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關三疊》教學設計

          時間:2024-12-09 09:14:29 偲穎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陽關三疊》精品教學設計(精選9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陽關三疊》精品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陽關三疊》精品教學設計(精選9篇)

            《陽關三疊》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陽關三疊》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體驗中國古代音樂中的離別之情,培養學生對中國古代音樂的熱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聆聽、思考、分析,使學生明白“三疊”的含義

            2、通過情景表演,讓學生體會友人離別之情

            知識與技能:

            1、學生知道中國民族調式“五聲調式”中的商調式和羽調式

            2、熟悉《陽關三疊》的主題旋律

            教學重點:

            熟悉歌曲的主題旋律

            教學難點:

            了解五聲調式

            一、導入:

            1、配樂詩朗誦

            a、作品:唐代詩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b、教師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簡介作者,作品,并解釋詩歌大意

            2、用音樂來表達詩意

            教師自彈自唱歌曲《陽關三疊》前四句。

            3、教師引導學生對比感受詩歌和音樂的不同渲染力,導入新課

            《陽關三疊》

            二、新授

            (一)欣賞全曲,感受思考:

            1、歌曲可以分為幾個樂段?

            2、歌曲為何取名為《陽關三疊》?有什么含義?

            (二)分段賞析:

            欣賞一疊

            1、聆聽一疊,分析、感受詩歌與音樂相結合的`藝術效果

            2、教師彈唱,學生模唱(唱歌譜)

            a.上闋:五聲音階商調式

            b.下闋:五聲音階羽調式

            3、教師彈琴,學生填詞演唱

            4、歌唱一疊(分角色表演)

            欣賞二疊、三疊

            1、感受二疊、三疊,找出與一疊旋律不同之處,并試唱。

            2、試唱歌曲高潮樂句:“載馳骃,載馳骃“一句.

            3、說說三疊所表現出的不同情感

            (三)、分別欣賞塤、古琴演奏的《陽關三疊》

            1、說一說:合唱版和演奏版的《陽關三疊》帶給你哪些不同的感受?

            2、認識吹奏樂器“塤”

            塤是我國特有的閉口吹奏樂器,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塤的起源與先民的勞動生產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制作,用以誘捕獵物。

            3、認識彈撥樂器“古琴”

            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余年,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于堯舜時期。20世紀初,為區別西方樂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個“古”字,被稱作&qut;古琴&qut;。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臺上的古老樂器。

            三、拓展

            1、從古至今,從友情到親情

            a.主觀意識的淡化

            b.交通、通信的發展

            (手機、平板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主流,回到家,玩微信,打游戲,淡化與朋友、與家人的溝通,聊天——請珍惜現在的生活,請珍惜親人、朋友和身邊人。)

            2、提前設定情景,班內推舉學生進行情景表演

            (朋友之間離別場景)

            《陽關三疊》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感受、體驗《陽關三疊》的音樂情緒。

            2、熟練唱、奏,掌握《陽關三疊》的主題旋律。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聽賞,引導學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疊”的含義。

            2、以實踐、創編等活動形式表現音樂,自己創設情景劇,展示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并從中獲得相互合作、參與音樂、表現音樂的樂趣。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陽關三疊》的學習讓學生了解、體驗中國古代音樂中的離別之情,培養學生對中國古代音樂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熟唱、奏歌曲的主題旋律。

            2、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當時的人們的生活環境。

            難點:“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點節奏的準確。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葫蘆絲、鋼琴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學生聽音樂進教室

            2、師生音樂問好

            3、師:(多媒體出示畫面)請同學們回答:這張圖片表達的是什么時期的一種什么樣的場景?(生答)

            師:如果要你為這幅圖畫配上一首古詩,你會選擇哪一首?(學生討論回答,例如:“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或“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或“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師:同學們積累的古詩詞真不少!我們常說古代詩與歌是不可分割的,現在假設一部電影中有這樣一段場景需要配樂,而你是電影的音樂總監,你會選擇一首什么風格的曲子為這樣的場景及古詩配樂了,(老師播放《陽關三疊》《春游》)在此基礎上導入新課。(學生想、答)

            二、學習新課

            1、同學們,剛才我們聽到的為畫配選的音樂就是中國古代音樂的代表作品《陽關三疊》,今天我們就要學習根據唐詩改變的歌曲《陽關三疊》,(教師版書:《陽關三疊》)

            2、師:大家看到《陽關三疊》這四個字,有什么疑問嗎?(生介紹“陽關”。至于“三疊”則留下懸念,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去思考、解答。教師補充)

            3、教師補充圖片:請同學們談談對古陽關圖片的感受。

            4、那么究竟這首古代琴歌是怎樣表達對陽關的情感呢?首先請同學們隨著音樂朗誦詩歌,體驗詩中之情。(學生一起隨音樂朗誦,教師范讀,學生再有感情朗讀一遍)

            5、同學們,唐詩本身的情感就極具感染力,那么唐詩入歌,又會有怎樣的效果呢?接下來讓我們分小組用葫蘆絲學吹《陽關三疊》的主旋律,并吹邊學唱歌詞,體會唐詩入歌的魅力。教師到各小組指導。

            (1)分小組范吹《陽關三疊》,自己小組評價,其他小組評價

            (2)教師范吹《陽關三疊》主旋律,師問:這首歌曲的旋律有個特點,請大家仔細讀譜,有什么疑問嗎?(生答)(分小組討論,由五個音組成,不唱的旋律部分都加了括號。)對,第一點,由五個音組成,稱為五聲調式,這是中華民族音樂的特點;第二點不唱的旋律部分加了括號,這叫間奏。間奏是歌曲不可缺少的.部分。注重附點八分音符和附點四分音符的時值,并注意解決難點“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節奏。

            (3)學生第一遍齊唱《陽關三疊》,注意樂句的呼吸和速度。

            請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同學們的演唱充滿了真情實感,在這一段歌詞中,共有上闕和下闕兩句,大家覺得它們的情緒要表達一樣嗎,怎樣處理會更加合適呢?學生發言。

            (4)學生第二遍齊唱《陽關三疊》,注意音樂的表達,特別是上、下句的情感對比。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我從大家的歌聲中捕捉到了一種淡淡的憂傷和離愁之姑情,說明同學們從心理上已經接納了作品。我能在這首歌里看到蒙蒙輕紗籠罩的雨后小巷,看到雨后吐露新芽的柳樹,還能看到兩袖清風,抱拳永別的友人,更能看到掛在他們臉上的一行清淚,這是多么“唯美”的畫面呀!

            6、聽賞合唱曲《陽關三疊》

            (1)邊聽邊思考:共聽到了幾次相同的旋律?由此可見,“三疊”是什么涵義了吧?將一段旋律反復吟唱三次,體現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呢?你覺得在樂曲的表達中,是悲傷的情緒多一點呢還是留戀的情緒多一點呢?王維的原詩與現在演唱的歌詞有什么不同?(創作背景可做選項)

            (2)對,除了王維的原詩四句,歌詞里面增加了部分歌詞。文中所提到的“遄行、遄行、旨酒、旨酒”等處的歌詞及曲調是由后人加上去的,為了更加深刻的表現出這首詩的內涵,曲作家進行了二度創作改編完成的。那么古代表達這種離別之情的詩句有那些了。接下來我們也把這首作品進行三度創作,課前給大家布置了作業,請大家分小組展示課前準備的創作作品。

            三、拓展與延伸

            1、在古琴由《陽關三疊》的音樂聲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大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自由創編情景劇、改編器樂、演唱等形式。

            2、聽賞古琴曲《陽關三疊》

            為了深切體會這種情感,請同學們欣賞古琴曲《陽關三疊》,了解古代琴歌。請學生回答表達離別之情的詩詞或散文等。

            四、評價與總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學會了什么呢?

            2、你覺得自己這節課的表現怎么樣呢?(自評、互評,師評)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一首唐朝的流行歌曲《陽關三疊》,讓我們感受到了友人之間真摯的情感和經典音樂文化的育人魅力。同學們,這首古樸淡雅誠摯的琴歌,已經打開了時空的隧道,讓我們沿著古曲發展的脈絡,去聆聽、演唱和了解我國更多的藝術歌曲吧!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最后讓我們在古琴曲《陽關三疊》的音樂聲中,感受著古人的送別之情,結束我們這節課的學習。

            教學反思:

            1、做為一節參加校級優質課比賽課例,課前充分的準備是必不可少的。也可能正是因為準備的太充分了,感覺上課時太容太多,備學生的情況還不夠,導致在突發

            情況時,我在處理一些問題是還不夠靈活。

            2、在讓學生主動學習及展示時,我自己感覺對學生的表現能力還不夠信任,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信任、鼓勵,這樣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會在更好的環境中得到提高和更多的鍛煉。

            3、在體會音樂感情時,引導學生的理解略顯得比較蒼白,盡管課堂的氛圍比較活躍,但學生思考深層次及生成的思考比較少,還不夠到位。

            4、對于在課堂上部分沒有帶器樂的同學的關心不夠,應該隨時調整課堂結構,讓這部分同學也能更多的融入到集體學習、自主學習當中。

            《陽關三疊》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一、通過欣賞和解讀《陽關三疊》,了解中國古代音樂文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燦爛音樂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通過聆聽欣賞不同表演形式的《陽關三疊》和自己親身哼唱其中的音樂片斷,充分體驗藝術歌曲詩詞、旋律、伴奏完美結合的魅力,讓學生學會從自己獨特的視角去評價音樂。

            三、通過比較,讓學生更深地去體會在表現送別場景這一特定內容上,《陽關三疊》和其它音樂藝術形式有什么不同之處。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藝術形式體驗古代文人的氣質與情感,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課堂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民族器樂曲,學生進入課堂。

            蘇軾的詞———離別(送別)的藝術作品———齊唱《送別》

            導詞:宋代大文豪蘇軾有兩句非常有名的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亮的陰晴圓缺乃是一種自然規律,而人的悲歡離合則是人類生活中一種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作者借這兩句詞來抒發自己和胞弟蘇轍的離別之情。“人生自古傷離別,執手看淚眼”,漫漫人類歷史,人們演繹了無數個悲歡離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來表現離愁別緒的藝術作品也是屢見不鮮。我們今天的音樂課就是和離別的話題有關系。下面請大家共同演唱《送別》。

            二、進行新課。

            剛才大家演唱的《送別》是由近代李叔同先生填詞而成的著名學堂樂歌。其實在我國古代有很多類似題材的藝術作品。下面請同學們邊聽音樂邊欣賞一首唐詩。

            1、播放、朗誦《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陽關三疊》作背景音樂播放。

            不知道這古樸淡雅的音樂是否幫助我們打通了時空隧道,勾起我們對巍巍唐朝文學藝術大家們的回想。

            2、讓學生自主簡介這首詩的產生背景和王維的生平。教師簡單小結:王維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他不僅會寫詩,而且對佛經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為“詩佛”。他還擅長繪畫,蘇軾贊美他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欣賞課件中的王維山水古畫)。他自己也說:“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除此之外,王維還特別精通音樂。關于他精通音樂還有很多傳說和典故。正因為如此,有人說王維的許多詩歌很合音律,詩的意境特別適合用音樂去表達。

            在以上過程中,播放小提琴演奏的《陽關三疊》作背景音樂。

            提問:這首詩主要抒發的是一種什么情感?(哀怨離別之情)

            由王維原詩所表達的情感過渡到具有更多情感內容的琴歌——《陽關三疊》。

            過渡詞:說到情感,應該講所有的藝術都能表達情感。但是,各種藝術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是各不相同的.,表達情感的深度和層次上有時也是有所區別的。所以才有古人如下一說:“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應該說王維的這首詩在抒寫離別之情方面已經夠的上是精品之作,但后人為了讓這首詩表達的意境更深,抒發的感情更濃、更真切,對它進行了新的藝術加工,把它改編成一首扶琴歌唱的琴歌——《陽關三疊》。

            3、欣賞《陽關三疊》

            知識點:“琴歌”——是指在古琴彈奏下吟唱的一種音樂表演形式。

            “三疊”——三段。《陽關三疊》分為上下兩個闋。上半闋將王維的原詩分別反復詠唱三遍,故稱三疊。下半闋是后人增加的三段長短句詩詞,分別補綴在原詩的后面。

            先聽蔣大為演唱的第一疊,然后再完整地欣賞由王震亞改編的合唱《陽關三疊》,學生可以跟著哼唱。

            設置問題:⑴合唱與獨唱相比,它在音色、力度、速度等方面有哪些不同或特點?藝術表現力如何?(音色更加豐富,力度強弱對比很明顯,速度處理以中、慢速為主。正因為這些音樂要素恰到好處的運用,才使作品更具藝術表現力,把情感渲染的更充分。)⑵分段欣賞,結合歌詞和旋律去感受每一疊所渲染的情感各有什么側重點?

            4、師生共同賞析三疊中的部分片斷。

            (1)淺析第一疊上半闋的旋律和下半闋的詩詞內涵。

            第一句是開始句,稱作“起”句,旋律以級進的形式進行,音樂情緒顯得平穩、柔和與深情,為營造濃濃的惜別氣氛起到了積極作用。第二句總體上繼續了第一句的主要材料,尤其后半句是完全相同,可稱之為“承”句。第三句和前兩句相比,雖然還有某些句法影子的存在(如后半句的向上二度模進),但更多的是變化和對比。前半句小三度的下行,使音樂更加深沉,這一句可稱之為“轉”句。第四句和第一句完全相同,形成頭尾呼應,故可稱之為“合”句。

            知識點:“起、承、轉、合”是舊時寫作詩文的結構

            章法,也是我們音樂創作的重要手法之一。

            讓學生共同演唱以上四句。

            下半闋開始就是八度跳進,音樂情緒趨向激動,與上半闋旋律的平穩進行形成對比。

            問題:第一疊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感?(“宜自珍”——惜別)

            (2)共同賞析第二疊下半闋。

            問題:第二疊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感?(“淚沾巾”——憂傷)

            (3)共同賞析第三疊下半闋和尾聲。

            問題:第三疊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緒?(“尺素申”——期待)

            尾聲渲染的又是一種什么情緒?(“噫”——感嘆)

            5、評價

            (1)讓學生對《陽關三疊》發表自己的看法,要求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自己意見可以針對任何方面,比如它的詞曲、表演形式、時代性、是否喜歡的理由、喜歡的程度等等。

            (2)這首歌在唐代非常流行,可以說它是唐朝的一首流行歌曲。尤其是在那些文人墨客當中流傳更盛。許多詩人都留下了贊譽這首琴歌的詩句。如:

            “不堪昨夜先垂淚,西去陽關第一聲。”——張祜

            “紅綻櫻桃含白雪,斷腸聲里唱陽關。”——李商隱

            “最憶陽關唱,珍珠一串歌。”——白居易

            同時播放管子演奏的《陽關三疊》。

            (3)這首歌曲創作和流行的年代離我們確實已很遙遠,似乎談不上具有任何的時尚性。但今人之所以仍在傳唱欣賞,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莫過于歌曲中所渲染的那種真切的情感。因為情感是人類精神生活中永恒的主題。

            6、知識鏈接和創作

            (1)圍繞“送別”或“離別”主題,請大家聯想有關古詩詞,當然這些古詩詞要和音樂有關系。

            教師的準備:《贈汪倫》——李白,《琵琶行》——白居易。語言是不能解釋音樂的,但音樂是可以用語言來描繪(描述)的。用形象的語言來描繪抽象的音樂,我覺的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稱一絕。

            (2)請同學們試一試用自己喜歡的形式來表現“送別”或“離別”的場景,體驗古代文人的氣質與情感。

            (3)圍繞“送別”或“離別”主題,請大家回想以往學過或聽過的有關音樂作品。教師的準備:《送別》李叔同詞奧德威曲《送別》——

            《陽關三疊》教學設計 4

            【教學內容】

            1、欣賞塤、中阮重奏曲《陽關三疊》;

            2、學習歌曲《陽關三疊》。

            【教學目標】

            1、欣賞古曲《陽關三疊》,了解塤的相關知識;

            2、學會演唱歌曲《陽關三疊》,并能夠感受和表現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講音樂故事

            1.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古代有關知音的故事嗎?

            2.請學生講故事,教師補充。(如果學生不了解,由教師講故事。)

            3.問:同學們,聽了知音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想。

            學生的答案可能涉及到朋友間的友情,這為下面學唱歌曲《陽關三疊》做了鋪墊。

            二、欣賞塤曲《陽關三疊》

            1、介紹歌曲背景。

            2、讓學生背誦《送元二使安西》,體會歌詞內涵。

            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別詩,當時被譜曲傳唱,稱為"陽關三疊"。前兩句,點明了送客的時間和地點。初春的早晨,一場細雨使塵埃落定,空氣變得濕潤清涼;從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處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機盎然。詩中柳色的"柳"與留戀的`"留"諧音,更表達出詩人對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別之情。后兩句寫在送別的酒席上,詩人勸他多飲幾杯,因為從渭城西行出了陽關,再不會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況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陽關更遙遠的安西呢?這兩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勸酒,實際上卻是衷心地祝愿著好友,在那遙遠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詩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話語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3、初聽感受音樂,請學生回答全曲意境。

            4、分段欣賞、分析,感受詩歌與音樂相結合的完美藝術效果。

            5、音樂知識:認識吹奏樂器--塤

            塤是我國特有的閉口吹奏樂器,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塤的起源與先民的勞動生產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制作,用以誘捕獵物。

            傳統的塤多為卵形塤,現在則有葫蘆塤、握塤、鴛鴦塤、子母塤等多種,樣式美觀,工藝精細。

            三、唱歌

            1.先聽歌曲范唱或錄音《陽關三疊》。

            2.讓學生跟隨錄音學唱。

            3.請學生分析歌曲在調式、節奏、音程等方面的特點。比如,歌曲前面部分較為平緩,音與音之間多為鄰音,節奏上先長后短等。應注意使學生總結出這些特點對歌曲情感表達的作用。

            4.教師輔導學生學會這首歌,全班集體演唱。

            四、總結并布置下節課的內容。

            《陽關三疊》教學設計 5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選擇高中教材音樂鑒賞第十四單元《文人情致》的教學內容。《陽關三疊》是我國古代音樂作品中的精品。這首琴歌感人至深,可謂風靡唐朝,而且是戶戶吟誦的“流行歌曲”,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唱,具有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全曲分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個曲調作變化反復疊唱三次,故稱“三疊”。曲調純樸而富有激情,與詩詞相互輝映,珠聯璧合,充分展現了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那種無限關懷和留戀的誠摯情感。

            學情分析:

            由于現代社會人的思想觀、價值觀與古代人差別較大,加之流行音樂對古典音樂的沖擊,學生很少有機會也不愿意去接觸這樣節奏緩慢,意味深長的古曲,從而導致他們對于古代音樂文化的興趣漸漸缺失,難以體會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本課教學中我將使用看、聽、賞、唱等多種手段,輔以多媒體等教具,讓學生體驗并感知音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古代音樂文化之美。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陽關三疊》的學習讓學生了解、體驗中國古代音樂中的離別之情,培養學生對中國古代音樂的熱愛。

            2、知識與技能:對比欣賞合唱《陽關三疊》上下闕,體會作品的不同表現形式;能吟唱上闋。

            3、過程與方法:使用實踐、對比、體驗、討論等方法,讓學生在經典古曲的`鑒賞學習中感悟、體會其意境。

            教學重點:

            通過對音樂情緒的分析,感受琴歌《陽關三疊》所表達的離別之情。

            教學難點:

            在學唱中體驗歌曲上下闕音樂情緒,通過對比感受不同。

            教學用具:多媒體系統教學課件歌譜電子琴

            教學過程:

            導入:課前播放現代流行歌曲視頻MTV《穿越》,以穿越的話題形式進入

            教師范唱《陽關三疊》第一段1.蘊含的詩名?作者?

            2.了解創作背景和歷程

            新課賞析:

            千古絕唱《陽關三疊》

            感受中國唐代歌曲的藝術魅力

            1.《陽關三疊》的簡介

            2.初步聆聽合唱曲《陽關三疊》:a.歌曲從旋律和詩詞角度的風格特點?

            b.“三疊”出現的位置和全曲的曲式結構?

            深入感受體驗作品:

            3.聆聽作品第一段:上闋和下闋的場景聯想

            4.在學唱中體驗感受上下闕的音樂情緒對比

            5.同音異奏:1.認識了解三種中國古代樂器(古琴塤二胡)

            2.三種樂器分別演奏《陽關三疊》對比體驗不同音色

            3.依據喜好感覺,選擇個人喜歡哪種樂器?

            拓展探討傳承:

            作為一名現代中學生,作為一名現代中學生,在流行歌曲漫天飛的現狀下,有什么好的方式把古代歌曲藝術傳承下去?

            課題總結;

            《陽關三疊》教學設計 6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中學,小學,學科:(蘇少版)九年級音樂《陽關三疊》

            2,課時:1

            3,學生課前準備:

            (1)利用百度搜索唐代詩人王維及《送元二使安西》

            (2)利用百度搜索古代樂器圖片:編鐘古琴古箏塤等

            二、教學課題

            《陽關三疊》

            教室前方投影背景幻燈

            三、教材分析

            這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譜寫的琴歌,編入教材第三單元―悠遠古風。這首詩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廣為流傳,并收入《伊州大曲》作為第三段,后又被譜為古曲,以琴歌的形式流傳至今。這首歌抒發了詩人送友人塞外服役時的離愁別緒,長久被人們傳唱。原曲是無聲調式,每段后半部分出現了商、羽調式交替。八度跳音程,切分節奏的使用表現了激昂難平的情緒。古樸深沉,略帶傷感的旋律,將友人離別時難舍難分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演唱本曲時應注意速度、對符點音符、八大跳音程、節奏切分等處以及十六分音符時值的掌握注意引導提示,這對準確的表達歌曲的情感十分重要。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感受、體驗《陽關三疊》的音樂情緒。

            2、熟練掌握《陽關三疊》的主題旋律。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聽賞,引導學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疊”的含義。

            2、以實踐、創編等活動形式表現音樂,自己創設情景劇,展示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并從中獲得相互合作、參與音樂、表現音樂的樂趣。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陽關三疊》的學習讓學生了解、體驗中國古代音樂中的離別之情,培養學生對中國古代音樂的熱愛。

            五.教學重點:

            感受音樂形象,用不同的方式表現作品,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

            六.教學難點

            1、思考、分析《陽關三疊》中特定人物形象,體會作品中特定情緒。

            2“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點節奏的.準確。

            七.教學設想

            借助百度收索引擎,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通過聽、看、品、賞、唱,全面理解這首歌,乃至有感情地演唱。

            八.教學準備:

            1、多媒體網絡電腦室

            2、多媒體網絡教學軟件系統

            九、教學過程:

            (一)、導入并欣賞:

            1、導入:

            播放視頻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片段,以《滾滾長江東逝水》的片頭曲引入本課。

            教師在學生看完視頻后可以提問學生,所看內容反映我國什么時代的人物,比組織討論三國演義里的主要人物。

            問題設計:

            (1)你知道三國演義里有哪些主要人物?你最喜歡誰呢?為什么?

            學生回答完畢教師引入下一問題

            (2)你知道這首歌是誰寫的詞,誰譜的曲?

            教師簡介詞作者楊慎,曲作者谷建芬。

            聽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提示學生思考問題

            (1)感受歌曲音樂情緒,分析音樂形象

            (2)聯系歌曲和電視劇,談談這首歌對電視劇主體表現有何作用?

            (3)你能說出《三國演義》中哪些片段或故事。

            學生:空城計七擒孟獲三英戰呂布群英會赤壁之戰望梅止渴桃園三結義等等

            教師由《空城計》中諸葛亮撫琴片段引出對我國古代樂器―古琴的介紹和《梅花三弄》的欣賞。

            播放視頻京劇《空城計》,提示學生注意諸葛亮所彈奏的琴有什么特點,然后引導學生認識古琴。

            聽一遍古琴曲《高山流水》

            2、教唱《陽關三疊》

            (1)聽賞歌曲

            師:歌曲我們欣賞完了,請各組同學回答一個問題,這首歌描寫了什么樣的場景?歌曲情緒怎么樣?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如下:

            這是一首描寫古人送別朋友到邊外服兵役分別時場景的歌曲。歌曲的情緒:深沉、惆悵、憂郁。

            引導學生看已經搜索的《陽關三疊》

            師:啟發學生,《陽關三疊》的歌詞用了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作,描寫了王維送好朋友元二到安西服兵役的情景。目前我們所見的是一首琴歌,琴歌是隨古琴邊彈奏邊吟唱的歌曲。哪位同學了解古琴或見過古琴?(引導學生看課件)古琴:請看古琴,它是一種七弦琴在中國已經流行了三千多年,從古到今,獨一無二,常流行于文人雅士之中。除了古琴大家還知道古時候那些樂器?(再看課件展示)編鐘、塤等。現在我們一起欣賞一段古琴演奏的《陽關三疊》,感受古琴的音色。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古琴特色:高雅、含蓄、悠遠、情意綿綿

            教師小結后換入下一環節,今天我們的人無不僅僅是聽、看、賞我們還要學唱這首歌曲。

            (2)老師范唱《陽關三疊》

            (3)教唱《陽關三疊》主旋律

            師:這首歌曲有個特點,請大家看旋律,發現什么了嗎?(生答)對,不唱的旋律部分加了括號,這叫間奏。間奏是歌曲不可缺少的部分。

            注重附點八分音符和附點四分音符的時值,并注意解決難點“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節奏。

            (3)學生齊唱《陽關三疊》,注意樂句的呼吸和速度。

            教師在糾正學生演唱的問題后,進一步提出要求:

            a.唱準附點音符、八大跳音程、切分節奏以及十六分音符的時值。

            b.準確的表達歌曲的情感。

            學生再唱,可以變換形式讓學生演唱,比如,分組、獨唱等等。

            4、聽賞合唱曲《陽關三疊》

            邊聽邊思考:共聽到了幾次相同的旋律?將一段旋律反復吟唱三次,體現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呢?由此可見,“三疊”是什么涵義了吧?

            3、拓展與延伸:

            這首歌唱的友情,要求學生用情景劇、送別詩詞收集以及集體在黑板上作畫的形式表現歌曲。分組完成,第一組準備情景劇:一人扮演詩人,一人扮演友人、一人扮演吹簫者,一人扮演撫琴者,一人扮演店小二,一人扮演城門監守,幾個人扮演吃酒人。第二組集體合作在黑板上作畫畫面應弄清季節,楊柳依依、春分和煦等。第三組收集送別的詩句,并推舉代表準備配樂朗誦。

            四、評價與總結

            謝謝同學們的精彩表演。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學會了什么呢?你覺得自己這節課的表現怎么樣呢?(生自評、互評)

            下面讓我們在古琴曲《陽關三疊》的音樂聲中,感受著古人的送別之情,結束我們這節課的學習。

            播放《陽關三疊》音樂

            小結與評價

            請學生代表用自己的語言,根據本課所學,結合自己的表現說說本節課的收獲及感受

            十、課后反思

            優點,我覺得是在有限的45分鐘里,讓學生體驗到了音樂帶來的心靈震撼,走進古曲《陽關三疊》的魅力,體驗情感之旅,很好的完成了這節課的教學,學生互動演繹也很到位,由布置下去查資料,到課堂上的反饋整合,資源共享,學生們做的都很好,很積極。

            不足的地方,一節課下來學生的情感沒能得到恰當表達,感受不到歌唱帶來的愉悅和滿足。

            《陽關三疊》教學設計 7

            一、教學內容

            本課根據雷雨聲主編的初級中學課本《走進音樂世界》八年級下冊第一章《神州古韻——音樂長河中的故事》中的“吟唱古代歌曲——陽關三疊”進行教學設計。

            二、教學對象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初二年級的學生。學生在本單元學了“音樂故事之三——孔子與詩經”,從詩歌起源初步了解了“詩”與“歌”的關系;另外,學生在初一歷史里已學過中國古代史,了解了春秋戰國時期和唐朝的歷史背景,接觸了孔子、王維、王勃等歷史文化名人;初二語文課本也講授了古詩《陽關三疊》、《送杜少府任蜀州》的相關知識。在此文化理論的基礎前提下,我再根據學生喜愛流行歌曲,關注港臺明星等特點,設計了本節課

            三、教學目標

            1、技能目標:

            (1)準確演唱《陽關三疊》主題

            (2)為歌曲《陽關三疊》豐富表演形式

            2、情感目標:

            (1)通過《陽關三疊》的學習及處理,體會“別”情。

            (2)通過對古詩詞、古文化的了解,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

            3、拓展目標:

            初步感性認識到“詩”與“歌”的關系,并為古詩《送杜少府任蜀州》譜曲

            四、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在立足教材,發展教材的觀點上,靈活根據學生情況及具體實踐設計的《陽關三疊》。希望同學們通過語言與音樂節奏的關系——詩詞語言與音樂創作的關系——“詩”與音樂旋律的關系——詩歌譜曲的創作實踐這樣一個教學脈絡,掌握課本所要求的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更進一步的擴展課文知識點、培養學生創造力及發揮音樂的美育和德育功能,增強學生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初步感性認識古詩詞歌曲

            教學難點:綜合運用語文、歷史及音樂的已學知識進行創作

            五、教學方法

            欣賞法、對比法、創作法、體驗法、分組合作法

            六、教學教具

            多媒體、古箏、各種不同的類似于皇冠的頭銜、王維與孔子的臉譜面具等

            七、教學過程

            步驟

            教學過程

            教的活動

            學的活動

            課件展示

            設計意圖

            課前十分鐘

            導向性聊天

            引導學生談對古典音樂及流行音樂中以古詩詞譜曲的了解與看法

            暢談對問題的了解及看法,也可通過各自擅長的藝術表演形式展示自己的見解

            背景播放輕音樂及古詩歌譜與畫面的專題導向性課件

            增進師生了解程度,為學生提早進入本課狀態做好準備

            組織教學

            1、師生問好

            2、教師自我介紹

            教師用有感情朗誦古詩名句串聯的方式自我介紹,配于中國水墨寫意畫的問好句畫面

            為本課基調及情趣奠定基礎

            導入新課

            體會古詩詞歌曲的不同風格

            教師引導學生欣賞各類古詩詞歌曲

            欣賞、聽辨、討論播放曲目的'風格,跟唱熟悉的曲目

            播放由王菲《但愿人長久》、《靜夜思》、李鴻基《滾滾長江東逝水》、詩經《關雎》的音樂主題的視頻連接專題。

            通過由學生所熟悉的流行歌曲入手,讓學生覺得古詩詞歌曲近在身邊,并產生學習興趣及學習動力繼續探討性學習“詩”與“歌”

            進行新課

            1、讓學生背誦《送元二使安西》,體會歌詞內涵

            引導學生根據語文已學過詩歌的內涵來體會詩自身的語言節奏

            通過背誦及感性想象,假設性思考吟誦詩的速度、情緒及語言節奏

            播放背景音樂

            體會詩詞的“說”“念”與音樂節奏

            2、加仿古時書生吟誦動作

            引導學生自己設計仿古時書生讀書的簡單舞蹈動作

            一句詩設計動作后,邊跳邊吟,體會情景。

            情景畫面

            體會“詩”“歌”“舞”的關系

            3、教師邊彈古箏邊范唱《陽關三疊》

            情景畫面

            運用民族樂器,讓學生更原汁原味的體會中華文化

            4、學唱《陽關三疊》主題

            教師用古箏為學生伴奏,第一遍引導學生想象簫的音色及歌曲情緒用“WU”來哼唱旋律,聲音要輕、飄、如歌如泣。

            學生邊跳邊隨琴學唱,第一遍哼唱,第二遍唱譜

            情景畫面

            體會“詩”與音樂旋律的關系

            5、游戲“作者頭銜連連看”

            制作各種不同的類似于皇冠的頭銜及王維的臉譜面具

            請一位同學戴王維臉譜。要求同學們將頭銜準確的戴在“王維”頭上

            情景畫面

            讓學生在游戲中了解詞作者并體會古名人的多才多藝及藝術間的相通原則

            6、讓學生分組為《陽關三疊》豐富表現形式及內容

            引導及點撥

            讓學生為《陽關三疊》編創伴奏音型、伴奏樂器、伴舞等

            《陽關三疊》的范唱畫面在循環播放

            培養學生創造力

            知識拓展

            演情景劇及集體作畫

            《陽關三疊》唱的是友情,同學們用情景劇及集體作畫的形式表現歌曲

            一人演詩人,一人演友人,有人撫琴或吹簫,有人扮酒保或掌柜,有人扮城門守衛,有人演群眾。其余的合作創作背景畫。

            《陽關三疊》的范唱隨專題視頻在循環播放

            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下課儀式

            引導學生小結

            請學生代表說畫的、演的、奏的表現什么

            用自己的語言,根據本課所學,結合自己的創作思路談

            《陽關三疊》教學設計 8

            教材分析

            《陽關三疊》是我國著名的古琴曲,曲風文雅,意境高遠,對于培養學生的品行修養有深刻的意義。是根據王維的詩《送元二使安西》譜寫的歌曲。本課采用王震亞改編的合唱曲《陽關三疊》和豎笛版《陽關三疊》為重點教學內容,以古琴版為輔著重讓學生體會“三疊”的含義以及歌曲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目標

            1、熟練演唱《陽關三疊》的主題旋律,讓學生借助古箏的基本指法“鉤、抹、托”的示范及模仿結合小聲唱并了解“三疊”的含義。讓學生感受、體驗古曲的韻律。

            2、能夠感知音樂,從中獲得相互合作、參與音樂、表現音樂的樂趣。

            3、欣賞《陽關三疊》讓學生了解、體驗中國古代音樂中的離別之情,感受友情的珍貴。

            教學重點

            熟唱《陽關三疊》的主題旋律,感受古人的詩詞與二胡、古琴的韻味。

            教學難點

            唱準“遄行,遄行”八度大跳音,體驗難分難舍的情感。從相關音樂要素中體會歌曲憂傷、惜別和期待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情景播放引入新課(播放課件一)

            1、展示一張圖片提問學生:這張圖片表達的是什么時代的一種什么樣的場景?引導學生回答(古代人們離別時的場景)。

            (設計意圖:通過畫面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古人的離別場景,為后面的學生表演作鋪墊。同時,將本課的教學定位在中國古代與離別之情中。)

            2、師:假如要你為這張圖片配上一音樂你會選擇以下哪首?播放(課件二)學生自行選擇音樂并闡述選擇音樂的的理由。

            (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學生對音、詩、畫的感受,對古人的離別之情有所初步感受。通過學生的自主選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學主題,聽曲、人聲模仿古琴。

            1、教師配詩與音樂,引出《陽關三疊》(課件三曲譜)。

            2、隨古琴曲《陽關三疊》音樂朗誦王維的詩。(課件四)朗誦要求(1)按平時朗誦方法讀出詩的韻味。(2)、按歌曲的節奏去讀。

            3、分析歌詞。

            師:歌詞部分比原詩要長,我們來看后面部分的歌詞,“遄”這個字念chuán。齊讀一下。

            師:“遄行”是指“一路上你要快快地走,快快地走”,寄托了對友人無限關愛之情。“長途越渡關津”指遙遠的旅途要穿越多少關山、渡口!“歷苦心,歷苦心”是指“要經歷千辛萬苦,千辛萬苦”。“歷歷苦心,宜自珍”指“再累再苦啊,你要自己保重,自己多多保重”。

            (設計意圖:通過音樂感染學生,通過配朗誦讓直接體驗詩中之情。)4、教師教唱《陽關三疊》主題旋律。

            (1)發聲練習(課件五和六)跟老師一同發模仿古琴的聲音發(deng)唱.

            (2)播放(課件七)簡介古箏。

            (設計意圖:為后面什么叫“三疊”作鋪墊。)

            4、完整欣賞合唱版《陽關三疊》播放(音樂課件六)

            學習提示:(播放課件八)

            (1)共聽到了幾次相同的旋律?

            (是簡單的重復嗎?(三次,基本上用一個曲調作變化反復疊唱三次,故稱“三疊”。)

            (2)邊聽邊思考,集中注意力體驗,邊聽邊畫旋律線。

            (3)師帶唱(播放課件九):附點八分音符和附點四分音符的時值,并注意解決難點“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節奏。

            5.欣賞二胡版(播放課件十)。

            學習引導:這個版本在音色、速度、力度、情感有什么變化?(二胡、稍慢、中強、更加傷感)

            6、齊唱.為了深切地體會這種情感,請大家隨伴奏并在重拍處模仿古箏的彈奏指法(鉤、抹、托)齊唱《陽關三疊》。(播放課件十二)師引導學生跟隨音樂,體會樂曲所描述的場景及其時代背景跟唱。

            三、創造與活動情境創編與體驗

            1、通過我們的學唱以及相信大家對于這首歌所反映的`音樂內容及情緒有了一定的認識,現在就請大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來創編這樣一臺音樂情景劇。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分小組討論,結合所學,發揮想象。

            創編提示:(播放課件12)創編(1)、自主創編古代人的離別情景。

            創編(2):A、編情景,要求創編現代人的告別情景。

            B、加肢體編唱2/4拍的流行風格的《陽關三疊》。

            (設計意圖:打破這古琴曲欣賞悶氣氛,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拓展學生思維,豐富學生視野,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

            2、教師指導學生,注意體會歌曲描述的場景及其包含的情感。)

            四、總結

            感謝幾位同學的表演,今天我們通過學唱主題旋律,感受音樂情緒,創編音樂情景劇的方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三疊”,體會了《陽關三疊》這首歌曲所描述的場景及其包含的音樂情感,同時也了課后,請同學們去查找資料,看看我國還有哪些古曲與《陽關三疊》有著相同的音樂結構呢?

            五、在流行風格的《陽關三疊》歌聲中結束課。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優點,我覺得是在有限的40分鐘里,讓學生體驗到了音樂帶來的心靈震撼,走進古曲《陽關三疊》的魅力,體驗情感之旅,很好的完成了這節課的教學,學生互動演繹也很到位,由布置下去查資料,到課堂上的反饋整合,資源共享,學生們做的都很好,很積極,八年十班的孩子是一群充滿靈氣的孩子。

            不足的地方,課下找了很多影像資料,因為時間關系,沒能給學生放完,《陽關三疊》演唱部分只聽一遍,應該全聽完就好了。設計好在課程最后結束的時候,我應該讓學生們把《陽關三疊》的旋律在回味一遍,情感再次升華,因為經驗不足,我疏忽了;雖說我是聲樂專業的,但課堂上不可能唱到歌唱家的演唱水平,但我會盡全力讓學生們在課堂上感受到我要傳達給他們的情感,也會讓他們一如既往的和我一起感受歌唱帶來的愉悅和滿足。

            通過這次公開課,真的讓我成長了,課程和細節安排方面肯定還有不足的地方,也許整節課都要在梳理規整一下,懇請各位前輩老師們給予我幫助,我會不斷進取,努力完善自己的。

            《陽關三疊》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1、感受、體驗古曲《陽關三疊》的風格特點,引發對我國古代音樂及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關注。

            2、能用連貫的氣息、柔和的聲音和充滿友愛的情感演唱歌曲《陽關三疊》,通過對音樂節奏、旋律的分析,體會歌曲憂傷、惜別的情緒。

            3、結合王維的詩《送元二使安西》,理解歌曲中所表現的對友人無限關愛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唱準歌曲《陽關三疊》中附點音符、切分音符的時值及八度音程,從相關音樂要素中體會歌曲憂傷、惜別和期待的情感。

            2、體驗并表現古曲《陽關三疊》的風格特點。

            教材分析

            《陽關三疊》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的詩《送元二使安西》譜寫的歌曲。原來詩是:“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全曲分成三大段,用同一種曲調變化演唱三次,所以稱為“三疊”。歌曲的情感細膩、豐富,表現了詩人對即將到關外的朋友戀戀不舍的情誼。特別是“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寄托了對友人無限的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再過幾個月,我們就要結束小學階段的學習,分別升入不同的中學。在這六年中,同學們朝夕相伴,有過快樂,也有過悲傷。不久,我們將面臨人生中的一次離別。也許,很多同學在今后忙碌的學習中就沒有機會再相見。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和好友分別,你會以什么樣的方式寄托你的思念呢?(通信、發郵件、打電話、點歌等。)

            2、師:你知道有哪些表達友誼的歌曲呢?(《友誼地久天長》音頻)

            二、情感體驗

            1、師:你們說得很好。其實古代也有很多表現友誼的音樂作品。今天,我們一同來欣賞一首描寫友誼的古曲,請你聽后思考歌曲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陽關三疊》音頻)

            2、師:同學們,誰能告訴我歌曲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三、誦讀歌詞

            1、講述歌詞的來源。

            師:這段歌詞的前一部分實際上是來自一首唐詩,你們知道這首唐詩是誰的什么作品嗎?

            師:這位同學對學過的知識掌握得很扎實。這首詩在語文課上學過,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唐朝時,為詩配樂進行演唱十分盛行,很多古詩都被合樂而唱,《陽關三疊》也是其中之一。原詩描繪了怎樣的情節呢?(《陽關三疊》動畫)

            2、討論“三疊”。

            師:我想再問一問同學們,你認為《陽關三疊》名字中的“三疊”是什么意思呢?請大家進行討論。(學生討論,允許各抒己見。)

            師:同學們都很有想法。原曲分成三大

            段,由于將一個曲調變化疊唱了三遍,故名三疊。教材中選用的是一部分,也就是其中的一疊。陽關是一個地名,所以歌曲叫《陽關三疊》,曲中還有一個地名──“渭城”,所以歌曲又叫《渭城曲》《陽關曲》。

            3、分析歌詞。

            師:歌詞部分比原詩要長,我們來看后面部分的歌詞,“遄”這個字念chuán。齊讀一下。

            師:“遄行”是指“一路上你要快快地走,快快地走”,寄托了對友人無限關愛之情。“長途越渡關津”指遙遠的旅途要穿越多少關山、渡口!“歷苦心,歷苦心”是指“要經歷千辛萬苦,千辛萬苦”,“歷歷苦心,宜自珍”指“再累再苦啊,你要自己保重,自己多多保重”。

            4、合樂誦讀。

            師:現在,我們合著音樂的旋律完整讀一遍歌詞,注意每一句強調的語氣和聲音上強弱的變化。

            四、聽唱結合,學唱歌曲(《陽關三疊》歌曲學習)

            1、聽唱法學唱曲譜。(強調每句旋律走向上的強弱變化,注意“第二句”前十六后八的節奏,注意唱滿句尾兩拍的時值,注意“遄行”句八度音程的`音準,第二個“遄行”比第一個多了一拍(生唱);唱準附點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節奏,注意“歷歷苦”的重音記號,通過力度變化表現對友人的關切之情。)

            2、教師有感情地范唱歌曲。(提示學生注意體會歌曲中憂傷、惜別和期待的情感。)

            3、學生用“Wu”隨琴聲哼唱旋律。(教師指導,注意歌唱的狀態,半打哈欠的狀態、氣息的支撐、嘴唇放松、音色優美、注意樂句的呼吸,1─2遍)。

            4、引導學生用流暢圓潤的聲音學唱歌曲。

            (提示:“柳色新”暗示離別在即,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故唐詩宋詞中常有借楊柳以寓離別意,演唱時帶有依依惜別之情。)

            5、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師:這首名曲從古至今一直被傳唱,經久不衰,通過學習這首歌,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或者你最喜歡哪一句,音樂的曲調上有什么特點?誰來說一說?

            師:這首歌曲表現出了作者當時非常復雜的情感變化。你覺得都有什么樣的情感,又是如何通過音樂表現出來的呢?比如音調、節奏、速度方面,請大家談談這個問題。

            6、跟伴奏演唱。

            師:帶著剛才分析的感受與總體的音樂風格──低沉的音調、稀疏的節奏、緩慢的速度,讓我們跟伴奏聲情并茂地來歌唱一遍。(《陽關三疊》伴奏音頻)

            五、拓展音樂文化視野

            1、分組討論。

            師:下面請大家分小組討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與歌曲《陽關三疊》有沒有內在的聯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1)詩節奏與歌曲節奏。

            (2)詩韻律與歌曲旋律。

            (3)古詩與歌曲的情感表達。

            2、小結。

            師:在我國古代,詩詞與音樂是有密切聯系的,很多詩詞都是合樂而唱。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詩三五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可見,我國古代的詩歌總集《詩經》都是用樂器伴奏著歌唱的,但音樂早已失傳了。

            所以,本課學習的歌曲中,詩是音樂的核心,而音樂則是詩的靈魂。誦讀詩句時,可以借助音樂來感受詩的韻律和情感;演唱歌曲時,則可以通過詩中的文學藝術來感受歌曲的意境美、音樂美和藝術美。古詩和歌曲雖然都表達了離別之情,但不同的藝術形式在表達情感的深度和層次上也不盡相同,當我們在內心中動了情感,就用語言表現出來;當語言不足以表現情感時,音樂就產生了,所以說音樂產生于語言的盡頭。

            六、加深對歌曲的體驗

            1、對比欣賞合唱曲《陽關三疊》。

            師:請同學們再對比欣賞合唱曲《陽關三疊》。(《陽關三疊》合唱音頻)加入合唱效果后又有了哪些新的感受?(教師可提示:加入各個聲部后音色豐富、渾厚,層次分明,力度的起伏突出了歌曲的高潮,音樂的表現力也更豐富了,表現的情感更加細膩了。)

            2、心有靈犀──音樂游戲。

            師:現在,大家回憶這六年來,同學們曾經共同走過的日子,用我們的心去感受彼此的友誼,玩一個“心有靈犀”的游戲:每個同學給自己最好的朋友寫一句你最想對他說的話,可以是對朋友的批評和鼓勵,可以是曾經發生的小事,也可以是你一直不敢直接對他說的話。前面寫清朋友的名字,但落款不要署名,大家寫好投到“友誼心聲”的箱子里。老師抽著念,憑著朋友之間的心有靈犀,請你的朋友猜猜,體會彼此的友情。(播放歌曲《陽關三疊》音頻)

            3、跟伴奏演唱。

            教師:最后,大家拉起手來,一起演唱歌曲,在友誼的歌聲中結束我們今天的音樂課。(播放《陽關三疊》伴奏音頻,教師可指揮。)

            七、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我們感受、體驗了古曲《陽關三疊》的風格特點,并能夠用連貫的氣息、柔和的聲音和充滿友愛的情感演唱歌曲《陽關三疊》;通過對音樂節奏、旋律的分析,讓我們體會到了歌曲憂傷、惜別的情緒。

          【《陽關三疊》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陽關三疊》教學設計10-16

          《陽關三疊》教學設計04-10

          陽關三疊教學反思04-30

          《陽關三疊》教案07-08

          王維和陽關三疊07-19

          《陽關三疊》教學反思范文(精選7篇)04-08

          淺談王維和陽關三疊09-17

          蘇少版初中九年級音樂《陽關三疊》教學設計(精選10篇)12-15

          人音版八年級音樂下冊《陽關三疊》教學反思03-09

          陽關雪余秋雨11-28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 日韩网站免费大片在线看 | 中文字幕视频综合网 | 在线看免费看国产 | 香蕉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 香港三日本三级少妇三级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