄下來?

            6、藺相如又是怎樣做的?他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7、秦王擊缶后,為什么“不敢拿趙王怎么樣”?

            負荊請罪

            8、藺相如立功后職位比廉頗高,廉頗為什么很不服氣?你是否同意廉頗的看法?為什么?

            9、藺相如是否很怕廉頗?他一再躲避廉頗是為了什么?

            10、廉頗是一個戰功赫赫的大將軍,為什么要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11、你認為“將”“相”和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附重點題答案:

            11、“將相和”的表面原因是:藺相如的開闊胸襟,廉頗的知錯能改。從實質上是“將”和“相”共同的愛國思想。

            5、秦王叫趙王鼓瑟,是為了表示秦王可以指揮趙王。他們之間是不平等的。這對趙國來說是奇恥大辱;

            6、藺相如逼秦王擊缶,是為了說明兩國之間是平等的,他冒著生命危險,維護了趙國的尊嚴和榮譽。

            8、不同意。每個人的工作和貢獻是不一樣的。藺相如雖然不能像廉頗一樣持刀作戰、立下赫赫戰功;但他的唇槍舌戰,也同樣是驚心動魄,同樣也需要用自己的生命為趙國保住尊嚴。一樣值得敬佩。

            二、體會人物品質:

            1、文章中,突出體現了“藺相如”和“廉頗”兩個人物形象。請你用紅筆劃出文章描寫這兩個人物最精彩、最令你感動的片段,反復讀讀,品品,用你自己認為準確的詞語歸納:你認為他們分別是個怎樣的人?

            2、談談你對“秦王”和“趙王”的看法,要說明理由。

            三、把握文章的主體結構:

            《將相和》中有三個獨立的故事:“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你能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嗎?

            課文《將相和》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3

            教材分析:

            《將相和》這篇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主線,通過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系的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失和到和好的過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關系錯綜復雜。

            學情分析:

            《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因年代久遠,內在聯系復雜,教學前可布置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初步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情況,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教學中抓住"撞"、"逼"、"避"三個字引導學生體會人物性格,理解三個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教學要求: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理解課文內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從人物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4、復述三個故事中的一個,并自由組合進行排練,在班上演一演。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學習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導語解題

            2、板書課題:11 將相和

            二、檢查預習

            (一)交流本課的資料,并相機評價。

            預設:

            1.和氏璧的資料。引出無價之寶一詞。

            2.春秋戰國時期的資料,了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3.課文的出處。

            4.藺相如的資料。提醒大家注意藺的寫法等。

            (二)、文章主要講了那幾個小故事,并說說自己是怎樣概括出來的。

            三、學習完璧歸趙

            1、指導璧的寫法

            2、探究藺相如為什么能完璧歸趙

            (1)自由讀文思考

            (2)小組交流討論

            (3)小組代表發言

            (4)自由發言

            (5)學習重點句子"他理直氣壯的說……"

            (6)指導朗讀

            (7)總結人物個性

            四、課時總結:

            藺相如在趙王危難之時,群臣無策之際挺身而出,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懼色,由被動為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從中我們體會到了他的機智勇敢的性格。

            課文《將相和》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4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將”、“相”分別指的是誰,全文共講了哪幾個故事。

            2、自學本課生字詞,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絕口不提”、“完璧歸趙”這幾個詞語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內容給文章分段。

            〖教學重點、難點〗

            1、學和理解本課生字新詞。

            2、按不同故事內容給課文分段。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引發興趣

            1、板書課題,讓同學齊讀,導入設問:

            看到課題,你們想知道什么呢?請你們自己先讀讀書,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學生初讀課文,標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學: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國人卞和氏發現的一塊玉制成的璧。“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表示物歸原主。

            理屈──理虧。

            絕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說。

            示弱──示比對方軟弱,不敢較量。

            推辭──謙讓不干。

            抵御──抵擋,抵抗。

            理直氣壯──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

            能耐──技能,本領。

            攻無不克──攻城奪池,沒有拿不下來的。

            戰無不勝──容強大無比,每戰必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兩個成語多指善于打仗。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本課指廉頗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現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同心協力──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二、師生共同介紹歷史背景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好”(或“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 “完璧歸趙”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

            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使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后,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么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于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

            由于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藺相如不畏強權,甘冒喪失性命的風險,完璧歸趙,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貴。

            廉頗是戰國后期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封為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長平之戰時,堅壁固守三年。后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勝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后老死在楚國。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于秦,歸國后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

            三、再讀課文,把“將”、“相”的名字畫下來,同時想一想,這篇文章講了幾個小故事

            學生讀完之后,找人回答這幾個問題:

            “將”指的是廉頗。

            “相”指的是藺相如。

            本文一共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可以用“完璧歸趙”來概括。

            第二個:可以用“澠池之會”來概括。

            第三個:可以用“將相和好”來概括。

            四、統觀全文,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寫藺相如出使秦國,機智勇敢,保護國寶,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強權,維護國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五、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抄寫字詞。

            2、想一想每個小故事發生的原因和結果是什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2、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1、找人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幾個小故事,分別是什么故事?(教師借機板書)

            2、再請同學說一說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三、學習課文第一大段

            1、齊讀第1自然段,同時要求學生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通過讀書,學生馬上知道這是在向我們交待時代背景。

            這一句話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后面三個故事的總起因。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著請同學們默讀第一大段。同時想一想:這個故事是怎么發生的?經過怎樣?結果又如何呢?

            通過默讀,學生知道:

            起因:秦國自以為強大,想騙取趙國的寶物和氏璧,趙王很著急。

            經過: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不畏強權的精神與秦王斗智斗勇。

            結果:藺相如“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3、再默讀這一大段。同時思考:

            ⑴ 秦王說愿意拿十五座城換和氏璧,趙王為什么非常著急?

            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讓同學聯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國最強”中的“最強”是最為強大的意思,“常常進攻別的國家”說明秦國以強欺弱,非常專橫。然后再讓同學想一想趙王為什么著急。同學們如果認真讀書就會發現第3自然段直接介紹了趙王著急的原因。因為趙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換璧是假的,只不過想把無價寶騙到手,如果趙王把和氏璧送去給秦王,秦王當然不會像信上說的那樣把15座城給趙王,只能是白白吃虧,輕易地就讓秦王占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說的那樣去做,又怕秦王以此為借口派兵進攻,到時遭殃的還是趙國。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趙國的群臣才束手無策,趙國因想不出兩全其美的對策才著急。

            ⑵ 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請同學們想一想:藺相如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這對表現人物品質有什么作用?

            聯系上文,同學們知道藺相如是在趙王與眾臣“為難”的時候出現的。因為大家都覺得很為難,而藺相如知難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機智勇敢的精神。

            ⑶ 面對這個難題,藺相如是怎么說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讀一讀藺相如說的話,體會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點?

            教師在引導學生讀第6自然段的時候,先抓住“想了一會兒”這個詞,使同學們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實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給秦王發兵制造機會。接著讓同學反復讀一讀藺相如說的話,抓住“愿意去”。體會出藺相如的勇敢。然后分析了兩種可能性和兩種動作。“如果真的……換,就給……”、“如果不肯……一定……送回”,這兩句話運用了兩個復句,都是假設關系的,說明他把問題分析得非常透徹,對策也設計好了。“一定” 一詞讓我們看出了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后體會“理屈”,就是“理虧”的意思。這也是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種局面,迫使秦國不能出兵,也使趙國由現在這種左右為難的被動局面,轉成主動的局面。這些地方充分說明了藺相如的深謀遠慮,也表現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⑷ 輕聲讀第8自然段,想一想,藺相如是如何與秦王展開斗爭做到完璧歸趙的?

            ① 藺相如看到秦王無誠意拿城換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表現了他什么品質?

            在指導學生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先讓學生體會出秦王是怎樣喜歡和氏璧的。通過讀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話,學生馬上會找出“雙手捧”、 “一邊看一邊稱贊”這說明和氏璧的確是個價值連城的寶貝,連見多識廣的秦王都這樣愛不釋手,更可知它的價值。“絕口不提”一詞讓學生理解它的意思,再體會一下,秦王“騙寶”的丑惡嘴臉一下子暴露在我們面前。這也是在藺相如動身前大家早就估計到的。正是因為有了充分的準備,所以藺相如才會有下面的表現。

            看到秦王無意拿城換寶,藺相如想出了寶玉有瑕的辦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這一言一行,充分表現了他的機智。秦王聽他這么一說,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給了藺相如。這時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 “靠”、“站”這幾個動詞,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和勇敢。接著再讀藺相如的話,先抓住“理直氣壯”,讓同學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話,又表現了他不畏強權,機智勇敢的斗爭精神。

            在秦王假意應允以城換寶以后,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讀了第8自然段最后幾句話我們就知道了,他要求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來。

            針對第一道小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讀、思、議、品味重點詞句。如三次說話: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說明他機智;第二次,“理直氣壯” 揭穿騙局,說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方”講明原因,說明他機智勇敢。另外,抓住“捧、退、靠、舉、撞”等動詞,去理解其機智、勇敢的品質。

            ② 藺相如是真的要捧著寶玉撞柱子嗎?他要求舉行典禮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對上文有了較深的理解,同學們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應允是真。因為前面講過秦王對寶玉愛不釋手,所以他絕不會眼看著寶玉被藺相如抱著撞碎在柱子上,這也是藺相如機智之處。他要求舉行典禮,其目的有兩個,一種就是真的造成這種聲勢,讓世人都知道秦與趙國以城換寶;另一個目的是拖延時間,好派人把寶玉及時送回國。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藺相如的認識。

            ③ 面對藺相如,秦王為什么處處表現得很被動呢?

            這個問題的設計,其實是想讓同學們了解到藺相如勇敢、機智,而秦王則理屈、貪婪,所以處處被動。

            教師歸納:秦王愛寶,絕口不提給城;相如假說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玉碎,假意答應讓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禮,一面暗中派人把寶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藺相如回國。

            ⑸ 這場斗爭的結果怎樣呢?

            讀了第10自然段,同學馬上回答出:“完璧歸趙”。這時教師板書這個成語,讓同學結合課文內容說說是什么意思。

            ⑹ 教師小結:

            剛才,我們學習完了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我們是怎么學的呢?我們先讀課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然后通過讀、畫、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品質。下面咱們仍舊按這種方法學習后面兩個故事。

            四、學習課文第二大段,默讀,思考

            1、這段主要講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誰?還提到誰?

            2、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并用自己的話簡單地概括出來:

            事情的起因是:趙王赴秦王之約,去澠池相會,并帶相如一起赴約。

            事情的經過是:澠池會上,相如勇斗秦王。

            事情的結果是:他們順利返回趙國,趙王封相如為上卿。

            3、細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⑴ 秦王約趙王澠池會見,趙王為什么決定不下,藺相如對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現了他的什么品質?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讓學生弄明白秦王約見趙王的目的是什么。結合上文,同學們馬上可以想到,秦王是想借約見之機占趙國的便宜。趙王和大臣們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這個陰謀詭計,所以才左右為難,束手無策,決定不下。去,怕有危險;不去,又顯得太膽怯,怕日后被世人傳為笑柄。此時,藺相如審時度勢,他認為不能對秦王示弱,還是去的好。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藺相如時時以國家的尊嚴和利益為重,看出他品格的高尚。趙王讓相如隨行,藺相如欣然應允,表現了他的勇敢精神。

            ⑵ 澠池會上,秦王逼趙王鼓瑟,趙王為什么不好推辭?“推辭”是什么意思?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說的?畫出重點詞句。從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質?

            澠池會上,秦王讓趙王為他鼓瑟,趙王因為懼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辭。“推辭”的意思就是謙讓不干的意思。于是為秦王鼓了瑟。而秦王卻得寸進尺,還讓人把這件事記錄下來。很顯然,這說明同為大王,秦王與趙王是不平等的,秦王可以憑借自己強大的勢力指揮趙王,而趙王的地位就低于秦王,這對趙國當然是個奇恥大辱。因此,在這關系到國家榮辱的關鍵時刻,藺相如挺身而出,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抓準描寫藺相如的句子,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使學生理解藺相如不畏強權、機智勇敢的精神。可抓住“生氣極了”、“跟您拼了”等詞語,讓學生體會出藺相如為維護國家的尊嚴,抓住秦王怕死的弱點,以死相拼,迫使秦王為趙王擊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這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粉碎了秦王的陰謀,表現了他機智、勇敢的精神。

            秦王又沒有占到趙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只好放趙王回去了。

            ⑶ 澠池之會的結果怎樣?廉頗起了什么作用?

            澠池之會。趙國又占了上風,藺相如又立新功,封為上卿,這是澠池之會的結果。這里藺相如當然起了決定作用,但廉頗的功勞也不能忽視。因為在背景介紹時同學們已經了解到,廉頗是一位英勇善戰的大將軍,他為趙國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戰功。秦王之所以放趙王回去,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廉頗在邊境做好了準備,萬一有什么情況,廉頗會拼力殺過來,保護趙王的,到時危險的是秦王。因此說,趙王安全回國,廉頗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⑷ 給這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

            教師可告訴學生,加小標題,可以把故事高度概括成2個字,也可用故事發生的地點來概括,因此這個故事可以概括為“澠池之會”。

            ⑸ 教師小結:過渡: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藺相如大智大勇,連連立功,職位比老將廉頗都高了,這樣就引起了“將”和“相”之間的什么問題呢?學生可能說是 “矛盾”,也可能說是“不和”,于是教師隨機板書“不和”。那么,在處理這場內部矛盾中,藺相如又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呢?從中能體會出他的什么品質呢?請同學們自學第三大段。

            五、自學第三大段

            因為這篇文章的三個小故事結構相同,學生又有了前面學習的方法,因此自學起來不會很困難。

            1、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讀課文。畫出有關的重點詞句,談出自己的體會,隨后教師檢查、指導。

            2、檢查自學情況:

            ⑴ 這一大段主要寫了誰和誰?寫了他們的什么事?

            文章這一段主要寫了廉頗和藺相如,寫了他們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

            ⑵ 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怎樣?

            事情的起因是: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氣,總想尋機羞辱藺相如。

            事情的經過是:藺相如處處避讓,并對下人講清了避讓的原因。

            事情的結果是:將相和好。

            ⑶ 藺相如為什么要避讓廉頗?從這兒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質?

            從藺相如的言語中,我們可以找到他避讓廉頗的原因很簡單:秦王比廉頗厲害得多,但藺相如都不怕,他也就更不會怕廉頗。因為他深深地知道,秦王不敢進攻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將相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會乘機攻打趙國。藺相如避讓廉頗,完全是為了趙國的利益。

            通過反復朗讀藺相如的話,讓學生體會出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胸懷寬廣的好品質。

            ⑷ “負荊請罪”是什么意思?廉頗為什么會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呢?從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質呢?

            從詞的本意上講,“負荊請罪”就是背著荊條請求責罰、賠禮道歉的意思。

            因為廉頗居功自傲,與藺相如鬧不團結,而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處處避讓廉頗。他的那些深明大義的話和處處避讓的行為深深地感化了廉頗,使他覺得自己心胸狹窄、羞愧難當。于是去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從廉頗的這些舉動,我們也不難看出,廉頗勇于認錯,知錯就改,也同樣有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好思想。

            ⑸ 哪一個詞最能概括將相和好?如何理解這個詞呢?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讓學生體會到藺相如不計個人恩怨的品質,接著找出“同心協力”一詞,讓學生理解詞意,最后說出他們和好的根本原因都是以國家利益為重。

            ⑹ 這個故事可用什么做小標題?

            待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負荊請罪。

            六、總結全文,揭示中心

            總結,揭示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表現了藺相如顧全大局,注重團結,機智勇敢的品質和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

            七、了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

            本文由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相聯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復述“負荊請罪”這個小故事

            學生在復述之前,教師可引導學生先列個提綱,然后再給出一些關鍵性的詞語和運用的好的語句,最后讓學生進行復述。

            最后教師小結:復述不是背誦,同學們可以根據故事的梗概進行。

            九、作業

            1、熟讀課文,學習人物的精神。

            2、練習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課文《將相和》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5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權,機制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推讓的好品質,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從三個小故事中任選一個演一演。

            教學重點:

            1.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2.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引入,整體感知

            1.同學們,你們喜歡歷史故事嗎?為什么喜歡?你知道的歷史故事有哪些呢?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歷史故事--板書:將相和

            2.請同學們讀課題。看到課題時,你想到了哪些問題呢?

            3.(檢查預習〕通過預習,你解決了哪些問題?(學生板書文中出現的三個小故事)還有什么問題沒有弄明白呢?

            二、深入探究

            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來讀書。

            1.請你選擇你喜歡的一個故事讀,說說你讀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解決了哪些問題?

            2.全班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3.你喜歡誰?為什么?(學生板書自己喜歡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備的品質)

            4.他們兩個人使我們喜歡的相同之處是什么呢?(愛國之心)

            三、作業

            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自由結合,練習表演故事。

            第二課時

            一、回憶

            1.說自己弄明白的問題。

            2.提出自己沒有解決的問題。這三個故事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呢?

            二、深入探究

            1.繼續讀書,討論這些問題。繼續討論。

            2.交流。

            三、表演

            小組表演自己喜歡的小故事。大家認真看,看后做評論: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好,為什么?

            四、總結

            1.通過學習,解決了哪些問題?有什么收獲?獲得了什么啟發?

            2.有哪些不滿意的地方?如何修改?

            3.還有哪些問題?我們課下討論,查找資料解決好嗎?

            五、作業

            小組合作,編寫課本劇。

            課文《將相和》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6

            [課時目標]

            1、在前兩課時教學基礎上,進一步繼續運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性格。

            2、感受藺相如委曲求全、顧全大局的性格特征;感受廉頗居功自傲、公忠為國的性格特征。并有感情的朗讀人物語言描寫。

            3、通過朗讀感悟,寫寫廉頗的心理活動,初步體會和為貴的道理。

            4、通過資料鏈接、課外延伸等方式,培養學生對文史、文化的興趣,引導課外閱讀。

            [教學活動預設]

            一、復習引入,確定學習內容。

            二、以“和”為眼,整體把握“負荊請罪”這則故事,著眼人物語言。

            1、將相因何不和?——整體把握廉頗的語言。

            2、將相和好的原因?——整體把握藺相如的言行和廉頗的行為。

            三、著眼人物語言,以“不和”和“求和”為主線,比較研讀。

            板塊一:人物相互之間態度的研讀。

            1、讀兩個人物的語言,小組研究,有什么不同和差異?

            2、抓住兩個人的態度,感悟情感和相互之間的態度,指導朗讀。

            3、感受廉頗的不服氣,藺相如的避讓,師生對讀。

            板塊二:人物之間關注點的研讀。

            1、著眼語言文字,研究廉頗和藺相如的不同著眼點,關心個人和關心國家的不同區別。

            2、抓住“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輻射文章,感受廉頗的居功自傲。

            3、抓住藺相如的話,輻射文章,深入感受藺相如的顧全大局。

            四、以“負荊請罪”為核心,引導寫話實踐,全面感受人物形象。

            1、以“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為平臺,拓展寫話,感受人物的心理變化。

            2、感悟廉頗負荊請罪的行為,指導朗讀。

            3、豐滿廉頗的人物形象,全面把握其公忠為國的特點。

            附《將相和》課堂實錄

            一、復習引入,確定學習內容

            二、以“和”為眼,整體把握“負荊請罪”這則故事,著眼人物語言。

            師:同學們,你們課文讀到哪里,唉,覺得將相要不和了?

            生:我讀到這里: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覺得將相要不和了。

            師:(大屏幕出示這段話)廉頗一句話,破壞了趙國的和。再往下讀,讀到哪兒又讓你覺得他們有和的希望了?

            生:“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這里感覺到他們又有和好的希望了。

            師:為什么讀這番話?

            生:因為藺相如這番話有和好之意。

            師:藺相如的話,始終保持這趙國的和。是嗎?注意一個詞,讀“chéng乘機”。跟我讀一遍。

            生:讀詞。

            三、著眼人物語言,以“不和”和“求和”為主線,比較研讀

            師:(大屏幕出示藺相如這番話)兩個人的語言,很不——

            生:一樣。

            師:那我們就來細細研究。請同學們細細讀讀這一將一相的話,發現有哪些具體的不同?作上記號,四人小組討論。聽清楚沒有?開始討論。四人小組。

            生:(小組討論2分鐘)

            師:誰先來?

            生1:廉頗處處為難藺相如,而藺相如卻處處體諒廉頗。因為藺相如知道如果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

            生2:廉頗對藺相如直呼其名,而藺相如稱廉頗為廉將軍。

            師:這是第一個重大的發現。(點擊課件,“我廉頗、他藺相如”與“廉將軍”幾字變紅)在名字前面還加上“他”,“他藺相如”讀起來什么感覺?

            生:感覺就是很不尊敬藺相如,很看不起藺相如。

            師:他藺相如,這樣說合適嗎?

            生:(齊)不合適——

            師:這時候的藺相如已封為上卿,應該怎么稱呼?

            生:(齊)藺上卿。

            師:注意到了這個稱呼,能把人物對話讀好嗎?同桌相互試一試。

            生:同桌對話。

            師:(半分鐘后)哪一桌愿意表現一下?

            生1:指名一桌讀。(有點結巴,其中讀廉頗的孩子語氣急,加了兩個字)

            師:不錯。特別是廉將軍。但是不服氣也不能亂加字。

            (全場笑)

            生2:同桌讀。(還是不夠流利)

            師:不服氣也不能著急。(生笑)除了發現人稱上大不相同,還發現什么?

            生:廉頗總是把自己放在前面,而藺相如的話中都是把廉頗放在自己前面。說明藺相如是想和廉頗和好的。

            師:從哪里看出來?

            生:藺相如說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

            師:(高興地)讀書就是這樣,不能放過一字一句。(點擊課件,“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字體變紅)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生1:朗讀廉頗所說的句子。

            生2:讀得較有感情。

            師:她還突出了一個詞: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什么?

            生2:他藺相如是靠嘴巴,而我是靠打仗,靠生命換來的!

            師:你這番話讓我想起了一首詩“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琶琵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哎,他廉頗是不是吹牛啊?

            生:不是。澠池之會上,廉頗帶著軍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準備,秦王才只好放趙王回去的。

            師:老師還為大家帶來這么一段資料(課件出示)師有感情范讀。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以勇氣聞于諸侯。

            看來廉頗能夠名揚四海,確實是因為他百戰百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再讀句子。

            生:齊讀廉頗說的話。(此時學生讀得已較有感情)

            師:看樣子,廉頗的話倒是實話。雖說是實話,可哪個地方總讓我們感覺說得不太入耳,讓我們聽不下去?

            生:我覺得是這里: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師:為什么?

            生:因為廉頗就是個功臣也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因為藺相如地位比他高就看不起人

            家。(大意如此,原句已記錄不下)

            師:心不平則氣不和。就是因為廉頗覺得自己能耐比藺相如大而官位卻比藺相如小就如此耿耿于懷。藺相如真的沒有什么能耐嗎?

            生:不是的。

            師:藺相如有什么能耐?

            生1:完璧歸趙中藺相如以身護玉,機智而且勇敢。

            師:終于發現了廉頗的話里不合情而且不合理。

            生2: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為趙王掙回了面子。

            師:為趙王爭回了面子就是為趙國——

            生:(齊)掙回了面子。

            師:廉頗重要,這藺相如也重要。對趙國而言,兩人缺一不可,所以此話差矣。現在藺相如說: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這9個字你讀懂了嗎?

            生:正是因為廉頗在前線作戰,藺相如在后面出謀劃策,趙國才不會受欺負。

            師:……

            生:我覺得廉頗和藺相如就好像趙王的兩只手。(聽課老師熱烈鼓掌)

            師:你體會得真深刻,他們倆就好像趙王的左手和右手。什么叫文武合璧。對付秦國這樣的大國,將相就必須要和。所以藺相如說,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和,國力就強,不和就弱。請男同學讀廉頗說的話,女同學讀藺相如說的話。

            生: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挺動情)

            師: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有什么發現?

            生:廉頗說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而藺相如說自己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師:廉頗是口口聲聲我我我,而藺相如說的是我們趙國。藺相如以身護玉,為的是……

            生:我們趙國。

            師:澠池會上藺相如逼著秦王為趙王擊缶,為的是——

            生:我們趙國。

            師:藺相如如今避著廉將軍,還是為了——

            生:(大聲)我們趙國!

            四、以“負荊請罪”為核心,引導寫話實踐,全面感受人物形象

            師:不知道廉頗聽了藺相如的這番肺腑之言,會想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寫下來。

            (課件出示:)

            藺相如的話傳倒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廉頗靜下心來想到了什么,

            請寫一寫。

            生:在音樂聲中寫話。(約3分鐘)

            師:廉頗靜下心來想到了什么?

            生:(此處有4個學生進行了交流。孩子們寫得很精彩,以致于我光顧著發愣而忘了記錄。唯一的印象是樓老師反復提醒學生廉頗會稱呼藺相如為藺上卿。)

            師:同學們寫的,京劇中就有這么一段差不多。請欣賞。(播放京劇片斷,內容為廉頗坦然認錯幡然改悔。細心的樓老師還配上了歌詞,但偶只顧欣賞忘了記錄。)

            師:看了這段京劇同學們有什么感受?

            生:紛紛舉手。

            師:都有感受那就不說了。一起來讀這兩個句子。

            生:齊讀廉頗、藺相如所說的句子。(學生的齊讀很有感情)

            師:沒有廉頗的負荊請罪,就不會有將相和。這一將一相,如果說藺相如幾次三番地讓著廉頗,為的是——我們趙國,廉頗的負荊請罪也是為了——我們趙國。為了我們趙國,有了——將相和。和則萬事興,和則國家強。和為貴。下課。

            生:沒有反應。

            師:下課。

            生:沒有反應。

            師:下課。

            生:仍舊沒有反應。

            師:同學們,下課。

            生:(恍然大悟)老師再見。

            師:老師課前答應送給同學們的禮物,是這盤《將相和》的京劇光盤,請你們的語文老師再帶領著同學們一起欣賞。

            課文《將相和》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認識到對敵人要不畏強權、敢于斗爭;對自己人要以國家、大局為重,團結一致。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學會生字新詞。

            4、有感情朗讀課文,并自述課文。

            【教學重難點】

            1、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質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2、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是難點。

            【教學準備】生字詞課件。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出示課件:介紹作者和歷史背景。

            2、《將相和》中的“將”指誰?“相”又指誰?“和”是什么意思?

            二、檢查預習情況

            出示課件:

            1、讀準字音:

            “和氏璧”、“推薦”、“澠池之會”、“膽怯”、“侮辱”、“擊缶”。

            2、朗讀課文并分段,給每段加小標題。

            3、指名朗讀課文。

            三、熟讀課文 同桌互相講述課文。

            四、布置作業

            1、結合課后“思考練習”。

            2、自學本文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聽寫生字詞

            二、整體入手,直奔難點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將相和》。

            2、指出廉頗是怎么說的?并讀一讀這些句子。

            3、藺相如是不是靠一張嘴爬到了廉頗的頭上。

            三、讀議第一段

            1、默讀一段理出故事的情節(起因、經過、結果)。

            2、從這些句子看出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

            藺相如是怎樣完璧歸趙?

            3、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

            (維護趙國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復述這個故事。

            四、讀議第二段

            1、默讀第二段理出故事情節。

            2、澠池會上秦王怎么侮辱趙王?藺相如怎么對付?用的是什么辦法?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

            3、藺相如為了趙國的利益連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請同學們齊讀。

            4、澠池會上的斗爭趙國占了上風,功勞應屬于誰?為什么?

            (提示:這份功勞也有廉頗的一份,不是他在邊境上做好準備,秦王也不會這樣輕易放回他。)

            5、這個與第一個故事有什么聯系?

            6、復述故事。

            五、布置作業

            第三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知道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了大功,趙王封他為上大夫;在澠池會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為上,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氣,說要給他個“下不了臺”,這就是將相不和的主要原因。

            二、默讀第三段,思考問題

            1、藺相如立了功,廉頗為什么要給他個下不了臺?廉頗說的對不對?

            2、藺相如怎樣對待?

            3、將相怎樣和好?說一說你對他們的認識。

            三、總結全文

            1、從這三個故事中,我們知道“將”“相”經歷了由和到不和的過程,想想他們為什么不和又為什么和好?

            2、藺相如的勇敢機智、顧全大局表現在哪?廉頗的英勇善戰,知錯就改表現哪?

            3、學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感受?

            四、課堂練習

            復述三個故事。

            課文《將相和》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8

            課時目標:

            1、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愛國思想。

            2、運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

            3、有感情地朗讀人物語言描寫,通過朗讀感悟,初步體會和為貴的道理。

            教學重點:重點感受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的性格特征;初步感受廉頗居功自傲、知錯就改的性格特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整體感知

            1、揭題:這節課咱們繼續我們的歷史文化之旅,請大家齊讀課題。

            2、交流:我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老師想知道在這次歷史之旅中,你“遇”到過哪些人,“碰”到了哪些事,對課文有了哪些簡單了解。(板書:藺相如 廉頗)

            3、小結:課文圍繞“藺相如”、“廉頗”這兩個人物,通過“完璧歸趙”“澠池會見”和“負荊請罪”這三個小故事,記敘了將相由“不和”到“和”的經歷。

            二、切入,直擊沖突處

            1、文中有個句子讓我們感覺到了將相的不和,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把這個句子找出來。

            2、出示句子:“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3、自由讀句子,你讀出了什么?

            4、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感受廉頗的氣量狹小、居功自傲、耿直爽快、英勇無敵的多維形象)

            5、在老將廉頗看來,藺相如的官職做的比他大,就靠著一張嘴。對此你有什么看法?(板書:嘴 ?)

            6、我們就來看看藺相如的.這張“嘴”, 看看這張“嘴”有何特別之處?

            三、品讀,感受藺相如

            (一)研讀“完璧歸趙”,感受“無我”

            1、默讀文章第一部分,畫出“完璧歸趙”中這張“嘴”說了什么,是怎樣說的,讀了之后想想你有了怎樣的感受。

            2、交流,找出藺相如說的話。(其中有個轉述句,要學生試著改為藺相如直接說的話。)

            3、比讀一、三句:

            出示句子: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⑴對比著讀一讀藺相如說的這兩句話,你發現它們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嗎?(藺相如先對趙王信誓旦旦地承諾“一定把璧送回來”,現在卻對秦王說“腦袋和璧就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這是怎么回事?)

            ⑵“理直氣壯”什么意思?他為什么敢“理直氣壯”地威脅秦王?(引導學生感知藺相如有敏銳的洞察力,他看出秦王沒有以城換璧的誠意和十分喜愛和氏璧,體會藺相如的機智,持璧在手,底氣充足。)他不理直氣壯行嗎?

            ⑶你覺得藺相如這個人怎么樣?

            ⑷指導朗讀。你來“威脅”秦王試試看。

            4、比讀二、四句:出示句子: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

            ⑴我們再來對比著讀一讀藺相如說的這兩句話,你又發現了什么?

            ⑵交流。(引導學生認識藺相如都是在騙秦王。)

            ⑶藺相如為什么要騙秦王呢?你讀出了什么?

            ⑷指導朗讀。現在,我就是秦王,和氏璧在我手中,誰能從我這騙去?

            5、品讀第五句:

            出示句子:

            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

            ⑴讀一讀,你又讀出了什么?

            ⑵“大大方方”怎樣理解?

            ⑶當藺相如“大大方方”地說完這番話,等待他的很可能是什么?為什么?

            ⑷面對強大而不講理的秦王,面對很可能到來的死亡,藺相如為什么能做到“大大方方”呢?(引導學生體會,已經完成了趙王交給的任務,不辱使命的藺相如此刻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⑸來咱們一起放聲讀一讀,讀著讀著,立在你心中,站在你眼前的是怎樣的一個人?

            6、討論:藺相如把生死都置之度外,他為的是什么?

            7、小結:為了保住國家的利益,藺相如能夠忘卻個人的生死,讓我們記住,藺相如這個為了國家利益而“無我”的人(板書:無我)

            (二)研讀“澠池會見”,感受“無畏”

            1、接下來,我們品讀“澠池會見”中的那張“嘴”, 請大家自由讀文章第二部分,看看這時站在你眼前的又是一個怎樣的藺相如?

            2、交流:這時站在我們眼前的又是一個怎樣的藺相如?你是從哪讀出來的?

            3、出示句子: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4、你從哪里感受到藺相如的勇敢無畏?

            5、指導朗讀。現在你就是機智勇敢的藺相如,你來逼逼不可一世的秦王。

            6、思考:藺相如為什么再次把生死置之度外,用命去逼秦王擊缶?

            7、師述: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藺相如能夠不顧個人的安危,讓我們記住,藺相如這個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而“無畏”的人(板書:無畏)

            8、齊讀。讓我們一起勇敢地逼逼秦王。

            (三)研讀“負荊請罪”,感受“無私”

            1、仔細讀讀“負荊請罪”中的這張“嘴”,從藺相如的話語中你又有什么新的發現?

            2、出示句子: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

            3、“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把這個句子換個說法。

            4、敢騙秦王、敢逼秦王的藺相如為什么要避著不如秦王厲害的廉頗呢?他到底怕什么?(引導學生認識“將相不和,趙國危矣”)

            5、他時刻想到的是什么?

            6、指導朗讀。

            7、師述:為了保持國家的安定,藺相如時刻想到的是趙國、趙國,讓我們記住,藺相如這個為了保護國家的安定而“無私”的人吧。

            8、我們再來看看廉頗的話,藺相如真的“就靠一張嘴”嗎?從這張嘴的背后你又讀出了什么?

            9、師述:藺相如靠的那僅僅是一張嘴啊,他是以他的生命做代價去騙秦王,去逼秦王。盡管他沒有出入刀光劍影的戰場。但他用他的唇槍舌劍,他靠他的“無我”“無畏”“無私”為趙國保住了利益,維護了尊嚴,保持了安定!

            四、回歸,感受廉頗

            1、讀了“負荊請罪”這個故事,你對廉頗有了新的認識嗎?(板書:知錯就改)

            2、“負荊請罪”什么意思?這里有個細節“脫下戰袍”,“戰袍”對將軍意味著什么?廉頗為什么要脫下這身象征著榮譽、身份和地位的戰袍?

            3、廉頗為什么“負荊請罪”?(引導學生感受廉頗的愛國)

            五、總結,體會和為貴

            1、因為愛國,戰功赫赫的廉頗將軍能負荊請罪,也因為愛國,勇敢機智的藺相如雖不怕秦王,卻處處避著廉將軍。因為他們知道,和則萬事興,和則國家強,和為貴啊!(板書:愛國)

            2、齊讀最后一句話。從此以后,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課文《將相和》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情感、知識、技能):

            1、認識過度句與過渡段,初步了解過渡句(段)的作用

            2、學會8個生字,理解32個詞語的意思能說出其中5個成語意思

            3、進一步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行為理解課文,概括人物特點的讀書方法

            4、了解藺相如機智勇敢的斗爭精神,顧全大局的品質,以廉頗勇于改過的品德,懂得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重點:

            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態、心理活動,概括人物特點

            難點:

            如何正確評價廉頗

            教學準備:

            戰國末期七國草圖,錄音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推敲課題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為學習過渡句、段打好基礎

            2、學習推敲言行理解概括人物特點的讀書方法。了解藺相如機智勇敢,才智超群維護國家利益的斗爭精神

            4、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并努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發現問題的能力,發展思維、特別是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查閱資料(3分)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13課《將相和》,一起把課題念一下。生齊讀課題:13、《將相和》這是一個歷史故事,對我們大家來說,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呢,上星期,老師布置大家認認真真地去預習了這一課,同時呢,也可以上網去查尋一些有關將相和的資料。今天,老師先給大家一個展示交流的機會。請大家把自己查到的資料上來交流一下,好不好?(學生交流查閱的資料。)

            二、揭題、審題、了解課文主要內容。2分

            1、課題中“將”指—“相”指—“和”的意思是—從“和”字可以看出什么?

            2、那么我們想象一下,他們是什么原因是他們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們言歸于好呢?我們把課文打開,請同學們快速地把課文讀一下,想象一下這個問題?

            (整體感知課文)

            三、學習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24分

            1、推敲小標題,聯系課文第3小節,朗讀你發現了什么?(任務難,看出藺相如才智超群)小結學法:聯系上下文

            2、聽錄音第8小節

            要求:邊聽邊想,你覺得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你從哪里看出來,把你認為最能反映藺相如品質的句子劃出來。(言行為主)

            3、交流

            出示重點句:

            (1)齊讀,你有什么問題要提?可圍繞“理直氣壯”詞提問(“理直氣壯”是什么意思?藺相如騙回了和氏璧,為什么還理直氣壯?)

            (2)聯系上下文讀一讀,說一說

            (3)用“理直氣壯”的語氣讀一讀

            (4)藺相如要把璧撞碎,真會撞嗎?從這里可以看出藺相如怎樣?秦王會讓他撞嗎?你從哪里看出來?

            (5)、朗讀

            4、聽錄音第9節

            出示重點句:

            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送藺相如回國

            (1)重點討論:

            ①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趙國去了,后果會怎樣?那藺相如為什么還大大方方?對比秦王態度

            ②重點段意思討論

            如果有誠意—先交城

            不然無誠意—不交城

            殺了我也沒用不講信用

            得不到璧

            (2)朗讀指導

            (3)小組方法,口答段意

            (4)人物評論:你覺得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有什么長處)

            三、課堂練習。5分

            1、藺相如之所以說這塊璧有點小毛病,騙回和氏璧是因為。

            2、用“之所以是因為”聯系第二個故事,進行說話訓練

            四、布置作業。6分

            1《作業本》1、2、4。

            2、預習另外兩個故事。

            課文《將相和》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0

            教材分析:

            《將相和》這篇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主線,通過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系的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失和到和好的過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關系錯綜復雜。

            學情分析:

            《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因年代久遠,內在聯系復雜,教學前可布置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初步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情況,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教學中抓住“騙”、“逼”、“避”三個字引導學生體會人物性格,理解三個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教學要求: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理解課文內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從人物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4.復述三個故事中的一個,并自由組合進行排練,在班上演一演。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學習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審清題目。

            1.板書課題:將相和

            2.出示課題練習,讓學生板演:

            (1)“將”的讀音有()()。這里應讀(),“將”指的是()。

            (2)“相”的讀音有()()。這里應讀(),“相”指的是()。

            (3)“和”的讀音有()()。這里應讀()。既然講“和”,說明他們原來()。

            二、設疑激趣、理清文脈,初步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關系。

            由題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言歸于好的呢?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同桌討論完成填空:

            將相不“和”的原因是(),后來“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板書: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三、抓住“騙”字教學“完璧歸趙”。

            1.自由讀課文1——10自然段,討論完璧歸趙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換璧、秦國騙璧……)結果怎樣?(完璧歸趙)要求答案的內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引導教學。

            ★秦國作為當時最強的國家,以城換璧是誠心誠意的嗎?你從那里可以看出來?

            ★“秦國騙璧”,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2.藺相如識破了秦國的騙局,他是怎么做的?從中你體會到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不畏強暴、機智勇敢、深謀遠慮……)對于這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上前一步、后退幾步,靠著柱子站定。),神態(理直氣壯、大大方方),語言進行充分的討論。并指導學生演一演。

            四、課時總結。

            藺相如在趙王危難之時,群臣無策之際挺身而出,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懼色,由被動為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從中我們體會到了他的機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學習第二、第三個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進一步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從人物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教學步驟:

            一、抓住“逼”字教學“澠池之會”。

            1.“完璧歸趙”之后,秦國兩次打敗趙國,在這種情況之下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相會。澠池之會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結果怎么呢?

            2.默讀課文,相互討論,答案用四個詞語概括。(侮辱趙王、沒占便宜……)

            ★秦王是如何侮辱趙王的?(逼趙王鼓瑟)對于秦王的侮辱,藺相如是如何反應的?(逼秦王擊)藺相如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藺相如說:“您跟我現在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指導朗讀。)逼的結果怎樣?

            ★從這個故事中你體會到藺相如又是一個怎樣的人?說說理由。(突出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對敵人寸步不讓。)

            二、抓住“避”字教學“負荊請罪”。

            1.過渡: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尊嚴,國家的利益,對敵人寸步不讓,相反,對于居功自傲的廉頗老將軍,他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

            2.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三個故事,找出關鍵詞“避”,圍繞下面三個問題并體會藺相如的為人。(為了國家的利益,對友寬容大度)和廉頗的性格特點。

            (1)藺相如是如何設法避開廉頗,不跟廉頗見面的?

            (2)藺相如的手下是怎樣看待他的避讓態度的?

            (3)藺相如是怎樣向手下人說明避讓原因的

            三、品讀賞析,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關系。

            這三個故事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進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布置作業。

            1.引導課外閱讀:既然將相和同心協力保趙國,最終趙國為什么還是被秦國滅亡了?

            2.寫一件發生在同學、朋友之間的團結友愛的故事,要寫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學反思】

            在語文教學中,經常會遇到較長篇幅的課文,然而,由于受教學時間的影響,我們需要長文短教。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六單元課文《將相和》就是一篇長課文。教學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處理長文短教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截取的文字要短,發揮的效應要長。

            將蘊涵事情意義的文字或人物關鍵細節要作為教學重點。

            《將相和》是一篇敘事性課文,或記事(包括場面描寫),或寫人。抓住人物描寫的關鍵性細節,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點。這篇課文的三個小故事中,表現藺相如性格特點的詞句是教學重點,教學中抓住這些詞句,就能讓學生體會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國事為重的品質,同時感性認識在特定的環境中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

            二、教學時間教師的指導要短,學生的實踐要長。

            1、教師的指導要短問題要集中。要切實做到長文短教,首先問題要集中。在教學時,我提出的問題是:藺相如和廉頗為什么不和?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層層展開學習。他們從故事的發展中知道這兩員大將之所以不和的最終原因是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那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頗的頭上呢?學生通過閱讀很快會找到結果:是因為藺相如聰明機智,以國家利益為重,幫楚王解了圍。

            2、學生的實踐要長:

            (1)、初讀感知,讀書時間要長: 課文的初讀,留給5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把課文讀一遍。使學生能比較充分的感知課文。

            (2)、點上深入,思考交流時間要長: 在尋找藺相如和廉頗為什么不和時,我騰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反復讀書、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最后才是班上的反饋、指導。教學效果還不錯。長文短教,是個老問題,又是個新問題。新課程語文,長課文多而課時總量少,長文短教顯得尤為迫切。

            總之,長文短教的問題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認識、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摸索實踐,最終用最短的時間上好較長的課文,既完成教學任務,又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

            課文《將相和》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的】

            1.掌握生字詞;

            2.能抓住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系及各段與整篇的關系,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3.懂得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

            【教學重點】

            準確概括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系。

            【預習提示】

            本文篇幅較長,但故事情節并不難懂,語句也不難讀,歷史故事也為學生喜聞樂見,預習時要能理解字詞,熟練地讀通課文,并考慮課后作業問題。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要重點用于概括人物特點和搞清聯系上。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在預習的基礎上,從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組織分段,仔細閱讀第一大段;開始接觸第二大段。

            教學步驟:

            一、啟發談話

            1.題解。

            2.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提示學習課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①寫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點。

            ②課文是由三個獨立完整的故事結構而成,寫的是兩個人物間發生的事,學習時還應抓線索以理解三個故事是怎么聯系在一起的。

            二、指導分段

            1.通讀全文,考慮分段要求。

            2.討論分段。重點研究二、三兩段間過渡段的歸屬,要從內容和邏輯關系上理解。

            三、講讀第一大段

            1.輕聲朗讀,讀后說出小標題,寫誰。

            2.理出故事的情節(起因,經過、結果)。

            3.討論:從三層內容的敘述看出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

            4、形成的板書:

            22.將相和

            5.小結。

            ①這個故事為什么叫“完璧歸趙”?藺相如為什么能完璧歸趙?

            ②挖掘藺相如的思想品質。

            ③設疑。這個故事與下文有什么聯系,與全文有什么關系。(圍繞線索考慮)

            ④歸納學法(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抓人物特點)。

            四、用學習第一大段的方法學習第二大段,考慮怎樣理清情節,抓人物特點

            五、作業

            繼續閱讀二、三兩段,并思考學習第一大段結束時的設疑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仔細閱讀第二、三兩大段;搞清三個故事間的聯系及三個故事與整篇的關系。

            教學步驟:

            一、復習檢查

            1.學習本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內容及藺相如的特點。

            二、講讀第二大段

            1.說出本段寫了一個什么故事,是寫誰的。

            2.默讀,并理清故事情節,抓人物特點。

            3.討論:澠池會上發生了什么事,藺相如是如何斗爭的?表現了藺相如什么品質?趙國勝利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暫不作答。這個故事還是寫藺相如,與其他故事有什么聯系,與“將相和”有什么關系。

            三、講讀第三大段,先小聲朗讀后討論

            ①這是一個什么故事。主要寫誰,故事的情節是怎樣的?

            ②從藺相如對廉頗的步步退讓中,進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點,他為什么能這樣做。

            ③廉頗為什么能負荊請罪,廉頗這個人有什么特點?

            ④故事的結果怎樣。

            四、討論(搞清聯系)

            1.課文的結構特點,是由三個相對獨立的故事組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是怎樣的,它們與全文的關系又是怎樣的。

            2.總結本課學習方法。

            3.練習歸納中心思想。

            4.形成板書:

            22.將相和

            一、完璧歸趙 抓人物特點

            藺相如 勇敢機智 忠貞愛國 抓線索、聯系

            二、澠池之會 ↓

            藺相如 不顧個人安危 和的重要

            三、負荊請罪 失和的原因

            廉頗 知錯就改 言和的基礎

            五、作業

            1.熟讀全文,歸納中心思想,歸納人物特點。

            2.復習生字,練習要求聽寫的詞語。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復習上兩節課內容,朗讀全文,歸納中心思想;歸納人物特點;鞏固字詞。

            教學步驟:

            一、復習各部分內容及小標題,進一步明確各部分間,各部分與整篇的關系

            二、通讀全文,準確歸納中心思想及人物特點

            1.中心思想:課文突出地表現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和廉頗知錯就改的品質,以及他們從國家利益出發,加強團結的精神。

            2.人物特點:

            三、字詞練習

            1.講講對“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兩個成語的理解,練習造句。

            2.聽寫詞語。(見課后作業3)

            將相和教學反思

            本課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曲折動人,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根據文章的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學的時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然后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后再引導學生聯系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對人物作出評價之后,我讓學生給三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我都給于了肯定,關鍵是要求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在讓學生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只要他們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系即可,沒有過高的要求,目的要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學生精讀課文時,我結合課后“思考·練習”,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再由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討論。學生的積極性高,學習興趣很濃。對于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于那些跟課文關系不大的問題,啟發學生課外去研究。這樣真正達到了課堂效果。

            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說說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喜歡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質。

            回顧這一課的教學,老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了學生。

            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上缺乏頻率,當時有些忽略;對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師包辦代替的話語有些多,應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

            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重難點指撥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課文《將相和》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課文將相和的教學設計范文02-14

          《將相和》第一課時教學設計05-18

          《將相和》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的內容05-18

          課文《雪》課時設計08-21

          課文《稱贊》第一課時教學設計03-18

          課文《落葉》第一課時教學設計10-09

          課文《坐井觀天》第一課時教學設計12-05

          課文《燕子》第一課時教學設計10-22

          《將相和》第一課時教學設計3篇02-26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五码 | 欧美成αⅴ人在线观看 | 日韩专区亚洲精品 | 日本精品不卡中文AⅤ | 亚洲日本精品中文字幕久久 | 日韩乳水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