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

          時間:2021-03-17 11:14:38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

            1、促進學生對人生意義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時候也應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從一個自然的人變為一個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了解中國哲學的一些特點,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3、體會學者散文思路明晰、內涵豐富、說理簡明、語言平實的特點。

            二、教學重難點:

            1、聯系現實生活解讀人生的四種境界。

            2、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深化并豐富對“人生境界”的認識。

            3、獨立思考、質疑課文,對自己的見解能夠做到自圓其說、持之有據。

            三、教學方法:

            1、學生默讀朗讀,熟悉課文內容。

            2、教師設計思考題和訓練題激活學生思維,深化其對課文的理解,促進語文能力的提高。

            3、討論交流,開拓思路。

            4、教師以漫談式的講解提升學生的認識,使之確有所得。

            四、教學設計:

            (一)理念。

            課文的題目為“人生的境界”,這對于開始思考人生意義和價值的高三學生來說,是頗有吸引力的,但文章的內容比較深奧,語言又平實,所以學生難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切不可在學術概念上兜圈子,那樣會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貼近生活,聯系實際方能激發興趣、搞活教學。

            至于課文內容,有些應該吸收消化,用來豐富和充實自己;若用今天的眼光來審視,有些似有可商榷之處;有些比較深奧的,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要求學生全面地透徹地理解課文,既無必要,也難以做到。

            不可脫離課文,也不可拘泥于課文,可以把思考和討論延伸到一些與課文相關的問題上去。

            (二)步驟。

            1、學生默讀朗讀。

            2、歸納提要。

            (1)請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2)請理清全文的段落層次。

            (3)請說明全文的結構特點。

            這三個問題相互關聯,可以放在一起考慮。

            文章的標題是“人生的境界”,其實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內容,并非文章論述的主要問題,如果循著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結構,就會走人誤區。

            本文主要是講中國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講人生的四種境界。

            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具體闡述中國哲學是如何幫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

            第十二自然段指出中國哲學既人世又出世的特點,它對未來的哲學可能有所貢獻。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為“總——分———總”的論證結構。

            (4)請再找出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中的關鍵句。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造。

            找出此關鍵句,不僅是對閱讀能力的訓練,也為下面教學活動的展開作了鋪墊。

            (三)重點解讀。

            1、文中有一個詞可以說貫串了全文,它與人生境界有著密切關系,甚至可以說由它而決定了人生的境界。請問它是哪個詞?

            覺解。它在文中共出現了十三次。

            請依舊下面兩個語句對“覺解”—詞作出自己的解釋。

            ①……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

            ②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覺解”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對自己與社會、宇宙的關系以及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義的覺悟與理解。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于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請聯系生活實際解讀文中的這句話。

            示范:

            (1)一名兒童趴在地上現看草間的昆蟲,一名昆蟲學家也同樣地俯伏在地上觀看草間的昆蟲。

            (2)一名房產商在建造一樓群時對部下說:“等樓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記住是我把原來的一塊荒地變成了一群高樓。”另一名房產商也在建造一樓群,他對部下說:“等樓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為一塊荒地變成了一處景現而感到高興。”

            顯然,兒童是順著本能做事,對他所做的事并無覺解,屬于自然境界,而昆蟲學家則是在進行觀察和研究,是在為社會的利益做事,屬于道德境界。

            第一個房產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個則是道德境界,盡管他們的語言表達僅有細微的差別。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造。”

            請結合自己的成長體驗談談對此話的理解。

            今天的青少年正處在精神貶值、道德滑坡的社會環境之中,這決非理想的成長環境。在一個充滿功利刺激和誘惑的社會中,人的自然屬性會受到刺激而充分顯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較困難了。在過去“突出政治”的年代,精神曾被抬到嚇人的高度,虛幻為海市蜃樓,這是一個極端,而現在又走向了另一極端。讓學生談成長體驗,就是要使其明白在生活中不可隨波逐流,而是要有汲取人類一切寶貴精神財富的博大襟懷,并用它們來養育自己、充實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4、“為了成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跡,也不需要表演奇跡。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覺解,他做的事對于他就有不同的意義。”

            這是課文中的精彩之筆。請用辯證的觀點對其進行分析,從中引出一點為人處事的哲理。

            (1)示范:

            《荀子》中有一句話:“涂之人可以為禹。”(路上隨便哪一個都可以成為像禹那樣的圣人。)

            課文中的這段話就是對這一哲學思想的演繹。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蘊含崇高。追求崇高要從平凡甚至瑣屑的事情開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體現于日常細節之中。一個沒有權勢和財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個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渺小之人。

            是追求內心的“覺解”,還是注重外在的“表演”?這也是需要我們認真思索的。在今天這個注重包裝的時代,很容易作秀于外在形式而忽略對人生境界的追求。

            (2)小結:

            通過對一個詞語和三處文句的解讀,我們也許可以認識到人生境界的獲得,需要對客觀世界和自我的認識有一個升華。當一個人有了哲學的覺解之后,他才可能對所做的事情賦以不凡的意義。

            (四)發散訓練。

            1、課文里說,達到道德境界的賢人,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哲學上的覺解使他們的行動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義,使他們達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國歷史上涌現過無數這樣的志士仁人,請列出一些這樣的人物,同時寫出濃縮了他們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例: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示范:

            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藺相如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林覺民為天下人謀永福。

            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諸葛亮鞠躬盡力,死而后已。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譚嗣同天下事知其不可而為之。

            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他們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風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壯美,或險峻……

            2、請按照例句的句式續寫一句。

            例句: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述,留一部經典巨著給后人,這種身陷逆境卻有所作為的舉動,是一種奮發的人生境界。

            示范:

            焦裕祿帶領群眾,治沙治貧,為一方百姓謀利造福,這種身居要職卻視人民為父母的行為,是一種壯麗的人生境界。

            查文紅只身離家,義務支教,讓一群鄉村孩子沐浴春風化雨,這種身處貧寒卻施愛于他人的做法,是一種高尚的人生境界。

            (五)研究質疑。

            1、“最后,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平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

            這幾句話在文中的第六自然段,是對“天地境界”的闡述,對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要引導他們質疑詢問,而且最好通過自己的研究去解決疑難。

            提示:要讀懂這段話,關鍵在于對“宇宙”一詞的理解。

            在現今學生的語言系統之中,“宇宙”一詞的意思是指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體的無限空間,而文中“宇宙”并非此義,不是一個自然科學的概念,而是一個人文的概念,即天地萬物的總稱。古人把四方上下稱為“宇”,把古往今來稱為“宙”。這樣來看,課文也就不難理解了。具有“天地境界”的人的眼光與胸襟超越了現實社會,是跨越時空的,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皆包藏于其心中。他目光如炬、胸藏風云、縱橫捭闔、總攬古今、文理兼融、博學睿智、情懷曠達、人性完善、悲天憫人、思濟天下。如是,則可抵達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成為所謂“天民一圣人”。

            2、如果說上面的質疑是為了準確深入地理解課文,那么下面的質疑則帶有“商榷”的性質。

            課文把人生境界分為四等,請問其中的功利境界與道德境界是否存在交叉的情況?這樣的劃分是否完全科學?

            文中說:“……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文中又說:“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人生的境界》的教學設計04-08

          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06-09

          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07-29

          課文《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02-12

          語文《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08-20

          人生的境界 教案教學設計12-05

          人生的境界_教學案設計01-02

          《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2篇04-27

          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4篇06-09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中文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 亚洲A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综合久久 | 日韩乱偷区自中文 | 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最新国内久久免费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AⅤ |